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2024-05-24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精选7篇)

篇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1.诗歌中的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2.诗歌中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间接抒情主要体现在借景抒情上。所谓的借景抒情就是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景物描写就表达了莺莺凄苦悲伤的感情,也就是说,莺莺凄苦悲伤的感情是通过上述悲凉的景物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示例 例1.直接抒情 示长安君 作者: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直接抒情分析:

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例2.间接抒情

小斋即事 作者: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间接抒情分析: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篇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看,眼前这云楼的窗,它让我,看到了窗外夜色里的灯光,梧桐夜影,夜色里的桐花,是那样的优雅,是那样的安详,看,那开放的桐花,我好想,依栏慢慢的欣赏,闻那,梧桐花传来的阵阵清香,哦,看我这醉脸伊人,孤芳自赏,桐花啊,桐花,你是恋人的花?

想起你,我的心中充满力量,想起你,我的思绪无可阻挡,梦中那紫色的花,让我总是想,紫色的花,你真的好美,在梦里,我把那心语徬徨,怕过度的忧伤,将打碎这紫色的梦境,好久,好久,没有看到你了,看到桐花,钩起我对你无限的思,你的眼睛,你的唇,你的模样,你曾,跪倒在我这桐花人的脚下,你用,沸腾的话语把我的心偷走,从此,思念的梦中,千泪总是行,哦,这夜空无语,锁云窗,看我这秃废的思想,真是桐花的美,让我,心中的思绪挡不住,幸福中,有一丝悲凉,想问,桐花你可知无语人的心歌么?

看,我这渐渐衰败的容颜,生命里,能看几次桐花?

落雨了,桐花请你不要飘澪,请你,不要把桐花打下,桐花啊,请你不要落花满地,想问桐花,你可否带走我的忧伤?

你可否,带走我心中的狂想?

让我不在忧愁,梦还会有,夜漫漫,雨涟涟,痴心难改,桐花,美丽的花,你也在为我忧伤?

篇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一、虚实结合的手法之美

虚与实, 是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技法。创作中, 无实则内容空洞, 无虚则文思呆滞, 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构建出意韵流动的艺术世界。《诗经》情诗中虚实结合的创作技法俯拾皆是, 就其种类而言, 大致可分为以实出虚、结尾留白两种。

《诗经》情诗中男女分处不能相见时, 主人公往往从眼前实景出发, 极力想象, 诗歌着力描写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内容或部分特点, 而将另一部分, 诸如作者情感等隐藏于字里行间, 全借助文中只言片语的提示引发读者的想象。现实情境与所想幻境交错描写, 虚实之间相形相生, 形成一种空灵的美趣。

用以实出虚手法来表现主人公思念深情最为动人者, 当推《卷耳》。此诗四章, 首章为实写, 其余均为虚写。首章以思妇采摘卷耳不易满筐的具体行为形象地表示其思夫之深情, 另三章则以女子想象丈夫征途多艰、借酒排忧的情状为内容进行描写。当诗中之“我”从思妇变为征人时, 一点行为之“实”便扩散为无限想象之“虚”。全诗本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怀念, 却用大部分篇幅来想象对方是如何思念自己:想象情感越丰富, 就越显思妇之牵心挂怀;想象对方越细致, 就越见夫妻间的情真意绵。以实出虚、虚实相融的写作手法使诗歌中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人物情感更加浓郁丰富。

另一典型例子便是《周南·殷有雷》。诗中写雷声先是“在南之阳”, 一会又到“南山之侧”, 一会远至“南山之下”。不断演进的雷声是眼前实景, 作者通过换字将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描摹, 然而也正是“阳”“侧”“下”三字的变化展示了隐藏于文字之后的情感世界:雷声渐远, 然去不过百里, 征人却远不可及、遥不可期;雷声变化无定, 征人大概也似这般漂泊无依。妻子心情的惶惑与不安, 思念的焦灼与惆怅, 期望的深挚与殷切也全借这三字含蓄深沉地表达出来。作者在此紧紧抓住引起自己种种思想感受和复杂情感体验的自然现象进行描写, 既以精确的字眼暗示情感, 又引导着读者情感体验的方向, 让他们通过实的内容想见虚的含义, 不断探索、感受文外之情, 从而完成审美活动中的自觉创造。

