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抢注商标案例分析

2024-05-17

恶意抢注商标案例分析(共8篇)

篇1:恶意抢注商标案例分析

“恶意抢注”VS “申请在先”——“商标抢注”让央视陷尴尬

近年来,央视《星光大道》随着一大批原生态歌手的迅速走红,逐渐成为与《梦想中国》《快乐女声》等并驾齐驱的名牌平民选秀节目。然而近日,一起节目名称商标注册**,使央视陷入了无法继续使用《星光大道》的尴尬局面:由于《星光大道》商标早在2003年就已被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光公司”)提出申请注册了“星光大道”商标,故央视便多次以星光公司搭其著名栏目“便车”为由,向国家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异议……由此,业界展开了一场“恶意抢注”与“申请在先”的博弈。

(一)案 情

2003年7月9日,星光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 “星光大道”商标,后该公司于2005年1月7日通过了星光公司的商标注册初审。2005年4月,央视以星光公司搭其著名栏目“便车”为由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商标注册异议,此异议要求国家商标局对星光公司的商标注册事宜不予通过审批。此异议后经国家商标局驳回,央视又申请了复议,2011年3月,当央视的复议要求再度被国家商标局驳回后,遂把国家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中院”),要求一中院撤销商评委对星光公司通过商标注册的裁定。

央视起诉称,“星光大道”是央视1999年开播的“星光无限”栏目的一个子栏目,后来“星光无限”改版为“星光大道”,拥有大量观众,属于“使用在先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因此,央视享有“星光大道”栏目的名称权及商标权。此外,央视还指出,星光公司在理应或已经知道上述情况的前提下,仍然申请注册“星光大道”商标,这种行为属于“搭便车”出名的“恶意抢注”行为,故请求法院撤销商评委核准注册该商标的裁定。

星光公司称,2003年7月9日,其申请注册商标“星光大道”,是源于当年筹备举办“星光大道表演大赛”。此外,星光公司为把“星光大道”培养成知名品牌并进行商业开发,还于同年11月11日签订了“星光大道”的网络域名合同。

庭审现场,被告商评委认为,央视虽称“星光大道”已于1999年就作为其节目板块名称使用,但不能提供相应的有效证据。现有证据表明,央视“星光大道”栏目开播于2004年,而星光公司早在2003年就已进行“星光大道表演大赛”的筹备策划活动,因此,商评委难以认定星光公司注册申请的行为具有主观恶意,故央视所称的“在先名称权”理由不能成立。商评委还指出,央视虽然称星光公司注册“星光大道”商标具有不良影响,但至今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星光公司具有“以不正当手段申请注册”的主观恶意。因此,商评委认为,其在2005年4月作出的“对星光公司批准商标注册”的裁定认定事实清楚、使用法律正确,故法院应对其核准注册该商标的裁定予以支持。

(二)判 决

2011年8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一中院认为,央视未提交“星光大道”栏目先于星光公司商标申请之前就已经播出的有效证据。相反,从央视提交的其他证据可看出,“星光大道”栏目开播于2004年10月9日,明显晚于星光公司申请“星光大道”商标的申请日期。此外,星光公司提交的证据还足以证明,星光公司在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开播前就已于2003年将“星光大道”作为其青年演员表演大赛的相关名称及标识进行了使用。

9月29日,一中院一审认定,星光公司注册“星光大道”商标,既未对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产生消极负面影响,也未在注册中使用欺诈手段,故认定星光公司并不存在违反商标法的行为;而央视由于其“星光大道”节目落后于星光公司同名商标的注册,故对其“使用在先”的说法难以支持。最后,一中院一审判决央视败诉,继续维持商评委的裁定。

(三)评 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星光大道”商标注册到底是支持是“最先使用”还是“最先申请”?

目前,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实行“申请在先”原则。所谓“申请在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以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时,注册申请在先的商标和申请人获得商标专用权,而对申请在后的商标和申请人予以驳回。

我国《商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同一天申请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由此可见,“申请在先”原则,对申请日期的要求非常严格。《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也规定:“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件的日期为准。”

央视“星光大道”虽然早在1999年就作为其子栏目“星光无限”播出,但其正式改名开播的时间为2004年10月9日。而“抢注”该商标的星光公司早在2003年就已注册该商标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活动。

更为关键的是,星光公司提交的证据足以证明在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开播前,其就将“星光大道”作为青年演员表演大赛的相关名称及标识进行了使用。因此,“星光大道”商标是星光公司在先使用和在先申请,商标专用权理所当然归星光公司所有。

诚然,央视“星光大道”节目自推出以来,已为其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但此次央视的败诉,足以说明了其商标意识和商标战略的薄弱。然而,凡事有一弊端,必有一利。我国推行商标注册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此次商标抢注事件的出现,无不说明我国公民的商标意识在逐渐增强。肩负国家耳目喉舌重任的大众传媒业,更应带头正视商标权利,强化商标秩序,遵守商标注册、申请、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篇2:恶意抢注商标案例分析

1.1域名的构成与特征

域名是网上单位的名称,即通过计算机登上网的单位在该网中的地址。它以一定的语言文字为符号,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形成联网计算机在网络上的代号,人们通过域名地址进入网络可快速了解网页上的信息。域名通常有以下特征。

