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化法学论文

2022-04-15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省的农村土地资本化的理论和实践困境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法律分析,试图找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结构性问题的道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本化法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资本化法学论文 篇1:

论当代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中的知识产权资本化

摘 要:价值分析是知识产权资本化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的价值分析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审视,即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微观层面,即对知识产权出资双方当事人的利弊;法律层面,即知识产权资本化法律规制的问题所在。 知识产权资本化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格外引人注目的法律和经济现象。

关键词: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结构;市场经济

知识产权是在近代西方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特权。但这些仅仅是形式上的荣誉,不具有财产权层面上的意义。这与近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价值的最一般含义,是对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反映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属性肯定或否定关系的范畴。当客体能够更多地满足于主体需要时,甚或可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起副作用时,它就对该主体有“否定”意义即无价值,或说是有负价值。认识知识产权应先从财产权着手,财产权是法律上的所有权,本质上是人对人的支配关系。拥有财产权利者不但能够支配某种东西,而且能够让与物质上的所有权。物质上的所有权即物的占有和使用权。而法律上的所有权包括两方面的权利,一方面是阻止他人侵犯的权利,即阻止他人行使物质上的所有权的权利,包括阻止他人物质上的占有权和阻止他人物质的使用权。另一方面,是合法地赋予买方物质上的所有权的权利,即通过收取对价或基于自愿给予他人物质上的占有权利使用权。总之,财产权的本质是做出“禁止”和“允许”的权利。

一、知识产权资本化是知识产权利用的高级形态

财产的支配与利用可以不是一个主体,此为财产所有权的重要属性。在西方,商品经济产生,发展较早也较成熟。罗马法虽然视所有权为“对所有物完全支配权”,但后来,人们接受了一种对所有权的划分,因而,一个人可以根据罗马法是物的所有主,而另一个人则可以享用物所带来的收益。在罗马法后的日耳曼法中,所有权并未被看作是抽象的支配权。日耳曼人基于团体本位思想,根据各种物的利用形态来分别认可各种权利,即以利用为中心建立了物权体系。待商品经济发达起来,所有权关系之人对物的支配关系已由所有权人与非所有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完全取代。在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深化的今天,所有权之支配与使用权能的分离更是司空见惯,成为所有权行使的经常形式,且于物之上设定他物权和债权成为所有权利益实现的主要途径。与所有权类似,知识产权的最终实现,赖于权利的静态支配和动态利用两个方面。前者乃知识产权主体基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对特定知识产品依法享有的权利;后者则是使用者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具体实现特定知识产品财产利益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即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知识产权制度从建立时就根植于知识商品化的基础之上,其财产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并非表现为权利人对知识产品的支配,而是一个“个人创造—他人传播—社会利用”的过程。知识产权所有人往往要借助他人的传播或使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才能使得知识产权不仅具有法律意义,而且具有实际价值。

知识产权利用有多种形态,可以是知识产权主体自己的利用,亦可为转让或者许可给他人利用,还可以是用来质押等。在这众多的形态中,资本化是知识产权利用的高级形态。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产权主体自己使用自己的知识产品,可以自己完全享有该知识产权所带来的垄断利益,但至少存在如下弊端:限于知识产权主体能力,单靠知识产权主使自己使用自己的知识产品,难免会令特定知识产权的利用不尽充分。知识产权主体自己使用自己的知识产品虽然可以自己利用,但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淘汰已有技术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若不迅速实施很快便被淘汰。实施中,知识科研成果的产出者往往是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其未必有自己利用自己知识产权的能力或条件,即使有此条件,他们的长项也是知识产品的创造,而非知识产权的利用知识产权资本化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陷,它是知识产权主体与现代企业的结合,是知识产权与产业的“联姻”,是知识产权运用的最充分形式。另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者许可往往是“技术贸易”的经常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知识产权主体自己利用自己的知識产权所产生的缺陷,但以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者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技术贸易”,往往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情况下的产物。如今国际投资,尤其是以知识产权投资为主的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资本化与单纯的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比较,它兼有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的优点,同时它是知识产品创造者参与企业经营的最佳途径,是科研人员技术人士的个性在经济发展中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企业得到先进思想武装的具体方式。

