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2024-05-05

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精选8篇)

篇1: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偏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培养和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训练有素、开拓奋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全面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特殊素养,是人类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实验教师素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其是高职院校实验教师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实验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态度与工作效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所以思想道德素质的优劣是衡量实验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实验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实验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基本措施为:

(一)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实验教学工作是一种服务性较强的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毕业学生有的可能记不住实验教师的名字,但作为一名“园丁”,一定要竭尽全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是一种以验证科学理论、研究探索客观规律为主的实践活动,实验教师作为实验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辨证的思维方法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准备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安装调试仪器设备;在数据采集与处理时,必须做到准确、真实;不能凭主观臆想,应以科学的态度和辨证的思想做出判断和总结。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教书育人,实验同样育人。实验教师虽属于教辅人员,不在教师编制之列,但实际上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和形象出现学生面前,其言行举止、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无不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实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但要在思想、工作和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为人处事和言谈举止上以及仪表风度等方面也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强健的身体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建设

身心素质是实验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实验教师的身心素质在职业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实验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强健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实验室工作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很多实验还需要在晚上加班加点,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很难承受实验室工作的重负荷,很难保证实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验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最大弱点是自卑。由于主观思想意识的作用和客观上有的学校对实验室工作不够重视,实验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低、待遇差等,易造成实验教师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以至于工作中缩手缩脚,工作效率低,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受到压抑。因此实验教师必须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渊博的知识与过硬的技术素质建设

(一)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由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成果、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地充实与引进到实验教学中,实验科学高度综合化的特点更趋明显,要把握各学科实验知识纵横发展的立体网络结构,就要具备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实验教学的需求与发展。

(二)过硬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师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既要有一定深度,又要有适当的广度。教师常用“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来比喻专业知识深度的重要性,只有高出几等、深入几分,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起到导向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深入把握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

(三)精湛的实验技术。实验教师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包括对仪器设备的娴熟的操作使用技术和精湛的维修技术;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技术;实验仪器的设计、改进及功能开发技术等等。

(四)必要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实验技术在实验教学这一劳动过程中的“工具”。教师要使学科或专业实验知识与实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智慧,使之与学生心理结构相结合,就必须按照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的规律,使之相互作用,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技术拥有必备的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的知识,虽不直接沉淀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转化为学生的个体品质,但却是教师所必须具有的。

四、熟练的业务能力素质建设

实验教师业务能力素质的主要内容为:科学实验能力、组织实验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教育的能力等。

(一)科学实验能力。实验教师的科学实验能力,是指教师在指导实验教学中所应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实验教师的科学实验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实验能力素质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二部分:一是能直接传授给学生有形的科学实验能力――学科或专业的实验技术与技能,如实验操作、工艺条件、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方法、文献检索及使用、计算机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另一部分内容为在掌握一定知识和实验技术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逐渐形成了无形的能力,如敏锐的实验观察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演绎、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组织实验教学的能力。组织实验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在从事实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教学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各种信息,或贮存实验教材中,或贮存教师头脑中,如何通过实践转变为学生的过硬技能,必须经过教师的反复“加工”,这种“加工”能力,就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大纲与确定实验内容;灵活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等。

(三)创造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劳动,不是单纯传播和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在传播知识与培养技能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敏捷、判断正确,有“打破常规”的创新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学目的的完成。实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准确鲜明;逻辑严谨、富于哲理;语言生动、富有激情。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的能力。实验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集“教书育人”于一身。因此,实验教师不仅应具备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也应具有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疏导教育的能力。教育他们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验教师自身的刻苦努力,同时更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把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确保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篇2: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摘要: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各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并不断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体系,“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来源、结构等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双师”素质教师是国家对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指出:“建设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要将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评聘、使用和激励政策,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3年建设期内,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指出:“各级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制定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成功开展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教师队伍构成不尽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有高校毕业生、从企业或其他单位调入的技术骨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扩张过程中,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以从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跨进校门的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偏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学历基本达标甚至超标

目前存在某种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实不然,高职教育有两个被普遍认可的重要属性:一是“高等性”,二是“职业性”。“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中包含高深科学理论;“职业性”是指取得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还要会将其转化为作用于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而目前很多人忽略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一味强调“职业性”。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是本科。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应该已经不成问题,很多学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甚至已是硕士以上。许多原先在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前分配的或留校的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已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本科或以上学历。

