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名人名言

2024-05-09

西方著名名人名言(精选9篇)

篇1:西方著名名人名言

1)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2) 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3) 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4) 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5) 要想战胜它,就得先了解它。(《雨果传》)

6) 能够把我们的才能使用到现实上面,这就是幸福。——巴尔扎克《高利贷者》

7) 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8) 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9) 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10)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11) 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泰戈尔《飞鸟集》

12) 不论前途如何,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种美德。——《雨果传》

13) 即使渴望落空,感觉到渴望的痛苦依然是甜蜜的。——泰戈尔《情人的礼物》

14)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15) 生与死只是脚下的奴仆。——泰戈尔《被俘的英雄》

篇2:西方著名名人名言

2)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3)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4)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5)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6)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7)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8)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

9) 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10) 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入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11)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12) 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

13)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14) 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歌德

15) 无德之人常嫉他人之有德。——培根

16)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17)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18) 人不可为了荣华与虚名给自己招来危险。——伊索

19)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培根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篇3:西方著名名人名言

哈弗洛克学术地位重要, 堪比麦克卢汉。但国内对哈弗洛克的研究缺乏, 其学术思想的宝藏殷殷期待挖掘。波斯曼在《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这篇文章中谈到, 已经过世的麦克卢汉和哈弗洛克都是伟大的学者。中国内地学界提及麦克卢汉, 至今已经20余年了。[3]还曾从1998年开始, 有两年的麦克卢汉的研究热潮。但国内媒介研究领域关于哈弗洛克的研究可以说尚处于失语状态。首先, 国内没有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的中文译本;其次, 国内没有主题是研究他的文章。

2013年9月6日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 以篇名为检索项, 以“哈弗洛克”为检索词, 检索到零篇新闻与传媒类论文;而以篇名为检索项, 以“麦克卢汉”为检索词, 则检索到168篇新闻与传媒类论文;以全文为检索项, 以“媒介环境”和“埃里克·哈弗洛克”共同为检索词, 共检索到新闻与传媒类论文32篇。但只是在与媒介环境学发展史或与麦克卢汉、波斯曼有关的研究中提到哈弗洛克, 主题都不是研究他的。形象地讲, 如果说国内对麦克卢汉的研究已经是一片绿树鲜花生长其中的芳草地, 那么对哈弗洛克的研究就像是一片贫瘠的沙漠, 亟待植被和灌溉。

一、哈弗洛克生平及主要学术思想

哈弗洛克是古典学家, [4]与麦克卢汉齐名。[5]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和加拿大度过, 作为西方著名学者, 他曾在几所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大学执教, 如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哈弗洛克出生于伦敦, 在苏格兰长大。14岁开始在英国剑桥市的雷斯中学上学。[6]1922年开始在剑桥大学康福德 (Francis Macdonald Cornford 1874-1943) [7]的指导下学习古典文学, 并逐渐开始质疑在学界被认可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8]哈弗洛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于1926年、1929年在剑桥大学获得, 1926年至1929年在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担任古典文学助教和副教授。1929年至1947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古典文学副教授。[9]

在加拿大期间, 哈弗洛克于1927年与埃伦·巴金森 (Ellen Parkinson) 结婚。他这段时间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拉丁诗歌, 远离了他在剑桥研究的希腊哲学。[10]20世纪30年代在多伦多的时候, 他逐渐形成了口语和书面传统的相关理论, 也就是之后他毕生致力于研究的理论, 同时热心于加拿大的政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远离了政治运动。1944年当选安大略湖古典文学委员会创始主席。[11]1947年到1963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正教授。1963年到1971年任耶鲁大学古典文学斯特林讲座教授 (Sterling Professor) 。1971年退休。1988年4月4日于美国纽约州波基普西市去世。[12]

哈弗洛克一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文学领域。在西方学界, 哈弗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异端修正主义者 (Revisionist heretic) 。[13]他彻底突破了包括自己老师在内的学界之前对古典世界的理解, 提出了自己完整的、新的对古典世界的理论。哈弗洛克一生的学术思想中, 主要强调一个观点:希腊文化中, 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也就是说, 口语和书面传统塑造的是不同的文化。他的观点对西方许多学科影响深远。如西方法哲学研究中有学者对他理论提供支持表示尊重和感谢:对哈弗洛克表示敬意, 虽然我没有足够的荣幸亲自见到他或者和他通信, 但从他的思想中我得到了必须表示感谢的三个礼物。[14]

哈弗洛克的主要观点在其于196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得到集中体现。《柏拉图导论》探讨了口语、书面传统和文化的关系, 以及在口语和书面传统转向过程中柏拉图的作用。柏拉图把诗人排除在他理想的共和国之外, 是因为他排斥质朴的、口语式的思维方式。荷马史诗使这种质朴的思维方式永世长存, 柏拉图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喜欢深入分析和解剖这个世界, 分析和解剖思想本身, 这随着拼音字母表在希腊精神里的内化而成为可能。[15]