虚实结合中的“虚”, 不仅是联想与想象, 也不单是有迹可求的暗示与隐藏。更多的时候, 它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白。尤其是结尾留白会造成高屋建瓴的接受态势, 作用于读者的审美知觉, 会产生绕梁不绝的共鸣效应。《丰》诗则恰恰体现了留白这一艺术手法的作用。诗从故事结束的地方 (拒迎) 另起波澜, 以先实后虚、虚实交错之法刻划了一位因受父母阻挠而不能成婚的少女盼迎的心理。全诗四章, 实写姑娘“予不送”“予不将”的后悔之情和婚姻不得自主的愁怨与失望。失望之极, 幻象陡生, 后二章便极写姑娘想象自己出嫁的情形。但在盛装待迎、鼓乐齐鸣的喜庆之时, 全诗却戛然而止。作者对幻想后的生活只字未提, 留下大段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创造, 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可以通过美感经验去补充和创造世界, 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二、叙事方法多样之美

《诗经》的创作手法被前人归结为赋比兴三种, 就赋而言, 朱熹于《诗集传》中说“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近代学者叶嘉莹也认为“赋, 则是直陈其事, 直接把要说的情事叙写出来, 不必假借任何外界形象来起兴或比拟”。可见, “直陈其事”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直”并不是寡淡无味的平铺直叙, 它使用大量修辞手法增加色彩, 采用多种技巧变化叙事方式。

(一) 修辞中巧用夸张与反复

先言夸张。刘勰云:“虽《诗》《书》雅言, 风俗训世, 事必亦广, 文亦过焉,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 论狭则河不容舟, 说多则子孙千亿, 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 倒戈立漂杵之论, 辞虽已甚, 其义无害也”。《诗经》情诗中的夸饰, 能抓住作品中值得突出的要点, 出奇笔强调和渲染所要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极富感染力与表现力。《郑风·叔于田》一诗是夸张手法的典型应用。诗一开始, 造语奇警, 起势突兀。“叔于田”竟招致“巷无人居”, 足见其人是何等引人注目, 何等出类拔萃。“巷无人居”这句下得很是陡峭, 写得奇极, 夸张得有些出人意料, 仅仅几句便突出了作者对“叔”异常专注的挚情。夸张愈甚, 愈见感情浓烈深挚;描写越奇, 越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夸张手法的使用, 使诗歌翻空出奇, 引人入胜。

再言反复。反复或于反复中见层递的修辞手法在《诗经》情诗中甚为普遍, 它起到渲染气氛、加强主题、增加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具体说来, 这个作用主要是通过重章换字实现的。如《葛生》中“葛生蒙楚, 蔹蔓于野”“葛生蒙棘, 蔹蔓于域”的换字, 既起到转换时间、地点的作用, 又烘托出女主人公丧偶之后悲戚的情感氛围。“蔹蔓于野”写孀妇想象来到旷野, 伤痛于亲人孤单地长眠于地下;“蔹蔓于域”则是想象中来到亲人坟前, 伤痛他孤单地睡在墓中。地点的转化, 表明主人公与亲人离得越来越近, 亲人的形象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 而她的伤痛之情也越来越切。两个场景接连在一起, 层层抒发了主人公绵绵哀思。而时间由“楚”到“荆”的推移, 则将静止、抽象的时间概念动态化、形象化, 增强了苦日漫长之感, 突出了主人公度日的艰辛, 渲染了悲思。

(二) 叙事技巧多样

1. 凸显重点, 省略枝蔓。

《诗经》中的情诗, 之所以能做到杯水行波、尺幅千里, 其秘诀之一就是删除枝蔓, 不作铺垫, 抓住事物核心落笔, 绝不面面俱到。如《郑风·遵大路》写的是一位女子的哀求, 总共八行, 但一出爱情悲剧 (女子被弃) 的最主要点已跃然纸上。作者只截取片段, 写作时由景而人, 由人而心, 虽既无来龙又无去脉, 但最重要的情状却凸显出来, 其事、其景、其情自现。《邶风·式微》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爱情诗全部由对话组成, 先是女子问:“式微, 式微, 胡不归?”后是男子回答:“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迟迟出场的女主人公明知对方跋涉泥泞且站在露水地里久候不去, 都只为与她相见, 却戏谑式地明知故问, 天真、狡黠之态可掬;男主人公以反问作答, 痴情中微露抱怨, 也十分可爱。诗人仅保留了两人见面后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而刻骨的相思、路途的艰难、漫长的等候一概被留在诗外。《诗经》的作者们正是通过省略枝蔓、凸显重点的方法, 实现了以少寓多、以纯寓杂的诗的文本要求, 从而使这些情诗历经百代而不减其华。

