质量标准及相评价体系

2024-04-08

质量标准及相评价体系(精选6篇)

篇1:质量标准及相评价体系

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是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的根本职责和永恒主题。长期以来,围绕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我院全体医务人员作了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卫生部、卫生厅在全国、全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三优一满意活动”、“十大指标监管”等一系列活动中,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我院亦通过各项活动使医疗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取得了河南省卫生厅、许昌市卫生局医院管理年活动、质量万里行活动、三优一满意活动等先进单位。今年卫生部、卫生厅又再次推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无疑对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又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为此我院全体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全体动员,精心组织,以此为契机,使我院医疗质量、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的制定:

(一)主要依据卫生部、卫生厅《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细则》结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我院的有关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规范,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出了各专业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二)牢固树立临床以病人为中心,行政、后勤以临床为中心,建立有序、协调的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专业发展,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安全,全面提升管理质量。

(三)涉及所有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职能科室、全体职工,涉及面广,具有可操作性。(四)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目标明确。

市人民医院院长:

2012年7月

篇2:质量标准及相评价体系

(月份)

评价指标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

分值

评分

一、科室管理(50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一票否定或倒扣分(做到打√,做不到打×)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师告知与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酌情扣分。核心制度缺失的不得分,少一条扣1分。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每月随机抽查医护人员一至两名,不熟悉相关制度者,酌情扣分。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能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酌情扣分。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无相应预案不得分。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无联系渠道酌情扣分。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无科室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的酌情扣分。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无科室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和实施目标的酌情扣分。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未进行考评的不得分。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区级以上(含区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区级以上(含区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酌情扣分。

二、门诊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100分)

1、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1、科室严格执行门诊医疗工作管理相关规定,服从门诊部统一安排。

未按规定执行者不得分,不服从门诊部安排者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门诊医师按时上班,坚持专家/专科门诊,不套排,不随意停诊,不随意顶替,更不允许进修生、培训生、实习生单独上门诊。

发现不按时出诊,套排,顶替者不得分。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门诊会诊制。

未严格执行者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对门诊医师“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有具体的监督措施。

无监督措施不得分,监督措施不到位者视情况酌情扣分。

5、做好等待就诊病人出现病情变化的抢救方案和急救措施(有突发意外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物品配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6、医师以上职称门诊所占比例≥60%。

未达比例者不得分。

7、在病人外出检查未归时,医生不能擅自离岗。

发现医师擅自离岗者不得分。

2、门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1、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2、门诊处方及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和报告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并有登记。

未及时上报疫情者不得分。

2、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未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酌情扣分。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未执行好消毒隔离措施,酌情扣分。

4、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未做好无菌操作,酌情扣分。

4、口腔专科门诊管理规范。

1、口腔门诊标识清楚,专业布局合理。

未按相关要求执行不得分。

2、严格执行口腔科疾病诊治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未按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得分。

3、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未按《办法》执行不得分。

4、做好门诊口腔病人出现突发意外事件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及完整抢救药品、药品准备。

无相应预案及措施不得分。

5、口腔专科病例书写规范,符合相关要求。

不符合书写规范酌情扣分。

三、病区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由具备执业资质的医师、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1、病区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未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不得分。

2、普通患者入院后由当班医师和护士接诊,并根据病人病情确定初步诊疗和护理计划,并在2小时内执行。

未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的酌情扣分。

3、危急重病人入院后当班医师和护士立即进行初步评估,立刻通知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处置病人,确定初步诊疗方案,并立即执行。

未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置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药物、手术、康复)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1、普通病人应在48小时内有主治医生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医师评估结果及诊治方案,并逐步实施。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2、危重病人应成立相应抢救小组,并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担任组长,随时记录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未成立抢救小组的不得分。未随时对病情变化进行记录的酌情扣分。

3、在72小时内不能确诊的患者,科室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确定诊治方案,并加以实施。

科室未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的不得分。

4、急诊手术必须请示主治以上医师,查看病人确定治疗方案,方能执行。

未按规定执行的不得分。

3、应用临床实践指南和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应用临床路径使诊疗流程标准化。

1、根据病人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初始诊疗效果,确定病人下一步诊疗路径,根据专业特点,尽力达到诊疗流程的标准化。

