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主人诗歌

2024-05-09

大自然的主人诗歌(精选6篇)

篇1:大自然的主人诗歌

你是大自然精灵们的主人

你来到自然

树变得更绿

水流得更欢

山变得更巍峨雄壮

就连这风

也吹得很有感情

生怕弄乱了你的头发

你从林间走过

树们一个个热情地向你招手

你在溪边拨弄清水

水也咯咯地笑个不停

你举首仰望青山

它也自豪地为你挺起胸膛

那些风儿更是可爱

围着你打转

时不时偷偷地摸你一下

互相争吵着形容你的美态

最神奇的要数那太阳

阳光下

你是透明的浑身上下充满阳光的味道

从内到外闪烁着阳光的色彩

轻轻一笑沁人心脾

而我早已化做精灵

伴在你的身边

篇2:大自然的主人诗歌

秋雨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大森林上面,潮湿的风缓缓地吹着。吸饱雨水的树枝垂下来。河水涨到齐了岸。我和猎人划着小船顺流而下。到了河身狭窄的地方,小船突然撞在水面下的树桩上,翻了。食物和打来的.野味全给冲走了,我们只好带着猎q上了岸。

这里离住所还很远。我们俩浑身是水,又累又饿。我冷得发抖,呆呆地望着猎人,希望他有个办法。猎人不声不响,只顾拧他的衣服。“应该生一堆火呀!”我提议,可是从口袋里摸出火柴盒一看,里面竟流出水来。

猎人还是不声不响。他在一棵枞树的窟窿里找到了一些干的苔藓,又拿出一颗子弹,拔下弹头,把苔藓塞进弹壳,塞得紧紧的。他吩咐我:“你去找些干的树枝和树皮来。”

我找来了。他把那颗拔掉弹头的子弹装进枪膛,对着地面开了一枪。从枪口喷出来的苔藓烧着了。他小心地把火吹旺,把树枝和树皮一点儿一点儿加上去,不一会儿,篝火熊熊,烧得很旺。

“你照看火堆。我去打些野味来。”猎人说着,转到树背后就不见了。只听见树林里响了几枪。我还没捡到多少干柴,他已经回来了。几只松鸡挂在他腰上,摇摇晃晃的。

“我们做晚饭吧。”他说。他把火堆移到一边,用刀子在刚才烧火的地上挖了个洞。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

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烧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们俩大吃起来,我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

天黑了,风刮过树顶,呼呼地响。

“睡吧。”猎人打了个呵欠说。

我的眼也快要合上了。可是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猎人带着我折来许多枞树枝。他把两个火堆移开,在烤热的地面上铺上枞树枝,铺了厚厚的一层。热气透上来,暖烘烘的,我们睡得很舒服,跟睡在炕上一个样。

天亮了,我对猎人说:“你真有办法。要不是你,我一定要吃苦头了。”

篇3: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

一、“自然与人类相分离”的自然观

弗罗斯特自然观的形成源于爱默生、梭罗等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和思想家。超验主义哲学中回归自然的信条是弗罗斯特精神的沃土, 对他在诗歌的用词、韵律和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影响。弗罗斯特认为自然既是对立物又是一个通向真理的领域,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长发育, 也像自然中其他事物一样萎缩凋敝, 但同时因为人有意识和心智活动而高于自然”。弗罗斯特强调自然界中“人的成分”, 他坚持在自然背景上加上人这个前景, 把人放在突出的地位, 也就是说, 人的处境与自然是在相区别的层面上, 即自然与人类是相分离的,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自然具有毁灭性, 而人冷漠无情。人与自然既和谐又不和谐, 和谐不过是一种未实现的愿望, 自然界是万能的, 在人与自然作斗争时, 胜者总是自然界。可见, 弗罗斯特的自然观与以往的浪漫派诗人截然不同。浪漫主义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把人与自然看作和谐的统一。弗罗斯特则不然, 他把人的处境与自然视作两个相区别的层而,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中, 人与自然不再是和谐的统一, 而自然也不再是现代人精神慰藉的可靠力量存在于他的自然观中, 自然只是反映了宇宙的法则, 但不是人类心灵的写照。

