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2024-05-01

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精选8篇)

篇1: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博弈

科学化与人性化相辅相成的管理

西方管理思想大量涌入到我国,加上我国现有的不够成熟的管理方法,种类繁多的让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概括起来说,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一个同样一个问题主题,那就是科学化与人性化管理该何去何从。针对处于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的组织,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到达管理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组织及其成员的共同发展。

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很宽泛,但能够把其中最基本、最实用的几种原理和方法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就这些原理和方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科学化的管理

科学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也可以认为是标准化管理,它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管理。一个组织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做得不够就会消耗大量成本。中国人累、中国企业家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曾有人说:“规范是最大的安全,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我看见太多由于操作规范上的小小失误而带来的机毁人亡”。美国的麦当劳能够一天开几十家上百家店,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不可能的。所以海尔的CEO张瑞敏讲过:“什么是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要做到标准化管理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只要领导重视,带头执行规范、完善规范,周而复始,坚持不懈,形成所有组织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准则就可以了。

其次,要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企业发展阶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历史状况不同,管理方式也必然不同。有的企业发展初期,老板可以一个人说了算,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老板就必须分权,授权,同时需要有效监督,如何权衡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的企业需要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有的企业恰恰需要集权;有的企业需要采取直线制,有的企业需要矩阵制;有的企业需要刚性管理,有的企业需要柔性管理。

然后,还得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责任不明确的“大锅饭”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有的管理者认为只有他自己理解企业战略,别人不能也

无必要理解,中层干部也认为战略与己无关,我是执行者,领导怎么要求,我怎么执行,因而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成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还有一个影响绩效的突出问题,即部门之间互争资源,“部门之间博弈”、“部门与公司之间博弈”现象严重。所以要淡化部门,强化流程,强调跨部门的职能团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是建立全员岗位责任体系,将一把手的压力,市场的压力,传导到每位员工。

建立全员岗位责任制需要以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为基础,从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方面明确责任,责任到人,严格考核。从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等方面形成可操作,可考核的标准,加强对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同时,逐步由强化监督过渡到自主管理,形成自主管理的团队,变上级给下级定指标,上级考核下级为上下共同制定指标,下级自主提出必达目标和挑战性目标,上级给与支持和辅导,帮助下级实现目标并给与相应的激励。

最够,关乎企业命脉的是必须要找到合适的人才。人用对了才能成功,用错了必然失败。管理的科学化要求以科学方法发现、培养、使用人才。有一家企业招销售人员,但很多人不愿意做销售,老板换了一个思路,什么好招就招什么,文秘好招,那么就招文秘吧,招来10个,于是他就在这些应聘文秘的人里面去挖掘具有潜在特质的销售人员。半年之内,把他们全部变成优秀的销售人员。岗位对人最本质的要求是:职业兴趣、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现在这方面的工具和方法比较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工具,并在有经验的测评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帮助企业选到合适的人才。企业还得加强外部人才市场开发,以多种方式找到合适的人才,以多种方式使用这些人才,从而达到以较低人力资本投入,获得较大人力资本收益的目标。

二、人性化的管理

1、情感管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管理方法,中国人习惯感情用事,习惯了情感管理,在管理中不掺杂感情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一点是靠科学管理做不到的。情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要充分发挥情感在管理中的效能,充分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激发其内

在动力,应该遵循信任、尊重、关心的原则。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最高的奖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

2、熟知人性。人性包括人的性格、秉性、气质、兴趣、认知等等。有的人秉性豪爽、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为人狡诈,有的人为人宽厚。管理的人性化就是针对人性的不同而进行的人才配置、使用、激励和制约。为什么有些领导善于用人,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而有的领导一味埋怨下属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不怕士兵有缺点,就怕士兵没特点”,“我们学校没有差等生只有不同特色的学生”,这些管理之道就在于发现他们的人性特点加以引导。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观察不同人的人性特点,对他们的认知特点、性情特点、行为方式等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民主管理。民主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保证管理活动正确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只有当人们切切实实地管理起自己的事务,才能真正激发起对企业的归属感、命运共同感、责任感,从而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专制作风的管理由于实行独断管理,与下属就没有感情交流,而下属则容易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甚至产生怨气和对-抗情绪。民主化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把管理权交给群众,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意见,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管理顺利开展。人性化管理实践表明,实行民主管理或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达到改善组织与其成员的关系、缓解抵触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开发员工的潜力,成为改善个人和企业绩效的一种方式。

3、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及满足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心理进行管理。需求的不到满足直接的反应就是情绪上变化。情绪是非理性的,做好了,会使人自觉自愿地干,作不好会大大影响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用人要用到使其乐此不疲地干,心甘情愿地干,要做到这一点需求管理是基础。人的需求是多元的交叉的,会做人的领导就在于在下属最需要的地方和时候,给与恰到好处的语言、行动的帮助。让下属心存感激,立志回报,即使领导没有这么要求,下属也会心甘情愿地做事。某单位为调动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号召大家提合理化建议,本来是件好事情,但正当下属满怀希望地准备向领导汇报时,领导却不仅没有听取意见的表示,相反却对下属提出一些意见,结果可想而知。