伴随着知识产权资本化过程,其间提出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会助推知识产权制度和理论及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知识产权资本化的理念和实践意义均不可小视。

二、知识产权资本化是知识经济的必然因素

知识产权资本化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格外引人注目的法律和经济现象。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的资源基础和生产核心要素不是土地、劳动力或资本、能源,而是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于知识减少了人们对原材料、劳动、时间和资本的需要,因此,知识已成为先进经济的主要资本。在对知识作用的认识历程中,英国哲学培根第一个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命题;马克思则科学地提示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则基于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观的考察和总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拥有者将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追求知识成为社会成员的首要目标,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将成为主要产业。实践证明,知识资本的运营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知识产权资本无疑是知识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市场经济一般主体角度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前景一方面源于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源于知识产权资本化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法的价值目标。首先,知识产权资本化令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其在运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知识产权出资人不仅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即工资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其拥有和控制知识产权资本,参与共同经营收益的分配,促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实现。其次,效率和公平是法的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资本化既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通过用技术成果“武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其他生产要素,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可见,知识产权资本化并不违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最能激励经济增长的基本政策,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本身就是法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实现的途径。

就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必备要素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尺。知识经济越发达,知识产权就越重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财产已远远超过了物质财产而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财产形态,知识产权就是知识财产法律化、权利化的具体形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的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拥有和应用的能力。

知识产权在发展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知识创新。知识产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发明创造完成人或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排他性的专利权,抑制了他的擅自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令发明创造完成人或持有人的利益“优势”发挥到极致,极大地提高人们从事知识创新的积极性。二是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广泛、充分地应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终极目标在于保障科技成果的运用,而知识产权资本化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科技成果只有进入企业,才便于及时在实际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三是促进科研开发队伍形成的作用。知识产权资本化保障发明创造成果的有偿使用,使科技成果本身成了一种能获利的资本,促使了科研开发专业队伍的形成,从而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经济更加知识化。

有形财产的积累和有形市场的发展,在当代要靠无形财产的积累和无形市场的发展去推动。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决定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容要发生一定变革,出资、质押、转让、许可等知识产权运用的规制应当成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新世纪以知识经济的繁荣为特征,“知识产权资本已经取代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成为含金量最高的资本”。知识产权通过资本化势必成为知识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三、知识产权资本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因素

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于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整个世界而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期间,哪个国家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走在科技革命的前端,发展高科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谁就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结构优化之迫切源于“结构”决定“市场”,“市场”决定实力。传统产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档次和适用性低,那么拥有的市场份额自然就少,就缺乏竞争的实力。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由传统农业向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业逐渐向资本密集行业、最后再向知识密集型行业转移,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升级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新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这两者都依赖于技术进步。只有技术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共成果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达到一定规模,尤其通过知识产权的资本化,引起整个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更新、质量改善,相应扩大对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时,产业结构的改变才是可能的。

知识产权资本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它是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从“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的基础。通过知识产权资本化,尤其是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信息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些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从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彭立静.伦理视野中的知识产权[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5.

[2]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案例指导: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及案例全文(第七辑)[M].法制出版社,2015:233-239.

[3]張晓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操作实务与图解[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99-203.

[4]洪小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3-30.

作者简介:汤晓江,男,上海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2013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法律方法。

作者:汤晓江

资本化法学论文 篇2:

湖南农地资本化的法律分析报告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省的农村土地资本化的理论和实践困境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法律分析,试图找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结构性问题的道路。旨在一方面促进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本身的完善,辅助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满足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社会效益、解决农村“空心化”现象和推进我省长株潭城市圈建设及“3+5”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使农民,农村,农业完全转型完全的纳入到我省的一体化经济运行之中;即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避免由城市化和农村土地资本化之后所造成的农民,农村新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流出,田亩荒弃耕地荒废者时有发生,农村萧条衰败者遍布甚广,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三农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机会成本较高。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如何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纳入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体系当中的问题。作者在这里仅从法律方面进行分析。

二、我省土地资本化概况以及主要形式

(一) 我省农村土地资本化概况

1.转包 指将其他农户、村集体或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某种形式转包给本户并从事农业生产。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种不足一年的除外。