(三)教师自身压力较大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底子薄,以及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非常紧缺,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学生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规定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及职称挂钩。加之,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生存、工作及发展压力普遍较大,甚至部分人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是同时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即可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二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中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双素质(能力)”型专业教师,是“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具有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相关行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职称”教师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四是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同时又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能胜任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被认定为“双师”素质。

现阶段,高职院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大多数停留在“双证”水平。这些教师虽然大部分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企业从业经历,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标准相对混乱,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高。相比而言,执业资格证书需通过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的封闭式考试才能获得,相对比较正规,认可度较高。不少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较高,比如执业律师、执业药师等都要经过通过率极低的考试。因此,这里的“双证”,笔者主张应是“高校教师资格+执业资格证书”,少数尚无国家统一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可暂以规格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

有舆论认为“双证”型“双师”是面子工程,只有具备了“双能(双素质)”才能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很难进行直观量化。这就直接造成了目前简单化地以“双证”或“双职称”来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的现状。那么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不普遍采纳“双职称”说呢?目前,在校教师取得“双职称”还比较困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能申报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因此,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现有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都是学校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他们来校时既已具有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职称,后又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但是,绝大多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企业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不可能彻底舍弃企业的高薪来高职院校作专任教师。因此,从企业引进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双证+双能”型“双师”培养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双证+双能”型“双师”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应当首先鼓励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取得“双证”,同时,在学校层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轮流选派教师顶岗实习,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其真正具有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全面、可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一)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进机制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水平皆佳的企业精英来校任教。

(二)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参加各类层次较高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执业药师、执业兽医师、执业律师及注册会计师等,对于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此举旨在促进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我院动物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有十多名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教师在取得证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三)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由于许多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严格意义上说,教师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并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有鉴于此,我院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意见》,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积极为中青年专业教师提供赴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有益举措,我院涌现出了一批不单是理论型学者,更是谙熟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一线实践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教师企业锻炼的实施质量,学院还规定教师锻炼期间形成的所有工作材料归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双师”素质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我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范围是我院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院吸引了众多合作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针对大部分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训、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学基本功薄弱等弱点,我院对他们进行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使其具有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基本素养。同时,我院还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认定办法》,通过严格规范的认定将兼职教师认定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四个等级,实行优劳优酬。通过上述一系列得力措施,目前我院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上述“引”、“激”、“培”、“聘”等系列措施,我院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配合,共同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一种目的,不是为了敷衍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与检查,而是一种手段,旨在打造一支既能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一种提升,以此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腾飞,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关键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为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 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是决定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双师素质”教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 (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并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 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热爱职教事业,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 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 具有行业职业道德, 即“双师素质”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 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并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行业、职业素养;具有经济运作素养, 即“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 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事, 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即“双师素质”教师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实习;具有管理能力, 即“双师素质”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 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 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即“双师素质”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 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 并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 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表现在年龄结构上, 老教师偏少, 青年教师数量偏多;表现在教师来源上, 高校毕业生多, 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 本科学历多, 研究生学历少;在职称上, 中低职称多, 高级职称少。

(二) 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 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

如专业结构上, 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较弱。基础性越强的专业, 教师数量越充足;应用性越强的专业, 教师数量越不足。在教学上, 理论和实践相比, 也是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较弱。

(三) 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 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 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还存在数量过少的问题。

(四) 人才引进上依然有矛盾, 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

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上, 在引进人才上, 往往优先考虑的是博士、硕土, 而忽略了对“双师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对已引进的博士和硕士, 只强调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 而没有提出明确的获取“双师”要求, 高学历和“双师素质”两者尚未互相融合。

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 要制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1. 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 充实教师队伍。

在师资引进中, 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 严把“能力”关。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他们一般应具有工程系列的中高级技术职称, 有八年以上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 经过教师资格培训, 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 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 能成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构建起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

2. 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 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要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 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 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通过控制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 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 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

(二) 分类培养现有教师, 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师资引进是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而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则是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和保障。高职院校在分级引进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对现有教师进行分类培养。

1. 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通过下企业 (行业) 、进基地、专兼互助等方式, 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旨在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

