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简介

2024-04-08

三苏祠简介(共9篇)

篇1: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北距成都约60公里,南距乐山约70公里,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三苏祠由原来的苏家五亩园扩大至现今的104亩。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祠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供奉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有苏宅古井、木假山堂、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苏轼手迹刻石100多通,是蜀中最富盛名的人文景观。

2007年,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新增面积20余亩。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陈列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它以其古雅凝重、意境深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一楼苏轼厅,集中展示了苏轼跌宕起伏,旷达豪放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楼苏洵、苏辙厅(包括程夫人和苏八娘)、眉山历史文化厅均各具特色。三苏纪念馆本着对三苏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对眉山历史的演绎与再现,以现代艺术及审美情趣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设计合理,富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博物馆展陈空间。

三苏纪念馆设计层次分明,简约而意蕴深长,巧妙运用了回廊、格扇门、仿古墙进行空间分隔和场景转换,采用了地嵌式技术、硅胶仿真塑像、民间传统泥塑、石刻艺术等多种博物馆展陈手段,完美、生动再现了三苏父子辉煌人生和光耀千秋的文化成就。

三苏祠自元代改宅为祠以来,至明代、清代均为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培修,僧、道岁时焚献、洒扫。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四川省编委批准三苏祠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不久即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廉政教育基地。

三苏祠馆藏丰富,古籍缮本、陶瓷、书画等约10000件。宋、元、明、清至民国三苏文献古籍版本共计141部2689册;宋、明、清苏东坡书法墨迹拓本246册。这批文献古籍约占目前海内外现存三苏文献种类的60%,为三苏祠的镇馆之宝。除此之外,尚有保护完好的清代建筑13幢,清代匾额、楹联18种,其中著名的匾额“养气”、“三苏祠”被收录在《中华名匾》一书中。还收藏宋、明、清、民国时期石

碑150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其中苏东坡手迹刻石100通。

为了弘扬三苏文化,三苏祠从1980年起至今主办学术研讨会5次,先后出版了论文集《苏轼研究》、《苏轼思想探讨》、《苏轼诗词研究》、《三苏散论》、《中国第十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苏东坡民本思想》等。为了让全世界各地更加了解三苏祠,创办了三苏祠网站,创办《三苏祠》馆刊,宣传三苏文化。

三苏祠充分利用三苏文化特色,先后开发了一系列高中低档三苏文化旅游产品三苏蜀锦、拓片、线装书、诗词、工艺品等近200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中外游客需要。其中2005年分别获第二届“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2006年4月在国内旅游商品交易会线装书《三苏书法丛帖》、三苏信笺被评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2007年荣获四川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组织奖;2008年荣获第四届四川旅游纪念设计大赛组织奖;翰林学士笔、东坡盖碗茶具、笔筒、茶杯、蜀锦《东坡夜游赤壁》、《枯木竹石图》、东坡诗、词、书画、线装书2008年被评为眉山市知名旅游产品,《苏东坡翰林学士笔》被评为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四川展团特色旅游商品铜奖。三苏旅游文化产品已成为单位和个人馈赠客人和亲朋好友的礼物,同时三苏系列文化产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已成为及其具价值的收藏品。

篇2: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一年四季都很美好。无论什么时候,三苏祠都充满了欢笑与歌声。那笑声很清脆,那歌声很动听,连树叶都在“沙沙”地为它们伴奏。

在第一阵春风轻轻掠过你的脸庞时,春姑娘便来了。她用了不少心思,把三苏祠打扮得花枝招展。瞧,那一树粉红的桃花,便是春姑娘从天边取来的云霞。她让春风把云霞做成纱巾,围在三苏祠的脖子上,多美呀!走近一看,哟!一树桃花都在冲我微笑。桃花本身便很美,这友好的一笑,使她们更加迷人了。远处,一棵柳树正在梳理自己的长发,它把头发梳得细细的,好让他们散落下来。春姑娘觉得还不够,她不知从哪儿拿来了许多翡翠。一个一个别在柳树的长发上,柳树更美了。仔细一看,那翡翠还发着光,那光很淡,却极美。

