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24-05-17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共9篇)

篇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必读书目:

(1)Brown, G.& Yule, G.1983.Discourse Analysis.CUP.(话语分析,外研社¥27.90)代订购

(2)Chomsky, 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outon, The Hague.,胶印本¥5.00

(3)Ellis, 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外,¥49.00),胶印本¥35.00/套,2册.(4)Haiman, John.1985.Natural Syntax.CUP,胶印本10.00

(5)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4.Reprinted b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1.91),胶印本¥30.00

(6)Hurford James R & Heasley Brendan.1983.Semantics: A Course book.Cambridge: CUP.复印本¥16.00

(7)Lakoff, G.& 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胶印本¥15.0

(8)Levinson.S.1983.Pragma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语用学,外研社¥38.90),代订购.(9)Jennifer,Hornsby &…,2006,Read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lackwell Publishing.胶印本¥20.00

(10)Radford A.1988/2000.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转换生成语法,外研社,¥56.90)胶印本¥30.00

参考书目:

(1)Bal, M., 1985.Narratology.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Bell, J.(1999/2004)Do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First-time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Open University Press/外教社.(3)Carter, R.& Simpson, P.(eds.), 1989.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London: Unwin Uyman.(4)Chomsky, 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IT Press, Cambridge, Mass.(5)Chomsky, N.1975.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Plenum, New York.(6)Chomsky, 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Dordrecht.(7)Chomsky, N.1986.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Praeger, New York.(8)Cobley, P., 2001.Narrativ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9)Cook, G.1989.Discourse.OUP.(10)Cook, V.1993.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1)Coulmas, F.(ed.).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Fauconnier, Gile & Mark Turner.2002.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 Basic Books..(13)Fillmore, Charles.1982.Frames Semantics.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111-138.(14)Garman, M.Psycholinguistics.Beijing University Press(4th.), 2002.(15)Halliday, 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Halliday, M.A.K.and Christian 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1999.(17)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8)Herman,David(ed.), 2003.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Stanfor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Jackendoff, R.S.1983.Semantics and Cogni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20)Jorgensen, M.& Philips, L.2002.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Sage

Publications.(21)Kennedy, G.1998.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London: Longman.(22)Langacker, R, W.1987,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3)Larsen-Freeman, D & Long, M.1991.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Chinese Edi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4)Leech, G.& Short, M., 1982.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Longman Group.(25)Nunan, D.(1992/2002)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CUP/外教社.(26)Ooi, Bincent B.Y.1998.Computer Corpus Lexicograph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7)Ortony, Andrew(ed.).1979.Metaphor and Thought, CPU.(28)Prince, Gerald, 1982.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Berlin• New

York • Amsterdam: Mouton Publishers.(29)Radford A.1997/2000.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immon-Kenan, S., 1983, 2002.Narrative Fiction.Routledge.(30)Searle, J.1969/2001.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1)Sperber, D.& D.Wilson.1986/2001.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32)Stubbs, Michael.2001.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33)Svensén, Bo.1993.Practical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Making.John Sykes and Kerstin Schofield.Oxford: Oxford Universitiy Press.(34)Sweetser, Eve E.1990.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UP.(35)Taylor, John.2002.Cognitive Grammar.OUP.(36)Taylor,John.1989.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UP.(1995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

(37)Traugott, E.C.& B.Heine.1991.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38)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39)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40)严辰松.(2000)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西安交大出版社.