2.转让 指经转让方同意将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转入方,由转入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并支付兑价。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户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失去。

3.互换 指承包方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使用管理,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出租 指经出租方同意将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权租赁给租入方,按照双方约定,承租方向出租方支付租金,并获得使用该土地的经营权利。

5.入股 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从事农业生产并按股权进行利益分配。

6.其他 指除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以外的其他方式。

三、我省土地资本化的困境

(一)土地资本化的现实困境

1.土地资本化发展依旧不足

我省目前的土地流轉的方式还是以出租、转让、转包这三种形式为主,而且土地的出租,转让,转包还存在着规模小,不少地区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新型农业建设,提高利用率和经营效率,但是农业生产不是丰收就是获利,农业产业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于农产品对于市场的满足程度,在于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倘若不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风险,导致农业集中化专业化陷入不良境地,原是脱贫良方结果越脱越贫。

2.农民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不巩固

一是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市场语境下是作为农产品供给者;二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土地改革更是确保了在集体所有制下的“耕者有其田”,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农村的保护承继以往的政策,农民并未真正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中,但是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已是现实;三是城乡制度的现实束缚,要不遗余力的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设新农村的要义也是集中将原来的农村结构打乱,但是我省目前的实践还相对稀少。

四、土地资本化困境的理论探讨

(一)土地资本化的法经济学视角

我省的土地资本化的社会实践就是要求制定最高效的制度以便利土地的流转,消除掉超经济障碍,消除行政垄断,减少寻租空间,增加村民的自主性,保护村民利益,努力使土地流转公开透明,另外建立起失地保障制度,政府在不断的推行土地资本化的同时应该完善对于农民制度性保护(就业培训、住房安排、福利制度),我省势必会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土地资本化法律价值角度

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当今社会尤其重视对于土地这种物权以及其承载着的财产权利的保护,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对其进行法律价值的分析,更何况法的价值是法理学乃至所有法学领域、法律体系所必须讨论不可逃避的核心问题。安全、正义、效率是我省在新一轮土地资本化改革中需要全面考虑和贯彻的三项原则,但是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凸显在正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尤其值得我省的政府加以注意。

五、我省发展土地资本化的建议

(一)巩固现有成果并进一步探索新模式

自我省浏阳市成为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以来,以农民住房财产权利抵押贷款和大瑶镇模式为代表的农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比如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实现在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权分立”下的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担保,实现土地自身的交换价值,将土地使用权证券化,发展农村金融实现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二)稳固农民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没有真正的参与农村的生产和经营,首先要保障农民在农地转移流转方面的对内的主体地位,而村委会则是村务管理为主;其次就是要保障村民对外的主体地位,也就是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令村民在市场中得到平等的保护和同等但是有差别的权利,这要求令现在尚不完整的承包经营权得以完整并且减少政府干预,允许交易能够自主进行,考虑到前一项实非我们一省一地能够解决的,我们也只能在后一项上做些努力。

(三)建立健全农民失地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农民保障机制,既要结合现有的基本制度又要重新开创出新的体制,首先是逐渐取消农村原有的保障制度,建立起统一的系统性的涵盖了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转市民打开一条通道,从而令城乡二元机制得以完全被打破,实现充分的交流从而促进农村的转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机制,农地分离之后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键,是现实农业升级,农业产业工人和农民农转非的保障,这也是使农民能够完全改变原有的生存方式从而实现转化的关键,由此可见这是此项改革能够全面落实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结语

农地资本化的实践不多、范围不大、模式较少,农地资本化的发展不足,制度性的超经济障碍依旧存在; 其次,农民的主体地位依旧不够巩固,市场化依旧不足;

最后,土地资本化毕竟存在较大风险,而且潜在的农民离地就业问题、农民融入城市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也在若隐若现;因此根据法律经济学和相关的理论分析,我认为应该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创新资本化模式,巩固农民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作者单位为湖南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刘铭鑫

资本化法学论文 篇3:

我国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基础、路径与方式

摘 要:我国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已具备可行性基础,较为系统的水法体系为之提供了法律依据,而现有实践推进了水资源资本化的进程,国外相关实践也予以了有益借鉴。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阻滞因素,如水资源的权利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被忽略,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被弱化,等等。在此背景下,应当以水的资源化、水资源的权利化以及水资源的产业化为基础,通过水资源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建立多层次的、多元化的水资源资本市场体系,包括水银行、水股票、水基金、水期权、水期货在内的多元化实现形式,以期对我国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有所裨益。

关 键 词:水资源;资本化;水资源市场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作为基础性资源,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用水量激增,水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世界各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并致力于通过政策和制度改革缓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1993年9月,世界银行历史性地提出将水作为一种经济商品经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同时,各国水资源管理的实践也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应对水资源稀缺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市场化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中。我国2002年《水法》、2007年《物权法》、2008年《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取水许可管理办法》、2012年《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及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水资源市场化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虽然我国水资源制度建设日渐系统化、体系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就水资源的资本化而言,尚未形成成熟的资本平台以及相应的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较为分散,对水资源资本化的相关法律问题尚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体系化的建构。因此,笔者以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为主题,不局限于环境法视阈,而是从民商法、经济法的视角探讨我国水资源资本化的可行性、阻滞因素、实现路径及其方式等问题。

一、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现有基础和阻滞因素

(一)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现有基础

我国水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的建构已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基础。首先,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和政策为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例如:2006年《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通过运用市场化机制和实行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来解决”,为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依据。其次,现有的水资源市场化实践为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积累了经验。目前,我国水资源市场化实践主要表现为水权交易,包括初始水权的市场分配、地方之间的水权交易、部门之间的水权交易、用水个体户之间的水权交易以及水银行等。实践中,2000年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2001年甘肃张掖市洪水河灌溉区的水票交易、200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内蒙古、宁夏自治区水利部门在宁夏青铜峡灌区、内蒙古黄河南岸自流灌区开展的水权转让试点等都为水资源的资本化奠定了实践基础。2007年水盈环球基金、动力水资源基金以及2008年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出也意味着我国水资源资本化的实践已进入探索和逐步发展阶段。再次,从国外相关实践来看,水资源资本化正在逐步推进之中,也积累了有益经验。1997年诞生并迅速在全球流行的天气衍生品已经有了水期货的痕迹。①2000年,首支专门投资于水行业的主题式基金——百达全球水资源基金在欧洲发行,主要投资于水供给和处理、相关科技创新以及环境服务等四个子行业。

实际上,水资源资本化是对原有水资源配置制度的创新。在水资源资本化运作过程中,国家垄断配置水资源的传统模式得以改变,企业、个人将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水资源的配置与交换之中,由此形成了风险转移、价格公平、交易成本降低、交易安全性增强等不同于传统配置模式的优势。由于资本市场具有相对发达和公平的利益传导机制,直接连接水资源供给与水资源需求,使得水资源配置具备直接性和高效性。因此,水资源资本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正如有学者所言,如何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和水务行业的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水银行”和水务行业实施金融化可能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1]

(二)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阻滞因素

尽管水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的建立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在观念和制度层面仍存在阻滞因素。首先,水资源忽略了社会和公民的权利价值。水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方面,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使用、占有甚至处分则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完成;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社会和公民应当享有有关水资源的权利,而这些权利可以上升到生存权的角度。所谓生存权,是指国民享有最低限度的維持健康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即国民享有的能过人那样的生活、能享有人的尊严的权利。[2]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权也应当归属到生存权的范畴,但对这一点的认知不足以直接反映在水资源立法层面。我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国家履行义务的方式、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等事项。在包括《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在内的水资源立法中,重权力轻权利的特征较为突出。例如: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国家在行使以上权力给公民的生存权造成危害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并未确立公民生存权性质的水资源权利,尤其是没有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并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导致权利与责任的相关规定缺乏,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3]其次,《水法》并未重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现行经济体制下,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的实现都需要合理的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建立明晰的水资源权属制度,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产权界定仍存在不足,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行政管制的计划意识。这种制度上的“粗糙”直接导致我国水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存在障碍,也间接地导致无法充分彰显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再次,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被弱化。纯粹的市场调节机制使水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水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政府干预亦有失灵现象。例如:在环境决策上,信息获取的不全面、“近视效应”等诸多制约因素往往会导致政府决策失效;在水资源及其制度供给上,合理确定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数量,提供水资源及其制度的政府机构规模和对这些机构进行绩效评估方面也较为困难。