2. 对企业引进的技能型专兼教师, 实施教学素质提升计划。

从企业引进的技能型人才, 一般都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 但教学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薄弱, 如不提升, 必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此, 高职院校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 对企业引进的专兼教师进行培训, 旨在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3. 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老带新培养计划。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 应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的老教师, 对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指导。老教师从教案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教学的组织、实习实训的指导等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通过随堂听课、模仿演练, 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帮助青年教师迅速站稳讲台。

(三)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与打造“双师结构”团队并举,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大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 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由于兼职教师流动性大, 由此构建的“双师结构”是不稳定的, 不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打造“双师结构”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并举, 将提升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与优化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有机结合, 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结构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 与企业进行多方联系合作,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1. 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

由学校在专业教师中选派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 直接到紧密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 时间一般为1—3年。青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 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 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闲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 同时支持专业教师在紧密型合作企业中任职。

2. 校企密切合作实行科技服务与开发。

由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委托高职院校系部或教师按技术研发委托书开展实用技术研发, 由专业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或直接由有能力的青年教师独立承担技术研发任务,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培训工作。

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如在校企合作教育顶岗工作中, 要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的选拔符合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 并在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特别是注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 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五) 加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否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要看经费投入是否充足优先, 政策倾斜是否保证落实。

(六) 充分论证规范管理,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1. 要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

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 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 特别是对近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 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

2. 要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

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 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 定期考核“双师素质”教师工作业绩, 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 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 以激活教师队伍。

篇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教师队伍

0.引言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培养人的职责,因此自身必需提高人文素质的能力,才能在教书育人中承担重任。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腐蚀了一些意志薄弱的人,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人群的一份子,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金钱物质对他们同样会有诱惑力,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具有抵御这种腐蚀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力量就源于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强调的是精神,是价值关,它的意义在于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更何况作为教师还承担培养人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就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2 年 8 月,国务院针对当前出现的师德问题,又一次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员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加快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建设,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重要要求。

1.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由来已久,但是如何提高人文素质的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人文素质型教师进行了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达到“人文素质型”教师的内涵,认为高职教师应该不止是教书,而且要育人,在教书与育人比较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注重育人功能,因此对自身的人文素质也需要更加提高,为人师表不能只是成为口号,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把为人师表是最自己的座右铭,使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还能够担负起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必需要具有较好的基础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虽然都是青年教师,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曾经被质疑为“小皇帝”,但是这一批小皇帝却不像当初的想象,他们在工作上具有朝气,在思想上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尽管在这些人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是在高职院校中,这些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各条战线,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

2.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现状

随着普通高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包括那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也得到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政策导向,也加速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是高职的招生规模与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高职院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建设人才,使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得到了提高,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高职毕业生,在质量上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首先就是要爱企业,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醉倒教书育人,也对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要求,因此,虽然高职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基本上能满足现有规模的高职发展的需求,但对于青年教师的再教育确实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第二个方面是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研水平得到较高的提升,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使他们站在了教学科研的都一线;第三个方面,是兼职教师的不断加入,使高职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更新和优化,使他们在教书育人中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第四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已经吸引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这个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已经开始逐步壮大和成长。显然,在十八大以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落实中,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

2.2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由于高职院校的一些政策和收入状况不尽人意,我们在提高人文素质建设中,也应该考虑到教师的生活需求,教师需要得到生活的保证,比如住房需求。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1)高职院校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师流失严重

现行人事制度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师流失严重,使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教师的队伍建设失去力量,一些优秀的人文素质教师流失严重。这主要源于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教学设备等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本身的发展。这也是使一部分高职教师不安于现状,在校外做兼职的原因之一。

(2)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的师资团队,高职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亟待得到提高。尤其是对待兼职教师又缺乏相对稳定性,是兼职教师没有长期打算,成了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临时思想,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兼职教师本身的特殊性,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而且兼职的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也不甚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3)对教师和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的问题,如评价观念何内容,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使一部分人产生重证书、轻能力,重研究、轻应用的急躁学术之风,有些高职院校也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为考核为重点,忽略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导致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尤其是不考虑教学效果来作为考核重点,使许多教师偏离了评价的结果,这些情况的结果,往往不能反映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效,也不能对高职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到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使高职院校失去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及奖惩制度需要深化改革和落实。

3.结语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际上反映的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竞争,这首先是在于对教师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健全教师激励的保障体系,建立配套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失。使高职院校拥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学校要对于优秀教师享受休假、出国进修、职称评聘优先、提高工资等待遇上下功夫,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实到实处,为发展高职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杰.江西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 电子制作.2013(18).

