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

2024-05-22

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通用12篇)

篇1: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

农历五月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悄然而至!大街小巷到处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按照太仓的风俗,家家户户要吃鸭蛋和包粽子,爷爷奶奶一清早就准备好了美味的粽子。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爸爸兴致勃勃地夸爷爷奶奶勤劳能干,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乐呵呵地说:“我们家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全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在这快乐的时刻,妈妈神秘地说:“儿子,等会妈妈带你去一个地方。”“好,好!”我听了一蹦三尺高。

吃过早饭,我一再追问,妈妈没有告诉我去哪里,只是告诉我到了就知道。我晃悠悠地跟在妈妈后面,一路上浮想联翩。渐渐地我看到了一个郁郁葱葱的草莓园,我喜出望外,就像考了100分一样!原来妈妈是要带我摘草莓呢!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篮子走进大棚。一排排草莓苗整齐地排好了队伍,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再仔细一看,绿绿的草莓苗中间还挂着一颗颗红红的草莓,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红宝石。我赶紧摘了一个红红的草莓,又红又大的草莓可是摘下来后,草莓的皮都破了,也变的软绵绵的。这可怎么办呢?哎,只好去请教妈妈。妈妈看到我摘的草莓,无奈地摇摇头,亲切地说“儿子,不要太心急。”妈妈一边说,一边做示范,她告诉我摘草莓的时候先用左手固定住草莓藤,要用右手轻轻的握住草莓的柄,再用右手轻轻转动,草莓就完好无损的摘下来了。听了妈妈的指导我便兴冲冲地去摘草莓了。草莓越摘越多,我情不自禁地放进了嘴里,一股甜甜的草莓汁流入了我的肚子里,我感觉太好吃了。我们又摘了一阵子,我发现妈妈的草莓虽然没有我的大,但是都十分新鲜,看了都叫人忍不住想流口水。于是我又仔细看妈妈摘草莓,我看见她只摘吊在空中的草莓,这让我很受启发。观察一段时间后,我觉得我能掌握其中的技巧了,试着摘一个草莓,发现完好无损,就这样我摘了满满一篮子新鲜的草莓。

妈妈付了钱,我们愉快地回家了。我把草莓分给小区里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吃,他们都夸我草莓摘得又好又甜,当然他们的夸奖让我心里乐开了花。以前,我一直认为摘草莓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今天,我发现任何事情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简单的背后蕴含着很多的道理,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仔细的观察,多多的请教,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

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篇2:难忘的端午节_随笔散文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篇3:端午节随笔散文

一直都觉得端午节更像是南方的节日。

包粽子用的米叫法也不同, 南方人叫糯米,北方人叫江米,还有人叫黏米。大概每年能想起来吃粽子而且愿意费时费力的做出来,大概也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了。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缝制香包,戴五彩线,包粽子,泡雄黄酒...在我们家还有祭祖,开蒙日。

每年到端午节前后,刘妈就会提前准备好很多零散的布头,有丝绸的,也有棉布的,大多是从旗袍店师傅那里要的零碎的下脚料,色泽鲜亮,又柔软能透出香料的气味儿来。买的香料大部分都来自中药铺,每年的这个时节,哪个中药铺里的香料更纯正,就代表了材料的正宗和可信度高,口碑就会更好。进入农历五月,刘妈就开始督促我们做香包,一般女孩子的香包都是自己做,男孩子小的时候有长辈做,十二岁以后就不再佩戴,长大以后如果有女孩子喜欢他,就会做了香包送给他。香包往往做成各种形状,有小袋子样子的,还有动物样式的,元宝和心形的比较多见,猫头的小孩子戴的比较多,用各种颜色的方块布拼接成各种形状,然后里面充满丝绵,让香包显得饱满,丝绵的里面就是香料,对比现在常用的香水,我还是更喜欢香包这种天然的气味儿。