《柏拉图导论》由前言和正文组成。在书中哈弗洛克于1962年写的前言中认为, 所有人类文明都依赖于一种文化的“书籍”, 也就是储存信息以便再次使用的容器。在荷马之前的时代, 希腊人的这种文化“书籍”是存在口语记忆中的。[16]而在荷马和柏拉图之间, 上述储存文化的方法被改变了, 信息变成了以字母记录的方式储存, 相应的结果是眼睛取代了耳朵成为服务于这个目的的主要器官。[17]

《柏拉图导论》的正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意象思维者 (the image-thinkers) 讨论口语文化, 研究哈弗洛克认为的口语思维。[18]第二部分讨论哈弗洛克认为的“柏拉图主义的必要性” (the necessity of platonism) :文学传统和柏拉图思想发展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主张, 在书面传统得到全面发展后, 改变了字词的意义, 相应的结果是希腊人所能想象的记忆的普遍转移。

1986年, 作为耶鲁大学斯特灵荣休教授的哈弗洛克完成了《缪斯学会写字:论远古到如今的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他认为, 这本书概况了他对西方学术的主要贡献。他追溯了自己所为“口语文化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19]总之, 哈弗洛克在研究口语文化上卓有建树, 其代表作《柏拉图导论》、《缪斯学会写字》、《希腊的拼音文字革命及其文化影响》、《希腊政治的自由秉性》、《西方书面文化的源头》充分展示了他全方位研究古希腊文化的累累硕果。[20]

二、哈弗洛克与麦克卢汉学术研究的紧密联系

从许多方面看,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在学术研究上都联系紧密。正如本文开篇所言, 哈弗洛克的学术地位、经历等和麦克卢汉均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一点是, 他还影响了麦克卢汉。

(一) 从学术地位角度看,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被波斯曼置于并列位置, 因为他们的研究都对媒介环境学基本问题的成形有贡献

媒介环境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媒介是文化能够在其中生长的技术。之所以说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都贡献于媒介环境学基本问题的成形,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研究重视的都是文化能在其中生长的媒介技术, 而非重视媒介内容。

麦克卢汉的思想国内比较熟悉, 简单讲, 他关注媒介本身的作用, 而不是媒介所传播内容的作用。也因为他对媒介技术的重视, 甚至导致他常被扣以“技术决定论”的帽子。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一样, 研究生长文化的媒介形式, 只不过麦克卢汉研究的媒介形式种类和他不同, 比他宽泛。哈弗洛克只研究了两种生长文化的媒介:口语传统和书面传统。而哈弗洛克的贡献恰恰在于他发现了培养文化生长的这两种媒介, 他认为这两者中都生长出了不同的希腊文化。虽然, 这是他在研究文学时发现的理论, 但这并不妨碍其思想给媒介环境学提供营养。就如同伊丽莎白·爱森斯坦 (Elizabeth Eisenstein 1923-) 的著作《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 但同样由于其对印刷技术的关注还是一部传播学著作, 并因为对印刷技术的关注而供给媒介环境学营养。

(二) 从学术经历的角度看, 他们都是研究文学出身, 且都对诗歌感兴趣

众所周知, 麦克卢汉原来是英语教授和文学批评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 他从文学转向传播学。[21]麦克卢汉在研究诗歌的过程中发现, 诗歌有一种效果;诗歌的内容又有一种效果, 这两种效果是不一样的。诗歌与内容的意义有分离的作用……这与节目和媒介的关系大体相同。你看媒介就像看诗歌, 你看节目就像看诗歌的内容。内容永远是另一种东西。报纸、电影、广播、电视的内容具有一种效果, 媒介本身对社会却具有另一种效果, 但这种效果与内容是不相关的。[22]

哈弗洛克的专业也是文学。并且, 他从柏拉图对诗歌艺术的态度上, 引发出对文化转型作用于人们意识, 进而作用于社会文化的深刻洞见, 也就是说, 同麦克卢汉的洞见相同, 诗歌的内容可以相同, 但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另外独立于内容的一种效果。同是文学出身, 同样对诗歌感兴趣, 并从诗歌出发, 洞见媒介的社会效果, 他的这种学术经历和麦克卢汉非常相似。

(三) 从学术著作的角度看, 他们最主要的代表作有许多共同点

1. 他们代表作的出版时间非常接近

1964年, 麦克卢汉出版了其著作《理解媒介》, 哈弗洛克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则出版于1963年, 仅比麦克卢汉早一年。

2. 他们的代表作都已经作为西方社科研究领域的经典存在

《理解媒介》作为经典书籍已经为国内学界所熟悉。《柏拉图导论》亦当之无愧是西方社科研究的经典作品, 作为哈弗洛克的代表作, 这本书代表了他一生主要的研究和主要的研究思想, 被认为是“了不起的”《柏拉图导论》, “对口语文化的运作最精当的记述之一”。[23]

3. 他们的代表作都是给思想界带来强大冲击, 并引起争议的书籍

麦克卢汉和哈弗洛克的代表作带来的剧烈思想冲击, 曾分别被形容为地震和洪水。

《理解媒介》在当时是一本奇书, 它的出版堪称横空出世, 在西方世界引起一场大地震, [24]对其思想褒贬意见不一, 现在学界对其仍然有不同意见。

同《理解媒介》一样, 如衣阿华大学教授布鲁斯·格龙贝克所谈, 《柏拉图导论》中阐述的口语文字定理问题, 在1963年以雷霆之势登场, 释放出洪水泛滥般的令人震惊的新认识。对《柏拉图导论》的争论从诞生起到今天从未停止。这一点后文仍将提到。

