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劝慰自己作文

2024-04-26

放过自己劝慰自己作文(通用14篇)

篇1:放过自己劝慰自己作文

爱钻牛角尖的人,总是容易让自己走进死胡同。最后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反而会一条路走到黑只为寻找一个答案却始终不得解就这样束缚了前进的脚步也阻碍了思维的解放,所以总是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只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爱钻牛角尖的人总是活得很累,哪怕她看起来很闲。一天下来精神却不比那些工作一天后回家的人来的轻松自由,哪怕她什么也没干。又好像比跑了几万米马拉松的人过得都累。因为她们虽然时间自由,精神却不得解脱根本不懂得放松自己。

很多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让她考虑很久很久,如果在意的人说了什么让她觉得难过的话就会纠结很久很久。这就很容易让我想起那句话:心若不得自由,到哪里都是流浪。就像思想如果不得解脱到哪里都是束缚,很多时候不是别人不肯放过你,而是你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那天,家里的水管堵了。池子里的水放不出去我左思右想焦躁不安,因为打算拆了水管把堵塞物取出来却拧不动旋转器。父母走进厨房都说我只会充当行家里手,却不明白治标不治本的道理。于是就为这一句话我开始闷闷不乐,父亲看到了以后对我说世界上不如意的事还有很多。如果只是这样说一句你就可以纠结这么久,以后的路你会走的举步维艰。

这就是说,每一个时间段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想让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影响太久就要学会放下过去让心归零。

其实,我很了解我自己是一个恋旧又拿的起却放不下的人。过去已经过去对错都失去了意义。道理都懂,只是少了那一份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的洒脱。似乎,身边的人都对我说过,要学会放下。放下不该执着的才会遇到值得拥有的。其实道理谁都懂,真正难的就是能够做到与否,坚持久了就会发现其实这样带着太多不必要的包袱活着真的很累很累,只有到真的不得不放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放过自己真的没那么难。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或许是我自己太过庸人自扰不懂得及时清理心中的负能量也没有学会:只有放过自己,生活才会更加优待你。

所以,学会放过自己。放下过去才能让心归零才会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放过自己你会发现天空并非永远都是灰的,气压也不是时刻都是低的。天宽地广任鸟飞,天大地大任我行。

放过自己,你会觉得生活并没有那么难。人生也未必全是苦痛,就像雨后总能看到彩虹。

篇2:放过自己劝慰自己作文

曾几何时觉得这城市好美,美到好想和它融到一起。漂亮的橱窗,绚丽的灯火,还有那高耸的大楼。仿佛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我属于这里。我要得到这一切。从此开始了自己那莫名的追逐。时间好像是流水一点一点的在流逝。慢慢的觉得当初认为美好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样子。云开始变得缥兀,街道也成了一个人的落寞。这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变了,变得为一点小事也开始发脾气,变得因为别人没有顺自己心意就开始咒怨。变得已经感觉不到了时间的长短。有时候觉得时间好短,好多事情都来不及去做。有时候却又觉得时间好长,仿佛手指划过眼前也能看见它孤单的影子。现在的自己拥有了很多曾经不曾有的东西。然而快乐却少了。偶尔也会为自己违心的笑而厌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成了虚伪的傀儡。只为能够在现在的位置多站一会。笑着笑着就哭了,心哭了,却没有泪水。有时候,我也会对着镜子笑。都说镜子里那个人就是另一个自己。看着他,我却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彷徨。如同孩时犯了错误一样不知所措。每天都在为生命在奔波却忘记了什么是生活,性格的暴狞,开始让自己失去了更多。欲望产生太多的不满,而痛苦的根源就是不满。一旦觉得生活亏欠了自己,别人所做的事都会成为过错。这样的生活好累,就如同周围把我包围,而我却不属于这里。

云清了,风淡了。我渐渐懂得。该放下脚步停一停了。往事已无,可却有现在。那又何必去自领三千烦恼丝。禅宗慧能大师曾说:菩提本无树,何处染尘埃。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想不开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世间本来就纷纷扰扰,总会是失去的多得到的少。又何必去为了得到不需要的而又失去已经拥有的。

