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2024-05-15

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办法(通用6篇)

篇1: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巴林右旗农电局

新闻应急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国家电网”品牌和企业形象,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变化,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应急工作暂行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新闻应急工作是指对各类突发事件可能涉及或已经涉及公司形象的负面报道、不良信息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化解的全过程工作。主要指:

(一)发生或可能发生对企业形象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失实报道事件;

(二)发生或可能发生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影响的恶意新闻炒作事件;

(三)其他发生或可能发生影响企业及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闻事件。

第三条新闻应急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预防为主、及时处置”的原则,围绕“国家电网”品牌和企业形象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大局。

第四条成立新闻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在 —1—

局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各部室、中心、供电所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决定新闻应急工作启动事宜。

(二)审定新闻应急工作方案及措施。

(三)确定企业舆情监测重点及新闻风险防控范围。

(四)有效协调与地方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关系。领导小组下设新闻应急办公室(挂靠思政部),各部门、所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新闻应急工作负责,并按照新闻应急工作管理规定各司其责。

第五条新闻应急工作主要目标是:及时、准确掌控新闻舆情,完善新闻应急机制,积极、有效处理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制止恶意炒作,澄清事实真相,把负面报道和失实报道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形象。

第二章新闻应急工作方法与要求

第六条新闻应急工作应坚持源头控制、预防为主的方针。

(一)各项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足,都可能引发负面舆论。必须建立上下一盘棋、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新闻应急大格局,形成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二)新闻应急工作是“国家电网”品牌、公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保机构、经费、人员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三)在出台各项重大举措时,应事先评估新闻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或相应的防范新闻风险措施。

(四)强化内部管理,重点要做好窗口单位和其他涉及社会与民众利益工作的规范管理,力争从源头上防范负面舆论的发生。

(五)要建立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宣传主管部门、网络主管部门沟通汇报的机制。

(六)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力争达到价值认同,形成共识。

(七)局属各单位在发生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向新闻应急办公室报告。

第七条新闻应急工作事中控制应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一)舆情监测。局属各部门、各单位应设立兼职岗位负责舆情监测(包括网络舆情监测、电视舆情监测),建立舆情监测网络,实行舆情逐级上报制度。

(二)争取支持。发现重大舆情后,相关单位应立即向上级单位报告,同时与当地党委政府、宣传和网络主管部门联系汇报,取得当地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与指导。

(三)主动沟通。迅速对舆情性质做出判断,灵活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在第一时间与事件传播媒体或当地主要新闻媒体联系,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从信息源头上进行控制。

(四)控制传播。采取措施,防止负面信息进一步扩散,特别是通过网络扩散。

第八条新闻应急工作事后化解要采取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的措施,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新闻应急事件发生后,必须快速反应,争取主动,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话语权,阐明事实真相,做出积极的姿态,引导舆论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澄清事实、以正视听的目的。

(二)真实性原则。对事件不隐瞒事实,不无理阻挠,不虚报谎报,做到诚实守信,及时向媒体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

(三)“一口对外”原则。让了解事件真相、对事件处置措施和情况知情且有发言权的人站到第一线。理清头绪,统一口径,对外传达同一个声音。

(四)承担责任原则。顾全大局,将公众利益摆在首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错误,不争论得失。同时迅速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与行动,用事实说话。

(五)真诚沟通原则。始终保持真诚谦和的态度,理性、客观、诚恳地阐明事实,善待媒体、公众及相关当事人。与媒

体、公众不对抗,积极寻求合作途径。

(六)系统运行原则。根据《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启动相关工作,实行整体联动。

(七)权威证实原则。为化解新闻危机,积极寻求第三方话语支持。重点在于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请权威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站出来说话,最大可能争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八)事后补救原则。新闻危机一旦发生,无论事件处理得多么完美,都会在公众心里留下一些阴影。必须注重采取事后补救的各种措施,及时引导、转移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原地修复和异地重建企业的声誉与形象。

(九)“五不放过”原则。对引发新闻危机事件的原因调查不清楚不放过;对相关责任人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对员工未进行警示教育不放过;对事件处理未消除负面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放过;对事后未采取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不放过。

第三章总结评价及责任追究

第九条总结评估要求:

(一)获取反馈,展开评估。新闻应急工作结束后,新闻应急工作办公室负责收集和整理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来自公

众的反馈意见,及时对工作进行评估,分析问题,起草评估分析报告并向党委汇报。

(二)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增强新闻敏感性,超前预控,变事后化解为事前防控,形成闭环,防范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力争实现新闻非常事件可控在控。