爱打扮的春姑娘走了,热情似火的夏姑娘来了。在这时,我一定要去荷花池边看看。荷花又称莲花,他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受到了世人的赞叹。来到荷花池,荷花已开了不少了。她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我看着荷花,赞叹道:“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秋天到了,小草变黄了,它们变得很脆弱,仿佛风一吹便会倒下,单薄的身子让人心疼不已。梧桐树的叶子亦落了,犹如纷飞的蝴蝶,一片又一片,落在地面上,为大地披上防寒的外衣。这时候,我喜欢到处走走,吹吹风。蓝天,白云,秋风,这一切都让我陶醉。

冬爷爷来了,他一声怒吼,吓走了许多小生灵。这时,玩捉迷藏再合适不过了。公园里的树又粗又壮,你一定找不到我。可到底是太安静了,不太安逸。梅“挺身而开”,红梅,白梅,腊梅,看得人眼花缭乱,一身傲骨的梅为公园平添了不少生机。

篇3:三苏祠建筑与景观特色初探

关键词:三苏祠;四川园林;建筑;园林特色;纪念性

三苏祠,原为眉山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的故居,后经各朝代历史变迁,改宅为祠,逐渐成为川西地区一处经典的名人纪念性园林。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彀巷内,总体园林以三苏文化为脉络形成各个构园要素,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主体纪念性建筑位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上,较好的保留了原始风格,既有西蜀民居的古朴亲切,又有古祠堂的庄严肃穆。园林内植被茂繁,水竹萧萧,池荷盛放。作为巴蜀地区名人纪念性园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呈现给世人一座韵味深藏的古朴园林,同时他带给世人的场所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另一方面,其独到的建筑艺术值得后世研究学习,其传统的造园手法值得后世借鉴创新,也对现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1 空间格局

三苏祠从平面布局来讲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由原始纪念祠堂及引领的园林核心部分,布局呈现轴线规则对称式;西部则是近现代陆续增建的附属园林部分,现多用于休闲游览等,呈自然式布局。據研究史料记载,园林中东西部所属园林虽然从建筑年代、构园手法、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却同是通过继承三苏文脉对意境的营造,意在使贵在神似的文人画理将两部分园林脉理相通,形成自然的过渡,使整个园林的风格能够融合统一。

东部祠堂部分由原有苏氏故宅改建,坐北朝南。整体南北轴向建筑群经几代变迁重修愈发规整严谨,布置精妙,由此轴线串起的建筑作为整个园林的景观控制核心。进入南向正门后西侧有一小道,经一古朴石桥可径直到达瑞莲亭。自二门进入第一重院落,游人在此伫立,通过门框可以将下一重院落的美景尽收眼底。穿过正殿来到启贤堂院落,堂前东厢房和快雨亭构成不规则四合院,西出月洞门可到瑞莲池。过启贤堂到达第三重院落,堂前有一方池,池中有嶙峋山石,左右有抄手回廊,东西二池皆通过此方池贯通。后有木假山堂与来凤轩。堂北有抱厦式落地门,前临方池。

从整体来讲,东区纪念性建筑群具有四川民居特色;建筑布局均衡而不完全对称,有收有放,灵活多致,充分运用了漏景、透景、折景的空间处理。通过百坡亭、披风榭西侧步道向西延伸空间,使规则式布局向自然式布局过渡。

中西部园林区为清后陆续开辟增修,续承东部三苏文脉和造园意境的基础上采用了自然式布局,广栽茂竹,局部筑小山坡或起伏地形,引水筑桥,营造闲适自然式的田园风光。现有建筑多为民国后增建,现西区园林主要用于游客游览休闲之用,为的是整体融合三苏文脉的精神风貌。

2 园林特色分析

2.1 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

2.1.1 水文化与桥文化

三苏祠内水面甚多,园林以水为主要造景的元素,环水布局。园内理水因地制宜,水面分布既有集中,又有溪水环导贯通,看似平常却有特点。反映出川西地区阡陌纵横、沟渠网布、自流灌溉的田园自然风光。沟渠、水面多了,因此院内桥梁数目也很多,风格大多古朴简洁,值得一提的是正殿西侧的池中的百坡桥亭,独具诗意,引人入胜,在空间上也是通过百坡桥亭作为东西园区过渡、延伸的一个重要纽带。

原仅有祠西面有一方池沼,老泉植莲其中,曰瑞莲池。后世人将瑞莲池扩大,东西沟通,形成园池包围祠宇的岛居特色。

西东两池与中部木假山中方池贯通,水源由瑞莲堰引入,川流不息。

古祠堂三面环水,形成岛居,为原本肃穆庄严的祠堂增添了些许自由与活泼,扩大了视觉面积,为立体舒展的画卷创造了意境。

2.1.2 竹文化

苏氏祖辈皆喜种竹,程氏夫人以竹教育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苏东坡以竹同化,赞美如竹的高洁情操,以得“直”之灵性,故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三苏祠内也多有楹联赞美竹“五亩自栽池上竹,三人同作月中游”,“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等。