得到了鲜花必将让花枝伤痛,雨后小径的泥泞却有它的芬芳。这世界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也没有任何事是糟糕到没有一点作用的。太多的苦恼都是自己为难了自己。害怕别人的眼光,害怕自己比别人差,更担心自己做不好。人一辈子没有个仇人活不下去,哪怕那个仇人就是自己。何时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学会放过自己。

放过自己,因为有伞,哪怕烈日灼人还是暴雨的季节,我们可以获得遮护。

放过自己,因为有鞋,纵使摔破了膝盖看不清黑夜的路,我们可以继续前行。

篇3: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一、巡视评改,及时指导

在学生进行习作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无所事事,或利用这些时间改其他的作业,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习作的时候, 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

教师在不断地巡视中,可以发现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一些糟糕的开头或是离题的习作,我们可以适当地提醒点拨,及时地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让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启发进步,这远比批在作文本上的评语更及时、有效。如在进行《难忘的第一次》 习作时,就有学生写的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写了很多第一次以后的事情,离题了。这个时候,就要引导他们重新审题,及时而有效的避免了后面的无用功。

教师的巡视过程,也是解决错别字、错句、病句最经济的时刻。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别字或错句时,可进行适当的提醒,如“你这段话中有错别字”等,但不说明是哪个,让学生自己去查、去纠正,培养他们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教师的巡视会让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一些在班级中极少展现自己,默默无闻的学生,在旁巡视,适当点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劲头。

二、集体修改,示范引导

在学生习作后,教师可发挥刚才巡视的优势,将巡视中学生存在普遍性问题的文章,在大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写文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想法,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提出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也可以答疑,大家各抒己见,然后直接在大屏幕上修改。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修改中,不但知道了“为什么”、“改什么”,还知道了“怎么改”。这样的评价方式,既改变了以往教师单一评价的做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有助于学生习作修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如在缩写的习作中,要求学生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学生动手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巡视, 有的学生抓不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懂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减,针对发现的问题,可以选其中的一篇让学生来交流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缩写的要领。

三、自改习作,反复斟酌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习作教学 中,学生自改习作是习作指导的继续,也是习作讲评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改习作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在学生自我修改前提出一些具体的修改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如习作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当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还应根据每篇习作的特点提出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以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就可以根据主题制定几条修改要求:语句通顺, 没有错别字 (基本要求);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合适的称呼 (特定要求);主要内容结合具体材料,把观点表达清楚 (特定要求);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表达真情实感 (特定要求)。学生只有在清楚要求后, 才会有目地性地进行修改,也才能把习作改好。

其次,自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 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因此,朗读法是最有效、最简单的修改方法。在反复读中许多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便显露出来,若发现不妥便及时提笔修改,改完后再读,读后再改,直到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反复的斟酌中,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得到更多的提高。

四、互评互改,取长补短

篇4: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原来,雪芬发现了丈夫和一个女同事的暧昧关系。那个女人是丈夫单位里的一个未婚女孩。起初雪芬只是劝丈夫不要玩火,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丈夫说是一时糊涂,保证不再继续。但是,事实上他们不仅继续着,而且深入着,直到有了性关系。从此雪芬和丈夫开始内战不断,雪芬不仅和丈夫闹,还找了丈夫单位的领导,找了那个女人。

说到这里,雪芬再次泪流满面了:我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件事,阴影跑到我心里去了,心里的阴影越来越重。我恨丈夫,恨那个女人,越想越恨。

雪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得到救赎?

