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教授语录

2024-04-22

刘良华教授语录(精选9篇)

篇1:刘良华教授语录

刘良华教授讲演语录

(五)读罢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一书感触颇多,特将书中相关语录摘抄下来,供……

1、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我们可以提出几个标准:第一,这个人上课资源比较丰富,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第二,这个人能够唤醒、激励、感染他的学生,我们把它叫传道。第三,他不仅是传道,他还能够讲知识,讲得明白。他能够把简单的知识讲得明白,会讲课的老师就是这样:从总体上讲细节,一旦从总体上讲细节,他就能够把简单的知识讲明白。反过来,你要是只讲细节,回不到整体,他就会把简单的知识搞复杂。

2、但凡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一点傲气。他们从心里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跟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老师表扬他们,他们也觉得是应得的,他们也不会很感谢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但是他们和老师的感情很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过错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谢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常常记得老师,常常回来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别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望老师。

3、你怎么带好一个班?其实,做班主任有的时候是很简单的。怎么简单呢?做班主任的基本技巧就是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在这个班集体里面培养好的班干部,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现在没有这样简单了。如果你现在还指望培养几个好班干部就能够管好一个班,这不太可能。有经验的班主任不会采用的“简单策略”。为什么说是简单策略?因为你仅仅依靠几个班干部,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学生学会了颐指气使,这些班干部学会了控制他人。这不好。好的办法是,班干部是流动的。每一个人,他能够被别人管,同时也能够管别人。这是最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

4、班主任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有自信。什么叫自信?就是说,他相信在这个集体里面,自己说话有人听。他相信自己能够竞选班长。有些孩子从小就失语。失去了语言,失去了声音,很可怕。总有那么多孩子,长那么大,从来没有当过班长,从来没有做过管理别人的事情,从来没有“说话有人听”的体验。

5、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这个教师。教师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

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就是这么简单。学生凭什么敬畏教师?敬畏的原因可能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6、无论教师的威信怎么重要,也只能成为一个“民主”的前提条件。它不是最重要。有些老师威信很高,他只要往教室门口一站,整个教室会立刻安静下来。这样的老师当然会感到很骄傲,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是,这样的老师不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他并不能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说,他只有威信,没有民主。

威信和技巧都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民主。这有些类似前面讨论的“教学智慧”:教师的“传道”、“授业”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解惑”,即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学习。

管理的关键是什么?威信是重要的,技术也是重要的,但是,还有比威信和技术更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要能够引起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篇2:刘良华教授语录

水磨小学 程翼

听了刘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感触。

一、教师学习

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学生管理上,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往往不能通过我们自己简单反思和旧有经验能解决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拜师和阅读的方式来得到专业支持。

先来说拜师,学校为新教师组织了师徒结对,这就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教学中、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上师傅对我的帮助很大;其次来说读书,教师曾经都是“读书人”,但是一旦做了教师后却很少有人能延续读书的习惯和保持“读书人”的身份,我们经常说“同学们,你们要好好读书”,可是我们中能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一个老师不阅读,就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另外,如果一个老师经常阅读就会有比较广阔的视野,有更渊博的知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才,会佩服这个老师,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师博客

在这里,教师可以任意的发挥,通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积累自己的财富。包括“我今天读了什么”,这是“阅读日志”;如果教师没有任何阅读,教师可以讲述“我今天看到什么”,这是“观察日志”;如果教师既没有阅读,也没有观察,那么,教师可以讲述“我今天做了什么”,这是“行动日志”。博客有个好处,能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只有发表了之后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公开赞赏或者批评,如果不公开就没法得到别人的建议,也就没法去改善自己的教学行动。

虽然我没有发表过博客,但在这一节我还是有点感悟,曾经有上完课很兴奋的时候,因为觉得那节课上得很高效,学生的倾听和反馈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曾经也有听了某节课觉得非常有条理,对自己教学很有帮助的时候,这时都想把这节教案整理下来,但有时是刚开了一个头,就有事停下了笔,再拿起笔想写时却没有了灵感,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的任何经验不管你发不发表都要及时地以书面形式整理下来,这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最后,刘良华老师还说,老师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有欢乐感,我们现在的老师很多时候都在跟学生生气,没有欢乐感,其实欢乐感要靠自己去寻找,要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们的作品是什么呢?可以说上好了一节课,可以是有一个好学生,可以说今天做成了一件事,也可以是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教学技巧。

篇3:特邀策划顾问刘庭芳教授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 (副院级) , 分管行政、科研、教学、继教工作;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国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务管理研究所学术所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行动计划高级顾问及中美医院管理模式比较研究课题副首席专家;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香港、台湾地区8所学会、协会、大学附属医院的高级顾问或副会长;海南省医院协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等海内外医院管理学术职务60 席。

