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档案

2024-04-27

文化自信档案(共8篇)

篇1:文化自信档案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谢谢(2010810)

篇2:文化自信档案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有关时政热点的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发表演讲,所以说一定会免不了出些差错,还请在坐的各位多多海涵。我演讲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从我做起”,接下来开始我的演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多更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应该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缺乏文化自信,这个国家就会缺少生命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人民走向世界的基础,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谈到文化自信,很对人都会觉得很模糊,或者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不值得自信,这是对文化本身不了解的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是有原因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被迫由封闭转为开放。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纷纷流入中国,让封闭了好几百年的中国人开了眼界,瞬间发现国外有这么多“先进”的事物,思想,让整个民族很难适应过来,就出现了不少错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的人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也有人对此顾步自封,从不过问,为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而感到自豪,少有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和别人的文化。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不够。为什么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是因为对文化调查地不够彻底,没有在充分调查下总结的结论,含水量注定是很高的。所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文化调查,对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信将无从谈起。调查文化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弄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勤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勤劳的象征,这是西方所不能比的;我们有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比羡慕的饮食文化;我们还有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他的儒学思想渗透到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还有在社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春节……一个拥有充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他本身具备足够多代表民族、代表国家的优秀文化,很幸运我们的国家拥有这个条件,而且完全是过之无不及,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资本、有理由、有底气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已成为世界多级化的文化一级,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international,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篇3:论档案文化自信与档案文化建设

一、档案文化自信的内涵

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 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动力, 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档案文化自信, 就是对档案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充分的肯定, 并且矢志不渝地坚持弘扬, 同时对其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坚信档案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信档案文化在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信档案文化事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1. 坚信档案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作为历史记录, 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风云, 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将历史带入现实生活当中, 满足人们研究和求知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文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 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科技、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该规定中容易看出, 档案具有时空跨度大,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等特点。可以说, 上至国家机构, 下至家庭和个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与文化都离不开档案, 都需要借助档案才能将有关的信息客观真实, 完整无缺地记录和保存下来。所以, 档案既反映了上层建筑中的一些观念和形态, 又体现了经济基础中凝聚的精神和财富。无论是对档案的记录保存与加工, 还是对档案的传播利用和编研, 都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档案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 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和整体连续, 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它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说档案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基础。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档案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坚信档案文化在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档案文化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保管、查阅、编研和传播等实践活动, 在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特定文化, 因此档案文化的体系、结构、内容和形成过程与其他的文化有明显的不同。另外, 档案不仅客观地记录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也真实地记录了许多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的成长历程, 并通过专业的人员和专门的机构进行收藏, 同时一代一代进行传承和发展。所以, 人们普遍认为档案文化具有真实性、基础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 这是其他很多文化所不具备的。事实已经证明, 档案文化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档案能够帮助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并帮助人们明辨是非, 把颠倒的历史重新矫正过来, 从而使历史的真实面貌得到还原, 使人们的正气得到弘扬, 使社会的公正性与统一性得到保持和延续。其次, 档案不仅为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线索, 而且为文艺精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通过对档案的有效利用和考证, 人们能够找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线索和史证资料, 从而能够以史为鉴,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走弯路和决策失误以及不必要的损失。另外, 通过档案能够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有效记录下来, 并载入史册, 这样不仅可以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而且还可以鞭策和鼓励后人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多少年来, 许多英雄好汉, 名人豪杰就是因为从历史档案中得到了某些新的感悟和警醒, 才成就了一番惊人的事业。可以说, 档案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不仅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的自豪感, 而且能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反过来, 如果没有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 所谓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进步与文明的传承便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和套话。