二、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演进路径

(一)实现水资源资本化的逻辑分析

作为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程,水资源资本化与水资源的市场化有着密切联系。所谓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从政府方式向市场方式的转化,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体制逐步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4]水资源的市场化是指在水资源的分配、交换等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直接干预不断减少、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5]而水资源的资本化是以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能源企业和水权所有者为主体,以水资源实体、水权以及以水和水权为标的的金融产品作为对象,以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作基础,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诸多水资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6]笔者认为,作为水资源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水资源的资本化是以水的资源化、水资源的权利化以及水资源的产业化为基础的。

首先,应明确水的资源化属性。除去海水、洪水和气态水之外,水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因而具有经济价值;能够被占有,因而具有可控性;同时,水不能被毫无代价、毫无止境地占有和利用,因而水又是稀缺的。基于经济性、可控性和稀缺性这三项特征,笔者认为,水是一种资源,是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资源。由于资源总是趋于稀缺的,因而应当对水资源予以保护和有效利用,而市场化机制则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其次,在水资源的市场化过程中,必须对水资源的相关权利予以界定。水资源市场化的核心是水资源的权利化,即通过明晰水资源权利,建立有关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的制度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其中,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水资源权利主体。我国《水法》第3条规定:“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但实践中,地方政府却作为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事实上的行使主体进行运作。因此,应在《水法》中明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均可以成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除国家之外,水资源所有权主体还应包括集体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水资源集体所有权的法律性质属于“总有”。“总有”所有权的行使受到集体的制约,“总有”成员按照“平等自愿,决议一致”的原则行使所有权,“总有”成员对水资源享有收益权。第二,关于水资源权利客体。这主要涉及到可交易水权范围的界定。水资源以价值和用途为标准可分为环境用水和经济用水。这一区分是“平衡水资源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键步骤”。[7]对于环境用水,应限制或禁止对公共利益、生态环境或第三者利益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水权进入交易领域。对于经济用水,原则上不允许生活用水即居民用水和畜用水進入交易领域,允许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娱乐性用水进行交易。第三,关于水资源权利内容。这主要涉及到水资源所有权法律制度、水资源使用权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即建立以水资源权许可、有偿获得以及交易为核心,包括水资源权市场配置和交易机制、水权运营经济补偿机制等在内的制度体系。第四,关于水资源权利救济。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物权法的角度研究持有者权利救济问题,完善作为准物权的水资源权利救济体系;另一方面是从《水法》的角度研究持有者权利保护问题,完善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再次,关于水资源的产业化。在水资源权利化的基础上,围绕水权交易产生的诸多涉水事务,将会形成一个较为庞大和复杂的水资源产业链。例如:给排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污水处理产业。农业灌溉、防洪、防旱、跨流域供水产业。节水、护水、修复生态、水循环经济产业,等等。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型水资源产业也将兴起,如水资源金融产业、水资源服务业、功能水产业,等等。

(二)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路径

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路径在于资源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其关键在于建立包括公开资本市场和非公开资本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市场调节机制是一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比较理想的调节机制,可以保障水资源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应建立具有独立性的资本市场,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使资本市场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适当分离水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最终实现水资源资本化的目标。水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框架是一个由几大体系密切关联、高度藕合组成的多层次的系统,其大致框架如下图所示。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水资源资本市场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覆盖面的多层次性。即水资源资本市场应覆盖水资源的开发、交易转让、治污保护等不同阶段,从而使不同的投资者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资本需求的资本市场;二是资本工具的多层次性。即充分开发并利用有效的资本工具,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阶段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资本工具。例如:在水资源的投资开发、治污环保方面可以使用水股票、水基金的方式予以资本化运营,水权交易转让则可以适用水期权、水期货的方式予以资本化经营。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水资源资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需要建立多方调节机制。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水资源的资本化运作需要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机制、政府调节机制和社会制衡机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水资源资本化的政府调节机制主要是指政府以监管者的身份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对水资源资本化进行宏观指导,控制和避免资本风险,减少和消除资本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水资源资本化的社会制衡机制则是指公民个人和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主的社会组织以公众监督、公众参与等形式来监督水资源资本化的运作过程,关注水资源产品的质量和社会功能性。[8]