曾赴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 多所大学或知名医院考察、交流;曾应邀至美国犹他大学等6 个国家和港、台地区作医院管理学术报告12 次;在29 个省 (市、区) 讲学800 余场次, 受众渝8 万人次。先后参加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等省市多项政策咨询活动;主持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司局、部分省市、清华大学科研课题共10 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专业论文60 余篇, 主编、参编医院评审评价专著8 部;创建了国内首家省级第三方医院评审评价机构, 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 创建了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中外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 先后发起并组织成立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筹委会及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筹委会。

荣获2010 年度“中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等省部级20 余次奖励。

篇4:重要他人刘良华

我从同学处借来刘老师的《教育自传》,印象很深。完全被他的调侃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我觉得更了解刘老师了。我的性格甚至都被感染了,有些转变——那就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人事,不要固守一隅,智慧是要碰撞生成的。他确实是个有魅力的人,并且在身体力行地做事。从他身上,我还学到要及时说出自己心中的爱意和谢意。

在他的引导下,我开始狂买、阅读他推荐的书,虽然在财力和精力上,我付出了很多,但是觉得很有干劲,整个人好像被刘老师点了“激情穴”。那一段时光非常有收获。同时,我也开始阅读博客群里的文章,看到别的老师在做什么,做得怎样,有没有值得借鉴或不足的地方。我的教育视野一下子开阔了,甚至也能隐约知道“教育哲学”的意思。

在大量的网页文字中,我也学会了浏览的阅读方法。以前我的阅读一直很笨,没有人具体指导。看了他推荐的《余秋雨的阅读建议》、《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觉得自己的阅读力在不断增长,纠正了以往错误的没有方法的阅读,也大致明白了自己今后的阅读方向。

那一阵成长博客真的很热闹。引导着很多上进的中小学教师。那里没有排斥,只有相互激赏。我很庆幸在初出道碰到这样的氛围。在这里得到的肯定、归属感,治疗着我一直以来的自卑、内向,让我敞开心怀。那一阵子也写了很多真实诚恳的文字,梳理了自己的生活、情感。

我找到了一扇别样的窗口,从这里看世界看自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的。我在了解他人的同时也在不断了解自己。我至今觉得这是成长的第一步。

大概是因为我的诚恳、真实和上进心吧,刘老师不断关注我,其间我也发了一些邮件向他讨教,在他和教育叙事团队非常忙碌的情况下,他都是马上回复,有信必回。

面对我的抱怨、牢骚,他总是耐心回复。他谈到了:哪里有奋进而有激情的人,哪里也有闲散而无聊的人,两者都是需要的,后者倒是成全了前者的激情。有了博客的生活经历,请您以后不要再想着自己是闭塞和孤独的。我们所拥有的这一点点与别人的不同,让我们过得比较痛苦,但在精神上比较幸福。乡村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我相信做一些改变总比原地不动好一些。

还有一些让我又骄傲又诚惶诚恐的溢美之词:“您会做出惊人的成就,放眼望去,像您这样既有阅读习惯,又有思考和写作习惯的老师太少太少。像您这样的老师可以做培训者,而不是被培训者。您是一位有才气的老师,您的文字和您的思维很出色,以后希望我们能够合作做一些事情!”我知道这是他对孤独彷徨中的我的激励。他甚至动员我去报考研究生,而我只有中专文凭。

在交流中,我也越来越多了解到老师的事。

有一次,他来短信让我提供地址,因为他准备买书送给我。那一刻,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后来,刘老师又赠书给我,寄来了他的《教育自传》和《教师成长》两本厚重的书。

我一直浑浑噩噩,生活和事业都不清晰。听到了刘老师说的“生涯规划”看到他书中写的,我开始有了一点方向感,感觉自己慢慢变得清晰了,连面目也清晰了,不再模糊一片。我真想说我的生活是从刘良华老师点启后开始的。今后的路虽然还不是很清晰,但我知道隐约的方向,我的目光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迷离,我的脚步也更坚定。

那两年我不断阅读教育经典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机智》等,这些书籍我居然都能啃下去),一边继续写着观察、阅读、教育日志。

在这样的不断接触中,我觉得自己很了解刘老师了。看到他的照片,我丝毫不觉陌生,而是非常熟悉的感觉。

据说他基本上都穿黑色的衣服,但不像乌鸦,也不像蝙蝠,却像一团激情的黑火。就像他的《教育自传》封面一样,黑底红字,跃动着火气。就像暗夜的一盏明灯,爆发着激情的火焰。他喜欢别人“崇拜”他,但他又不自我迷醉。他喜欢赏识别人,也喜欢赏识自己,但又说“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所以他并不得意忘形,依然执著地做着事,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他说“人格魅力是教师成长研究的一部分”,所以,他就是要展现自我,让像他那样“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叙事研究。