三苏祠植物以竹为文脉,掘地栽竹寓意“吾欲自栽池上竹,愿以刚直示儿孙”的气节。园内竹种繁多,有慈竹、大琴丝竹、苦竹、佛肚竹、楠竹、墨竹、人面竹、毛竹等,这些乡土竹种充分体现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且具有良好的适生性,种植的技法也颇为讲究,历经数百年,仍挺拔苍翠。

2.2 以三苏文脉所引申出的主题园林风貌

三苏父子之美名享誉中外,三苏祠自改宅为祠几百年间香火不断,均成为名胜,受到后人祭拜。几朝陆续变迁历程中中,造园者也续承了“三苏文脉”的造园意境,旨重现三苏故居的原貌,园中的建筑、景观要素,也无一不是围绕三苏文脉而构建的。

瑞莲亭等景点的营造许多都是依据典故,或者在旧址重修,皆为纪念性质的场所,具有人文精神。建瑞莲池以纪念苏老泉“灵沼遗香”。来凤轩为老泉勉励儿子平步青云。木假山堂托物喻人,寄托感怀之举。原披风榭因内有东坡遗像,后重建于三苏祠内。民国以后,又增建式苏轩、碴颂园、景苏楼、洗砚池、八风亭等,皆以围绕三苏父子生活起居、摆弄文墨而设置。整个园区建筑的风格通过与纪念性的结合更为完整统一,紧密联系三苏文脉。

在园林某些地形需要处,堆一些体量较小的土山,一来起在景观视野上起遮掩作用,二来与小径、植被、建筑相结合,形成多变的起伏蜿蜒的地形,野趣盎然。园内有一座高耸屹立的假山,名“文峰”,中有三道飞瀑倾泻直下,象征三苏父子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源远流长。西园区连鳌山,八风山,或可填补原纪念性园林区缺乏山地起伏变化的缺乏。景观方面多有主题性的植物栽植。桂园、梅林、紫薇坪等皆因与苏东坡诗词典故有关而命名、栽种。通过托物怀故人,将植物景观等联系三苏文脉,旨在再现三苏故居风貌,营造整体统一的精神文貌。

参考文献

[1]眉山县志[A].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贾玲利.四川园林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郭丽,陈其兵.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6(5):60~65.

[5]何家治.三苏祠何年改宅为祠.眉山日报.2007.3.11.

篇4:眉山三苏祠对联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题。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郭绍虞题。 八家唐宋: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骈散:骈体文和散文

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

刘孟伉题。 孤鹤南飞:苏轼《李委吹笛》诗“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大殿。 四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一说指欧阳修及三苏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大殿。 江山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陈钟祥题大殿

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

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

陈逢元题大殿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名声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弟,至今俎豆重乡邦。

蔡宗健题大殿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杨庆远题大殿。 宦迹:做官所留下的踪迹。 天心:天意。 扬不清,尘不浊:意为任何的人为都不可改变

似此兄弟父子,萃于一门,哪许忌才归造物;

能以经济文章,传之千载,何妨讲学让儒家。

樊榕题大殿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谨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

陈国栋题大殿。 摅忠:竭尽忠诚,摅,抒发。 韩欧:唐代韩愈和宋代欧阳修。 披大箸:披,披览;大箸,大著,指苏轼的作品,箸通“著”。 铅椠:古人写字之具,铅指铅粉笔,椠指木质书板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澜。

大殿。 谟:计谋、谋略

眉山巍峨三峰碧;

岷水苍茫一片兰。

臧克家题大殿

古木种何年,祠畔风来香柏叶;

先生呼不起,池头月上白莲花。

陈钟祥题聊中隐斋

除却读书无所好;

恍如造物与同游。

聊中隐斋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花荷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陈钟祥题远景楼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远景楼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牟董贾扬班之巨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远景楼。 谠论句:《宋史·苏轼传》:“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董贾扬班:指汉代学者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贤哉真乐,自然而然。

