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2024-05-04

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共5篇)

篇1: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礼 泉 袁 家 村 乡 村 旅 游

考 察 报 告

为了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推动农家乐健康、蓬勃发展,加快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的建设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县委办、政府办、庆城镇组织城建、规划、国土、林业、旅游、药王洞村委会等部门负责人及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所在地群众代表共114人组成的考察团,常委副县长张宏伟率团于3月11——3月12日对礼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规划建设及农家乐的运营方式进行了为期两天考察学习。礼泉县的旅游发展思路、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创意、农家乐的运营方式对我们思想触动很大。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面积1018平方公里,人口46万,东邻咸阳国际机场,312国道、福银高速、关中环线及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县有70万亩生态果园、万亩醴泉湖水面、九宗山、五风山、泾河峡谷等自然景观。有以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昭陵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址21处,古建筑5处,文物资源丰富。

近年来,礼泉县旅游产业坚持乡村旅游与文物旅游“两轮驱动”,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积极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全力打造 1

陕西省乡村旅游特色县。已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花果氧吧——东坪村、龙眠福地——陵光村、湖边人家——徐家村、耕读传家——尧召村、传统民居——西洼村、桃乡客栈——榆村、时代新村——白村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农家乐接待户20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5000余人,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3.6亿元。

袁家村位于礼泉县的东北部,全村64户286人。包产到户时,全村决定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先后建有水泥厂、建材构件预制厂、运输队等村办企业。现在成立为袁家集团公司,涉足建筑、房地产、旅游、运输等领域。

二、成功做法:

(一)高点定位,超前规划。党政主导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动力。高点定位,请专业团队编制总体规划、专业规划,用规划定位景区特色,用规划明确重点村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发展旅游产业决定,把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放在抓民生、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民致富的重要位置。

(二)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县级领导分包,部门乡镇联合狠抓项目落实是旅游开发的有力保证。农业、果业部门围绕发展生态旅游,抓好果业示范村;工业、乡企局围绕打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购

物产品;交通部门围绕畅通旅游线路,架设旅游大桥,增设旅游路牌标识;城建围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改善旅游服务条件;林业围绕旅游重点景区绿化美化环境;宣传围绕提升旅游知名度在宣传媒体打造声势;政法部门围绕旅游抓平安创造平安和谐的旅游环境;工青妇群团组织围绕旅游促销,举办各类亲情连接活动。形成了发展旅游的强大合力。

(三)扩大融资,破解难题。扩大融资渠道,破解投资难题,集聚资金是旅游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主要采取政府投资、部门投资、争取政策性项目投资、激活民间资本、招商引资等五条措施完成旅游项目建设。

(四)打造声势,积聚人气。增强县域的对外影响力,提升人气指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广借网媒促销,不断充实完善公众信息网,展示旅游资源,发布旅游工作动态。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宣传和旅游商品博览会,散发宣传品,拓展市场空间。积极举办节庆活动,想方设法提升知名度,推销旅游产品。

三、乡村旅游的效益成果。

发展乡村旅游给礼泉县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环抱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是全县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基础设施迅速提升,农民知识技能提高,信息增多,致富渠

道拓宽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治安得到扭转,人际关系和谐。

二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旅游推动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不断衍生,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明显。

三是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果园有了附加值,每户增加收入5000—10000元;农家乐收入丰厚,户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有效拉动了周边村庄的养殖、种植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礼泉县与我县在县情、旅游发展思路、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我县大举周祖农耕文化和红色旅游两面旗帜,同时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覆盖全县各乡镇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建设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培育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决策正确。现分别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规划建设、农家乐的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方面:

1、策划、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高起点、高标准作出符合不同乡镇、不同地理地貌、不同景点的祥规;

2、大力调动各部门、各乡镇、企业及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作好我县旅游业这篇大文章;

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我县旅游产业、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4、引导企业挖掘地方特产、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品,开发产品为我县乡村旅游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规划建设方面:

1、规划思想要超前新颖,规划内容一定要全面,布局合理,例如体验园缺垃圾回收处理设施;

2、生态停车场栽植大树,硬化材料采用草坪砖(中央能种植小草),既爱护游客爱车,又提高了绿化率;

3、为了提高绿化率及采摘园面积,园内道路不能过宽,严格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建筑物高度控制在两层以内,尽量保证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田园风光;

4、由于我县距大、中城较远,景点知名度有限,因此我县农家乐的发展规模不能过大,体验园内宜控制在40—50户,加上城区周边也在80户左右,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人气的积聚提升,开发傅介子墓、桃花山、清凉山,再发展景点附近农家乐;