我想到了佛家的—个故事。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饭、劳作、睡觉,经历生老病死以及种种烦恼;受过佛法教化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劳作、睡觉,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和种种烦恼。那么,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佛陀说,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的烦恼,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们射来。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忧虑,会担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时候好,担心自己耽搁了工作,甚至为自己得病这件事而烦恼。这样,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体有病的痛苦了,而是在这个痛苦之上又添加了一重痛苦。如果说最初身体的痛苦,好比是射向我们的第一箭,那么后来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的区别就是:前者不受第二箭之苦。

如果说第一箭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第二箭就是自己制造的了。我们芸芸众生很难完全不受第二箭之苦,但是,大多数人会自发地尽力减少第二箭之苦,不会无休止地让自造的第二箭伤害自己。如果说雪芬当初的婚姻遭遇麻烦是第一箭,那么,后来她关于这件事儿的种种内心的纠结,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第二箭、第三箭,甚至更多的箭了。这后面自造的无数利箭在不断地刺伤她的心灵,让自己苦不堪言。这就是她走不过的那道坎。究其原因,与她的人格特征不无关系。我们不难看到她的任性,偏激,极端化,情绪化,自我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女强男弱的婚姻关系。这样的人更容易给自己制造第二箭。雪芬所谓报复那个女人,其实是自己不堪无数自造之箭的痛苦,以为报复别人可以解救自己的心灵。然而,正是这样的心态,给自己不断制造着第二箭以及无尽的箭。所以说,雪芬不放过别人其实是不放过自己。而且,如此下去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他们的婚姻真的可能破碎。因为无尽无休的自造之箭早晚有一天会彻底摧毁雪芬的心。

我建议雪芬:第一,不再对亲友诉说这件往事,因为减少一次诉说,就会减少一分痛苦的回味;第二,尝试增进夫妻性生活,因为增进一分性关系,就会减少一分冷漠和对抗;第三,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调整,因为多一点自我调整,就会少一点自我伤害。如此,雪芬也就会早一天告别第二箭之苦,早一天走过自己心里的那道砍,早一天让自己的心灵得救。

篇5:学会放过自己的优秀作文600字

姑且拿学生举例。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十三亿多的人口,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这场刀剑在那些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身上也不断上演。

身为中国学生就难以摆脱如山般厚重的试卷,一天一小考,三天也(一)大考,或许有些夸张,但也相差无几了。有了考试自然也就有了排名,自然也就有人欢喜,有人忧。可怜这群还未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那颗脆弱的心灵又拿什么去接受接二连三的失败,去承受老师家长所谓的“教育”呢?(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特色)

由此,他们也便愈陷愈深了。在他们的心里很应该的行(形)成了一道屏障,越不过,他们也只能永远承受痛苦。试问一个对自己都无法相信的人能走出困境吗?

其实这道屏障并不难跨越,它所需要的只是你抱着一颗放过自己的心态罢了。这不是逃避,放过自己不要因为那些无谓的压力而烦恼,心事会累的。

这放过自己的一小步,我想对于人生也可说是一次跨越了。(这一段深刻)

再拿当今比较时尚的话题谈谈。(虽然这话题也许在作文上出现有些“大逆不道”)

恋爱,我想是现在年轻人比较在意的话题了。不过可悲的是现在总有人在面对这话题时走入了误区。

也许是受当今电视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将恋情看的特别重要,自然我也不是说这并不重要。但那种山无棱(陵),天地合,才感与君绝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无厘头。难道除了爱情就没有更重要的了?亲情,友情有哪里比爱情长的难看了?

不得不说是我们自己在面对这问题是深深勒住了自己的咽喉,自己搞的自己喘不过气。面对爱情,我们更应该学会放过自己,让那所谓的专情,所谓的专一都见鬼去吧。对于不可能的人,专一只会增加双方的烦恼,不如洒脱的放了自己,也放了对方。(这一事例有力)

篇6:放过自己散文

为一件事情,为一个人,为一段感情,

几乎倾尽全力,付出所有,

可回应却是苍白而残忍。

但是不管旁人如何劝诫,

我们却死死不放弃,

仍然飞蛾扑火般的燃烧自己最后的力量,

只因为,不甘心。

于是,失了理智,失了优雅,失了冷静,

把自己变得疯狂,变得盲目,变得歇斯底里,

让自己的眼睛染上刺目的红,

让自己的言语安上锋利的刀,

让自己的心装上不定时的炸弹。

可是,亲爱的,

你有没有好好的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已经变得那样的不好看了。

我们的不甘心,

其实从来只来自我们自己。

不甘心付出得不到回报,

不甘心真心得不到回应,

不甘心年华得不到珍惜,

只是,这不甘心,

却是用种种甘心酿出的不甘心,

当甜味变成酸涩,

最应该的便的倒掉,而不是自饮。

亲爱的,

当你用不甘心填满了整颗心,

不留一点缝隙和空间,

那快乐和阳光要怎么进去呢?

