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生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24-04-30

《桑中生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3篇)

篇1:《桑中生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晋·干宝《搜神记》)

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

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哪有什么神仙?这是我种的李树啊。”于是砍掉了它。

篇2:《桑中生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注释】

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顾:回头 3余浆:多余的水

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

豚:小猪 谢以一豚:用一只小猪祭谢

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行:不久

翕赫:此指轰动、惊动。翕:聚集。赫:盛貌。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本意为一只狗叫,许多狗也会跟着叫起来,比喻众人盲目符合

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

篇3:《桑中生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地落实,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这一点,在高考阅卷中要求十分严格。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二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在训练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字字落实”的直译原则,翻译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五个字:留,删,调,补,换。

(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等。

例:(2007年全国卷Ⅱ)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契丹”、“晋”是国名,“重荣”是人名,翻译时保留不动。

(2)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译文时可删去,如发语词、谐调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词、有些表顺承的连词等。

例:(2006年安徽卷)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解析:“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翻译时删去不译。

(3)调整法。由于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例:(20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解析:“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应调整为“与其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得罪”,“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应调整为“不如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忍怨”。

(4)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的地方,可根据句意补充,使译文显豁通顺。

例:(2007年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承前省略了主语“善人公”,翻译时要补出。

⑤替换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做完了上述四步准备工作后,就按照“字字落实”的原则,一一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

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解析:只需要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对应替换古代单音节词就可以了。

3.断句的方法。

(1)借助语气助词。

文言文往往通过语气助词来显示语气,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句首语助词,如“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二是句末语助词,如“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后边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例:(2006年北京卷)(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画线句中“夫”、“也”、“矣”、“者”等都是些语气词,把握好了,断句也就有个十之八九了。

(2)找出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中句子的标点,则视文章和语气酌情而定。如:

例:(2007年北京卷)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解析:文段多次出现“曰”字样,“曰”字为对话标志,实际上把这段话给我们分了几个层次,为断句提供了依据。

二、综合练习

1.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①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②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①间:经常。②为间:短时间,为时不久。

译文:

(2)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孟尝君曰:“文①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 甚 不 取 也 夫 所 借 衣 车 者 非 亲 友 则 兄 弟 也 夫 驰 亲 友 之 车 被 兄 弟 之 衣 文 以 为 不 可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译文: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译文:

(2)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译文: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孔子曰:“括①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

[注] ①括:箭的末端。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请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之 以 所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

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1)孟子对高子说:“山间的小道,人们经常从这里走,也就成了界限分明的路。如果有一段时间没人走,茅草就把它塞住了。现在茅草堵塞了你的心了。”(2)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唐震考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

2.(1)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必须断,“//”可断可不断)(2)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参考译文:赵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孟尝君在他的门客中挑选了一些人去担任武城守吏,并对他们说:“俗语不是说‘借来的车子若使劲地跑,就容易损坏,借来的衣服披在外面,就容易沾灰尘’吗?”他们都说:“有这样的说法。”孟尝君说:“我可很不以为然。那借来的衣服和车子,若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赶着亲友的车子使劲地跑,把兄弟的衣服披在外面,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3.(1)古人把直径一尺的美玉看得轻,却把很短的时间看得很重,惧怕时间匆匆而过。(2)于是就(只顾)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名传千古的大事。

参考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一个人的生命有到头的时候,荣誉和欢乐也只能在他在世时候享用,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可以经久而不朽。所以古代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笔墨上,把心意留在文章作品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西伯周文王被拘而写《易》,周公旦做朝中大官而制作《礼》,他们并不因处于困境而不努力,也不因处于顺境而更努力。这就是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的白白过去。而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人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人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4.(1)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2)①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②(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参考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箭。”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上一篇:七年级7班口号下一篇:孝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