5、体验园内的传统手工作坊每种有一处即可,既保证了作坊的经济效益,也是降低建筑密度的有效之法;

6、水是万物之灵。规划中有水有游泳池,但路边无小溪,应打井或把中央广场、儿童乐园的水提升到地形高处,让水沿路边自流止中央广场、儿童乐园,营造“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

7、建筑模式宜采用作坊与住宅、农家乐与住宅、旅游产品售卖与住宅、住宿与住宅相结合的思路,既便于经营管理,也减轻了安置压力,建筑采用蓝砖青瓦大屋盖两层;

8、宜增加游客参与性项目,让游客满怀希望而来,满载欢乐而归。

9、土地流转:成立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农民合作社,选举产生理事会;农民采取承包地入股的方式整合土地,收益后按照股份分红;未收益前三年政府出资按每亩土地每年200元,果园按每亩每年500元标准补贴;对入股的农户解决城市户口,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10、农民安置:对需要搬迁的农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设计的原则建设新农村居民点,政府为每户协调贴息贷款5—7万元,有关部门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家乐运营管理方面:

1、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自行建设,也可统一建设;

2、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价格标准、安全卫生标准;

3、组织引导成立农家乐协会,让他们自主经营,自行管理;

4、饭菜质量、服务质量由协会监督,增减星评比,服务员培训上岗,每户统一服装;

5、农家乐室内的设施配置符合传统地方特色,增强地域传统文化。

篇2: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

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4、外来投资方面:要求投资商不但有资金,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袁家村无偿提供土地,对所投项目严格把关;要求每亩地至少300万投资额,其中公司占20%股份。

篇3: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关键词:乡村旅游;和谐度;评价研究;袁家村

中图分类号:F59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369-03

收稿日期:2013-06-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1XGL019);陕西省西安市科技计划[编号:HJ1110(3)]。

作者简介:崔琰(1977—),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E-mail:cyan2000@163.com。乡村旅游精彩频现、亮点频出,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成为新兴产业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的本质为“和谐”,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居民、管理者、原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笔者建立了乡村旅游和谐度指标体系,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因子分析和投影寻踪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客观权重与主观指标值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综合权重,对乡村旅游和谐影响因子进行评价,以期得出更切实的结果。

1乡村旅游和谐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1.1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乡村旅游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状态层、和谐层、趋势层3个评价综合层,评价综合层又包含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者的满意度等评价项目层[1-3]。通过专家打分法,邀请了10位旅游专家筛选指标层(图1)。

1.1.1指标权重计算

1.1.1.1状态层与和谐层(1)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主成分方法),得出主要影响因子总方差分解,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旋转,将主要影响因子旋转后的得出因子荷载值矩阵。

(2)计算出主因子的得分Fji及方程贡献率ei。

(3)求出指标权重ωi。因状态层与和谐层的数据均采用调查问卷数据,不必标准化,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求出权重集,公式中的ωi为状态层与和谐层指标Xi的权重。

2实证研究

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省礼泉县举世闻名的唐昭陵山下,属于唐昭陵景区的核心地段,是农业部首批中10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袁家村以关中民俗文化为特色,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核心景点,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的到来。袁家村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312国道、银武高速、陇海铁路、107省道、关中旅游环线、唐昭陵旅游专线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2.1状态层与和谐层主成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以实地考察为主、网络发放为辅的方法,结合里克特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与很不满意5个答案,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回收率达93.50%。

2.2趋势层子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其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统计年鉴(2001—2010年)》、礼泉县旅游公报、陕西省咸阳市国民经济与发展公报(2001—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统计与发展公报(2001—2010年)、旅游局公报数据等,并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经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采用MATLAB 7.0软件编写程序源码,对趋势层和谐度进行研究,经编译、调试得到所需结果。

2.3总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运用MATLAB软件,将Bi与指标赋分值H相乘,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3)。

2.4研究区实证测评结果分析

2.4.1综合评价结果分析本研究结果(表3)显示,袁家村乡村旅游和谐度模糊综合评价的总得分为4.831 4,表明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和谐初级阶段,接近和谐基本阶段。

2.4.2各评价项目层评价结果分析由表3还可以发现,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项目层均对应的和谐度最值在评语集“满意”与“一般满意”中,没有极其和谐因子,也不存在极不和谐因子。表3袁家村乡村旅游和谐度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3结论

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可知,袁家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可视化,打造乡村旅游亮点,保护村庄的原生态文化氛围,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协调居民、旅游者、管理者三者关系,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先春,凌亢,郭存芝. 和谐城市化及其测度理论体系[J]. 城市问题,2008(11):67-71.

