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2024-05-11

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通用8篇)

篇1: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问题:谈谈我自己在开展“做中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会,以及在儿童观、教育观等方面发生的转变。

答: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导致我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能力严重不足,而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中学”强调的是: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孩子动手、动脑,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也培养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在教育内容方面,“做中学”强调的是关注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而不是让孩子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如:手的大小、风从哪里来、浮与沉等,选择可操作的实验材料也尽量是孩子身边常见的物品,如:水、鸡蛋、盐、沙子、玩具等。这样,体现了教育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这一教育观念,更有效地把生成课题与预成课题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会选择能力稍强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公开课、竞赛活动等,但现在,每周进行的“做中学”实验都是把全班孩子分组分批进行,这样保证了每个孩子都参与投入到活动中,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教育的观念。

另外,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也经常有教师在孩子回答一个错误的答案后,就急着请其他幼儿代替回答,或是老师自己告诉孩子答案,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通过“做中学”我们允许孩子出错,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孩子的错误代表着当前的认识水平,孩子受自身年龄特性及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他们在探究各种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对他自身逻辑来说却是合理的,带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我们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并了解他们思维和认识水平上的线索,真正地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孩子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干预者、指挥者。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开始懂得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孩子提出错误的假设或得出错误的答案时,我们也不再用简单地方式给予纠正,而是引导孩子自己通过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或答案,不断地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导者,能从自己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还有,自从开展了“做中学”活动,我们教师队伍中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通过这种网络间的交流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做中学”、参与“做中学”,从而真正提高了我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

总之,从事“做中学”的科学研究,使我收获颇多、得益终身!

篇2: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问题:谈谈我自己在开展“做中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会,以及在儿童观、教育观等方面发生的转变。

答: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导致我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能力严重不足,而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中学”强调的是: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孩子动手、动脑,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也培养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在教育内容方面,“做中学”强调的是关注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而不是让孩子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如:手的大小、风从哪里来、浮与沉等,选择可操作的实验材料也尽量是孩子身边常见的物品,如:水、鸡蛋、盐、沙子、玩具等。这样,体现了教育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这一教育观念,更有效地把生成课题与预成课题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会选择能力稍强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公开课、竞赛活动等,但现在,每周进行的“做中学”实验都是把全班孩子分组分批进行,这样保证了每个孩子都参与投入到活动中,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教育的观念。

另外,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也经常有教师在孩子回答一个错误的答案后,就急着请其他幼儿代替回答,或是老师自己告诉孩子答案,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通过“做中学”我们允许孩子出错,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孩子的错误代表着当前的认识水平,孩子受自身年龄特性及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他们在探究各种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对他自身逻辑来说却是合理的,带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我们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并了解他们思维和认识水平上的线索,真正地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孩子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干预者、指挥者。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开始懂得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孩子提出错误的假设或得出错误的答案时,我们也不再用简单地方式给予纠正,而是引导孩子自己通过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或答案,不断地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导者,能从自己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3: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1 毕业答辩环节的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衡量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真实水平,正确评价学生“业务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特别是对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心、研究水平和能力检评的重要手段[1]。毕业答辩是一种综合性的考试,多年来各大高校一直在坚持。这种考试以答辩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论文或报告以口头语言的方式向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汇报,并且要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各种问题,以答辩的水平和个人的表现评判成绩,并决定能否通过答辩、获准毕业。这种通常在毕业时才进行的考试方式往往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很大压力,并且以一次答辩来决定能否毕业,也未免有些苛刻和简单。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市场经济和WTO的挑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毕业答辩方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1.1 时间造成的压力

找工作、考研占了许多时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毕业实验上的时间投入大打折扣。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帮助也不到位,在有限时间里,看论文、 改论文都相当紧张。最后在答辩上更是如此,学生时间压力大,教师时间压力大,管理者也同样时间压力大,在有限的几天,甚至一两天里几百上千名学生答辩,每个学生20~30min讲解,又要回答问题,气氛紧张,情绪紧张,答辩如战场,学生和教师都感到难。

1.2 阅读和评定工作压力大

过去中国大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人数不多,院系可以从容安排,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间带毕业设计、评阅修改论文,对每个学生都比较了解,如做了哪些工作、论文的水平、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知识掌握和实践经验等,论文可以经过几次讨论修改。现在的情况是,一大群学生同时上,像放羊,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水份很大,功夫不到家,管理不到位,监督指导不力,一个教师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有的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在几天的时间里看上百份论文,既没时间修改,也无反馈环节,只有答辩时学生的介绍和了解,整个答辩时间短、质量低、要求松,越来越像走过场,导致有的高校和教师提出取消答辩。

1.3 竞争压力大

不仅仅由于时间紧、人数多,工作量大,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学生就业面临了许多危机,而毕业答辩成功与否不仅是能不能毕业,更是能否找到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答辩优秀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毕业生,并且答辩只有一次,无法彩排,也无法实验,因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是表达能力不很强的学生或者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心里更是相当紧张,因而答辩中往往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同时,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也不愿意在答辩中提出许多问题与学生讨论和探究,怕给学生造成压力,怕学生的答辩成绩受影响,甚至有的院系还给教师打招呼,使原本是促进学习、提高能力、深化知识理解的答辩变得简单、平淡,越来越显示不出应有的作用和原本的意义。

