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2024-04-11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共13篇)

篇1: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范文三篇

不忘历史 牢记使命——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想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是雕刻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墙上的一段警言,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雕刻在我的心中。

12月13日,xx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江东门,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1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暴行,三十万同胞惨遭不幸,让世人震惊。纪念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纪念馆前半部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充分体现了建馆的指导思想,和平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在《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厅中,大家仔细观看了每一件展品,一件件史实资料及“万人坑”白骨,让人陷入了沉思。特别是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拍下的影片,详细记录了日军烧杀抢掠奸淫的暴行,令人发指。现在南京大屠杀受难者、亲历者还有健在100多人,他们的口述就是铁证。因此,总书记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时会见幸存者代表时指出,“你们当年见证了这段重要的历史,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不能忘记啊。”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篡改历史,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能容忍,也是坚决不会答应的。

2017年12月13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日子,我们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要不忘历史。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的武器再不行也是保护你的,外国的武器再好也是揍你的!所以,勿让仇恨、厌世、恐慌和抱怨像一颗种子一样摧毁整个社会的和谐。历史和世界上当今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了国家,我们什么都不是,只能任人欺辱宰杀。落后就要挨打,南京三十万同胞的白骨就是血淋淋的铁证!爱国有道,行为有范,更不要让别有用心之人以爱国为名毁了我们爱国之心,心存宁静,善辩是非。尽管祖国还有不足的地方,她还在努力追赶与弥补,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这个国家,没有国家的孩子就像没有了爹娘!因此,我们就是要包容她,发展她,祝福她!祖国强大了,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任何侵略者将为之胆寒。因此,我们要和平,要发展,这样的悲剧将不会重演,希望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愿勤劳善良的人民幸福安康!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2017年11月11日,初冬。南京的冬日,少许的阳光里夹杂着湿冷气息,我的心里却因为今天将要参与的活动燃了簇簇热火。穿上新华蓝的马甲,和二十多位小记者一起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那段让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悲痛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水西门大街,以前是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听讲解老师说,侵华日军的暴行从攻占南京城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短短6个礼拜,疯狂杀害我同胞多达30余万人!醒目的300000字样猛烈地敲击着我的内心,怒,日军的残忍行径!悲,同胞的悲惨遭遇……

跟随引导向馆内走去,我们看到了一条用许多脚印构成的道路,这些是大屠杀幸存者的脚印。其中有一个脚印只有一只,原来是一个老奶奶当年不幸被日军的炮弹击中,失去了左腿,在这里留下了残缺的印记。纪念馆中陈列着很多照片,照片上大屠杀前的南京是多么的宁静,然而,宁静被炮火打破,祥和与被血洗过的南京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景象之惨烈我不忍直视。那惨绝人寰的场景刺激着我的每一根脑神经,令人发指。30多万的普通百姓,放下枪支的士兵,多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就这样被冰冷凶残地炮弹无情地夺走了生命。

一路参观,我心情非常的压抑,非常的难过,我也感觉非常困惑?为什么日本人要来侵略中国?爸爸告诉我,因为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遭遇经济危机发动了对外侵略。讲解老师也告诉我们,当初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还闹饥荒,民不聊生。

一个上午的参观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学习这各种知识。伤痛激发斗志,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我们的祖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全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让我明白了: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自己强大起来了,才能占据主动。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建设者。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2017年11月11日,我有幸以新华网小记者的身份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触情生情,感触良久,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16个鲜红的大字。这是邓小平爷爷亲手题写的,这些字的红色,就像遇难同胞的鲜血在控诉侵华日军的残酷罪行,刺痛着我的双眼!我们跟着讲解员陶老师走向了一条铜板路,上面有许多幸存者留下的脚印。突然我惊奇地发现,一块铜板上只有一个脚印!陶老师跟我们说,这是吴秀兰老奶奶留下的脚印,上面有她亲手写下的名字和年龄。陶老师诉说着吴秀兰奶奶当年所发生的故事:那是在1937年的冬天,南京遭到日军轰炸,当时吴秀兰奶奶带着三个女儿,来不及躲避,左腿受伤,而无法医治,后来锯断左腿才保住了性命,这时我的心也不自觉地痛了起来。旁边的不远处,我又看到了两座老奶奶的雕像,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肩头被打入子弹的受伤老奶奶的雕像,那时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受伤的老奶奶只好自己用手生生将嵌在肉里的子弹取出,另一个雕像的老奶奶是膝盖被打进了子弹,取不出来,导致膝盖肿起走不了路,落下终身残疾,晚年只能拄着拐杖生活,从她们那饱受风霜的脸和刻着深深皱纹的额头上我仿佛同样感受到她们的悲痛和绝望!