[2]张薇,王九位,张浩. 中国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和谐环境构建探析[J]. 武汉大学学报,2009,62(2):278-282.

[3]王瑞娜. 城市防洪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度[J]. 经济地理,2008,28(4):557-559,568.

[4]高杨,黄华梅,吴志峰. 基于投影寻踪的珠江三角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J]. 生态学报,2010,30(21):5894-5903.

[5]王良健.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旅游学刊,2001,5(3):72-73.

[6]李加林,李菁,童亿勤,等.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农机化研究,2009,31(7):229-233.

篇4:滕头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为促进我县服务行业管理,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推动我县乡村旅游健康、蓬勃发展,2012年5月14日至19日,我和郫县服务行业管理委员会的其他5名同志在孙部长的组织带领下,走出四川,赴浙江奉化滕头村生态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旅游调研和社会实践。浙江奉化滕头村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清晰、创意新颖、农家乐的运营方式科学高效,对我们的思想触动很大。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滕头村位于浙东沿海开放城市奉化市城北6公里处,占地1.1平方公里,现有农户342户,村民835人,耕地741亩。如今该村依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绿色生态游,先后获得了70多项国家级荣誉,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之路,实现了从“全球生态500佳”到“世界十佳和谐村”,再到世博会“全球唯一乡村案例”的跨越。

201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1.5亿元,人均纯收入3.2万元,接待游客163万人,门票收入4600万元,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9亿元。

坚持生态立村,打下发展基础滕头人不懈追求建设生态绿色村。20世纪60年代,全村为摆脱贫困开始改土造田,花了长 1

达15 年的时间,靠村民的肩膀把原来高低不平的丘陵挑成了平整良田。滕头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生态建设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规划基础上,通过启动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新村建设、工业项目建设等多项工程,实现了“工业区、文教商业区、休闲农业区和村民住宅区”的科学划分。年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村里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近几年来,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拆除农家柴灶统一改成液化气,实现农居无烟村,营造了“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的江南田园美景。

1993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500佳”,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坚持农旅结合,发展高效农业滕头村既是浙江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园区大多数是高效农业,如疏菜、瓜果的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育中心、花卉苗木基地等,是现代农业的样板。

该村坚持走科技、生态、高效、低碳产业之路,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基地。同时,发展园林艺术生态游,将现代农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建设将军林、柑橘观赏林、婚育新风园、绿色长廊、乡村文化广场、盆景园等30多 2

处景观,让游客领略江南风韵,通过体验返璞归真自然风光,享受田园乐趣。

坚持科学规划,构建美丽乡村在发展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把景区与村庄融为一体,坚持“八化”: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电线电缆无干化、安全设施监控化、景观设施生态化、卫生设施星级化、污水处理循环化、建设用地集约化等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综合效益。

坚持整合资源,提升发展水平滕头村从整合资源入手,着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坚持以文化提升产业,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乡村旅游中。在江南风情园中陈列脚踏、手拉、牛拉水车、吊桶等农家用具,展示江南农耕文化;在石窗园里陈列明清时期奉化一代石匠雕刻的石窗,展示江南特色建筑工艺;在百年老屋里,有打年糕、拉姜糖、民间杂耍等现场演示;在现代种植园有草莓、葡萄、黄花梨、小青瓜、水蜜桃及其他农产品供游人参观采摘。

创办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设“爱国主义、生态环保、军事国防、科学普及、劳动技能、拓展训练”六项教育基地,几年来接待港澳台及国内学生200多万人次,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唯一的村级科技教育基地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现代管理,打造旅游品牌该村利用节假日进行宣传、策划主题活动,不断更新旅游项目,推出美食节、动物节、嘉华年等特色旅游内容,在世博会期间,该村紧紧抓住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乡村的机遇,精选了100个农户设立魅力乡村实验区,让游客亲身体验全球最美乡村的农家生活。滕头村为了广泛拓展旅游市场,在长三角地区建成旅行社615家,游客人数连年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休闲农业乡村游已成为当地经济重要增长点。奏响“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华美乐章。

二、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成果

发展乡村旅游给滕头村带来巨大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1、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收入有大幅提高,果园有了附加值,每户增加收入2-5万元;农家乐收入丰厚,户均收入在30万元以上;滕头村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有效拉动了周边村庄的旅游业及养殖、种植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农村社会全面发展。滕头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基础设施迅速提升,农民知识技能及经营理念都得到了提高,信息增多增快,致富渠道拓宽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治安得到扭转,人际关系 4

和谐。

3、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滕头村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群众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是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旅游推动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不断衍生,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明显。