三、科学化与人性化相辅相成的管理

1、无情管理,有情办事。科学管理讲效率,人性化管理讲人情。这两者之间有时会有矛盾。在遇到淘汰不合格员工时依据的就是科学管理的原则,“能者上,庸者下”依据的也是科学管理的原则,但在具体操作上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淘汰人并不是管理的目标,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员工从不能干到能干才是根本方向。对于确实不适应企业要求的人,要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原则指导下内部转岗,待岗或解除劳动关系。再比如,考核结果的公布也要考虑人的面子思想,一般要公布无可挑剔的优秀和需要惩戒的人员,其他则未必一定要公开考核结果。

2、注入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人不是赚钱的机器,需要在员工的工作环境改善,衣食住行改善,增加文体活动等方面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领导也需要变换角色,不能无论什么场合都是一幅领导面孔,让人总是提着小心与你沟通。有时非正式的沟通往往能够收到比正式的沟通更好的工作效果。通过培训、年会等富于人性化的活动,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戒备和积累的恩怨,调动大家参与管理而不仅仅是上级向下级布置任务。

3、融合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复杂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其实,人际关系哪里都不简单,但是要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简单化的人际关系,按规则做事的习惯。鼓励正常的以多种爱好为纽带的非正式团体的建立。人是社会人,需要互相关爱。企业要非常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让员工郁闷有处诉说,成功有人分享,这样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团队意识,大大降低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也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

总之,科学化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是优势是高效率和低成本,而人性化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是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发展和长青的基业。

参考文献:

1、《组织管理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Richad L Daft 著1999年10月

2、《麦当劳标准化执行的66个细节》经济科学出版社 肖建中编著2004年10月

篇2: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发布时间:-5-3作者:杨春梅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篇3: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自古以来建筑物这种产品就伴随着综合科学技术, 对在古往今来的建筑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起起到及其重要影响, 这两方面的协同发展是同时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与制约、限制, 而后也会受同时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以前的教堂风格, 无论建筑风格是罗马式的教堂还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式的教堂, 都是在当时社会中, 教会组织的强有力的权利和经济作为基础的支撑下建设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代建筑形式, 并同时将当时的建筑专业技术水平发展进步到了当时社会科学专业的极至, 也就水到渠成的表现出了当时社会极高的建筑装饰艺术成就。但因为当时一些社会的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缓慢, 甚至是停滞不前, 所以尽管当时出现了一些建筑艺术风格上的一些尝试的先进性的变化, 可惜的是这种不良发展的结构, 一直到欧洲18 世纪都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或是本质性的改进与改变。然而直到18 世纪欧洲的巨大工业革命的到来, 建筑科学专业生产技术的根本的改进与变革为我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一条极为的广阔壮丽的光明前景, 至此之后, 建筑美学设计的平面构成和空间设计上都获得了较大的创作的自由度, 特别是在使用钢筋和混凝土方面科学专业技术的日趋成熟, 去建造了众多多层以至高层的楼房成为当时社会时代的可能, 在建筑艺术关会前进的19 世纪, 框架体系结构的完美降临, 横空出现了与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结构完全大相径庭的众多现代化的标志性地标建筑。

2 现当代科学专业技术与建筑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从现代建筑美学高度充分理解建筑科学技术

自从19 世纪欧洲的钢结构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日趋成熟以来, 建筑结构的众多复杂构件间产生相互无法避免的剥离, 从而日益突出建筑装饰结构的建筑承重与结构的非承重、建筑结构与建筑非结构的实质区别。从欧洲著名的法古斯工厂、包豪斯校舍最后到萨伏伊的宏伟别墅建筑, 建筑物的基本构成要素都被人们精简、概括成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其中包括几大类:柱子、梁、屋顶, 这些被统称为暴露在建筑物的表皮建筑之外的构成的基本要素。正如著名的德国建筑大师密斯所言的那样:“当我们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历史赋予的使命, 它就会升华为我们为之感叹的艺术”。从上面叙述的观点来说建筑美学主义者都是自觉地将理性主义的建筑方法、方法纳人到了建筑艺术的创作中去, 并且我们察觉到建筑装饰美学主义在现代工业化的时代条件下的高效性和与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美学结合的巨大可能性。

3 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对科学建筑技术产生新全新要求

当今社会进步是日新月异, 同时建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的建筑在不同方面都有着不断的进化与长足的发展, 这种进化不断为我们现代化的建筑增添许多新的科学的内涵, 由以前的单纯的为谋生所住的单纯住所, 成功的进化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文化的载体、精神寄托的和谐的场所, 从此之后现代建筑拥有了现当代社会赋予的现代性艺术的内涵。另一方面, 建筑物承载的无论是对我们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目标的满足, 还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建筑装饰文化艺术形式的充分表达, 最终的表现形式都是要落实到一定的材料及物质技术所构成的建筑形式, 当时社会所掌握的专业科学技术是当时建筑艺术的最原始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始终是建筑装饰艺术实现目标的最完善的手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革新, 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建筑业也随之发展与前进, 而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又绝非是进行被动地依赖专业科学建筑技术的发展而进行发展, 建筑艺术还时不时地提出要发展属于自己所必须要解决的在当时代困惑人们的重大问题, 从而更可以促进时代科技技术研究的深人发展壮大, 最终积极地促进了传统与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伟大革新与发展, 这便是我在这里讨论的建筑装饰艺术和当时科学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 同样人们对日常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为之有所提高。由于社会的进步, 人们又有这个要求, 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新型的建筑类型如航空港、会展中心、超级市场层出不穷, 随之而来的建筑设计在各各功能方面的领域也大大扩展了许多。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迅猛的发展, 许多市面上将要出现的新鲜事物真是令人拭目以待。现今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就抓住了这一时代的脉搏, 把这种现今建筑科技的艺术进行充分的展示当作一种具有强有力的创作表现手段来体现时代的特色。有些大师的作品甚至成为了一种跨时代的建筑性标志。