在炎热的夏天,常常可以在傍晚的合欢树下,看到坐在一起纳凉闲谈的妇孺,端午前后,正是合欢花盛开的季节,在粉红色的树伞下,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香包暗香,让人莫名的安详。 经年不觉流水长,岁月无痕暗沉香.... 做香包的时候,刘妈就会先帮我们每个人都绑五彩线。我看到她拿了好几种丝线在那里比较,拣选,然后拧一下看看效果,再抽出几根替换,但是大多数都是红绿黄白黑蓝紫青里面挑出来的五种。刘妈用牙齿咬着彩线的一头,两只手顺时针搓几下,五种颜色的丝线就并成一股,小时候她总是把我的脖子上,手腕脚腕都绑上,后来长大了,就只绑在手腕上了。有时候我嫌太麻烦,很早就弄掉了,刘妈就不厌其烦的再给我弄一条新的绑上,她念念叨叨的说:这个五彩线是续命索,要到端午节以后第一场雨才能剪断扔到河沟里的,这样五彩线才会变成家蛇游走,就把小孩子的病都带走了。如果端午节那天刚好下雨,刘妈就会说:这是白娘娘为了救许相公,跟法海斗法呢。赶紧把五彩线剪断了送走,去帮白娘娘。 这样的说法无从考证,反正我特别留意过很多次,都无缘得见五彩线变成蛇的过程,但是后来有一次在后院瓦砾堆下面真的看到一条花蛇着实把我吓的不轻。

端午节的粽子是要在头一天开始准备的,包粽子的糯米大概要提前泡两个小时,包括用到的花生,红绿豆,都要提前浸泡,蜜枣和猪肉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刘妈带着家里的女眷围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就把粽子包完了。这些粽子要到第二天早晨提前两小时开始煮,同时还会煮咸鸭蛋,红皮鸡蛋,有时候还煮整头蒜。包完粽子,这些女眷就会开始忙碌摆放第二天祭祖用的东西,大大小小的盘子,碗碟,一般就是四种干果,四种坚果,四种供饼,四种水果蜜饯。今年我居然看到了有桑葚,让我很是期待了一阵子~~ 端午节当天,一般就是迷迷糊糊的还没有睁开眼,刘妈就会端着雄黄酒进来封五窍。这个雄黄酒看起来很诡异的样子,雄黄竟然都是砖红的颜色,我有时候就怀疑那就是红砖磨成的粉~~里面泡着艾叶,蒜瓣,有时候还会有一只面貌狰狞的壁虎,我颤颤巍巍的看着刘妈手里透明的玻璃瓶子,担心那只壁虎会突然窜出来。刘妈一边拿一片浸泡好的艾叶开始点在我的额头,然后是耳朵眼儿周围,鼻孔下面,嘴巴一圈,肚脐眼儿,还有....屁股眼儿.....一边对我说:壁虎都被酒泡死滴啦,优隆 我还是心有余悸的问她:那万一那只壁虎特别能喝酒,只是喝醉了死不了呢?? 刘妈噗嗤就笑了:还有能喝酒的壁虎滴啦??小毛头! 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我一直怀疑刘妈这样做的正确性,但是有一次我起的早,看到刚起床的老爸额头上跟我一样的砖红色以后就释然了~~~

早饭的粽子是不能吃太饱的,小孩子一般也吃不下去,往往都是随便吃两个粽子,喝一杯牛奶就行了,我小时候有一次吃粽子伤了胃,很久都不愿意吃粽子了,但是刘妈为了让我多吃点,就会特意包两个蛋黄味的,就是把煮熟的金黄色的鸭蛋黄包进糯米里,放一夜,蛋油就会浸入到糯米里,包出金黄色的粽子。据我所知,广西也能用果壳灰包出金黄色的粽子,我一直都很期待能品尝到那样的味道。今年刘妈不在了,家里也没有了金黄色的粽子。