沿着小径,我们走到了集会广场,它被灰色鹅卵石覆盖,寸草不生、一片荒凉,仿佛在向来到这里的人们倾诉当时的惨烈!我们边看边走,不知不觉来到了和平广场,和平广场是以和平钟为名,它是用三根黑色的三楼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300000这个数字,钟梁上挂着的和平大钟,它是由日本捐资铸造,钟面上刻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文,每年的12月13日和平大钟都会被人们撞响。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万人坑和临时展馆,一幕幕场景触目惊心,久久震撼着我的心灵……侵华日军的罪行惨无人道、令人深省,我们国人当自强!

经过这段悲痛的历史,我们来到了和平女神像面前,只见她右手举起一只信鸽,左手托着一个和我们一样向往美好生活的孩子,有一个同学突然问老师:“为什么这里有很多水呢?”老师微笑着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这些水如同一面镜子,能映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而整个纪念馆就是一艘轮船的造型,它仿佛带着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驶往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篇2: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作文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7月8日上午,我们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二(4)班假日小队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一进纪念馆,就看到门前广场上有很多尊形态、表情各异的仿真雕塑,一个十字形的柱子上,醒目的写着“300000”,这个数字让人吃惊,让人心酸,让人悲痛。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大家都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进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万人坑”、“遗骨坑” 遗址等,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段残酷的、血腥的历史,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争取长大之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二(4)班 周思佳XX年7月10日

篇3: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一、主要设计构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震撼人类心灵,在国际上有深刻政治意义和历史教训的悲怆事件。

纪念馆设计应把握住这一历史主题——承载悲愤、祈求和平,并要处理好与城市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与旧馆相协调,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营造从战争—屠杀—抗争—和平的精神场所。

1、突出遗址主题

扩建后的纪念馆整体是一个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设立的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类型的纪念建筑中,其遗址部分应该是重点突出的主题和参观序列的高潮所在。在这个项目中,原有纪念馆院落中发掘出的“万人坑”遗址应该成为参观序列的高潮和重点。

2、尊重原有纪念馆建筑

首先在建筑尺度上,由于原有建筑属于小尺度的建筑体量,新建部分特地采用了“体量消隐,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大体量的建筑空间埋于地下,与原有建筑取得协调。其次在流线设计上将原有建筑与新建部分整体串联起来,使原有建筑成为参观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在空间序列上,设计中用一条中轴线将新老建筑中的若干主要体量统一起来,形成空间秩序的统一。另外还注意了建筑空间意境同原有建筑空间意境有机衔接,和而不同,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整体空间意境。

3、场所精神的营造

我们认为,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在本项目所处的这块基地之中,惨绝人寰的杀戮、无辜遇难者的悲愤、深埋于地下的累累白骨构成了场所精神最突出的内容。“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设计之中,我们采用围墙、砂石、枯树、水影、烛光等特有的建筑元素和黑白灰三种颜色的色彩控制,努力寻找适宜的形式来对这一特殊的场所精神加以恰如其分地表达。

4、积极应对周边环境。

在现场考察时,我们就意识到现场基地周边的高楼大厦、广告牌、马路上的车水马龙等都将会对扩建工程的内部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在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缓这些影响,一方面积极同城市规划部门配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介入到周边的城市环境改造工作之中。

二、总体布局

该馆总体构思将基地划分为东侧纪念馆新馆及纪念广场、中部原有纪念馆扩建部分和西侧纪念公园三大部分,分别与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对应组合。“断刀”,“灾难之庭”、“和平公园”三个主题的场所空间塑造一气呵成。纪念广场与新建纪念馆形成了总体空间序列的“序曲”与“铺垫”,重组的纪念馆遗址现场与冥思厅是所有章节之中的“高潮”。作为尾声,“和平公园”完成了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的布局。

纪念馆新馆用地地形狭长,状如长刀。在设计中以“军刀”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掩埋在大地中的折断的军刀隐寓正义战胜邪恶,象征着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战胜侵略者。灾难之庭是在原有纪念馆基础上翻新扩建而成,院中的砾石与枯树象征死亡,而触目惊心的万人坑遗址更唤醒人们对曾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悲惨历史的记忆。和平公园以大型水池和绿化环境塑造宁静美好的和平生活氛围,并以“和平女神”纪念碑做为尾声,表达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祈愿和平的良好愿望。

