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

2024-05-13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精选十篇)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 篇1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也是片面的, 教师选择的绘画内容必须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要适合幼儿创造表现, 做到难易适中。幼儿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观察的十分仔细, 记忆深刻, 从而更加乐于去表现, 创造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那些缺少认识和经验的对象, 幼儿往往画不好, 也不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绘画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 多问问孩子, “你想要画什么”。

二、注重课前引导, 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

适合幼儿绘画的题材很多, 但关键是画之前, 必须让孩子先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 要注意课前引导。如果直接告诉幼儿今天学习绘画的内容是什么, 将很难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导入课程内容。比如用游戏导入、用故事导入、图片或视频导入、用能够引起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问题导入, 进而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对象, 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 让幼儿“有物可画”, 为之后的绘画活动做好准备。

三、绘画过程的指导

1. 客观认识幼儿的绘画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大胆尝试

从生理发育特点来看, 幼儿的生理发展处于大肌肉动作逐渐向精细动作发展的转折期, 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相对比较稚嫩、粗糙, 作为教师对此要有一个客观认识, 并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画, 在幼儿绘画的时候不要过分要求幼儿画得规则、成熟。否则幼儿会因一时达不到教师要求而感到沮丧, 失去自信和信心。随着幼儿心智的不断成熟, 幼儿的认知、思维和智力也在不断地改变, 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也会随之改变。

2. 给孩子创造轻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并适度引导

幼儿的创作应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有时, 幼儿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可能与教师预期的内容具有很大差异, 甚或是幼儿完全不按照教师制定的内容作画, 也没有太大关系, 允许幼儿自由表达。在绘画过程中, 还可以让幼儿边说边画, 一方面促进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一次绘画课上, 一个5岁的小男生在画太空飞行物, 飞行物的后面狂放的画了一些线条, 一边画还一边激情的配着子弹发射的声音, 起初我觉得这团线条有些凌乱, 所以建议他:“些线条可不可以画整齐一些?”小男孩很认真地告诉我, “我想画出这个飞机飞行的速度, 如果太整齐了就不能表现它飞得特别快。”孩子的话让我非常意外, 我鼓励他:有道理, 继续画。

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 幼儿身心发育成熟程度较低, 其学习主体地位虽已明确, 但主体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在绘画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 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作为引导者, 可以询问孩子的创作意图, 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对于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的幼儿, 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当幼儿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 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 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并越画越好。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要能让幼儿乐于听、乐于接受, 要恰到好处。

3. 鼓励幼儿标新立异,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大胆天真的想象力, 往往超越一切常规, 使我们惊奇不已, 有时他们的构图、线条、色彩, 甚至物体的比例都与现实大相径庭, 但正是这种童心无忌的大胆表现才使之有了一种创造之美。亨利·马蒂斯曾经说过, 画家“毕生都应当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 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对画家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丧失一切独创性, 即丧失表达的个性”。如果老师以“在现实中, 这是不可能的”而否认孩子的作品,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就会被无情的抹杀, 智慧的火花也随之熄灭。对一些违反常规, 与众不同的作品教师必须要能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听听他们的表达意图, 及时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 甚至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为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在要不要给孩子范画、如何使用范画这个问题上, 很多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范画是必要的, 因为儿童的经验不足, 对于自由表达情感和想象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范画可以给幼儿提供技术支持, 或者某种启示。但范画的使用应该是比较灵活的, 它可以是老师给出的一个简单形象, 或者是一些图片, 亦或是儿童的作品, 但范画最好不要过于具体, 要给幼儿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过于具体的范画只会导致幼儿作品的模式化, 概念化。

四、幼儿绘画的评价

幼儿绘画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 评价作品的过程, 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很多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绘画时的标准就是看孩子的作品与范画相比“像不像”“好与不好”也是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衡量, 这种评价的方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 会逐渐使幼儿丧失对绘画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因此而受到遏制。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具体的、鲜活的, 要想理解幼儿美术, 首先必须深入幼儿的精神世界, 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 我们可以让幼儿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 让其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点, 给予每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如果不能融入儿童的内心世界, 仅以成人的标准去欣赏和评价儿童画, 则是对儿童绘画天赋的扼杀。我班上有个四岁多的小女孩, 非常喜欢画画, 她的作品常常内容丰富, 而且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一幅画建筑的作品中, 她不但画了高楼大厦, 还画了一座正在建造的大楼, 楼顶上有工人正在施工, 工人不慎将锤子从楼顶掉下, 砸到楼底一个人的脑袋上, 此人脑袋上砸出个大包, 正仰着头愤怒的向楼顶看!工人惊讶的表情和被砸伤者愤怒的表情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楼的旁边画了她的学校, 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 学校门口有保安在执勤, 还有警戒线。由于当时本地发生了一些特殊事件, 所以幼儿园确实做了这样的戒备线,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深刻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并且画在了画面当中。画面中稚拙的线条, 丰富的内容, 自然的情感表达, 让我很感动。然而, 让我意外的是, 这个孩子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幼儿园里其它小朋友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些模具扣在纸上, 把图形画下来, 然后涂上颜色, 画面非常干净, 非常好看, 老师常常批评这位小女孩画面凌乱, 甚至说她思维相当混乱!这样的评价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提高认识, 机械死板的教育模式和错误的评价标准会把孩子的优点当作缺点去对待, 就是对孩子本真的

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钟宁芳 (江西省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是关键。乐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电子琴过程中对于美的感知, 对音乐的感知。只有先培养学生起码的音乐感知,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电子琴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

关键字:电子琴教学;乐感培养;教学质量;重要性

在当前的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乐感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学习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能不能较好的感受音乐, 演奏出富有感情的音乐, 学生自身的乐感非常总要。没有乐感, 演奏出来的音乐平淡无奇, 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 不利于当前电子琴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 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对电子琴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 使其能够爱上学习电子琴, 爱上音乐, 才有可能会自主地去琢磨。

乐感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 没有乐感就不可能学好音乐。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培养学生乐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利用学生听名家演绎的音乐, 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感知自然界, 感知音乐的世界, 但是被动的感知只能是外在的音乐感知, 而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的。学生的乐感是通过自主的对于音乐的探索和挖掘, 能够让心灵去感知音乐世界的美好, 激发创作的灵感, 从而表达内心的感受。

一、电子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分析

在电子琴教学中, 乐感的重要性有目共睹, 但是乐感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何更好的理解乐感在电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乐感。

一般来说, 乐感主要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领会:初级、中级和高级。

在初级乐感处理中, 乐感主要是存在于节拍中, 例如2/4拍表示的是“强、弱”;3/4拍代表的是“强、弱、弱”;4/4拍是“强、弱、次强、弱”, 这是对于音乐最基本的感知, 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最基础的训练, 是学生掌握音乐的动感和规律。但是初级的乐感只适用于音乐的初级感受, 让学生掌握到音乐的旋律。

中级阶段的乐感主要是指电子琴教学中旋律线的发展, 相较于初级乐感,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中级乐感主要是旋律线的发展规律, 有向上或者向下, 变强或者变弱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于电子琴音乐的感知, 感受其音乐的旋律发展变化, 是渐强还是渐弱, 感情越来越浓烈还是越来越平静, 到中级乐感阶段, 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变化, 以及作者的感情。

乐感的高级阶段, 一般是指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感知音乐的魅力, 同时也能通过电子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速度变化及音调的变化, 从而传达内心情感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 电子琴中的乐感就是通过电子琴这种有形的载体, 传达学生内心无形的情感。

二、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

类似于写作过程的灵感激发, 电子琴教学统一需要音乐的灵感, 学生通过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 在心底形成强烈的表达诉求, 通过电子琴的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传达的感情是学生内在的伤害。

五、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幼儿受年龄的限制, 肌肉发展还不完善, 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 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会使幼儿对绘画逐渐产生厌恶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分阶段的更换绘画的工声音, 是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才能形成音乐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第一, 乐感是学生学习电子琴的基本动力

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持下, 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率。在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只要让学生自己爱好电子琴, 才有可能涉及到电子琴创作。而让学生爱好电子琴的根本前提是学生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能够体会到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现代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势必要提高学生的乐感, 让学生的灵魂与音乐融为一体。学生有了对音乐的感知, 可以通过乐曲表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也可以随意的使用电子琴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的世界, 也就能够通过感知音乐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自然就形成了对于电子琴的依赖和爱好, 从而提高了学习电子琴的动力。

第二, 乐感是是学生表达某种心灵诉求的有效形式

在电子琴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首先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妙懂得了音乐的好处, 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在学习电子琴的时候, 可以通过电子琴的曲调表达心底开心的、忧伤的的情绪, 也能宣泄内心对于生活的不满, 总之, 电子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成为学生心情的倾诉对象, 也是情感的载体。而这些基本的情感输出形式, 也就是电子琴教学中学生的乐感, 听别人的音乐, 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表达的情感, 而当自己弹电子琴的时候, 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样的音乐才会具有生命, 才有可能吸引人。所以说, 乐感是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有效形式。

第三, 学生富有乐感能够促进电子琴教学的质量提升

好的音乐总是富有感情的, 电子琴教学中, 学生只有富有乐感才有可能弹奏出生动的音乐。乐感对于电子琴教学的质量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在听他人的音乐时, 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他人的音乐中汲取精华, 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而形成自己的对于音乐的感受。令一方面, 只有具有强烈的乐感, 学生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利用电子琴曲表达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以我手弹我心, 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琴键上, 形成具有感染力的音乐表达。因此, 具有乐感的前提下, 学生不仅能够较好的品味音乐, 同时能利用电子琴游刃有余的表达内心的感触。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琴教学中, 学生的乐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电子琴与学习语言具有类似的规律,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慢慢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从而达到电子琴学习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非非.论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2011.