三、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主要方式

如前文所述,水资源资本化即通过资本工具、经济工具等杠杆的运用,实现水资源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其实现形式具有多元性,如水银行、水股票、水基金、水期权、水期货等。

(一)水银行①

水银行作为推行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具有促进节水,[9]满足市场、经济和自然资源需求[10]的优点,因而在美国尤其是美国西部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建立于1996年的亚利桑那州水银行有权购买州领域内科罗拉多河的富余水量,并按有关法律规定存放起来以备其他需水人利用;建立于1991年的加利福尼亚州水银行逐渐由水权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换场所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银行体制,等等。其运作过程可以作如下表述:首先,水银行发布买方和卖方所提供的需水信息和供水信息,并对双方可交易水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予以资格审查;其次,水银行召集买卖双方进行协商以确定交易标的物、交易水量、交易价格、结算方式、风险负担以及违约条款等事项,买卖双方根据交易合同办理交割和结算业务;再次,水银行对水权转让协议登记备案,并公告买卖双方水权转让的时间、水量、水质、期限等内容,以便于公众监督。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若干制度以保障水银行的良性运行。

其一,政府对水银行的统一管理。从国外实践来看,水银行往往由政府统一集中管理,如美国加州水银行就是一个由州水资源委员会管理的,促进水资源在余缺双方之间进行管理的中间机构。而政府参与和主导对于水银行机制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可以为用途单一、投资巨大、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的水银行建立及持续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我国水银行建立后,应当由相关水资源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形式可表现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企业具体运作,其主要职责应定位为交易合同文本的制定、合同的执行和监督以及水银行潜在市场风险的防范和监管。

其二,交易价格的确定。国际上关于水银行交易价格的确定有清算所制、固定价格制和拍卖制三种模式,①三种模式各有利弊。②在我国水银行实施初期,可以固定价格制为主,同时允许交易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即由水银行与买水方和卖水方根据固定价格通过协商确定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签定买水与卖水合同。一般来说,固定价格由水资源价格和运行支出两部分构成,既要体现受水地区水资源供求情况,也要包括输水成本、项目管理成本等内容。

其三,交易外部性的消除。尽管水银行交易发生在买卖双方之间,但也有可能对第三方造成经济、生活乃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对农业产生的外部性,包括由于回流变少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外部性,因地点和用途改变而产生的外部性等。而外部性问题是水银行成功运作的最大障碍。对于如何采取措施矫正或消除这一外部性,可借鉴美国加州水银行的做法。该水银行有一个专门的审核委员会对每一个提供水权转让的售水方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水银行购水行动的正确性。③[11]

(二)水股票和水基金

水股票是水资源类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也是水资源资本化运行的重要形式。一方面,通过水股票的发行,水资源类企业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将其转变为巨大的生产资本以克服水资源类企业投入大、成本高的弊端。同时,水股票的发行还能够起到分散投资风险的作用,且当水资源类企业经营状态良好时,水股票的发行还能收到企业资本增值的效果。另一方面,水股票的发行使得中小投资者能够通过购买水股票参与水资源类企业的投资并获取资本增值,而大的投资者可通过购买水股票实现参股或控股及购买、兼并股份公司的目的,從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类企业的经营效益。

水基金是指通过公开发售水资源类基金份额募集资金,由管理人基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管理和运作资金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水基金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汇集起来进行组合投资,使投资者间接地参与水资源领域的投资,从而在拓宽中小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水资源类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关于水基金的运作机制,包括水基金管理人、托管人,水基金的运作方式和程序、水基金份额持有人权利行使等,应依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相关规定进行。