早上七点,家族里能赶到的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祠堂里,女眷有族长老婆带着站在旁边递东西,没有结婚的和小孩子站在一起,有的小孩子过了这个夏天就要上小学了,所以也要来参加今天的开蒙日,已经满了六岁的女孩子开始留起了小辫子。二叔公带着家里的长男站在左边,一边小声的讨论什么事,虽然人很多,但是却格外的安静,大部分时间除了几个小孩子不懂事的吵闹,就是很久不见的同族客气的小声问候,寒暄。八点,大部分人都到齐了,二叔公开始唱名,大多是叫那一房的长子,然后就听到那个长子汇报家里谁谁没有来得及赶回来,谁谁生病了没有来。大概十几分钟过去,叔公会先领着全族人给祖宗上香,然后像汇报一样说说过去的.一年家里殁了多少人,新添了几个丁,祈祷祖宗保佑全族人丁兴旺。过年的时候长叔公去世了,所以今年看到二叔公说到的时候神情很凄然,这个过程大概到了九点多一点,就会到最让小孩子期待的开蒙仪式。 所谓开蒙,其实就是表明小孩子长大了,可以进学读书识字了,一般都是家里年满六周岁的小孩子穿着新衣服齐齐整整的站成一排,然后由族里年纪最大长辈挨个看一遍,问问年纪多大了,喜欢读书不喜欢,递过来一个新书包,里面会放两本书,一本三字经,一本百家姓,今年百家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新华字典......。最后小孩子会向着那块刻着: 书香门第 诗书传家 的牌匾磕头,整个仪式就算完成了。我五岁开蒙的时候,撅着屁股偷偷看旁边的祖宗牌位上面的字,根本没有听到族长说什么,直到屁股被爸爸轻轻踢了一脚才回过神儿。那个时候太叔公还健在,他笑着问我认识上面写的字吗?我不知深浅的就念出来了,太叔公制止了我爸对我的呵斥,夸我认识的字多,还纠正了我:那个字不念臣,念姬。 每次回来我都喜欢到太叔公家里玩,虽然他不是族长,但是威望最高而且脾气很好,从不发火,哪怕有一次我把他的眼镜腿弄断了又用万能胶粘在一起,差点把他的眉毛扯掉,他都没有骂我。长叔公的脾气和涵养就不如太叔公,我有一次祭祖的时候偷偷拍照,就被他罚跪了一个小时。

但是从太叔公开始,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叔公就会送来一坛子端午酒,一坛子咸鸭蛋,端午酒是在开春第一场雨的时候就埋到地下的,里面泡了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酒味清香甘冽。这些吃完了,要装两坛子粮食送回去。每年都是,今年是二叔公送的.....

祭祖结束大概都十点左右,家里的女眷开始收拾东西,男丁开始话家常,小孩子就开始转悠着吃供桌上的零食。堂婶对我说:今年的荔枝和桑葚都很新鲜,你赶紧尝尝鲜。一大把桑葚还没有吃完,忽然听到叔公叫我的小名,我从小就特别怕二叔公,他总是不苟言笑的样子,但是据说二叔公书读的是最好的,而且书法也写的最棒。我走到他跟前,看到案子上的托盘里放着五福袋,所谓五福袋,实际上是各家来的时候带来的五种粮食,基本上都是五谷杂粮,这个是全族里最珍贵的一种荣耀,代表着全族的期望和祝福,以前都是轮流着给小孩子,每年一个。我看着二叔公,轻轻说:叔公,去年给过我了。 他还是不苟言笑的自顾自喝着茶,慢条斯理的说:你身体不好,今年的福袋还是给你。 我答应一声,轻轻退出来。哥看到我出来,跟叔婆打了招呼,一起回家。