他是教师的指路人,想鼓动所有的教师加入叙事研究。他是前锋是领头者,他总是踩着滑板车前行,速度快,又发着眩目的亮光,他总是能把大理论大道理平民化,用他的简易的语言说明一番,如此,真的就明白易懂了。他说好的理论如果写得玄乎就不是好东西。

他的文字不是“很正经”,有人称之为“文字暴力”,却也惹人喜欢。他把文字运用得圆滑老到。他几乎是把文字捏在手心里玩儿,戏谑一番后,再耍出来,就使词语陌生化了;又像舞剑一般耍得炉火纯青,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我想只有像他那样结实彪悍的身体才写出坚硬的“暴力型”的调侃文字。

他身上也有种野性之美,具有某种超人的体质,或者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未驯化的“野人”。这样的人精力旺盛如狮如虎如野猪,有一种无畏的拼命的气概,虎虎有生气,做事专注、执著,认定的事情非做到底不可。有点儿让人望而生畏,心底里却又说不出的喜欢。

他走到哪儿,都会像“奔牛”跑进了客厅,引起一番震动。他又有着令人快活的超级基因。估计他身上也会散发出某种“快乐蜜”的气场,从而影响感染身边的人。

他的文字他的做事他的生活都感染着许多人。就像孙悟空随便拔一根毛就能幻化出不可阻挡的快乐氛围。讲演时,他的眼睛转得很有意思,很有智慧的,虽说有点“贼溜”。但转一下,就会有妙语冒出来。

他长得看起来有点粗犷,内地里却是细致和细腻。从他挤牙膏由尾挤到头就可以看出一斑。从他对高师妹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无限的柔情。

他惦记着所有他关心的人。时不时会关心他所链接的朋友们的博客,如果哪一个博客好久没动静,他会温柔地踢他一脚,询问“这个老师是不是外出了?”

他坚持做事。但对不满意的现状并不沮丧,他说他只尽力去做,身体力行去做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他的人格魅力是他的教育学理论的全部真谛。亲其人信其言。但是他自身的桀骜不驯又教你不要盲从,要怀疑。他总是能换个角度想问题,他从影视中挖掘教育资源,他从《西游记》看出教育学。他希望我们中小学老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有自我。他对一切道貌岸然的“正经”的东西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

他就是这么一个独特的人——能在短时间里让你记住,又影响你,并且将让你记住一生,影响你一生的人。

经由刘良华老师,我浸染在生命的润泽中,目光也变得清澈。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书写,自我授权,独立思考。一个经过长期挤压自我挤压的人,终于得到释放。

在教育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他又引导我的目光投向中国田野实践研究的队伍——新教育团队,他为我开启了另一扇重要的门,让我看到了一番新的天地。

从他身上,我也看到了什么是“身体力行”。而今我也勇敢跳出安乐窝(原来我因为逃避而教技能科),从一年级带一个班,开始跟着新教育实验的漫长旅途,已经踏踏实实做了三年……

我至今还没有见过刘老师,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见到他的,这一天不会遥远的。我知道自己唯有不断上进才是最好的回报——我要一直前进。

尽管做事的人会遭遇更多的困难、挫折,但只要想到刘老师在前方,我就徒增勇气。因为他告诉我痛苦会带来更高的境界——我愿意微笑面对未来。

篇5: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是刘良华老师的教育演讲集合,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很一般,因为从来没见过哪本书的封面如此不吸引人,然而阅读之后,才发现它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里面有无数的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书中的教育电影、教育案例、管理案例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怎样通过行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讲。

刘良华老师告诉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教师学习、教师行动与教师发表。教师学习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前提,教师发表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动力。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没有教师发表,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行动研究也不会走得太远。

一、教师学习

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学生管理上,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往往不能通过我们自己简单反思和旧有经验能解决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拜师和阅读的方式来得到专业支持。

人类的学习往往始于模仿,拜师和读书都是对智慧的一种模仿。先来说拜师,学校为新教师组织了师徒结对,这就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教学中、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上师傅对我的帮助很大;其次来说读书,教师曾经都是“读书人”,但是一旦做了教师后却很少有人能延续读书的习惯和保持“读书人”的身份,我们经常说“同学们,你们要好好读书”,可是我们中能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一个老师不阅读,就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另外,如果一个老师经常阅读就会有比较广阔的视野,有更渊博的知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才,会佩服这个老师,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师行动