[2]何皎.试论器乐教学过程中乐感的培养与训练[J].《新课程 (上) 》2012年第08期, 2012.

[3]陈兰英.乐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2011年第02期, 2011.

幼儿园大班绘画活动 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会讲述自己家房子的样子及周围的景物,并能运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来。

2、欣赏优秀的儿童画,能用较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中房子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3、能大胆想象创作新房子及周围的景物。

二、活动准备:两张优秀的儿童画 范画一张 白纸、铅笔及蜡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课堂引入:师:小朋友们每天被爸爸妈妈从幼儿园接走后都去哪啊(引导小朋友们说“回家”)家在小

朋友们的印象中是什么啊?(引导小朋友们说“是一幢大房子”)那小朋友们的家的房子都长什么样子啊?(举手发言讲述)老师现在给每位小朋友发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小朋友们把自己脑海中家里房子的样子简单的画出来,五分钟后老师看看谁画的最好哦

2、欣赏优秀儿童画

师:老师手上有两张画也是关于新房子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1)出示第一幅:《蘑菇房子》

提问:这是一幢长的什么样子的房子啊?是用什么建造的啊?有什么颜色啊?里面都住了谁呀?房子周围都有什么啊?

(注:这是一幢蘑菇式样的房子 用蘑菇造的 有一扇木门 屋顶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蘑菇点 房子周围有小草和木栅栏)

(2)出示第二幅:《冬日里的房子》

提问:图画中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啊?是什么季节啊?房顶上覆盖着什么啊?房子旁边的小树、小草是怎么了啊?房子前边的路是什么样子的啊?

(注:房子是红色的 有烟囱 屋顶上覆盖了雪 是冬季的房子 小树枯了 小草黄了 屋子前边有石子路)

3、图画创作:

(1)师:如果小朋友们有一幢新房子,你们想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想房子的周围有些什么呢?(幼儿进行自由讨论)

(2)请幼儿发言说出自己心目中新房子的样子,教师出示范画(例如草地上的房子)

4、展示交流:

大班幼儿绘画写生活动探析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绘画;写生

一、幼儿写生概述

幼儿写生是引导幼儿将立体的物体通过观察与描绘过渡到平面纸上的活动,但它不同于成人写生,不受透视学的约束,只是让幼儿把自己对物体空间位置的认识大胆地表现出来,因而幼儿写生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幼儿画实物的美术活动。

二、写生教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一)写生教学可以促进幼儿情感培养。人物写生是幼儿写生画教学的重要内容。人物是有情感的,孩子们在画人物时能获得一种感情上的交流,例如,在画妈妈时,线条会显得十分亲切和温柔;画爸爸时,笔调又会变得刚强和粗旷;画小朋友时,又显得十分轻松和随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在画写生画时往往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想象,使他们在写生画中往往无意识地强调了直觉感受和情绪表达,这种自由作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

(二)写生教学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首先,写生画教学可以促进幼儿注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写生画教学对培养幼儿注意力效果显著。其次,写生画教学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觉是联系大脑与客观现实的通道,该系统的灵敏与完善可以使人获得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绘画形式之一的写生,对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效果尤其明显。

(三)写生教学有利于幼儿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美育既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众所周知,要画好写生画,幼儿必须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中、自然中的一切,而在观察中儿童会获得某种美感和体验。例如通过对树林、草地等的写生,使幼儿亲近了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使幼儿在绘画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美与生活美,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与能力,从而收到审美教育之功效。

三、大班幼儿写生绘画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依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适宜的写生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当下感兴趣的事物,并把它作为写生的内容。例如在雨季,幼儿园旁边的树叶常常被风雨打落下來,幼儿捡到一片树叶,非常兴奋,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个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叶子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是什么?”鼓励幼儿把叶子放在桌上,观察后画下来。

(二)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中筛选写生对象。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中筛选写生对象,能让幼儿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能更快地让幼儿消除焦躁情绪,进入写生状态。例如,幼儿平时玩的玩具、日常用的书包、笔盒等学习用品,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对象,都可以用来写生。家庭中的桌椅、电视、花瓶等,都是幼儿每天看到用到的,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幼儿最熟悉的亲人,也都可以当作幼儿写生画的对象。

(三)科学引导,增强幼儿写生的信心和能力。《纲要》指出,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写生过程中,每个幼儿的创作都具有个性,因此教师的指导方法不能是单一的,还要重视以激励增强幼儿写生创作的信心。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在活动开始时,幼儿而对户外广阔的空间,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幼儿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建筑细节,如亭子上翘起的飞檐、梁上的吉祥图案等,尝试进行写生小练习。然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直到幼儿能自己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或是有兴趣的对象进行写生。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现。一是启发幼儿选择运用多种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一般情况下,幼儿写生时只有碳精条或记号笔可以选择。例如,在“幼儿园的房子”写生中,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通过泥工、撕纸、水墨、线描等方式来描绘幼儿园的房子,大大激发了幼儿写生的兴趣,巩固和拓展了他们的绘画经验,从而获得更多层次的美感和愉悦。二是让幼儿从自身的观察和感受出发进行创作,不要简单地模仿别人。每个写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观察到的也不同。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不要为了追求画得像、画得全,而改变写生对象的基木特点。

(四)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大班幼儿受到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看世界,他们认识的世界是平面的,缺少立体的感受能力。写生活动中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幼儿,不以“画得像与不像”、“线条直还是不直’“比例是不是协调”作为评判幼儿写生画的好坏。以欣赏的眼光和赞美的语气来评价幼儿的绘画,只要敢于下笔,认真观察、提炼写生形象并描绘出来,就值得肯定。

四、结语

教幼儿画写生画, 能促使幼儿比较有意地去观察和描绘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种种事物,学会在艺术创作中大胆重组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呈现新的创作风格,使得幼儿多种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幼儿教师应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用有效的指导策略,才能促进幼儿写生乃至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宇燕.儿童写生之乐的发现与引导[J].大众文艺,2011年第14期.

[2]陈翀.儿童画,独特的心灵之旅——儿童绘画心理浅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3期.

[3]刘琛.谈儿童写实期的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第04期.

[4]刘荪.中班美术活动:仙人球写生[J].福建教育,2013年37期.

[5]谢晨.浅谈儿童美术启蒙教育[J].当代小书画家,2002年第05期.

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篇4

一、教师指导在大班手工活动中的重要性

手工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手工活动作为美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作用与影响。手工制作活动是指教师通过使用不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 引导幼儿通过剪贴、粘贴、染纸、折纸废旧材料制作、泥工和立体组合等形式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使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审美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创作, 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创作的过程, 并从中学会仔细观察、认真耐心等行为习惯。此外,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需要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规定与要求, 具体到幼儿园的大班手工活动教学就需要教师在手工制作活动中, 及时对设计进行规范并适时进行干预与指导。

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理论中可以分析出: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 即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认识这两种发展水平的存在并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尤其重要。在幼儿园的手工教学活动中, 主要分为集体讨论和个体操作两个环节。集体讨论的时候, 教师一般会做出示范, 这个示范多以图片的形式出现,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物品, 为幼儿接下来的具体操作做好准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指导, 整个过程是以幼儿的主动操作为主, 这两个阶段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与干预。因此, 教师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二、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现状

(一) 部分教师开展的手工活动不太符合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

在幼儿园的手工教学活动中, 由于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制定的手工制作的活动内容不大契合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有些幼儿园将幼儿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与动手想象得过于低下, 对于大班手工制作活动的教学任务布置还停留在小班教学阶段, 比如进行简单地粘、剪图画, 无法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能力估计得过高, 对幼儿的教育急于求成, 手工教学制定的内容偏难, 同样对幼儿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无法科学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时间长了幼儿对学习便开始退缩, 不利于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养成。

(二) 部分教师制定的内容可操作性较差

教师在制定手工活动的具体内容时, 忽略了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内容把握不到位。比如, 幼儿园进行“泥土”材质的相关手工活动时, 教师就不宜选在冬夏的季节。教师在制定手工内容时, 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意识, 通常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如装扮“圣诞树”适合在冬季圣诞节的时候进行。此外, 教师有时对手工制作内容准备得不充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将活动信手拈来作为学生的手工活动制作的内容,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活动应起到的效果, 不易带动幼儿对那种氛围的把握。另外, 准备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装扮圣诞树”时需要雪花的装扮在其他季节就没办法进行, 操作性不强, 幼儿准备起来也费劲了许多。