篇4:难忘的寒假散文随笔

难忘的寒假散文随笔

今年寒假,我卖出了两件衣服。

我那位开服装店的阿姨要回家过年了,于是,妈妈想锻炼锻炼我——让我看店。我兴奋不已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下午,妈妈把我带到店里,吩咐道:“我交给你做是想让你好好锻炼锻炼,这件事一定要做好!可不要让妈妈看扁你哦!”我心里明白,妈妈只要求我能把店看好,不闹事就行了。我迫不及待地就坐在收银台前面。妈妈已经教会我怎么用。对于这次任务我可是充满了信心,胸有成竹啊! 这时,一位打扮时髦的姐姐走了进来。嗯!就是这个时候,我该出马了! 我立刻走到这位姐姐跟前,问:“姐姐,你要买什么衣服?”那位姐姐拿起一件粉红色的羽绒服,问:“这件衣服多少钱?”我拿过衣服,看了看,对她说:“这是波司登的羽绒服,500元。”经过一番砍价还价之后,我最终以460元的价钱卖出去了。 第二天。我准时来到服装店,又百般无聊地坐在椅子上玩弄着收银机。过了一会儿,有一位老奶奶走了进来。她衣着朴素,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钱包。我走过去,问:“奶奶,您买什么衣服?”我有些好奇,这么穷苦的老奶奶,哪有余钱来买这么贵的衣服呢?这时,老奶奶拿起一件大红色的.小棉袄,说:“我孙女今天过生日,她穿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点了点头:“好看!”老奶奶问:“这……多少钱一件?”我顿时心里产生了一种念头:我便宜点卖给老奶奶吧,就卖进货价!“100元。”老奶奶微笑地说:“我在别家家看到的要买260呢!还是你们店实惠,我就买下来了!”于是,我替老奶奶包好,微笑地跟她说再见。 妈妈嘱咐过我,自己的利益,尽量让自己赚的更多。可是这次,我却以进货价卖给了老奶奶。我心中忐忑不安。但是这次我很开心,我帮一个老奶奶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但愿妈妈不会责骂我吧! 我怀着不安的心回到了家。我小声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怎么了?”妈妈头也不回地问道。“妈妈,那件红棉袄,我只用了100元的进货价卖给了一位穿着破旧的老奶奶。对不起!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她真的很可怜。原谅我吧!我会亲自跟阿姨道歉的!”妈妈听了开始有些诧异,然后露出了笑容,紧紧抱着我说:“宝贝,你长大了。” 这个寒假我过得十分充实。我在卖衣服的过程中懂得了一些道理:我明白了经营服装店就像经营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样:有可能你卖了很多件,赚了很多钱;也有可能你一件都卖不出去,颗粒无收。但是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微笑面对下一位顾客,下一个任务。更重要的是,做人要有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人,爱财如命的人,也会受到谴责,也会失败。赚钱固然重要,爱心也不可丢失! 的寒假,我爱你!

篇5:端午节随笔散文优秀范文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如今已经是传统节日了,东星资源网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随笔散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想要获取更多文章,敬请关注东星资源网,谢谢大家!

关于端午的散文篇一

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关于端午的散文篇二

端午节是一个有喜有悲的节日.悲是屈原在很久以前的今天跳河自尽,而喜就是可以吃粽子了!

奶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那五颜六色的馅,我就开始流口水。粽子终于包完了,我的口水也终于不流了。

这时,姑姑来了。他左手一个香包,右手一些艾草,端午节的装备基本上都在姑姑的手上了。姑姑把香包戴在我的身上,把艾草给了奶奶,奶奶一闻,说:'好香啊'。我也闻了闻,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晚上,粽子熟了,我直接跑了过去。剥开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红枣就像红宝石一样。咬一口,又甜又香。我和爸爸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端午节真难忘呀!

关于端午的散文篇三

浅夏的早晨,突闻窗外飘来谈谈的粽香。我突然焕然大悟,随手翻开手机;哦!今日已是农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时间可过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叹。随着年龄不断向前挺进,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谓光阴似箭。

从字面上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本段摘住,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可谓是年年过,但就我而言;每年过节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来之时,总喜欢用文字来绽放我过节之心境,以及浅析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据史书记载;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缓缓流淌了两千多年。在每年万物盛长的浅夏,你(端午节)恍如恒古不变的泊罗江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在每个色彩斑斓的五月,我总如期至约地守望你的归来———端午节。不管你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是源于纪念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于纪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于纪念古越民族图腾祭。在谈然而至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读懂了屈原那愤慨而激烈的悲歌;还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与偏激;也深深地体会曹娥深度忧郁的眼神;更注视着古越民族旧国故园的变迁。

篇6:难忘那些美好的时光散文随笔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总有一些美好片段,让我们难忘,回味无穷。