三、主要成功做法

1、提前规划。党政主导是滕头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动力。高点定位,请专业团队编制总体规划、专业规划,用规划定位景区特色,用规划明确重点村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发展旅游产业决定,把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放在抓民生、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民致富的重要位臵。

2、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上级领导分包,部门乡村联合狠抓项目落实是旅游开发的有力保证。该村通过围绕发展生态旅游,抓好示范村建设;围绕打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购物产品;围绕畅通旅游线路,修建旅游道路,增设旅游路牌标识;围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改善旅游服务条件;围绕旅游重点景区绿化美化环境;围绕提升旅游知名度在宣传媒体打造声势;围绕旅游抓平安创造平安和谐的旅游环境;围绕旅游促销,举办各类亲情连接活动,形成了发展旅游的强大合力。

3、扩大融资。扩大融资渠道,破解投资难题,集聚资金是旅游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滕头村主要采取政府投资、部门投资、争取政策性项目投资、激活民间资本、招商引资等五条措施完成旅游项目建设。

4、加强宣传。增强对外影响力,提升人气指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滕头村广借网媒促销,不断充实完善公众信息网,展示旅游资源,发布旅游工作动态。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宣传和旅游商品博览会,散发宣传品,拓展市场空间。积极举办节庆活动,想方设法提升知名度,推销旅游产品。

四、对比滕头村旅游业发展的不足

通过对滕头村乡村旅游产业的考察,结合我县农科村实际情况,我看到几点不足:

1、生态旅游开发力度不够。郫县农科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河流密布,水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都没有得到科学开发,有些项目建设规划不够合理,建设中乱堆乱建现象严重,对周围生态环境,尤其是河流资源造成了不利影响。

2、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不高。农科村虽然发展农家乐较早,现已开办农家乐达130多家。然而旅游文化内涵并不够高,人文元素缺乏。首先表现在自然景观中的人文元素较少。在开发出来的景观中,大多只有自然景观,与之相和谐的人文景观因素太少。其次表现在乡村文化旅游方式单一,开办的农家乐招 6

待服务除了打麻将,提供农家菜外,其他凸显成都乡土文化气息的其他项目太少,且发展不规范。

3、旅游接待能力有限。一是投入运营的景区景点少,游、娱内容单一,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出现引客难,留客更难的现象。二是接待能力不强,资源配臵失衡。农科村乃至我县整体呈现休闲游、自驾游、短线游、周末游、假日游的特点突出,季节性明显。在旅游旺季特别是“五一”“十一”两个重大节日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游客又十分稀少,就是在五至十月的旅游旺季,周一至周四的游客也不多,旅游资源闲臵时间长,利用率不高。三是旅馆和农家乐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不高。一些旅馆存在室内陈旧、设施不全、缺东少西等问题。四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种少,在工艺品、纪念品方面还比较薄弱。

4、乡村生态农家乐发展不规范。首先表现在农家乐经营状况不够规范,农家乐服务水平不高,饭菜分不开档次,环境卫生状况不够好,有乱搭乱建现象,没有形成“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有想“小富即安、坐等游客”的现象,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农家乐接待设施如住宿、停车场、厕所等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其次表现在旅游服务行业(旅馆、农家乐)组织化程度不高。有旅游协会,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名存实亡。在经营方面各自为阵,没有整体观念,有的甚至为争客源明争 7

暗斗。在服务内容的布局上,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在一个村内缺少各具特色的户,在一个户内缺少特色菜,形成你做什么菜,我也做什么菜,大家都一样。

5、组织宣传力度不够。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在县委政府的认真指导下,我县也确定了打造四川生态旅游第一县的目标,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绿色产业建设为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全力打造以农科村为首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都平原特色新村庄的整体发展思路。然而在组织宣传方面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表现在各个景区知名度不高,没有正真打造成旅游品牌。在知名度较高的大型新闻、媒体和网站上的宣传报告力度太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

五、对今后发展旅游的启示

1、农科村要选择性学习滕头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一是要学精神。滕头村人敢想敢为,不讲客观大胆实践,向社会征集发展“金点子”,才正确把握了时代发展方向,确立了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支柱的农家乐产业。二要学文化。民俗文化是一杆大旗,来到滕头村,你就能感觉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的科技、生态、高效、低碳四结合,让人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新农村的真实性,感受到真正的乡村文化气息。三要学经营理念。游客就是上帝,为游客提供一流服务,满足其各阶层的需求,是 8