无诊疗路径的不得分,诊疗次序混乱的不得分。

2、执行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医疗原则,特别是核心制度必须落实。

1)交接班制度:实行晨交班制,每日应有值班医师与当班医师对病区患者进行交接,并有记录。危重病人及当日手术后病人应实行床旁交班。

2)查房制度:入院2小时内应有住院医师查房,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查房,72小时内应有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查房;住院医师上、下午各查看一次,危重病人随时查看。主治医师每3天至少查房一次,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诊断不明的病例,应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4)术前讨论制度:择期手术应进行术前讨论;对于疑难、复杂等可邀请相关科室参与,应在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主持下进行。

5)手术分级制度:病房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手术分级制度管理。

6)会诊制度:急诊会诊随请随到,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平诊会诊应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科室应安排主治以上职称医师会诊。

7)转科、转院制度:需转科患者,应有转入转出记录;转入科室应按新入院患者标准进行处置;精神类疾病或特定传染病需转外院治疗患者,需经医务科同意执行。

8)临床用血制度: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达到卫生部要求;输血前患者应签署用血知情同意书,并进行输血前检查;血袋必须及时回收;输血应有记录。

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病例,应进行死亡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

未能落实相应核心制度的,视其情况发现一条未执行该项不得分,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1、严格执行病历的时效性。应及时完成病历书写,要求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一周内完成死亡讨论记录。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连续三天有病程记录。住院病程满一月需进行阶段小结。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记录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严格遵循病历的真实性,如实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病情变化。严禁出现电子病历复制及提前书写病历等不良事件,严禁伪造病历。

一旦出现伪造病历,提前书写病历,电子病历复制的均不得分。

3、严格执行卫生部病历的相关规定,妥善保存病历,不泄密。

出现泄密或相关病历资料遗失的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5、加强医患沟通,维护患者权益。

1、应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并有记录。

无相关记录者不得分。

2、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患者及家属应有知情权,并签知情同意书。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四、护理质量与持续改进(200分)

200

1、加强病房管理工作,为病员提供清洁、整齐、安静、安全及舒适的就医环境。

1、病房环境整洁、安全、秩序良好。

病房环境部整洁、秩序不好扣1分;存在安全隐患扣1分。

2、护理人员行为规范,仪表整洁,监护室护理人员职责分明,分床到位。

不符合要求各扣1分。

3、护士长管理到位,工作有计划及总结,资料记录规范。

无工作计划及总结各扣2分;护士长资料记录不规范或记录不全各扣1分。

4、物品放置规范,标识、标牌醒目。

物品放置不规范扣1分,物品放置与标识不符扣1分;标识不清扣0.5分。

5、病房设施、设备性能良好,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病房基础设施、设备不全扣1分;设施、设备性能不好,不能确保使用过程中安全扣2分。

2、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类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转入、转出监护病房有记录。

1、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按要求组织学习,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建立护理常规及时,护理常规有补充、有修改,体现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持续改进。

未按要求组织学习的每项扣0.5分,护理常规建立不及时扣0.5分,无补充、无定期修改的酌情扣0.5分。

2、护士知晓相关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询问3名护士,上述内容掌握不全每人扣1分。

3、护士落实护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现场查看,落实有缺陷各扣1分。

4、护士有效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核心制度,监护室有危重病人抢救工作流程。

现场查看落实各项核心制度的情况,未落实扣1分,落实有缺陷扣0.5分。

5、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按工作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现场抽查3名护士,执行有缺陷每人扣1分。

3、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达100%。

1、科室有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措施有落实,有记录。

科室无相关培训及考核计划的每项扣1分;无培训、考核原始资料扣1分;记录不规范扣0.5分。

2、“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率大于100%。

现场抽考护士“三基三严”情况,1人不合格扣1分。

4、临床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根据病人的病情级别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的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护士实行分床护理,责任护士工作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未实行分床护理的不得分,未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或不充分的酌情扣0.5~1分。

2、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实行告知义务。

抽查3名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的每人扣0.5分;未落实病人权利与义务告知工作制度的酌情扣05.~1分;对患者隐私保护落实不到位扣1分。