刘良华老师告诉我们,只要教师有了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就会发现自己行动中的问题,就会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动,教师改变自己的行动就是行动研究。书中介绍行动研究主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管理研究三方面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现在提到比较多的一个名词,在我的感觉中这应该是一个很复杂和深奥的东西,看了刘良华老师的书之后,我才知道其实不然,对课本进行补充、更新,使整个课本完全变一个样,这就是课程开发。而对于狭义的课本课程开发就是国家课程之外开发的专门课程也没有那么困难。如果说你有丰富的阅读量,课上的时候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学生课堂时间不够用了,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课外资料就可以成为一门校本课程,比如说对物理学界的一些传奇的科学家,科学轶事进行介绍,或者是对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但目前就我自身的知识面来说要独立完成一门课程还有一定的困难。

校本管理研究中,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有管理智慧,每个老师都是班主任,每个老师都要做类似班主任的事情,如果遇到事情不自己处理而是对学生说“找你们班主任去”,这样的老师是失败的,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自己解决,很不幸我就做过那种失败的任课老师,要不是读了刘良华老师的书我都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三、教师发表

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需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才会有意义,这些东西不可能一一被发表在杂志或期刊上,但是,当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网络博客。在这里,教师可以任意的发挥,通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积累自己的财富。包括“我今天读了什么”,这是“阅读日志”;如果教师没有任何阅读,教师可以讲述“我今天看到什么”,这是“观察日志”;如果教师既没有阅读,也没有观察,那么,教师可以讲述“我今天做了什么”,这是“行动日志”。博客有个好处,能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只有发表了之后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公开赞赏或者批评,如果不公开就没法得到别人的建议,也就没法去改善自己的教学行动。

虽然我没有发表过博客,但在这一节我还是有点感悟,曾经有上完课很兴奋的时候,因为觉得那节课上得很高效,学生的倾听和反馈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曾经也有听了某节课觉得非常有条理,对自己教学很有帮助的时候,这时都想把这节教案整理下来,但有时是刚开了一个头,就有事停下了笔,再拿起笔想写时却没有了灵感,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的任何经验不管你发不发表都要及时地以书面形式整理下来,这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最后,在书中刘良华老师还说,老师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有欢乐感,我们现在的老师很多时候都在跟学生生气,没有欢乐感,其实欢乐感要靠自己去寻找,要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们的作品是什么呢?可以说上好了一节课,可以是有一个好学生,可以说今天做成了一件事,也可以是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教学

篇6:刘良华教授语录

在学校的推动下,拿到了这本《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对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很一般,它的封面如此不吸引人,然而翻看了导言,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本书的作者,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近年来倡导“教育叙事研究”、“身体教育学”和“教育现象学”。已出版专著《校本行动研究》、《有效教学论》、《教育自传》、《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等五部,发表文章50余篇。现为“中国教师成长网”以及“教育叙事研究”博客的主持人。

《教师专业成长》这本书是刘良华老师的教育演讲集合,保留了讲演口语和随意的本色。而且每页的上角都有一个作者的头像,中间还插入一些讲座时的照片,更给人时时聆听讲座之感。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地方时导言的部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作为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最急切想要知道的是究竟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自己受不受学生的欢迎。书中例举出了十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部分采用很多鲜活的案例,引用的都是教育电影中的人物评价,每一种都推荐一个电影或电视剧:

1、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推荐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

2、像母亲一样慈爱,推荐苏联的《乡村女教师》;

3、实习教师,推荐日本的《麻辣教师》;

4、宽容的老师,推荐美国的《音乐之声》;

5、帅哥老师,推荐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

6、温柔的美女老师,推荐美国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7、风趣幽默的老师,推荐美国的《死亡诗社》;

8、充满爱心的老师,推荐《烛光里的微笑》;

9、以身作则的老师,推荐《一个都不能少》;

10、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推荐电视剧《大宅门》。有的电影是我很喜欢的,有的只是听说过,没有看过,还有连听说过也没有。看到这,我有一种冲动,想在网上一口气把这十部电影都下载看完它。看过书中介绍的十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禁和自己做了对比,虽然不完全符合,但可以从这十种老师身上吸取优点,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自己的打造成和书中一模一样的老师,做严而有度、宽容、风趣幽默而充满爱心的自己。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还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具体包括教师学习、教师行动与教师发表。“ 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没有教师发表,教师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行动研究也不会走得太远。” 作为青年教师,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课堂管理上都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往往不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反思解决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必须向前辈学习。拜师和读书对青年教师来书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学校为青年教师组织了师徒结对活动,这就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