(三) 部分教师忽视手工活动的成本预算

另外, 在手工活动的材料准备过程中, 教师忽略了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幼儿园一旦布置完手工制作活动所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后, 幼儿回到家通常都是要求父母购买新的手工材料, 没有想到旧物的利用。若手工活动制作的材料耗费资源较多时, 不符合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主的目的, 违背了幼儿教学的初衷, 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

三、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改进建议

(一) 教师要制定符合幼儿发展的手工制作活动的目标

在幼儿园的手工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首先, 手工活动的目标必须适应幼儿现阶段已拥有的发展水平, 与他们美术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其次, 手工活动必须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标, 为幼儿提供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提升的平台;再次, 手工活动目标要考虑到幼儿实际身心发展水平, 将幼儿实际的认知能力、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 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大班手工活动中, 教师要让幼儿试着接触手工操作内容, 从而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

(二) 教师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手工制作内容

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活动或许可以简单, 但一定要有教学意义, 对幼儿能起到教育意义, 并且使得幼儿在动手方面、审美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这就需要教师严格按照手工教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内容时, 需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因素, 从实际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到客观因素, 比如秋天到了, 落叶便是现成的手工制作材料, 可以引导幼儿制作各种图画。因此, 教师应从实际情况考虑, 选择切实可行的手工制作内容, 这样有利于手工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 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手工制作材料

若要使得学生收获一堂生动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课, 教师首先要把握手工制作材料的选取, 要适当控制成本。手工制作材料并不是全部购买新的就是最合适的, 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对各种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来教育幼儿节约的概念。在回收废旧材料的过程中, 教师可有意引导幼儿对废旧材料的安全性、是否卫生、便于收集等特点来分类收集废旧材料。所以教师在制定手工制作活动的内容时, 要仔细把握手工材料的选取, 以期达到那些材料的选取是最符合幼儿现阶段发展特点的, 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中的手工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升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想象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重视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而教师在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探讨, 对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授幼儿专业性的学科知识以外, 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大班中的手工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开设的教育活动。手工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 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力。本文首先指出教师指导在大班手工活动的重要性, 其次分析教师指导在大班手工活动中的现状, 最后针对教师指导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相关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手工活动,重要性,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畅.幼儿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的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刘春花.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大班幼儿趣味绘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篇5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许晴宇

一、问题提出:

大班小朋友眼里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然而,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班上部分小朋友完成的作品总是太阳爬上树梢,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飞来一群小鸟;地上整齐地长着一排小草、几朵小花;女小朋友喜欢画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男小朋友总爱画汽车。小朋友们的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新意。个别小朋友甚至不喜欢绘画,缺少自信,不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皱眉,不肯下笔。其实,小朋友们经过小班、中班两年绘画活动的训练,已基本掌握了简单的绘画技巧。为什么画出来的作品缺少创意,甚至不喜欢绘画呢?通过对小朋友们绘画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我发现小朋友们也试图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却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空洞的。怎样让小朋友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让小朋友们乐此不疲地爱上绘画,体验到作画的快乐?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实验幼儿园大一班小朋友。

(二)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9月 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1月 教学实践、总结反思 3.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挖掘源于生活的绘画内容是产生趣味的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只能理解和表现他们所认识的事物,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美术活动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小朋友们的认知发展特点,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有一天,几个小朋友趴在墙角边看得入神,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都围在那里看蚂蚁。贝贝问:“蚂蚁要上哪里去呀?”文文问:“蚂蚁为什么排了这么长的队伍?”孩子们的问题很多很多,他们对蚂蚁充满了好奇。介于此,我决定开展以蚂蚁为主题的活动。于是,产生了《热闹的蚂蚁王国》这节美术活动。又如一次雨后,幼儿园的走廊里爬出几条毛毛虫,几个小朋友蹲在地上看得津津有味。贝贝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呢!”甜甜问:“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他们对毛毛虫的好奇促使我决定开展《毛毛虫的梦》这节活动。只有小朋友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才会乐于去探索、去表现,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出来。

(二)收集丰富的绘画材料是产生趣味的源泉。

怎样让小朋友们对绘画更感兴趣,材料作为美术活动中的物质准备部分,是小朋友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单一的白纸绘画已经满足不了小朋友日益膨胀的创作欲望。为了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绘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从互联网上、身边、多渠道、多途径搜集各种绘画材料,一些特殊的材料会使孩子们好奇、跃跃欲试,从而产生浓烈的创作兴趣。

1.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根据小朋友们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生活化的材料,组织小朋友们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如纸盒、纸箱、旧报纸、饮料瓶、塑料袋、落叶等,这些废旧材料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作画材料,既经济又能激发小朋友的作画兴趣。如:塑料袋的一物多用,小朋友们既可以把塑料袋装饰成风筝,也可以把塑料袋装扮成漂亮的服装,还可以折叠成美丽的蝴蝶。又如废旧饮料瓶的再利用,将饮料瓶上糊上纸,小朋友们可以在上面作画。也可以用橡皮泥沿瓶壁进行瓶贴;还可以在饮料瓶上涂上胶水,沾上沙子,引导小朋友进行沙画。对废旧物品的利用、创造,不仅可充分发挥小朋友们的求异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开发利用废旧材料,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2.本土化材料的开发。

除了身边的废旧材料,还可以挖掘本土化材料。我们的家乡南黄海,物产丰富。作为黄海之滨的幼儿园,我们也每年组织小朋友去亲近大海,领略家乡的文化底蕴。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化的原生态自然材料,创设美术特色活动。如:装饰文蛤、仙贝、河蚌等贝壳,通过粘,贴,画,添,拼等多种方法,让小朋友们设计出新图案,感受装饰贝壳带来的愉悦情绪。又如我们的家乡是纺织之乡,全县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纺线的纸管也成了小朋友们的绘画材料,在纸管上装饰各种花纹,再组合成凳子、花瓶、区域隔断栏杆等。

创新运用美术材料,小朋友们在与材料的有效互动中自主地发展,创作出富有童趣,充满想象,新颖、独特的作品,充分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拓展多样的绘画形式是产生趣味的基础。

美术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了材料上的充分准备,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老师在美术活动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挖掘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先后开展了水粉画、喷画、拓印画、彩点画、水墨画、撕贴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如用广告纸撕贴狮子头发;用棉花表的现天上的云朵,用彩点装饰美丽的小鱼,在纸糊的灯笼、花瓶上用线描装饰„„有时,同一个活动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如:《热闹的蚂蚁王国》活动,既可以用线描表现;也可以用油水分离的方法表现;还可以撕贴小蚂蚁的身体,用撕贴画的形式表现。

感受到不同表现形式所显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美感,从而激发小朋友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体验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乐趣。

(四)采用游戏的绘画方法是产生趣味的关键。

以往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常常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于是造成了小朋友们的作品模式化倾向非常严重,致使他们对枯燥的绘画活动不感兴趣。一次,在画《格子布》的活动中,天天小朋友突然哭起来,我忙问原因,原来天天画格子布时,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涂色,早已没有耐心,他埋怨总是画不完,累死了。而乐乐小朋友拿到画笔就开始哭,对于绘画技巧掌握得不太好的她很不自信,总把绘画当成苦差事。《纲要》中指出: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我尝试将绘画活动与游戏相结合。

1.游戏导入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活动作为绘画活动的起始环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小朋友参与绘画活动兴趣,从而吸引小朋友为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恰当的导入形式,更能使小朋友的想象插上放飞的翅膀,使他们的天性得到自然的体现。导入活动形式也很多,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游戏形式导入活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手指树》的活动导入环节,我让孩子们一起玩手指游戏: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手指头呀„„孩子们玩得很兴奋,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手指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为下一环节用手纸造型变出手指树的树干打下基础,同时也调动了小朋友们的情绪,对绘画环节产生兴趣。又如《美丽的陀螺》导入活动中,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再用“魔术变变变”的形式,出示各种形状、各种花纹的陀螺,激发小朋友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制作陀螺”做了很好的铺垫。

2.游戏中作画。

游戏不仅在导入活动中运用,还可以边游戏边作画。如:在《跳舞的绳子》活动中,孩子们边听音乐边将一端蘸了颜料的绳子放在纸上随意拖画,就好像带着绳子跳舞。孩子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是作画,而是在玩游戏,在开心的游戏中就完成了作品。又如《漂亮的披萨饼》活动中,孩子们一起来做小厨师,把各种形状的图形拼贴成几层馅料,做成披萨饼。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做小厨师的情境中,享受着制作披萨饼带来的快乐。

3.游戏化评价。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有趣的手臂彩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自评、互评,猜猜自己彩绘的是哪种小动物。然后拉上帷幕,让孩子们在帷幕上伸出手臂,表演《动物秀》结束活动。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都在不经意间,孩子们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时,武断地说出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