3. 坚信档案文化事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可以说, 没有档案和档案文化的建设, 世界将会变得混乱和无序, 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也会戛然而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目前恰逢其时。只要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 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积极投身到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 不断开拓创新, 努力进取, 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定会大有作为。特别是,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档案事业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通过现代传媒技术, 一些档案文化作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并实现了有效互动和良性循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档案文化建设将会与高新技术手段进一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档案信息化管理将会得到全面的普及与提高。信息化档案不仅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外表美观, 界面友好, 查阅方便, 而且便于远程传播和资源共享, 有利于档案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档案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

有自信才会迎难而上, 勇往直前, 不断进取, 档案文化事业才会真正走向自强和繁荣。反之, 则必然会消极颓废, 固步自封, 一事无成。目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对档案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关爱。

第一, 培养人们对档案文化本质的正确认识, 使人们真正懂得档案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吸引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 使他们孜孜以求, 矢志不渝, 又能坚定人们对档案文化的信念, 促进档案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繁荣。第二, 培养档案工作人员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不仅要随时掌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还要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误区, 鼓励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提高他们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认识, 使他们真正走到崇尚真善美, 抵制假丑恶的正确轨道上来。第三, 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档案文化事业的投入, 努力为档案从业人员营造优良的办公条件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不仅能增加档案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也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四,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和力度, 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机会走出去, 请进来。这样才能增长工作人员的见识, 扩大工作人员的眼界和视野, 使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获得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赞誉, 档案从业人员的档案文化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

2. 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必然会对传统的档案文化建设产生新的影响和冲击。因此, 主管部门要帮助档案工作人员提高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 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 要购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 将破损的纸质档案进行有效的修复, 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等技术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一些无法修复的纸质档案要进行分类整理, 并建立电子档案目录, 以便查找和审阅。其次, 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 将本地网与国内外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链接, 以便远程传播和资源共享。目前, 许多档案系统已经实现或正在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不断推广与普及, 人们对档案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将会信心百倍, 劲头十足,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必然近在眼前, 指日可待。

档案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发展前景广阔,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深入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 抢抓机遇, 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积极投身到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 努力工作, 奋发图强, 力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 2011 (6) .

[2]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J].档案管理, 2012 (2) .

[3]李文波.让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绽放异彩[J].中国档案, 2012 (2) .

篇4: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3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文化的消费和需求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党的指导思想与大国崛起的时代发展要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国以本国文化为基础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文化交锋也更趋激烈。因此,深入认识文化本质,深刻理解文化发展规律,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重视的工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本质上是其文化的崛起。文化从哪里来?根本就来自于本民族传统的继承,还可以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文化要往哪里去?向未来去,到人类文明更高的发展阶段去。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两个词来表述,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不能认清自己的文化坐标,不能理清自身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自觉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而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好的注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文化,以强烈的责任感去追求文化,以历史的使命感去探索文化。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个国家的国本,就是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然是在本国优秀文化为内核基础上吸收全世界优秀文化,形成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文化气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自觉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开展文化建设,即文化自觉。自觉这个词含有自发、主动、积极作为的意思。文化自觉,就是能够自觉地去认识文化,用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指挥自身的行动,就是用文化的视野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是要求人们从“人”本身出发,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自身与他人,而不是仅仅从物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社会。

2008年发生在上海闸北区的杨佳袭警案就是一起值得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反思的典型案例。本案发生后,针对杨佳袭警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中关于此事的讨论和争辩也十分激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部分网友把杨佳称为义士,另一部分人则说他是杀人狂。从这正反两方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它鲜明地反映了因为文化价值的差异而造成的判断有多么的不同。说杨佳是义士的人,其文化价值标准可以说是《水浒传》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说杨佳是杀人狂的人,则是从现代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出发做出的文化价值判断。针对这样一起案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价值判断标准出现了紊乱。“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评价,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物质基础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群在文化上的差距同样如此,甚至差异更大。