径,通过师傅手把手地教,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得到了解决。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味的照搬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在吸取前辈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性地运用。老师需要终身学习、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阅读中开阔自己的视野,要学习专家、学者新的思想、观点,了解教育科研的新状况,再依据自己的特点,将新观点、新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不阅读,就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根本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另外,如果一个老师经常阅读就会有比较广阔的视野,有更渊博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很好地补充课外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我要谈的是书中提到的教师需要具备的管理智慧。有些人可能认为管理智慧是针对班主任所说的,其实每个老师都应具备管理智慧,在你的课堂上,你有责任管理好。书中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师威信”,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兴趣是“管理技巧”这部分。书中推荐了《给教师的100条新建》以及《班主任兵法》,通过列举万玮老师的案例,通过列举万老师如何处理棘手而常见的班级问题,例如他是如何处理班级失窃、治理傲慢学生、如何处理班级纪律吵闹的现象。这些例子无一不向读者说明了管理也是技巧,也是艺术,通过巧妙的方法和语言不仅能够将问题解决,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的同时也不至于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对其成长造成恶性影响。刘良华老师将万老师的方法称为怪招,我想对待怪学生也只有怪招才能对其起到作用,无论是好招还是怪招,能将学生引导到阳光、乐观、积极的道路上就是好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篇7:刘良华教授语录

一朝成名给刘路带来了什么,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打算?日前,本刊就此采访了已成为教授的刘路。

心态:有些压力

按照当前高校教师的评定制度,如果大学毕业后授课担任讲师,从最初的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若能力突出,2-3年可能会破格提拔。对于直接被聘为教授,刘路坦言心态上有一点变化,有些压力。

计划:国外留学

既是教授,又将要进行硕、博连读,对于今后的计划,刘路表示先出国留学。现在他已经收到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大学的出国留学邀请,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额奖学金。据悉,中南大学校方也支持刘路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吸取科研养分,提出“中美两校联合培养”的模式,

接受媒体采访时,刘路表示目前还没想好去不去伯克利:“伯克利录取我的是理论数学方向的专业,而我想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调整到应用性的‘数据挖掘’上去——我并不功利,倒不是为了追求实用才选这个研究方向的,只是感兴趣而已。”

学习:要重视兴趣

在刘路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早在初二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份对数学的喜好让他甘愿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而大量全英文的数学书籍和文献的阅读,不仅为他日后用英语写学术论文并投稿给国际学术期刊打下了基础,也让他掌握了学科的前沿知识。

即便是给师弟师妹们提一些大学期间的建议,他同样给出了重视兴趣的回答。“只要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怀着野心在自由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其他一切不过是浮云。”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想要呐喊,却无话可说。我不敢说某某某成绩也不好但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我不是某某某,这样的理由只会招来更多嘲笑。”接受采访时,刘路表示,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抵触者,所以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这并非说明对现在的教育体制有不同的理解。面对记者“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是教育在实践中应该带给被教育者哪些东西”的提问,刘路认为,教育最应该传授的是知识。

采访中,刘路的话很少,有的问题只用简短的两个字回答。当被问到自己的成功能否复制时,他也只给出了三个字“可以吧”。这个大男孩看似和普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但又好像不一样。

神话背后:自由发展机制发展

我们姑且不去探讨是否有更多的“刘路”出现,毕竟每个个体天分不同,带有自己的个性。但从刘路的求学轨迹可以看到,兴趣打开了他通向专业领域的大门,家庭和学校给了他自由的发展空间,找到方向后那坚持不懈的专注与强大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最终让他走向成功。借刘路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当前,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被广泛探讨。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时龙认为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以全民教育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终生学习为本。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文朱永新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绝对不能把学生的才能简单地划分为文科或者理科。好的教育,应该能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而从社会反馈的情况看,复合型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也是最受企业青睐的。面对企业认为学生大多是 “半成品”还需“深加工”;高校不知培养能力型人才还是学术性人才;学生不明白为何一出校门就深感岌岌可危的尴尬局面,我们或许可以从刘路的“路”上看到一些启示,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能挖掘他们更大的潜能。换句话说, 教育应该破除种种评价指标,淡化标准化、尊重差异性、突出个性化,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全面个性发展。

刘路事件之所以获得多方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攻破了西塔潘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领域的难题,中南大学的一系列“破格”举措的也引发了关于人才培养的又一轮探讨。校长张尧学表示,只要你证明有科研能力,中南大学一定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和发展平台。不少人认为,中南大学能够破格将学生聘为学校研究员是以一种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为青年人才脱颖而作出的努力。

最近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我们还缺乏斯坦福式的创业型大学》一文中指出:很多世界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创业年龄都是20多岁。比如,最近即将上市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创业时仅仅19岁,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是21岁……所以,硅谷的风险投资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别给超过30岁的人投钱。