(四) 从学术身份的角度看,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同为媒介环境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 且同在多伦多大学供职

哈弗洛克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执教。麦克卢汉则于1946年开始在多伦多大学圣麦克学院执教, 直到去世。[25]

20世纪末, 在美国成立了媒介环境学会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 媒介环境学开始问鼎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现今媒介环境学会副会长林文刚和中国大陆媒介环境学的主要研究者何道宽教授在研究中总结认为, 媒介环境学从开始孕育到现在, 走过了三代人的历程。其中,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都是第一代代表人物。

麦克卢汉作为从文学转向媒介研究的理论家, 其媒介环境学第一代代表人物的定位毋庸置疑。而哈弗洛克主要研究古典文学, 他之所以是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 是因为他与其他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一样, 重视的都是对媒介形式本身研究, 如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爱森斯坦研究机器印刷技术催生的传播革命, 沃尔特·翁 (Walter J.Ong1912-2003) 也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角度为人类文化史分期。

(五) 从学术影响的角度看, 他们享有的都是备受争议的学术盛名

对麦克卢汉的思想学界有争议这一点, 我们已经熟知。麦克卢汉因其迥异与常, 放荡不羁的学术研究而备受诟病, 同时, 又因其精彩的理论洞见而饱受称赞。

对哈弗洛克理论学界亦持有争议, 支持的观点如沃尔特·翁指出:《柏拉图导论》令人信服的证明, 希腊哲学的萌芽与文字对希腊思想的重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诺斯 (B.M.W.Knox) 认为《柏拉图导论》是一本爆发新思想的书, 它将是研究希腊思想和文学的里程碑作品。[26]如同对麦克卢汉的质疑一样, 也有质疑哈弗洛克的观点, 如认为哈弗洛克的主张是建立在未经验证的假设基础上的。因为哈弗洛克的研究建立在荷马身上, 但荷马时代文本的历史是未知的。这同时也使《柏拉图导论》这本书的价值受到限制。[27]

(六) 从学术风格的角度看, 他们的学术研究都与格言警句、隽永小语有关

麦克卢汉除了因研究方法不守常规而著名外, 还因其表达方式独树一帜而闻名。他的叙述方法一反常态, 可以概括为:偏爱格言警语, 不求明白说话。[28]“媒介即人的延伸”、“处处皆中心, 无处是边缘”、“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品”这些都是麦克卢汉形式独特、闻名遐迩的学术论断。

在学术研究中, 哈弗洛克也钟情于研究类似格言的简短精辟的妙语。1957年, 哈弗洛克著《希腊政治的开明气质》时, 早已对格言警句、隽永小语感兴趣。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完美句子的生涯在文字之前的口语传播时代也已开始, 在那时, 思想的灌溉依靠口耳相传, 教义的保存依靠记忆。”[29]

(七) 从学术思想的角度看,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互相影响, 但哈弗洛克对麦克卢汉的单向影响似乎更多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学术思想之间的影响, 还与另外一位著名的媒介环境学者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 (Harold Adams Innis 1894-1952) 有关。在多伦多大学供职期间, 哈弗洛克、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彼此影响, 但因为哈弗洛克和英尼斯的学术生涯略早, 他们对麦克卢汉的单向影响似乎更多一些。麦克卢汉说过:“埃里克·哈弗洛克的《柏拉图导论》和哈罗德·英尼斯的《帝国与传播》已经为我们证明, 西方人是如何被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塑造的……今天电子技术的影响至大至深, 再也不容我们忽视了。”[30]

三、结语

无论是在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历史上, 还是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和今天, 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都作为思想的巨人而存在。他们因其思想的丰富、精彩, 洞见的深刻、新鲜持续引发后人的研究热情, 对其的争议也持久而热烈, 可以说, 鲜花掌声和指责挑剔并存的状况, 从上个世纪他们思想诞生开始, 从未停止过。这种争议的激烈和长久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思想的伟大、卓越和深邃。

篇4:那些著名的西方死囚

1649年1月30日,在伦敦白厅前的广场上,查理一世被以“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的罪名推上断头台。三次庭审过程中,查理一世以沉默质疑法庭的合法性, “审判国王”这一法律困境逼使法官们借助 “禁食布道”这一关键举措坚定了信心和勇气。一切都在平静中进行,包括对国王行刑。在评论那段英国清教革命史时,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称其为“史无前例”,它表现为与上帝立约的选民意识。

路易十六:“我饶恕你们并希望我的血能对法国人有用”

1792年12月11日,路易十六出现在国民公会的被告席前。这是一个颇具象征力的绝无仅有的时刻。一位手持镇国宝剑的法庭书记员走在前面开道,68名黑袍法官进人威斯敏斯特大厅,在公众面前开始了对国王的审判。国民公会以380票对310票否决了缓期执行的提议,死刑意见得到无可争议的多数。

这次审判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是“国王化为乌有”,另一方面则是“法理化为乌有”。路易十六临刑前说:“我死得很无辜。我饶恕你们并希望我的血能对法国人有用。”

玛丽·安托瓦内特:“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起义推翻了君主制。皇后玛丽和国王一起被送上了断头台。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罗兰夫人:“啊,自由!有多少罪行是以你为名”

1793年11月8日,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吉伦特党领导人之一罗兰夫人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临死前说出了那句:“啊,自由!有多少罪行是以你为名而犯下的!”