收割

火热的太阳悬挂在空中,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我、爸爸、妈妈和奶奶顶着烈日,在田间收麦子。我累得腰酸背痛,瘦小的奶奶一定更累吧,但是她不言辛苦,坚持劳作,看着她努力弯腰收麦子的身影,我也咬牙坚持着。麦场上飞扬的尘土、细碎的麦屑和干燥的热风,弄得我灰头土脸。这一天是劳累充实的。傍晚,结束了劳作,我们回到奶奶家,奶奶蹒跚地抱来柴火,在大锅里煮了一锅喷香的大米粥。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喝着大米粥,拉着家常。

那大米粥中,既有阳光的味道,也有我们一家人同甘共苦的味道。这一幕,充满温馨。

比赛

足球场上,满是黑压压的人群。“加油!加油!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穿着红色球衣的队员在赛场上奋力地奔跑着,那是我们班的足球队员!即使没有上场机会,但作为啦啦队的我们,脸上写满了紧张。有的同学不停地搓手跺脚,有的同学在站台上又蹦又跳,为场上的`队员们加油。中场休息,我们纷纷跑到运动员身边,有送水的,有帮擦汗的,还有出谋划策的,大家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下半场比赛开始了,我们的队员像红色的旋风,在绿茵场上飞来飞去。球进了!球进了!我们班的李伟一脚直射,率先破门,获得一分。顿时,球场上掌声雷动,震耳欲聋。

考试

那是一个午后,空中雷声隆隆,闪电刺目,肆虐的狂风狠狠地摇动着窗子,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了!但考场内,却安静得出奇。同学们或冥思苦想,或奋笔疾书,恶劣的天气怎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看,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听,那一声声细微的沙沙声。三年的拼搏终于要开花结果了,大家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写满了期待。

篇7:端午是我们的乡愁散文随笔

端午节是我们的乡愁,而且是红、黄、蓝、绿、紫五彩乡愁。

作为北方人,在端午节的记忆里,没有赛龙舟和雄黄酒。三十多年前,我刚刚记事,那时生活都比较困难。作为小学教师,母亲白天要上课,晚上常常还要备课。要过端午节了,母亲更加忙碌。但无论多忙,母亲都会抽空,想方设法找齐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线。有时家中只有一两种线,她就会到左邻右舍,和人家交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将五种线拧在一起,分别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脖上。

年幼的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系这些线呢?”她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叫长命线,是过端午节的.习俗,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这些习俗要一辈辈地传下去。”系着五彩线,我在房间里欢快地跑来跑去。母亲就一边包着粽子,一边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夜深了,系着五彩线的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母亲则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到了母亲当时的年龄,她却一天天地苍老。但每年过端午,习俗一直没变。

又是一年端午节。儿子一如当年的我,妻子也仔细地把五种彩色的线搓成一股彩绳,系在儿子的手腕和脚脖上,一边系,一边说:“这五种线,分别是健康、吉祥、甜蜜、温暖、感恩。你要记住,这里面文化深着呢!”儿子欢快地看来看去,不停地问东问西,我和妻子耐心地解答。一旁的母亲高兴地说:“老一辈的习俗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

篇8:秋天的河_散文随笔

把一颗同样灼热的心

交付给秋河

漂满黄草枯叶的秋河里

谁愿意把这繁冗打捞

也曾经是绿发婆娑的花叶

把希望点燃成眩目的焰火

娇羞成蜂蝶的喃喃窃语

胸怀里游几尾欢快的小鱼

走过原野和山脉,奔向大海

那一夜颠狂的雨

倍增了冲破樊笼的热望

尽管是墨云覆顶

而闪电照亮了远处的羽帆

冲动更激垮了堤坝和围栏

不曾彷徨于慈母的叮咛

不曾逡巡于智者的喻言

当烈日炙瘦了躯体,在岸边

聆听了逝者如斯的感叹

禽鸟也越过头顶,隐入寺院

当秋河融入了一片浅滩

苇草成了他前行的羁绊

虾蟹们在这里筑巢

牛羊们践踏他蔽体的衣??