2011年国家投入科学技术支出2034.06亿元,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具有年轻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往往被困于“围城”之中。 调查显示,2008年国家主体性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中35岁以下所占比例仅为7.6%。其中,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为10.6%,科技支撑计划为2.5%,973项目为0.47%。这表明,我国科研领域论资排辈的现象, 仍普遍存在于课题申报、经费下达、 成果署名、成果评奖、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环节,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20几岁,正值人生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有活力,有闯劲,有朝气,精力充沛,是最能适应新经济发展,接受新文化熏陶的人,也最具创业激情。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地,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破除人为的学术壁垒,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如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聂长健所言,拔尖创新人才在总量上虽然只占到极少的数量,但是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全部的简短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十分重要。

篇8:刘良华教授语录

刘稚颖教授长期从事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 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参加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的3年专业培训督导。2000年后, 刘稚颖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方法研究以及心理测评软件开发, 远程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等, 在职业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及压力管理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如公安、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系统, 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企业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等。刘稚颖教授同时还为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专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曾在中国移动、联想、惠普、蒙牛等公司和公安大学、武警学院、浙江省科协等院所开展组织压力管理培训, 并为企业、院校和个人提供危机干预服务。

谈到心理问题, 人们多半会想到奋斗在写字间的白领们, 抑郁症、自杀事件也常常与一些IT大公司相关。白领们高喊的“压力大”的问题其实在其他人群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企业的安全管理者、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事故救援人员、高危行业从业者的工作因为存在危险性而极具压力。面对紧张的救援抢险, 进入场面惨烈的事故现场, 心理遭受种种不良情绪的影响, 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得到普遍重视, 自身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为了让更多企业管理者、安全监管人员、高危行业从业者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掌握正确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 记者采访了北京阳光易德心理科学研发中心刘稚颖教授。

记者:高危行业从业人员, 尤其是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 还有安全监管人员, 他们每天的工作都如履薄冰, 压力是很大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压力的问题?

刘稚颖:很多问题是逐步累积起来的。我们需要纠正个概念。人是生活在压力当中的,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不要一谈压力就变成了一个坏事情, 人活着天天有压力。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压力大多指的是结果, 当这个压力作用于我身上的时候, 我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去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这个任务顺利地完成了, 我自己觉得好像是没压力, 实际上这个过程是有压力的, 是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这个压力。我们关注的是, 每天我们所要面对的众多不可避免的压力当中, 哪一些是个人承担起来有困难的, 就是相对任务的要求他的能力是不足的。这个时候人才有感觉, 才会感觉压力大。这个能力不仅包括技术能力, 还包括心理的能力。比如服务员, 1天被骂1次觉得还能承受, 1个小时内被骂了10次就承受不了了, 这不是技能的问题, 这是情感上的承受力的问题, 它是非常个性化的。

客观上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了, 现在的人和以前的人不一样了, 人的感受力也不一样了, 因为成长过程不一样。家里有5个孩子的时候, 孩子挨打很常见, 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 说一句自尊心就受伤害了, 要跳楼了, 要出走了。一代人和一代人不一样, 个体环境不一样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人的需要层次提高了。我们去年完成了一个课题, 了解不同的群体的特征。如80后, 他们要求工作中要有自尊的, 强制加班加点他们会反抗。

记者:我们怎么发现压力是否超过我们的承受极限了呢?

刘稚颖:搞心理工作的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是:“你告诉我怎么样去减压?”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压力来自于什么?到底大不大?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压力评估, 这能解决如何发现压力过大这个问题。

压力评估分4个维度。躯体维度, 主要是身体的症状;情绪维度, 表现为心情不好了, 抑郁了, 有的天天发脾气;行为维度, 不爱上班了, 和别人闹矛盾, 打人;认知维度, 表现出记忆力、判断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如果是发生在精细操作工、高级技工这些人身上, 就需要特别关注并要及时解决了。因为在压力状态下, 本来做这个工作是没有危险的, 如有点神情恍惚, 忘了一个环节, 可能就出事故了。

记者:压力大了会造成哪些后果?

刘稚颖:压力的4个纬度的表现是可以客观量化评估的。评估出来分10级, 压力过大表现在6级以上。过高或持久的压力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影响会表现在生理、心理、行为和认知4个纬度, 也就有4类后果。

心理问题可以导致躯体疾病, 在心理学上叫心身疾病, 如胃溃疡、哮喘、心脏病、高血压、过敏等。心身疾病虽然原因不完全是心理方面的, 还有遗传、环境等原因, 但心理的因素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胃溃疡, 导致病情加剧的, 可能就是他的情绪。爱焦虑爱愤怒的人特别爱得胃溃疡。这些疾病的治疗还是需要药物的, 但只能解决症状的问题, 心理的问题无法解决。今天吃药血压降下来了, 明天一上班血压又上来了。所以这样的疾病需要病人行为方式的改变来解决, 要进行综合治疗, 这也是现在最先进的一个医疗发展模式。