标识性。域名是为了标记区分因特网上不同的计算机用户而建立的,是互联网的一种标识,其领域存在于虚拟空间,无国别、行业之限。

规定性。域名在其命名符号的组合、排列方面有规定的方法,只能以数字、字母、连字符命名,且其长度有一定限制。

永久性。域名一旦通过注册并使用,该域名的存在就没有续展期或有效期的限制,其存在是永久性的。

排他性。域名具有绝对的独占权,即在无国界的虚拟地域中,有绝对的排他性。这主要表现在域名申请中的“先申请先注册”原则上,即只有欲申请注册的域名不与已注册的所有域名相同,才能获得有效的注册,而一旦获得注册,它就必然排斥此后欲申请注册的与此相同的域名。域名的排他性是由其唯一性决定的。域名通过域名解析器与IP地址一一对应,具有极高的精确性,保证了域名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性。

1.2 域名与商标的冲突

正是由于域名的以上特征,使得域名具有了市场价值,并有进一步和商标发生冲突的可能。在电子商务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都尽量使用它们自己的商号、商标或特有的标志性词语作为域名。如果商业组织的网上域名和其现实世界的商标、商号或其特有的标志性词语一样的话,那么消费者可很容易地在网络上通过这些词语进入该商业组织的网站。该商业组织的知名度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反之,如果其商标、商号或其他标志性词语被其他商业组织在网上抢先注册并加以使用的话,不仅消费者受到了误导,还会形成“给他人作嫁衣”的情况。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互联网上的域名就像互联网上的“商标”和现实世界里的商标一样,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告效益,已被誉为企业的“网上商标”。

另外,域名本身具有的排他性更进一步刺激了二者的冲突。在没有国界的虚拟空间里,域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和唯一性,为网络的使用带来了不少便利,人们通过唯一的地址,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但也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一些机构或个人恶意将他人的商标或企业名称抢先在互联网上注册,继而高额转让以获取不当利益。

在现实条件下,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域名的恶意抢注。域名抢注是全球性现象,它是伴随着域名制度产生而发生的,通常是指域名权与商标商号权及法人名称权之间的冲突问题,即当某个法人主体的名称或其所拥有的商标商号的名称被其他人注册后,是否有基于原商标权商号权的原因而对域名具有鞭及力。

域名的恶意抢注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企业抢先将他人的知名商标注册为自己控制下的域名,以利用该商标所有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告效应、良好商誉。另一方面表现为恶意域名抢注者首先有目的地寻找知名企业,且抢注这些知名企业的商标名称作为域名,然后再向这些企业转让抢注的域名以获取利益。“实际上,恶意抢注域名和商标之间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标所具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域名的使用利益之间存在冲突。”

2 恶意抢注域名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司法实践

对于域名抢注行为,从目前国外的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是由商标法来调整。具体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以商标侵权论处。在1996 年底到1997 年初,英国发生的第一起域名抢注案件是哈罗兹集团harrods plc起诉英国网络服务公司UK Network Service Ltd的案件。harrods.com这一域名被与该名称毫不相干的英国网络服务公司注册,其目的在于抬高价格后出售给哈罗兹集团。抢注之后,英国网络服务公司又在网络广告中使用该域名,宣传了与原告相同的商品,哈罗兹集团以侵犯商标权提起诉讼。英国高等法院依据商标法作出了构成“商标侵权”的判决,要求在美国的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机构撤销抢注者的注册。这就是国际上有名的harrods判例。

援引商标反淡化法处理。美国法院已将域名抢注视为商标侵权。 在Panavision International与Toeppen and Network Solutions ln的案件中,Toeppen建立了一个以Panavision.com为地址的网站,并在该网站上发布了伊利诺斯州帕纳市的照片。Panavision公司认为侵犯了其商标,要求Toeppon转交域名。Toeppen表示,除非Panavision公司支付13 000 美元,否则拒绝转交域名。Panavision公司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转交域名。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利用了原告商标的价值,只要其继续保留其在因特网上注册的域名,就剥夺了原告在因特网上开发其商标价值权力,其行为淡化和削弱了原告的商标的价值,应予以撤销,因此裁决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在该案中,法院作出裁决所依据的正是联邦《反商标淡化法》。

笔者认为,有效的民事行为必须合法,即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恶意抢注他人商标作为域名,主观上有使个人受益他人受损的故意,违反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应当受到商标法的约束。因此,恶意抢注他人商标作为域名应构成对商标权的侵权。但由于域名的“先注先得”原则,所以单纯的“抢注域名”并不违法,只有为了不法目的抢先注册他人商标为域名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因此,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是“恶意抢注域名”。

3 恶意抢注域名构成商标侵权的要件

关于抢注域名构成商标侵权的认定,国际社会作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抢注域名称为“域名注册不当”(Abusive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并认为其构成要件是:1争议域名与商标权人持有的商标相同或足以引起混淆的相似;2域名持有人对该域名不享有权利或其他受法律保护的利益;3域名持有人对该域名的注册与使用具有恶意。