滕头人追求的理念。待客的桌椅仿古,碗筷干净整洁,饭菜可口,消费标准各阶层均有等,同时还能使游客亲身体验采摘瓜果、喂养牛羊等传统农事的制作。

2、不断加强招商引资管理力度。县、镇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农科村乡村旅游的特殊性,切实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对引进企业的规范管理,加强对项目引进的把关力度。注重合理的缩短工程期限,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开发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把旅游开发真真切切从开发口号,转化为实际成果。真正培养出几个有典型代表的旅游项目,不断带动其他开发项目的开发,把农科村真正打造成“四川生态旅游第一村”,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拉动全县经济发展。

3、做好规划,增强旅游文化内涵。做好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是重要前提。要进一步针对农科村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状况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农科村,坚持“注重开发自然生态景观、凸显风俗文化”的原则,不断加强人文旅游元素,要注重开发民族风情文化如川剧、各类特色农家文化菜肴和当地农耕文化体验游活动。

4、注重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一是注重培养运营的景区景点,丰富游、娱内容,不断满足游客需求,让游客流连忘返,培养回头客。二是加强住宿接待能力。不断加强乡村旅馆和农家乐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旅馆内的装饰装潢、增加设施 9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让游客住的舒心放心。三是增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在工艺品、纪念品方面的旅游商品种类,让游客来有所感,去有所念。

5、不断加强乡村生态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首先要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分开农家乐饭菜档次,重点整治环境卫生状况,合理规划院落格局,不断培养“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加强农家乐接待设施如住宿、停车场等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其次提高旅游服务行业(旅馆、农家乐)组织化程度。发挥服管委及“农家乐”协会作用。统一经营规范,增强整体观念。在服务内容的布局上,注重统一规划,统一指导,加强村内具特色的农家户的培养,不断加强农家特色菜的设臵,形成户户有特色菜的新格局。第三注重加强农家乐培训工程,培养农家乐经营户的经营理念和业务素质,不断丰富农家乐娱乐项目,加强除餐饮以外的当地民俗动手体验活动和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农家乐经营服务质量,使乡村生态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更加完善,切实带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5、加强组织宣传力度。注重加强组织宣传方面力度不断提高农科村的知名度,正真打造成“四川生态旅游第一村”的旅游品牌。加强在知名度较高的大型新闻、媒体和网站上的宣传 10

篇5: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法宝

(一)政府主导

婺源、黟县和歙县属于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可行性的地区,其乡村旅游是一种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措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乡村节庆活动等手段,有意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1、形成共识

为了奠定旅游业在黟县的支柱产业地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黟县建成“工强农富、旅兴贸活、特色鲜明的旅游经济强县”、“合力构筑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等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扶持,抢先发展;同时资金扶持全力向旅游业倾斜,加大旅游促销资金、旅游商品开发资金、旅游资源保护资金、旅游人才培训资金等专项投入,以奖代补。同时多方争取贷款、国债等专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2、政策倾斜

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可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婺源县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拿出亚洲最大的鸳鸯栖息地鸳鸯湖、李坑、灵岩洞等最好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吸引民资和外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同时,政府舍得“让利于民”,尤其在税收上,每年按企业新增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30%奖励外商、民资投资企业,引来了外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并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盘活了旅游建设资金。民营企业三清集团出资2亿余元用于开发思溪延村等,江西立天唐人公司通过公开竞标方式,以3830万元的标价取得了4a旅游景区——江湾景区的经营权,“茶博府”、“婺源风情”旅游购物街也是民间投资。县财政以用于规划编制和市场开发的区区60万元导向性投入,引来了4亿元的民资和外资投入,撬动了累计综合收入达3.8亿元的旅游大产业的快速形成。

3、强化培训

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当地政府注重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服务质量、卫生要求、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黟县旅游工艺品开发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有关部门组织民间艺人到各乡村旅游区挖掘、研制、开发古黟的砖、木、石、竹雕旅游工艺品,县职业高中及时增设旅游、工艺品制作等专业。

几地还注意在农村引入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完善和规范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如聘请专业旅游管理公司对农户实行“旅游接待许可证制度”,定期评定考核;对接待服务人员推行“上岗证”制度,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建立乡村旅游景点等级评定指标体系、挂“星级牌”等,以推动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又一快速通道。

4、完善配套

便捷、完善、快速的交通网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纵观整个赣北和皖南乡村之行,乡村旅游的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完善。近五年来,婺源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所有通乡村的景区点都铺设油路。

(二)科学开发

1、资源整合我们所到之处的乡村旅游景区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其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农业资源有农事活动、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和农业收获物等;自然景观资源不仅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还有乡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具个性和魅力的成分,包括地方历史人物、传统建筑、有特色的农村聚落、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当地传统特色产品等。