篇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在10月13日晚上举行,交流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会议上研

三、研二的师哥、师姐依次发言,主要介绍他们在学习、生活、交际、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使我们班同学受益匪浅,对以后研究生三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打算。通过各位学长们的介绍,我们知道在这三年里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会议已经结束,但我认为会议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会议举行的比较匆促,从接到学习部的通知到会议的举行之间的事件比较少,另外,星期日同学有许多事情要做,会议不值得不尽人意。

其次,我们班其中有一位同学因临时有事没能参加交流,被邀请的师哥师姐由于有事也没能到齐。

再次,会议进行的环节比较少,同学们提问的问题不够集中,比较分散,她们准备不够充足。有的的师哥、师姐比较谦虚,不好意思发言。

最后,关于考博方面的信息比较少。

这次学习经验交流会议让我们认识的研

篇3:语料库技术及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

会议地点:西交利物浦大学, 苏州

重要日期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2年3月1日

采用通知:2012年3月15日

会议日期:2012年6月28日至30日

语料库在语言技术和词汇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地位日益重要。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料库建设和语料查询新工具帮助研究人员、词典编纂者和教师更有效地使用语料库并收集和分析数据。本次会议旨在推动语料库的先进技术运用于应用语言学, 并传播语料库知识及应用技巧。会议特点如下:

1.邀请六位国际著名的语料库语言学家举行主题演讲。

2.为语言学、语言教学、词典编纂或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创立一个语料库交流平台。

3.举办有益于语言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研讨会, 提供在课堂内外使用语料库的实践经验。没有任何语料库背景的教师也可从研讨会学习有关基本知识。

4.软件开发人员演示最新成果。

论文议题包括但不限于:语料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语料库建设新技术;语料库与语言教学;在线语料库应用;语料库语言学软件开发;学习者语料库;多媒体语料库;双语语料库;语料库与翻译研究;语料库与语法词汇和语言技能。

欢迎提交论文或报名主持语料库研讨会。议题可以涉及英、汉或任何其他语言的语料库研究。

会议工作语言:英语

请在2012年3月1日前提交250~500词的英文摘要。论文摘要可以通过Easychair网站: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ctal2012上传。摘要应包括研究方法的细节和 (初步) 研究结果。由主办方组织匿名审查后通知作者。

会议结束后, 主办方将邀请宣读论文者提交全文, 经匿名审查通过后组织正式出版。

会务费:900元 (学生凭学生证500元) 。

主题演讲者

Professor Michael Hoey:英国利物浦大学主管国际化事务副校长, 利物浦孔子学院主任, Lexical Priming:A New Theory of Words and Language (2005) 作者, 麦克米伦英语词典首席顾问

Professor Mike Scott:英国阿斯顿大学语料库语言学教授, Wordsmith Tools软件作者

Dr Adam Kilgariff:Lexical Computing Ltd主管, Sketch Engine软件设计者, 麦克米伦英语词典顾问

卫乃兴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会长

篇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问题;怎样做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06-01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是1997国家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对学科目录进行修订时,把原来中国语言学一级学科下的语言学进行修正改名而得来的。这门学科通常看作是交叉学科,是将语言学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学科,促进相关领域在语言方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使用本体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问题是否真正的得到了解决,这依旧还是一个问题?

社會上在争论应用语言学到底有没有理论,亦或是它的理论是否和本体语言学的理论一致。笔者认为,既然是一门学科,它就会有理论,而且这个理论是实践中来的。如果这门学科没有理论,只是靠人类感性地实践,这门学科只会停滞不前。西方的应用语言学,或者说社会语言学火热发展,没有理论的指导,可能吗?然而在中国,我想大部分人的思想有所偏差,他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应用语言学是什么?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应用语言学应该给我们解答怎样的问题?

在一些关于应用语言学的作品中,笔者发现不少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为什么明明是不同的音有人却听成相同的音?为什么同样的词语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晃眼一看,的确貌似是和语言应用有关系。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用本体语言学的理论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不同音的人却听成相同的音,这和语音的物理属性有直接的联系。再如第三个问题在本体语言的修辞学中就已经给我们回答得很清楚,不同的词因为有不同的意义(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声音、形式等区别,在交际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针对类似的问题,应用语言学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呢?