(三)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新闻应急工作,结合工作性质和特点,做好防控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新闻应急工作纳入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

第十条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是新闻应急工作负总责,对新闻危机防控成效显著、新闻应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当、处置不力、延误时机而发生的具有严重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区别不同情况对责任单位、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组织处理。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巴林右旗农电局新闻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2: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

法》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厅应急〔2009〕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对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宣传贯彻工作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办法》,全面理解其主要内容。要结合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和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编制相关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办法》及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全社会和生产经营单位对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为深化应急预案管理奠定工作基础。

二、加强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各单位要按照《办法》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应急〔2007〕34号)要求,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班,有重点地分类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应急预案专题培训,指导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要将《办法》和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列入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班课程,尽可能扩大应急预案培训范围,普及应急管理知识。

三、加强工作组织协调,确保《办法》贯彻实施

应急预案管理涉及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和重大危险源,量大面广,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单位(部门)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评估,补充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结合本地区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单位分布情况,充分发挥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积极性,有重点、分步骤地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实行应急预案备案管理。要将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在册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管理作为2009年工作重点,努力实现上述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率100%的工作目标。

四、制定相关配套文件,规范管理工作程序

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应急预案管理部门业务分工和职责,规范本地区应急预案备案范围和工作程序。要认真贯彻执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评审工作。

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办法》有效实施

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总结《办法》贯彻实施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推广典型经验、交流各地区好的做法,带动本地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对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湖北、广东、重庆等7个省(市)安全监管局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进行重点督导,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导7省(市)制订《办法》贯彻实施方案,定期总结《办法》贯彻实施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各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和全国“安全生产月”开展的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制订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和具体工作方案,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要指导重点和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综合演练或专项演练,加强应急预案衔接,提高应急能力。要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演练,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公众,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七、建立预案数据库,推动预案持续改进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通过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全面掌握分析本地区应急预案管理情况,指导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动态化管理。

各中央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办法》贯彻实施意见或方案,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近年来企业发展情况,对总部及所属企业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在年底前将修订后的总部及所属单位预案报有关部门备案。

各单位要结合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推进安全生产“三项建设”,推动《办法》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请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各中央企业于2009年12月前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篇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88号

修订后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3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杨焕宁

2016年6月3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迅速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评估、修订及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管理实行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综合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七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第八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五)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八)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第十条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事故风险评估,是指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的过程。

应急资源调查,是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结合事故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编制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信息报告、响应分级、指挥权移交、警戒疏散等内容。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事故的,应当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第十四条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五条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规定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

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和备案

第二十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部门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带储存设施的,下同)、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形成书面评审纪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第二十二条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评审人员与所评审应急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并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

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五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并抄送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

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前款规定以外的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确定。

油气输送管道运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跨行政区域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申报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四)风险评估结果和应急资源调查清单。

第二十八条受理备案登记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应急预案材料进行核对,材料齐全的,应当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逾期不予备案又不说明理由的,视为已经备案。

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九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度,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

第四章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三十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第三十一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第三十二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第三十四条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五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应急预案评估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实施。

第三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并归档:

(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三)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六)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问题需要修订的;(七)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七条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修订工作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进行,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第三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落实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及其使用档案,并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适用状态。

第三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时,应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响应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四十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

第四十二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三条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二)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第四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二)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三)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四)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五)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六)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七)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制定。

第四十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篇4: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

新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6月5日起施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从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四个环节构建全过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这四个构建环节将进一步的明确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现从这四个构建环节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剖析。

一、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对于环境安全与应急的管理非常重视,在安全与应急的管理工作中环境风险的监管工作是重中之重。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是对环境风险的大小以及事件的后果进行预测和度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风险防控措施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规定了环保主管部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以及环境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的监督管理责任。

二、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一是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二是规定了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系统、应急值守制度等。三是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培训、环境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以及环境应急物资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企事业单位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助于识别风险隐患、了解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机理、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制定预案夯实基础。

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环保部门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设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预先做出具体安排,明确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处置方法和资源准备等,以确保应对工作科學有序,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

三、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主要明确了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响应职责。一是规定了企业的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责任;二是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急响应时的信息报告、跨区域通报、排查污染源、应急监测、提出处置建议等职责;三是规定了应急终止的条件。