调研中我们也体会到,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向体验式度假发展的大趋势下,乡村中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风味风谣等,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我们需要寻找特色资源并加以放大以形成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现存的景观基质,确定当地独特的意境特色,以主题贯穿整个旅游过程,暗示和引导游客进入特定的角色并沉浸其中,从而完成体验和旅游活动。婺源县严田古樟民俗园堪称整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集“客栈、餐饮、古迹、景观、休闲、度假、民俗、博览”于一身的经典之作,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水口(村口)文化遗址和一个都市人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园区位于公路旁的村口,粉色外墙上有着精美图片和景点的游览介绍。进入园内,满目青色,沿着鹅卵石铺就的田间小路蜿蜒而行,两旁的修竹古树和绿色作物间有蝴蝶起舞;拐弯进入一徽派民居大院,院内有古井水池、农家厨房和棚式大餐厅,旁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院子近里头是7套外观古朴的复式客房,每套客房的客厅装饰布置各不相同,但都有现代必备的卫生设施。傍晚时分,尝着极鲜的农家大菜,看着河里的竹筏和戏水的老牛,望着村口暮色笼罩中的拱桥和千年古樟,远眺烟雾中的稻田和青山,真有人间仙境的感觉。

2006年4月,歙县通过成立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形成“一家”——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一城”——徽州古城景区、“一江”——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一系列”——古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游(农家乐文化生态旅游)系列,旅游四大版块的整合构建,有利于歙县徽文化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和品牌推介,避免无序开发和资源浪费。

在黟县,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该县及时把握旅游发展态势,走发展生态型与文化型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建设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作为重点,把培育旅游景点和生态建设、高效农业有机结合,发展壮大旅游经济。目前已建立“宏村塔川生态科技示范观光园”、“西递村生态观光科技示范园”、“龙江百亩蒙阳红石榴示范观光园”、“余家山无公害蔬菜花卉示范园”、“五里生态旅游示范园”等五个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塑造真正意义的“世外桃源”,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升级换代。

2、产品创新

乡村旅游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在开放空间内与来自城市的游客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以及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模式和特定情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为游客设计多种活动产品,创造各式情境体验,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需要,还能激发游客的深深眷恋,从而延长逗留时间、增加花费,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规划设置乡村旅游产品时,游览观赏、农事参与、民俗体验、农家生活四大活动体系必不可少。

歙县旅游局对乡村游览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使游客在自然、轻松的心境下经历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完整的乡村旅游感受。游览组织设计以功能区块为基础、以各式活动及项目为核心,串联成主题分明、动静结合、冷热有序的五条线路:徽州古城+新安江山水画廊乡村文化休闲游、徽州古城+修学胜地休闲游、徽州古城+牌坊之乡宰相故里文化游、歙县古徽州乡村伊甸园林休闲游、新安江山水画廊乡村休闲游,每条线路都是多功能复合型的活动体系,既有吸收关于当地特色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趣闻轶事等各种信息为主的游览观赏,又有包括农耕作业、采摘作业、野味品尝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休闲和教育活动内容,从而满足了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文化性、特色化的高要求。

黟县在2006“五一”前夕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特征推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游产品:一是古黟乡村骑车游,借助“国际山地车节”在黟举办的影响力,以西递、宏村两处景点为中心,周边旅游乡村景点为支撑,设计乡村骑车游主线路,制定有趣的、可操作性强的比赛规则和奖励办法,通过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积极性,使更多的游客在骑车过程中充分享受古黟文化风韵,享受野外运动的刺激与休闲;二是古黟乡村度假游,以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宏村镇木坑村、岭下株村和西递镇鸳鸯谷为依托,开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乡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三是古黟徽韵乡村游,以住百年徽州民居,尝徽州风味小吃,观小桥流水人家,品徽州民俗风情,感受徽州文化韵味为主线,整合推出既有生态、绿色、健康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又有人文、民俗、寻古特色的乡村游产品,让游客贴进百姓生活、体验乡村旅游,从而在黄金周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保护

1、优先保护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客源对环境承受力是一个挑战,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是当地政府必须重视的内容。乡村旅游开发中,当地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制,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公平、有序和健康的市场环境,有效防止了旅游开发中为获取经济效益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或其他损害乡村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发生。