所以上例的“为什么”不是应用语言学要回答的问题。应用语言学要回答的应该是怎样做。比如说“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如何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合适?”,“如何让不同音的人发出同样的音?”,“要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应该怎样使用词语?”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才是应用语言学需要回答的。也即是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去告诉我们怎么做,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是去过多的解释为什么。

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目前已建立了19个学术委员会,他们分别是:1、成人语言学;2、儿童语言学;3、对比语言学误差分析;4、语篇分析;5、教学技术与语言学习;6、多语环境中的语言和教育;7、语言和性别;8、专业语言;9、语言规划;10、语言测验标准和语言测试;11、词典学和词汇学;12、母语教学;13、修辞学与风格学;14、第二语言教学;15、社会语言学;16、术语学;17、翻译;18、心理语言学;19、计算语言学。从这些分类我们来看目前对于该学科的建设,谈不上望尘莫及,但是差距还是很明显,尽管在某些程度上提出了类似的分类,但是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显得并不成熟。笔者认为原因还是主要在于两点。首先,传统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觉得语言学是纯理论的学科,忽视了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无疑,这样必将导致我们大部分学者在探讨“为什么”、“因为”、“所以”之类的理论,而忘记了讨论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还能叫科学吗?其次,由于大部分人没有正视这门学科的可操作性,所以在研究资金投入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怎么可能有高大上的上层建筑。在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滞后缓慢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学就好比是厕所里面的灯,无数人享受着光明却没有人在意,只有当这盏灯熄灭了,人们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个灯带来了这么多方便。”事实确实如此,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盏灯。同时,对于这个学科的监视来说,我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这盏灯为什么亮了,而应该去探究如何让这盏灯变得更亮,方便更多的人。

应用语言学更多的应该侧重于操作性而不是描述性,描述性主要还是适用于传统语言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语言学的领域毫无疑问会拓宽,其应用价值会越来越充分和广泛。回首之前应用语言学为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标准语的选用、普通话的推广、和语言文字有关的法律和规范的生成和推广等等,为我们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此,我们不能否认应用语言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现实意义上。

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本来应该有着灿烂辉煌的成绩,其发展也应该是欣欣向荣的。应用语言学从1955年开始在中国落脚的时候,无数语言文字学家,甚至包括一些理工类研究着也在应用语言学上有许多作为。回想当年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冯志伟、桂诗春、刘涌泉,甚至包括现在的于根元先生,他们面对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有的仅仅是才猜测,是归类,是借鉴,亦或是单纯的理论框架吗?当然不是,他们身居实验室,教研室,掌握电脑知识,了解中文信息处理原理,他们身居一线教师,从语言教学中总结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告诉后人如何去做,如何去研究。我想,如果当时中国没有这些人物,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可能还不如现在。

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者或者学习者,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真正充实自己的理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开拓应用语言学在中国的另一片蓝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冯志伟.应用语言学宗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侯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篇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就业前景

随着21世纪的学术发展和文化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的攀升。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较强的读说写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语言学专业研究和教学的新型学术人才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新闻、出版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变得尤为重要。

(二)学科的极其重要性

篇6: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A+13北京师范大学A25湖南大学A2北京外国语大学A+14华中师范大学A26厦门大学A3南京大学A+15中南大学A27中国海洋大学A

4中山大学A+16东南大学A28延边大学A

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A+17上海大学A29大连外国语学院A6南京师范大学A+18华南师范大学A30山东大学A7上海外国语大学A+19宁波大学A31清华大学A

8四川大学A+20华东师范大学A32江苏大学A

9上海交通大学A21南昌航空工业学院A33重庆大学A10西安外国语大学A22吉林大学A34同济大学A

11复旦大学A23暨南大学A

12上海对外贸易学院A24西安交通大学A

B+ 等(53 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上海海事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贵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安徽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黑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北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篇7: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以形式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为理论指导,以音系学、句法学、形式语义学和语言习得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同时从事应用语言学具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本专业是国内唯一能够覆盖形式语言学四大基础理论领域(音系学、句法学、形式语义学和语言习得)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二、就业前景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目前国内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学科,此学科培养既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又懂财经的,具有从事财经工作能力的或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能够适应社会交流的趋势,从而在“地球村”中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篇8: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教案