情绪的问题也很常见, 最普遍的就是抑郁症, 极端的结果就是自杀。这个例子就太多。抑郁症就不是心理问题了, 而是精神障碍, 是疾病了, 但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遗传的, 压力大可以成为一个诱因。其次是, 焦虑症和强迫症, 也多半是由于压力大引起的。多半的老板钱少的时候不会得焦虑症, 钱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焦虑。这有很多奇怪的表现方式, 比如说不敢坐飞机, 再严重一点就变成恐惧症了, 只要坐飞机他就会觉得这个飞机会掉下来。强迫症的表现是, 老觉得门没有锁好, 一定要洗手, 洁癖, 反复清洗等。

行为的问题相对前两个没有那么普遍, 但是如果表现为行为的话, 一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多。压力大的人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 和同事产生敌意、不友好, 故意损坏劳动工具等。服务性企业会在意这个后果。比如有做服务性工作的人, 忍了很多年, 最后扇了客户一巴掌辞职了, 就是因为客户很挑剔、压力太大。另外一种行为表现就是退缩。不跟人交往, 不说话, 封闭自己。

认知的问题表现为精神不集中, 复杂操作的能力会下降。

记者:压力的来源又有哪些呢?

刘稚颖:压力源从大类分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社交等5个方面。大的社会环境, 比如北京市交通拥堵, 空气不好, 买房难等, 也会造成压力。

记者:那么有压力是不是就是不好的事情呢?我们能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呢?

刘稚颖:从对压力的一个描述上, 当我面临各方面对我提出来的要求的时候, 我如何能够提高我的能力, 使得我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这叫作压力管理。通过压力管理我们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压力被顺利地解决了之后, 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你看有的人工作压力是很大的, 但是他总是很有干劲。这有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是, 他的压力恰到好处。他做了一个他一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也就是工作分配的比较合理。这与领导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 领导要把人放在能把压力变为动力的地方。一个任务能不能完成, 除了人的工作能力以外, 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 比如是不是足够积极, 是不是愿意去想办法, 去寻求别人帮助, 一起来解决问题, 很多情况下人不能处理压力是受个人的能力限制的。明明两个人可以做的, 但这个人特别骄傲, 非要自己做, 结果就干不好, 就觉得有压力了。在这方面, 心理专家是可以给他辅导的。心理的培训、咨询, 就是用来帮助个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你要有能力改变环境而不是抱怨环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

记者:什么是最佳的压力状态?

刘稚颖:我们把压力分为10级, 压力中等的状态, 也就是处于4、5、6级是最佳的状态。压力太小是资源浪费, 压力太大会有那么多不良的后果。人应该是在中等压力下生产效率最高, 个人的满足感也越强。身体不会出问题, 情绪上也很快乐。

记者:对于压力是否过大, 有没有自我判断的方法?

刘稚颖:压力的判断工作是要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使用标准化工具来做的。个人可以到心理咨询公司通过定期评估来了解自己的压力状态, 一季度做一次, 也可在家上网评估。

一定要纠正一个观念, 认为心理学的东西自己琢磨琢磨、自我感觉评估一下就可以, 这个不准。评估一定要讲科学, 是不能凭感觉来的。但是自我调整的方法, 比如说, 你可以去锻炼, 你可以自己缓解一下, 这个方法掌握以后, 是不需要专家的。但选择方法之前, 我们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压力评估, 依据评估结果, 心理专家给予建议。我们要看4个纬度哪个的问题更明显, 针对问题选择方法。如果身体方面的问题表现的明显, 我们就会建议你是去锻炼身体, 调理饮食, 还是应该增加睡眠等。如果是行为方面的, 如一压力大的就打人的, 我们专门有一门课叫愤怒的管理, 有详细的课程, 教你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愤怒行为, 可以自己去练习。

记者:企业在管理中会使用一些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比如煤矿企业, 把班组成员的全家福贴在井口, 让矿工们不忘安全, 为了家庭的幸福, 要在工作中注意安全生产。员工心理压力大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哪些问题?

刘稚颖:压力大引发的问题有很多, 有数据显示78.1%的缺勤、40%的“跳槽”或转行是由于心理压力所致;75%的员工会在工作时间考虑个人问题。另外, 高压企业, 会造成企业工作氛围差、员工工作认同感低等各种管理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总是认为心理的问题就是解决精神病的问题, 我要强调, 我们主要关注的得病的人只占5%, 95%的人没有病, 心理学上称为亚健康。每天很快乐很积极的和每天忧心忡忡的是被人们忽略的。你说今天头疼领导会许假的, 但你要是因为今天心情郁闷请假是没有人许你假的。但是, 在日本, 某些企业管理极具人性化, 员工失恋了有半天假;在美国, 甚至有企业规定宠物狗死了是有一天悲伤假的。这是一个逐步转变观念的问题。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 人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记者:企业是不是必须要专业的心理服务公司来做压力管理工作?

