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

2024-04-15

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精选10篇)

篇1: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令欲调丁壮,筑大城,自大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候:顺应时令。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岁苦支备( )

(2)虽有少劳(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

(4)臣怪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2.(1)每年;

(2)劳累(劳苦);

(3)隐患(祸患);

(4)对……感到奇怪

3.(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或既要看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

篇2: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

艾子讽齐王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太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④《艾子讽齐王毋筑城》的题目是后人加的。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隔开,限用两处。(4分)

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岁苦支备( ) (2)问其故(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翻译:

小题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

小题5:《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艾子讽齐王毋筑城》都是写规劝齐王的故事,邹忌规劝齐王要善于纳谏,艾子规劝齐王不要劳民伤财筑城。尽管规劝的原因不同,但是规劝的方法相同,请你概括说说他们采用了怎样委婉的办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共4分,每处2分)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

小题2:(共4分,每词1分)(1)每年(2)缘故(原因)(3)隐患(祸患、担心、担忧均可)(4)对感到奇怪

小题3:(4分,参加改用响应也可。补出主语1分,欣跃而来1分,疑问句式1分,语言通顺1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高高兴兴地踊跃前来参加呢?

小题4:(4分)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2分)

小题5:(3分)他们都用了暗示、比喻(类比)的办法,达到了委婉地说服齐王的目的。

小题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岁是名词作状语,患动词用作名词,怪是形容词动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欣跃。本句的疑问语气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艾子所说的话联系生活常情常理来理解作者所说的道理。

小题5:

篇3: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篇4: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

【柴克宏】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谩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B.“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

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6分)

(2)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4分)

【参考答案】

4.B

5.D(“由朝廷……赐予”错。一般文人学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生给予的谥号称为“私谥”,谥号不一定都是朝廷赐予的。)

6.D(柴克宏并不是战死疆场,而是死在路途之上。)

7.(1)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

(关键词“羸卒数千”定语后置;“羸”;“给”;“朽钝”各1分,大意2分)

(2)有人说,当初柴克宏的母亲自己上表章称她的儿子可以担任大将,李征古压制柴克宏。

(关键词“自表”;“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柴克宏的父亲柴再用,侍奉吴主有功劳,官至德胜军节度使。柴克宏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郎将,曾经担任宣州巡检使一职。他刚到那里时,城墙倒塌,护城河淤塞,当地官吏说,自从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乱,就没有敢(在这里)担任守备的人了。柴克宏嘻嘻地笑着说:“难道有这样的事情吗!”“柴克宏于是大力修缮。后来吴越敌军到来,全城依赖这得以保全。(柴克宏)多次升迁后担任泗州刺史,后辞官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他喜好施舍,不治理产业,因此家里常常穷到一无所有;然而他本性豪放,下棋喝酒,依然如故。

当时元宗自认为是唐的后人,想要谋划攻取中原,恢复旧业,群臣大多说大话,来迎合皇上的意思,只有柴克宏一个人从不提及军队打仗的事,别人也不认为他了解军事,因此没有被贬职。一段时间后,他出京担任抚州刺史。当时淮南正陷入战乱,吴越敌军窥探时机来侵略,柴克宏于是请求效命沙场。元宗嘉奖他,授予他右卫将军一职,派遣他和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一同解救常州。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柴克宏对李征古说:“士卒已经不是训练有素的了,如果得到坚固而锐利的兵器尚且可以用,为什么你所给的都是这样的东西?”李征古对他侮辱谩骂,见到的人都很愤怒。柴克宏知道李征古是狂妄之人,不值得和他争辩是非,安适自在,不为所动。柴克宏到了润州,李征古到底不高兴,上报皇上召回柴克宏,让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替他。只有燕王弘冀认为柴克宏可以被任用,最终派遣他去常州。

篇5: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文

文言文,完成4~7题。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 诣:指使。

B.吾与乃公厚善 善:交好。

C.令王延贵权知军事 知:主持。

D. 趣缄赴东都 趣:催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侯,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

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

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

(2) 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

【答案】

4.选A。诣:往,到……去。

5.选D。前三项都有“破句”,句读标错。

6.选C。“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无据。

7.(1)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2)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