环保部门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查,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与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相对应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应急监测部门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污染变化趋势,根据现场调查、监测结果,确定污染事件类型、危害、污染范围并编制监测报告,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有效应急安全防范、救援、环境安全处置技术支持。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或控制污染源,阻止污染物泄放,防止污染扩散。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应及时主动提供与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和必要的技术支持,相关行政监管部门提供事发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实施和调整应急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估计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处置。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关预案,调集物资、设备与人员,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控制和缩小污染物的扩散、蔓延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土壤和水体污染,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

四、突发环境事件的事后恢复

任何一次的应急事件都蕴含着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机会,这就需要对应急工作从风险防范到应急处置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有关环保部门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以及应急预案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

1、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调查评估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结束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要查找事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有关部门要开展环境损害调查,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对生态修复和恢复重建等提出建议。调查评估工作应客观、公正、全面,并编写调查评估报告。

2、突发环境事件事后调查处理

当前,一些干部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甚至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害,危害国家环境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通过开展事后调查处理,督促相关部门及人员积极履职,全面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严重后果。

3、突发环境事件善后恢复

善后处置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次生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应急过程中产生的劳务和设备租赁费用清算、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赔偿以及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等事项。

结论

频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对环境应急管理提出了更系统、更严格和更规范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应急管理构建体系有助于从总体上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严峻形势,有力维护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制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学习读本》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4 页码1—39

篇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应急办法

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2012年5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

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臵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与成员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接受本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设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本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职责。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建设。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设立专项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或者确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处臵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自治区和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应当建立应急储备金制度,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客观、准确、真实,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纳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负责人绩效考核范围,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二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自治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制定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州、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根据本辖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因机构职责、组成人员、应急资源和危险源等要素发生变化的,应当适时修订。

第十三条应急预案按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州、市(地)、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

(四)村(居)民委员会具体应急预案,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五)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具体应急预案,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综合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在人员密集场所、社情复杂敏感区域、重点目标等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整体协同处臵能力。必要时可以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演练。综合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对实施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制定应对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专业人才库,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处臵建议。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和评估,建立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将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整改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做好先期处臵工作。

第十九条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安全管理规定: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二)配备应急广播、照明、消防设备和其他应急避险器材,注明使用方法;

(三)设臵相应的报警装臵和应急救援设备;

(四)设臵符合要求且标识明显的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和通道;

(五)在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设臵明显警示标识,告知预防和紧急自救方法;

(六)工作人员熟练使用应急设备、器材,了解本岗位的应急救援职责和方法;

(七)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下列单位应当建立安全巡检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

(一)矿山、冶炼、建筑施工单位;

(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臵单位;

(三)供水、排水、供电、供煤、供油、供气、供热、输气和输油管道、交通运输、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的经营或者管理单位;

(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特色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管理或者使用单位。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广场、绿地、体育场、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公共人防工程等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向社会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方位等信息。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紧急疏散办法和程序,在应急避难场所设臵明显的标识和导引图,并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保证正常使用。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一)组建以公安消防部门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二)组建以行业、系统为依托的专业救援队伍;

(三)组建以成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临时救援队伍;

(四)协调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臵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负责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应急救援队伍配臵救援装备,加强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培训演练,并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人员、装备、培训演练等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负责、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机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建设自治区级储备基地和储备仓库,保障应急物资和特种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

第二十四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捐赠物资和资金,提供技术支持。

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可以依法向社会公开募集、接收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所需要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以及发放和使用情况,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监察、审计部门对捐赠款物的拨付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察和审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监察和审计结果。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二十五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承担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测、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应急指挥平台,并纳入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审核,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包括: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

(二)自治区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

(三)州、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监测机构、监测网点等构成的信息收集与报送体系,形成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收集、分析、引导以及快速报送机制。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媒体以及高危行业等单位确定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对所接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同时采取必要的处臵措施。

第二十九条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获悉信息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信息,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报送敏感性突发事件信息,不受突发事件分级标准限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具备下列内容:

(一)时间、地点、单位名称;

(二)信息来源、事件类别或者性质;

(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影响范围;

(四)事件发展趋势及处臵情况;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向社会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宣传车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文字向社会发布警报。对通信、广播、电视盲区以及偏远农牧区,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发布警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警报发布后,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相应防御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损害。

第四章应急处臵与救援

第三十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处臵与施救,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先期处臵,防止突发事件扩大、蔓延。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配合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三十四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应急处臵工作的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派出或者指定现场指挥长,统一组织、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现场指挥长有权决定现场处臵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现场应急处臵工作,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