教学内容:Unit16 Lesson3:Life Stories (北师大版选修六)

1.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掌握一些新词汇和短语, 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海伦凯勒的背景知识; (2) 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猜测, 略读, 寻读;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大意、划分文章结构; (3)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4) 鼓舞学生度过学习中或生活中的困难。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2) 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2) 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3.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 (10分钟)

(1) 播放电影《the miracle worker》片段; (3分钟) , (2) 向学生提问:影片中的小女孩是谁? 引出本堂课的主题——Helen Keller; (1分钟) , (3) 请学生说出一些有关Helen Keller的背景知识, 如果学生对她有所了解的话; (2分钟) , (4) 介绍更多有关Helen Keller的背景知识, 譬如:她的主要作品、她的名言等。 (4分钟)

Step 2: 猜测 (3分钟) ; 让学生通过看文章标题和文章图画来猜测本文将谈论什么。

Step 3: 小组活动 (15分钟) ;布置一项任务:4个人一组, 分别担任四种角色让学生进行略读, 完成各自的任务。

角色一:根据文章提出2--3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角色二:简要概括文章大意;角色三:找出3--5个生词或你认为是文章题眼的词;

角色四:找出你认为比较难来理解的句子 (如:长难句) 或段落中心句。

Step 4: 展示 (12分钟) ;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给出适当的讲解与点评!

二、分析

教案中的步骤一采用了播放电影《the miracle worker》片段的形式来导入本课的主题, 运用了心理语言学中的认知悬疑。在心理语言学中, “悬念”被看成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存在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我们的教学中, 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本教案没有在课堂一开始就切入本课的主题, 而是通过播放与主题相关的电影片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来切入主题。阅读不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是读者在具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由读者的阅读目的、背景知识、阅读策略综合作用的过程。教案步骤一中介绍有关Helen Keller的背景知识, 正是出于文章背景知识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背景知识的介绍也运用到了元认知这一理论。读者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图式就越多, 在语言知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消除词汇和句法方面的歧义。

步骤三的小组活动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会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 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设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 提供积极信息, 帮助学习者越过障碍, 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达到自我实现。

步骤五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扫读。步骤五中提出问题: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同时是为了鼓舞学生度过学习中或生活中的困难。这个步骤的设计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它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派。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学习理论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 产生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人本主义对语言教学的重要启示是: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 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 接收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人本主义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这就使阅读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除语言本身的学习之外, 还有学习能力的发展, 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总之, 随着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心理语言学对教学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应参考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关注学生的心理, 从而优化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

摘要: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跨越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 主要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理论可用来研究外语学习问题。本文在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堂英语阅读课教案, 并略微分析了该教案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理论,教案

参考文献

篇9: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 要:近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中国逐渐成为显学。本文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对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进而根据语言类别研究对语言学方向的论文进行分类,旨在对该学科语言学方向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以为今后的研究选题提供导向。

关键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类;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语言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因而对语言的研究便成为世界学者们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研究也加快了脚步。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了2001年至2010年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论文,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将论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分析,进而本文根据语言类别研究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本研究旨在对本学科语言学方向研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助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做出立意新、质量高、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一、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数据收集与分类

为全面掌握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现状,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本学科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笔者首先在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输入检索控制条件中的学位年度选择2001年到2010年,然后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中选择学科专业名称,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关键词,截止到2012年3月1日16时30分笔者最终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160篇,硕士学位论文11567篇,总计11727篇。

按照学科研究方向分类,本文根据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将论文划分成九类,分别为:语言与语言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修辞学与文体学、翻译学、教学研究。未涵盖在这九类之内的论文,笔者将其均划入特殊类,如: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国际商务、中西文化交流、文学、文字学、中东问题研究、德国问题研究、美国问题研究等。进而,笔者按照研究语言类别将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分为单一语言研究和多种语言对比研究。