20世纪, 弗罗斯特处于人和自然完全脱离的时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如贫富差距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等。人们不可能找到一个宁静的家园或精神寄托。在诗人的心中, 自然在强大的工业化和物质化的而前, 显得苍白无力、身单力薄, 出于自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人们回归自然获得新生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和其他诗人一样, 弗罗斯特对自然的认知也是建立在对喧嚣的物质社会的厌恶基础之上的, 田园风光也最终成为他的价值取向。他设想通过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使他产生了重重矛盾。对弗罗斯特来说, 创作诗歌追求的是给予混杂的现实以某种哪怕只是暂时的秩序, 为人们寻求一种解脱和安慰, 让人们更加冷静、更加清楚地观察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

二、自然诗篇的意象

狭义上讲, 大自然不仅是自然主义诗人的语言和主题, 也是他们的灵魂和人生之目的。广义上讲, 诗歌之目的就在于表现生活, 自然诗也不例外。纵观弗罗斯特的诗篇, 读者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是“超灵”的。在其最着名的诗歌之一《雪夜林边驻足》当中, 弗罗斯特利用树林、湖、雪等一系列自然意象, 透露出了阴暗死亡和忧郁的意蕴。他的大量自然诗篇决非仅仅写景, 通过对自然的描写, 旨在传情达意, 自然景观只是一种背景与陪衬, 是人的情感世界物象化的一种反映。比如“Fire and Ice” (火与冰) 就揭示了美好的欲望和残酷的现实所带来的灾难, “Mending the Wall” (补墙) 意指人们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Unlocked Door” (未上锁的门) 和“Birches” (白桦树) 则表现了渴望脱离现实社会与不可逃避的命运之间的矛盾, “The Road Not Taken” (未选的路) 预示生存选择中的偶然性和不可更改性。这些“明白易懂”的诗句隐藏着几近深不可测、甚至“可怕的”意境。

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弗罗斯特的自然诗篇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弗罗斯特的自然诗不是纯粹的自然诗, 它们取材于自然, 主题却是人。他着重写人的劳动, 其目的是表现人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大自然不再具有超越的意义。他是一个歌颂自然的诗人, 但他绝不是个自然的崇拜者, 而是坚持不懈地观察和阐释隐含在自然界里的事物和景致之中的意义。他的自然诗篇较之其他自然诗人的诗篇更加深入一层, 因为他还引导人们去窥探自然界与人生的种种奥秘。弗罗斯特借助传统的诗歌主题, 让读者认识到这样一个核心事实:人类生存具有沉重的悖论色彩。但是人们大可不必因此产生悲观厌世之情, 当然也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而应该勇敢面对困扰人生的一切悖论, 认清自身的局限和不足, 以理智、客观的态度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弗罗斯特把人的悖论置于中心地位也正显示了自己作为现代诗人的高度敏感。

置身于大自然中, 他却常常认为自然是“黑暗的, 深不可测”。《我的追求》 (Into My Own) 就是很典型的一首:“我的一个愿望便是那些黑树, 苍老而坚定, 微风不能撼, 不只是一排幽暗的假面, 而是伸向到命运的边缘。”

弗罗斯特在这里运用暗喻将自己的诗比喻成“苍老而坚定”的“黑树”, 暗示他要表现生活的阴暗面。诗中的“苍老而坚定”是暗指他诗歌的基调。出于生活和创作道路的坎坷, 他常常表达对生活的迷茫和对表面的真话中所隐藏的矛盾的困惑。弗罗斯特的自然基调是阴暗的, 他所描写的自然大多数时候都笼罩着阴暗色彩, 以神秘可怕的形式出现, 透出悲凉的气氛, 表现人的孤独、疲惫、创伤、失败, 虽然他是热爱生活的勇敢者, 却也时常有恐惧和疑虑。