远景楼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马维骐题远景楼。 岭海间:指两粤之地,岭指五岭,海指南海。 鹤观:指苏轼晚年谪贬为宁远军(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西)安置时在古白鹤观地基上所构白鹤峰新居。 画图笠屐:苏轼晚年从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当地父老结交为友,某日访友归途遇雨,他便就近向农民求借斗笠和木屐,有《东坡笠屐图》记之。 纱谷行:在眉山城内,三苏故居所在地。 蟇颐:山名,位于眉山城东,林峦特秀,为游览胜地

墨池烟润花间露;

茗鼎香浮竹外云。

披风榭

书窗正对云洞启;

丛菊初傍幽篁载。

木假山堂

瑞莲花作科名草;

木假山开文笔峰。

陈钟祥题木假山堂

乡云在霄,挺此和淑;

高风冠世,集其清华。

木假山堂

多情明月邀君共;

无主荷花到处开。

瑞莲亭

傥仙魄归来,湖山亦觉故乡好;

与邦人偕乐,亭子何妨以雨名。

陈钟祥题瑞莲亭

奈宋运衰何,倘竟能恢复壮猷,真成元佑匡时相;

非长公志也,不乃已出其余绪,犹是文章大作家。

篇5:游览三苏祠作文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是眉山市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星期三,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参观了三苏祠。

走近三苏祠,只见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翠竹掩映。走进三苏祠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正殿堂。走近正殿堂,我看见正殿堂上面挂着一个牌,写着文献一家,两个柱子分别写着:一门父子三词家,千古文章四大家。走进正殿堂,我看到了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出了正殿堂便来到了启贤堂。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朱德元帅,诗的内容是: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参观完三苏祠,我既惊叹于三苏祠的古典园林建筑,更惊叹于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篇6:游览三苏祠作文

来到三苏祠,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棵又高又壮的银杏树,微风一吹,它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微笑着向我们点头。它已经活了300余年,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沿着走廊上去,是苏家大院,大院的横匾上写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文献一家。横匾的两旁还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院的正中央是正殿,正殿里有三苏父子的塑像,苏洵手中拿着书,看着前方,像在背诵诗词;苏洵的左边是苏辙,他手中拿着扇子,像在审判案子;苏洵的右边是苏轼,他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我情不自禁地说:“三苏父子多有文化呀!”

正殿的左边是三苏生平列馆,那里有苏轼的行踪图,他走遍了北宋的江山:有江西庐山、杭州西湖、小峨眉山……他在这些地方写过很多诗词,比如在江西庐山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还看见了苏轼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豪放性格。咦!那屋宇般大的“山”字是谁写的呢?原来是苏轼在连鳌山用扫帚蘸泥土写的。

正殿的背后是蜡像馆,那里的蜡像栩栩如生,像真人一样,那里面还有好多故事呢!有乌台诗案、画扇判案……

走出蜡像馆,往西走,我们来到了东坡盘跎像,苏轼半躺在石凳上,像在欣赏中秋之月,吟诗作文呢!

又过一座小拱桥,我们来到了林子,啊!林子多美呀!有马兰花、有玉兰花、有海棠花……一朵朵、一簇簇,它们争奇斗艳,开得是那样美丽。每一朵花儿好像都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向人们放出灿烂的微笑。这时已经下午3:00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三苏祠。

篇7:三苏祠藏嘉庆《秦邮帖》拓本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轼途经高邮,会见了寓居高邮的挚友王巩(字定国,北宋著名诗人、画家)、高邮人孙觉(字莘老,黄庭坚的岳父)和青年才俊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四位文贤雅聚于东岳庙(即泰山庙)后的土山(又名东山)上,品酒论文、吟诗作赋。时广陵郡太守欣然题写“文游台”三字于此,文游台因此而得名。

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师亮采在秦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任知州时,嘱咐钱泳汇聚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秦觌、赵孟頫、董其昌诸名家墨迹,刻于文游台的石壁之上,命名为《秦邮帖》。师亮采,原名兆龙,字承祖,号禹门,陕西韩城人,为人孝廉方正。著有《禹门文钞》。钱泳(1759-1844年),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华溪居士,金匮(今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师亮采题跋记述镌刻《秦邮帖》经过曰:

嘉庆甲戌七月余撮篆秦邮,暇时登文游台谒四贤祠,意谓苏文忠与孙莘老、王定国、秦淮海辈尝游是台,而无诸奔遗墨为阙典,乃嘱金匮钱梅溪先生聚诸名迹刻石壁间,命曰秦邮帖,可增艺林中一段佳话也。次年秋八月韩城师亮采书。(图二)