3、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落实,记录规范。

抽查3名患者,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每一例扣1分。

4、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5、病人衣着整洁,“三短六洁”落实到位。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6、各种管理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

抽查3名患者,一项未达到要求扣1分。

管道护理未落实扣0.5分,未标识扣0.5分,未达到有效引流扣0.5分,固定不妥善扣0.5分。

7、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指导或协助病人采取各种标本。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每人扣1分。

8、根据医嘱及病情开展分级护理服务,护理级别实施与医嘱护理级别相符,按照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对病人实施护理服务。

抽查3名患者,护理级别与医嘱不符扣0.5分;未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对患者实施护理各扣1分。

9、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检查术前健康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情况。

抽查3名患者,未落实的各扣1分;落实不到位各扣0.5分。

10、各种特殊检查护理措施到位。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人扣1分。

11、每月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无自查原始资料扣1分,对存在问题无分析、无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扣2分,无记录扣1分。

5、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器材的管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1、病区、门诊的抢救药品、器材齐备,抢救车中药品器材、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氧气枕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2、抢救车实行专人管理,物品、药品定位放置,数量固定,补充及时。

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每一项扣1分。

3、急救药品保存规范,无裸装,无变质及过期,基数固定,有交接、有记录。

急救药品过期、变质不得分;未按要求固定基数、未做到班班交接及交接无记录每 一项扣0.5分。

4、保证护理人员对急救仪器能正确操作。

抽查3名护士,未达到要求各扣1分。

6、加强护理缺陷管理,制定并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1、病区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重点包括输血反应、用药错误、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等。

无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的不得分,不符合要求的各扣0.5分。

2、制定预防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不良事件报告率100%。

无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上报制度及流程的不得分;隐瞒不报者不得分。

3、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医嘱,有签名、有登记。

抽查3名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每人扣1分;医嘱漏执行扣2分。

4、毒麻药基数固定,专人、专柜、加锁管理,交接班记录及时,未用完的毒麻药品有销毁记录,空安瓿回收。

未按规定要求管理不得分;交接记录执行不到位扣1分。

5、药品分柜放置,标识明确;药敏标识规范、醒目,高危药品有红色标示。

药品混装、裸装各扣1分;药敏标识不规范扣0.5分;高危药品无红色标识扣1分。

6、保证对危重病人、抢救病人实施护理操作的安全性,危重病人有护理常规,措施要具体,检查对危重病人实施护理操作是否正确、迅速、有效;对危重病人是否实行床旁交接;对有坠床危险的病人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悬挂警示标识。

对高危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扣1分;无警示标识扣1分;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患者发生烫伤、坠床、非难免压疮不得分。

7、输血前核查制度,输血操作规范,输血过程实施监测并有记录。

执行有缺陷的每项扣0.5分。

7、按照医嘱要求观察病情,根据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进行规范记录。

1、护理计划及时落实到位,措施有针对性。

1项不符合要求的每项扣1分。

2、体温单填写规范,记录完整。

体温单填写不全每项扣0.5分。

3、医嘱处理及时,查对认真,记录规范。

医嘱处理不及时扣1分;未做到班班查对扣1分。

4、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完整,重点突出,能体现专科特色,记录要具有连续性,频次符合规定要求。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8、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护士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并有效实施。

抽查3名护士,不熟悉上述内容或执行有缺陷每人每项扣1分。

2、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护理活动。

执行有缺陷发现一次扣1分。

3、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坚持“七步” 洗手法,定期接受手卫生监测。

洗手不规范扣0.5分;手卫生监测不合格扣2分。

4、各种消毒监测达标,资料齐全,记录完整。

监测未达标不得分;资料记录不全扣1分。

5、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包装完整,专柜放置,无过期及破损。

无菌物品及无菌液体过期不得分;放置不规范扣0.5分。

6、使用中的消毒液有监测,有标识,无过期。

消毒液过期不得分;监测不合格不得分;标识不清扣1分。

7、用后物品处理规范。

用后物品处理不规范扣1分。

8、垃圾分类存放,锐器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及时。

垃圾存放不规范扣1分;处理不及时扣1分。

五、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50分)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保证本专业患者从急诊、门诊到住院、出院及健康教育和随访具连贯性。