恶意抢注域名构成商标侵权应满足3 项要件:1域名抢注者主观上具有恶意;2抢注的域名与商标权人的商标相同,或具有足以导致消费者误认的相似性;3域名抢注者对域名没有其他权利或合法利益,也无注册、使用的正当理由。这其中,主观恶意的认定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阐述。

第一,抢注的域名与商标权人的商标相同,或具有足以导致消费者误认的相似性。

由于互联网域名是由单纯的字母、数字及符号组成的字符串,而商标多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而成,所以,域名与商标完全相同的情形非常少见。商标与域名的相似主要有4 种情况:1注册域名与受法律保护的商标在字符组合上完全相同,但存在字体、字型、颜色等方面的区别;2注册域名与商标的一部分在字符组合上相同;3注册域名的一部分与商标的字符相同;4注册域名中某些字符与商标中的某些字符相同。然而上述4 种“相似”并不能自然成为商标权人主张权利的依据。商标权人还必须证明,注册域名与其商标的相似性会导致消费者误认,致使消费者误认为域名持有者就是商标权人或与商标权人存在密切联系。

第二,域名抢注者对域名没有其他权利或合法利益,也无注册、使用的正当理由。

如果域名所有者本身对域名享有商标权、商号权等在先权利,则当他将其注册为域名时不应当认定为侵权行为。或只要域名所有者能证明其有注册、正当使用该域名的理由,例如,在收到有关争议的通知之前,域名所有者已经善意地使用域名;域名所有者已经因该域名而为公众所知,即使其并未就相同标志获得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注册;域名使用者使用该域名系出于合法的非营利性使用或合理使用,无意为获取商业利益而误导消费者或毁损有关商品或服务的商业信誉等。但如果域名所有者对域名没有合法权利,也无注册、使用的正当理由,那么其抢注行为不应得到法律保护。实践中,有些公司的业务与其注册的域名毫不相干,这严重侵害了真正商标权人的利益。

第三,域名抢注者主观上具有恶意。如前所述,对恶意的认定是一个难点问题。迄今为止,国际组织、各国立法及民间机构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也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认定标准。综观国内外相关司法实践,笔者认为,认定恶意的依据可包含以下几种情形。

转让。以不合理的价格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域名,不论其转移对象为谁。善意与恶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行为人的行为目的是否为获取不正当利益。域名抢注者通常以普通注册费将与他人商标权利相关的大量域名注册,然后在向权利人或其竞争对手高价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这些域名,牟取非法利益。这显然违反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与法律所保护的利益背道而驰。

阻止。注册域名后未实际使用,而有意阻止商标权利人注册该域名。实践中,有些组织或个人,以与他人商标权利相同或相近的域名注册,但却从未使用,事实上也不可能使用。由于域名的唯一性,某一域名被注册后,就排除了其后续者以同一内容为域名的注册,这就造成真正的商标权利人域名权利落空。

混淆。以营利为目的,故意制造与权利人享有商标权的标记之间的混淆,误导网络用户访问其网站或其他在线站点。有些商标由于权利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宣传,已具有了较高的公众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抢注者通过注册与权利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的域名,混淆其网站与真正权利人的关系,使公众误以为他们之间存在实际的商业联系,诱使消费者作出错误选择。这就是典型的“搭便车”现象,抢注者利用了他人的商业信誉为自己牟取了私利。

然而,实践中的域名抢注的情况很复杂,法院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其他违反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突出情形,也可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恶意。

除了对“恶意”的准确把握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抢注驰名商标认定恶意的特殊性。在恶意的认定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1 项规定,“为商业目的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的,”人民法院可直接认定其具有恶意。与一般商标抢注中“恶意”相比,并不要求“故意造成与原告提供的产品、服务或原告网站的混淆,误导网络用户访问其网站或其他在线站点”,这体现了法律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更加严密。

第二,对“善意”的认定。善意是与恶意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准确认定“恶意”的同时,还必须对“善意”有明确把握。抢注者只要能举证证明下列任何一种情形( 但不限于这些情形) 存在,即为善意抢注:1抢注者已出于善意在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或准备使用域名或某个与域名相对应的名称;2抢注者因该域名而为公众所知,虽然其并未获得相应的商标权;3使用域名出于合法的非商业性目的或属于合理使用,并非出于牟取商业利益的目的而误导性地吸引消费者或贬损有关商标的声誉。

4 结语

恶意抢注他人商标作为域名毫无疑问侵犯了权利人的商标权,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认定域名抢注是否构成侵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适度平衡域名所有人与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只有这样,网络经济的发展与商标权利的保护才能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摘要:域名抢注是网络时代下经常出现的问题,对域名抢注纠纷的解决有赖于对域名抢注行为的准确定性。本文通过对域名与商标冲突的分析,在充分介绍国内外关于域名抢注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理论纷争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恶意域名抢注构成商标侵权,并以此为中心,具体分析恶意域名抢注构成商标侵权的要件。

篇3:恶意商标抢注可以休矣?