[2] 刘雪飞.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职工教育.2013(14).

篇5: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很大区别,为了提高高职护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护理课程教学质量,能给社会提供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作 者:丁小红 许惠  作者单位:丁小红(江苏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23300)

许惠(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23300)

刊 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年,卷(期): 7(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教学质量   仁爱之心   高职院校  

篇6: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经济建设关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明显,而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面对全新的挑战,我们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心,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论文关键词: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现状;优化策略。

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又是实验技能的操作和指导者,还是校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开发者,更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可谓是高职院校开展一切事务的主角,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河南省高职教育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情况,总结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全省4所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选择了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了专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调查,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1现状

1.1调查结果

河南省自1987年开办职业教育以来,主要通过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院校、民办学校及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学院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已达46所,50个办学点,在校生达106325人;据底统计,全省46所高职院校共有专职教师6473人,已认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369人。为了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我们从所调查的10所院校中分别抽取了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对该校200名专职教师的1O项素质指标进行了评价,并将调查数据做了最终平均处理。

通过对专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等10项目的调查和综合评价表明,学生对专职教师各方面都很满意的占5.09,较满意者占20.21,一般及不满意者占53.92,很不满意者占10.78。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10项调查中,对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更新及应用新教学手段状况和实验操作示范技能及课程开发技能的提高与改进反映极为不满,学生对这4项很满意者平均只为1.49,较满意者不到9%。

1.2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综合素质不太高,体现在诸多方面。目前,专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比例不足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专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很满意的仅有7.80,从这里可以反映出,热爱教师职业,具有坚定的为职业教育奋斗终身者为数不多。目前普遍存在一些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不能安心工作、主要精力未放在本职工作上的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子女就业等一系列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所造成的。但其后果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质量。

1.2.2既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又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师范技能的教师严重缺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三个技能要素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专职教师实践技能、操作技能、现场教学及基本师范技能均处于弱势,这与社会所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另外,也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及要求很不相适应。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专职教师的综合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其水平高低也将成为未来专职教师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1.2.3既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数量不多

高职院校现有专职教师中,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乏本专业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不能全面传授所带专业的必备知识。诸如,出现一些了教师数年只讲授过本专业的一门或两门学科而对专业涉及的其它学科知之甚少的怪异现象。除此之外,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约63的学生对专职教师运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情况不太满意。绝大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手段的使用缺乏必要的了解,“开放式教学”、“网络教学”难以进入课堂,这样就人为降低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殊职能。

1.2.4既拥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又有独特创新意识的教师凤毛麟角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所需的时间不断缩短,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就必然引起新职业的不断产生和旧职业的逐步改造乃至消亡。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应该养成关注社会职业结构变动的意识,并能从职业分析和工作岗位分析人手,开发设计新的职业课程,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但,据我们调查此类教师为数甚少。此外十项调查资料表明,在对专职教师“教学内容更新、应用教学手段能力、操作示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四个评价项目中,“操作示范能力”排列第一,“课程开发能力”倒数第二,“教学内容更新”排序最后。绝大多数教师忽略了知识的更新,教授内容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当然教学质量也不高。虽少数教师能对所讲授内容有所创新,但也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教育教学经验上,不能上升为理性意识,无法求得创新与发展。

2优化策略

2.1加大投入,建立全面、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转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培训及知识更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加大对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再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要尽快建立对专职教师教学理论及操作技能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培养、培训体系。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同时,还可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从而能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变成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最终提高学生质量。

2.2进一步加强对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目标,就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专职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积极去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只有在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才能切实有效的带动或引导其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3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切实提高专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培养者的质量,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只有教师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专职教师的师德水平。学校应在原来的师德规范基础上,大力提倡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和敢于奉献的精神。今后继续开展“校园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树立模范典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及督导工作,促使他们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教育质量。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必将大大增强其综合素质,使教师队伍更上一个台阶。

2.4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参与高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劳动,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改及教研活动,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具体可行途径为:经常开展校内外示范课教学;提倡教师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可在此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师队伍。