文化上如此大的差异,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原先人们公认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取向被不断冲击。作为执政党理念的共产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乃至是各种亚文化都有不同的受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固然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如果不能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文化,不仅会让许多年轻人产生文化虚无的误解,更有可能造成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严重社会冲突,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看不惯所谓“80后”、“90后”的根本原因。即文化价值标准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因此,面对当前的文化转型,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实现价值观的重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样一个价值观重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过程。如果不能自觉地发展、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它去占领人民思想文化这块阵地,那必然会被传统的、宗教的、西方的,甚至是颓废的和反动的各种价值观所占据。因此,文化自觉的行动主体就是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8200万党员就是执行这个战略的主力军,这也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广大党员的文化自觉,自觉把这一体系进行发掘、宣扬和实践。以此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形成新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判断,最终成为一种大多数人的自觉,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也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事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自觉开了一个好头,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文化自信。其实中国的文化不自信如果从历史上来看,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逐渐丧失,特别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于中国文化的质疑就开始产生了。如果说洋务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试图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那么到了“救亡”与“启蒙”之争的“五四运动”,随着“打倒孔家店”的提出,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达到了顶峰。作为后人,我们不能苛求前人面对亡国灭种危险时剑走偏锋的极端态度,不过这些现在读来依然犀利的口号,可以说是面对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时文化上的自然反应。

面对西方这位粗暴的“老师”,中国这个“学生”不断地求索,最终请来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中国共产党人以“造反有理”的新文化,从基层出发,经过近30年的浴血奋战,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他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封锁,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在事实上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在这种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化自信不断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如果没有这样高度的文化自信,共产党人就不可能在落后的旧中国种下马克思主义这朵美丽的文化之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朵美丽的文化自信之花结出的果实。

20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导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陷入了低潮。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者们在世纪末高呼自己的胜利,他们判定这个世界的文明终结了,资本主义是这个世界最合理的制度,资本主义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其中的典型代表者莫过于“文明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虽然两者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最高峰,那就是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被证明失败了,历史终结了,人类文明从制度上已经达到最高峰,只需要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修修补补了。而其他如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等,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世界矛盾的主要冲突点。但众所周知的是,整个西方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科技、资本和话语权,所以,它深层的含义就是这个世界到最后只可能剩下现代西方文明这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这些理论无声而有力的回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认清马克思主义才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体现出的就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是这一文化自信的现实体现,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信以及为人类未来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探索的天下胸怀。

当然,今天的中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文化的转型也不可能脱离这一社会存在。因此,中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文化不自觉和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文化上的不自信根源于文化上的不自觉,如果没有文化上自觉地去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自觉地去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自觉地去学习我们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前辈的优秀理论,那我们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不会明白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前进。那些每天只会高喊西方“普世价值”的人,骨子里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最近几年在中央党校多次讲到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就是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深切勉励和教诲。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向文化进军的冲锋号,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时代的选择。中华民族要实现的伟大复兴,不仅仅应该是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更需要的是文化上的伟大复兴。只有自觉地完成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自觉地完成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判与吸收,自觉地学习、继承、完善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只有自觉地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超越他们,才能把真正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韩毓海,等,著.人间正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篇5:文化自信档案

作者:张全林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红色文化具有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的巨大能量,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只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始终深深扎根于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文化即灵魂,文化即血脉。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谓之行尸走肉;国亦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国家或民族,便会失却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甚至被人唾弃,成为待宰羔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身系亿万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前途的伟大事业,既需要自信、实干的精神,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的部分 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造就的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树立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红色文化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精髓的结晶,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战无不胜。回望历史,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在不断流血的凄惨中,在‚狼奔豕突‛的曲折中,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最终‚选定‛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路人,绝不是偶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验证和升华),更得益于毛泽东同志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才大略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工作方法。

‚挨打‛是文化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愚以为,最大的教训是:仅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此,直至‚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然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再次给‚幼稚‛的国人上了一课,‚仅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仍然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于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浮现在我们面前:百年耻辱的根本是中国封建文化落后于西方西本主义大工业文化的 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更为先进的文化,且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毛泽东思想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人类的文化,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东西方文化而已,西方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最为优秀部分的结晶,众所周知的,诸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优秀人物的思想。同时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继承,也就是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优秀部分,诸如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事在人为。这充分凸显了优秀、先进文化所共有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