三、纪念馆新馆

新建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6 723m2,建筑总高度18m。为避免新建部分对原有纪念馆产生压迫感,设计上采用了“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将新建的纪念馆主体部分埋在地下,屋顶为倾斜的纪念广场。新馆共有三层,设计两层地下室:地下二层功能主要是机动车停车场。地下一层以及首层平面主要是展览陈列厅。内部空间运用倾斜的墙体、缓坡的地面、穿插的桥及空间节点设计,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出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场所精神。纪念馆新馆的整个建筑体量是一个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体块,造型简洁、有力,其端部倾斜向下,犹如“折断的军刀”。新馆的立面处理简洁大气,南立面长度达到180m以上,立面最高点18m,东端配以“家破人亡”主题雕塑,以大尺度和特殊的形式给人带来震撼的心理感觉。外墙采用干挂石材,通过对于石材纹理和单元尺寸的变化来形成富有沧桑感的立面质感,表现纪念馆深沉凝重的独特气质。

四、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位于新馆与原有纪念馆之间,是人流进入整个纪念馆区所经历的的第一个空间。设计上沿续了原有纪念馆“灾难之庭”的空间意境,以无生命特质的砂石铺装广场,并将这一意境一直沿续到以粗石铺装的新建纪念馆屋顶之上,令人感受到“生与死”的场所精神主题。纪念广场上保留了原有的十字架等纪念性构筑物,并增设了大型雕塑“冤魂的呐喊”点出主题。为防止周边地区车水马龙的市井气息影响到纪念馆的空间环境,营造特定的场所精神,在纪念广场附近设计了长长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形成凝思空间。同时借以表达“围城”、“屠城”这一主题,传递当年遇难者无处可逃避的绝望心情。

五、万人坑、祭祀庭院、冥思厅

万人坑位于园区的中部,是整个院区的核心空间之一。重新设计的万人坑遗址保护建筑外观简洁,室内空间丰富,充分利用现状地形高差关系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空间。沙石地面、锈蚀钢桥与昏暗的灯光相结合,表达了遇难现场的历史感。

在“万人坑”纪念馆与冥思厅之间设置“祭奠庭院”,重新组织营造告慰亡灵的祭祀空间与场所。院两侧的碑林和坚硬的石子铺地形成肃穆的氛围,庭院之中设置长明的火炬台,表达人们对战争冤魂的哀思。

冥思厅作为对大屠杀史实参观过程的结尾,使沉痛的情感得以升华。冥思厅的室内空间有意设计得非常黑暗,参观者在行进过程中将手中的浮动蜡烛装置点燃,放在室内的水池之中。相对而立的两面巨大的磨光花岗岩墙面让漂浮于水面上的烛光互相影射,无限延伸。冥思厅尽端的石墙之上,题写着纪念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的哀思之情。

六、和平公园

和平公园位于整个园区西部,整个空间氛围以表达和平的美好为主题。设计中在基地南边与城市人行道交接处以填土方式堆起一个草坡,草坡自东向西缓缓下降,在接近公园纪念雕塑水池边与地面相平。在绿色草坡上有规律地布置条石,人们可以沿着缓坡轻松走上草坡顶部,实现和平公园的活动、休闲等功能。和平公园中部是巨大的长条形水池,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塑像的倒影掩映在池水中,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馆藏交流区

馆藏交流区位于和平公园的西北侧,总建筑面积为6 641m2。长200m高8m的巨型纪念墙将馆藏交流区建筑物与和平公园隔开,减少建筑物对和平公园的影响。建筑采用了单元式的设计手法,功能用房和辅助服务空间交替出现,形成韵律,建筑的造型强调整体感和雕塑感,采用大虚大实的对比,暗合城墙的韵味,与整个馆区的其他建筑风格近似,气质内敛。

篇4: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我是一名志愿者,今年84岁,南京人。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城之前,我就逃到南京郊區的江宁龙都镇,躲过了一劫。当时我才六七岁。南京大屠杀以后,日军统治南京,直到抗战胜利,我当了八年的亡国奴,心里很不好受。现在生活幸福了,我能幸存下来,特别想为死难的同胞做点事情。我是2004年开馆后的第一批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已有10个年头,一周来一次,服务一天,主要是维护秩序,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宣传精神文明。

临近公祭日,来参观的游客更多。其实南京公祭活动每年都有,这次设立国家规模的公祭日意义深远,让更多年轻人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一家人

我们一家老小五口人一起从北京来的,因为正赶上APEC会议,北京事业单位放假。这次来南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必定要来的。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参观完后内心感觉很沉痛、很压抑,毕竟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孩子还小,才上小学二年级,她对这方面还不是太懂,给她的感觉就是害怕。通过参观,给孩子补充这方面教育,同时对我们大人来讲也是一次受教育。