黟县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又将二村申报为“国保”单位,纳入到文物法管理范畴。2005年又将南屏、关麓、屏山捆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预备清单。相继制定了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古村落保护规划,并纳入到县城总体规划中加以实施。以宏村为例,为了更好地保护明、清民居建筑群,制定了《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明确了宏村古村落的保护性质、保护对象,划分了古建筑的保护层次,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明确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护重点:一是以“水─建筑─环境”构成的风水村落形态;二是典型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特色;三是古水系和私家园林布局;四是宏村独特的村落和空间环境景观。县政府成立了保护规划领导组,相关乡镇、村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组织及民间保护组织,县政府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将县境内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护规章、村规民约,在保护管理具体操作中有章可循,依法保护。为缓解遗产的接待压力,除保护开发好周边的屏山、南屏、关麓古村落外,还在宏村周边开发了塔川、木坑生态观光景区,雉山木雕楼景区,龙池湾农耕园,赛金花故居等。

2、护旧创新

护旧创新是在充分尊重乡村历史、民族风俗,充分尊重当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游客在物质消费和卫生习惯的要求下,对乡村的作适当的改良。对于城市人而言,乡村是他们精神消费和享受之地,而非生存寄托之所。这里的“旧”是指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乡土特色及农耕文化,在规划中要尽量用本土资源强化意境特色,而淘汰消极印象,避免低水平、庸俗化。

一是坚持农村聚落的风格统一,错落有致。作为乡村旅游景观一大要素实体的农村聚落因地形地貌特征、当地人生活习惯、人口、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其选址、形态、分布特点、建筑布局、单体建筑特点都形成了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风格,能给游客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思溪延村、李坑等地的传统农村聚落还保存的比较完好,当地政府对幸存的农村聚落加强保护、严格控制,防止其原生态风貌的丧失;对新建建筑的体量规格、色彩搭配、建筑风格、材质、方位等做出严格规定,对现有建筑也要提出协调方案,尽量统一风格、色彩,错落有致,形成赏心悦目的聚落整体形象。

二是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当地工艺,采用生态建筑。在婺源的彩虹桥景区,开发者尽量选择原有或当地生产的木材竹料,使其与当地乡村环境充分融和。并采用生态工程法,尽量维护原有生态或创造优良生态环境,游步道的设置和建设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山路和田埂等。

三是环境整治。城市游客希望享受到的是“开门大自然,闭门现代化”的生活,对卫生、安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必须通过规划确立准入条件,规定设施和服务要求,保证基本清洁卫生设施的齐全和干净整洁,如厕所、淋浴设备等必需完备,并定点、定期清洗、消毒;要想办法改善农家卫生条件,处理好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并要有防蚊虫、防盗等安全措施;对服务人员健康、卫生情况进行控制;引进较规范的卫生操作程序等。西递的家庭旅馆极具代表性,聚秀园饭店是黄山市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户,外观是浓郁的地方徽派乡村特色,而卧房等起居生活配置是现代化的。旷古斋是西递一座古韵犹存的徽商古居,一楼是接待和餐饮、二楼是各式客房(有标间和大床间)、三楼是古色古香的酒吧和茶座,整栋楼的布置极具古朴典雅但又不失现代生活的温馨之感。

四是防止城市化倾向。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发的深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会受到削弱,从而使其发展面临挑战。如果乡村地区大兴土木,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就会丧失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在李坑,开发重点是乡村旅游的设施组合和景点优化、不搞实体再建设,我们看到的是原生的乡土建筑、自然的生态景观以及村前清溪潺潺、枝头鸟语花香的“活”的田园风光,乡村的管理者和村民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民旅游致富的宝贵资源。李坑的“山里人客楼”家庭旅馆有着游客与村民共同生活的和谐乡土氛围,在参观访谈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村民的淳朴厚实及其对旅游致富的自信和自豪。

(四)多元营销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游客选择乡村出游目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享受大自然、有益健康、娱乐休闲、体验乡村生活、增长知识。城乡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越大,其吸引游客的可能性越大。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最忌讳过多的人工痕迹,而要给予游客真正的自然、清新体验。人文环境中,要注意是否与城市环境形成较强的反差,要么古朴、具有亲情味和乡土味,以满足游客对心灵深处乡村意象的追寻、对传统文化的真诚留恋;要么新奇、充满“乡土味”,有非常鲜明的、独特的农村物质遗存和生产生活方式。

乡村旅游的客源一般来自当地或周边的城市居民。从目前的情况看,潜在的旅游者仍在徘徊,一方面由于对乡村旅游了解不多,或虽然了解,但担心乡村旅游卫生条件太差或特色不突出,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或由于交通不便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因此,除了在突出主题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卫生等方面做出努力外,打造品牌、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实施多元化的市场促销等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1、品牌打造