弗罗斯特擅长捕捉平淡生活中的小事所蕴涵的深意, 注入自己的审美意识, 使之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和社会人生历程的感悟。弗罗斯特的诗无论其自身有多么深刻的含义, 都不能让人一下子琢磨透, 而是留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弗罗斯特对自然的态度十分复杂矛盾, 在他看来, 世上没有永恒的不变的事物, 仟何事物都会消亡, 人类如同自然界的生死链, 人类的历史也如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自然界在本身的演变中毫不留情地将所有的事物抛开, 也包含人类。在弗罗斯特的笔下, 自然离我们那么近, 却又那么冷淡, 黑暗似乎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

朴实无华的文字, 创造出了一种深沉久远的意境, 这就是弗罗斯特的自然诗不同于一般田园诗作的独特之处。它的独特魅力来自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阐释, 把象征性的意义用伦理的、认识论的、心理学的或心灵上的术语表现出来。

三、弗罗斯特对美国诗歌的贡献

弗罗斯特在继承英语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现代风格。他用传统格律形式写的现代诗篇, 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个事实说明诗歌形式的传统性所具有的活力和魅力, 完全能够推进内容的创新。

弗罗斯特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朴素。他用地道的民间口语写作, 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他的诗句像白描那样质朴无华, 却极具韵律之美, 内涵丰富。他的诗既包含生活哲理, 又避免枯燥单调的表达, 既尊重传统的形式, 又注入充满时代和乡土特色的内容, 毫不夸张地说, 田园诗在弗罗斯特笔下得到了进一部的发展与充实。弗罗斯特的自然诗与我国古代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各有异趣, 陶渊明、王维追求的是“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而弗罗斯特却要寻找田园诗“始于愉悦, 终于智慧”的精神境界, 因此读者常常能在其诗歌的末尾读到意味深长的警句。

在20世纪的美国诗坛上, 像弗罗斯特这样能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 将自然话语与艺术格律合一的诗人是凤毛麟角。读他的诗歌, 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 音乐的熏陶, 更是知识的长进。他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思考, 给人以朴实无华而富有哲理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何庆机.自然与人生——论弗罗斯特自然诗的主题[J].兰州大学学报, 2000 (28) .

[3]洪振国.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自然诗[J].湘潭大学学报, 1998 (2) .

篇4:江西诗歌中的山水自然

现代学者大部分对“自然”的解释则更加科学系统,首先认为“自然”即“自然界”,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我个人的观点是将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可以称之为现实世界的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自然,这两者不能对立也不能混淆。

本文拟从江西当代诗歌中淘澄出关于自然的法则,这也正是我最为信服也极力支持的真理,可称之为山水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一、山水草木,洗涤心灵

古人作诗需有酒,例如诗仙李白;亦有人需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才得好诗。那么,江西秀丽的山水风光山水必然是他们灵感的源泉。回顾江西当代诗歌的发展情况,这类诗歌并不少,其中包含着诗人深切的情感与盼望,对家乡的赞美与眷恋亦打动人心。我将这些诗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自然景物中所得出的些许体悟;第二类是关于时光与生命的问题的探讨;第三类则是对神奇的自然的热烈赞美。

首先来看第一类诗歌,其中的深刻思想是否能触动你我呢?周劭馨《山谷》一诗,用山谷代指整个自然,指出整个自然对地球万物无私的奉献,引申出父母对子女深沉无言、包容隐忍的爱。我尤其喜欢开头一段的这两句:“但因此我也就最懂得石头,最懂得泥土,/最懂得风雨,最懂得岩鹰……”现在的孩子好像从来就不知道回报是什么,也不懂得父母的辛苦与爱,世事之艰辛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事情,因此总也长不大。但父母永远是宽容的,深爱着孩子的。诗歌最后两句这样写道:“于是,在征途上我常常想到:/如果你掏出我的誓言来责问……”即使孩子飞得再高再远,父母的目光总是翻越千山万水,追寻着孩子的身影,对于孩子犯过的错从不在意。我时常感到心痛,自己曾经那样伤害深爱我的父母。