但新商标法的真正价值只有通过执行才能见分晓——法律只有“长了牙齿”才具备威慑力!中国的商标抢注者已经越来越精明老练,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或者曾经)就是商标代理人,他们会注册大量商标,期待其中至少有一个商标能让他们提出商标侵权索赔。在执行新商标法、据之裁定纠纷时,中国的法院必须推进一致性和透明性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处理抢注者多重注册的问题。只有这样,新商标法才能如愿营造司法一致、有效和诚信的环境,为合法的商标持有者提供应有的法律保护。

那些著名的“受害者”……

中国的商标制度易于被抢注者滥用。由于中国的商标注册实行申请优先制,而且该制度并不要求在申请注册商标时提供之前使用或拥有商标的证据,这为第三方抢注著名外国商标大开方便之门。还规定,一次只能申请注册一个商品类别的商标,不能申请多个类别。在中国,要想注册商标,企业必须为每个希望得到保护的商品类别单独提交申请。中国商标注册有45个不同的商品类别,每个类别中又有许多细分类别,这意味着一家公司要想得到全面的保护,就必须申请注册几十次。如果没能做到全面申请,很可能导致公司商标被投机的抢注者侵害。

一些全球高端、先进的品牌和跨国公司——例如特斯拉(Tesla)、辉瑞(Pfzer)、苹果(Apple)和爱马仕(Hermes)——都成了中国商标抢注行为的受害者。这些公司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得到的教训十分沉重:在中国,狡猾的商标抢注者会严重影响到公司在中国的正常运营。如果企业的商标遭抢注,他们可能不但不能在中国销售产品,而且也不能在中国生产出口到其他地方的产品,除非付钱给抢注者,将商标买回来。而且,如果企业不打算将商标买回来,还会面临抢注者将商标卖给造假者的风险。这会让原有商标的价值在中国和其他市场都受到损害。

由于这些原因,商标抢注和中国商标制度的相关弊端,成为中美双边经济关系中一个长期关切点。2007年以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就中国遵守其WTO承诺的情况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已表达出对中国法制薄弱、未能制止商标抢注者的担忧。最近,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JCCT)在2014年12月召开,中美双方承诺将对商标恶意申请问题重点探讨,通过现有双边和多边渠道加强该问题的沟通和交流。中美商贸联委会的承诺是积极的一步行动,但对于同商标抢注者作斗争的企业而言,更重要、更具实质意义的是新商标法的执行。

新商标法“曙光隐现”

新商标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增加了申请商标的诚信要求。新商标法第七条规定,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一些法律评论人士称这一新增条款是一个总体性条款,为当事人提供了防恶意注册的机制,而现有法律下的相关规定未能阻止恶意注册。不过,法院对新商标法第七条的解释和执行能否做到这一点,还要拭目以待。

新商标法还着手应对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中国的商标代理机构滥用他们的便利地位,恶意注册商标。根据中国法律,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的外国企业,必须通过某个政府指定的商标代理机构申请。其中一些商标代理机构企图利用他们对中国商标制度的了解、通过恶意注册商标来牟利。针对这一日益明显的趋势,新商标法第十九条专门规定:“商标代理机构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办理商标注册申请或者其他商标事宜;对在代理过程中知悉的被代理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除上述两条以外,新商标法还有一些条款将有利于合法的商标持有者,保护他们不受抢注者侵害。例如,新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申请人现在只需提交一份申请,就可以对多个类别的商品申请注册同一商标,从而简化了注册程序,并让抢注者无法就商标的原始所有者未能单独申请的商品类别抢注商标。而且,在计算侵权赔偿数额时,新商标法减轻了商标所有者的举证责任,允许法院责令侵权人提供计算赔偿数额所需的账簿以及有关资料。法定损害赔偿数额上限也从5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300万元人民币,而且惩罚性赔偿现在可以达到一般赔偿的三倍。

任重而道远

如果在执行中缺乏透明和一致性,新商标法将只是一只纸老虎,对商标抢注者的不法行为起不到遏制作用。具体而言,商标局(对商标争议行使初裁权)、商标评审委员会(处理当事人对商标局就商标申请所作决议的复审申请和不服事宜),以及相关法院,必须一致认识到大家都肩负制止恶意商标抢注的责任。

中国司法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已经公开表达了对商标抢注大行其道的担忧。2012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一项关于商标抢注成因、特点和司法对策的调研结果和建议。他们建议,法院应当充分发挥司法实践的主动性,在证据采纳和把握证明标准时,应当注意遏制恶意抢注的现象。为了演示这一点,该法院随后对6起针对商标抢注的案件作出判决。

然而迄今为止,对商标争议有裁量权的行政和司法部门之间的步调并不一致,使得这方面的努力受阻。比如近几个月,一些合法的商标权利人在法庭上对抢注者的诉讼获胜,结果却发现,商标评审委员会等下级机构,在就同样的抢注者对同样的商标提出的其他类别申请作出裁决时,却无视这些法律判决。在权利人的商标再次遭到同样的抢注、继而提出异议时,商标评审委员会也未运用新商标法第七条规定的诚信原则,这一点令人疑惑不解。只有中国所有这些裁决机构在有关商标的裁决和执法中都保持一致、稳定和可预测性,新商标法才能真正发挥制止恶意抢注的作用。