二、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 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伴随的,是文化领域的深刻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中国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悄然‛质变,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主流逐步走向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即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特点是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

历史正在冷静中逐渐回归正轨。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的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具有红色文化的深深烙印外,更兼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为如何在新时期继承、捍卫、发展好红色文化,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治愈部分党员干部‚缺钙‛造成的软骨病,解决好党员干部及全体国民‚总开关‛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发展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千百万年的探索和百年的屈辱,练就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必将永久震动五千年之后人类文明的历史罗盘,告诉世人,历史的方向在哪里?作为有幸生活在五千年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久违梦想,无愧于生命的意义,踩着先辈的血迹和足迹,我们当为宣传、弘扬、发展红色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每一位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同志,都应该清新的看到,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造就的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紧迫感,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为改革开放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任务保驾护航,为社会和谐发展汲取和激发正能量,从而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 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

三、文化铸魂是实现中国梦、取胜未来的根本 伟大者自与‚伟大‛共存,然而,庶民的胜利终究是文化的胜利,点点滴滴,奔流向海。‚狭小的心灵‛听到诸如‚伟大‛的字眼,总觉得那是‚伟大者”的事情,殊不知‚伟大‛就是‚进步‛、就是‚好‛‚美好‛,就是‚前进‛。‚伟大‛的事业和‚好‛的事情有着同样可循的规律,都要经历‚磨难‛,用中国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叫‚好事多磨‛。

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教诲,今有‚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呐喊。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脚步,一路走来,你是否听到‚青年强则国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谆谆教导和深切呼吁?

历史告诫我们,控制一个人,最高明的办法是控制他的大脑;控制和打败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是‚观念斩首‛。在兵法上,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今世界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其军事最高学府西点军校,<<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尤>>占学员必修课的半壁江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警示历史:帝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时期表现为新干涉主义,如文化入侵)的贪婪和被压迫民族人民觉悟和反抗意识 的增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难以预料。尤其是伴随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命,战争也已发展到了‚以‘斩首’为核心,打击经济设施为重点,摧毁敌国人民意志为根本的全新模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未来难测的战争面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要避免劫难,实现习总书记‚能打仗、打胜仗‛的豪言壮语,为人类文明及和平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必须清醒的明白:战争没有道义的高低,只有拳头的强不强硬。

如何攥紧拳头,是个永恒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需要。攥紧拳头就要是形成统一的意志,就是组织起来;攥紧拳头既要有物质上的考虑,更要有思想上的重视。攥紧拳头就有敢于亮剑的力量和勇气,加上正确方法,我们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当前,一是要严惩腐败,提升信心,尤其是谨用和慎用那些讲话、座谈、写文章只字不提人民利益、只字不提理想信念,只字不提共产主义的所谓‚领导‛,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都没有,靠他们带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那将只会是天方夜谭;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群众参与改革的力度,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坚决杜绝用权力和金钱来裁量真理的愚蠢行为;三是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志愿军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钱学森精神、志愿者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追赶、跨越和‚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造就的红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具有实实在在藐视、打垮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连它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加以学习。继承、捍卫、发展、发扬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保障‚党不变质,江山不变色‛的需要,更是赢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命门,尤其对新时期敌对力量进行文化入侵、观念斩首的和平演变图谋要高度警惕。

四顾寰宇,在社会变革、政权更替速度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和隐蔽的今天,文化腐败(侵蚀)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失陷‛将比军队腐败更为可怕。只有铸好文化魂,才能打胜未来‚仗‛!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只有深深扎根在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19日《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新疆频道)

2、《习近平: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2013年7月13日人民网广西频道)