(三)水期权、水期货

Michelsen和Young在1993年提出了水期权这一概念,认为水期权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或协议,规定了期权买方有权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从卖方处购买某一定量的水。[12]其中,期权买方仅仅购买了水资源的使用权,只有执行该期权时才能获得实物水资源;期权卖方有义务在买方要求执行期权时按契约规定的价格出售定量的水。[13]在实践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南加州大都市水区(MWD)最早引入了多种期权契约用于规避干旱年水资源供给的风险。①[14]

目前,我国的水期权交易尚处于尝试阶段。由于水期权交易具有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由于水权价格波动产生的供水风险、节约交易成本等诸多功能,水期权必然随着水资源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成为水权交易的重要形式。基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水资源流动性和不易运输的特点,可以流域为单位,在流域内统一建立一个水期权交易所,其职责主要包括:[15]为水期权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公开全流域水期权交易信息,依法组织水期权交易;制定水期权交易的有关交易规则和规章制度;审核水期权交易主体的资格、交易条件以及水期权交易合同;维护水期权交易秩序,监管各种违反公平原则及交易规则的行为,使交易公平有序地进行。该流域水期权交易双方在持有该流域取水许可证并保证将所购买的水权用于水期权交易所规定用途的条件下,通过各自的经纪人在交易所中买入或者卖出水期权。

水期货是指期货交易场所统一制定并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水资源的标准化合约。到目前为止,水期货还未出现在我国期货交易所中,但在国外水期货交易已开始起步。例如:自2014年3月澳大利亚的Waterfind在线市场营业以来,已有价值160万澳元的1650亿升水期货合同在这个市场上完成了交易。正如水资源问题权威、哈佛大学环境工程教授、前世界银行执委约翰·布里斯科指出的那样:“就像其它期货市场一样,水市场也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期货市场……往往是买卖双方更有效地管理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16]在全球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通过水期货交易能够规避水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从而促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水资源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入的情况下,水期货交易也必将成为水资源资本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在水资源资本化实现的制度设计中,需要反复平衡和考量的是如何通过对相关制度规则的梳理,既保证市场活力从而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又保证良性的市场秩序从而满足公共利益的诉求。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仅从行政法或者环境法的角度出发,还必须从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角度予以思考。水资源资本化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水资源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高级形式,其应当以水的资源化、水资源的权利化以及水资源的产业化为实现基础,以建立多层次的、多元化的水资源资本市场体系为实现路径,以水银行、水股票、水基金、水期权、水期货等为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谢平,吕松.从“天然气银行”到“水银行”——安然公司在幾个管制行业的金融创新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5,(05):19-24.

[2][3]曹可亮.我国水资源立法缺陷之检视——一种经济学的视角[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刘普.中国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6]张莉莉,高原.水资源资本化的法律规制: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J].西部法学评论,2015,(02):88-95.

[7]徐详民,柏杨.可交易水许可权制度构想——关于平衡水资源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思考[A].吕忠梅,徐详民.环境资源法论丛(第4卷)[C].法律出版社,2010.370.

[8]刘加林,周发明.“四化两型”视角下湖南水资源资本化运营机制探讨[J].生态经济,2013,(05):163-166.

[9]魏加华,张远东等.加利福利亚水银行及水权转让[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06):17-22.

[10]Kevin B. Pratt Banking:A New Tool for Water Management,23 Colo.Law.595(1994).

[11]张郁,吕东辉.美国加州“水银行”运行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7,(01):32-39.

[12]Michelsen,A.and Young,R.Optioning agricultural water rights for urban water supplies during drough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5,(11):1010-20.

[13]王慧,王慧敏等.水资源管理和配置中的期权契约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9):17-20.

[14]Rice,T.A.,L.J.MacDonnell.Agricultural to Urban Water Transfers in Colorado:An Assessment of the Issues and Options[J].Natural Resources Law Cen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University of Colorado School of Law,1993.

[15]陈洁,许长新.我国水权期权交易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2):42-45.

[16]Rob Curran.澳大利亚“水期货”揭秘[EB/OL].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4-07-01/content_211840.htm.

(责任编辑:苗政军)

作者:张莉莉 黄耀文

上一篇:法律毕业论文下一篇:乳腺癌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