4 结语

从古自今, 建筑这方面的发展至今仍然在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中摇摆不定, 然而这并非是件对社会发展的坏事, 众多建筑艺术家正是对这个摇摆不定的问题的不断思索, 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建筑风格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地标性建筑。建筑方面的科学技术本身便与人类及现代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的建筑师们不可避免地要将我们人类的因素放置在科学技术的中心位置, 只有把建筑科学专业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充分的扩展, 直至覆盖艺术、装饰、心理等范畴, 才能是真正意义上使建筑物成其为为人类服务的建筑;同时, 只有运用适当的科学技术, 保护和保持当地地域与艺术文化的特色, 建筑装饰艺术才是具有全新生命力的, 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彼得·多默著, 梁梅译.1945年以来的设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篇4: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学方式 相辅相成

绪言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日益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这就要求教育事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新一代的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对当前的教育问题的探索,包括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方针政策,模式,理念等等,都应当结合现今时代的发展,结合世界的发展,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特点。

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学科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运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手段和方法,真正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社会和经济服务,要敢于破除传统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大胆创新,善于发掘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打破条条框框。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而在学科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们将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融入到对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才能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便根据科学教育对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来说明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是相互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开辟科技教育的途径

科学知识是人们提高认识水平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注重对人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开辟专门的科技教育途径,更注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们科学的学习,科学的利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生活。针对开辟科技教育的途径建议如下: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从事科技活动的强而有力的保障。它具体表现为坚持真理、事实求是、独立思考、严肃认真、意志顽强、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事物,不轻信、不盲从、不臆测、不气馁。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勤奋学习,奋斗不息,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科学态度的主要成分,也是学生科态度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输

各科教学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延伸和渗透。如语文教学中介绍科技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生物学中介绍基因工程、蛋白质合成及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物理学中的超导、光电子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政治教学中注意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培养等等。

3.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传授学生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能迅速帮助人们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用于观察,则全面而系统;用于记忆,能高效而持久;用于推理,严密而迅速,用于想象,丰富而合理。科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旧方法,发现新方法。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创造发明也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二、建设科技教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

在开辟科技教育的途径以后,教师队伍的素质也要提高,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师队伍培养的投入,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来实现教师们的科技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让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新世纪的新型人才。针对建设科技教育教师队伍的几点建议:

1.教师自觉更新观念、充实自我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新课程改变了“旧”面貌,加强了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各学科课程具有时代精神。随着科学教育实验探究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使教师们必须有新的考虑,新的思维:重要的是要学会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学会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实现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由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专业化发展到学科知识素质专业化与教育科学素质专业化并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充实自我。有人说,“只有不断读书,才有资格教书。”通过学习达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的境界。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要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研教改意识,就必须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发展、学会探究创新。因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心、求知欲以及理性的思维习惯与科学品质,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的教育活动。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就会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了各学科的教学发展。

2.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效地推进科学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渗透整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如“冥王星退出太阳系行星家族”事件,则提醒教师要时刻注意科学的研究动态,边学边教,教学相长,同步发展。可见,学习新科技、了解新技术,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永恒主题。这就要求教师挤出时间来学会操作、自如运用。教师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使自身能力与新课改要求的差距逐渐缩小,教师要刻苦学习信息技术,进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渗透整合于各学科教学中。

三、科学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

1.从全局角度认识各学科,教学时时贯穿科学意识

科学已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层面。科学普及教育是包含在学科知识教育之中的,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科学普及的内容,它们是无法割开的。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科普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作为教师就要从全局角度认识各学科本位,时时贯穿科学意识,有机渗透整合。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科学资源,在突出学科特征的同时有机渗透科普教育,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文体类课程的渗透,语文、艺术、社会、体育等课程的科学性虽然不明显,但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各学科的教育之中均不同程度的跟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一定要时时的贯彻科学教学,让科学教育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2.坚持促进科学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把科学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整合,不但不会影响学科教育的成绩,相反能促进各学科知识不断的向前发展,与先进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提高。教师要意识到,不但要坚持促进科学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而且要在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时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上做文章,必须关照人类在科学探索之中或之外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而面对实际的教学任务和课时的限制,有必要使科学教育成为各类学校共同的必修课。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下,在课堂之外也要坚持加强科学普及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见到科学的形象,听到科学的声音,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