1.4 答辩质量差及其影响

许多学校都注意到了毕业答辩的这种状态,并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补救或改变,如派出巡视检查人员督促,在答辩和管理的一些具体环节上提出明确要求等等,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院系的老师不愿意参加答辩,学生毕业答辩的庄严、严肃认真和充满学术性,创新性的气氛越来越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完成任务,了了草草地走过场。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和有限的时间,相当多的毕业论文是抄袭和拼凑的。这种质量每况愈下的趋势,不仅影响了本届学生的答辩,也给下几届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并且从整体上影响了学风和校风。如何提高毕业答辩的质量和效果,怎样通过高质量高水平毕业答辩环节推动全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各学校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而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如何使毕业答辩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怎样使毕业答辩既是考试考核的检测环节,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展现知识水平和创造力的平台和机会呢?这就要求我们从观念上和方法上作出改变,即从只看成绩变为不仅看成绩,更重能力和素质,不仅重考核和检查,更重培养和提高,不仅重答辩结果,更重论文和培养过程,重学生的未来和发展。下面所介绍的海报法或许能够解决这一问题[2]。

2 海报的概念与内涵

“海报”是广告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从发布者的主观意图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商业性海报和非商业性海报两类,毫无疑问,在大学校园里琳琅满目的学术性海报就属于后者,它的展示就是向众多的莘莘学子传递学术性活动的基本信息,并让学子们在参与这些学术报告中有所启发和裨益。有这样一句很切合的话语:“大学之大,非高楼大厦之宏伟,而在于大师之存乎”,这应该就是对大学精神最为精粹的概括吧!由此展开,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文理念的传播又是通过哪个渠道进行的呢?毫无疑问就是象牙塔里众多的学术性论坛、报告和研讨会了。而这些报告内容正体现了创新的学术气氛、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以及国际化的社会视野,这些都是大学精神所必须具备的组成元素。这些学术海报,不仅仅是宣传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一种内涵的表现,这种内涵孕育着大学的深层次文化底蕴。

3 海报法答辩与传统答辩的区别

海报法答辩方式与传统答辩方式的区别有如下几点:第一,从毕业论文选题源头作出了改变,传统的选题大都为导师直接制定研究课题,而海报式答辩的选题则是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和结合本学科前沿或具有应用价值方向为出发点而拟定题目,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了其创造思维;第二,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海报法答辩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挖掘同学们的潜能,而传统的导师命题则很少能够让大部分同学满意,甚至学生对部分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为之将来工作所运用;第三、传统的答辩环节时间很紧,很多专业系给学生的时间仅有10~15min,很难让学生充分表达出整个实验方案和结论,而海报法答辩方式是将整个答辩环节分布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有充裕的时间给予其更多的建议和构想;第四、传统答辩成绩的评定大都为通过最后一次有限时间的答辩后仅由评委老师给出,而海报法答辩方式则是通过学生做多次海报后让最好的表现呈现在最后一次的学术报告中,由评委老师和同学按不同权重打分。

4 海报法答辩方式的应用

既然海报法在毕业答辩环节中具有上述特点并能发挥其意义及作用,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将其在某些高校试点和推广,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转变导师直接确定课题的方式,让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课程中了解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而言,后者更适合于他们,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研究课题;其次,学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目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提出实验思路,准备实验器材及用品并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期间同学们定期地将阶段性成果以海报的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对其阶段性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报告同学吸取经验后对原方案加以改进和提高,这样通过多次的海报呈现和不断改进,使同学们的研究能力和论文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最后,通过上述环节的锤炼,同学们将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通过最后一次学术报告形式向评委老师和同学呈现。由评委老师和学生根据报告同学的最后一次精彩表现打分,其中学生的平均分按权重0.2计,老师的平均分按权重0.8计,从而最终评定出较为合理的成绩。

5 结论

海报法给学生提供了竞争和挑战的机会;海报法是一个反复锻炼、反复提高的过程;海报法特别有助于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自学能力、自立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海报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大学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大学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主题下不断地做文章,把永恒的主题变成具体的课题,变成可实践的习题。海报法或许就是这样一道小小的习题,随着它的实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必将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实实在在的强化作用。

摘要:毕业答辩是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海报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是通过反复讨论报告式答辩来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训练和提高。该法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式为探索和研究,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扩展,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毕业答辩,海报,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孝军,辛国强.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0):65-66.

篇4: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大学是一个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基地,应当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为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多定位于人文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本位特征。从教育初等阶段的《三字经》一直到高等阶段的孔孟,都不难看出古人对人文教育的注重,无不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东渐,科学教育进驻大学,大学教育确立了专才教育模式,并一直保持着科学教育本位的倾向,表现为科学至上性、学科功利化、思想道德教育趋向政治化等。这些倾向导致在大学教育中,理工科更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认为科学教育更容易取得看得见的成果和与之相关的经济及社会利益;而作为人文教育一部分的道德教育就逐渐引退或缺场,失衡的代价则表现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面对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黑龙江科技学院首次开展了对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展德育答辩的工作;北京理工大学自2003年起正式实行专业、德育“双答辩”;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作为河北大学的独立学院,于2007年4月面向07届毕业生首次开展了“本科毕业德育答辩”工作,并在2008年顺利开展第二届德育答辩工作。