服务流程秩序混乱不得分。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3、患者对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具有知情权。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与益处、费用和临床试验等真实情况具有知情的权利,患者及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权利。

不尊重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权,违背患者或法定代理入意愿或选择,不得分。

2、科室具有告知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真实病情及诊疗方案的义务,特殊检查,治疗和用药应签书面“知情同意”。

无相应知情同意记录的不得分,无患者或患者法定代理人签字的不得分。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3、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1、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科室未建立投诉渠道,无相应记录及整改意见不得分,记录或整改意见不完善酌情扣分。

4、患者及其家属教育与沟通。

1、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不尊重患者价值观或信仰,遭到患者或法定代理人投诉,不得分。

2、科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指导,支持其参与诊疗活动。

未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教育或指导,不得分。

5、就诊环境管理。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环境脏乱,遭到患者投诉者不得分。

2、保护患者的隐私。

泄露患者隐私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6、患者评估。

1、科室负责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管理。

无患者病情评估不得分。

2、患者评估的结果应在住院病历中有记录,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住院病历中无记录不得分,记录不完善酌情扣分。

3、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填写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存科室,一份交医务科。

六、患者安全目标与持续改进(50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1、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未执行查对制度不得分,不足3种识别方法者酌情扣分。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应与患者或其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得分。

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患者无腕带识别标示不得分。

2、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术前准备工作部充分酌情扣分。

2、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

无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的不得分。

3、严格执行多部门共同合作制度的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无相关手术安全检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与工作流程不得分。

3、提高用药安全。

1、病区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并上报。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未上报不得分。

2、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出现药物配伍禁忌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4、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必须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科室未建立报告制度不得分。

2、科室对“危急值”报告应有登记。

无“危急值”报告登记不得分。

3、科室对“危急值”报告结果不确定时,应立即重复检查。

未对阳性报告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不良后果不得分。

5、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病区应有警示标识和语言提示等,防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

无相应警示标识不得分。

2、建立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措施,并有处理流程或预案。

未建立相应报告制度与措施不得分。

3、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无相应评估与报告制度不得分。

4、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压疮护理。

出现不良后果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6、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1、医护人员应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未主动上报安全(不良)事件造成不良后果视其情节轻重酌情扣分。

2、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未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3、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等有创检查和治疗前及药物治疗时。

未进行该项目时酌情扣分。

七、医院感染防控与持续改进(100分)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1、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不得分。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掌握非限制类抗生素、限制类抗生素及特殊类抗生素使用指征。

未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视其情况酌情。

2、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原则。

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酌情扣分。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必须符合卫生部要求。除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性泌尿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外,其他感染需使用氟喹诺酮时必须要有病原微生物支持。

违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要求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4、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标准”。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应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应追加一次抗生素,术后按照手术切口使用抗生素,I类切口不使用或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类切口48小时内停用抗生素,III类切口抗生素使用3至7天内停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选择参照卫生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执行。

每月抽查30份围手术期病历,发现一份不合格的扣1分,扣完为止。

5、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送检及培养,特别是血、尿、便、痰或其他体液。

未开展送检及培养的不得分。

6、积极配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测,服从医院感染办公室的工作要求。

不配合医院耐药菌监测的不得分。

3、病区院感防控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

未严格执行相应技术规范的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2、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符合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严格按照管理规范执行的不得分。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等应在诊室或病室换药,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未按操作要求的不得分。

5、特殊感染病人需进行隔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所致的各项措施。

未严格执行相应措施视其情况酌情扣分。

7、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未对耐药菌感染实行监控不得分。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得分。

4、门诊手术院感防控

1、设置独立的手术操作间,区域划分符合要求,标识清楚,环境卫生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手术操作间人员,设备实行专人专管专用。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2、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药械的管理符合规范。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4、实施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实验室符合检查。

未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不得分。

5、手术器具及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未按要求进行清洁消毒灭菌不得分。

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及污水分类管理、标识清楚。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口腔诊疗院感防控

1、严格按照《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未按《规范》执行不得分。

2、三区划分清楚,标志清晰、流程合理;进出通道分离。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3、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4、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未按规定执行不得分。

6、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有记录。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未按规定进行检测不得分。