篇4:“非遗”商标抢注显现商机

抢注惊醒“梦中人”

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很快兴起。热潮背后凸显商机, 不少人纷纷抢注商标, 而“非遗”项目本身的注册却显得被动。

“非遗”商标纠纷早就不再新鲜。2004年, 广西有人申请将“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商标, 吉林一家艺术团体提出异议, 才被驳回。云南大理“绕山林”、中国四大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 广东的“九江双蒸”都曾被抢注。国家级“非遗”项目1000项, 进行商标注册的少之又少。

申请“地理标志”缓解抢注压力

以企业的名义注册商标是种不错的保护方式。黄圃腊味商标所有权归镇政府, 镇内所有的企业均可以使用。

申请成为国家或者省一级的地理标志后, 所有抢注的商标一旦公示出来, 就可以被国家或各省叫停。

篇5:“恶意抢注”VS“申请在先”

案情

2003年7月9日,星光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星光大道”商标,后该公司于2005年1月7日通过了“星光大道”的商标注册初审。2005年4月,央视以星光公司搭其著名栏目“便车”为由向商评委提出了商标注册异议,要求商评委对星光公司的商标注册事宜不予通过审批。此异议被商评委驳回后,央视又申请了复议。2011年3月,当央视的复议要求再次被商评委驳回后,央视遂把商评委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中院”),要求一中院撤销商评委对星光公司通过商标注册的裁定。

央视起诉称,“星光大道”原是央视1999年开播的“星光无限”栏目的一个子栏目,后来“星光无限”改版为“星光大道”,拥有大量观众,属于“使用在先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因此,央视享有“星光大道”栏目的名称权及商标权。此外,央视还指出,星光公司在理应或已经知道央视享有“星光大道”栏目的名称权及商标权的前提下,仍然申请注册“星光大道”商标,这种行为属于以“搭便车”出名的“恶意抢注”行为,故请求法院撤销商评委核准星光公司注册该商标的裁定。

星光公司则称,星光公司为筹办“星光大道表演大赛”,已于2003年7月9日向商评委申请注册了“星光大道”商标。此外,星光公司为把“星光大道”培养成知名品牌并进行商业开发,还于同年11月11日签订了“星光大道”的网络域名合同。

庭审现场,被告商评委认为,央视虽称已于1999年就将“星光大道”作为其节目板块名称使用,但不能提供相应的有效证据。而从现有证据可以看出,央视“星光大道”栏目开播于2004年,而星光公司早在2003年就已进行“星光大道表演大赛”的筹备策划活动,并向商评委申请注册了“星光大道”商标。因此,商评委难以认定星光公司注册申请的行为具有主观恶意,故认为央视所称的“在先名称权”理由不能成立。商评委还指出,央视虽然称星光公司注册“星光大道”商标具有不良影响,但至今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星光公司具有“以不正当手段申请注册”的主观恶意,因此,商评委在2005年4月做出的“对星光公司批准商标注册”的裁定认定事实清楚、使用法律正确,故诉请法院对其裁定予以支持。

判决

2011年8月5日,一中院开庭审理了此案。一中院认为,央视未提交“星光大道”栏目先于星光公司商标申请之前就已播出的有效证据。相反,从央视提交的其他证据可看出,“星光大道”栏目开播于2004年10月9日,明显晚于星光公司申请“星光大道”商标的申请日期。此外,星光公司提交的证据还足以证明,星光公司在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开播前就已于2003年将“星光大道”作为其青年演员表演大赛的相关名称及标识进行使用。

9月29日,一中院一审认定,星光公司注册“星光大道”商标,既未对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产生消极负面影响,也未在注册中使用欺诈手段,故认定星光公司并不存在违反商标法的行为;而由于央视“星光大道”节目落后于星光公司同名商标的注册,故对央视“使用在先”的说法不予支持。最后,一中院一审判定央视败诉,商评委继续维持对星光公司通过“星光大道”商标注册的裁定。

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星光大道”商标注册到底是支持“最先使用”还是“最先申请”?

目前,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实行“申请在先”原则。所谓“申请在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以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时,注册申请在先的商标和申请人获得该商标的专用权,而对申请在后的商标和申请人予以驳回。

我国《商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同一天申请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由此可见,“申请在先”原则对申请日期的要求非常严格。《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也规定:“商标注册的申请日期,以商标局收到申请书上的日期为准。”

央视“星光大道”虽然早在1999年就作为“星光无限”的子栏目播出,但其正式改名开播的时间是在2004年10月9日,而“抢注”该商标的星光公司早在2003年就已注册该商标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活动。

更为关键的是,星光公司提交的证据足以证明在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开播前,其就将“星光大道”作为青年演员表演大赛的相关名称及标识进行了使用。因此,“星光大道”商标是星光公司在先使用和在先申请,商标专用权理所当然归星光公司所有。

篇6:当职业抢注商标人遭遇冰山

但是, 不容否认的是, 随着市场发展, 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和商标意识的提高, 商标转让和买卖行为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市场关注。一方面, 商标持有人沾沾自喜, 商标的品牌力光芒四射, 经济价值即将实现;另一方面, 商标持有人又无所适从, 看似现在的市场很热闹, 却总找不到命门, 似处于玻璃杯中一样, 有光明却没有前途。经过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 商标持有人应该改变一些观念。