她的死相当从容。半路上,民众冲着她恶声高吼:“滚上断头台去!”她微笑着回答:“您说得是,我正在往那儿去呢。”和罗兰夫人同时处刑的,是一个因伪造货币而获罪的中年男子,看到断头台时浑身颤抖,站立不稳。夫人说:“您先请吧,免得我的死增加您的痛苦。”刽子手摇头:“命令书上的顺序是你在前面。”夫人含笑而语:“您难道就忍心拒绝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后的要求?”

意大利伯爵:“可耻的是罪行,而不是绞架”

死刑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了断头台,在君主专制时代,只有贵族犯了死罪才可以享受斩首的待遇,而平民百姓只能绞死。十八世纪初的意大利,曾有一个伯爵因谋杀而被叛绞刑,他是摄政王的亲戚,于是他的家人去求情,要求至少该杀头不是绞死,摄政王说了一句话成为名言:“可耻的是罪行,而不是绞架。”

贞德:“贞洁的女人,性器官不会被烈火烧伤”

死在活刑柱上的最知名人物要数法国的民族英雄贞德了,英国人相信她是一个巫婆,宗教法庭也希望她承认自己和魔鬼有交易,经过一年的拷打,她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结果在卢昂被推上火刑柱。

一个匿名的编年史作者记载说:英国人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柴堆,让贞德只穿了一件浸过硫的衬衫,绑在木桩上,让每个人都能从下面看到她的身体,因为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贞洁的女人,性器官是不会在烈火中烧伤的。

苏格拉底:难得的人道之灯?

篇5:著名的西方名人名言

2)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3)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穆尼尔·纳素夫

4) 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森村诚一

5)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6)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7) 人不可为了荣华与虚名给自己招来危险。——伊索

8)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培根

9) 自夸的人的虚荣的性格显示他的隐秘的恶。——伊索

10)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11)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12) 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歌德

13) 除非你的话能给人安慰,否则最好保持沉默;宁可因为说真话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萨迪

14) 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列宁

篇6:西方国家著名音乐家

2.莫扎特——最杰出的天赋音乐奇才

3.贝多芬——强烈而激情的不朽咆哮者

4.瓦格纳——最伟大的戏剧作曲家

5.海顿——近乎不朽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6.勃拉姆斯——最纯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和最顶尖的德国艺术歌曲作曲家

7.舒伯特——古典/浪漫主义的钢琴和旋律的抒情天才,德国歌曲之王

8.舒曼——浪漫主义的化身,歌曲、钢琴曲和交响乐的诗一般的大师

9.亨德尔——巴洛克旋律专家,清唱剧天才

10.柴科夫斯基——俄罗斯卓越作曲,旋律大师

11.门德尔松——浪漫主义神童,优美、典雅的钢琴曲和交响曲作家

12.德沃夏克——在3位列入排行榜中居首位的捷克人,旋律家

13.李斯特——最优秀的钢琴家,交响诗的发明人

14.肖邦——钢琴之王

15.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最优秀的作曲家,先锋派领头人

16.威尔第——最受爱戴的歌剧作曲家

17.马勒——9首交响曲和歌曲作者

18.普罗科菲耶夫——20世纪不协和音的俄罗斯人

19.肖斯塔科维奇——苏维埃头号作曲家

20.理查·施特劳斯——“新音乐”的先驱,9首著名交响诗的作者

21.柏辽兹——急进的浪漫主义者,交响曲问题专家

22.德彪西——第一位印象派作曲家,歌曲、钢琴和管弦乐作品

23.普契尼——威尔第以后的意大利歌剧大师

24.帕莱斯特里纳——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教堂音乐大师

25.布鲁克纳——维也纳7位交响曲作曲家中的第6位

26.泰勒曼——巴洛克时期有3000部作品的大师

27.圣·桑——法国极具魅力的歌剧和交响诗作者

28.西贝柳斯——最早的芬兰作曲家,不仅是民族主义者

29.拉威尔——优雅而严谨的法国人,通常与印象派德彪西合作

30.罗西尼——威尔第前与唐尼采第同为意大利歌剧大师

31.格里格——挪威头号作曲家、民族主义者

32.格鲁克——后巴洛克/古典主义歌剧改革家

33.亨德密特——20世纪5位“新音乐”不协和音作曲家之一

34.蒙特威尔第——巴洛克时期和声学的“现代主义者”、第一位歌剧作曲家

35.巴托克——匈牙得20世纪不协和音作曲家

36.弗朗克——和蔼、心灵美,歌曲、清唱剧、交响曲等的作者

37.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多产作曲家

38.比才——《卡门》等少数几部作品的作者

39.穆索尔斯基——最彻底的民族主义和最无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40.拉摩——法国早期头号拨弦古钢琴天才、理论家和歌剧专家