7、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职业防护工作。

未按要求执行不得分。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每年不少于4学时。

每年抽查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培训记录,未参加培训的不得分,培训次数不足的酌情扣分。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篇3:质量标准及相评价体系

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

大到国家政策, 社会环境, 小到学生素质、心理状况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这些因子错综复杂, 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才质量。总体上, 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分解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 通过综合分析内外部情况, 有利于决策者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战略。目前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所分析提取出的影响因素多而杂, 对于所罗列的影响因素并未依其重要性排序, 以分析总结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 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提取如下两大类影响因子。

1.1 内部影响因素

学生个体差异:扩招政策实施以来, 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但学生自身基础差异及其成长环境不同都会影响其在后续培养的效果。

培养单位管理方式:各个大学学校培养理念, 培养目标等不尽相同。不得不提的是, 由于职业规划不到位, 很多大学生会经历相当一段的迷茫期, 甚至毕业也未搞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

此外, 高校的教学条件, 培养方式等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

1.2 外部影响因素

该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层面, 二者是学生成长与生存环境, 其对学生塑造有着重要地位。家庭的经济条件, 成员关系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修养方面的专注度, 从而应先培养质量。来自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颇多, 如政策导向可能会影响大范围的高校人才培养政策或目标, 甚至催生或淘汰某些专业, 从而从宏观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学校作为特殊的机构, 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以及对学生个人的责任。虽然作为在“象牙塔”内所谓“天之骄子”形式的大学生概念已不复存在, 但高校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却仍然是社会建设与改革的主力军, 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直接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和成绩。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今天, 将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在不少研究中, 诸多专家学者就是以受教育年限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如何评估当下教育培养体系是否合理, 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满足自身岗位需要, 是否能达到毕业生自身的目标等都是培养结果质量的反映。而且不同的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不同的, 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纠缠一起, 给人才培养质量测度带来很大难度。总体上说, 其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应包括社会层面, 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

2.1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所包含的指标也非常宽泛, 从最终目的来看, 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动力所在, 换句话说,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吻合, 否则会产生人才缺口或某专业人才相对过剩。总体上来说, 应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一定新型的理论和实践技术, 并有机会运用到自己的岗位中去。但目前部分高校开设课程所教授内容长期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 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火爆一时的时候, 其应用的软件或算法却采用应景淘汰的技术,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打折。在知识经济时代, 校方需认真审视对待自己的角色, 顺应时代潮流, 以使培养出的劳动者有能力对现行的劳动、收入分配等关系的改革与进步。对这些劳动者的最低标准即是不能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果高校培养连如此低层次标准都满足不了, 最终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2) 精神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视作“天之骄子”, 直到今天也不能说这种看法已经消退。高校生往往也被人们视作在文化、道德等方面有很高的修养,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群体已然成为某种“精英”符号, 形象被人们定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继者, 必须要时刻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要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 以先进的标准要求自己、审视自己和提高自己, 不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在弘扬良好社会风气中起到积极作用。

2.2 个人层面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不意味着对个人理想的扼杀, 国家保护和支持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鼓励个人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校培养体系作用, 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首先的评价标准即是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程度,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止使学生获得相关劳动技能, 这只是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才培养更要使学生获得其他如社会关系拓展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毕业生的能力要与自身所在职位相匹配, 符合自身职业规划, 能够助于实现个人理想。此外, 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近期各类高校事故引发了很多人重视, 光有一套领先技能不足以让一个青年在社会立足, 其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 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 以优良的品德作为自己的成长动力。

2.3 学校层面

社会多元化、多层次、高要求的人才需求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 作为人才培养的制造端与输出端, 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培养既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力, 掌握基础的操作技能, 更要做到“以人为本”, 发现并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注重培养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 打造全方位立体人才。简单地说, 就是要认同培养过程中培养对象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有目标分类别的培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 这也是学校培养目标的一部分, 是自身定位所在。在明确自己特色基础上, 完成学科设计与课程配置, 教师资源分配, 不断进行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改革, 适应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

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测

这种评价与监测可以来自于学校自身或外部, 但较为公允的状态应是来自无关第三方。通过及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有条件的开放一些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对区域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此外, 还需让企业