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各

研究方向比例统计与研究现状

1.各研究方向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检索出的160篇博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4篇,语音学2篇,语法学24篇,语义学11篇,词典学5篇,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51篇,修辞学与文体学14篇,翻译学10篇,教学研究36篇,特殊类3篇。检索出的11567篇硕士学位论文包括语言与语言学224 篇,语音学68 篇,语法学 767篇,语义学214篇,词典学85篇,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29篇,修辞学与文体学481篇,翻译学2873篇,教学研究3729篇,特殊类697篇。即在检索出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语言及语言学共228篇,占1.94%;语音学共70篇,占0.59%;语法学共791篇,占6.75%;语义学225篇,占1.92%;词典学90篇,占0.77%;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2480篇,占21.15%;修辞学与文体学495篇,占4.22%;翻译学2883篇,占24.58%;教学研究3765篇,占32.11%;特殊类700篇,占5.97%。为了更清晰地显示以上十类在检索的11727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制作成饼状图(见图1)。

2. 学科研究方向的现状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有针对性,笔者将重点放在对本学科的语言学方向的分析,因此对翻译学、教学研究以及特殊类未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分析。

2.1 语言与语言学

语言与语言学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1)对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如博士学位论文中《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赵宏宇,2008)一文详细介绍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并探讨了其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作用。

(2)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心理、认知等其它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如博士学位论文中《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王爱华,2007)一文中作者以明达语言维度观视角来审视语言哲学里的三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议的话题:语言与实在的关系、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的不完备性,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视角。

(3)语言的对比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崔文博,2006)一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以汉语和日语中的数字“一”到“十”为研究对象,从“语外对比基础”和“语内对比基础”两方面,对中日语数字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中日数字的使用异同、使用规律以及特点,加深了人们对中日数字的认识。

近年来语言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由研究语言本身的系统理论逐渐转向跨学科的研究,由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

2.2 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包括:

(1)对语音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王声付,2008)一文以汉语普通话为研究范围,对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进行研究,找出控制上声变调的变调辖域的深层机制,从而探出上声变调的音系过程是怎样作用的, 对汉语连读变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尝试范例。

(2)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如硕士学位论文中《英汉语调对比分析》(吕明,2008)一文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侧重功能角度的深入分析,并收集实验资料通过对比进行解释说明。

(3)语音教学,如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李光泽,2009)一文以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选用横断法和实验法探索语音加工技能的本质以及它们与阅读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语音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的语音学研究较早地吸收了国外语音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近十年的研究中对现代技术在语音学中的应用如语音合成的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语音分析等实用研究涉及甚少。

2.3 语法学

语法学的研究包括对词类、短语和句子研究,如张婷婷(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崔靖靖(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特点。此外,汉外语法对比研究更广、更深,侧重社会语境中实际的语言用法。博士学位论文中《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吴善子,2010) 一文运用了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范围,并考察了汉韩反诘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以及语篇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汉语的区别词、韩国语的冠形词、日语的连体词在各自的语言中所属的词类范畴相同, 三者均为专职的体词修饰词类,崔红花(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以三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项对比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考察了这一类词。

语法学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描述转向对语法的语义、功能、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规律的研究考察,但研究者多以书面语为研究对象,而对口语语法的重视尚显不足。

2.4 语义学

语义学研究范围除了词以外,向下包括词素和义素,向上包括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或言语单位的意义。田兵(2004)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多义词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如何进行义项的区分与描写。硕士论文中《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方红秀,2010) 一文一组英语近义词入手,从类连接和搭配两方面先调查了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该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而后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类连接和搭配状况,进而总结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组近义词的语义韵特点。熊田甜(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探讨“A and B”表达式多义网络结构产生的过程及理据。何莉娟(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歧义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歧义的类型、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在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