2 德育答辩——大学人文教育的手段

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决定了开展人文教育的形式是有限的,主要体现在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课程等。人文教育的特点是持久的灌输,难以速成。因此,以上教育形式碍于时间、人员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科毕业生的德育答辩的开展,正是对毕业在即的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缺失的一种弥补,是人文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回顾大学时光、思考青春岁月、书写人生愿景等,形式体裁不限,体现了较强的发挥性和参与性。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近两年的实际工作为例,德育答辩共有以下几种开展形式:(1)由班主任提前写出若干问题,如:大学中你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大学四年中,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大学中你最难忘的老师是谁,为什么?与同学产生过矛盾吗?等等。在德育答辩班会上让学生随意抽取问题回答,回答完毕可由评审老师提问。(2)班主任把班级四年的影音资料整理,在答辩会上播放给学生,共同回忆大学时光,学生自愿上台发表感想。这种形式极具感染力,往往使全班学生忍不住潸然泪下,惜别之情油然而生。(3)以座谈会形式,把教室桌椅摆放四面相对,拉近同学之间以及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回忆大学时光,化解过往矛盾,展望未来。(4)由学生演讲自行准备的材料,评审老师逐个提问并给予美好的建议和祝福。不管是哪种形式,均有学院的宣传机构进行拍照和录象,留下影音资料,同时学部选取优秀的德育论文上交到学生工作部,把学院优秀毕业生德育论文及相关照片资料汇编成册,以便学院存档并下发给教师和低年级学生传阅学习。

3 德育答辩——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

3.1 是德育教育,还是答辩形式

对德育答辩的褒贬不一,关键问题是涉及答辩本身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的问题。本人认为“答辩”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十分恰当。“答辩”二字,从字面上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这是项学术工作,可以用“答”和“辩”这种程序来完成。事实上,道德教育的成果和水准怎是用“答”和“辩”的过程就可以体现的呢?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可以用科学的角度去量化打分,而德育水准通过一篇“论文”或者几分钟的论述量化成分数和等级显然不合适。

3.2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人的主体发展应该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协同发展。人的理性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来培养,人的非理性需要人文教育去呵护,推之,人的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近几年大学校园中违背社会期望事件的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忽视使大学成为出产标准化技能性人才的基地,而不是综合性人才的学府。大学教育缺失了对学生思想的培育,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育,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的培育。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对在校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如果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有才无德的“人才”,其走向社会以后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的人还要大。

3.3 德育答辩的现实意义

首先,德育答辩是沟通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德育答辩给了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释放情感的(下转第28页)(上接第11页)平台,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而学生答辩的过程,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其次,德育答辩工作的成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效果。通过聆听毕业生的德育阐述和阅读优秀德育论文,他们可以审视当前学习和生活状况,明确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方向,解答在大学阶段共有的困惑。另外,德育答辩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任何思想的沟通和碰撞,都是在积淀一个大学的文化。

3.4 德育答辩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篇5: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一、答辩时间要求

总体时间:2014年5月4-20日之间。

1.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时间:2014年5月10或11日(星期六或日)或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2.第二次毕业论文答辩时间: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

二、学生要求

(一)答辩前准备工作

1.每次申请答辩之前每个学生提交给指导教师“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2份,且总体相似比不超过20%”,经指导教师批准后,答辩资格审查合格,经指导教师同意送评阅人评阅,2位评阅人成绩均在60分以上,方可参加答辩。

如第一次未通过,参加后面答辩之前重新提交给指导教师“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2份,且总体相似比不超过20%”,经指导教师同意送评阅人评阅,2位评阅人成绩均在60分以上,方可参加答辩。

2.参与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要求

(1)已经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工作,且完成较好的同学可参加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

(2)参加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同学必须提前4天(5月7日前)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参加第一次答辩。申请通过同学须提前2天(5月9日前)将毕业论文打印稿(3~5份=参加本组答辩评委数+答辩秘书)交予指导教师。未按时上交毕业论文打印稿的同学不得参加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

(3)如果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经过修改后指导教师同意后,可以参加第二次毕业论文答辩。

3.参与第二次毕业论文答辩要求

(1)除第一次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的所有同学必须参加第二次毕业论文答辩,第二次毕业论

文答辩不再进行申请。

(2)参加第二次毕业论文答辩同学须提前2天将毕业论文打印稿(3~5份=参加本组答辩

评委数+答辩秘书)交予指导教师。

(二)答辩程序要求

1.在毕业论文答辩开始前每个同学必须准备好PPT,并抽签排好顺序,并集中靠前座。

2.原则上答辩方式采取循环答辩方式,即第一位同学陈述——第二同学答辩——第三位同学陈述——第一位同学答辩——第四位同学陈述——第三位同学答辩„„

3.答辩过程基本要求

(1)陈述时要尽量简洁,只需要陈述“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和“研究的结果与创

新”三个基本问题进行简单陈述即可。陈述时间为3-5分钟。

(2)陈述完成后,答辩教师针对毕业论文提出相关问题,陈述的同学用纸和笔做好记录(此

时不做任何回答与辩解),回到座位进行答辩准备。

(3)答辩时,同学可以根据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选择2-4个问题进行阐述,并接受答辩

教师的追问。答辩时间为5-10分钟。

答辩程序与要求,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微调。

(三)答辩通过后

1.当天通过答辩的同学按照答辩时所提问题,务必第二天上午十二点之前按要求整理好答辩记录并发送指导教师审核后再打印和上传至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结合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意见进一步修改毕业论文文本;整理毕业论文相关的各种表格和论文文本,并装入毕业论文资料袋。且所有表格题目、论文内外封皮、毕业声明、论文正文等题目必须一致。