41.福雷——怡人的法国歌曲和室内乐作者

42.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中最有艺术素养的人

43.唐尼采第——威尔第之前意大利歌剧界中仅次于罗西尼的人

44.沃恩·威廉斯——20世纪英国民族主义者 45.斯美塔纳——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46.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47.韦伯——第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联接格鲁克和瓦格纳的德国歌剧作曲家

48.亚那切克——20世纪捷克人,3位入捷克人中最有现代色彩者

49.库普兰——法国巴洛克时期拨弦古钢琴大师

50.鲍罗丁——音调优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世界著名音乐家简介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11:35 A.M.一、卡尔•非利浦•埃曼纽•巴赫:

卡尔•非利浦•埃曼纽•巴赫:生于德国魏玛,是著名的约•塞•巴赫的第三个儿子。17岁进法律学校,后来还是遵循他的家族传统,成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为浦鲁士王国的太子服务了29年,这位太子后来成了弗雷特里克二世。除了位股钢琴写了几百首音乐曲子外,还创作了两首清唱剧,几台大合唱和许多三重奏、奏鸣曲、协奏曲等。

按照一些音乐权威的说法,他的作品在亨德尔•约•塞•巴赫的风格与后来海顿、莫扎特的风格之间起了桥梁作用。

二、布格缪勒Johann Friedrich Franz Burgmuller(1806---1874)

布格缪勒是钢琴轻音乐作曲家,1806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的勒根斯堡,1874年2月10日死于法国塞纳---瓦兹区的波尔那村。他的钢琴曲大多为少年钢琴演奏者作。布格缪勒是他的作品第100。

三、约翰•塞巴斯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约翰•塞巴斯倩•巴赫是一位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音乐大师。他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将近两百年,他的祖先一直是德国(爱森那赫市)艾斯纳克镇的著名音乐家。据说,他的老曾祖父是个非常快活的磨坊主,当水车一圈圈的磨着谷粒的时候,他常坐在磨坊门口,弹着齐特拉琴唱起歌来。约翰的父亲在他10岁时去世了,于是他就跟他的音乐家哥哥一起生活。那个时候要想得到乐谱是很困难的,年轻的巴赫常常在月光下抄他哥哥的谱子。他常步行好几里路到汉堡去听音乐会,有时侯连饭也吃不上。18岁起任多处教堂和宫廷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创作突破了当时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创新精神。他的作品以复调手法为主,集十六世纪以来西欧各国音乐之大成,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及《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等。到了晚年,巴赫受到王公贵族的重视。最使他高兴的是他的许多子女和亲戚聚在他家里演奏音乐。

四、卡尔•车尔尼(1791---)

卡尔•车尔尼1791年2月21日生于维也纳。他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曾教他弹钢琴,后来,他得到贝多芬的教导。他25岁时曾计划在欧洲巡徊演出,但因战争**取消了公演。从此,他决心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教学工作。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他的教导下出了许多的艺术家,包括最卓越的钢琴家李斯特。作为作曲家,车尔尼出版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有许多钢琴练习曲,长期以来一直被钢琴教学所采用。

五、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肖邦1810年生于波兰离华沙六里的一个村庄。他父亲是从南西来的一个法国人,国家警卫队的一个队长。他母亲是一个波兰人,他非常爱她。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很小就开始学音乐,进步很快。9岁时他在一个音乐会上公演一首协奏曲。音乐会结束时,他更关心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辉煌的演奏效果,他对他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

1831年,肖邦到巴黎定居。在巴黎法国贵族客厅中,以他奇妙的演奏迷住了听众,赢得了“钢琴诗人”的称号。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演奏、教学、社会活动的沉重压力终于搞垮了他虚弱的身体。他逝世于巴黎,时年39岁。

六、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莫扎特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其父(L•莫扎特)是一个宫廷乐师。在父亲的辛勤教育下,幼小的莫扎特显示了惊人的音乐才能,4岁学会弹琴,五岁能够作曲,6岁开始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获得多次成功,被人们称为“神童”。

在他不满36岁的生命历程中,充满了贫穷和凄苦,不断受到封建贵族和统治者的歧视和迫害。但这一切并不能使莫扎特屈服,他用音乐表达了对自由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曲以及包含钢琴和小提琴在内的各种器乐曲。许多作品充满了乐观、明朗的风格和情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和第39、40、41交响曲都是莫扎特的优秀之作。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对后世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影响。

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ccven 1770---1827)贝多芬是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村合唱团的男高音歌手。性情暴躁,有时贝多芬没练琴就打他。他的母亲很慈祥,在他17岁时他母亲就去世了。他始终没有忘记失去母亲的悲痛。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的天才,八岁时就登台演出,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在大教堂担任助理风琴师,他还在剧院的乐队中担任第二中音提琴手。这个职务一直保持到1792年。后到维也纳深造。当他访问维也纳时,有一天他遇到了莫扎特,贝多芬的演奏给莫扎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莫扎特惊呼:他将给予这个世界一些值得倾听的东西。

