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发送)

2024-05-14

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发送)(共3篇)

篇1: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发送)

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

努力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孝昌县人民政府(2010年12月)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孝昌行政服务网络平台规范管理被省监察厅确定为工作联系点为契机,以深化“批管分离”为核心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为重点,着力加强和规范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努力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十个全覆盖”工作。到目前为止,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实现100%全覆盖;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00%进入中心办理,即办件现场办结率100%,承诺件按期办结率100%,窗口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窗口投诉处理及回复率100%。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政务服务工作机制。年初,县委常委会学习讨论省纪委九届六次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十个全覆盖”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了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确立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

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制定了《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牵头主抓、行政服务中心业务指导、乡镇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化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一是整建制进入。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我们充分利用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机遇,县直38个窗口单位均设立行政服务股,并整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理顺分管审批业务和分管窗口领导的关系,实行分管审批业务领导终审制;解决好窗口管理和现场踏勘的关系,由窗口首席代表发出指令单,并限时完成现场踏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也按照“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要求,整合民政、财政、劳动、城建、国土、等9个单位,整建制进入中心办公。村级便民服务室则整合村级组织、纪检小组、信访接待、纠风联系、政策咨询等职能,整建制进入村便民服务室。“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100%全覆盖。二是批管分离。职能归并后,行政服务股只承担行政审批业务,后方科室则履行执法管理、监督检查、现场踏勘、协调指导和延伸服务等职能。彻底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

务”的审批服务模式。三是充分授权。由所属单位对窗口首席代表下达《授权书》,明确首席代表具有“六权”,就是:即办件的审批权、承诺件的组织协调权、现场踏勘的协调指挥权、并联审批的签署意见权、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权和特事特办权等。计生、工商、房产、国地税等窗口实行“完全授权”,所有业务由窗口首席代表直接审批。通过对窗口充分授权,使得窗口能办事、快办事、办好事,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整合资源,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大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按照“建设一流中心、提供一流服务、打造一流平台”的指导思想,采取“县政府投入为主、部门投入为辅”的办法,共投入600多万元,建成1200平方米的县级行政服务大厅,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二是加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力度。把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文化站、计生服务站等项目建设统一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划,采取“项目资金整合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县级财政补助一点、社会捐赠筹措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每个乡镇都建成100平方米以上的便民服务大厅。三是加大村便民服务室建设力度。村便民服务室的建设由组织部门牵头,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为依托,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室、农村服务社、卫生室、人口学校、图书室等项目资金建设村便民服务室,把村便民服务室建成村

务、商务、服务等“三务”一体的新型综合便民服务站。

四、规范管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开展“窗口建设年”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窗口建设年”活动工作方案》,按照“各类展示标准化、接待服务标准化、办件质量标准化、人员工作状态标准化、文档管理标准化、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衔接标准化”等“七个”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窗口建设与管理,使窗口建设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县、乡中心将所有窗口工作人员的月度、年度考核工作纳入中心统一进行,考核结果直接进入个人档案,人事部门每年调剂15%的优秀指标给中心,充分调动窗口工作人员积极性。真正把单位的业务骨干、放在窗口放心、能代表单位形象的工作人员选派到窗口来,着力打造“团结、严谨、高效、便民、廉洁、和谐”的便民服务平台。三是健全便民服务机构管理制度。根据《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对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机构设置、主要职能、服务项目、管理规范等进行了明确统一规定,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在全覆盖的基础上,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五、创新服务,强化政务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全程代理服务机制。我们制定了《重大招商项目全程代理服务暂行办法》,县开发区和招商局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投资服务窗口,对于重大招商项目从企业注册、项目建设到生产经营的