2.整理好后,指导教师按“教育科学学院2014毕业论文定稿及相关表格等审核要求”为标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上交表格和论文文本纸质和电子版。电子版以“学号+姓名”命名,如201009060020张三。

3.毕业论文文本的外封皮由学生提供电子版,由指导教师统一到学院里打印。

(四)答辩纪律要求

1.所有毕业学生必须参加答辩,不参加答辩者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不及格。

2.答辩期间答辩者不得请假,不论因何种原因未按时参加答辩,按缺席答辩处理。

3.所有毕业学生应自始至终参加当天整个答辩。不得迟到和早退,否则会影响答辩表现分数。

二、指导教师要求

1.答辩前三天指导教师要按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2份,且总体相似比不超过20%”来审核,通过后进行答辩资格审查、送审评阅人、且评阅成绩在60分以上,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2.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要从选题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内容框架、论文格式等

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未达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要求的学生坚决不能参加答辩。

3.指导教师按教研室主任的相关要求参加答辩,按《周口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打分。首先定性评价,即根据毕业论文质量判定是“通过”还是“未通过”,其次定量评价,即对“通过”的毕业论文打分,但对“未通过”的学生不给予打分。

4.指导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相关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认真填写相关表格和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相关内容。

5.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指导教师结合答辩教师对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督促答辩当天通过的学生及时整理毕业论文资料袋内相关表格和内容,并收集电子稿。电子版以“学号+姓名”命名,如201009060020张三。并按“教育科学学院2014毕业论文定稿及相关表格等审核要求”为标准进行审核。

6.毕业论文外封皮由指导教师提供封皮电子版,到资料室找耿玉芳老师打印。

7.毕业答辩相关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相关要求,进行资料汇总与保存,并汇总到教研室主任,统一上交学院教学秘书处。

三、教研室主任要求

1.明晰毕业论文答辩思路。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2014届毕业论文答辩以本科教学评估为根本导向,以“以答辩促质量”为根本原则,要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全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促进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2.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成员结构要合理。答辩小组成员由3~5人组成,组长原则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建议指导教师应作为答辩教师参与所指导学生的论文答辩。

3.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统筹考虑,并提前3天将小组成员名单报送教学秘书办公室,经过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后才能进行答辩。

4.教研室主任对相应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相关工作要统筹安排。包括组长与答辩秘书的确定,论文评审表、答辩记录等的填写,要责任到人。

教育科学学院

篇6: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各校外学习中心及所属网络教育2010春专科升本科学生:

按教学计划安排,我校网络教育2010春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等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将于今年上半年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现将毕业论文撰写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毕业论文形式

鼓励学生对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以是专题论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以及案例分析与研究等形式。论文以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以及案例分析研究为论文类型的,必须在论文前言部分说明调研时间、地点、对象,以及资料来源。

二、毕业论文环节的要求

1、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敢于创新。

2、独立按时完成论文撰写,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论文,否则其毕业论文成绩以不及格处理。

3、学生应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虚心接受指导。凡以种种理由不与指导教师联系、拒绝接受论文指导者,指导老师有权中止论文指导,并且不准参加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三、毕业论文各阶段的具体事项及要求

毕业论文分为六个阶段。毕业论文选题、初稿提交、指导、定稿、网上答辩和现场答辩。前五个阶段均在“西财在线”的“毕业论文专栏”平台完成,现场答辩则需到校进行。

1、自即日起至2012年2月20日24时,学生网上选题、提交写作大纲。毕业论文选题已在“西财在线”(http:///v2010/index.jsp)公布,请学生于2012年2月20日前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西财在线”网站“毕业论文专栏”完成网上选题。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学生在网上提交论文选题时,必须同时提交100~400 字的论文写作大纲,而后开始论文初稿的撰写。学生撰写论文时,应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当前改革实际。论文字数6,000~8,000

字左右。(注:必须完成网上选题后,才能上传论文,否则上传论文得不到导师的指导。)

2、2012年3月8日前,公布论文指导教师,教师审定学生选题及写作大

纲。

学院根据学生选题情况确定并在网上公布学生论文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

式。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撰写大纲进行审阅,对于选题不当的学生应及时

通知学生重新选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2012年3月上旬-4月下旬学生论文写作,在此期间学生在网上提交论

文初稿,指导教师开始审阅论文。

按照指导教师对论文选题及写作大纲提出的意见,学生进行初步修改后,学

生在网上提交论文初稿。论文初稿应包括论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三项内容。

提交论文时,学生须在初稿中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等资料,同时应注重文章的格式和排版美观,以便指导教师下载审阅。学生在修改论文时,必须将修改文字

用下划线或红色字体清楚地标示出来,以便指导教师进行二次审阅。

指导教师二次审阅论文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教师意见再次修改后在网上提交,直至论文合格。