【参考译文】

六月,壬寅朔(初一),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世。他的儿子殿中侍御史李缄,与李抱真的表外甥元仲经谋划,先不将李抱真去世的消息公告于众,伪造李抱真的表章,请求将节度使的职务授给李缄,还伪造他父亲的`书信,派遣副将陈荣前往王武俊处借用钱财。王武俊生气地说:“我与你父亲深深交好,是为了共同辅助朝廷而已,怎么会与你狼狈为奸呢!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他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是汝州梁地人氏,平素以见义勇为知名。德宗知道李抱真已经去世了,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将要把军中事务交付给王延贵。第五守进来到上党时,李缄声称李抱真重病在身,不能接见。过了三天,李缄才全副武装地去见第五守进,第五守进告诉他说:“朝廷已经知道李相公去世了,已命令王延贵暂且代理军中事务。你最好还是将消息公之于众,为你父亲服丧守孝吧。”李缄惊讶不已,出来以后,他对各将领说:“朝廷不允许我执掌军中事务,诸位意下如何?”没有人回答他。李缄害怕了,便回去将李抱真的死讯公布于众,把节度使的印信和钥匙交给监军。第五守进召来王延贵,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任职,催促李缄前往东都洛阳。元仲经外出逃走。王延贵把罪责全部加给元仲经,便逮捕并斩杀了他。德宗颁诏任命王延贵暂且代理昭义军中事务。

篇6:《明史》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16—19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会:恰巧,适逢

B.  鲁让曰:袭帕误耳            让:谦让,退让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          引疾:称病辞职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1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B(责问,责备)

17. 【答案】D(前表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后为“凭借、依靠”;A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B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竟然、反而;C副词,表推测、估计,意为大概、或许。)

18.【答案】C(应是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

19.【答案] (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数:屡次,多次。具:备办,准备。为:给,替。约束:规约,规章。为:做,作。非议者:违背公义的事情。并要补出“数具牛酒”中省略的主语“他,’,“为开陈顺逆”中省略的介词宾语“乡里人”。)

(2)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许:答应,允许。归:使归,送回。并要注意“不之许”中宾语前置现象。)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

篇7:文言文阅读原文、译文及答案

刘韐,建州崇安人。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言夏果诈,请会兵乘之。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

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①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蠲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不为动,益厉战守备。寇至城下,击败之。

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

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韐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韐庄重宽厚,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京城不守,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得以家属行,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韐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即沐浴更衣,酌卮酒而缢。

——(《宋史》卷446)

注 邻伍:邻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 辟:征召

B.密疏以闻,诏许之 疏:稀疏

C.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 具:准备

D.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夺:强行改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酌卮酒而缢 人非生而知之者

6.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韐“毅然不可回夺”的一组是( )

①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

②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

③不为动,益厉战守备

④金人知 不可胁,乃退

⑤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

⑥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四、(28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3分)

(2)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3分)

(3)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此予所以必死也。(6分)

4、解析 上奏章。答案 B

5、解析 承接关系连词。A.来,目的连词/用,介词。B.被,介词/替,介词。C.介词,和/结交,动词。答案 D

6、解析 ①表现刘韐的智慧;④侧面表现刘韐的意志胆识。答案 C

7、答案 (1)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 呢?(3分)(3个小句子,一个小句子1分)

(2)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赏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3分)(3个小句子,一个小句子1分)

(3)况且君主忧劳则是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以顺从为原则(“正确的做法”可),是妇道人的思想,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6分)(“以顺为正”2分,其他各句一个1分)

【参考译文】:

刘韐是建州崇安人,王厚镇守熙州时,征召他为狄道令。西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到鄜延代理帅职,派出奇兵攻打他们,解除了围困。西夏人来传话,希望向宋朝纳贡谢罪,大家都认为这是诈术。刘韐说:“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呢?他们虽然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谋求自我安定,这是实情。”于是,暗中上奏章使朝廷知道此事,朝廷下诏书答应了他。西夏人的使者延期不到,诸位将领说西夏人果然有诈,请求会合兵力突袭他们。刘韐说:“越过边境约定会面,应该容许有别的变故。”恰逢第二次请求纳贡的使者到,刘韐警告说:“朝廷正致力于讨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不要像从前那样为求取岁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皇威大怒。”西夏人听从了命令,西部边境从此就安定了。

刘韐执掌越州时,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敛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间,干涸的地方都开垦为田地,租税扩大到原来的六倍。租税太重但催讨严苛,百姓大多都逃离了。以前都是勒令邻居补偿,百姓把自己的困苦上报,刘韐请示后免除了这一规定。方腊攻陷衢州和婺州,越州非常震恐,官吏全都逃跑,有人准备了船只请求刘韐一块走。刘韐说:“我是郡守,应当与城共存亡。”不为之动心,更加激励作战全面防守。敌人到了城下,就击败了他们。