2. 瞬间心理呈现。

与凸显最重要这一艺术经验相一致, 《诗经》中的情诗也擅长于瞬间心理的展示, 即捕捉与呈现刹那间所获得的感觉与印象。《齐风·著》便是典型代表, 诗作写男方来迎亲时新娘的内心感受。这首诗貌似单调重复, 平铺直叙, 可细加体会, 就会发现它是一首抒情主人公呈示瞬间感受的绝妙好辞。按古代礼俗, 婚姻多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新人间并不谋面。因而在迎亲之时, 新娘急欲知道自己将与何人共度一生, 但又不好意思盯着细瞧。心慌意乱中只瞥了一眼便赶快低眉, 刹那间什么都没看清, 甚至连新郎冠帽边悬挂充耳石的丝线是什么颜色也没看真切。因此, 在三节诗中丝线的颜色一会“以素乎而”, 一会“以青乎而”, 一会“以黄乎而”, 只因本来就没有看清。一首仅九行的诗, 用呈示瞬间心理的方法极其俭省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新娘的心理情状, 将心灵火花在一闪间永远固定下来, 读之情趣盎然。

篇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关键词:李清照  席慕蓉  抒情女主人公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故古代的女性文学长期都无法企及男性文学,但李清照却以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词坛。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诗词中关于女性形象的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题材多以感情诗为主,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二人是女性诗词作家的代表,研究其诗词对深入了解女性的心理有一定价值,笔者拟就二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比较做简单研究。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少妇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副教授)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2012,(8).

[3]樊洁.浅谈席慕蓉诗歌中的女子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篇5:诗歌体广告中的抒情诗式广告

我们大都有阅读抒情诗的经验,即使不能算经验丰富,也不会对抒情诗感到陌生。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和怀乡之苦,读来令人刻骨铭心。长大以后,我们又读过许多感人的抒情诗。这些抒情诗使我们看到:抒情诗是以情感为本位的;情感是抒情诗的根基和血肉,脱离了情感,抒情诗就无从谈起。因此,抒情诗广告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往往是针对人们的某种情感需求,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塑造出鲜明的广告形象,使消费者“心动”,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如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广告 :她将一缕温馨的柔情带给全世界,和蔼的空中服务员身着一袭纱笼裙,当她和您相逢,一绽迷人笑容,一缕温馨的柔情。晴空万里,朵朵白云,你们相逢在舒适的747B、707或737波音机群上,她将以最殷勤的方式招待您。我们的女郎,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灵魂。这篇广告定位在顾客至上,优质服务上,所以贯穿这则广告的始终是一个“情”字,它以优秀的文辞,把人们带入一个温馨世界。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们对感情有强烈的需求,又时时受于感情的召唤。以情动人,就会大大增强广告的诱导作用。又如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的关于太阳神口服液的广告:谁能没有母亲?谁能没有母爱?母亲是爱,是真,是温暖,是欢乐,是美丽,是柔情……母亲是一切。亲情浓浓,恒久不变,千言万语,难以述说。母亲的目光每时每刻牵系着儿女们的足迹,她用世界上最动人、最无私无悔的爱编织着你展翅飞翔的梦;而当孩子们,阔步人生的时候,白发却不知不觉缀上她的鬓间……你有没有发觉,母亲渐逝的青春已悄然开放在你身上?你可曾懂得,你最微小的心意于母亲都是最大的喜悦?而每一位孩子又有多少不经意的遗憾呵……表达爱心,现在正是时候。5月10日母亲节。洋溢爱心最美好的日子。可能的话,5月10日让我们回家看看 妈妈,让我们轻轻地对她说:“谢谢您,妈妈!”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捎去“太阳神”对天下母亲的一片深情;也捎去我们对每个家庭真诚的祝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5月10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太阳神集团推出以感恩妈妈为主题的抒情广告诗,试想,读罢这则广告,谁能不为之动心而产生试一试的冲动呢?从上述例子,我们看到,撰写抒情诗广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情真意切,它要求广告创作者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信,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抒情诗式广告的天敌,因为它只能给消费者带来反感。比如有一则关于某种化妆品的抒情诗式广告,它以消费者的口吻在抒情,其中一句是:“啊!它吸收特别快!”化妆品抹在脸上,人们能感觉到皮肤对它的吸收吗?显然抒发的是假的感受,带来的只能是消费者的讥笑。上例关于太阳神口服液的广告写得就比较真挚感人。(二)独特性原则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体验和感受。不仅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对同一事件的感受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对同一事件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要把这种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就不能用一般性的概念来处理,否则,消费者就难以切身体验到那种感受,从而难以产生共鸣,诱发购买商品的动机。(三)以景结情的原则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于是就出现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情”指情感,“景”指景物,在广告中可指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亦可指具体的商品、劳务信息。与好的抒情诗一样,好的抒情诗式广告亦应“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即情景交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比写抒情诗的难度要大得多。作为抒情诗只要把主体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就行了,而抒情诗式广告除此之外还要传达商品信息,功利性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情景交融,还是个未解决好的问题。但情景交融是上乘广告诗应具备的,它又是个目标,对此我们不能否认。