他的作品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具有明显的个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进步思想。贝多芬喜欢在阴凉的森林中漫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他的创作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能力,使交响曲成为当时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他集古典音乐精华,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30岁那年,他开始聋了。到晚年,他甚至听不见自己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9部交响曲。

八、弗郎兹•李斯特(1811---1886)

弗郎兹•李斯特生于牙利的雷定。6岁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6岁后有一天,他父亲在钢琴上弹一首协奏曲,小弗郎兹走到父亲面前,一再要求父亲反复最后一个乐章。父亲点燃了烟斗,问他:你长大想做什么样的人?孩子指着贝多芬的画像说:那个人。第二天父亲开始给他上课。弗郎兹化很多时间练音阶,进步极快。9岁时他就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辉煌的演奏使人们都想认识他,6位贵族筹集了资金送他到维也纳随车尔尼学习。后来,他获得了更大的成就,因为贝多芬听到他的演奏后,对他的演技感到惊讶,走上台抱起孩子并吻他的前额。

九、乔治•比捷(Georges Bizet 1838~1875)法国作曲家。

乔治•比捷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4岁时,他母亲教他基本乐理。不到9岁他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岁时他获得罗马奖。在意大利学习期间,他提交的不是规定的《弥撒曲》,而是受到高度赞扬的一部歌剧。虽然他没有公开演出,但是他是一个卓越的钢琴家。主要作品有歌剧〈卡门〉、〈采珍珠者〉,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比捷把富有表现力的交响音乐手法同法国喜歌剧传统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他的声誉位于现代法国作曲家的前列。

十、弗朗兹•约瑟•海顿(1732---1809)

弗朗兹•约瑟•海顿1732年生于奥地利的罗劳。他幼年时就以音乐的天资引人注目。他常被称为器乐之父。海顿30岁出头时,富有的艾斯特哈齐亲王聘请他并成了他的好朋友。他在旬牙利度过了很长时间。在那里,他对旬牙利的吉普赛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海顿的作品都具有单纯、精致、精练的乐句和严密的构思等特点。

十一、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

雅克•奥芬巴赫1819年生于德国科隆,早年移居巴黎并入了法国籍。14岁时作为大提琴手加入喜歌剧院的乐队。他创建了独具风格的喜歌剧,在他自己创办的巴黎喜歌剧院上演了许多这类喜歌剧和他的芭蕾哑剧,他最杰出的作品《霍夫曼的故事》是在他逝世后上演的,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首演,1882年在美国首演。

十二、聂 耳(1912---1935)中国作曲家。云南玉溪人。在他的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30多首歌曲和一些民族器乐曲。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坚强决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有独创的艺术形式。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我国国歌,其他如《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毕业歌》、《买报歌》、等优秀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长期以来有重大的影响。

1935年,这位人民音乐家在去欧洲求学途经日本,在海滨游泳时不幸身亡,时年仅23岁。

十三、浪漫派钢琴大师:里希特(因心脏病去世)里希特1915年3月20日生于俄国托米尔,小时侯被人称为神童,随其父(也是音乐家)学音乐课,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涅高兹教授。普罗科耶夫将自己的《第九钢琴奏鸣曲》献给他,并且由他首演。50年代起在东欧各国演出,60年代在世界各国举办音乐会,扬名全球。其留下的曲目极其广泛,从巴赫到肖斯塔克维奇皆有所长。里希特有几张珍贵的录音:EMICDC—7—47967—2,曲目是德沃夏钢琴协奏曲,是大指挥家克莱伯仅有的一张钢琴协奏曲;PHILIPS SOLO 446—200—2PH,由康德拉申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李斯特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有史以来100张最伟大的古典录音唱片之一。

目前有里希特三套专集:

1、PHILIPS的里希特专集21CD;

2、法国HARMORIA MUNDI专集布拉格之春一套15CD;

3、BMG 10CD专集。

十四、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

德沃夏克曾任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院长,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他的作品将捷克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作品有9部交响曲,9部歌剧,5首交响诗以及大量的合唱、室内乐、管弦乐曲等,其中以《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最为有名。

十五、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 1839~1881)俄国作曲家。

穆索尔斯基作品风格豪爽、形象生动,充满了对被压迫者的同情。主要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管弦乐曲《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及大量的声乐作品。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他看了亡友建筑家、美术家哈特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后,于1837年所作的钢琴组曲。全曲共分十段,每段以一幅画为依据,并且各有标题。

十六、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挪威作曲家。

篇7:著名外国名人名言

Hum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glory. ---Charles Hodges 谦卑是荣誉的基础。 --C.霍奇(1797-1878)美国神学教授

Goodness blows no trumpet, nor desires to have it blown. -----Charles Lamb 美德不自吹自擂,也不愿被吹捧。--C.兰姆(1775-1834)英国作家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mind,the eyes are its informers.表情是思想的写照,眼睛是心灵的穿窗户。

Education makes a people easy to lead,but difficult to drive;easy to govern,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教育使一个民族易于引导,难于驾御;易于管理,但不能奴役。