4.游戏贯穿始终。

游戏是小朋友的天性,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把整节活动设计成一个游戏,以游戏贯穿始终。如:在《毛毛虫的梦》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带上“触角”头饰,变成了毛毛虫,边听老师讲故事,边在草地上爬来爬去。接下来“毛毛虫”们选择材料装饰蝴蝶翅膀,把自己打扮成美丽的蝴蝶。最后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这种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整合起来,使小朋友们体验了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美感,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成效:

1.课题研究经验在幼儿园推广,开设青年教师绘画基本功讲座。2.设计的活动《漂亮的披萨饼》去南通港闸区送教深受好评。3.举办幼儿画展,深受同行好评。

4.创意绘画深受幼儿喜爱,获家长好评。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大班幼儿美工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篇6

关键词:创造;自由的氛围;丰富的环境;指导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为培养幼儿美感为目的的。美术活动是多方面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制作以及欣赏等都是美术活动的内容。有人说过:幼儿绘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只是通过绘画使每个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创造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创造的过程又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展露。我觉得创造力不能凭空展现,它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才能展现出来,而美工活动就是所展现的方式之一。

我相信,有许多的老师会像我一样有这样的体会: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很多是以集体活动形式开展的,往往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状况,不管老师再怎么鼓励孩子们添画些事物,结果所展现出来的作品却是很雷同甚至一致的作品;在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时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为了让孩子学会某些技能、方法,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制作方法,一次次地讲解直到大部分幼儿都能“成功”为止。这样的活动不但老师教得辛苦,孩子们学得也不轻松,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完成一次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孩子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对美工活动的体验和情感,从中获得满足。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开展的特色区——美工区活动来说说我的一点体会。

我班孩子对美工活动有着很大的兴趣,通过平时他们的操作我观察到,大班的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手工技能基础,而且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有一定的探索欲望,同时我也看到幼儿的手工能力是各有不同的,像有的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理解掌握一些技能;有的幼儿需要稍加指導;而有的幼儿则需要一定程度的帮助。考虑以上的个体差异,于是我们随时地对活动材料进行了调整、投放和使用。

美工区注重的是一种自由、安详、丰富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孩子们自然会专心地进行创作活动,具体地我们可以把握以下两点:

一、和谐、自由的氛围

我班的美工区是设置在教室的一角,利用橱子将其与其他区域隔开。这样一来可以让孩子更安静地进行创作,同时避免了与其他区域相互间的干扰,我们还利用窗台、橱子等地方分门别类地供幼儿自由选择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使幼儿取放物品方便,也便于整理。

二、丰富的环境

首先来说说材料的丰富,除了准备各种材质、色彩、大小不一的纸张、彩笔、粘贴工具等,我们还设置了“百宝箱”,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各种可用于手工活动的材料,如果冻盒、纸盒、易拉罐、吸管、包装盒等废旧物品。其次是美工活动内容的丰富,比如,在我们的美工区里又有这样的分类,有绘画、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编织等,结合这些分类投放所需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在活动前我们一起讨论了小医院里都有些什么,小朋友能不能动手来给医院制作听诊器、药瓶、针管之类的东西,孩子们的兴趣极高。在制作工具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采用捏、压、揉、搓等各种技能体验泥工的乐趣。在进行自制玩具时他们会利用矿泉水瓶、果冻盒等制作成美丽的花瓶、笔筒、可爱的娃娃等。编织活动时孩子们则利用一些彩带或皱纹纸进行穿上穿下的编织,既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还提倡要放手让幼儿自主地学习和探索,但此时教师的观察十分重要,教师必须仔细观察,随时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进展与问题,这样才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握这两点:

1.有时孩子在操作中碰到困难,要求老师帮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教师既不要直接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而是要用适当的技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活动之余教师和幼儿共同谈论作品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幼儿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思维和操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让幼儿之间相互展示作品,加上教师的讲评、总结经验,对他们以后的创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帮助。

孩子们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老师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让孩子在美工活动中兴趣浓厚,信心十足,让幼儿将自己所看到、了解、感受到的世界,通过自己的双手自由发挥。

参考文献:

任凭.幼儿手工制作的三个关键阶段[J].学前教育研究, 2001(03).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 篇7

跳绳是一项集游戏、锻炼于一体的全身性、综合性运动项目, 可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跳绳简单易行, 花样繁多, 可简可繁, 随时可做, 一学就会, 特别适宜在气温较低的季节作为健身运动, 尤其是冬天, 经常可以看见幼儿在操场上欢快地跳绳。

跳绳使人精神舒畅, 行走有力, 更主要的是促进血液循环, 发挥通筋活络、健脑的作用, 促进儿童心灵手巧。幼儿手脚协调配合, 摇绳练臂力, 跳绳练腿劲, 快摇练速度, 多跳练耐力。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 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维, 而幼儿跳绳时的边跳边数个数正是这样, 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 促进大脑思维加快, 判断更准确, 让肢体更灵活有力。

大班幼儿各方面动作发展协调, 能熟练掌握跳绳的技能, 说明幼儿在动作平衡、协调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跳绳, 是我园大班幼儿年龄阶段的一项必达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 幼儿进入大班后都要开始练习跳绳。但第一次组织大一班幼儿跳绳时, 老师发现40名幼儿能连续会跳绳的只有2个。幼儿拿着绳子不知该怎么跳, 对跳绳缺乏了解, 只好玩绳子, 不热衷于跳绳。老师看到后极力鼓励他们练习, 但都无济于事, 他们对练习跳绳没有丝毫兴趣和自信, 都跟老师嚷嚷:“老师, 跳绳太难了, 我们学不会的, 不想学了!”如晗晗小朋友是中班的插班生, 各方面能力一般, 不愿与人亲近交流。在开始练习跳绳的过程中, 她反复尝试几次之后, 很快就失去兴趣, 一个人把绳子甩来甩去, 还拿绳子和小朋友一起拉拉扯扯。

根据幼儿跳绳活动的现状, 我们大一班开展了“大班幼儿跳绳指导策略”的小课题研究, 从激发幼儿对跳绳活动的兴趣出发, 逐步深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掌握跳绳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促进身体协调能力, 增强抵抗力,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一、活动指导策略

(一) 自主选择分组, 保证跳绳活动时间和场地。

大班幼儿在探究新领域时往往爱急于求成, 看见别人跳绳觉得很简单, 自己左跳不会, 右跳也不会, 越跳越没有信心, 干脆把绳子扔到一边不跳了。而一旦发现别的幼儿能学会跳绳, 无形中就会激励他们自己努力练习。因此我们让幼儿自主选择跳绳玩伴, 36位幼儿分成四大组, 每一大组9位幼儿, 比一比哪组幼儿跳绳技术掌握得最好、最快。

开始练习跳绳阶段, 无论是晨间活动、体育课, 还是在下午自由活动时间, 只要幼儿主动想跳绳, 我们两位老师就分组、分时段、分场地进行指导, 尽量保证幼儿每天有4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跳绳练习。同时指导幼儿练习前一定要做好身体各部位的准备活动, 特别是足部、腿部、腕部、踝部等部位, 结束时一定要做好放松活动。

(二) 整体示范, 激发兴趣。

我们指导幼儿跳绳, 首先要了解幼儿的跳绳水平。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经过多次观察, 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活动经验, 正确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还要特别关注个别幼儿动作能力发展的差异。

我们在仔细观察幼儿练习的过程中, 发现幼儿练习跳绳时无法掌握跳绳的要领, 动作不够规范才导致无法学会跳绳的。幼儿跳绳时, 不是绳到了脚边还没起跳, 就是绳还没到脚边就先起跳。这是因为没有掌握跳绳时的节奏, 因为跳绳不但需要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 还需要良好的节奏感。他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手举得太高, 跳不过去; (2) 绳子甩过来的时候, 两只手合在前面, 使绳子卷在一起; (3) 绳子还没甩, 脚先跳起来了; (4) 好不容易跳过去了, 人蹲下来, 下一个无法接上去。

有的幼儿在练习时只存在一个问题, 有的幼儿可能几个问题都有, 当任何一个问题存在时, 幼儿都不能熟练掌握跳绳的要领。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和倾向, 直接推动活动的进行, 对幼儿自觉主动地参与跳绳活动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如有的小朋友, 一开始练的时候缺乏耐心和方法, 总觉得自己跳不好, 经常是没练一会儿就把绳子扔在地上自顾自去玩了。其实, 幼儿缺乏的是对跳绳的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对跳绳活动的兴趣, 我们积极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练习跳绳, 再请班级里已经会跳绳的幼儿做榜样, 其他幼儿观察:绳子是怎么放的?他跳绳时的两脚的动作是怎么配合的?两只手是怎么甩的?应该注意哪些动作?让幼儿对跳绳的动作有初步的认识。

(三) 分解动作, 分步练习, 循序渐进。

跳绳是项综合性的全身运动, 因此我们先给幼儿做示范, 分解跳绳的双手和双脚的动作, 讲解动作要点, 从徒手听节奏跳、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单手拿绳、双手拿绳实际练习等进行分步练习。