篇6: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一、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李清照(1081-1140),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骄人成绩。席慕蓉(1943-),原名穆伦・席连勃,笔名萧瑞、漠蓉,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李清照与席慕蓉的诗词中多写女性,其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诗词中女性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热爱家国,怀念故土

爱国与怀乡都是中国文学的母体,从《诗经》开端,至晚清的诗文,再至现当代的诗歌,以两者为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两位作者的诗词中也多有涉及。李清照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她目睹国家朝政黑暗,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她的人生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她看遍世间坎坷。因金兵大举南下,南宋妥协投降,面对国破家亡,词人只得南渡,备尝艰辛。她把自己对国家故土的思念化为词作。李清照表达热爱家国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永遇乐》[1]中“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是伤今追昔之作,写的是元宵的热闹景象。诗酒盛会的繁华与女子的面容憔悴对比,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对故国的神伤,对旧时时光的怀念。一个鲜明的热爱家国、怀念故土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文字上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作者突出国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用情至深,宋词人刘辰翁读后也不免“为之泣下”。《声声慢》《武陵春》也是怀念故土的佳作。

席慕蓉生长在四川,在南京、香港生活过,随后跟着父母迁至台湾,对于家乡十分向往,诗歌也通过女性来表现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说出了迁往台湾、有家难回、思念祖国同胞的心声。例如《命运》[2]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两句,通过写女子期盼心爱男子的到来而幻想家乡的迷人风光,从而抒发乡愁,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热切的期盼与思念。她的《父亲》与《狂风沙》也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泼天真,情窦初开

李清照幼时生活较为安适,富足的家庭给予了她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从而造就了其活泼率真的性格,所以她早期诗中多为欢快无忧的内容。例如《点绛唇》一词,“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没有描写大家闺秀,而是刻画了一个含情脉脉却又顽皮的少女形象。她在院中荡着秋千,累出细汗,见有陌生人到来,慌忙逃回闺阁,羞涩却又忍不住好奇,探出头来窥探到访之人。《浣溪沙》描写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爱情充满幻想的情状。上片写了少女如同荷花般清纯美丽,眼睛灵动,面容姣好。下片把她怀春却又怕人识破的娇羞刻画得生动传神。词中的语言尽显自然本色,但并不平淡乏味,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

席慕蓉诗中多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与追寻,塑造出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天真活泼的。诗中对于抒情女主人公的直接描写较少,但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十六岁的花季》中“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花季少女着白裙,活泼俏皮,引人注意,写出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青春充盈着易逝的迷惘,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对于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三)直率真诚,敢于示爱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诗词酬唱,如同神仙眷侣。但婚后不久两人分离,离别总带着惆怅与伤感。于是她将对夫君的爱意融于词中,通过词作来大胆表现对夫君的思念。如《醉花阴》全词写夫妻离别相思,妻子独守空房时难以摆脱的思念之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重阳佳节,深秋凄清寂寥的气氛,同时也以花喻人,少妇因思念而消瘦,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此句向为人所赞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称之为“言情之善者也”。

席慕蓉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常柔情似水、温柔美好,对爱情也始终如一。《一棵开花的树》是席慕蓉的代表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用“五百年”新颖而又独特地夸张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及坚贞;用简单纯净的语言张扬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狂想,表现出女子的率真勇敢。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点

李清照与席慕蓉的女性特点多种多样,两人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抒情女主人公各具特色,因此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也存在着不同点。

(一)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沉郁忧愁,追求独立平等。

1.抒发忧愁之情,表达黍离之悲

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军入侵,打破了她安逸的生活,两年后赵明诚也因病而死。李清照面对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满腹忧愁无处排遣,只得将一腔愁情化入词中。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作通过写黄昏与拂晓时室内外的景象,写出女主人公彻夜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的情景。词作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沉郁忧愁的女主人公。《声声慢》属悲秋之作,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南渡以来沉重的人生痛苦,抒发黍离之悲。 2.无视封建礼教,追求独立平等