3.关注科技发展前沿,注重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

人类的科学精神充满着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崇高的人文精神的“照耀”下,科学新发展将给人类带来不尽的幸福;另一方面,人类的人文精神应该时时贯穿现代的科学意识,充满科学精神。教师着眼于关注科技发展前沿,收集丰富素材,注重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法有机整合,力争将新的科研成果知识引入到各教科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对目标达成度评价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感受、理解各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各学科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各学科目标的达成就是各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诠释。这也说明了各个学科本身是就是自然科学的体现,科学方法的学习是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各学科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与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有着充分而必然的一致性。

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既有对科学教学模式执行情况的达成性评价,又有校正师生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的反馈性评价,因此,教学评价具有评估和发展双重功能。随着教学模式研究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评价已从以教师行为要素建立的散点型评价、以教材教法过程构思的直线型评价发展到以师生关系为核心要素的双线型评价。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要从学生的发展看目标达成的情况。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行为的影响下,从知识、情意、能力三个维度或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求得积极主动发展的过程,应该从这个发展过程去构建各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为:知识达成度评价,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对学生学习兴趣、成就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行评价;科学方法掌握程度:对学生了解、掌握一般科学方法,如类比、演绎、归纳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的程度进行评价;教师主观评价:由教师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直觉性的评价。通过完善教师的各学科科学教育方法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各学科的发展。

结语

学生的学习难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充分利用科学教育的资源。科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互相成,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老师们自身也要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以后,才能熟练的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发展重点,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各学科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科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希望科学教育能贯穿学科教学的每时每刻,期待各学科教学在科学教育的带动下,迈向新世纪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3-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孟建伟.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 ——论教育观的转变[J]. 教育研究,2007(1).

[4](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5] 徐乃楠.《论科学教育的人文化》.

[6](英)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篇5: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音乐是一种反映人类情感的艺术,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正发生着 改变。这些年影视行业的风生水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其中不少音乐插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努力发掘一些好的、有影响力的影视音乐,来为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增添活力。

一、利用影视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秀的影视作品都会有优秀的配乐,很多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不乏音乐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影视音乐入手,可以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例如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其歌词震撼人心,旋律磅礴大气,既抒发了珍惜时光、不畏坎坷的胸臆,又因旋律的跌宕起伏而让听者感到热血澎湃、豪情满怀。该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获得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电视剧歌曲”的美誉。通过对这一类型歌曲的鉴赏,必定会使学生对音乐有着更积极的向往,从而激发他们在音乐道路上学习的激情。

二、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影视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手机、电脑等都成为了影视音乐传播的新渠道。对于90后学生来说,上网搜索音乐是他们更熟悉和喜爱的方式,也是科技进步对于教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譬如在《蓝色多瑙河》的欣赏教学中,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曲式结构分析和分段式欣赏讲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曲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影片《翠堤春晓》。该片生动地演绎了这位“圆舞曲之王”的成长之路,描绘了《蓝色多瑙河》创作时戏剧化的情景。影片一播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将赏、教、学集于一体,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也丰富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理解。

三、通过实践活动与影视音乐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众所周知,影视中音乐(或音响)与画面同步,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氛围,感染观众的情绪。比如在电视剧《西游记》当中,猪八戒娶亲却被孙悟空捉弄,所用的乐曲节奏轻快、滑稽欢乐,将猪八戒的憨傻、孙悟空的古灵精怪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三打白骨精那场戏中,唐僧不辨是非要将孙悟空赶走时,音乐旋律逐渐下行突又拔升,如泣如诉,既表达了孙悟空的委屈难过,又表达了唐僧对大弟子怜恨交加的矛盾心情。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音乐的鉴赏,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结合情景剧、朗诵等形式的实践,让学生自行寻找、选择合适的配乐来传情达意,体现主题,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

四、将课堂教学与影视音乐有机融合,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词曲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了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创作目的,用以推崇自己认可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如大家所熟知的《送别》一曲,曾被电影《城南旧事》选做主题歌。主人公与好友分别之际,那种惆怅黯然、欲言又止的忧伤被音乐传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不也正是课堂上所要表达的么!

再比如艺术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虽然歌词中始终没有提到被歌颂的人名,但无处不流露出对周恩来总理的缅怀和思念。当旋律伴随着影像缓缓流淌时,当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举世奇观出现时,很多学生也被周总理宽广的胸襟、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感染并流下了泪水。如果说作者想要借歌曲讴歌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已经做到了;如果说作者想要借歌曲传颂伟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也做到了。自信活跃、个性张扬的90后学生们和父辈们一样,感受到了伟人直击人心的人格力量,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一首好的歌曲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影视音乐进入校园已成为一种潮流。将其与音乐欣赏这门学科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为未来增添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篇6:管理与评价 科学与人性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我们有过“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等有益的探索,也有魏书生、潘凤湘等人亲力亲为的成功经验,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当我们的学生渐渐由80后推进到90后的时候,当网络语言、远程教育以逼人的态势冲击语文课堂的时候,当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模糊了语文教学视野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进入新的启蒙时代的时候,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进学生言语能力的自主发展。