The roots of education is bitter,but the fruit is sweet.求知道路千辛万苦,知识硕果芬芳香甜。

A good book is the best of friends,the same today and forever.好书乃挚友,情谊永不渝。

Books are the ever-burning lamps of accumulated wisdom.书籍是积累智慧的明灯。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完美,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苏格拉底

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 萨 迪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西塞罗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奥古斯丁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莎士比亚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萧伯纳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西塞罗

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 高 汀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但 丁

人若是太幸运,则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若是太不幸,则终其一生皆默默无名。 富 勒

篇8:西方著名名人名言

7月9日上午, 营口籍著名画家郑新雨参观了营口文化名人馆, 并将其画作《蒙古少女》及画册捐赠给名人馆。市档案局副局长徐志强、营口文化名人馆馆长葛伟等陪同参观并接受捐赠。

郑新雨先生首先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营口文化名人馆的每一位营口籍名人的简介及其作品, 并与陪同人员就一些名家作品进行亲切的交流和讨论。同时连连称赞营口文化名人馆的建设是承载历史, 传承文明, 启迪未来的创举。档案部门能把古往今来这些营口名人及作品收集在一起并展示出来, 实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对提高营口知名度, 推动营口文化繁荣很有现实意义。为此, 郑新雨先生欣然提笔题词“艺缘”并作画《风雪鸣驼图》, 他向在场的同志亲切地讲解了他曾经在内蒙古大草原创作这幅画的惊险经历和他对美术创作的执著追求。

郑新雨, 曾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家书画院副主席, 加拿大国际艺术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品有《银雾》、《驼峰》、《鄂温克的男人》、《鄂温克的女人》、《神笛》、《山高情深》、《多元文化·加拿大》等。作品在新加坡、印度、香港、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美国等举办个展和联展。1995年在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自1995年至2011年先后在加拿大埃德蒙顿、温哥华、卡尔加里、美国的休斯顿等六次举办画展。2008年作品《多元文化·加拿大》悬挂在埃德蒙顿市中心丘吉尔广场。2007年为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第十二届简欣省长绘制肖像, 作品将永远陈列在省议会大厅, 这是阿尔伯塔省130年来首位华人画家得此殊荣。

篇9:中西方的“名人效应”

前不久去纽约时,和几位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华人朋友一起吃午饭。一位来自美洲银行的校友满脸笑容地给我们介绍他带来的一位男士:“他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我知道他所说的曾小姐是香港一家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去年初出了本畅销书。只是这种介绍客人的方式有些夸张,午饭的主题与曾小姐并无关系。我礼貌地和“曾先生”打了个招呼,就坐下了。

夸张的介绍

席间不断有人到来,最后一起吃饭的有七八位。美洲银行的那位校友对每一个后到的人都要重复一遍“他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如此,介绍曾先生时非得提一下他妹妹,而且把话的重音落在他妹妹曾小姐那里,好像是要让每位来客都搞清他介绍的重点并不是坐在我们面前的“哥哥”。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听完介绍后都像我一样对他妹妹毫无反应,一屁股坐在那里就扯别的话题了。但我猜想他们都听说过那位聪明漂亮的曾小姐,毕竟她是电视界的新秀嘛,还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过,和在坐的都曾经是同行。

这种介绍方式,似乎让曾先生也感到有些别扭,坐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和妹妹的亲和力相比,曾先生显得有些小心谨慎(也可能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既没和大家交换名片,也几乎没有和大家交谈,甚至没有动筷吃饭(美洲银行的校友说他已经吃过了,因为要见我们才特意过来的)。结果饭还没吃完,他好像就不愿意再坐下去了,说公司里有事,提前告辞。

我一向不主动出示名片,对不大说话的客人也不愿太多搭话。结果一顿饭下来,和曾先生一句话都没有说,而与其他人的谈话始终比较热烈,围绕着国内经济和股市形势。一桌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曾先生的存在,也没有人在意他过早离开。

搞笑的话题

那位校友一共向他人介绍了五遍“曾小姐”,却没有引起任何反应,一定很郁闷。曾先生刚走,很不甘心的校友放下筷子,突然大声地说:“他真是曾小姐的哥哥!”话音刚落,满桌人哄堂大笑,那老兄张着嘴呆呆地看着我们,不知道笑他什么。等大家笑够了,我又补充了一句:“你这么一说,我们更不相信他是曾小姐的哥哥了。”结果又招来一阵哄笑。

然后大家的话题和曾先生在时相反,立即转向了曾小姐。瑞士银行的沙总假装认真地告诉这位校友,介绍时应该早说他是“真”哥哥,以便我们带相机的人照张相,向人炫耀自己认识曾小姐的哥哥,好歹和名人沾边嘛!大家都把校友当笑柄,捉弄他介绍人的方式。那位老兄也从善如流,听大家发表对曾小姐的看法。我发现几乎所有在坐的人都知道一点曾小姐的故事,只是每个人都没当回事罢了。

午餐结束前,来自国内社科院的曹兄做了总结,跟那位校友说,下次如果一定要提曾小姐的话,就应该这样说:“这是曾先生,他的妹妹是曾小姐。”将被介绍者重点提及,而将他的名人妹妹作辅助性介绍,毕竟,我们见的人是曾先生而不是曾小姐,况且这种介绍方式可能也会让曾先生自己都感到不舒服,要不他为何提前离席呢?