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日本政府不承认侵略历史。我有接触过一些日本朋友,日本国民中间还是承认这段历史的,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回避或是歪曲侵略历史,不实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导向,导致日本国民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德国留学生

我来自德国,在清华大学学习经济学,今年20岁,这是我的同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南京,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这些惨痛的历史,我感到很悲伤,令我震惊。之前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很少,这次有机会来南京游览,觉得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南京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我想来这里感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曾遭受的苦难。这次经历很特别,我希望人类都能够和平共处,不要有战争。

东北一对情侣

我们来自东北,这是我们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前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停留在中学教科书、电影里,这次来到这里,真切感受到这场灾难的血腥和悲痛。纪念馆史料内容丰富,包括幸存者的自述,日军的证言和日记,还有很多现场复原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尤为让我感动的是冥思厅和高大的档案墙,看后令我很难过。我们年轻人很有必要来纪念馆参观,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篇5: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进入悼念广场,一条两边布满鹅卵石的不宽的路伸向史料陈列馆。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突兀的石壁,“遇难者300000”,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斗大的字,让每个进入的中国人一眼就看得见,让每一个进入的日本人一眼就看得见,让每一个进入的不同种族、肤色的人一眼都看得见1 30万!其实这还是保守的统计,实际在大屠杀中遇难的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字。

史料陈列馆呈平顶半地下墓室形,看着不高。进去后先要经过一处厅堂,幽暗的灯光就像发自地狱,我的心情越发沉重了。

首先以实景展示的是日军攻破南京的经过。1937年1 2月,日军从上海进逼南京城,国军浴血抵抗,但未能有效阻击其多路进攻。12月13日,在一片混乱中日军攻入城内,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拉开序幕,人类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悲剧无情上演!战役中牺牲的国军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动容,他们的.照片高悬壁上,他们的名字光耀山河,与日月同辉!(观后感 )需要记住的还有一个名字――松井石根,正是他下令日军可以在城内烧杀淫掠,为所欲为(此人在战后接受审判,作为乙级战犯在南京被执行死刑,没有逃脱历史的惩罚)。

当然最令人愤慨的是侵华日军罄竹难书的罪行,馆内以照片、实物、影像、名人信札、侵华日军回忆录等详实确凿的史料证据展现出来。遍布六朝古都大街小巷的日军官兵就是恶魔、野兽,难以想象的罪恶在那漫长的六周里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昔日的金陵胜地沦为炼狱,成群的手无寸铁的百姓被驱赶到长江边,遭遇机枪疯狂扫射,鲜血染红江面。为节省子弹,日军干脆逼迫人们走向“万人坑”――活埋。每12秒就有一个宝贵的生命消失,1 2秒,1 2秒!惨无人道的杀人游戏是野兽取乐的消遣,一颗中国男子的头颅被搁在路边木栅上,死去的面容上满布凄苦悲伤,嘴里被塞进半支香烟!这颗头颅还被当做皮球踢来踢去,围观者发出鬼哭狼嚎般的狂笑,他们不是人!中国人的命就这么不值钱吗?!我感到满身的热血在沸腾,满腔的怒火在燃烧!

在经历了1 20分钟沉痛与悲愤的心灵旅程后,我走到出口。墙壁上镌刻着醒目的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忘记仇恨”。

中日两国,本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远在隋唐时期,日本曾数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经验。到了近代,日本积极效法欧美国家,实行明治维新,一跃而为亚洲强国,徒弟超过了师傅,转而狼子野心大暴露,妄想吞灭幅员辽阔的华夏九州。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南京大屠杀惨剧,可上溯至1 840年古老的国门被侵略者坚船利炮打开为发端的百年磨难史与屈辱史,我们获得的教训与经验何其沉痛与深刻。

是的,历史不能忘记,要刻骨铭心地记住!我们应该时时警醒,刻刻反思,将这股力量化为振兴民族与国家的动力!

篇6: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在第一个馆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资料还有当年的东西。还有很多模拟的凄惨景象。看的人是心惊胆颤。在第二个馆中看到的则是万人坑。一具具白骨堆积成山,有的头颅上甚至可以看清日本人罪恶的子弹所打穿的洞。这累累白骨,哪一具没有写下日本人的罪恶?

这整个纪念馆建的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可是有一个地方却让我大惑不解。在纪念馆中,刻着曾帮助过我们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的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曲解了宽恕的含义。宽恕,别人踩你一脚,打你一下,骂你几句,当然要宽恕,当然不要斤斤计较。可是,别人杀了你三十万国人的时候,还该宽恕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恕,孰不可恕?尽管他帮助过我们,可是他一个洋人,怎能明白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屈辱?死的不是他自己国家的人,他有什么资格谈宽恕?我认为,不可以宽恕,更不可忘却!忘却历史就等于背叛!