刘稚颖:这是肯定的。因为心理学专业性非常强, 企业自己做一是不专业, 二是不客观。心理学服务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两个人之间是不提供的。因为存在一种天然的相互联系的关系, 工作是没有办法开展的。心理方面的很多服务是匿名开展的。所以要专业的心理服务公司的服务, 来解决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压力管理的服务。

记者:心理服务公司怎样为企业提供压力管理服务?

刘稚颖:第一是通过评估分析先了解企业的压力状况, 第二是帮助企业建立一个预警的机制。通过评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压力管理的侧重点, 我们会给企业几个原则和指标, 比如某个岗位压力超过了几级。同样是操作工, 简单操作, 压力的波动对他的操作的影响相对较弱, 但如果是精细操作的岗位工人的压力管理就是重点。他的压力高一点点我们都会关注他, 这就是预警机制。如果是定期的压力评估的话, 超过警戒线的会在报告中显示, 管理者通过压力评估预警报告, 可以发现各岗位的压力状况, 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就是提供专业性的帮助。方式有讲座、培训、个别的咨询等。

记者:目前压力管理是否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

刘稚颖:压力管理适用于各种人群。我们公司早在2004年左右就开始着手为企业提供压力管理服务, 服务周期一般是1年。我们做的规模比较大的如首都机场、地铁、国家开发银行等等。应用压力管理现在企业没有普及。因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就很晚, 最初应用在临床、咨询、治疗。应用于管理学, 是在管理学发展之后, 近10年左右才开始的。而在国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关注这个问题了。

记者:高危行业是不是心理问题相比其他行业更加突出?

篇9:刘良华教授语录

刘晓星(1970.9~),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后,金融学教授,金融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金融系主任,全国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中国金融工程年会理事,江苏省金融青联常委委员,江苏省科技创业导师。

二、研究方向和学术活动

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金融理论与政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

1、连续多年出席中国金融学年会和中国金融工程年会。

2、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

3、The 9th Annual MIT Chief Data Officer & Information Quality(CDOIQ)Symposium.

4、The inaugural Internet Finance Forum at the MIT Faculty Club.

三、主要学术观点

1、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面临新的消息面时,更多表现为认知不足,惯性交易、羊群行为使得市场中投资者跟风的交易行为更加集中,从而市场流动性被更大程度上被消耗;理论上,在投资者信息认知不足的市场, 允许套利交易的程度越大,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流动性的正向影响越小,然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规模相差悬殊,套利机制反而促进了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2、主权债务管理一般从债务存量、债务结构、投资者结构和债务资本市场结构四个层面影响金融系统稳定。

3、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必须与其经济金融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 最大限度减少由于金融业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去杠杆宜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不同于美欧国家,中国资本市场宜在增量中去杠杆; 提升国民经济资本化水平,从资产端实现资本市场去杠杆;适度量化宽松内生性货币,从货币端推动资本市场去杠杆;协同发挥行政与市场机制,结合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差异去杠杆;积极推动“互联网 + 资本市场 + 产业” 的融合发展模式,从产业端实现资本市场去杠杆;以人民币国际化为载体,以沪港通为起点,借力国际资本市场去杠杆;加快资本市场杠杆结构调整,实现风险定价合理化;强化机构投资者和金融衍生品监管,尽快建立证券信用交易保证金制度。

四、代表性的论文学术成果

以独立或第一作者在 《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金融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南开管理评论》、《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SCI论文和SCI论文各1篇,CSSCI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

1、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股票市场流动性变点检测.《管理科学学报》,(CSSCI权威期刊),2014(7)。

2、股票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EVT-CopulaCo Va R模型的分析,《世界经济》(CSSCI权威期刊), 2011(11)合著。

3、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度量———基于金融高频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 2009(7)/4。

4、主权债务管理:模式选择、宏观协调与金融稳定,《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14(1)。

5、基于稳定发展视角的银行监管效果分析,《财经问题研究》(CSSCI),2011(6)。

6、《全球化条件下基于系统视角的中国新型金融监管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

7、《全球化条件下流动性冲击金融系统稳定的传导扩散机制及其监控研究》(基金号:71273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7万,2013.1~2016.12(在研),主持人。

8、《资产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影响机制及其动态均衡研究》(基金号:71473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5万,2015.1~2018.12(在研),主持人。

上一篇:【两学一做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下一篇:“人本管理”在人才资源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