苏格兰式矜持

这种介绍方式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那是在纽约的四季酒店,我和苏格兰一个基金公司的经理一起吃早餐。人到

了纽约工作就繁忙,常常午餐和晚餐都排满了,早餐时间就被大家发掘出来成为谈生意和联络感情的方式。那次早餐很正式,跟晚餐一样中规中距,是看着菜单点菜的,餐厅里的食客几乎全是西装革履,看上去都像我们这样有事情要谈,而不是酒店客人自己吃饭的那种氛围。

吃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苏格兰人背后的那一桌坐着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处理9.11恐怖袭击事件中,朱利安尼一直在一线指挥,媒体曝光率远高于美国总统布什,结果名声大震。全美国甚至全球的很多人都熟悉他的面孔。在2008年的大选中他也是共和党最具总统相的候选人之一。能和他坐得如此近,即使像我这样不愿张扬、一般不主动和名人照相的人都有一点冲动,至少我想告诉这位苏格兰朋友他后边坐的是谁。

可当我告诉他背后坐的是朱利安尼时,苏格兰人竟然没有反应;等我第二次提及时,他才“噢”了一声,但仍然安静地吃他那份早餐,连头都没有回。那样子似乎是:即使后面坐的是美国总统,他该陪我还得陪我。这种苏格兰式矜持让我感到惭愧,后悔不应该两次提醒他,实际上我说第一遍时他已经知道后面坐的是谁了。而我还是忍不住多看了朱利安尼两眼。

见名流政要这件事上

在对待名人的事情上,中西方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国内开全国人大会议时,在镜头里我们常看见一些人大代表争相和演艺界名人合影留念。我的同事感叹地说:“这些人都是中国未来的议员,而他们的表现却跟社会上的追星族一样。”

比起来,西方人在对待名流的事情上总的来说比我们要深沉得多,虽然他们见政界人士和影视界人士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对影视界人士他们热情得多,尤其是年轻人,年纪越小劲头越大。小青年们会拦路堵截,大声尖叫,争相与名人合影。我曾经在多伦多一个剧场前看到过成群的女孩,她们在剧开演的前一天就等在那里,为的是能见到心中的偶像。这点和国内目前的状况很像。

但是面对政界人士,他们却时时保持着自己的一种尊严,既不过度热情,但又比较礼貌,看到国家或地方首脑、政党或企业领袖会远远地打招呼。我的朋友在卢森堡工作期间多次在大街上见到过卢森堡首相,就像普通人街头相见一样。他没有过去找首相签字的念头,首相也没有被人前呼后拥。

这是因为,西方政府首脑是民选的,他们亲民的举动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亲民反而奇怪了。老百姓倒是要和他们保持距离,因为他们的“政绩”不都是被百姓认同的。

在国外工作期间,我见过几次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每次使馆都会事先开会叮嘱我们不要主动和领导人握手,领导人伸出手来时我们才可以被动握手。我们自然很配合,既不主动握手,又不主动打招呼,甚至不向前凑,远远地观望,聆听教诲,突出领导人的形象。

说到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国内官场上潜规则太多,对领导过于谦卑。那次国家领导人访问纽约接见我们时晚到了一会儿,结果随行的部长甚至国务委员都不肯进会场,而是在走廊上等候。我在他们中间穿行时深有感触:如果是西方人的见面会,他们是不会在细节上这么委屈自己的!

表现欲强的国人

实际上在骨子里,我们的表现欲比西方人要强。在照相这个问题上就很明显。

中国人的概念是:一个好风景的照片中如果没有自己,那照片就不用细看了。因此中国人照相总是要把自己放在中心,照的是人,而西方人照的是景。

我在法国工作期间多次参加过法国人的家庭聚餐,他们常常把在中国拍的照片用幻灯投在墙上,和客人们分享,并津津有味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些照片上很少看到法国人将自己摆在中间,照片上表现的都是当地的人物,他们还会用特写的方式表现。

有一次随法国人去埃及旅游,整团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显得比较特立独行。每到一个重要的景点,我都要“留影”一张,只好找同行的法国人帮我照。一天下来,同行的法国人都知道中国小伙子希望在每个景点都“留影”,而他们觉得没这个必要。

如果去中国某位总裁的大办公室,你看到的照片往往是他们和名人或者领导人会面的镜头,而在西方总裁的办公室,你见到的可能是其家人和孩子的照片。

在中国,名人效应那样显著,以至于名人自己都知道该如何应对陌生的场面。

我有次见到另一位更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小姐,她魅力四射地和周围的人打着招呼。和我握手时,杨小姐满脸笑容,显得非常热情:“我们又在这儿见面了。”其实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以前从来没见过。她见的人多了,自然也有记不起来的,所以用这种方式就能使对方觉得不至于太失落,换句话说,她以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认识她。

敬请关注下期系列之十五:

上一篇:大自然的主人诗歌下一篇:慈善义工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