所有手续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实行老板与部门相对隔离。乡镇招商项目手续办理由乡镇招商专班全程代理服务。同时,对工业项目的收费进行彻底清理,对县直9个单位24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对县直9个单位25个服务性收费项目,按下限标准的30%以下优惠收取。形成了“审批一张表、收费一单清、服务一站式”的审批服务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服务制度。制定出台了《企业注册并联审批工作方案》和《基本项目建设并联审批工作方案》,分别对企业注册、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五个阶段制定审批流程图和审批表,实行“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时收件、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全程监督”的并联审批工作新机制。今年,共召开并联审批联席会议28次,办理并联审批项目34件,办结率100%,缩短办事时限近800个工作日。三是强化乡镇村便民服务功能。结合行政审批服务项目清理工作,下放审批权限,强化基层便民服务功能。项目清理后,县级中心保留审批服务项目243项,比上一轮精减124项;调整为日常管理的110项;下放到乡镇的34项,其中: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的8项,代理审核服务类的26项;村便民服务室代办项目18项,咨询服务项目48项。基本形成了“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代理、村便民服务室代办咨询”的便民服务新格局。

六、加强监督,规范行政服务行为。一是建立监管体系。建立电子监察室,对审批过程实行网上监察;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审批人员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群众满意度调查系统,使审批行为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电子监察绩效评估系统,对审批行为实行电子监察;建立办件即时公告系统,对审批结果进行滚动播放,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先后组织开展了电子政务、“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政务服务环境专项整治等活动。通过整治,近几年共查处了24个单位,党纪政纪处分11人,组织处理15人,调离执法岗位6人。三是严格考核制度。我们制定《考核办法》,对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并且把“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十个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发展环境评议、政风行风评议和依法行政等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分别进行督办、通报和问责。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规范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和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整体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

篇2:深化批管分离改革 规范便民服务管理(发送)

关键词:管理,服务,国库集中支付

为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监督,我区自2012年10月份开始在全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一、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必要性

以前,财政部门根据预算按期(按月或按季)将财政资金拨给各预算单位,并由各单位自行支付给商品和劳务提供者。这种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弊端主要表现在:多头、重复、分散设立账户,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资金过早流出国库,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截留挪用资金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不能及时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提供准确依据。

针对这些弊端,我区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这些改革虽然有所成效,但还不彻底,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原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进行改革。

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主要做法

我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立足实际,大胆开拓创新,以改革方案为统领,以完善制度为根基,以规范运行为主线,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不断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及配套措施,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一)注重理顺体制机制,奠定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基础

一是理顺职能配置,按照“一项工作由一个部门负责”原则,将相关工作流程重新理顺,明确由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统一办理国库集中支付各项业务;二是充实工作力量,为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核增编制17名。

(二)注重做好准备工作,保障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如期进行

一是全面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完成了41家预算的账务清理及财务档案移交工作,顺利转轨。二是建立完善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采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渐进式做法,先试点再推开,开设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97个,财政零余额账户7个。

(三)注重建立考核体系,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操作

建立了预算单位、代理银行、支付中心“三位一体”的监督考核体系。制定了《预算单位集中支付工作考核暂行办法》、《银行代理业务综合考评暂行办法》、《支付中心工作人员综合考核暂行办法》,加强了对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规范了工作行为,切实提高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保证资金安全准确支付。

(四)注重完善支付制度,助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入

一是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加强对公务支出过程的监控,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腐败现象。二是建立健全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运作机制。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支付的详细交易记录,及时核实预警疑点,迅速纠正查实问题,及时通报违规情况,真正形成事前事中有效监控、事后跟踪问效的资金支付使用监控模式。

(五)注重建设信息系统,支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快速上线

一是基于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构建了预算指标管理、国库支付管理、单位核算管理、资产管理、公务卡管理、动态监控等一体化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标准统一、数据共享。二是平台实现了财政内部各业务及系统之间、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与同级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注重建设绩效机关,助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妥推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干部管理。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紧围绕“规范支付、热情服务、保障有力”工作目标,制定了内部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八项管理制度,严格防范和杜绝“庸懒散慢拖瞒”行为的发生。二是提高办事效率,规范业务流程。三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四是创新活动形式,创建高效机关。

三、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成效

我区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起点高、基础实、措施有效、运行有序,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共办理业务35884笔金额37.7亿元(不含统发工资)。真正做到了“管钱的不拨钱,拨钱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实现了收入一个“池子”,支出一个“口子”,有效提升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体现了单位支出的计划性

各单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等财政部门划拨的资金到账后才能支出,而是按照批复后的部门预算填报“月度用款计划”安排本单位的支付项目。