执掌荆南时,河北盗贼兴起,又使其镇守真定。盗贼首领柴宏本是富人,不能忍受横征暴敛,聚集众人抢掠,杀巡尉,统制官也被杀死。刘韐一个人骑马前往镇守,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服罪。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赏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路就平定了。

金人已经谋划向南进攻,朝廷正打算顺从他们求取云中土地的要求。刘韐刺探侦查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部署城池守卫来静待其变。这年冬天,金兵抵达城下,知道有防备,在他的旁边留下军队,然后驱兵向宋朝内部攻打。等到回来,修整云梯和冲车,设计围攻,显示要发起攻击,刘韐发射锐箭射杀他们,金人知道不能威胁他们,于是退兵。

刘韐举止庄重性情宽厚,到面对大事时却意志坚决不可改变。

篇8:《旧唐书》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胜,能文,尝作《拔河赋》,词致浏亮,为时所称。存诚进士擢第,累辟使府,入朝为监察御史,知馆驿。元和初,王师讨刘辟,邮传多事,上特令中官为馆驿使。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转殿中侍御史,迁度支员外郎。裴垍作相,用为起居郎,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改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奏占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以避征役,不可许。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上闻甚悦,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会于頔、杜黄裳家私事发,连逮鉴虚下狱。存诚案鞫得奸赃数十万,狱成,当大辟。中外权要,更于上前保救,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明日,又令中使诣台宣旨曰:“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存诚附中使奏曰:“鉴虚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请先杀臣,然后可取。不然,臣期不奉诏。”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洪州监军高重昌诬奏信州刺史李位谋大逆,追赴京师。上令付仗内鞫问。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未几,再授给事中。数月,中丞阙,上思存诚前效,谓宰相持宪无以易存诚,遂复为御史中丞。未视事,暴卒。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选自《旧唐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初,王师讨刘辟

讨:讨伐

B.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

绳:绳之以法

C.鉴虚罪款已具

具:具体

D.不然,臣期不奉诏

期:要求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

②谁得而族灭也

C.①陛下若召而赦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存诚宁违抗皇命也要依法行事的一组是()

①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

②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

③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

④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

⑤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

⑥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薛存诚受家庭良好熏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初任节度使府幕僚,后入朝为监察御使。他在任给事中时,由于对袁儋一案处理得当而升迁。

B.鉴虚受贿一案,涉及层面高,数量大,薛存诚将其按律判罪。然而,鉴虚与宦官及朝廷内外官员联系广泛。案发后,权贵显宦纷纷为鉴虚说情。

C.薛存诚办案总是严肃认真,秉公执法,实事求是,既不放过一个恶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其行事风格令宪宗也非常畏惧,屡次顺从他的意愿。

D.不知为何,薛存诚被朝中迁授给事中。但后来朝廷却找不到比他担任御史中丞更合适的人选,所以仍把他请回,可惜未及到任,他却暴病而亡。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

(2)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3)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解析】

(1)具:齐备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①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就”“于是”;②副词,竟然。B项,①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②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D项,①第三人称代词;②结构助词,表定语后置。

(3)①是对给皇帝密奏,说明自己的看法;②是薛存诚行事严谨;⑤是皇帝对薛存诚的`赞扬及对鉴虚的处理

(4)宪宗并不是畏惧,而是赞赏。

【答案】

(1)C

(2)C

(3)C

(4)C

(5)

(1)咸阳县尉袁儋和军镇发生争执,军人本身理亏,却又随意迫害诬陷,结果是袁儋反而受到处罚。

(2)等到核实后没有罪状,李位最终得以昭雪。

(3)薛存诚性情平易温和,对人无所不容,等到为为官处世,则坚强不可动摇,士人和朋友都因此推重他。

参考译文: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亲薛胜会写文章,曾作了篇《拔河赋》,文词清楚明朗,被当时人所称颂。

薛存诚考中进士科,多次被征用到藩镇幕府任职,召入朝廷后任监察御史,主持馆驿事务。元和初年,官军讨伐刘辟,转运官务和传送文书的事务繁重,皇上特意命令宦官出任馆驿使。薛存诚秘密上表议论此事,认为这有损公事体统。恰巧长官谏诤的官员也上表议论这事,皇上这才收回了命令。薛存诚转任殿中侍御史,升任度支员外郎。裴垍任宰相时,起用他为起居郎,转任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并主管御史台杂事,改任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上报的工徒数目很大,薛存诚认为这是奸人篡改名字想借此逃避赋税徭役,所以没有批准该报表。咸阳县尉袁儋和军镇发生争执,军人本身理亏,却又随意迫害诬陷,结果是袁儋反而受到处罚。有关这两件事的敕令相继来到,薛存诚皆扣留着不下发。皇帝知道这事后很高兴,命令宦官前去嘉奖安慰他,还因此被提升为御史中丞。