1. 徒手听节奏跳。

我们先讲清跳绳时的腿部动作要领:幼儿在整个跳绳过程中应该是:髋、膝、踝关节充分压紧, 最大限度地降低关节的伸展程度, 缩短缓冲的时间, 然后让幼儿一边拍手, 一边让幼儿随着节奏跳。

2. 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

幼儿仍空着双手, 按照已熟悉的节奏, 双臂和双脚模仿跳绳的动作。上肢动作要领:大臂夹紧, 小臂微曲, 摇绳时用小臂和手腕的力量转动摇绳。这种摇绳的方法, 不仅省力, 而且平稳。大臂外展, 增加了阻力臂, 在绕绳时不仅需要很大的力量, 而且动作不稳定, 易于掉绳。我们还纠正了个别幼儿不正确的方法:让练习者腋下夹上手帕, 因为幼儿随时注意自己要夹紧大臂, 所以能达到很好地纠正动作的目的。

3. 单手拿绳。

幼儿先两手握绳, 两臂自然弯曲, 上臂和前臂夹角为120°, 握住跳绳的两头, 左、右手交替拿绳, 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 按正常的节奏模仿跳绳动作。

4. 双手拿绳实际练习。

我们要求幼儿的头部动作一定要规范, 头部动作在跳绳过程中起到稳定身体的作用。正确的头部动作是:头微低, 目视正前下方3米处, 这样才能控制好身体平衡。只有身体平衡了, 跳绳的动作才能稳定, 才不容易失误, 才能跳得快。

让幼儿练习双脚正跳时, 将跳绳放在体后, 两手腕同时用力从体后向体前摇绳, 当绳从身后摇转到体前下落触地时, 两脚立即起跳让绳通过脚下, 再同时落地屈膝缓冲, 准备再次起跳。

我们从最基础的手摇绳练起, 然后过渡到摇绳———跳过去———再摇绳这样的分解练习阶段, 分解幼儿学跳绳的难度, 强化跳绳时的节奏感, 幼儿学习跳绳就容易得多, 从能够动作连贯地跳一下到能连续跳几下。

如经过分步练习之后, 晗晗跳绳的动作越来越规范, 渐渐地喜欢上跳绳, 还经常主动要求练习。虽然她的跳绳水平在班级里不是最好的, 但她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在大班年级段里举行的跳绳比赛中, 她能积极认真地准备, 并取得一分钟跳115下的好成绩。

(四) 个别指导, 规范动作。

对于能力稍弱, 协调性不好的幼儿, 尽量降低跳绳难度要求, 不至于让他们失去信心。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 我们就简化步骤, 增加难度, 激发他们挑战自己的欲望。

在幼儿练习跳绳时, 我们在旁观察, 找到他的问题所在,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幼儿加以训练, 如“手举得太高的”, 让他的手放低一些;“手合起来的”, 让他把手放在身体的边上;“手脚不协调的”, 先让他空手跳, 先动手, 再动脚;“人蹲下来的”, 就让他身体站直了再跳……如“头后仰”动作的幼儿, 往往在跳绳过程中, 不自觉地向后退, 跳的时间越长, 退的距离就越远。我们的纠正方法是:在地面画一个直径一米的圆, 让幼儿在圆内练习, 含胸, 变仰头为低头, 逐渐提高其控制能力。

教师应以鼓励、赞赏为主, 对幼儿在跳绳活动中的技能、技巧掌握方面进行适当点评, 启发幼儿选择最佳跳绳方法, 找到每个幼儿的问题所在, 然后在边上不停地提醒, 并勤加练习。假以时日, 幼儿的跳绳方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强强是班里一个调皮的孩子, 他不会跳绳, 而且在别人认真学习的时候, 他跑进跑出。我把他叫到身边, 问他为什么跑, 他说:“我也想学, 可是看到别的同学跳得那么好, 我不会, 怕别人笑话我……”他说着低下了头。我拿出一根跳绳, 递给他:“不会跳不要紧, 我有一个跳绳的速成法, 保准你一周学会。”看他有些怀疑, 我笑着对他说:“不过第一步很难, 你一定要做到, 第一步是连续跳一个。”“跳一个?”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还是接过跳绳, 跳了一下。“很好, 第一步已经成功了。第二步是连续跳三个。给你两天的时间自己练习, 我请你的好朋友做你的教练, 有困难就请教他。”第三天, 他来了, 说能连续跳五次了。我又布置了第三个任务———在两天内做到连续跳10个。没想到一天时间他就来报喜:他最多一次连续跳了12个。我表扬了他, 然后提出了下一个目标———连续跳20个。一个星期后, 他已经能跟同学们一起跳绳了。“原来跳绳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 脸上满是自信的神情。

(五) 同龄伙伴, 互相带动。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 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 而且注意同伴的活动。他们会主动地向同伴学习, 一起讨论问题。于是, 我请会跳绳的几个幼儿当“小师傅”, 让不会的幼儿自己挑选“小师傅”, 每个“小师傅”带几个徒弟一起练习。

引导幼儿间互相掌握跳绳的方法及技能, 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合作, 使跳绳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 设立“光荣榜。

适当给予幼儿物质奖励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需求。于是, 在大一班的“家园联系栏”里设立“光荣榜”, 凡是能够连续跳5个以上的小朋友就可以把他的名字写在“光荣榜”上。这样对幼儿刺激很大, 他们学跳绳的积极性更高了, 从那以后, 几乎每天都有新学会跳绳的幼儿。他们会不断地提醒老师:“老师, 我会跳绳了, 可以上‘光荣榜’了吧?”直到老师把他的名字写在光荣榜上, 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七) 变换花样, 提高兴趣。

为了要求幼儿更积极地参与跳绳, 老师可提供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跳绳内容。幼儿具有选择的自由, 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这是激发幼儿进行自主的练习跳绳兴趣的前提条件, 并使幼儿自身不同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 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练习, 不能连续跳绳的一部分幼儿在一组, 另外一组相对来说已经掌握跳绳技能的幼儿就由老师带着练习花样跳绳, 有“反跳、单脚跳、两脚交替跳、边跑边跳、双人跳、双臂交叉跳、跳大绳”等。

具体跳法指导如下:

1. 反跳:将绳放在体前, 双手由前向后摇绳回环, 两脚同时跳起让绳从体后向前通过。

2. 单脚跳:将绳放在体前或体后, 一腿屈膝上抬, 另一腿跳起让绳从体前或体后、向前或向后通过。

3. 双脚交替跳:

由体前向后摇绳一回环, 两脚交替跳, 即原地跑步跳绳, 也可以向前方做跳绳跑。原地两脚交换跳时, 小腿应屈膝上抬, 不要后摆, 两脚依次蹬地并交替放松休息。后摇两脚交换跳则从前向后摇绳做两脚交换跳练习。双脚交替跳的特点是跳得高, 跳得快, 跳的时间比较持久。

4. 跑跳:双手自然下垂, 前臂稍抬, 肘关节个张, 身体自然放松, 一边跑一边跳绳。

5. 双臂交叉跳:

先做跳绳准备运动, 然后双臂交叉跳绳。当绳子在空中时, 交叉双臂, 当跳过交叉的绳子之后, 双臂反向恢复原状。

6. 双人跳绳:

跳绳者要集中注意力和协调一致的能力要求比单人跳绳高得多。 (1) 采取并排站立的姿势。每人用外侧的一只手握住绳柄。先开始练习简易跳绳法, 两人同时用双脚跳绳, 然后练习同时用单脚跳绳。 (2) 采取一前一后的站立姿势。身高者站在后面, 并挥动跳绳。

7. 跳大绳:

幼儿有的三人一组, 两人甩绳子, 一人跳绳。幼儿可以自己商量找伙伴一起完成。他们在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甩绳子的两个人节奏不统一;跳的人绳子还没到, 脚就离地了……但必须是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把绳子跳好。经过节奏统一配合之后, 他们跳绳的效果就好多了, 这样练习跳绳可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8. 双飞跳:

“双飞”是快速跳绳的一种方法, 跳一次, 绳绕身体两周。“双飞”对练习者的身体姿态要求很高。“双飞”跳绳必须强调身体的正确姿势, “双飞”跳绳的动作要领归纳为:跳动时稍低头含胸、收腹、屈膝;目视正前方, 两臂自然下垂, 手腕微外旋, 用大臂带动小臂, 小臂带动手腕小幅度转动摇绳;用前脚掌的弹力将身体快速弹起, 并积极下坠, 缩短落地时间, 这样才能提高跳绳成绩。

(八) 比赛竞争, 自主练习。

跳绳活动随意性较强, 教师应把其融入到健康教育中, 使这种分散的个体活动与有规则、有组织的集体游戏相结合。教师既可以组织幼儿独立进行活动, 又可以组织幼儿集中在一起进行具有竞争性的比赛。我们在组织幼儿练习跳绳的过程中, 经常听到幼儿说这样的话:“我能连着跳30多个, 你呢?”因此在晨间活动时间, 我们便安排幼儿自由练习。户外活动时, 分组练习, 教师可以对其个别指导及进行小比赛。体育课时, 我们利用大场地进行跑跳练习和花样跳绳 (如:跳大绳) 。