我们的国足到南京去踢球,顺便就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可是他们既没献花也没鞠躬,反而嘻嘻哈哈。这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愤怒和指责。其实我觉得,并没有必要非得去鞠躬,献花。但是应该对逝者保持应有的尊重。毫无疑问他们没有做到。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逝者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鲜花吗?不是。是鞠躬吗?也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死去,要这些又有什么用? 我认为,要真的想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就应该好好努力,振兴中华。为他们这些无辜的生命报仇雪恨!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反观现在,日本人非但不肯道歉还要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呢,只知道说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致使现在,连菲律宾这种小国也来欺负中国。朝鲜也恩将仇报,扣押我中国渔民。扣押也就罢了,还动辄打骂,把我们的国旗当抹布!怎么当年不让美国灭了他?朝鲜现在的行为,对得起当年中国抗美援朝时死的将士吗?对得起吗?人人都道:朝鲜是中国的大门。当年抗美援朝也是为了把住这扇大门。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大门据为己有?

想想建国之初,中国固然贫困落后,可是仗着那股敢拼命的劲,谁敢惹咱们?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国,再后来越南撞到枪口上,来个自卫反击战,老实了吧?我问现在的中国:软弱对得起那些为抗日,为解放牺牲的战士们吗?对得起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的那些无辜的人民吗?连我的老师都说,如果国家打日本,她愿献出自己所有的工资。一个普通的老师都有的觉悟,您没有吗?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之震颤。可是,中国何时才能睡醒,何时才能强大起来为那些惨死的同胞们报仇啊!

篇7: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作文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1937年,日本攻击我国的历史名城——南京,他把这里变成了人间的地狱。禽兽不如的日本兵把老百姓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的平居民,看到还在呻吟的挣扎者,就刺刀杀戮,最后将尸体焚化。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吊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他们还用机枪扫射平民百姓,死亡人数达35万人。我心想:日本鬼子怎么这么恶毒,杀了35万人哪,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杀了这么多人、居然还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去折磨我们中国人,可想而知,日本人是那么的趾高气扬,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为中国人报仇雪恨!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一个日军官兵踢开了名宅的大门,人们还在惊讶的那一瞬间,小日本就把他们打死了,过了一会儿,他们听见有小孩儿的哭声,日本鬼子看到后,我原本以为他们会收养他,但出乎我的意料,小日本在他手里放了一个手榴弹,砰……就这样,一个无辜的小生命就这死了。我捏紧了拳头,恨不得手里当时就有一把枪,把那日军官兵打死。

篇8: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有创造活动以来最早的景观。它被人类创造用以纪念神、君王、人自身,从早先的复活岛雕像到泰姬陵再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把自己内心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纪念性景观得以表达,而纪念性景观不同于一般性景观,它有其特有的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素。

物质要素——水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景观设计有多处运用水元素,每处水元素的运用都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其合适的立意。在其东侧入口广场设计中,水池位于新纪念馆地面部分南侧,水池同建筑平行,水被置于狭长形水池中,设计有可供通行的“石板桥”,水面稍低于水池,此处水元素的运用意在为入口广场雕塑提供软质基底面。整个水面与雕塑互成

体,雕塑置于水池中,实体的雕塑与抽象的倒影向进入景观的人暗示着苦难虽然已经过去但又是切实发生过,警示人们铭记苦难。

集会广场西侧黑色大理石墙前设计了池底也为黑色铺装的镜面水池,水池前放置有齐康院士设计的警示钟,十字形大雕塑,镜面水池反射着蓝天、自云、大理石墙、雕塑,它的设计丰富了空间形式简洁的广场,暗示人们在这天与地中曾经发生过得苦难。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出口处设计了名为祭灵泉的涌泉,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景观设计中唯一处运用动水元素,涌泉的设计形式与立意互相契合,永不停歇的涌泉暗示着:我们不会忘记苦难,也不会忘记在苦难中牺牲的先辈们。

和平广场是水元素面积最大的区域,大面积水的运用给人们宁静安详之感,也呼应着和平二字。

物质元素——植物

设计者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景观设计为了营造出静谧庄严的氛围,利用围栏把整个纪念馆景观同周围繁华的环境独立出来,为了削弱铁质围栏的冷漠味道,设计者充分运用植物设计元素,高底灌木搭配,既能削弱围栏的冷漠又能增添围护景观的层次。