先举几个例子:可口可乐现在作为全球顶尖软饮料公司之一, 拥有超过500个饮料品牌, 在1919年, Elntst Woodruff以250万美元从Asa Kandler的继承人手里买下Coca Cola公司。

上世纪4 0年代, 迪克·麦当劳和莫里斯·麦当劳兄弟在加利福尼亚州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餐馆。1961年, 雷·克洛克买下了这家名为“Dick and Mac McDonald”的餐厅, 更名为“McDonald’s”。

星巴克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 1971年成立, 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霍华德·舒尔茨于1982年加入星巴克。1987年, 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以380万美元买下了最初的星巴克连锁店, 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业务发展的里程碑。

以上是世界上著名商标的成长故事, 它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品牌级标准, 从以上三个商标的发展历程来看,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些信息, 这些商标在发展之初的价值并不高, 商标的创始人 (持有人) 把商标连同资产都卖掉了, 也不过几百万美元而已, 这与现在的市值有着天壤之别。可见:一是商标的价值靠时间积累而成, 还要靠卓越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二是好的商标是与时俱进的, 换标是为了与时代贴近, 更好地迎合消费者需求。商标的价值也在动态地发展。以上的三个商标都已经历过多次的换标, 几经变脸, 特别是可口可乐, 换标次数达六次以上;三是之所以知名商标买卖案例都出现在国外, 是因为我国企业的生存式发展, 使国内商标的市场化环境不容乐观, 国内商标买卖交易平台不高, 所以才少有商标买卖情况出现;四是并不是商标见人就能卖, 只有真正懂得它的人才会发掘它的价值, 这决定了商标交易注定是向小众化发展。

价格与价值很矛盾, 目前国内的商标转让信息显示:一个字要价一个亿!上百万, 上千万的商标要价比比皆是, 如果不是怕外汇结算麻烦, 大概职业抢注商标人交易价以欧元计也是可以的。那么, 职业抢注商标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呢?

不外乎是两个方面:一是商标持有人认为自己注册的商标是股票 (原始股) , 其价格只涨不跌,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 “原始股”一向是赢利和发财的代名词, 日后上市, 利润便是数以百万计了。理论上不错,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公司必须要上市, 上市就存在风险。上市公司越强势, 其股票的收益就越稳健。然而, 商标持有人的商标除了一个注册证, 其市场的贡献值为零。既没有企业实体, 也没有上市的资本, 说是股票, 其实只不过一张收据。

二是一些商标持有人坚信自己商标的价值, 相信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然而, 商标的价值有一个不确定因素, 就是社会价值的关注度, 古董的价值有着时代特征, 但是商标的价值必然要在市场上体现, 一旦离开了市场, 其价值就会失去衡量标准。殊不见一些国外品牌在收购了大量国内企业之后, 把国产品牌纷纷“雪藏”, “雪藏”的商标价值还存在吗?

更滑稽的是, 一些职业抢注商标人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资源, 如优秀的中国汉字已经注册了, 一个优秀的图案自己注册了, 一些时代的“主旋律”自己注册了, 别人想注册除了买还能做什么?尽管这些都是品牌商标的最好因素, 然而职业抢注商标人忽略了一点, 时代在进步, 成为品牌商商标因素的选择余地更多了。而且商标的底子很重要, 但是后天的培养更重要。设想一下, 多年之前若是有人注册了“李宁”商标, 如果李宁不从商, 其“李宁”的商标价值远远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 如今“李宁”作为最具中国价值的商标排名第24位, 品牌价值上亿美元。

笔者认为, 任何注册商标都有其市场价值, 只是这个价值的展示力有各不相同, 捂市待沽不现实, 坐而论道也不现实, 期待一夜暴富更不现实。随着市场的发展, 全球化的格局形成, 市场趋向理性化发展, 商标转让和买卖方式将日益艰难, 客观地说, 交易市场根本不可能形成。种子好不一定收成就好, 收成好的原因不一定全靠种子。现在的职业抢注商标人所面临着就是这样一种生存压力。

此外, 注册商标只是市场化的第一步, 在后期它需要强有力的品牌化运作, 这就是系统的力量, 过去一个商标的品牌力可能需要几代人、几十年, 现在可以在系统运作的策划下缩短这个时间差。因此, 商标的交易中, 也要与市场接轨, 引入市场机制, 才有可能成功。据说现在“王老吉”的商标持有人想重新授权, 公开向全球招募新合作伙伴。一纸注册证的“王老吉”, 改革开放三十年内它也没有“红遍全国”, 如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知识产权 (驰名商标) 高峰论坛”发布, 广药集团旗下“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15亿元。2008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则显示, 王老吉在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上已经成为“中国饮料第一品牌”, 超越之前中国最高价值品牌“海尔”的8 5 5亿元, 成为中国目前的第一品牌。

当梦想遭遇冰山, 后果会怎样?1912年泰坦尼克号遭遇了冰山, 一艘伟大的远洋客轮在此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1500多名乘客成为了它的陪葬品, 只有705人生还。对于职业抢注商标人来说, 梦想会否沉没?