大班幼儿喜欢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还经常开展多样化的比赛。

1. 个人赛:

(1) 一分钟跳绳比赛:在指定区域内比赛, 以在一分钟内跳的个数最多者为胜。 (2) 耐力跳绳比赛:在指定区域内比赛, 没有时间限制, 以连续跳的个数最多者为胜。

2. 团体赛:

(1) 男孩女孩分组:在指定区域内比赛, 限时一分钟跳绳的次数最多者为胜。 (2) 学号分组:在指定区域内比赛, 限时一分钟跳绳的次数最多者为胜。

(注:学号分组可以按照单双号分组, 也可以按照学号顺序分两到三组进行比赛。)

(九) 推出新的“排行榜”。

跳绳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 仍有个别尚未学会的幼儿打起“退堂鼓”, 每天早上的锻炼时间, 这些幼儿总是能逃则逃、能偷懒就偷懒;另外一些学会不久的幼儿, 也常常以“我会了”为借口, 不再练习跳绳, 刚开始学习那股努力的劲头好像消失了。

我们推出“排行榜”活动。这次的“跳绳排行榜”则是把所有幼儿的名字都张贴出来, 每个会跳的幼儿将今天在户外锻炼中练习跳绳次数最多的一个成绩写在五角星上, 贴在自己名字后面, 如果第二天他的新成绩超过了昨天的次数, 则视为“破了自己的纪录”, 老师会剪一个比昨天大一点的五角星贴在后面, 将打破纪录的“新成绩”写在上面, 以此达到激励每个幼儿不断努力的最终目的;如果能连续跳绳超过100个, 他就是“跳绳大王”, 因为, 这是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

那些不会跳的幼儿也在名字后面贴上一个空白的五角星, 如果他能够从1个都不会跳, 到学会连续跳绳10个以上, 则说明他“打破了‘零’的纪录”, 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也能得到“跳绳大王”;因为实现“零的突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推出新的“跳绳排行榜”活动之后, 我们班上再次掀起“跳绳”热潮———何泽林原本一个也不会跳, 有时还会偷偷小懒, 但自从有了“打破零的纪录”之后, 他的劲头可足了。虽然还没达到10个的最低标准, 但他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十) 家园配合, 共同指导。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做好家长工作, 赢得家长配合是关键。

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主体, 幼儿园任何一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单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让家长认识到跳绳对幼儿各个方面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于是我们通过和家长面谈、召开小型家长会等一系列措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倡导家长每天尽量抽出一小部分时间和幼儿一起练习跳绳, 家长及时与老师交流幼儿在家练习情况, 一起探讨提高跳绳水平的方法。这样, 在家, 家长和幼儿一起跳绳, 在幼儿园里, 老师、幼儿和同伴一起跳绳, 共同为幼儿营造出快乐、轻松的学习跳绳活动氛围。

二、收获

(一) 幼儿跳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跳绳, 我们在三个月时间里, 对大一班的36名幼儿跳绳情况分三个阶段, 针对兴趣、技巧方面进行调查统计, 具体见表一。

2. 第二阶段:

2007年11月15日。班上的幼儿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 大部分幼儿已经从“零”“不会跳”, 学会了跳绳, 有兴趣的幼儿有22人, 兴趣一般的有8人, 不会跳绳的有6人;能连续跳绳的幼儿有25人, 能跳一下的幼儿6人, 不会跳的幼儿只有5人。有的幼儿甚至已能连续跳上百个, 吴至盈与龚俊弛已经成为女生与男生的“跳绳排行榜小擂主”了。如我班的叶启航动作发展不怎么好, 其他幼儿都能连续跳绳许多下的时候, 他还在分步学动作, 其他幼儿在学花样合作跳绳的时候, 他才学会了跳绳的基本动作。但我从不打击他学习跳绳的自信心, 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 我都会及时地在班级里表扬他、鼓励他, 肯定他的进步。

袁毅、童雨豪、叶启航、葛风涛、葛文羽曾经也是跳绳的“老大难”和“困难户”, 但他们坚持练习, 不放弃, 不灰心、不气馁, 接着练, 双休日都惦记着练跳绳, 终于“跳绳排行榜”上出现了熠熠生辉的“五角星”, 这些都是他们付出辛勤努力的成果。

许多会跳的幼儿更是带劲地练习, 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两颗、三颗五角星, 这些都是他们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争破纪录的象征。

娄舒涵、胡杨、吴至盈、杨林子更独辟蹊径地想出了跳绳的多变花样———双人跳、反跳、跳长绳……

3. 第三阶段:

2008年1月15日。经过将近三个月的练习, 我班会跳绳的人数明显增加, 他们对跳绳这项运动的态度也大有改观。对幼儿跳绳情况做了后测, 有较浓兴趣的幼儿有30人, 兴趣一般的有4人, 没有兴趣的有2人;能连续跳的幼儿有33人, 能跳一下的幼儿3人, 不会跳的幼儿0人, 还有30人幼儿学会了多种花样跳绳。

无论在兴趣上还是在技巧上, 幼儿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从一开始的不会跳、怕跳, 到现在的会跳、敢跳、花样跳;从一开始的没兴趣跳, 到现在的主动要求跳。在合作中、在互相协调中, 他们会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而且, 幼儿的体质明显增强, 36名幼儿整个冬天极少感冒生病。跳绳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还发展了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 促进了幼儿其他发面的发展。

1. 跳绳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我们要求幼儿边跳边数, 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应关系”,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 儿童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儿童的兴趣, 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多数幼儿能数数到100下以上, 甚至300下。

2. 跳绳促使儿童形成了方位知觉。

在跳绳活动中, 有时是单人跳, 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 有时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准确地形成时间概念和方位知觉。

3. 跳绳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和评价意识。

两人一根绳, 幼儿结伴跳绳, 两幼儿同时甩绳同时跳;一幼儿站着不动, 一手甩绳, 另一幼儿甩绳边跳。

我们平时请幼儿之间自评, 如“我们组喜欢跳绳吗?跳得怎么样?……”让幼儿与幼儿之间评价, 如“你觉得他们跳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跳得更好?谁坚持的时间更长?跳的个数更多?……”通过这种评价, 培养幼儿的鉴别能力、交往能力、探讨意识, 在评价中使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学会关注他人。

大一班一分钟跳100下以上的有12人, 25下以下的只有3人, 而大二班一分钟跳100下以上只有6人次, 25下以下的却有10人。同样大一班幼儿花样跳绳掌握的人数最多30人, 花样也是最多的, 大二班掌握花样跳绳的只有15人, 还有21人没有掌握花样跳绳。大一班幼儿还主动向别的班级发起了下一次再跳绳比赛的挑战。

(三) 提高了家园配合的积极性。

在跳绳活动中, 家长是协助者, 需要他们的积极配合和督促。我们了解到有些家长还亲自给幼儿示范跳绳的基本动作, 和幼儿一起练上了。家长在指导幼儿跳绳练习的同时, 也增进他们与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

当然, 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再探讨的内容, 幼儿之间存在着年龄层次的不同及个体差异, 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质的幼儿规定不同的量、速率、强度, 让幼儿感觉不累、不苦, 愿意出汗。老师还可以根据跳绳的不同花样变化吸引幼儿, 如跳绳中的单脚跳、双脚跳、交叉跳、连续交叉跳等, 也可以通过跳绳队形的多种多样的变化提高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跳绳, 只要幼儿掌握了跳绳的多种方法, 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此项目, 就会主动用跳绳进行锻炼。教师在跳绳游戏中还应多观察、发现, 探索适合的跳绳指导方法, 并对幼儿的游戏做出及时地调整, 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跳绳是我国大班幼儿年龄阶段的一项必达的体育运动项目, 幼儿进入大班后都要开始练习跳绳。本文分析了大班幼儿跳绳活动的指导策略, 旨在跳出新、奇、趣。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 篇8

一、保护好奇心, 点燃持续探索的火花

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感兴趣的事、物、情景, 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 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案例:保育员阿姨把岑岑带到我身边, 生气地说:“何老师, 岑岑爬上桌子, 去博古架上搬木化石, 要是摔下来怎么得了!”岑岑低下头为自己辩解:“我只是想看看木化石里面的木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下面看不到。”原来是这样。