2.5注重专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鼓励教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基础。21世纪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创新素质的培养。高职教师需具备能及时的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建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倘若,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全新观念,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专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坚信,随着高职教育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发挥,在各高职院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心支持下,专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取得更快进步。

篇7: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篇8:高职院校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论文

1“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江苏省高职高专评估手册 (第二版) 》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

2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途径

2.1 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化工行业是需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事的行业, 如果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欠缺或操作疏忽就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化工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杂、散、多, 实践教学教具例如炼油装置、农药生产装置等大型化工生产装置不像购买一辆汽车、一台计算机那么便宜, 即使花大量的经费购进仿真设备及软件来教学, 但与实际生产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之路。教师利用寒暑假、周末走出学校、进入化工企业或科研单位, 放下高校教师的身份, 作为一线操作工或管理岗位的实习生, 在化工企业或科研单位轮岗值班、参与项目、参与维修装置等学习、锻炼3~6个月。在学习和锻炼期间教师要做到:一、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相关安排, 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知识, 了解化工行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二、进行专业调研, 调查人才需求现状, 正确把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教学改革;三、学习结束教师或以教科研论文、或以参与企业项目、或以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等不同的形式提交自己的访问成果。

2.2 利用“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

让每一所开设化工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购买齐全的化工实体仿真仪器、装置、软件等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不切实际,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近几年来, 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起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其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3]。例如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与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办的针对全国化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有机合成工和化工检修钳工技师培训班、化学检验工技师培训班、化工总控工技师班;各省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的职业考评员、高级考评员培训班;各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化工专业“双师素质”培训等。这些培训班的宗旨都是为培养化工类专业的教师具有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因此, 设有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基地培养本校化工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加快“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2.3 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的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高, 有的专业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60%, 实践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学会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也是主要途径之一, 对于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而言, 由于在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所以其本身具有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够。需要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操作技能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实验等环节中对新教师一对一的“扶、帮、带”培养一个个实践教学能手。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 所有的新教师都要跟老教师学习至少一学期的实践操作技能, 才能上岗, 在教学中理论教师、实验员的分界限越来越淡, 所有的专任教师都是既讲理论知识又负责实践教学, 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教学能手。

2.4 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化工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脱离了实验室、实训基地就是名存实亡的化工专业, 让专任教师参与到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中, 也是培养化工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之一。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实行实训基地、实训室、仪器主要负责人负责的责任制度。作为实训基地、实训室、仪器主要负责人要做到:一、掌握本实训室的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程、常见故障的处理和排除方法, 成为本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操作能手, 二、主持与自己负责的仪器和设备相关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项目, 与教改密切联系起来;三、关注自己所负责的设备的发展, 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四、以报告、讲座、教研室会议的形式组织校内外教师学习、开发相关仪器设备;五、负责组织科研、对外服务、科技咨询等。即通过教师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 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 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造就在化工仪器和设备方面“专而红”的“双师素质”教师。

3 建议

3.1 保证培养化工类“双师素质”教师的针对性。

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已不再是教师晋升职称、骨干教师评选、工资津贴等方面优势, 而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在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时需要学校、企业等共同协作, 才能促进“双师素质”教师的良性发展。化工专业方向分为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 作为专业课教师可能从执教到退休都有可能一直讲授某一个专业领域的课程, 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中的企业多数是教师利用私人关系联系落实, 很难保证专业对口型, 有的老师讲授制药专业的课程却去树脂生产企业学习, 教高分子专业课程的教师却在制药企业学习, 虽属于化工企业但专业方向不对口, 因此教师所学知识及调研的材料在教学岗位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 当教师无法落实专业对口企业时, 学校、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 保证教师所学实践知识、调研的材料与其所教授的课程吻合。

3.2“双师素质”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国家、学校花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双师素质”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却很少有人关心。有的教师虽具有了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从未担任与此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 反而因“双师素质”教师的特殊身份而被保护起来, 即学以致用是否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人质疑。因此,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制定定性或定量评定“双师素质”教师实用性的制度也很重要。

4 结论

高职院校化工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式灵活多样, 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途径, 保证培养结果实际、实用, 才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郭双华, 沈发治等.高职化工类专业生源现状及应对措施[J].当代职业教育.2012, (4) 4-6.

[2]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江苏省高职高专评估手册 (第二版) [M].南京: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2006.

上一篇:测绘毕业生实习报告的下一篇:智能wifi小车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