保持理智――必须预设任务,有效促进学生的亲历行为。

语文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首先是教师自身要保持理智。选文高度综合,而呈现教材要突出语文特点,具体课堂实施只能取某些方面;所以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并具体分配任务,以便整个教学的部署能够得到落实。教学目标要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目标,课堂全部活动均要纳入实现目标的轨道;课堂任务是多方面的,德智体美心均应有发展,但必须突出语文自身任务,即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而语文课堂要突出本单元听说读写训练内容中所要达到的要点,教学任务要具体化。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觉得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也很清晰,一旦实施教学,却往往缺乏理智的把握,就是因为害怕语文课堂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放松了对学生应该完成的言语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满堂讨论与随机生成当中,泛化了学习任务。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多向思维,但必须引领学生完成既定的言语技能训练。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有效管理课堂的首要保证。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永远多元,一节课的时间则有限,与其到处蜻蜓点水,不如就某一点深思熟虑,并将这种思想贯穿到整个单元,使单元教学成为一个科学的系列。而保证这个系列。就必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沁园春?雪》的教学思路比较明显,就是教师“授之以渔”再引领学生“捕鱼”的过程。捕鱼的方法虽经教师讲授,而实际上仍然是在学生的亲历中总结出来,一课一得,无论是学习与训练,学生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任务,小组与班级之间的检查评价与监督是可规范的,合理安排的,也是易于操作的。学生带着任务去学,有同伴的合作、检查与评价,学得有兴趣,学得很主动,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任务的完成找到了规律,总结出了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学生亲历行为的协助与促进,而不是放纵和放任,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对话与交往,而忽视了根本的价值取向,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的‘交流会’‘座谈会’”。{1}

任何一个教学都容易也必然会出现偏离,譬如这节课中对字词的研讨,有学生还习惯于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等,就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执教者应该注意到,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又要提醒学生,敦促学生思维有的放矢。这样才不至于如当前一些创新课,一节课多个目标,而任务模糊,面面俱到,学生享受着“自由自主”的发言,教师则成为只顾批发“你真棒!”的派送员,课堂“对话”的内涵已然虚化。

当前有些语文课堂,被总结为“四多一低”:问多、读多、讨论多、环节多,效益低。杨再隋先生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总结新课改出现的问题是:虚、闹、杂、碎、偏,热闹而浮泛虚空,教学效果令人忧虑。

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呈现清晰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学到实处。学习小组的安排应该是分层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搭配与组合,包括任务的分配也要依据各组能力而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指导一定要及时,有针对性。

下面是《沁园春?雪》六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及分配与反馈表:

全班52人,4人一组,13个学习小组,两个小组一个任务,把握意象是重点部分,由3个小组负责。任务采取抽签和抽签后经老师同意调换的方式分配到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编制跟本组任务相关的习题,规定教师巡视并且有意识地指导任务3组和任务6组。

学习内容必须非常清晰,分工才能明确,学生才有事可做。这个亲力亲为的过程是自主合作学习、言语体验的过程,教师始终监控学习进程,有重点地予以指导,做良师与益友,不断提供帮助,成为完成任务探究言语技能的一个重要成员,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简单播报。课堂既充实完整,又便于管理和控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热爱,比起浮泛虚空的讨论、自主学习,应该有价值和有意义得多。

保证人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满怀爱心地对不同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管理风格,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焕发活力。

语文学习心理大致有三类:好胜自满型,自律严谨型,自卑无所谓型。好胜自满型学生语言基础好,喜欢表达,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但上课时往往过高估计自己,易冲动,回答问题不假思索,不够严谨细致。教师可以引导其质疑文本,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让他们在更高的学习层面有大收获,逐渐培养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养成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自律严谨型学生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快,自制力强,思维缜密,行事不冲动,但往往满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复习笔记”,所以必须给予他们能力增长的机会。教师可寻找刺激点、知识的增长点――把新课的重点任务布置给他们,如《沁园春?雪》中把握意象,理解情感,领略意境等。教师减少对学习的控制,有利于他们走向独立运用语言的阶段,并在班上起到榜样作用。自卑无所谓型在语文课堂上人数不少,他们认为语文学与不学是一样的,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呈弱势,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发言,不说话,也不肯动脑筋思考,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无可奈何的状态。教师应该为他们布置容易完成而又有一定责任要求的任务,如字词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对他们设计的练习,教师要及时指正和肯定,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疑难,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信心。

李镇西老师有一条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为的是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中师生要共同遵守有关的教学要求,学习任务的分配可以因人、因时、因文本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活的变化着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措施。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处理,同时又有科学的操作性。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钱梦龙老师以“三主”为特色的导读,魏书生老师以“六步法”引导学生自学,于漪老师以“点、线、面、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课堂教学结构去感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还是潘凤湘老师的真言语技能训练课,宁鸿彬老师以“八字四性”的教学模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都极其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以激发学生的个人言语潜能、训练言语技能为科学管理人性实现的要旨。唯其如此,言语课堂才是活跃而严谨、整齐而个性化的。

保护机智――重视反馈,及时矫正

大量研究证明,反馈和矫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成功地把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并和反馈矫正程序结合起来控制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将是非常理想的。