(二)强化了国库的资金集聚功能

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使部门预算的财政资金在支付行为发生前都集中在财政国库。改革时预算单位共上缴资金10101万元,2012年计划结余16568万元。

(三)促进了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从机制上杜绝了无预算指标的拨款,约束了预算单位自行调剂项目资金,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促使各预算单位重视和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规范了财政部门预算的执行

国库集中支付以部门预算为基础,遵循“预算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付”的操作原则,对每一个预算项目实行精细化控制,确保财政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减少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五)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拨付环节

财政资金通过国库直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资金的拨付环节,由原来的层层拨付到现在的“直通车”,极大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解决了以往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现象。

(六)提高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篇3:规范教学管理 深化课程改革

[关键词] 规范管理 深化改革 构建和谐课堂

近年来,在市教研室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们以新课改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管理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名师带动为手段,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全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连续被评为滕州市教研教改先进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范教学管理,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我们紧紧围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这一中心目标,以科学、规范、精细、实用的方法,强化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突出效果管理。

1.坚持课表上报制度,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理

为加强对各学校课程的管理,我们严格按照市教研室的要求,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要将教学计划、课程表、任课教师分工表及时报到教研室审批。平时,教师要严格按照审批的课程表上课,不经批准不得随意调课和停课,教研室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纳入学生量化,以保证课程方案执行的严肃性。

2.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突出教学过程管理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贯彻滕州市颁布的《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并要求全体教师遵照执行。重点抓了对各学校的抽查监控,每学期,教委办组织三次大型检查视导。开学初对各项计划的制订、课程方案的落实进行检查,学期中全面检查教学过程管理、听课调研,学期末教委办统一组织千分制考核,进行评价性视导。各学校每学期对教学的几个环节,对各校的教学过程管理实施全面评价,确保教学环节的规范与优化。

二、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

1.实行教学问题上报制度,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实行了教学问题上报制度。要求教师把在教学中遇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及时地做好记录,并报到学校,然后由学校汇总、筛选后再报到小学教研室,教研室通过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再反馈到各学校,以此作为下一步教学研究课题。通过本项活动,增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2.开展小课题实验,实现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们重视抓教改课题实验研究,促使教师成为科研型人才。每学期初,教师们在教学计划中都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学实践,通过这些课题的实验研究,对提高教学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课题改革,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倡导教学反思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引导教师形成反思的意识,注重反思习惯,掌握反思方法。课前问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中问自己: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及时提醒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人的问题”。课后问自己: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这种反思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组内老师在上课后及时交流,共同反思,让反思促进每个人的进步。同时,每个人都有反思集,每学期至少有精典反思十次。

三、实施名师工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以新课程达标课验收活动为抓手,全员参与,严格验收,效果明显,有10名教师被评为两级市课改标兵,朱霞同志被评为滕州名师。二是加大听课调研的力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长期坚持听课调研,与老师们共同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全体教师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三是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评比活动,让教师教学水平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近年来,我镇有1名教师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二等奖,2名教师在电教优质课评比中获奖,5名教师获滕州市优质课一、二等奖。四是努力培养一支引领教学改革的教研队伍。我们着重加强了教研实绩考核,促使教研人员走进课堂,贴近师生。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校本培训和教研课题为抓手,积极探索以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以课题带科研,以科研带培训,以培训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课堂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柳斌同志在1997年就曾经指出:“实施新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自实施新课程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并且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我镇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大力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做到“一课一反思,一周一交流,两周一总结,一月一研讨,一学期一展示”,把学习的快乐真正地还给学生,把学生当做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和交流的个体。在教学中实施角色换位,即: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让教和学变成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让“学生—讲台—老师”的传统模式变成“伙伴—合作—平等”的和谐模式。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担当学习舞台的主角,能动自主地获取知识搭建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凸显全员性、互动性、趣味性、生活性、探究性、生成性、人文性、整合性,逐步呈现出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合作,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现在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余时间,老师们与学生一起走进精彩的世界,让学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储备能量。

五、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自我展示的平台

上一篇:华侨大学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下一篇: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