在主题活动——石头展览会上, 我们与幼儿共同搜集了许多石头制品和工艺品, 这其中当属奕杨小朋友带来的木化石最为珍贵。经过岁月的沉淀, 木头已和玉石浑然一体, 从玉石外清晰可见木头的纹理, 孩子们对木化石兴趣很高, 在听奕杨妈妈讲解过程中鸦雀无声。但由于木化石价格不菲, 讲解完之后, 我们将它置于较高的博古架上供幼儿欣赏, 却忘了架子与孩子的身高悬殊较大, 不便于孩子进一步观察与探究。了解这一情况之后, 我致电奕杨家长征得他们的同意, 将木化石放在窗台边, 并请保育员阿姨帮忙老师一同维持秩序, 让所有的孩子在不损坏木化石的前提下, 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这块神秘的石头。每次课后总有一群孩子围着木化石叽叽喳喳讨论不休, “你看这个地方的木头有个小洞, 是蛀虫蛀的吗?”“化石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形成?”“我见过恐龙化石, 和木化石有些不一样呢?”……对于“化石”的探究正悄悄酝酿形成。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是幼儿探索、创造的源泉, 没有兴趣, 幼儿产生不了好奇心, 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学习了。《纲要》科学领域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岑岑的“危险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指示信号, 它告诉我们, 幼儿在探索中光“听”是不够的, 他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触摸新事物。这样他才能有自己的体验和反应, 才能从中发现问题, 追根求源, 引发思考, 激起探究欲望。案例中孩子们那一连串的问题是在与木化石亲密接触后才迸发的, 如果木化石一直高高在上, 如果岑岑不爬上桌子, 也许我们就在无意识中熄灭了幼儿心中的那簇探索的火花。

二、“等待”与“点拨”, 推动持续探索的深入

“等待”与“点拨”, 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方式。教师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等介入方法, 是推动幼儿深入持续探索的必要手段。

案例:下午3:00大活动室制作奇石盆景活动

场景一:元元小朋友要将两块石头粘在一起, 她尝试用了白乳胶、万能胶、透明胶等来粘, 都以失败告终, 她转身喊:“老师, 我不会!”老师问她:“所有胶都试过了吗?”元元说:“还有泡沫胶没有用过, 但肯定也粘不住。”“试试看, 试完后还是不行再来找老师。”元元改用泡沫胶粘石头, 粘完后还给石头刷颜料, 这样又盖住泡沫胶的颜色, 终于成功了。

场景二:睿睿手里拿着几块石头, 反复翻看, 眼神一片茫然, 老师问“睿睿, 想出要做什么吗?”睿睿摇摇头, “你去看看石头盆景画册, 还可以到讲台上看看老师的奇石盆景, 模仿着做一个, 好吗?”“好的!”睿睿高兴地开始他的创作。

场景一中元元在尝试了许多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放弃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方法, 而是鼓励她继续探索, 最终她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那种成就感是无可取代的。而场景二中睿睿能力较弱, 想要独立完成一个活动过程有一定困难, 教师则让他从模仿做起, 积累经验, 激发他的探索热情。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技能上或是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的难题, 这都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

案例:上午9:40班级活动室科学活动《称一称》

在称一称石头重量的活动中, 我要求幼儿利用自制的天平, 找一找什么样的石头一样重, 并为活动做好记录。活动近尾声, 大家都在收拾整理, 我发现雨宏还在寻找相同重量的石头, 这块不行, 又换一块还不行……我没有着急催促她收拾, 只在默默观察她的举动, 同桌的阿杰要帮她, 她没有拒绝, 可阿杰试了三次也没有成功。一直目不转睛注视阿杰操作过程的她突然眼睛一亮, 她抢过阿杰手里的石头, 屏住呼吸轻轻把石头放在天平上。一边

是大石头, 另一边是三块小石头, 天平平衡了, 雨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等待”是一种特殊的介入, 在“等待”中, 既有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又更显示出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信任。从上面的案例记录可以看到, 当雨宏沉浸在思索的过程中时, 她可能会暂时没有明显的行为表现, 这时做为老师“等待”比“帮助”更可贵。

教师只有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等介入方法, 才能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感到成功的滋味, 也只有感受了成功才能唤起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

三、借助表格记录, 促进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再验证再发现

观察记录是探究活动 (特别是科学活动) 的重要环节, 幼儿借助表格真实记录活动的各种现象结果, 便于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过程, 能促进幼儿对探索过程进行比较, 从而让幼儿萌发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探索后会乐于拿着记录表与同伴交流结果, 在交流中一经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便会产生争论, 有了争论就会相应地产生再次实践验证的动力。

1. 这是幼儿在探索吸铁石吸附能力的记录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对吸铁石吸附物体属性的判断已经很准确。活动后幼儿借助记录表中提出了新的问题, “吸铁石是石头吗?为什么和平常的石头不一样”幼儿发现的新知识体验是:有的东西看起来像铁但不是铁, 有的叫做铝, 吸铁石不能吸附铝。

2. 这是幼儿在区分泥土和石头实验过程后的记录表。不同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录, 活动后他们拿着自己的记录表互相交流, “为什么我把小石头放进水里, 水也变浑浊了呢?”“回家我也要把泥土和石头放在火里烧, 看看有什么发现”……幼儿通过交流记录表, 发现了许多新问题, 进而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验证、再发现, 并且从图表中不难看出幼儿探索的方法呈多元化, 探索的热情也相当高涨。

四、及时评价, 强化幼儿的持续探究欲望。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话时, 都无一例外地笑逐颜开, 但教师的评价仅仅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吗?其实, 评价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我认为, 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 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 评价是为了支持幼儿更深入探索的需要。思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就是在此过程中推动幼儿的思维进程, 强化他的探究欲望, 这才是有价值的评价。就如下面片断中, 我们是这样做的:

案例:科学活动《泥土和石头》中, 幼儿正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区分泥土和石头, 突然“砰砰砰……”一连串刺耳的敲击声吸引了在的目光, “国国你在干什么?”老师走过去问, “我在区分泥土和石头啊, 用大石头一敲, 是泥土就扁了, 不是泥土的小石头是砸不扁的。”他得意地回答。“可是你敲击的声音太大了, 影响了别组的小朋友。”老师说:“这样吧, 如果你想继续在教室里实验就要考虑换个方法, 如果不愿意换个方法就到活动室继续探索, 你觉得呢?”国国想了想选择去了活动室。

其次, 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 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如在下面片段中对记录表的评价, 教师能针对每张表格的优势展开评价, 引发幼儿的讨论和思考, 并让幼儿从中学到可为自己所用的方法, 这才是评价的关键所在。

案例:科学活动《泥土和石头》结束, 老师和全班幼儿对记录探索过程的表格进行评价, 晗涵的记录表被评为“最清晰的记录表”, 她虽然也采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可她在每幅图的边上配上数字, 让我们了解整个流程顺序。奕杨的记录表被评为“详细的记录表”, 他用的是图式加文字的记录方法。小萱的记录表是“最佳方法记录表”, 她采用的区分方法能很快区分泥土和石头, 但没有标注顺序, 看起来有些费劲……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 最后老师说:“这几种记录方式都很好, 让人一看就明白刚才你的实验过程, 你喜欢哪种记录方式?下次在记录时也可以学习记录。”

五、开设区角, 提供自由探索的条件, 延续幼儿探究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有利的支持。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物质环境, 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是孩子们自由操作、持续探究的重要保证。鉴于这一点,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中, 将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 使幼儿与主题活动环境、区角活动形成三维互动, 使幼儿在没有压力和框架的状态下, 随时随地直接操作, 自由进行持续探究, 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开展探索性主题活动《石头也疯狂》中, 石头已深入班级的各个区角中, 美工区里有用石头作画, 建构区里有用石头玩叠叠乐, 科学区里有各种矿石和孩子们超级兴趣的打火石, 另外班级还有一条用石头铺的小路, 每个孩子都喜欢光脚在上面走走踩踩, 既有趣又达到健身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区角中, 孩子自由探索, 轻松创意, 每次分组活动孩子们就分散在各区角中, 平时爱玩的玩具和游戏此刻都被打入冷宫。各类石头成了他们的新宠, 在游戏中他们发现问题:“打火石碰撞后会有一股味道, 那是什么味道?”“为什么有的石头有尖角, 有的石头是圆溜溜的?”……

幼儿在轻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 面对如此丰富的物质材料的刺激, 就会集中精力毫无顾虑的持续探索。幼儿心底的意图、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地发挥与展现, 他才能体验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和成功者。那份自豪和满足是不言而喻的, 这对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持续探究、创新精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如何指导和评价幼儿绘画 篇9

一、尊重想法, 鼓励想象创造

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 他们丰富的想象又与成人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当看不懂幼儿画时, 老师要听听幼儿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昊×小朋友画了一幅画, 上面就有皮球和小朋友, 平淡无奇。却听到他对同伴说:“我画的是神奇的皮球, 皮球会在我的魔棒指挥下, 一会儿变成篮球、一会儿变成足球、一会儿变成乒乓球, 我们想玩什么球, 它就会变成什么球。”主题活动《水果真好吃》中, 然然把人物描绘得像太阳、像花朵。桌上堆满了水果, 为了突出水果好吃, 水果都飞了起来, 脸上充满了微笑。