师亮采后来又在文游台增祀黄庭坚、孙览(孙觉的弟弟)、孙洙(字巨源,苏轼的至交文友)、秦觏(字少章,秦观的弟弟)、秦觌(字少仪,秦观的弟弟)、陈唐卿(南宋高邮人,著名文学家)六君子牌位。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清代碑学复兴第一人”阮元于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冬在南昌观赏《秦邮帖》后题跋补记曰:

师司马权知高邮,雅意汲古,刘秦邮帖,置文游台,皆苏黄秦孙诸贤文事也,司马又增祀黄山谷、孙览、孙巨源、秦少章、少仪、陈唐卿六君术主于日贤之后。

下面就眉山三苏祠藏清嘉庆《秦邮帖》拓本试作浅析。

《秦邮帖》拓本共四卷。卷一为苏轼《春帖子词》《墨妙亭诗》《烟江叠嶂图诗》《挑耳图题后》。

《春帖子词》帖是苏轼于北宋元_侑二年(1087年)所书(图三)。帖的内容是苏轼在“立春”日写给皇上和皇太后的节目祝词,字体为行楷书。春帖子,又称舂端帖、春端帖子,原本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或寓规谏之意。立春日作春帖词的风俗,盛行于宋代。苏轼《春帖子词》:“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台抱是灵椿。”从中可见苏轼迎接春天时的欣喜、浪漫之情。“宫中侍女减珠翠,雪里贫民得袴褥”,意思是说只要宫中的侍女们少戴一些珍珠翡翠,少搽一些香脂花粉,生活在贫困中的百姓就可以“有裤穿,有被褥用”,字里行间反映出苏东坡为民请愿的精神,难能可贵。

《墨妙亭诗》即《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的好友孙觉(字莘老)建“墨妙亭”于吴兴府第中,以藏古碑刻法帖,向苏轼求诗题咏。苏轼欣然作此诗于杭州。苏轼在诗中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观:“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烟江叠嶂图诗》帖据苏轼自署,书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十日,款识后有一枚长方形篆印“赵郡苏氏”。《烟江叠嶂图》是宋代著名画家王诜(字晋卿)的名作。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归隐之意。

《挑耳图题后》帖,又名《王齐翰勘书图跋》,是苏轼于北宋元-侑六年(1091年)六月二日行书题跋一则。《挑耳图》是南唐画院待诏王齐翰所作。苏轼曾见到王定国收藏的《挑耳图》,也正是从王晋卿那里得到的,于是,苏轼在题跋中记载了一件有关王晋卿的逸事。这则逸事亦是一篇很好的杂文。在题跋后有一枚长方形篆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

卷二为苏轼《清虚堂诗》,即《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合弟子由同访王定国》。该帖共220字,是苏轼喝醉酒时所书,写得酣畅淋漓,一首诗中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或端庄,或流丽,或狂放。黄庭坚对苏轼的这幅书法特别赞赏,他每天早晨起来,便令童子在苏轼这幅字前焚香;自己每次经过,都要恭恭敬敬地作揖。黄庭坚在评价此帖苏轼墨迹时说:

此二百余字,即东坡醒时不能复作,应作二百几十颗明珠观,世间亦有东坡字,不能得其醉中书。东坡能得一生几醉?

意思是苏轼只有喝醉了酒才能写出这样的字,等他醒来时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字了。此帖字字珠玑,世间少有。

卷三黄庭坚《梨花诗》二十首,字体为行书。其中十首是他收到岳父孙莘老所写的梨花诗后,应岳父的要求所作的唱和诗。黄庭坚自从被点名放还后,在空闲的日子里,常常苦思真情从哪里而束?虽然这样,当他抚触景物,感伤时遇,情不能自已的时候,于是随着孙莘老所押的韵脚,写下了吟咏梨花的诗句。另外十首是黄庭坚次韵秦少游的梨花唱和诗。诗后有跋文曰:

黄涪翁与秦少游梨花唱和诗,尝见闽刻,有三十首,与此大同小异。然山谷,淮海两集俱不载,岂蝙集叶未经收入耶?得此可补其缺。

可见《秦邮帖》中的《梨花诗》可以补足《山谷诗》、《淮海集》中的缺漏,是很有价值的墨迹。

卷三黄庭坚《呈外舅孙莘老诗》两首,字体为行书。其中一首为:

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喜水白鸥前。局舟不为鲈鱼去,收取声名四十年。

此诗是黄庭坚欣闻岳父求得舒州灵仙观以归而作。据《宋史·孙觉传》记载:“以疾请罢,除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求舒州灵仙观以归。”诗的最后两句用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辞官的典故,表达了“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观点。

另外一首诗为:

甓社湖中有明月,雇南草木借光辉。故应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霏。

诗中提到的“甓社珠光”是古“秦邮八景”的第一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有相关记载:余友人(即孙觉)曾见到过甓社珠光。甓社珠光给孙觉带来了吉祥和喜气。在孙觉见到珠光的那年,他参加秋试,高中进土,从此踏上仕途。黄庭坚特意为岳父孙觉赋请一首,记叙孙觉年轻时曾见过甓社珠光。

卷三米芾《露筋碑》,是米芾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东归润州(今江苏镇江),经过与润州一江之隔的露筋祠时所书(图四)。字体为行草。露筋祠为纪念露筋女而修建。据米芾《露筋碑》可知,宋代中期,人们已经立祠祭祀露筋女,其旧址在今江苏江都与高邮相交的大运河畔,其

nlc202309030424

后历经兴废,至今露筋祠已经荡然无存。米芾书写《露筋碑》时44岁,是其书法成熟之期,因时任监中岳庙,故文中自称“中岳外史”。

卷三秦观《获款帖》,是秦观写给李庶(字方叔)的信札一则,全文42字。字体为行草。此帖中有一句“昭日获款,晤甚慰。”故此帖名为“获款帖”。秦观和李庶同列“苏门六君子”,感情深厚。此帖的款识是“观再拜方叔贤友阁下”。卷三秦觌行书《喜闻帖》,是秦觌(秦观之弟,字少仪)写给子发承事的信札一则,全文34字。字体为行书。帖中有一句“喜闻朝寒万福践长”,故帖名为《喜闻帖》。款识为“觌启上子发承事”。

由此帖墨迹可知,《秦邮帖》目录中有一处谬误,就是“卷三秦少章喜闻帖”。因《秦邮帖》中镌刻的实际内容为秦少仪《喜闻帖》,故目录中的这处谬误应更正为“卷三秦少仪喜闻帖”。

在秦少仪的《喜闻帖》后,有“梅华溪居士”钱泳的跋文:

秦淮海书世所罕见,惟文氏停云馆帖刻有数行,而少章翰墨尤为难得。师禹门司马摄官高邮

嘱余汇刻东坡山谷海岳诸书,而以此两牍附之,将置之文游台,其一时盛事也。梅华溪居士钱泳书。

此跋文中也有一处谬误,就是“少章”应更正为“少仪”。此谬误的出现,盖因钱泳将秦觌(字少仪)和秦觏(字少章)的字弄混淆了。

卷四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行书张耒《送秦少章序》、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送秦少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名篇,文章叙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赵孟頫深受此文感染和启示,书写此文赠给好友季坚。署有款识“子昂为季坚书”,款识下面有一枚正方形篆印“赵氏子昂”。

《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这首词笔法高超,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董其昌行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后,有题跋曰:“偶披《淮海集》,书寒鸦数点,流水遗孤村,不意乃作情语,亦闲情赋之流也。”款识为“董其昌书”,款识下面有一枚正方形篆印“董氏玄宰”。

卷一、卷二汇聚了五帖苏轼墨迹,卷三、卷四汇聚了宋、元、明诸大家共七帖墨迹,从中可以看出诸大家的书法风格各异。卷一苏轼墨迹严谨浑劲,颇得颜鲁公遗风。卷二苏轼《清虚堂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卷三黄庭坚行书《梨花诗》《呈外舅孙莘老诗》,用笔遒劲有力,体势雄秀疏朗。卷三米芾行草《露筋碑》,飘逸舒畅,妙趣横生。卷三秦观行草《获款帖》、秦觌行书《喜闻帖》,用笔丰腴宕跌,顿挫沉着,挥洒淋漓,气韵连贯。卷四赵孟頫书张耒《送秦少章序》,书法珠圆玉润,典雅秀丽。卷四董其昌书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书法亦极为精妙,自然秀雅,极具大家风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观和秦觌的墨迹留传于后世的极为珍稀,收入《秦邮帖》,其艺术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在《秦邮帖》目录的末尾钤有一枚长方形篆印“韩城师氏珍藏图书”,此印鉴为师亮采的鉴藏印。说明师亮采曾经收藏《秦邮帖》拓本,并视为至宝。