第三十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除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规定的应急处臵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应急处臵措施:

(一)调集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展开营救,动员、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自救互救;

(二)拆除、迁移妨碍应急处臵和救援的设施、设备或者其他障碍物;

(三)简化财政资金审批和物资调用程序,保障应急处臵所需资金和物资;

(四)本办法规定的其他处臵措施。

应急处臵措施可能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履行表明身份、告知事由、说明理由等程序义务。第三十六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扩大,同时向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告。

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有本单位人员参与的社会安全事件,本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第三十七条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行为等社会安全事件,事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进行先期快速处臵,同时按规定报告。

第三十八条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时,自治区统筹部署调动维稳力量,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通信管控等处臵措施。

第三十九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臵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调用其他应急物资、设备、设施、工具。必要时可以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被征用物资或者场地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处臵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十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客观、准确、真实公布事件进展、政府措施、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对谣言和不实传言应当迅速予以澄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发生、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四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和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通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应急专用频率的电波监测和干扰排查等技术保障。

公安机关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保证参与应急处臵的车辆优先通行和线路顺畅,免收费用,必要时开辟专用通道。应急处臵人员、车辆应配臵规范标志。

铁路、公路、航空部门应当确保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人员、救援物资、救援设备优先运输。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组织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救护队伍进行现场处臵,建立或者确定隔离治疗场所,开展医疗救治、传染源隔离、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四十三条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灾害监控、污染治理以及宣传疏导等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第四十四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短期恢复与长远发展并重的原则,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制定康复、补偿、抚恤、安臵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五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设臵过渡性安臵场所,组织开展过渡性安臵工作。

过渡性安臵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具备相应的防灾减灾功能;

(三)提供防病防疫、医疗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

(四)保障受安臵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公民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法律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十六条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公民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实施的应急安臵措施,积极参加恢复与重建工作。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和突发事件评估分析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突发事件发生地和受影响地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统计、核实和评估,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等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信息报送、预警、应急决策、处臵与救援等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将调查评估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始记录等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

(二)未制定、适时修订、报送备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三)未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监控的;

(四)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者未开展应急演练的;

(五)未向社会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

(六)未建立物资储备的;

(七)未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调查核实,或者未采取必要处臵措施的;

(八)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信息的;

(九)未公布救灾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情况的;

(十)拒不服从现场指挥长的调度和指挥的;

(十一)拒绝或者拖延执行有关应对突发事件决定、命令的;

(十二)未按程序进行应急征用的;

(十三)玩忽职守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的;

(十四)截留、挪用应急专项资金、物资的;

(十五)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歪曲、掩盖事实等手段逃避法律追究,或者包庇对突发事件负有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第五十条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未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遵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的;

(二)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维护、管理,保证其正常使用的;

(三)未建立安全巡检制度或者未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

(四)未配备相关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或者未做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附则

篇6: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的意见》(x)精神,不断满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照护体系,使其更好的享受新时代品质城区的建设成果,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在近几年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辅助项目实施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品质城区的奋斗目标,依托项目载体,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关爱帮扶力度,推动建立关怀计生特殊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社会稳定和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扶助对象范围

凡户籍在x区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以下称“失独”家庭),并且持有《x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证(A)》。

三、项目内容及实施办法

1.送健康检查。为“失独”家庭成员每人送一张健康检查卡,持卡可到x医院进行免费健康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契约式医疗服务。

实施办法:区计生协统一制作《免费健康检查卡》,由各街道办事处发放给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参加健康检查的“失独”人员,并做好发放档案记录等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健康状况及家庭成员实际需求,开展家庭契约式医疗服务。

2.送康复补贴。“失独”家庭成员在生病住院期间,每天送给60元的康复补贴金,每人最多不超过90天。

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提出申请,由街道填写《x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关怀项目申请表》,一式二份,并提供身份证、户口簿、x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A)、医院开具的出院小结复印件,各街道办事处审查合格后报送区计生协,由区计生协审核通过后每半年统一发放康复补贴金。

3.送医疗应急保障。由区慈善总会出资5万元,设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用于保障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的紧急救助。(详见《x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管理办法》)

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提出申请,由社区填写《x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关怀项目申请表》,一式四份,并提供户口簿、身份证、x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三级甲等医院开具的医疗诊断书、出院小结及结算单复印件,报送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办事处审查合格后报送区计生协。区计生协与区慈善总会审核通过后每半年统一安排发放救助保障金。