对于符合要求的论文,指导教师可以同意学生定稿并要求学生提交带论文封

面的规范论文定稿后,在网上提出答辩问题,学生在5日内进行书面答辩并将答

辩稿在网上提交。

4、2012年4月30日24时为学生论文定稿的最后截至时间。学生网上提

交论文定稿(包括书面答辩稿)。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确系提交了带论文封面的规

范论文定稿后,在网上评定学生论文成绩、论文答辩成绩,并在网上撰写论文评

语。

5月初,学院公布现场答辩安排,5月10日前,学生将论文定稿(包括书面

答辩稿)打印两份交至所在学习中心。学生论文定稿一律用A4复印纸打印。按

照装订顺序,论文定稿必须包括封面(“指导教师评语栏”空白)、目录(包括至

三级分标题)、摘要或引言、正文、参考文献、书面答辩稿。

5、2012年5月下旬,学院组织现场答辩。

特别提示:

1、选题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20日24时,以选定论文题目和提交写

作大纲为依据。在此时间内未完成选题的不再补选,毕业论文成绩以“缺考”记

录,只能重新随下一年级参加2013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

2、论文定稿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30日24时,以指导教师同意定稿,给出网上答辩题目并点击“定稿”确认键为依据。论文未定稿的(包括未提交论

文初稿、提交初稿未按教师意见修订或修订后仍达不到要求等教师不同意定稿的),毕业论文成绩以“未定稿”记录,均不得参加网上答辩和现场答辩,只能

重新随下一年级参加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

3、论文定稿后参加网上答辩和现场答辩,因答辩成绩不合格,致使毕业论

文总评成绩达不到60分的,论文成绩为不及格,需随下一年级重新参加毕业论

文写作和答辩。

四、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

论文答辩采取网上书面答辩和随机抽选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

1、网上书面答辩:指导教师针对学生论文方向和专业要求,在网上“提

出答辩问题”栏目提出不低于三个答辩问题,学生任选其中三个问题,在5日内

独立作答后在网上提交。指导教师依据答辩稿评定学生论文答辩成绩。

2、随机抽选现场答辩:在学生书面答辩的基础上,由学院随机抽选一部

分毕业生参加现场答辩,被抽中参加现场答辩的学生必须按时参加现场答辩,如

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者、应有单位、医院或教学点证明,并按时交到相应的答辩教

师小组,否则论文成绩以0分计。被抽中参加现场答辩的学生名单及答辩地点届

时将在“西财在线”公布。

五、毕业论文成绩

1、未被抽中参加现场答辩的学生论文成绩,以网上论文指导和网上书面答

辩成绩为准,网上论文指导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按照60%记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网上论文答辩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按照40%记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

2、参加现场答辩学生的论文成绩,以现场答辩教师小组根椐现场答辩情况

给出的论文和答辩成绩替代网上论文和答辩成绩、作为论文最终成绩。

六、其它

1、以往年级未取得毕业论文成绩,包括未选题、未提交论文初稿、提交论

文初稿而未定稿、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请参加本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

辩。

①毕业论文不及格的,可以重新选题;

②已选题并分配有指导教师,因各种原因论文初稿未提交或提交后教师未

同意定稿的,原则上可在原论文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指导教师不变。

2、为使学生顺利完成本次毕业论文,有关论文选题基本要求、论文写作方

法以及答辩技巧详见附件,请学生仔细阅读。同时,学院制作了“毕业论文示例

模板”供学生下载,学生必须按照模板格式撰写论文。

3、关于毕业论文的其它事项,学院会根据情况随时在网上发布最新信息,请学生密切关注。学院咨询电话:028-87352449 李老师。

附件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基本要求.zip

附件二:怎样选定论文题目.zip

附件三:怎样写好本科毕业论文.zip

附件四:毕业论文模板.zip

附件五:毕业论文范例.zip

附件六: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技巧.zip

篇7: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首先,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在工业控制中,PID控制是工业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多变量、非线性、时滞的系统,传统的PID控制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结合起来,应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对PID参数进行在线自整定,实现PID参数的最佳调整,设计出参数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进行了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系统相比,该设计获得了更优的鲁棒性和动、静态性及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论述了经典PID控制器分类与简介和模糊PID控制器及其概念,并举例说明了模糊控制技术在家电中的应用应用情况

第二部分是PID控制部分,这部分主要论述了PID的算法和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常数Ti,微分时间常数TD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PID控制器的选择与参数整定

第三部分是模糊控制器及其工作原理介绍,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模糊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模糊PID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组成第四部分是模糊PID控制器的SIMULINK仿真,这部分主要使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进行仿真与分析,观察其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是否符合或接近原定目标效果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仿真的过程,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的匮乏。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仿真,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到更多

模糊PID控制器虽然无须精确的对象模型,操作简单,但是,要实现模糊PID控制,须将操作人员和专家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用控制规则模型化,再用模糊推理在线辨识对象特征参数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在工业控制中,PID控制是工业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控制对象不同及非线性、时变、时滞等系统时,控制器的参数难以自动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了使控制器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实现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可以采用模糊控制理论的方法,模糊控制已成为智能自动化控制研究中最为活跃而富有成果的领域。

我选择设计本课题,是对自己已学知识的整理和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学习和掌握模糊PID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工业的迅速发展,对PID控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我们提高知识理解应用水平,认真对待。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化,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线性、滞后和时变现象。其中有的参数未知或缓慢变化;有的带有延时和随机干扰;有的无法获得较精确的数学模型或模型非常粗糙。传统的PID(比例proportional,积分integral,微分derivative)控制器虽然以其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适应性好、精度高等优点成为过程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控制器,而且PID调节规律特别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都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其调节品质取决于PID控制器各个参数的确定。然而,针对上述的复杂系统,如果使用常规的PID控制器,其PID参数不是整定困难就是根本无法整定,因此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为此,近年来各种改进的PID控制器如自校正、自适应PID及智能控制器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结合起来,应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对PID参数进行在线自整定,实现PID参数的最佳调整,设计出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进行了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系统相比,该设计获得了更优的鲁棒性和动、静态性及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4、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论述了经典PID控制器分类与简介和模糊PID控制器及其概念,并举例说明了模糊控制技术在家电中的应用应用情况