李清照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并不以其身为女子而自甘卑微,是勇敢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女子一生被囚禁在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但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了时代的强音,其对国家社稷有深切的忧思,具有较为独立平等的意识。词作中的女性多敢于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爱情,敢于写夫妻之情。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词作中的她们表现出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无视封建礼教。

(二)席慕蓉的诗作

席慕蓉诗歌深受大众的喜爱,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在席慕蓉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浪漫美好的。

1.温柔谦卑,心地纯净

席慕蓉诗中的女子清澈似水,又颇为温柔。《盼望》中写道:“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诗中是一个温柔、对美好的爱情有所盼望的女子,虽不知是否能长相厮守,但依旧抱有美好的期盼。字里行间索绕着她的祈愿与知足。即使受过伤害,也只念爱情的美好,仍然温柔如初。

2.美好浪漫,温婉多情

席慕蓉的诗总给人温暖的感觉,使人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同时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美好浪漫的。如《夏日午后》:“想你和那一个/夏日的午后/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席慕蓉用温暖委婉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敏感的女子对昔日与心爱男子浪漫邂逅的回忆。《前缘》中写道:“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席慕蓉总是用轻柔的笔触,幻化出浪漫美好,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愿化作一柱香陪在心爱的人身边,静静地感受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成因

时代环境的差别,是造成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两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也是重要原因。

(一)时代背景不同

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较为黑暗的时期,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给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地,社会政治动荡黑暗。词人在饱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后,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笔端。与李清照相比,席慕蓉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开放,她幼年就随家迁居香港,不久又居台湾,青年时期在欧洲求学,生活的时代较为稳定,所能看到的黑暗面还是较少的,所以她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更向往,更执着。

(二)生活环境不同

李清照受到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眼界开阔,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又赋予她独立和高洁的性格。其思想意识是超于其所处时代的。她在心理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礼教束缚,所以其刻画的抒情女主人公虽有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出坚强勇敢,不受礼教束缚的性情。相比李清照所处的环境,席慕蓉生活的环境更加开放,但其思想中还是受其父母的影响,有着女性需服从于男性的想法,甘居卑微,作品中虽有女性意识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关于男女平等的想法。所以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多为温柔谦卑、美好浪漫的形象。

(三)作者个性不同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美满的婚姻,但她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种种现实使她的性格变得较为刚毅坚强,张扬叛逆。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3]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李清照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有着自己的影子,通过写“愁”来反映现实和寄托情感。对于席慕蓉来说,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顺随的工作、美满的婚姻造就了她温婉的性格。她笔下所写出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希望,表现出的是内心中的那一份柔软。

总之,李清照与席慕蓉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之异同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思想有关。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抒情女主人公进行塑造。通过对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近代诗人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爱情中男女应该相互尊重,追求平等,当代女性面对爱情需要热情、勇敢,同时又需要冷静、理智,同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注释:

[1]王英志:《李清照集》,凤凰出版社,版,第91页。(其他篇目详见《李清照集》)。

[2]席慕蓉:《时间草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版,第92页。(其他篇目详见《时间草原》)。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33.

[2]钱忠相.李清照诗词创作中女性形象浅论[J].名作欣赏,,(8).

篇7:诗歌:喜鹊门,主人升迁

厨房窗外防盗窗,

一对喜鹊衔枝忙。

夫妻辛苦建巢穴,

主人感动不忍伤。

防风防雨大工程,

高楼大厦质量强。

双门双室双卧房,

轮流当作孵化场。

亲手劳作建家园,

勤劳致富好榜样。

待到幼雏孵化日,

主人提升主任畅。

都说喜鹊登枝好,

双喜临门心敞亮。

人鸟和睦居一室,

和平共处人人赏。

后记:八斗才画廊网友讲述:

八斗才画廊

鹊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关文章:

诗歌中的抒情范文05-31

春雪抒情诗歌05-27

诗歌抒情范文05-17

抒情诗歌范文05-17

道别抒情诗歌04-17

束缚抒情诗歌04-25

夜抒情诗歌04-27

牵挂抒情诗歌04-29

回家抒情诗歌05-28

也许抒情诗歌06-08

上一篇:那片星空那片海读后感下一篇:全脑教育加盟开创卓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