纪念雕塑墙后密植杉树,杉树树形高大、枝干笔直,既充当雕塑墙的背景又同水平雕塑墙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引导人们前行。在相邻的万人坑遗址广场中,设计者反用植物——利用了无生气的死树协调大面积的卵石广场增强了遗址广场的悲哀荒凉氛围。

祭场边缘整齐地种植着灌木球,既界定柔化了场地,又给祭场增添一丝生气。

和平广场上的紫金草花园种植着日本和平人士栽植的紫金草,还有欧洲王妃栽植的银杏,象征着不仅中国珍爱和平,而且全世界人民同样珍爱和平,也寄托着苦难造成者国的忏悔。胜利V字形雕塑墙的前面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色灌木,既丰富了单调的水泥墙又丰富了整个和平广场的线条。

物质要素——人工构筑物

设计者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人工构筑物主要有雕塑、墙,雕塑本就是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形式,能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被纪念的人或事。纪念馆景观设计中,入口部分的雕塑设计鲜明地告诉人们这个城市的这个地方在某个时候所发生的苦难,能把参观者从开始就带入纪念氛围之中。雕塑的形式都是用艺术概括的手法表现苦难中的片段,呈字放置,与参观者的参观路线相致,引导参观方向。靠近入口的是尺度被放大的人物雕塑:一位受伤的妇女提着自己被残忍杀害的孩子仰天悲号,给参观者强烈的心理和视觉震撼。入口其他雕塑有的表现逃难、有的表现被凌辱妇女、有的表现被活埋的无辜群众。

集会广场的入口雕塑、十字架以及和平钟雕塑也成功的烘托出纪念氛围。广场入口的雕塑是三维与二维的结合体:两块被拉长了顶点的立方体,立方体上雕刻着苦难故事的浮雕,其雕塑形象尖锐夸张。它既是为了告诉参观者留意接下来的参观内容,又是集会广场与入口广场的分界点。广场之内的十字架雕塑与和平钟雕塑两者寓意相互补充,十字架代表后人对前人的纪念,和平钟代表后人对未来的希望。

老纪念馆入口广场前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与幸存者雕塑,其形式简洁有力,只是把大屠杀幸存者脚印跟幸存者雕塑置于广场中就胜过千言万语:大屠杀是真的,我们经历的苦难是真的。

和平广场上的和平雕塑,由手托和平鸽的母亲与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以艺术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雕塑总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正面有九级台阶拾级而上,象征人类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

纪念馆景观设计中另一被运用的人工构筑物就是墙。墙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围合出大小、明暗不的空间背景,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质感及肌理效果,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又可以引导人们的参观路线,最重要的是对空间进行分隔。

自然要素——声音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源于视觉,还有一大部分来源于听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景观设计中就利用声音这个独特的设计元素达到了增强纪念氛围、增添纪念层次的效果。如集会广场的设计,广场地面铺着白色的石子,人们在上面行走时会产生声音,这种声音在人们集会的时候会更加明显。石子的声音犹如场地的语言,诉说着这个地方曾经发生的苦难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重演历史、珍惜当下和平。

和平钟雕塑的设计是种隐性声音设计,犹如望梅止渴,人们在看到和平钟时耳旁就仿佛响起了警钟声音。它的警示效果比实际钟声可强烈。

篇9: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发布日期:2013-11-04 访问次数:219次 字号:[ 大 中 小 ]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In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