3、《习近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2013年11月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4、《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2014年1月4日新华网》

5、《刘亚洲上将:未来战争,我们如何亮剑》(2014年1月11日中国国防动员网)

篇6: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3、二者关系:(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3)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解

篇7: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正确诠释与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精神,让每一位学习者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

许多强国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把语言传播列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范畴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与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将汉语推广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赢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论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中,还是在境内的高校国际教育里,中国文化的传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是将纯语言问题讲清楚,或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何种文化观统领语言教学工作,令其朝着更为有效、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学习异国语言会出现很多不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合理诠释与传达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内涵与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跨交际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借鉴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化观。

费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认为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必然使我们对自身文化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在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能力、有信心重新更深入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又会帮助我们加强对文化的认识,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时代特色与时代魅力,进而获得对中国文化价值合理性的信心,把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讲清楚,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学习者接受、认同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文化更加自觉。

在全球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既保有对自身优良文化的亲切体验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能对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持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世界,这样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一个整体、较为全面的准确把握。

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程,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核心与特质,进而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备较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自觉将中国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学、品格智慧、人文伦理、民族风情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在循序渐进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也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正视我们的欠缺之处。

要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化作为一种教学信念贯穿到教学工作中,令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真正魅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自身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才能以宽松的文化心态传播本国文化,才能让学生不带偏见和误解地看待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实现汉语推广的最终目标。

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文化观作为方法论指导实践教学,就可以解决诸多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使其熠熠生辉地屹立在世界日益多元的文化格局中。

我们必须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为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7).

[2]韩文淑.文化自觉与文化尊重-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观的树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

[3]许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语言文字应用,(S1).

[4]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2】

[摘要]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科技、信息、观念、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其实,与经济全球化相同,文化全球化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只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文化全球化的不同理解。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推广与扩张。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样,资本主义文化也必将驾驭文化全球化,进而走向全世界。

当然,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它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图景。

关于“文化全球化”,学术界有以下两类观点:一类是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泛化。

另一类则承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其中观点各异。

主要包含三种观点:第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即某些具有共性意义的文化特征在全球获得的普遍认同。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既体现民族特性,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

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伦理等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人类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体现了人类文化同质性的特点。

第二,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即美国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甚至认为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此过程中,其他各民族国家文化将遭遇边缘化的威胁乃至破坏。

篇8:论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自信的建构

自信指的是社会成员个体积极的自我肯定与相信。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班杜拉 (A.Bandura) 曾经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概念与“自信”最为相关, 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也就是说, 自信是社会个体成员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某事所展示出来的一种的心理状态。

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自信, 是指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基于对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战略高度, 通过科学把握高校档案工作规律和发展路径, 立足于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 产生的对高校档案工作价值的内心认同, 从而树立起来的对高校档案职业所特有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2 当前高校档案人员职业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社会对高校档案职业的认可度不高

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现在、保存历史的工作, 如果没有对于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 历史将会是一片空白, 也即我们永远不知道过去是什么样子, 因此, 档案工作对于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社会对高校档案工作的认可度并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校档案工作完全陌生, 谈及此项工作时多数反应为“从没听说过”“不知道”;二是对高校档案工作稍有了解, 但是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 通常认为档案工作不外乎文件的查查找找, 轻松悠闲, 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些对高校档案职业不认可的声音大量存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高校档案人员面对这些逆境, 经过累积, 必然会引起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而当这些负面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高校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适应力、容忍力和战胜力会变得极其脆弱, 致使他们慢慢丧失职业尊严, 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也逐步消退, 严重削弱了高校档案人员自我肯定的能力。