教学过程中,如果清晰地显示了可操作的教学目的,并控制了全部教学分量后,便会出现反馈信息,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便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往往出现学习的机智;教师从中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教学,就是教学的机智。“反馈”不但要尊重文本,还必须坚持真理,必须引导学生去求真知、做“真”人。反馈评价要贯串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及时有针对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但又必须指出不足与错误,时时引领学生向前。

因此,课堂评价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侧重,以便保护学生的学习机智,也恰当地发挥教学机制。

1.评价要能引导学生思维。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又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矫正有的放矢,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另外,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评价应该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教师角色将更多地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洞察力,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2}在这方面,宁鸿彬老师向学生明确提出的语文课“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实验老师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非常值得学习。

《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任务6组对毛泽东选择距写作时间隔了十年的《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先生提出了疑问,任务2组结合背景很精彩地回答了疑问,教师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矫正:“问题和回答都很精彩,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从词的意象去挖掘这种自信乐观和豪情,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温故知新,既复习了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上去,这无疑是不错的;如果稍稍放开一点,就毛泽东的事迹与个性稍作渗透,则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发散。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应建立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

有的教师唯恐被戴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不敢也不愿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千篇一律地予以廉价的表扬,以致学生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纠正。如对《背影》中的父亲,有学生认为他“形象不够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解读表面看起来富有创造性,其实完全脱离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忽视了文本的审美价值,这种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学生沾沾自喜之余,也容易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中任务2组发挥出色:“对此我们可以证实,毛泽东少有大志,一向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乐观!前段时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演到雷电大作,他和同学在山上沐浴风雨,好潇洒啊!”并推荐同学朗诵下阕。教师即刻点评“同学的朗诵也潇洒得很呀!音调高亢激昂,感情真挚饱满!我们请任务4组的同学把你们对这首词的上下阕的理解加以概括”。学生善于即兴发挥,教师也能巧妙转题,避免了学生对剧情的过分追究而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3.评价要准确而有针对性,要避免随意性、目标不确定性。

现在课堂中总能听到“太好了!”“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从教师的口中随意而出,廉价的评价,其实未必能激起学生的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

《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学生质疑毛泽东对历史伟人的态度,是读这首词的一个难点,教师指正之后强调,“在诵读的时候,对这些人物的议论应该读得稍稍低沉一些”。对诵读的指导,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教师在学生的质疑中顺手牵进,是对学生敢于发问的一种肯定,也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学生全篇背诵之后教师又说:“大家的背诵很有意气风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啊!说明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与毛泽东英雄所见略同了!”紧扣主旨评价,很有针对性。

课堂评价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彼此质疑和认可,是小组活动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应该予以指导和保护。

4.要善于利用教学机智处理突发情况,保证全部活动都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李镇西老师教《我的小桃树》,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点作简要分析。

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教参上确立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按教师的教学程序,显然不应该从这儿讲起,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她的“难点和重点”。李镇西老师顺应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新的问题又涌出来:关于“奶奶”,关于“小桃树”,关于“我的梦是绿色的”……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讨论中,或者一个学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或者一种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碰撞,或者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整个教室看起来不够严谨不够整齐,但弥散其间的浓浓的学术氛围与交流的快乐却使得课堂多了一种人性的回馈。

李镇西老师对自己这堂课“比较满意”的唯一原因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思想的火花随心所欲地迸射,让学生心灵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科学管理课堂的机智问题,学生的反馈出乎意料,却可以合理利用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把握,心中有数,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言语之美、情感之美,就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堂不是整齐划一的教学,科学的管理蕴藏在教师的机智当中,无论是讲授还是组织自主学习还是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机智,机智无处不在,科学的管理也就无处不在,课堂的民主、自由、科学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1}刘云生《刘云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第2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第11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转引自韩雪屏《课堂教学的垂直性对话》,《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4.2,第11页。

广州市铁路一中 510632

篇7: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相辅相成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在福利院老人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住院老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应对,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福利院基本现状

XX市社会福利院是XX市民政局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财政核拨,主要负责XX地区弃婴和孤儿的收养、监护、康复和教育工作,并为“三无”人员、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康复等服务。目前,该院共有“三无”人员、五保户老人和残孤儿童共600多人。近年来,我院顺应时代发展,在老年照护中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老年人价值,夯实基础、建立标准、创新流程,在建筑设计和照护实践上努力谋求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持续改善提高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1、老人护理岗位的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社会福利院普遍存在着护士缺编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和福利院管理的转变,护士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护理人员紧缺、护理任务繁重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老人养老的需求这一矛盾日趋突出。日常的护理工作几乎占据了整个工作时间,与病人沟通的时间微乎其微,加之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护士缺乏耐心,情绪不好,这与我们的人性化护理就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2、对护理内涵理解不全面。长期以来,我们的福利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受计划经济和“特殊行业”的影响,形成了“老人来福利院是养老的,福利院对老人只管三餐一宿”的观念,忽视了老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体验。

3、护士的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我们的护理工作者普遍缺乏伦理学、心理学、行为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不重视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这给我们开展人性化护理打了折扣。

三、采用的对策

1、打造体现人文关怀的机构照护模式。

设计温馨建筑空间建筑设计人本化。针对各照护中心入住老人的特殊居住需求,结合老年心理学、老年行为学、无障碍设计学等综合研究,寻求以简洁的设计线条发掘物理空间的最优使用;以简单的区域组合模式达到空间功效的