Ladies and gentlemen, on the way to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In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On Sept 18th, 1931, Japanese started a well-prepared war of aggression to China, Japanese troops occupied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within five months.A key moment came on July 7th, 1937.The Japanese troops were carrying out training exercises near Wanping , a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own outside Beijing.Theydeclared that one of their soldiers was missing and assumed that the Chinese army might have captured him and so demanded a search for him in Wanping town, but the Chinese side refused and said they would do the searching themselves.Taking this as an excuse, the Japanese army attacked the Chinese army and the Chinese army fought back.The battle took place at a bridge leading to the town.This is called Lugou Bridge or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full-scale invasion of China by the Japanese.After Beijing fell, they occupied Shanghai on November 12th, then marched toward Nanjing, the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eneral Tang Shengzhi led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to defend the city but ended in failure.This is known as the “Defending Battle of Nanjing”.On Dec 13, 1937, the Japanese army occupied Nanjing and during the following six weeks they started a bloody massacre in the city.About 300,000 innocent civilians and unarmed Chinese soldiers were brutally slaughtered in mass or by individual beheadings in the killing races.Some were buried or burned alive.More than 20,000 women were raped and many of them were then killed.The memorial hall stands on the site of the massacre at Jiangdong Gate during the Nanjing Massacre.It was built in 1985, and was expanded first from 1994 to 1995, and then from 2005 to 2007.The new memorial hall was completed and opened to the public on December 13, 2007, which wa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Nanjing Massacre.The memorial consists of four parts, namely the assembly ground , the exhibition hall, the site of the massacre and the Peace Park.The new hall is shaped like the bow of a ship that rises high above the ground, representing „the Ship of Peace‟.Its profile looks like a broken saber.Seen from above, it resembles a sword turned into a plowshare.The new hall was designed by architect He Jingtang fro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hile the old one by architect Qi Kang from Southeast University.Both designs are distinctive in style and innovation.Now you can see a group of copper sculptures, the one that stands more than ten meters high in the east is named A Ruined Family, which shows a heartbroken mother holding her dead child killed in the Nanjing Massacre.This sculpture in front of us is named The Cry of the Spirits.The whole sculpture conveys a sense of the power of justice and the resist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Here is the Assembly Square.Citizens of Nanjing assemble here on December 13 every year to mourn over the victims and pray for peace.At the other end is the bow of „the Ship of Peace‟ composed of steps.The wall in the distance is called the Wall of Calamity.Carved on the black granite are the words „Victims 300,000‟ in 12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German, Portuguese, Greek, Dutch and others.To the east of the Wall of Calamity is a cross-shaped monument that bears the Arabian numbers 1937.12.13-1938.1, indicating the six weeks of Nanjing Massacre.The rubble stones under it indicate that the memorial hall was built above the Mass Grave of theMassacre.Here is another sculpture in the shape of a bell frame, which signifies „the 300,000 fallen people‟.Three black triangular prisms and five brownish red circles form the number 300,000, and three black horizontal beams in the middle give the shap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people‟.Hung on the frame is the Bell of Peace, which was donate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Japan.Carved on the bell are pictures and words about the Nanjing Massacre.Its Chinese name Bell of Peace was written by Qi Gong,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alligraphers.The bell is sounded on December 13 every year.Now we come to the Exhibition Hall of Historical Records.On the first floor is A Human Holocaust: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on the second floor is The Victory in 1945.Please go on to visit the hall.In order to maintain solemnity inside the hall, tour guides are not allowed to speak loudly, so please read the English introductions by yourselves

篇10: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燕子矶江畔遇难同胞纪念碑200字作文

周末,我跟着童学俱乐部的老师同学们,来到了燕子矶公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遇难同胞纪念碑。那碑的后面记着一段悲惨的`历史。在那时(1937年),日军侵占了南京城,三万多老百姓和两万多解除武装的士兵,一起逃往燕子矶江畔,准备过渡。他们以为,逃离了南京城就可以活命。可是,在江面上,日军的汽艇和军舰在不停的来回巡逻,不让过渡。这时,后面日军的大部队追来了,拿机枪扫射,五万多人被机枪扫射身亡。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直到第二年,还有一些尸骨哀魂沉埋江底。

人们造了这个碑,是想让我们后人铭记国难,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抵抗外侮。

篇11: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作业完成背景:2012.年11月4日.我和几位同学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了纪念馆前的雕塑群心里就很沉重。我们就这样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完了整个纪念馆。深深记住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更是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样祖国才能为世界的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我从小就有个理想,就是到南京来,来看看这座从古到今一直屹立不倒的古城。提起南京,每个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个令全世界人都悲痛的事实。我想去南京,去纪念馆亲自哀悼那些被日本军国主义无情迫害的人们。让自己牢牢记住这个惨痛的历史!

所以,报大学时,我毅然决然的报了南京,并且很幸运的被河海大学录取。南京,我来了!在初次来校的路上,我看到了中华门——古老的城墙。即使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很多伤痕,但是他那雄伟的身躯依然不屈地挺立着。我想,这也是南京人的精神——不屈,不挠!2012年11月4号,这是对我来说很特殊的日子。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口。首先看到的是那巨大的雕塑——《家破人亡》,一位母亲抱着她那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接着一个个令人揪心的雕塑出现在我面前。这些是被迫害的百姓的真实写照啊!我的心开始隐隐作痛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纪念馆入口。