与高校毕业生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二者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结果的接受者。企业是人才使用者, 对于毕业生的能力有较为客观感受, 而毕业生则是培养效果载体, 其主观感受, 生存状态等都是对培养质量最为直接的表现。同时, 要注重各方面评价标准的结合, 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就业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只有这样一种综合的评价与监管体系才是最为全面与科学的。最后, 国家应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 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兼顾地区与全局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评估细则, 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管有章可循。

3.2 高校自我调控机制

高校有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培养三大职能, 而后两者的都要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而这自然离不开教学环节的配合, 加大这方面投入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可从教材质量监管和师资投入等方面着手。教材要不断进行跟进, 以满足不断改变的教学需求, 要定时对各专业所用教材质量进行测评, 把好人才培养第一关;同时为教师创造更好地工作生活环境, 提高对优秀教师人才的吸引力度, 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为使毕业生在高校—社会间平稳过渡, 校方还需切实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将之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最后,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形成一种重视人才质量的氛围, 最终形成一个规模经济的人才培养环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继而在宏观层面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 包括个人层面, 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 后探究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体系构成。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标准,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Z].2010-2020.

[2]许阿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J].文教资料, 2013 (8) :106-108.

[3]刘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3 (3) :66-67.

[4]刘晓伟, 陈晓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7) :35-37.

篇4:质量标准及相评价体系

摘要:建立一套适合教学型院校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对教学型院校的特征、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改进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与综合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社会各界的领军人物、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比,教学型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面广量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1教学型院校的特征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才凸显出来,有关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大家公认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大家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综合性强,学术水平高,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多,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研究人才和研究型成果的需求,主要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为主,招收少量博士生,重视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国家大经济区域及部分特殊行业。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本科生教学为主,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和专业规模效益,其发展战略选择是拓宽专业而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主要面向本省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多样化高层次职业岗位需要,主要面向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本文讨论的教学型院校主要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公办的有一定办学传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两类,不包括民办独立学院。

下面我们从基础性特征、制度性特征和产出性特征三方面来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分析教学型院校所具有的实质性的特点。

基础性特征主要是关于学生、学者和知识方面的特征。学生方面,从整体而言,教学型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智力成绩在各省学生高考成绩的10%至30%区间段内,高考成绩最好的10%范围内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应被研究型大学录取。以江苏为例,江苏省是一个教育大省,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26 030人,高校录取人数为384 944人,录取率为73%,其中本科录取192 524入,专科192 420人,本科生录取率为36.6%:2008年全省共有考生507 544人,全部招生计划中,本科有195 998人,占38.62%:专科有189674人,占37.37%。本科里面有一部分还是独立学院(本三)的学生。考虑到不同省份情况和招生人数的差异,教学型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应在高考学生智力成绩最好的30%之上。学者方面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区别比较明显,只有一半以下的主要学科门类或者是个别主要学科可能拥有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能参加国际最高学术水平交流、合作的学者群,以及支撑这个学者群的、学科结构完整、学术层次合理的合作团队。如果一所院校一半以上的主要学科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那就是研究型大学。在知识方面教学型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精英学术思想的大众化,科学原理的技术化,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实用成果的市场化,而研究型大学更关注的是科学前沿的发现和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

合适的制度环境是高质量的“教学型”院校成长的保证。在院校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教学型院校为了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其制度应该有一种亲和力。各级政府参与教学型院校管理的程度较高,学校也更能接近社会和市场,注重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而研究型大学则需要更大的学术自由和更松散的组织结构。更尊重个性和宽容失败的管理机制,需要政府一定管理下的自治,大学与社会也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更加注重大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才的选拔性。在院校内部管理方面,教学型院校的常规运行主要是由校领导通过校级职能部处进行科层制驱动,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以学术标准和非学术标准并重。

从产出性特征来看,课程是区别不同院校的实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型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行业特性和岗位针对性,有区域或院校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大量的是行业或区域的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学型院校产出的知识往往是已有知识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新技术、新方法,其科研成果也主要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服务。以江南大学为例,江南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轻工特色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机织原理》、《食品工艺学》、《现代教育技术》、《图形设计》、《食品化学》、《发酵工艺及设备》等,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服务于轻纺等行业,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化工、创意设计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校科研成果非常注重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2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教学型院校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本科院校中。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普通高校(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479所。去除几十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应该有1050所左右,与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基本持平。