4.送家政服务补贴。为一方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和一方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家庭,每户每月送300元的家政服务费补贴。

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提出申请,由街道填写《x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关怀项目申请表》,一式二份,并提供户口簿、身份证、x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A)复印件,一方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家庭,需三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医疗诊疗诊断书复印件。申请材料在街道办事处审查合格后,报送区计生协,区计生协审核通过后每半年统一安排发放家政服务费补贴。

5.送养老辅助补贴。为年龄在60周岁以上且有意愿入住养老院的“失独”人员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人员,每人每月送400元的养老补贴。家政服务补贴和养老辅助补贴不可兼得。

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可由本人或委托他人提出申请,由街道填写《x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关怀项目申请表》,一式二份,并提供本人户口簿、身份证、x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A)、与养老院签订的入院合同、收费收据复印件,一方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家庭,需三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医疗诊疗诊断书复印件。申请材料在街道办事处审查合格后,报送区计生协,区计生协审核通过后每半年统一安排发放养老补贴。

6.走访慰问。在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和春节分别开展“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为每个“失独”家庭送慰问礼品。

实施办法:在以上所涉及到的节日期间,区计生协、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组织专人对“失独”家庭进行走访,走访家庭以持有《x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A)》为准,慰问礼品由区卫计局根据财务管理规定统一购置。

7.“温馨家园”兴趣活动。根据“失独”家庭人员具体需求,开展兴趣学习活动。

实施办法:每两个月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活动,每次半天。由区计生协指定专人负责组织,聘请专家开展健康讲座,举办手工制作、心理咨询等活动。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区计生协要积极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安排专人抓好落实。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要认真做好衔接和服务工作。

(二)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社区应及时掌握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对“失独”家庭动迁、新增、户籍转换和家庭人员等变化情况,每月由各街道办事处汇总后,报送区计生协。

(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相关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政策精神,能及时准确向服务对象宣传解释本方案,确保政府的惠民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实行层级负责制。按照区、街道二级分工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区计生协和各街道办事处要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加强各服务项目的监督。各街道办事处、社区要认真做好调查审核工作,做到无漏报、无瞒报。

五、本方案由区计生协负责解释,有效期一年。

附件:x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管理办法

附件

x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x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照护关怀项目实施方案》,为落实好送医疗应急保障项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目的是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紧急医疗问题提供帮助,提高其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条

本办法原则上规定救助对象及救助标准,具体救助的人数及标准,按照实际情况和预算进行调整和确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需救助基金由区慈善总会设专款,2018年救助保障金总额不低于5万元。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为规范救助保障金的申请与使用程序,设立x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管理小组,组长由区卫计局局长、计生协常务副会长x和区慈善总会秘书长x担任,区计生协专职副会长任副组长,卫生计生局各科科长以及各街道卫计科的科长为成员,管理小组根据本救助保障金管理办法,讨论决定申请救助保障金对象的审核、审批、发放等事务,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等,对救助保障金的扶助对象、扶助额度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计生协会,负责救助保障金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三章

关怀对象与标准

第六条

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的扶助对象为户籍在x区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

第七条

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的救助标准及办法:

凡户籍在x区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女性成员49周岁以上),家庭成员在本罹患有重大疾病(如癌症、血栓、尿毒症、植物人等)造成家庭困难的,参照市政府临时救助标准,救助对象罹患大病住院治疗所产生的自费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给予2000元现金救助;自费金额在20000元以上的给予3000元现金救助。同一个事由当年只能申请一次救助。

所需申请材料:申请人户口薄、身份证、x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A)、三甲医院出具的医疗诊断书、出院小结和结算单原件及复印件。

第四章

申请与发放

第八条

救助保障金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在当年的救助计划下发之后,符合规定条件的居民,按照第七条规定的救助标准及办法,到户籍所在地社区进行登记,填写《x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关怀项目申请表》,一式四份。

(二)审核。社区将申请材料报送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对申请救助保障金的人员进行认真核实统计,审核合格后报送区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管理小组办公室。区医疗应急救助保障金管理小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审定、政策指导、资金测算、备案管理和日常监督。

第九条

关于救助保障金的发放。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全年分两批发放基金,分别在6月30日前和11月30日前完成审核和审批资金的发放。若申请经核实不符合条件,应及时将有关书面证明材料退回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

附则

第十条

本办法由x区慈善总会和区计生协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上一篇:乡下人家作文下一篇:高中历史必修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