我国近年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义现象、同义现象和歧义现象中,反义现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此外,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国内语义学研究在学科跨度方面尚显不足。

2.5 词典学

词典与语言之间是互动关联的。语言的出现是衍生词典的必要前提,有语言才有词典,而词典则是记录语言使用或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载体。词典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型词典研究之上,如博士学位论文中何佳宁(2003)、徐海(2006)、张宏(2009)以及硕士学位论文中朱文慧(2009)、董琦(2009)、冯婷(2009)等,均是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型词典进行研究。

近年来词典学尤其是应用词典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框架仍然较为松散,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2.6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

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领域: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篇章研究。

语用学的研究包括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同时,近年来该领域也很侧重介绍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张淑玲(2006)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基于顺应性理论研究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描述和解释。刘芬(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基于关联理论,以外交语言的言论为语料,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用认知语用学的认知关联语境阐释外交模糊语产生的原因,以及语用模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功能。语用学的研究正朝着从引进国外理论、立足汉语开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加强应用研究等四方面的方向发展。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探求语言现象与社会的关联,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解释。社会语言学研究论题包括语言的性别差异,根据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研究语言变异,语言交际中称呼和称谓的研究,禁忌语、委婉语、抱怨语等的研究。邵军航(2007)在博士论文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委婉语的定义、产生的动因及使用目的、特点、构成、类型、委婉机制、翻译等几个方面。陆亚(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150份调查问卷以及对一部以婚姻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的剧本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婚龄这四个变量的研究来分析它们对于夫妻双方使用指令性语言行为的影响。高鹏燕(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言语行为理论、面子威胁理论、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研究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分析中国男、女抱怨策略的异同。社会语言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多的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更系统的方法。

篇章研究主要是对新闻语篇、政治经济语篇等的研究,对语篇的主述位系统、互文性、回指等的研究。博士论文中《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赵军峰,2009)一文通过英汉语篇对比的方法探讨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其语言实现的规律。李克(2006)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语篇中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等三种类型,研究了转喻在回指中的映现作用。

2.7 修辞学与文体学

修辞学主要是对通感、转喻、象似修辞、隐喻等方面的研究。如王宇宏(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探究英汉语通感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迁移方向,发掘出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的共有规律及各自特点,并深入剖析通感现象的普遍认知机制,以及通感文化个性的美学和哲学根源。

文体学主要是对非文学体裁的研究,如对广告、科技、贸易、学生写作等进行的文体分析。如孙海英(2008)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从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出发,对其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两方面的文体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

三、语言学研究方向中各语言类别研究

比例统计与现状分析

1.各研究语言类别论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鉴于本文重点研究语言学方向的研究动态,因此翻译学、教学研究和特殊类三类论文未包括在语言类别研究之列。根据统计,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的学位论文共4379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11篇,硕士学位论文4268篇。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其研究对象包括对英语、汉语、日语、俄语、韩语、意大利语等单语的研究以及两种语言及以上的多语对比研究。在111篇博士论文中,多语44篇,英语33篇,汉语33篇,韩语1篇。在4268篇硕士论文中,多语1185篇,英语1997篇,汉语994篇,日语49篇,俄语32篇,蒙古语3篇,韩语2篇,意大利语1篇,法语1篇,西班牙语1篇,希伯来语1篇,越南语1篇,德语1篇。即在总计的4379篇学位论文中,多语1229篇,占28.07%;英语2030篇,占46.36%;汉语1027篇,占23.45%;日语49篇,占1.12%;俄语32篇,占0.73%;韩语3篇,占0.07%;蒙古语3篇,占0.07%;意大利语1篇,占0.02%;法语1篇,占0.02%;西班牙语1篇,占0.02%;希伯来语1篇,占0.02%;越南语1篇,占0.02%;德语1篇,占0.02%。各研究对象在4379篇学位论文中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如下:(见图2)