有个僧人叫鉴虚,从贞元年间就结交有权有势的皇帝宠信的人,并广收贿赂和馈赠,因有宦官这座靠山,官吏不敢将他绳之以法。恰巧于頔、杜黄裳因自家私事发案,牵连到鉴虚而被逮捕入狱。薛存诚审讯并查获鉴虚因奸诈而受贿数十万,罪状成立,当处以死刑。朝廷内外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上宣旨将其释放,薛存诚不执行皇帝的旨意。第二天,皇上又命令宦官到御史台宣旨说:“朕宣召这个僧人是要当面审讯,不是赦免他。”薛存诚使宦官捎回奏章说:“鉴虚罪状已经齐备,陛下若要召回去而赦免他,那请先杀掉臣下我,然后才能带走这个僧人。不然的话,小臣我不能奉命。”皇帝赞扬他守法,并下令听从他的建议,鉴虚终于被用鞭笞打死。洪州监军高重昌上奏诬陷信州刺史李位谋反,李位被押送到京城。皇帝下令将李位交给宫禁中的宦官审讯。薛存诚一天三次上表,请求将李位交给御史台审讯。等到核实后没有罪状,李位最终得以昭雪。

篇9:《李光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互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探石车 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分)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分)

参考答案:

4.C(彻;拆毁。彻如解释为修补,则彻民屋与为摞石车之间无任何关系,不合情理。)

5.B(①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⑥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6.D(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7.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1)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2)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篇10: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

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以忧去

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窘:窘迫,缺乏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为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

不得志,乃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以忧去

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其秋,考察京官

帝从其奏。勋益怒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3分)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的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的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3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3分)

参考答案

1.A(寻:不久;《桃花源记、》有“未果,寻病终”之句。)

2.C:因为(A副词,替/介词,被;B:才/于是,就;D:指示代词,那/代词,他,他的.)

3.D

4.C(“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_尚书的官职”不符合文意。)

5.(9分)(1)(3分)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说明:每错2处扣1分;只错一处不扣分)(2)(6分)①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3分; “籍”、“视”1分,句意2分)②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3分;“何”、“挠”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奋敏悟政绩突出。任嘉兴知府,调任杭州。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斟酌轻重。制定统一的法规。升任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土官相互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首领说:“你按罪应当处死。现在赦免你,用牛羊来赎罪。”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如此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众首领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待事变,听到没有其他变故才平息。历任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官吏平民交纳赋税,命令各自权衡,官吏不得干预。当时天下布政使廉洁之名最显著的有两个人,是粱材和姚镆。

后来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不满二年。自感皇恩深重,更加尽职。当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万,郭勋请求供给月粮、冬衣,梁材说不合惯例,不发给。郭勋发怒,弹劾梁材耽误公事。皇帝责问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郭勋又建议三件事,请求开矿资助工程,余盐全部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梁材议后,没有全部施行,郭勋更加愤怒。

梁材初任户部,正值皇帝勤政,极力祛除积弊,他的建议多被听从。到此时多次触犯权贵幸臣,不得志,就请求改调南京。被给事中周琬弹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请求挽留他,皇帝不高兴,下令和梁材一起受审。梁材谢罪得以宽恕,而许赞等因此获罪扣发官俸。梁材由此失去皇帝信任,任尚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皇帝念梁材廉洁勤政,大臣也多举荐,就召令恢复原官职。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气节奉公守法如一日。这年秋天,考察京官,特命由他监察。有大案不能判决,又命令兼掌管刑部事。皇帝感叹说:“假如尚书像梁材这样的有十二人,我就不用为天下忧虑了。”

当时大工程频繁兴起,役使在京师外卫班执勤的军士四万六千人。郭勋登记不到的人,责令梁材交付银两雇用役工,供给口粮如同班军。梁材坚持不给。郭勋弹劾梁材,皇帝命令补发。郭勋又因为班军不足,登记逃亡班军布棉折合为饷银招募役工。梁材说:“现在京城班军四万多,已足够使用,不应找借口耗费国家储备。”皇帝听从他的奏请。郭勋更加愤怒,弹劾梁材变乱旧章。当时斋醮坛场要龙涎香,梁材不按时进上,皇帝怀恨他。于是斥责梁材沽名误事。免官闲住。还乡,不久去世,时年七十一。

上一篇:宣传报道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宜阳县实验小学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