接下来是两篇散文诗。相对于诗歌,我更愿意称呼这种文体为篇章式的散文。虽然一直坚持诗歌从来就不是以量取胜,简短精悍更能留有遐想的空间,其中蕴含的深意也必定随着这种无所顾忌的想象更上一层;可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这种文体另有一种美。每每读到这种诗歌,不再停留于对情感与现实问题的思考,而是随着篇章内容的跳跃转换陷入一个个故事中,时常会有想将诗歌编成小说的冲动。其中可提取使用的素材丰富之极,而且情感的抒发也很到位,语言保留了诗歌语言的特点,让人产生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在许洁《小草的歌》一诗中,诗人与小草仿佛一体,其实小草既是诗人自身,也是陪伴诗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伙伴,亦是诗人所希望达成的梦想。诗人这样写道:“后来长大些,我说道:‘小草啊,黑夜不死已过去?’”,“小草啊,梦中醒来,我更觉你的可贵”,“青青的小草,我与你同时大地的女儿。”诗人想说的其实很简单,人这一生该拥有简单的梦,不畏惧孤单,不羡慕浮华,不忘自己本来的模样,靠自己的双手耕耘梦想。在张自旗的《绿色王国的和音》一诗中,诗人陶醉于绿色的王国中,绿色代表生机、活力与生命。伟岸的青松告诉诗人在竞争中才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即使死去,灵魂也充满欢喜,而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他对神奇的自然万物充满活力的赞叹,他认为生命就该毫无遗憾地拼搏一回,这样才不会留有遗憾。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类诗歌。有关时光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经久不息的主题,正如前段时间大热的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所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就老了。”我们所珍惜的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在熊光炯《太阳是一只黄囊瓜》中,诗人这样感叹道:“时间的齿/一口一口地啃咬着/甜的连黑子也囫囵吞下去。”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不因任何理由停留,只会如滚轮一般向前进,将所有都碾压,不留一丝痕迹。这首诗歌很奇特地将时间比喻成黄囊瓜,而题目又将太阳说成是一只黄囊瓜,这等于是双重意象的重叠。虽然表面在写黄囊瓜,实则是对时间的控诉。这种技巧也曾出现在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歌中,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只有这样两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人群中的面孔,对应黑色枝条上的花瓣,意象的双重叠加使诗歌更显神秘。

了解了时光的无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时光令人赞叹的神奇能力。陈安安的《琥珀中的蜜蜂》一诗,描述了琥珀中的蜜蜂的姿态、神情,经历千年依然保留着死时的模样,未得到什么,却在今日给世界留下如此完美的姿态。诗歌最后一句写道:“一个时代真正能留下的不多/唯有你/能被人珍藏。”这是极高的赞美,既是对蜜蜂,也是对时光。

最后我们来欣赏第三类诗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一直以来都是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而其中又以对植物的描写最为突出。邓诗鸿的《一剪寒梅》一诗,极力赞美了“花中四君子”之一梅的清高孤傲。梅绽放于冬日最为严寒的时节,纯洁而高贵,这让我想起陆游的《卜算子》种对“梅”的描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确实,我们倒不如梅那般一身傲骨,拥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而这些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李卉的《苇》则让我们了解了芦苇这种植物的特性。芦苇通常给人以随风摇摆的感觉,古诗中大多数是用其表达诗人零落漂泊之感,如白居易的《风雨晚泊》中这样几句:“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又有刘禹锡《晚泊牛渚》中写的:“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态,极力赞颂绿苇不畏严寒,刚毅不屈,为大地带来早春的希望,这也为芦苇塑造了另一种更加高大坚定的形象。