2.各语言类别的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母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的关系问题,许国璋先生生前多次讲中文系和外文系要打通,并指出外语界的语言学研究者也应该研究汉语。王宗炎先生殷切希望外语界学人研究中国问题,研究汉语问题,要拿出本土的材料来,不然就不能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据分析统计,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虽然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多语的对比研究其次,但对汉语语言的研究已居于第三位,且多语的对比研究也不乏汉外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刘齐生(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比分析了汉语和德语语篇在篇章、小句和词汇层面上对结构的选择,并对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在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曾丽(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比了汉语模糊语和英语模糊语在科技论文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梅菁(2009)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希望能够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交流。

中国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正逐渐从对西方理论进行单纯的引介、转入吸收并将之与本国语言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修正进而创新的阶段。

四、结束语

近十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不断吸收国外新思想、新知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不断发展。从研究方向角度看,其研究范围出现跨学科现象,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为主流;从语言类别研究角度看,本学科在注重英语语言研究的同时已经意识到要把从外国学来的东西加以试用、验证和修正,用来解决汉语问题,以促进我们的研究。同时,外语界的学者们也正在尝试结合中国实际以汉语为研究目标,这将有利于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研究力量的汇合。身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人,我们要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不断创新,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首页.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www.edu.cnki.net/

[2]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Retrieved March1, 2012, from 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4]崔红花.汉韩日体词修饰词类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9.

[5]崔靖靖.现代汉语中情态动词的句法结构.湖南大学[D],2006.

[6]崔文博.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大连海事大学[D],2006.

[7]董琦.英汉学习型词典插图处理模式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8]方红秀.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语义韵对比研究.山东科技大学[D], 2010.

[9]冯婷.英汉学习型词典中的用法信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10]高鹏燕.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中国海洋大学[D],2010.

[11]何家宁.中国英语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词典的实证研究:大学汉英学习词典模式的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3.

[12]何莉娟.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D],2006.

[13]黄国文.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6.

[14]金慧敏,金娟,黄丽艳,于洪志. 我国英语语音学的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

[15]李光泽.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语音加工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16]李克.英语语篇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D],2006.

[17]李美霞,焦瑷珲.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 [1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19]刘芬.认知关联语境下的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研究.武汉科技大学[D],2010.

[20]刘根辉.从语用学发展历程看中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J].外语学刊,2005,(1):18-23.

[21]刘齐生. 汉德宣传性语篇结构差异的政治语法因素—汉、德“企业介绍”语篇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22]陆亚.婚姻对话中的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中南民族大学[D],2010.

[23]吕明.英汉语调对比分析.贵州师范大学[D],2008.

[24]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湘潭大学[D],2009.

[25]邵军航.委婉语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7.

[26]孙海英.国际商务合同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中国海洋大学.[D],2008.

[27]孙志,周俊,庞志雄. 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8]田兵.义项的区分与描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4.

[29]王爱华. 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7.

[30]王声付.上声变调:对变调辖域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D],2008.

[31]王宇宏.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D],2009.

[32]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10.

[33]熊田甜.A and B表达式多义性的认知研究,湖南科技大学[D],2010.

[34]徐海.英语学习型词典典型词例的选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7.

[35]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M].外语教学也研究出版社.1996.

[36]杨自俭.再谈“两张皮”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29-33.

[37]雍和明.语言·词典与词典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48-51.

[38]曾丽.模糊限制语在科技摘要写作中的对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D],2009.

[39]张宏.外向型学习词典配例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40]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6.

[41]张婷婷.汉语疑问词“为什么”的句法位置及特征核查.湖南大学[D],2009.

[42]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D],2008.

[43]赵军峰.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汉英语篇对比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44]朱文慧.英汉学习型词典中近义词辨析栏设置的优化处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D],2009

作者简介:

[1]王显志(1969-),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研究。

[2]王娜(1987-),女,硕士研究生,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安全法制教育简报下一篇:关于加强预防冬季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