鹅鸭们聒噪他高远的梦

淤泥里,滋生着蚊虫鳅鳝

像一个垂暮老人气息奄淹

似一塘死水,毫无波澜

秋天的河,秋天的河

成熟的`味道周身传遍

听不到你淙淙的步履

看不见你巍巍的堤岸

难道你会在干涸的季节干涸

你可明白距离大海还有多远?

牧笛吹落了黄昏

冷月升起在东山

在这冰凉凉的晚秋夜

四围岑寂,水汽弥漫

碧霄万里,星汉灿烂

把那一枕清梦醒在身后吧

篇9:一段永生难忘的路散文随笔

那段路竟然那么短,短到令人万分遗憾!

平时我也常走那段路的,乘火车或者下火车回家总要经过那段路,但是从来也没觉着那段路那么短。平时还嫌那段路太长了,走起来挺累人。心里常想:要是这段路有公交车可乘的话,就方便了。

但是,自从那天你来公交站接我以后,那段路就变得出奇的短,怎么像变戏法似得,路还是那段路,人也还是我这个人,可是,那段路怎么莫名奇妙的就变短了呢?

那天宣传队小聚,你到公交站接我,把我大包小包的东西都接了过去。那是你单独陪我走过的唯一一段路,那是你为了减轻我的负重专程来接我走过的唯一一段路。我,默默的跟在你的身旁,轻轻的走着,静静的感受你的气息,我故意放慢了脚步,沉浸在与你独处的幸福中,希望时间就在此刻永驻。但是,你和我只寒暄了几句,我的手机便不是时候的响了起来,是战友于xx打来的,说是已经到火车站了,你说让他在出站口等着,我们去接他。刚通完这通电话,我的手机又响了,是战友张xx打来的,说是已经到火车站了,你说让她在出站口等着,我们去接她。这通电话打完了,我和你已经来到了火车站出站口。我回过头,恋恋不舍的朝我和你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看过去,那段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短的?短到让我万分的遗憾!我甚至还没看清楚你穿的是什么式样的衣服,亦没看清楚你穿着什么式样的裤子,也没看清楚你穿着什么式样的鞋子,更没感受清楚你散发出的气息,我们要接的`人就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现在我每天乘公交车进、出城都要垂直的经过那段路,经过的时候,我总远远的迎接着那段路的到来,再恋恋不舍的目送着这段路的离去,我总快速的浏览着我与你共同行走过的足迹,每次都不无遗憾的在心里唠叨:那段路怎么这么短?

篇10:清明难忘师恩情散文随笔

又是一年清明到。几天前,同学们问我王耀臣老师过三周年的具体时间。我才醒悟到,王老师已经去世三年了。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他八十大寿那天,那天王老师很高兴,红光满面,同我们一个个打招呼、合影。仿佛就在昨天……

不料一个月后,王老师竟因车祸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无不痛心疾首。

上高二时,他教我们语文。他讲课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讲作文都有一定格式,而他在上作文课时,总把我们带到离学校不远的顺阳河畔,南岳庙前,让我们站在衡桃山上,远眺巍巍九皋,俯瞰潺潺溪水,尽览鸣皋古镇风光。等开始写时,他说:“写你们感受的生活吧!”

王老师不仅教我们文化,还是我可亲可敬的长辈。他待人和蔼可亲,尤其对我们住校的外村学生,更是在生活上关怀备至。那时他在居室的门口放了一个小煤火,一个人做饭吃。我们去学生食堂打饭经过王老师的门口,他总是很热情地要我们在他那吃饭,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晚上就住在王老师的屋里。

高考落榜后,我到校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快走出校门时,他从后面追上来,气喘吁吁的,腋下还夹着几本书,他说:“我这里有几本新闻写作方面的书,送给你,希望你能成功!”我的鼻子酸酸的。

后来,我到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王老师送给我的《新闻通讯写作》帮了大忙,有不少豆腐块儿晾晒在首都的`几家报刊上。

高中毕业后,王老师还很热情地给我介绍对象,虽然没有成功,但王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感动。

参加工作后,去看王老师的次数少了,但王老师每次回县城办事,总到办公室找我。时间久了,竟不觉得离开校园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到逢年过节,我总会给王老师打个电话,说上十来分钟。知道王老师身体很好,我们也就放心了。