第二部分是PID控制部分,这部分主要论述了PID的算法和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常数Ti,微分时间常数TD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PID控制器的选择与参数整定

第三部分是模糊控制器及其工作原理介绍,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模糊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模糊PID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组成第四部分是模糊PID控制器的SIMULINK仿真,这部分主要使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进行仿真与分析,观察其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是否符合或接近原定目标效果

5.全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层层递进。

6、论文立论的依据:

控制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器的性能,所以一个控制器性能的好坏就决定了控制策略的好坏,而模糊控制器的优劣就决定了模糊控制的效果。目前的模糊控制器大多数都是模糊PID型,是传统控制与模糊控制的结合。PID控制器是目前为止应用最广泛的控制器,90%以上的控制系统使用的都是PID控制器。正如我们知道的,PID控制器包括三个环节: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微分环节(D),它们分别代表着控制器对系统过去、现在和将来信息的反映。所以PID控制基本上涵盖了系统的全部信息,也就是说一般的控制问题都是能够通过PID控制解决的。同时,传统的PID控制器设计又起来十分的简单,而且投入小。正是由于传统PID有着突出的优点,所以在实际的过程控制当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但是对于较复杂的过程来说(比如延迟、参数变化、非线性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传统PID的控制效果并不很好。所以,随着被控对象的复杂程度的增加,控制要求严格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技术不断的产生和一种基于Simulink模型的模糊PDI控制器分析和设计完善。这些新的控制技术正在逐渐被应用到更宽的领域当中,但是基于PD控制原理的控制器仍是控制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近10年来,又重新掀起了对PD控制技术的研究热潮,主要表现在许多学者对PID改进的新方法的提出,比如自调节和自适应PID。研究表明,这些改进后的控制器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对复杂的、非线性的、高阶的、有延迟的系统的控制也有很好的效果。当然,模糊逻辑的PID控制器也是其中之一,它本质上是一种变增益或者自调节的PID。根据模糊推理输出量的物理含义,模糊PD有以下几个类型:直接控制量型、增益调度型、混合型。

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仿真的过程,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的匮乏。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仿真,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到更多

模糊PID控制器虽然无须精确的对象模型,操作简单,但是,要实现模糊PID控制,须将操作人员和专家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用控制规则模型化,再用模糊推理在线辨识对象特征参数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11.什么是鲁棒性

鲁棒是Robust的音译,也就是健壮和强壮的意思。

鲁棒性(robustness)就是系统的健壮性。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比如说,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12.什么是采样

采样(sampling)其他名称:取样,指把时间域或空间域的连续量转化成离散量的过程。采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模拟信号离散化。

13.什么是积分饱和

积分饱和 [英] Integral windup / integral saturation

如果执行机构已经到极限位置,仍然不能消除静差时,由于积分作用,尽管PID差分方程式所得的运算结果继续增大或减小,但执行机构已没有相应的动作,这就叫积分饱和。

14.什么是静差

静差又称余差。在控制系统中,比例调节器的输入、输出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比例关系,变化量经比例调节达到平衡时,不能加复到给定值时的偏差称为“静差”„

静差,是指过渡过程终了时的残余偏差,也就是被控变量的稳定值与给定值之差,其值可正可负,它是一个表明准确性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中被控变量的静差要求限制在给定值附近的范围内。

篇8:本科学前教育论文答辩

关键词:开题,答辩,教育学硕士,学术能力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情怀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对于丰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会对改革与发展国家教育的创新体制、培养大批高精尖的学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教育学研究性人才主要任务在于带着深刻的人文情怀发现现实中各级各类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性人才上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揭示现行教育制度以及培养体制上的弊端, 反思影响人们教育与受教育行为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探讨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对策。顺利掌握这种学术能力是教育学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追求, 同时也是教育学学科对于其共同体的研究者研究旨趣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 存在着诸如问题意识的缺失与模糊等一系列的问题, 反映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以及制度保障上存在有弊端。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而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因此,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比教育学本科生具有更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 教育学硕士学位属于学术性学位, 因此它区别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有所区别的, 前者主要培养科学接班人, 后者以培养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员为主, 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所以, 教育学硕士学位相对而言更加强调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要求, 这种学术能力不仅要求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 也要求对教育问题的意识水平以及阐述、解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目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能力养成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到了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答辩报告上。

1. 问题意识不清楚。

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 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 产生了认知冲突, 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 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地思维, 直至问题解决。”[2]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就是教育研究者对于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由来以及进化非常清晰, 在意识中相信自己能够设计出问题解决的策略。这里的“问题”是“problems”而不是“questions”。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过程反映了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与模糊, 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 假问题。所谓假问题就是学生选择的课题在逻辑上不成立, 或者与事实不相符合。如利用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教师群体内部分层对于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就是一个假问题。因为这个假设暗示着教师工作绩效是由教师群体内部的分工, 以及所谓的“分层”所决定的。实际上, 处在所谓“底层”的教师与处在“上层”的学校领导者在工作绩效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比较性。之所以硕士论文选题会出现“假问题”, 一方面源自我们的研究生缺乏实际的教育教学经验, 不了解一线教育的细节;另一方面主要源自我们的研究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致使在选择合适的理论解释现实教育问题上茫然无措。