乡村旅游要形成对客源市场的影响力,必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统一规划和品牌的营造,强化景区资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与包装,各具特色、各成规模。如婺源的“伟人故里——江湾”、“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晓起”、“徽商第一村——思溪延村”,黟县的“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西递宏村”、“中国明清影视城——神秘南屏”、“神奇的连体古民居——关麓”,歙县的“徽商古埠——渔梁”、“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等都属于具有高品味、有创意的乡村旅游类型,体现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乡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挖掘、乡村环境的真实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以特色提升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依靠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和创立品牌,从而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歙县在规划“山水画廊新安江”中,突出“生态游”的主题,体现出“徽文化、自然风光、古村落”的品牌效应,两岸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水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期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图画。

黟县则注重品牌的抢先塑造,1998年黟县适时作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决策,1999年举全县之力将西递、宏村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继而又成功申报了两村的“国保”单位、4a级景区、全国旅游名镇、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迅速在全国、全球提高了黟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区域联合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在起步阶段时往往将此类产品纳入到大型景区或相对成熟景区的观光旅游产品中去,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大型景区的知名度,以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成为景区观光旅游的配角。目前,三县的乡村旅游已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产品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的积累,区域联合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婺源凭借“中国最美乡村”的实力,是周边黄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千岛湖旅游黄金线路之上的主导产品,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明珠”。2003年婺源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婺源”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婺源乡村过大年”、“自驾车游婺源”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与“长珠闽”的对接,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与安徽绩溪、旌德、黄山等市县共同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新品牌。

黟县旅游依托“世界遗产”、“世外桃源”两大品牌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优化结构,从单一的古村落徽文化游向休闲度假、乡村生态、名人故居游等多元化方向转变,走出了一条众星拱月的“世界遗产”游带动“世外桃源”生态观光游,联动自驾车旅游和徒步观光游的新路子。目前环“黄山——西递——宏村”的内环线已通车,黟县正在加强拓宽改造连接九华山、牯牛降、太平湖的西部旅游通道,积极融入“两山一湖”的区域旅游格局,带动黟县北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3、主导市场

旅游产品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游客只能通过交通位移到旅游目的地才能亲身感受和体会到旅游产品的魅力。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中,必须随时注意游客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推陈出新、出奇制胜,主动引导游客的消费需求。

2005年10月份黟县旅游局针对城里人到乡村过年就是来释放压力、体会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的需求心理,主动出击,组织各旅游景点到大城市促销“桃花源里过大年”的春节旅游项目。县旅游局组织各景点在春节期间安排可供游人参与的打食桃、裹粽子、写春联、辞岁、扎灯笼、拜祖宗、拜大年等系列民俗活动,组织地方民间艺人表演极具特色的地方小唱、民间歌舞、民俗婚礼等。为了让来过年的城里人充分享受农家乐趣,县旅游局还指导农家客栈让游人尽量吃无污染、纯正的农家菜肴——土鸡、刀板香、腊八豆腐和新鲜蔬菜。除农家客栈自行接待的客人外,一些大城市的自驾车俱乐部和黟县的旅行社、旅游景点主动联系以来“桃花源里过大年”。被香港摄影大师简庆福称作“六星级酒店”的安徽黟县宏村居善堂客栈,在春节将至的时段里每天都有来自长三角地区大城市的客人打电话订房间来过年。春节期间有几千名城里人来黟县农村过年,还有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客人,农家客栈十分走俏,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

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

(一)资金不足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三地旅游交通设施、卫生、环保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一些景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深度开发不够的缺陷,从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内涵丰富的参与性旅游项目很少,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古村落保护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矛盾

乡村旅游的兴起给一部分农民带来了致富的路子。农民有了钱,就想在村中的空闲地上建房或是拆掉老房建新房。由于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愿在村外安家落户,导致了古村落完整性保护和村民追求物质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多为当地人,文化程度偏低,多数从业人员缺乏服务、管理、投资的基本知识,经营和服务都带着极大的盲目性。县乡难以引进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奇缺,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如果我们把旅游目的地按地域差异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的话,那么乡村旅游就将是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因此,注重乡村旅游从而带来的乡村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其前景将是难以估量的。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强项目论证和专业规划,选择在可进入性好、资源有吸引力、客源有保证的农村开展。开发乡村旅游应注意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周边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四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加与环境协调的吃住行游购娱的设施。

扬州市赴赣、皖乡村旅游考察团

(扬州大学旅游管理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袁家村调研报告范文06-19

礼泉移民搬迁政策-礼泉党建04-30

礼泉党建04-10

袁家如述职报告04-20

袁家村反思04-14

袁家村分析04-23

袁家村开发案例04-29

礼泉县财政局局长07-08

礼泉县扶贫工作汇报08-19

观袁家村后有感04-09

上一篇:窗外作文484字下一篇:关干春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