最大利用,区别设计符合老年人护理级别、生理特性的人性化居室。全方位体现居住满意、社会互动、感官需求、心理关怀、方向标志、家庭格局的人本建筑设计思想。

空间布局家庭化。空间安排上既要有属于老人自己的卧室,有熟悉的老家具相伴,又有数位老伙伴一起共享的起居单元;既有分隔的私密空间,又有宽敞的集中活动空间。淡化机构印象、营造居家环境,缓解失智老人的焦虑心绪。

配置装饰“去机构化”融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划分功能布局。通过合理配置硬件,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达到美观实用安全、管理维护便捷、老人满意认同、护理照护方便;通过精细布置软件,将中国传统元素植入于色彩色调、柔和灯光之中,将怀旧走廊、房间卡通贴画等融入生活区装饰之中。整体环境力求“去机构化”,营造亲切惬意的氛围,为入住老人提供居住环境上的“刚性”关怀。

社工介入失智老人康复活动,探索人文社工工作机制,综合辐射与错层交互相结合,在心理疏导与康复社交等方面为老人提供“柔性”关怀。如“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运动学、社会学,强调“心动始于脑动,身动始于心动”,有规律的脑、心、体连动康复运动,使全身细胞快乐地代谢,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刺激。

2、以入住老人为中心,不断提高医护质量。

医护质量和安全是福利院的生命线,最直接的体现了福利院的素质和形象。入住中心的老人绝大多数是全护理方面的,以康复医疗和临终关怀者居多。把持续改进和提高医护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始终作为重中之重。在改进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过程中,应着力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抓住质量教育不放松。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结合医护人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坚持不懈的开展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医疗护理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分析,服务质量考评等活动。抓关键环节,集中整治。抓措施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抓细节管理,将医护技术体现在为老人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中。通过广泛深入的质量教育,医护人员牢固树立了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个个用心抓好质量的工作氛围。

二是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编制《管理制度汇编》和《应急预案汇编》,包括急诊应急预案,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临床护理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等,从而不断完善了度体系,促进了医疗护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同时,要狠抓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医护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护质量和安全的核心制度,如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例书写规范管理制度等,做到了

事事有章寻,人人按章做,有效地防范、控制医疗护理风险,实现“护理关系零距离,护理质量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护理服务零投诉”,确保医护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是坚持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把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队伍,作为福利院的追求。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为依据,坚持每周组织员工学习医疗护理知识。不断强化“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禁态度)作风,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和旨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业务技术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知识层次,系统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要点。对员工实行挂牌管理,责任到人,接受老人及家属的监督。通过业务技能培训,促进医护人员自身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确保医疗护理质量。

3、以康复医疗和临终关怀为特色,精心打造护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福利院秉承“一心一意奉献老人,全心全意贡献社会”的经营理念,从自身医疗优势出发,确立与众不同的发展定位。集养老院、医院和福利院的职能于一体,融养老托老、护理康复、医疗保健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突出康复医疗和临终关怀,做精,做专,做强。从而打造医养,护养结合型的养老模式,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打造新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在康复医疗方面,以小病不出院、大病不误诊、急症及时救、慢病精心医、临终有所安为方向,针对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按需服务。对入住的每位老人,进行细致的体检,了解相关病史及治疗用药经过,建立个人档案。根据其基本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生活照、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计划,落实护理措施及责任人,严格按计划和医疗护理常规,认真实施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在个人生活照料方面,精心做好个人清洁卫生、穿衣、修饰、饮食、起居、入厕、口腔清洁、皮肤清洁护理、褥疮护理、通便护理等每一个环节的服务。对完全不能自理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医护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责任包干。随时查房,全程护理。严密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及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做到了病前预防,病中诊疗,病后康复。

临终关怀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的服务,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要转变观念,临终关怀的重点是关怀,而不是临终。对临终期老人,应安排专人陪侍,在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用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认认真真的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做好老人肌肤、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的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采取姑息和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老人控制或减轻身体和精神上的痛楚及病症,尽量为老人创造安静、舒适、无痛苦的环境。在医疗措施方面,医护人员要认真的为老人测量生命体征,做好病情的动态记录,并随时做

好一切抢救准备工作,救死扶伤,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实施心理护理和关爱,这是临终老人的基本需求。在福利院,每位医护人员都要学会当好心理医生,不应小心翼翼的避死不谈,也不要诚惶诚恐地随着老人的病情被带进情绪低谷,而是用人性的关爱和心理疏导,为老人创造温馨快乐的气氛,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让家属子女在病人死亡后不留下任何遗憾的阴影。

四、结论

篇8:论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

一、问题的提出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 使得西方管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提高了企业的生命力。而该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 视员工为机器的附属物, 忽视人所特有的属性, 虽然缓解了当时的劳资关系, 但矛盾很快又上升。上世纪30年代, 梅奥实施著名的“霍桑试验”后, 提出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认为员工是社会人, 工作中需要协作、关爱、帮助、尊重等精神需要。二战后, 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 引起许多管理学家的注意, 威廉·大内对美日企业战后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后, 提出Z理论。该理论认为领导应该关心员工, 注重员工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注重集体价值观的体现的培育, 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 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人性, 于是在管理界引起“文化管理”兴起, 这些新理论的出现, 在不断地扬弃和完善科学管理理论。