nlc202309090132

以上提到的几首诗歌所描写的山谷、小草、花中四君子等,都属于自然景物,是真正现实的自然景物,诗人们从这些平凡细微的物体身上寻找到许多珍贵的东西,关于情感,关于信念,关于人生。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可以随意践踏其他生物,枉顾生命之可贵,但事实上,人类从来就不是世界的主宰,站立从来就不是以人类踩踏其他平等生物为目的进化而来的。自然同样保留了许多生命权利。或许生命权利这个词更加适用于原始纯粹的地区,例如亚马逊森林、撒哈拉沙漠,人类在这样环境恶劣的地区,生命力与生存能力往往逊色于其他生物。这时,残忍或善良、高级或低级、富有或贫穷都不再是衡量生命是否该存在的标准,权利只掌握在自然手中,生命也是由自然赋予或解救的。山、水、花、草、虫、鱼、鸟、兽,这些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也足够让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惭愧。山有生命,水有生命,自然万事万物都永远自己独特的呼吸,不受约束,不拘泥于形态,一呼一吸自有道理。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人眼中所呈现的山水、风雨、江河湖泊一直静止不动,仿若天地悠悠,岁月流逝都与之无关。其实不然,他们的改变或成长不执著于表面形态的转换或移动,而是致力于呼吸吐纳间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在相互沟通中渐渐懂得如何维护自然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只关注自身的成长。所以,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我们更应该从自然中寻求生命之道,而不是一味地索求、破坏。

二、往事如烟,历史如镜

历史就是过往的记忆,存在于过去时间的生活,也就是过去的自然,有可能不如现在,也有可能比现在更加美好,谁知道呢?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它对现实生活的警示作用。往事如白驹过隙,无形无色无味,抓不住,摸不透,能留下的必然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我们一直讲以史为鉴,历史是过往的总结,也是规范现在的准则。大到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小至残留在泥土中的一块瓦片,只要是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与冲刷,都带上了些许厚重神秘的感觉,引人探究与深思。特定的地区因其文化习俗与地域风貌的不同往往在历史事件的保存流传与文化的呈现上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这段历史中闪闪发光的一些人、事、物必然引发后人的思考,这就是历史的力量。淹没一切事物,不留清晰的痕迹,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意义的东西才不会随着时光的逝去而被粉碎成一缕清尘。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江西诗人对于历史的理解。这里选择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而其中所隐含的历史感悟也是非同寻常。第一首是谢轮的《隋炀帝和他的运河》。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运河只为一己之私,博美人一笑。可知在他扬起鞭子的一刹那,他的国家也将覆灭。暴政得不到民心,正如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历史往往都是溢满悲痛、苦难和残暴的,仿佛只有这样,人类的文明才能从刀耕火种中挣扎出来。可是,暴虐无度的君主最终都会因自己所犯下的罪而落得亡国惨死的下场,这是历史更迭的必然,也是真理民心的抉择。我很喜欢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隋炀帝的运河是一根绳子/他绝望于此/他自缢于此。”这正好印证了佛家所言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第二首是纪辉剑的《曹操的头发》。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可是他在几次战役中坑杀了无数百姓却是事实。关于曹操的头发,到有这样一个典故:曹操讨伐张绣,正值麦熟季节,乃颁布军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岂料他自己的坐骑就踩坏一大片麦田。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曹操闹着自杀,被劝阻后,来了一个“割发权代首”。这在当时可不算“作秀”,而是相当严肃的自我惩罚。但这首诗的主题并不是这些,而是旨在突出战争的残酷。那铁蹄下践踏的又何止一片庄稼,背后堆积的是数万人的白骨啊!诗人急切呼唤,我们当反思历史,以寻求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首是刘道远的《鱼纹瓷片》。在考古活动中,即使是一片碎裂的瓷片,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诗人由鱼纹瓷片联想到景德镇陶瓷诞生的奇妙,感慨历史不断前进,不变的只有这些被掩埋于黄土之中的无言之物,感叹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加重要的是,诗人尖锐地指出现代社会人们只关心金钱,却不注重文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解决却始终存在的问题。