第二, 有问题域, 没有问题。换句话说, 就是“问题太大”, 或者“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实际上就是问题意识不清晰, 没有把握住自己所要研究的那个“确切的”问题。“大题小做”的弊端主要在于研究者在论述问题时逻辑混乱, “一旦问题不明确不具体, 涉及的面漫无边际, 肯定不容易论述清楚。现在有些论文动不动就是“论我国……”, “论我国……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 但实际上往往文不对题。[3]问题与问题域的关系是主要矛盾与矛盾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多样化的, 但是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却决定着矛盾运动。认识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当于找到了问题域;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则相当于找对了问题。这种认识的逻辑也是我们做任何研究的一般的逻辑。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应该“小题大做”, 也就是找对了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阐发出深刻的、普遍的道理, 这就是“一滴水见太阳” (吴康宁语) 。之所以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会出现“大题小做”, 主要因为我们缺乏对问题追根求源的愿望、毅力、能力及其锻炼。

第三, 言说空洞, 缺乏证据。上面两点情况必然反映出论文陈述上的空洞, 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与实证材料的证明。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一般可以采取两条路径:其一走理论逻辑路线, 这条路径对于研究者的理论功底以及逻辑思维水平要求很高, 同时还要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二走实证调查路线, 这条路线要求研究者必须参与问题的实地调查, 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的实证资料。不管走哪一条路线, 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获得丰富完整的理论的支持或者实证的材料的支持。缺乏了这些证据, 教育研究就落入了“假、大、空”的窠臼。文章也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严肃性。

2. 研究方法的误用。

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答辩过程中暴露出了我们的研究生在掌握与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能回避的欠缺。

首先, 没有分清楚教育学研究的两类基本的方法范式。教育学研究具有两大基本的研究范式, 它们分别是教育中的定量研究与教育中的质性研究。两种范式下分别包括了数种不同的下位的研究方法, 例如教育中的质性研究包括了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4]。再往下细分, 更下位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比较法以及文献法等。由于没有分清楚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我们的研究生在陈述论文的研究方法时就出现了诸如把观察法与田野调查法 (民族志方法) 并列, 或者把个案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相并列的逻辑混乱问题。

其次, 研究方法选择得不当。正是由于上面那种逻辑上的混乱, 必然影响到了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把握, 适合质性研究的题目却使用了定量研究, 适合定量研究的题目却被质性研究所取代。例如研究课堂学生话语权的相关问题, 有研究生竟然使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来统计课堂中学生发表言论的次数, 并认为这个次数是衡量学生话语权强弱的主要指标。这就没有把握住研究此问题最佳的方法。实际上, 话语权的大小并不主要在于言说者发表观点的次数, 而主要在于言说者的地位以及权利, 甚至言说者的话语影响力。显然该研究更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再次, 具体研究方法掌握不牢。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创作的过程之中。从目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以及答辩的情况来看, 研究生缺乏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的掌控能力, 是影响他们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具体研究方法的训练, 很少参与具体的教育科研项目, 我们的研究生仅仅通过学习相关研究方法的课程或阅读相关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书籍, 远远不能有效提升自身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与能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缺乏具体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控能力与整个教育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有关, 当然也与研究者自身对教育研究方法重要性的意识程度有关。

3. 研究缺乏创新性。

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 失去了创新性, 学术研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性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主要是研究结果的创新, 而人文社科研究的创新包括研究证据、角度以及结论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这种理论与世界的同构度的高低水平”, 如果这个角度或者理论能比较贴切地解释社会现实, 并能比较有效地预期社会发展趋势, 那么其合理性的程度就高[5]。

第一, 研究证据上缺乏创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与答辩的现实情况发映出了一部分研究生在研究证据上缺乏创新性, 用于支撑自己主要观点的证据主要来自多年前的或者已经被研究“烂”了的二手资料。例如有些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生在参考文献中仅仅列举了少数几篇外文文献, 大量的文献来自于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 并且这些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有人认为相对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的“言之有理”,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底线”则是“言之有据”, 颇有道理。

第二, 研究角度缺乏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某一问题,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角度的变换可以拓展人们对于此问题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因此, 研究角度的创新也是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当前的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发散性思维, 在选择不同研究角度切入研究问题上相当迟钝。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为例, 研究者可以从调查研究入手, 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理路进行研究, 也可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教师职业态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还可以从非连续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教师职业倦怠这种非连续性事件对于师生发展的影响, 当然还可以做相关的叙事研究等。但是, 根据笔者的文献搜索, 相当一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仅仅选择上面第一种研究角度, 只不过在教师前面加上了无谓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幼儿园”等限定词, 研究结论以及对策上则没有丝毫的新意。