孩子的画就是孩子的话, 幼儿画是一颗纯真童心的自然流露与展现, 是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稚到拙时亦为美”, 因不懂绘画技法而只能随意涂抹的孩子们, 反映的却是最真的情, 最纯的心。如果你肯倾听, 孩子的每幅作品都是画中有话, 甚至, 那其中的斑斓是你无法从画面上看到的。

鼓励幼儿要敢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工具材料, 培养不怕失败、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可以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作画, 如:线描、剪纸粘贴、水粉画、版画、拓印画 (花瓣、钥匙、水果、蔬菜、鞋印、印章的借形想象) 、滚珠画、废报纸拓画、车轮滚画、毛线拖画, 吸管吹画、撕纸、油水画、水墨画等等, 体现综合性和立体感。多种多样的材料和形式会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表现生活, 体现童心童趣

让孩子过一种自然的、与朋友在一起生气勃勃的生活, 父母和孩子多多体验在一起的快乐。把古老的传说讲给他听, 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无论多么小的孩子, 从由衷的欢笑、快乐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中, 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自然、坦率、充满思想感情和活力的作品。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认识和了解周边生活, 抓住生活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进行表现。如主题《长大后的我》、《未来的汽车》, 跳绳拍球赛中小朋友表现出的拼搏向上的精神、旅游见闻、看到蚕宝宝终于吐丝的喜悦等, 都是有意义的内容, 都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对其有感性经验, 有情感上的经历。有想象的空间, 有选择的余地, 能发挥幼儿创造潜能。

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 是最可亲可敬的人, 可是, 让孩子画自己的爸爸, 却是太夸张了, 有的爸爸脸上只有黑黑长长的胡子, 却没有嘴巴;有的画大人的眼镜框, 却没有眼镜腿, 还有的把爸爸画得像机器人……为什么呢?孩子们说:“每次爸爸抱我亲我, 我的脸都被扎得很疼, 所以画了很多胡子”“我觉得爸爸很威武, 如果不戴眼镜就更威武了, 所以给他戴了一副透明镜”“我要我的爸爸像机器人一样厉害, 什么都会做”。

尽管从技能上看, 这些画的水平并不高, 但却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对爸爸浓浓的爱意, 也许他们的画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可笑的, 但却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美好愿望。

我们老师只要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 看幼儿所看, 感幼儿所感, 便会领略到另一番妙趣横生的幼儿美术作品。

三、构思新颖, 提倡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有个性, 反映在美术创作上, 就是有的孩子喜欢简洁的画面, 有的孩子喜欢画面的装饰性。教师要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主导, 以个体儿童的个性为主导, 不拘泥于个别的绘画创作形式或创作材料, 尊重儿童自己创造的作品。平时就要鼓励幼儿画得和别人作品不一样。首先是表现的内容最好同别人的不一样, 即使内容一样, 观察的角度也应该不一样。内容和观察的角度一样, 表现的方法、选用的材料要不一样。要画出自己的想法, 要有自己的创新。善于从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发现与众不同的表现内容。“与众不同”才是艺术创作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幼儿的一些作品, 在成人看起来很怪异, 但却真实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比如画“我自己”, 孩子大胆把花画在脸上, 太阳变成嘴巴, 形象的表现生动又真实。画“水果树”, 孩子会把它想象为结满各式水果, 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

四、积极鼓励, 采取针对指导

几乎每一位幼儿都喜欢画画, 对绘画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因为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 掌握的绘画技能几乎没有。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恰当地给予针对性指导, 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感受绘画成就感, 提高绘画水平。

1.观察法

专门组织幼儿进行的观察活动。例如:《快乐的新年》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新年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发现周围的场景布置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观察整体场景。) 你们在参加幼儿园的舞蹈表演和其他活动时和平常穿得一样吗? (引导幼儿进行人物服装的观察。) 过新年你们心情怎么样? (引导幼儿从面部特征进行观察) 通过老师问题式的启发, 引导幼儿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2.故事法

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的创作思想、纯真天性、大胆手笔、积极情感的作品, 即使只有其中一个细小的闪光点, 就是好作品, 就应该给予赞赏。

3.展览法

将鱼串起来, 挂灯上或将作品贴展板上。

4.探讨法

美术活动“老虎”中, 陶陶专心地画着老虎, 但怎么也看不出陶陶画的是老虎。

师:你打算用怎样的线条表现凶恶老虎的牙齿和脚爪?

幼:尖尖的牙齿和像钩子一样的爪子。

师:黄色和黑色哪种颜色能遮盖住另一种颜色?

幼:黑能盖住黄。

师:那你试试把老虎身体画成黄色, 然后等它变干后, 再涂黑色条纹?

5.延续法

评价上次作品, 有效帮助幼儿理解构图等美术目标, 避免重复问题的发生。老师要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 尊重他们, 以表扬为主, 局部矫正为辅, 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绘画技能。

五、人人参与, 交流互评共赏

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 要让幼儿人人参与, 积极发表看法。可以问:你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是怎样想和怎样画的。孩子就会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 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赏析自己、表现自己, 达到自我提高。

组织孩子作品参加竞赛, 给孩子展示自己的平台, 当孩子的作品受到他人的由衷赞许, 他们更显得信心十足。

组织幼儿互评共赏, 孩子们经过审视、互相观察, 他们心里明白, 谁的颜色搭配的好, 谁的画构思有主次, 谁的画想的新鲜有趣, 谁的画丰满, 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 幼儿的自信、自强、自爱逐步增长, 他们的创造性会更强, 画面更有动力。

摘要: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老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 尽可能地发现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 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 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 激发并保持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中大班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 篇10

绘画不仅能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细心与耐心,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孩子们通过把自己脑海中的物体形象与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用自己的小手和画笔呈现出来,这是一种既神奇又特别的表达方式。

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极富创造潜力,而绘画活动正是通过吸引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乐于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可谓天马行空的创造。

因此,孩子绘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探讨。

一、丰富生活表象,让兴趣“有迹可循”。

幼儿年龄较小,他们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当然,他们绘画的题材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生活的各方面尽可能地增加其接触的事物,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增加可供他们进行绘画创作的表象。孩子接触的事物多了,他们自然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

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画一画在假期里做了些什么。有的孩子稍稍想了想,就开始动笔了画起来,而有的孩子却始终犹豫着不下笔。一位幼儿很快地画完之后,就开始和旁边的孩子讨论起自己的画来:“看,我画了动车,爸爸妈妈带我去乘的,它在轨道上开得很快的……”接着,他高兴地在画中添上了长长的轨道。可见,来源于生活的绘画题材,也就是幼儿脑海里所拥有的表象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使幼儿有兴趣参与绘画活动、进行创作的基础。

教师和家长都是为幼儿提供丰富表象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幼儿传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额外的知识,可以结合图片或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组织幼儿的外出活动,让幼儿开阔眼界。同样,家长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家长往往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外界事物的条件,幼儿接触实物与仅接触图片留下印象的深刻程度的差别可想而知。

二、多样的表现方式,在变化中找寻乐趣。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绘画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象。幼儿的绘画也不仅仅局限于用笔和纸来完成,除了油画棒、水彩笔、甚至是水墨画等等这些用笔来完成的绘画作品,还有一些像是版画、手指印画、吹画、刮蜡画等独特有创意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树叶贴画”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也不是如何新颖的创作方式,但是它与中班的另一节社会课“捡树叶”放在一起,就又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了。教师先让幼儿在幼儿园内随意地捡一些漂亮完整的树叶,回到教室把树叶洗净晾干以后,再从中挑选合适的树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树叶贴画。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捡树叶的乐趣,而且也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与其美好的景色。

三、名家范例,在欣赏中体验创新。

优秀的作品不能被埋没,适当地给幼儿欣赏一些优秀的名家作品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他们对画家的崇敬热爱之情。艺术教育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较好地使幼儿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或深或浅的了解和体会。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还是能够准确地了解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大班的一节欣赏课“梵高——星月夜”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教师深入浅出地把梵高作这幅画时的事迹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完,接着引导幼儿从色彩的冷暖、事物的远近关系以及虚实线条的运用等多方面来体会梵高当时的心境与处境。了解了色彩所表达的感受,教师就让用冷色或暖色作画,来表达自己现在的心情,效果也相当不错。

四、注重鼓励,让每个孩子感受成功。

成人需要鼓励和赞美,才能更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孩子们更是如此。。但是,在绘画方面,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赋,都能画得很好,有些孩子的话确实不那么漂亮、不那么完整,这时候老师到底是要表扬还是不表扬呢?這就要求老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这个孩子的话与之前的相比有什么进步之处,先夸奖好的方面,再将需要改进的地方委婉地指出,采取先褒后贬的形式,力求不打击到孩子的信心。在评价幼儿的绘画时,我们提倡使用纵向比较而反对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是指将幼儿过去和现在的水平进行比较,是时间上的比较,对象是同一个幼儿;反之,横向比较则是在同一时间里比较不同水平的两名幼儿。相比之下,纵向比较更适合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使用,以尽可能的做到不打击每一个幼儿的自信心,鼓励每一个幼儿获得进步。

上一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下一篇:历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