从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来看,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在校生2 021.02万人,按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8 679人计算,教学型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应达到九百多万人,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数的近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教学型院校的贡献功不可没。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学型院校比较复杂。从办学的时间上看,有办学几十年的老学校,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有合并后转为本科院校的;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看,虽然都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但是有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与专科生混合培养或只培养本科生等三种情况;从学校的学科覆盖面看,有的是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学院:从办学规模看,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千人的学院;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看,有教育部直属院校、各省市区属院校(占多

数)、中心城市属院校、各厅局属院校等;从区域分布和差别看,教学型院校区域分布最广泛,中心城市、边远地区都有教学型本科教育存在,不仅办学条件差别较大,而且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从招生质量上看,有的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有的还不如专科学校,有的生源很好,有的降分也难以完成计划。如此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二、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不同类型的学校体现出不同的办学层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同。以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单一的“内适质量”,即只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要全面考虑学术标准、社会需求标准和个体发展需要。

1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换言之即教学型院校要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也需要学校一定的办学条件和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教学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广量大层次多,培养大量的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的特征,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高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少量的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大量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有明显的区别。

2教学型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

很多人担心高等教育的扩招必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这是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结果。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的质量,质量标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质量应该分层次地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因此质量标准不应是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可以用同一质量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

内适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实行精英教育,对学术性标准比较重视,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次之,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性水平要求较高,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博、精深,有的还推行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培养模式,如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外适质量标准。主要指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教学型院校不同的专业都提出了社会对此项专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如江南大学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酿酒方向)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在酿酒技术与工程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从事酿酒工厂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要求毕业生“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投资业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个适质量标准。即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教学型高校不仅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有具体的要求,也要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发展,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等等,通过学校对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使毕业生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得到增值,将来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完善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具体的评价: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再加上特色项目,这是一级指标,再分成19项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具体评价学校。对于今后评价体系的变化,我们提出如下改革的建议:

(1)要强调教学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有恰当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评价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2)要突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型院校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体现其外适性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社会对学校和毕业生的评价作参考。这样也有利于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3)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型院校的师生比可能没有研究型大学高。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在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4)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是质量的主体,将大学生就读经验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控依据并将其整合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去,对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的有重要意义。未来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需要通过大学生就读经验的数据和信息来研究学生在大学里的收获和产出,并作为探索大学教育实践有效性的主要标准。

(5)要重视教学条件的利用。高等学校要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高等教育资源,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创造出尽可能多的高等教育产品。

(6)要加强对专业和课程的评估。除了水平评估外,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著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各学校要定期组织对课程和专业的评估,以加强对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业质量保证等方面的了解和监督。

篇5: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办学的特点,特制定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第一条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成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分为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过程三部分。

第二条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标准

1、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权限明确。各项工作的实施流程清楚,协作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无差错。

2、管理制度完善,执行有效。

3、教学文件齐全。根据专业调研分析结论,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能根据人才需求及时修订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4、教学调度科学、合理。

5、管理手段先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管理水平。

6、服务教师、学生热情周到。

7、教学准备工作周到严密。(包括:教室、教材、设备、仪器等)第三条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学生管理评价标准

1、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权限明确。各项工作的实施流程清楚,协作配合默契,工作效率高,无差错。

2、按要求招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新生进行全面复查,保证招生质量。

3、入学教育严肃认真有针对性,效果良好。

4、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规范,奖罚措施明确。

5、学生教育体系完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修养和文明教育。

6、学生就业指导,毕业派遣,跟踪调查细致周到。

7、关心学生,服务热情周到。

第四条 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教学过程评价标准

(一)理论教学

1、教学态度

(1)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不歧视差生。(2)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准时上、下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不无故缺课。

(3)备课、讲授认真,责任心强,治学严谨,要求严格。(4)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具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声音洪亮,表达清晰简练,形象生动。

2、教学准备

(1)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编制授课计划,准确把握知识体系。(2)备课认真,教案项目全、质量高,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重点难点处理恰当。

(3)授课计划能准确体现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难易适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符合授课计划编制要求。