第三, 研究结论缺乏创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开展教育学研究, 特别是教育法学以及教育政策学的相关研究时, 其研究结论往往会落脚于教育对策的提出, 这些对策极容易变得口号化。很多口号化的研究结论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文章的创新性。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论文结论的得出完全依赖于研究资料的堆积, 答辩委员这时候最经常的、也是最尖锐的话语就是:“你认为论文中哪些结论是自己的?”或者“你认为自己的创新点在哪里?”研究结论缺乏创新性在参考文献的列举中也能反映出来。例如有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中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占了绝大多数, 这样的参考文献势必造成作者研究结论的雷同。研究结论缺乏创新与上面证据缺乏创新以及研究角度缺乏创新密切相关, 都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看书多、思考少”的毛病。

4. 写作能力水平不高。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的准备与写作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写作能力不高的缺点。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它对研究者研究素质的要求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在写作的风格、遣词造句上, 在写作的规范化程度上都必须严格要求, 这样才能提升本学科研究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水平。

第一, 写作规范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在陈述本研究的文本时都要讲究文本的规范化。对于教育学研究生而言, 写作的规范化程度反映了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学术的信仰程度, 而这种态度与信仰水平必然会体现在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思路与研究的行为过程当中。从以往研究生开题与答辩的情况来看, 写作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错别字问题、标点符号问题、参考文献与脚注的区别问题、文献的著录格式问题以及排版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小问题, 同时也是大问题。“小问题”意味着这些问题经过研究者的认真细致的审查之后完全可以避免;“大问题”则意味着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因此, 加强研究生规范化写作必须从日常的学术训练中进行。

第二, 语言风格问题。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他认为:“译事三难, 信、达、雅……。”[6]仔细想来, “信达雅”三字其实也完全适合于文科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信”就是要求论文在遣词造句、证据收集上可信, 能够让其他研究者顺着自己的思路与证据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达”就是要求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原意, 而不能出现“文不达意”, “所说非所思”;“雅”就是要求论文文辞优美, 诗意盎然。当前很多的硕士生毕业论文显然并没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与水平。官方话语不绝于耳, 冗余罗嗦的句子充斥着整篇文章。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养成建议

针对上面所述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开题与答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自身学术能力某些方面欠缺的弊端, 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几方面较为针对性的建议。

1. 加强学术课程的学习与管理。

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 特别是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平时就要加强研究生学术课程的学习。其基本的学术课程有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发展专题、教育心理学进展等。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把握学术前沿, 训练学术思维, 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改革这些学术课程, 必须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深度, 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方式应该被小班化的讨论、合作学习所取代, 学生要在课堂下面充分准备, 收集相关专题性知识信息, 做好发言提纲, 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硕士研究生应该自我组织“学术席明纳”, 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术讨论, 每期都要有几个学生做主题发言, 然后同学们就这些发言从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写作风格以及创新性进行学术批判与学术争鸣, 其形式类似于开题答辩报告会议。这种形式的课程应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实际上, 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探究、相互促进的研究过程。通过学术课程的学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要达到以下目标:问题意识清晰, 能够简洁概括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较为严密, 总结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表达阐述能力得以增强, 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最重要的是形成对于学术研究价值的信仰, 能够忠诚于学术的“真”、“善”、“美”。

2. 导师严格负责。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研究阶段的领路人与合作者, 他们的言行以及对待学术、对待学生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生对于学术的自我感觉及其学术行为。研究生导师好坏的标准不在于导师职称、学历的高低, 也不在于其职位的大小, 而在于导师能否在学术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在于其能否树立起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信仰与忠诚。研究生导师为人处世的方式, 人格上的魅力对于学生学术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因此, 研究生导师必须在多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导师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导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 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与研究行为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其次, 导师应该腾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研究与学习, 甚至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导师本人的课题研究中来, 在共同研究中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再次, 应该形成导师组, 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放在平时, 在经常性的学术锻炼与批评中发展学术能力。

3. 制订研究生科研激励计划。

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计划, 对于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上文分析了, 阅读相关书籍、学习相关课程并不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充要条件。在日常学习中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计划, 完成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才是促进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进步的重要条件。研究生科研激励计划制订的主体可以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 也可以是学院、研究所的科研管理机构, 甚至也可以是导师组。研究生科研激励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申报课题名称、申报材料与课题论证、共同体成员、研究计划、预期完成时间、经费申报等。科研激励计划需要学生提交充分的课题证明材料, 需要开展课题的论证会议, 当然也需要竞争。科研激励计划对于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对于养成学生规范化的科学研究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4. 以学习开题答辩为契机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总结。

每学期两度的教育学硕士生与博士生毕业论文开题与答辩论证会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机会。开题答辩会议需要研究生提交论文选题与答辩的论证材料, 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关键概念界定、创新点与拟创新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论文框架以及参考文献等信息。研究生在这些材料的陈述过程中会体现出自己问题意识水平、对于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逻辑思维水平、创新水平、以及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专家组对于论文选题与答辩的会诊过程就是指出研究者学术能力中相关要素欠缺的过程, 是指导研究者本人正视问题、加以改进的过程, 也是其他研究生引以为戒以及吸收借鉴的过程。这样的会议可以说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学习机会, 因此,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积极参与到会议的旁听中来, 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自身学术水平的方案与计划。

(邱关军,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生, 重庆北碚400715;么加利,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重庆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胡玲琳, 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2]房寿高, 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01) .

[3]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 2008 (04) .

[4]乔伊斯.P.高尔, M.D.高尔, 沃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屈书杰,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3-06.

[5]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6.

上一篇:中小学学校章程汇总下一篇:公交车上的文明春风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