在我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许多管理学家和企业家, 根据中国的国情、企情, 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使得许多企业取得成功, 海尔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也有许多企业犹如昙花一现, 转眼就没有了, 究其原因, 就是管理者用什么方法来管理企业的问题。而在管理实践中, 采用科学管理, 还是人性化管理, 这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所以管理者有必要对两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区别

(一) 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不同。

对于科学管理而言, 由于其以制度为中心, 一切按规章办事, 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就是管理。他们借助于组织系统, 从上到下形成一条组织链, 依靠组织赋予的职位权力进行命令和指挥, 上层做决策, 中层传递, 基层无条件执行, 员工根本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完善的组织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性化管理, 它是以人为中心,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施管理的过程是根据人性的特殊性来进行管理, 讲究在原则下的灵活性, 也就是在刚性管理的前提下实施柔性管理, 采用权变理论的观点, 在管理过程中依靠的是个人魅力、个人专长、个人背景以及感情等非职位权力, 此时的管理方式是领导, 是一种艺术, 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二) 依赖的组织结构不同。

科学管理注重的是政令统一, 长期以来形成的是锥形组织结构, 该组织结构利于政令从上到下发散传递, 层层递进, 关系密切, 各负其责, 每一管理层上的主管都能对下属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权力集中, 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以便保证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层层落实和执行, 各级管理各负其职责, 形成统一的指挥链。而人性化管理注重的是人性解放, 主张员工个性张扬, 必然要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空间, 因此常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 该组织结构上级主管对下属的控制少, 权力分散, 管理者行为更多是领导而不是管理员工, 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所依据的指导思想不同。

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把员工视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以X理论为指导, 认为人工作的动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的, 工作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而人总是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工作, 所以组织能控制经济诱因, 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 组织必须控制员工的情感对其经济利益的影响, 员工一般都会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 所以组织必须进行监督、指挥和控制, 并对员工实施惩罚进行威胁, 才能使他们付出努力去完成工作。而人性化管理则是把员工视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综合体的幸福人,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 注重的是人性解放, 主张员工个性张扬、员工的全面发展, 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管理, 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人性, 以便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它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 产生自控意识, 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 进而提高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激发其内心贯彻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三、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联系

(一) 科学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 借助组织职权进行的程序化管理, 主张的是一种严格、守时、守则、守责的职业道德精神, 是一种刚性管理。企业通过实施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企业运行的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之, 这便于组织协调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易于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俗话说“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正是这个道理。而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企业制度作为管理依据, 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管理实践表明, 企业如果没有各项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 企业管理是无法进行的, 人性化管理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会变为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的人情管理, 从而使得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处于混乱状态。人性化, 是在完善管理制度前提下的人性化, 是在了解人性, 建立在社会人的假设之上, 强调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而制度的缺失, 会导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大锅饭”, 形成员工惰性滋生的土壤。同时, 从人性化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 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实际上是把规范的科学管理作为前提和基础, 是包含着科学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而不是排斥、否定。它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来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不但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注意到对人非理性的“规范化”, 同时也注意到人性理性的一面, 并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来实现。可见, 离开科学管理, 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

(二) 人性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升华。

由于科学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其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 它所依靠的主要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 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管理实践表明, 科学管理在严格执行某项规章制度时, 势必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而由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就难以建立宜于环境变化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而以制度为中心的管理, 不注重员工的人性, 往往将员工置于消极被管理的状态, 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决策的意识, 员工一般情况下只要完成分内制度量化的工作, 其他的事情就不管。而科学管理又不可能把涉及组织工作的所有事情都厘清,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员工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会导致管理的僵化、生硬。正是基于在管理实践过程中, 科学管理无法处理其存在的缺陷, 人性化管理应运而生。由于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 员工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形成集多种人性假设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体的幸福人, 科学管理已经难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于是需要在硬管理的前提下, 施行柔的人性化管理, 以达到刚柔并济的目的。实施人性化管理, 在制定制度时体现人性, 通过企业文化来提升员工的价值观和自控意识, 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 进而提高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科学管理中的制度可能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得僵硬, 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 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实践表明, 企业没有制度, 失去的是其存在的基石, 而没有人性化管理, 企业失去的是未来的发展。而现代企业管理在实践中, 正是在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寻找契合点, 人性化管理的出现, 是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 是时代的需要, 它弥补科学管理中柔性的部分, 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 所以说, 人性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升华。

四、结语

认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有利于避免管理走极端, 一端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管理, 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没有灵活性, 这既不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又难以留住人才, 从而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一端是脱离制度的人性化管理, 就变成人情化管理、宽松管理, 这是一种没有真正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现象。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实施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是在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的基础上实施的柔性管理, 而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否定, 相反, 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前者, 是在两者间寻找契合点, 以便使得企业管理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在管理中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第三版

[2].姜法奎, 刘银花.领导科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小学生叙事1下一篇:勤劳的小蜜蜂2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