天降不幸。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车祸会降临到王老师头上。一向和蔼可亲的王老师竟这样走了,走得匆匆,连和我们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某个夜晚,梦中看见王老师向我们走来,领我们出去采风,在小煤火旁扇火烧水给我们下面条吃,醒来已是泪湿枕巾。

篇11:亲近自然_随笔散文

亲近大自然时才感觉特别舒畅,说走就走时才会豪情万丈。世界上真的有桃源,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心生向往。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曾渴求江南三月的雨,也曾羡慕凭栏而立的女子,也想感受在茫茫的平原大风,也想吹响无垠大漠中的号角声声这世界是美丽的,所以才让我们有那么多的义无反顾。

有时候,能在一个偌大的林子里看头顶掠过的飞鸟,也是一种幸福。生在如雨的江南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可以肆意的哭,肆意的笑,也可以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湖畔的青石板上。

外面有无尽美景,待在学校的时候我总是这么认为,这么大,又限制了自由。像是一座城,很多人把它比喻为象牙塔,我们塔中暗无天地的生活,为的是有朝一日飞翔的基石。幸福在光阴中游走,心情在岁月里沉淀。当我一步步走到这里时,我就知道我不会轻易放弃,不管是因为什么。

因为青春,所以希望一次轰轰烈烈,我想背着背包和三毛一样,行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夜色浓重的时候寂寞。

梦想是心中最美的风景,所以我们辜负了青春年少慢慢长大。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飘雨的日子里,如诗如梦,那股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闲愁,正久久地搁在心头。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在教室一看,窗外,那丝丝缕缕的云紧紧的。缠在心头,黄昏日暮,这是叫人心疼。有些羡慕出家的僧人了,能在第一缕阳光洒下光辉时,遥听晨钟,鸟鸣,流水夕阳西沉时又敲响木鱼,在一片木鱼声声中,听那诵经时的腔调,月光洒下来一片雪白。

那些诗一般的生活在我迈进校园的第一步起就全部封存了,雄鹰飞翔于蓝天也是一种美,每个人都是一条鲤鱼,用尽所有的力气只为跨越龙门。亦或是海的女儿,耗尽所有只为心中美好的向往。

晨昏日暮,只有我依然如故。

篇12:难忘两个 大年初一散文随笔

对我来说有两个大年初一,印象深刻。

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人们也想过个安生年。腊月二十八,父亲突然从外地赶回来,和母亲低声咕哝几句后,对我和哥哥说,这几天日本鬼子随时都会进村烧杀,你们要把自己的东西收拾一下,赶天明动身。我们问,上哪去?母亲小声说逃难。我又问不过年了?她急切地说,我的小祖宗,逃难就是逃命,还过啥年哩!随后说了声“走”,就拉着我们夺门而出。

门外一片漆黑,西天挂着一弯残月,远处隐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枪声。我们边跑边往嘴里塞冰凉的花卷馍。这馍是昨天蒸的,准备过年,平时只能啃窝窝头。想不到年货变成了逃难的干粮。

我们跑到八里外坡上一家有窑洞的亲戚家藏了起来。大年初一没有爆竹、没有年饭,只能呆在窑里啃口冷馍,喝口凉水。现在想起来,那年三十,我那教学的表叔为啥要吟白居易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火石光中度此生”的原因了。

记忆最深的还有三年困难时期吃食堂大锅饭的那个大年初一。第二天就是初一了,我还在豫西山区一个农村搞什么食堂标准化。之前,我同村干部带着劳力上山搞“小秋收”,弄到不少野菜、树叶、鱼草、茅草根、薯蔓、秸秆、树皮之类的食物。食堂管理主任宣布,明天大年初一给大家改善生活。

初一中午,我们每人分了三根油条、两块点心、一碗菜汤。所谓“油条”,是将薯蔓粉碎晒干磨面,外加一层薄薄的白面皮,放在用黄楝籽油中炸成的。我放嘴里一尝涩而微甜,同吃中药丸子差不多,就这我还吃不够呢。

上一篇: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下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