2.2 高校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从事档案工作, 档案专业知识是检测工作人员能否较好融入到工作环境中的试金石。档案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二, 一是接受学校正规的专业教育, 二是从实践中自行积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高校档案馆中, 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较少, 多为跨专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 按照常理, 这些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从岗位零散的工作环节中主动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 汲取档案知识。也许受世俗偏见的影响, 有人觉得档案馆是“清水衙门”“冷宫”, 很多人都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 也有人觉得自己是由于某些无法把控的外在原因不得已才进入到高校档案部门工作, 认为档案工作枯燥无味, 无法产生工作兴趣, 于是缺少主动学习的进取精神, 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难以胜任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上述因素都会造成档案人员的懈怠情绪, 对自己的岗位缺乏自信, 因为他们从内心并不能接受现实, 也不相信自己能把档案工作做好, 所以总是征询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被动应对现实的需要, 甚至是直接放弃。这种现象对于集体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不仅不能推动档案工作的顺利发展, 还会降低其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高校档案人员的业务和创新能力不够

档案工作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度较高的工作, 二者只有互相促进才能协调发展。但是由于档案工作涉及的技能点较多, 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等, 每一工作程序都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做好, 出现任何的失误都有会严重影响到档案的利用。比如著录内容错误、档号编写错误、电子文件挂接错误都会造成档案查找结果的不准确;档案页号编写错误会引起文件内容是否完整的担忧等, 但是一些高校档案人员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加之没有工作兴趣, 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工作内容缺少基本的责任感, 在职业生涯中, 很难找到良好的职业感觉, 造成了严重的专业技能不自信, 更不会主动开展创造性的、反思性的工作实践。

3 当前高校档案人员档案职业自信的构建

3.1 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保存着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历史记录。因此, 作为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人员, 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充分感觉到从事档案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从内心对档案工作产生一种道德的约束机制, 时刻提醒自己应以档案工作为己任, 保持自己对档案工作一份纯洁的内心, 忠于、热爱档案事业, 执着于档案工作, 树立高度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操守, 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不被浮华和名利所诱惑, 坚守属于自己的职业尊严。

3.2 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与组织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与权衡, 清楚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准确定位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档案工作角度来说, 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看档案人员是否对这项工作产生兴趣, 能否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 并且坚定理想信念, 有为之付出努力且冲破各种障碍的决心。如果发自内心地将档案工作视作自身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必然会对档案工作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的方向目标, 如档案专业知识、业务管理能力等方面, 不断增进适应档案工作的自我能力, 并获得满足感, 从而不断地提升档案职业自信。

3.3 主动深化档案专业知识

要想改变职业情况,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 只有到达这种领域, 人的满足感才能实现最大值, 而专业化发展是档案人员培养职业自信的必经之路, 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 有其系统成熟的理论。详细了解和吸收档案专业知识, 是档案工作的入门。随着高校档案工作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档案知识也在不断地进行深化, 这就要求高校档案人员不能固步自封, 而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及时调整和深化专业知识, 把握工作大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在档案工作中占领专业制高点、在专业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在档案工作中找准目标和方向, 才能找到工作的趣味之处, 把有意义的事情变的有意思, 才能在档案工作中汇集主流力量, 实现自我价值, 最终提升自身的职业自信。

3.4 不断培养档案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简单说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胜任一个职位的能力。档案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档案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档案工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档案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出来的。因为工作能力一定是和档案人员完成档案工作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 离开了档案工作实践, 既不能表现出人的能力, 也不能培养人的能力。对于初入职场的档案人员来说, 即使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必能应对自如, 而是需要积极寻找锻炼自我的机会, 获得宝贵经验,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实现工作能力的提升。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无止境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到达终点, 尤其是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档案管理已经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已经深入档案服务中, 因此, 高校档案人员应以长远的眼光, 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 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以推动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疾病防控档案应急服务能力建设之我见[C].第七次华北地区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2:113-114.

[2]陈爱梅.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能力的再思考[J].工会论坛, 2005, 11 (2) :27.

[3]朱祥.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企业家天地, 2008 (5) :145-146.

上一篇:安 全 在 我 心 中下一篇:国槐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