篇7:恶意抢注商标案例分析

如果说,在周海婴(鲁迅之子)状告“鲁迅.cn”域名持有人“恶意抢注”一案中,说被告侵害鲁迅先生的人格权还颇具争议,那么,广州律师在“艾滋女闫德利”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抢注域名“yandeli.net”,并企图将之兜售给性保健品经营者,则绝对是哗众取宠的投机行为。

时至今日。域名对企业的巨大影响早已为营销、品牌、互联网等各方人士所肯定,甚至有人提出,域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应该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

不得不承认,一个简短好记的域名所能带来的品牌效应和推广价值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这也成为一些企业甘愿高价收购被抢域名的理由。比如,不久前,“161.com”被161精选商城以600万元人民币(下同)天价购得;几乎同时,网络电视PPlive也耗时半年,最终以180万元的高价战胜ppstream收购了“pptv.com”。

然而,也有不少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因其他域名与自己的品牌相同或混淆对客户造成误导,不得不为此付出高额代价。2005年,谷歌在仲裁无效的情况下,花了100万元从抢注者手上收购了“google.cn”,还有浙江移动出资15万元从域名投资人处购得“10086.cn”。

也正因为此,贩卖域名真正成了有价有市的低成本、低风险买卖,也催生了一批以抢注域名为生的人。抢注加倒卖,俨然成为一些人的生财之道,甚至渐渐有形成产业的趋势。

然而,虽然打着“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即为合法”的旗号,做域名买卖的人显然还不习惯将生意公开化,否则,那个抢注了西昌电力官网域名的某公司,在网上叫卖该域名时,何必署上“购买域名事宜恕只接受QQ咨询,购买域名或合作只接受买方出价……”?还强调“我们公司有很多业务,购买域名只能跟固定的一个人在QQ上谈”。眼下,卖考试答案的、办假证的、倒腾药的都敢明目张胆地附上热线电话,约见交易,这种只能在QQ上谈的生意,如此低调谨慎,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在美国,域名抢注是非法的,而域名的买卖则是合法的。在我国,只有两方为一个域名打官司的时候,才会依据“是否为恶意抢注”的定性来加以解决。最初,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将“为了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认定为恶意抢注。2006年,CN-NIC修订成“为了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域名”的行为将不被认定为恶意抢注,这使“恶意抢注”的限制变得宽松,而“恶意”的评判标准却变得模糊。

三年前,当有人得知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商希捷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的时候,随即注册了“Seagate-Maxtor.net”域名,后被希捷以“恶意抢注,高价出售”为由告上美国仲裁协会。域名注册者给的解释是,“我个人一直喜爱迈拓的产品,得到它可能被收购的消息后,为了纪念,我认为这个域名值得注册,并打算有空时做一个硬盘爱好者社区。”

巧的是,“鲁迅.cn”案子的被告也称,注册域名是为了宣扬鲁迅先生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收藏域名。

“纪念”是不是上述二人抢注相关城名的真实动机。实无从考证,但他们确确实实都被举证有将该争议域名在网上出售的行为,而且都曾经有过注册与知名企业名字相关的域名并标价出卖的行为。

笔者认为,即使抢注域名未被认定是违法的,但预先注册一批对自己并没任何意义的域名,然后高价出售给有需求的人,这种以平价将人人有权得到的东西抢到自己手中霸占着,再借机哄抬价格出售的行为,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遭人唾弃的“黄牛党”。

其实,只是依照正常程序抢注自己需要的域名,因故以注册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卖出,并不为过。但抢先注册与知名商标相同或相近的域名,把本应该登录知名商标网站的访客引导到自己的网站,或者蓄意错误拼写,把人们在浏览器中输入知名商标的域名时常出现的错误输入作为域名注册的行为,甚至做出软件,瞄准即将过期的域名,趁着该企业或个人没有按时缴纳域名费用,等过期时间一到,马上自动注册以逼迫原持有者高价购买的行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投机行为。简直可以称为敲诈,比票贩子更加为人所不齿。

篇8:恶意抢注商标案例分析

一、我国商标遭遇国外抢注现状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地企业开始向境外市场阔步推进的同时, 境外企业或个人开始争相抢注中国内地知名商标, 成为中国内地企业产品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的新阻碍。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有关资料显示, 到2005年, 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商标局申请国际注册的总量不超过4000件, 而国外企业在我国注册商标数量达上万件, 之间差距巨大, 并且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 6%的企业商标在境外申请注册时遭到抢注。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曾有超过80个商标在印尼被抢注, 有1 00多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 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同仁堂”、“英雄”金笔, “杜康”酒在日本被抢注, “竹叶青”、“孔府宴”、“健力保”在韩国被抢注, “桂花陈酒”在法国被抢注, “永久”自行车, “大白兔”奶糖在印尼被抢注, “牡丹”电视机在荷兰被抢注, “阿诗玛”、“红塔山”、“云烟”在菲律宾被抢注, “天坛”蚊香在马来西亚被抢注, “标准”缝纫机在泰国被抢注等等。