(4)教材选择,能在教研室进行讨论慎重选择或编写教材(教科书、讲义或参考书),能按大纲的要求选择优秀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

(5)教师一般能在开学前备好两周课,平时至少应提前一周完成教案。教案能按规定审批。

3、教学内容

(1)课堂容量适中,重点难点处理得当,传授知识准确,概念清楚,内容熟练。

(2)理论联系实际,补充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新技术新知识。

(3)精心组织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内容要设计新颖,具有典型性,准备充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4)作业布置适量,认真批改,要求严格,能做好作业批改情况登记,及时讲评。作业成绩记载准确、规范。

(5)能为学生指定一定的自学内容和课外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6)能按规定辅导答疑,并向学生公布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主动、热情、耐心、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4、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相适应。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能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

(3)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注重能力培养和协作精神培养。

(4)板书工整,演示操作熟练、准确、规范,安排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5)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

5、教学组织

(1)认真填写《教室日志》,规范、及时记录学生出勤情况。(2)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3)课堂纪律好,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无说话、睡觉和干与学习无关事情的现象。迟到、旷课现象少。

(4)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气氛轻松愉快。

6、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望高。(2)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高。

(3)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课堂效果好。(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二)实验教学

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所有教学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合理。

2、实验人员根据任课教师授课计划,制定该学期实验教学计划,所有实验要有实验指导书。

3、实验前应认真准备实验,预先试作。

4、能严格要求学生。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报告。

5、能认真指导学生实验、监控实验过程、检查试验结果。

6、能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公正合理进行考评。

(三)课程设计

1、选题能依据培养目标,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能运用课程知识进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难度和工作量适中。

2、课程设计任务书规范(包括:设计目的、任务、要求,进程及成绩评定标准),手册、资料准备齐全。

3、能认真指导学生确定合理方案,设计过程指导及时,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创新。

4、学生能积极认真对待课程设计,工作主动勤奋,遵守纪律,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

5、认真评阅设计成果,公正合理进行考评。

6、课程设计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择优保留存档资料。

(四)实训教学

1、实训内容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大纲要求,具有实用性,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动手训练。工作量适中。

2、有完整的实训任务书(包括设计目的、任务、要求,进程及成绩评定标准),设备、仪器、资料等准备齐全。

3、实训指导教师理论讲解清楚准确,操作示范标准规范,指导耐心细致,责任心强,要求严格。

4、学生能积极认真对待实训教学环节,工作主动勤奋,遵守纪律,保质保量完成实训任务。

5、实训成绩能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综合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总结及测试等综合进行评定。

6、实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择优保留存档资料。

(五)实习教学

1、指导教师在实习前按大纲要求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和熟悉现场情况,制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应科学规范,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要求和成绩考核办法等,并能严格执行。

2、能够进行“职业道德”和“工作岗位职责”教育讲座。

3、实习过程有考勤检查记录和安全措施,能深入现场检查指导,无事故和学生违纪现象。

4、指导实习能坚持“协调、服务、督促、检查、考核和指导”原则,与企业关系融洽。

5、实习成绩能依据学生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表现、实习单位鉴定等进行综合评定。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6、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择优保留存档资料。

(六)毕业设计

1、设计题目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就业方向进行选择,符合专业知识能力要求,难度适当,工作量适中。

2、毕业设计任务书规范(包括设计目的、任务、要求,进程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手册、资料准备齐全。

3、能认真指导学生确定合理方案,指导及时,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4、学生能积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主动勤奋,遵守纪律,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

5、成绩评定能依据平时表现、评阅意见、答辩效果、设计成果综合评定,客观公正,严肃认真。

6、毕业设计工作完毕后,能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第五条 本办法由学院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6:如何构建道德评价标准的新体系

如何构建道德评价标准的新体系

道德评价标准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其内容也在相应地不断调整.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道德评价标准的构建工作,并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等引入道德领域,形成以道德评价规律为基础、以道德评价导向为灵魂、道德评价原则为主导、道德评价规范为载体的新体系.

作 者:李晓林  作者单位: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4(10) 分类号:B82 关键词:道德评价规律   道德评价导向   道德评价原则   道德评价规范  

上一篇:准确审题 恰当选材下一篇:新埭小学校长车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