综上所述,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的《秦邮帖》拓本汇聚了宋、元、明诸大家共十二帖墨迹,虽然拓制年代晚于宋拓《西楼苏帖》、明拓《晚香堂苏帖》,但也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的众多著名拓本之一,弥足珍贵。

篇8:描写三苏祠的作文

没有想到,四十多年之后,在一个鲜花盛开的日子,我竟真的同遥接峨眉山、依傍岷江水的眉山三苏祠聚首了。久久的夙愿得以实现,心中的欢悦,自不消说。要不,我怎么会在这高墙环抱、清流围绕、古木参天、翠竹掩映、祠宇轩昂、堂廊相连的所在,整整盘桓了一天呢!

在三苏祠的陈列室里,有朱德同志雄劲浑厚的手迹:“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里所说的三父子,就是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他们就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给中国文学史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您想知道他们成功的奥秘吗?入了祠门,沿围墙西行不远,有一个被栏杆围了起来的小潭,名曰洗砚池,相传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刻苦读书,潜心写作,常常在此洗砚……是啊,没有耕耘,哪来收获?骤然之间,我感到自己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样一句古训的理解,确实是加深了许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氏父子,早已是历史上的人物了。但是,千秋功罪,人民、还有历史,却自有评说。在三苏祠里,到处都能看到人民、看到历史对诗人的崇高评价和不尽思念。一入祠门,即有清人所植的银杏两株,高十余米,粗二十扌乍,顶天立地,直指长空。相传,人们种它,是为隐喻苏氏父子的诗文,就像这伟岸挺拔的银杏一样,能与天地见雄。祠内还有一株三百多岁的并蒂丹荔,也系清人所植。站在这株荔枝树前,人们自然就会想起。苏轼三十三岁离家时,亲友曾手植荔枝树待其归,但谁知他仕途多舛,一去不返。晚年的苏轼曾有诗“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即指此事,想到这些,对生平坎坷、却多有建树的诗人,就愈发敬仰了。至于建于正殿左侧的百坡亭,就更是发人深思了。北宋元六年,苏东坡到颖州(今安徽阜阳)任太守,与友乘舟泛游时,他在晃动的水波上同时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遂作《泛颖》诗记实,其中有“画船俯明镜”,“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之句。而后人则据此诗于三苏祠内建亭,名曰“百坡”,这显然是在给人间呼唤着成百上千个苏东坡―――一座小小的亭子,寄托着人们多么诚挚而急切的心愿!

篇9:三苏祠参观记作文500字

顺着那道翠竹掩映下的红墙信步而前,不知不觉地来到一道褐色的大宅门下。土漆斑驳的大宅门啊,她默默无言地伫立在古榕叶下,俨然一位日夜守候游子的苍苍慈母。跨进大门的那一刻,我顿时觉得思绪联翩,多到无穷,一会儿又延伸错杂,无法梳理,只得让它交错重叠,直到纷乱如麻。

我为什么就来了?我到底需要些什么?我又能够得到些什么?而这处古老的院落,她又能够给我们些什么?

漫步于翠竹幽径从林画亭之间,眼前晃动的却是一页又一页微微泛黄的篇章,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一幅幅朦胧的画面:那是严父慈母前乖巧的懵懂少年,还是堂上才高气正的翩翩学士,是神游赤壁的旷达东坡,还是伫立崖边的怅然老叟?你的月,是温婉如玉的爱妻,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明月映照下,是令人悲痛欲绝的茫茫松林,还是让人无限神往的虚无?

你们从幽僻的蜀地蹒跚而来,是怎样,一下子就辉映了整个神州?你们在漫漫历史的那头,如同幽暗的天际的那头,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千百年不落的明月。从此,历尽艰辛的游子常会从中找到一丝温馨的曙光,起起落落的宦者总能从中看到了一份不灭的希望。

于是,尽管再结实的木墙瓦屋也难敌千年的风雨,而千年的三苏祠却安然屹立。物换星移,即使岁月的狂风吹皱了脸颊,吹弯了脊背,吹得生灵涂炭,吹散了木架泥瓦,却吹不暗那一轮悬挂天际的月。

上一篇:观圆明园有感下一篇:限价商品房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