商标在海外遭遇抢注可能产生两大恶果:一是被抢注商标的企业产品在销往当地时会出现障碍, 产品不能以原有的商标进入当地市场, 只能另换商标, 给企业已有的无形资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二是抢注的公司可以合法地把自己的产品冠以抢来的知名商标, 大摇大摆地进入世界市场, 挤压被抢注商标企业的市场空间, 扰乱被抢注商标企业的市场销售秩序, 严重损害被抢注商标的企业利益。

二、防范商标抢注的对策

(一) 善用法律和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1、依照《马德里协定》办理商标的国际注册

商标只有在一个国家注册, 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才能得到该国的承认和保护。《马德里协定》保护的对象是商标和服务标志, 其主要内容包括商标国际注册的申请、续展、收费等。目前《马德里协定》下共有76个成员国, 申请人基于其在国内的商标注册通过向主管局提交一份申请就可在75个成员国同时获得商标保护, 不再需要到国外请代理机构办理繁杂的申请手续。我国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 可以依照《马德里协定》办理商标国际注册。这是中国企业开辟市场、到马德里联盟成员国进行商标注册的最佳途径。

2、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申请商标的优先权

我国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员国之一。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4条的有关规定, 公约成员国的申请人, 于首次提出申请日起的6个月内, 在公约的任一成员国递交同一商标申请的, 可在该成员国要求优先权, 这些在后的申请被认为是与第一次申请同一天提出的。优先权对于希望在多个国家得到保护的申请人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它的作用在于保护首次申请人, 使他在向其他成员国提出同样的注册申请时, 不致由于两次申请日期的差异而被第三者钻空子抢先申请注册。

3、通过法律途径取回被抢注的商标

当商标不幸在国外遭遇抢注, 国内企业应当从国际条约、抢注国法律入手, 及时采取法律行动。国际上有保护商标的许多相关的公约协定。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注册条约》、《商标图形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上文提到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及其议定书》, 企业要善于研究并运用相关规定来解决抢注的问题。

(二) 运用策略避免抢注发生

1、实行“商标先行”策略

“商标先行”策略, 即商标于产品开发、销售之前, 先进行选定、申请注册的策略。“商标先行”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准则。企业研发新产品, 一般只需一年甚至更短, 而申请注册成功一件商标, 大约需要一年半至五年甚至更长。为了使产品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就能获得有关商标法律的保护, 在产品出口前及时办理商标海外注册, 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择合适的代理机构

进行商标国外注册时, 选择合适的代理机构很重要。商标的国外注册最怕填写资料不准确, 一旦申报资料因小问题被退回, 补充修改的费用很高, 也很浪费时间。有实力的代理机构在国际上有正常的渠道, 了解各国的注册规定和途径, 企业如果选择了合适的代理机构办理相关业务将省时省钱。

3、注册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

企业在申请注册商标时, 要注意申请注册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所谓联合商标是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同一种或同类商品上注册的若干个近似商标。这些近似商标中首先注册的或者主要使用的商标为正商标, 其余的为正商标的联合商标。联合商标的注册不以使用为目的, 而是为了防止他人的使用或注册。如红豆集团“红豆”商标, 同时申请注册“江豆”、“虹豆”、等近似的商标。所谓防御商标是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不同类别商品上注册使用同一著名商标。最先创设的商标为正商标, 后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使用同一商标为防御商标。注册防御商标的目的在于保护著名商标的信誉, 防止他人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使用其商标而造成消费者的误认和原商标所有人利益的损害。如“全聚德”商标除了在“烤鸭”上办理了注册外, 又及时在“餐饮业杂项服务”上办理了注册, 致使韩国一家饮食公司在服务类抢注的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4、加强海外商标预警, 实施反抢注监测

反抢注监测是指通过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进行海外市场实时监控, 及时搜集侵权信息而得以及时应对抢注的措施。反抢注监测对大中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些企业的商标经常成为被仿冒的对象, 且商标权在这些企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自身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分身在海外进行市场监控, 但如果缺少这一环就有可能导致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抢注而错过异议期, 对方商标一旦获得注册, 撤销的难度及费用半远远高于异议, 企业要夺回商标权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一旦发现与自己注册的商标近似并可能造成混淆, 引起消费者误认的初审公告商标, 企业应及时在公告期内对其提出异议, 阻止其注册。如“五粮液”商标在韩国遭抢注案, 就是商标代理机构在该国规定期限前9天发现并成功维权的。

(三) 进行商标谈判

抢注者的动机万变不外乎一个“利”字, 如果企业可以坐下来与抢注者谈判, 未尝不会得到一个兼顾市场和效益的周全之策。如, 英雄公司在其商标被抢注后, 采取与抢注人合资联营的方式, 使对抗变为联合, 双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从而将其内部化。再如, 海信与西门子之争, 双方经过谈判, 半月间即达成共识, 虽然转让费仍然悬而未决, 但谈判共识为海信进军欧洲市场争取了有利时间, 孰失孰得, 就只有海信自己两害相权了。

上一篇:快递初级考试基础理论部分50重点文档下一篇:2010年十一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