第四首是桂向明的《绍兴—桥》。这是一首散文诗,气势宏伟壮阔,颇有激人向上的意图。桥,字面意思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而这首诗将桥抽象化,以桥喻人,将历史上那些敢于奉献、敢于抗争、敢于前行的伟人比作桥。诗中这样写道:“他们不就是纵横域中、名扬宇宙的桥吗?”这是极高的称赞。诗人同样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人生的圣洁与壮美,并激发出内心微小而伟大的心愿:化作一座小桥,承载孩子们的梦想。

第五首是桂向明的《致曹雪芹》。提到曹雪芹,必是与《红楼梦》有关,而《红楼梦》中最为人提及的就是林黛玉。全诗以林黛玉为引,借林黛玉不愿屈服的高尚人格,突出曹雪芹的人格高洁,其中惋惜的心境一览无遗,表现出诗人的自我期许与心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一种怎样的决心啊!我尤其喜爱诗中的这一句:“只是,你钟爱的那个少女永远走不进阳光和微笑——”我们总在思考宝黛的悲剧性爱情,却忽略了林黛玉的不幸到底是谁造成的,亦如现代社会从来就容不下特立独行。

最后一首是冷克朋的《遥望黄河》。只要是炎黄子孙,对于黄河总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亲切感。黄河养育了所有华夏族人,见证了黄河文明的发展,见证了所有朝代的兴盛灭亡,见证了每个人的欢喜悲痛,不论是悲壮如屈子、文天祥等,还是卑微如纤夫,它都一一包容。它奔流不息,将百姓之苦、国家之屈辱繁盛都记录下来,千百年来始终不变。诗人赞美它,歌颂它,更加赞颂我们祖国的伟大。

三、平凡生活,点滴智慧

我经常听孙燕姿的的一首歌《天黑黑》,里面有段歌词是这样唱的:“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下起雨,也要勇敢前行,我相信,一切都会平息。”每次在KTV唱这首歌的时候都会感慨,原来生活早就给出了答案,只是我们被一些欲望蒙住了双眼。生活如此有智慧,却时刻保持着谦卑容忍的气度。无论是色彩缤纷还是黑白相间,生活总会出其不意,给你一点惊喜又奉上一些挫折,打你一巴掌又往你怀里塞一把甜枣。有人说,生活就是个混蛋,给你添堵,找你晦气,让你失望的本领无人能及,却只在指缝里漏出一丝喜悦的阳光,好让你不会一头栽进绝望的深渊出不来。可是,日子一天天过,生活还是生活,它有它的道理,它有它的方式,不管是拽着你的领口拖着你前行,还是抚摸着你的头敦敦教诲让你成长,人们总擅长将这些粗糙野蛮的道理化为简单深刻的诗句,给每个人一个美好的继续前进的理由。

篇5:诗歌:喜鹊门,主人升迁

厨房窗外防盗窗,

一对喜鹊衔枝忙。

夫妻辛苦建巢穴,

主人感动不忍伤。

防风防雨大工程,

高楼大厦质量强。

双门双室双卧房,

轮流当作孵化场。

亲手劳作建家园,

勤劳致富好榜样。

待到幼雏孵化日,

主人提升主任畅。

都说喜鹊登枝好,

双喜临门心敞亮。

人鸟和睦居一室,

和平共处人人赏。

后记:八斗才画廊网友讲述:

八斗才画廊

鹊巢……

篇6: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诗歌赏析

“主人就我饮”四句为过渡句,引出了扶风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从“十五役边地”到“路旁谁忍看”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这里明显化用了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句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战地归来,家园零落,满目凄凉,虽然满心酸楚,但想到“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心里还是有几分庆幸。这在行文上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显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其间颇多转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语带沧桑,但终不流于伤感,感人至深。此诗从风格上看,虽有几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气象的回响,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谋篇布局颇见匠心,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

《代扶风主人答》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代扶风主人答》繁体对照

卷140_21代扶風主人答王昌齡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铗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歎。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幹。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般。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恸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傍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枥,長鳴力已殚。

少年與邥??问掳l悲端。

天子初封禅,賢良刷羽翰。

上一篇:妈妈的爱-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西方著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