我踏着一级级阴暗的台阶进入纪念馆内,犹如一张黑色的帷幕在我的视野中铺展开来,一级一级的台阶好将我从新送入七十多年的炼狱一般。黑色的地板墙壁,氤氲的瘴气伴着忽闪忽暗的点霓虹。我的心情越发沉重手心里都渗出了汗。走完了阶梯,只见巨大屏幕上映出一张张笑脸和名字,那就是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们啊!穿过屏障,看到“人类的浩劫”几个触动心玄的石刻大字呈现在我的眼前。陈列馆可里昏黄的灯光照应着一个又一个历史的悲哀,残留的日军头盔,服饰,武器,就像商品一样玲琅满目。那一张张贴在墙上的新闻,真实的还原了大屠杀的惨烈场景——“日本人进行杀人比赛”,“日本人活体解剖中国人”„„..日军当年发放的“良民证”,日军焚烧遇难者用的汽油桶,“支那事变纪念章”,残害南京市民的铁钉„„.这些罪恶的铁证都在控诉着那段血色的记忆。日本人使用如此惨烈的手段,视生命如草芥,简直让人发指。历史的罪证已经将那些日本罪人批驳的体无完肤,中国人的铮铮铁骨是谁都无法融化的,中国人可以被杀戮,但绝不会低头!这时,我突然想到了那些抗日英雄们,他们为了家人,为了祖国,把生命置之度外,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顺着人流,迈着我沉重的脚步继续前进,来到了万人坑前,俯视下去,累累白骨清晰可见,想象着当时情景,日本战斗机不停轰炸,把无数无辜的人们埋在了废墟中。肃杀的气氛和惨痛的记忆中,我能做的只是为惨死的亡灵们默哀和愤慨。我默哀了许久,才挪动起沉重的脚步继续前进。

慢慢的,我走进了纪念馆的“解放展区”,看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一幅画,让我的心有了些许的安慰,中国就这样得到了解放,中国人们又再一次抬起了头,渐渐的,解放战争也胜利了,中国人们向世人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迅速的向强国之路迈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教训,为什么香港,澳门回归了,因为中国强大了,展现出了足于与那些强国抗衡的实力。强大的武力是治国的保障。如今,中国的军事力量没有哪个国家敢小觑,“东亚病夫”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是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是和平主义国家,它曾向全世界承诺不会对任何一个国家主动使用核武器,这是给世人的承诺,虽然曾经因为弱小被欺负了,但是强大后,不会做出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这就是中国!如今,中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歼”系列战斗机如同宝剑锋耀长空,“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和核潜艇驰骋海洋,崛起的第二大经济体有如排山倒海。深厚的五千年风雨交加的历史谁与争锋?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广大青少年和中华儿女们勿忘国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努力让中国永腾飞与世界。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世界的和平还没有实现,还时有战争发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我们首先做的是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保证自己国家没有威胁的情况下,积极参与世界和平事业,加强与他国的合作,为早日实现世界真正的和平而努力!

纪念馆所带给我的不仅是这些,走出纪念馆,阳光依旧明媚,虽然心情沉重,但我们不能让乌云遮挡阳光,那些沉重的历史不可忘却,继往开来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少年强则国强,肩负着建设社会与国家的我们,不能总沉浸在痛苦的历史中呻吟,化悲痛为力量吧,努力把历史的中的斑驳陆离洗涤。

最后,我用纪念馆的结束语来结束这篇文章:

篇12: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世界似乎已经和平,人们开始了复兴祖国的事业。但是,那一场惨绝人寰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忘记历史,就会让历史重演;忘记屠杀,就会带来第二次屠杀。70多年前,日军侵占了南京城。随即,一场浩劫降临到南京城内的父老乡亲身上。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残忍地虐待、屠杀被俘虏的中国军民。强奸妇女、烧毁村庄、抢夺财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经过了长达40多天的血雨腥风,六朝古都、昔日繁城转眼间化为灰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南京城俨然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这就像是一场噩梦,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在这里祭奠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不是为了说侵华日军怎么怎么不好,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牢记那一段历史;不是纠结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而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居安思危,不要让那段历史重演。

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举世震惊,现如今,日本军国主义却企图否认那一段众人皆知的历史。要是在九泉之下的那些亡魂看到这一幕该会有多么痛心。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更要与那些企图否认历史的人斗争到底。因为,真理掌握在我们手中,真理是无法被那些所谓的荒诞解释而磨灭的!

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仇恨可以化解,伤口终将愈合。但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举世公认、铁证如山,容不得丝毫歪曲。我衷心地希望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邻邦能够承认罪行,进行反思,坚决不让历史重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魂不会断,心不会散。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接过上一代手中的接力棒,燃起希望之火,将中华的中国梦实现的!

指导老师:李梦思

篇13: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陈逸凡

六(1)

暑假,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进门一个大大的“300000”在我眼前。那是侵华日军在南京留下的血腥的数字。300000的生命在这6个星期里消失,每12秒将有1个人死去。从日军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大屠杀开始了!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时,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一部分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这恐怖的杀戮,只有无情的日本人才干得出来。写到这里,一股怒火在我心中燃烧!

上一篇:商调函多长时间调动下一篇:峨沟小学2008至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