放下不甘心,

并不是说原谅,

篇7:放过自己散文

记得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非常努力的女生,每次下课第一时间就冲到讲台上去问老师题目,每天做题做到食堂的菜都冷了才下去吃,每天都想着自己要努力、要进步、要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可是最后,她依旧没有考过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努力,随随便便就拿下年级第一的同学。

当时,我同桌觉得她太累了,就去开导她,要注意身体,题是做不完的。结果,那个女生反而把我同桌骂了一顿,说,你们这些不努力的人,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别人!我同桌特别委屈,说只是不想看她每天都吃冷饭冷菜,因为那样伤胃,特别容易得胃病。

篇8: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所牵挂

(1) 选材陈旧。“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原以为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会“百花齐放”, 甚至不乏感人之作, 结果学生写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 什么第一次学炒菜, 爸爸教“我”学骑车, 深夜母亲送“我”就医, 等等, 让人读来, 味同嚼蜡。这些似曾相识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 使人倍感悲哀: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单调且枯燥无味吗?

(2) 语言表达无个性。学生文中表达方式多采用记叙, 记帐式的讲述, 直接抑制人的阅读愿望;偶有几处抒情议论, 也是无关痛痒的“呻吟”, 或是干巴巴的“呐喊”。

以上两个问题归纳起来, 似乎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这已经是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了。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些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作为教育的一方, 老师是煞费苦心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受教育的一方也是这样对作文“满腔热情”吗?如果作文教学成了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成功吗?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自己的写作经历, 自己哪一次成功的写作少得了一番如妇女生产般的苦痛呢?而学生的作文练习会有如一个母亲十月怀胎般的期待吗?会体会到一位母亲听到婴儿啼哭时的那种幸福吗?没有!他们既没有等待中的付出, 也没有太多成功后的快乐。你看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基本就是面对文题, 根据老师的分析和指导, 当堂写就作文。

作文伊始, 如果我不横加阻拦,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前后左右的同学会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他们在互相倾诉不知该写什么的苦恼──真是其情也哀;还有一些同学在忙着翻各种“作文选”———倒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不管怎样, 在一番搜索枯肠之后, 大家都“有话”可写了, 一篇“大作”就此诞生。写的是什么呢?前文已有描述, 这个“馍”不管是别人嚼过的, 还是自己嚼过的, 反正一次作文结束了, 万事大吉。等到下一次作文, 看看分数和评语, 再受一次“煎熬”, 又一次作文过了, 又解放了。学生对上一次的作文牵挂了吗?没有!学生会牵挂下一次作文吗?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这一次作文都唯恐避之不及, 谁又会期待下一次写作的到来呢!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不热心于作文, 对作文当然也就无所“牵挂”。我想这正是学生作文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写作。对写作“心事重重”的人, 他会有写不完的事, 说不尽的话。即使日子平常单调, 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他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与差异, 甚至在似曾相识的时空里有所感悟。

牵挂作文, 其实就是牵挂生活。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从作文角度讲, 我相信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总是琢磨着今天有什么值得我写作, 有什么去作为我的笔底收藏, 那么他就会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譬如路边的一草一木, 譬如身边那个人的一颦一蹙。他也就会主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会及时捕捉自己哪怕是一瞬间的想法。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就会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双明察秋毫的眼, 也就有了洞悉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世间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不经意间他也会“妙手偶得”, 见别人之所未见。如果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那么这种积极的对生活的牵挂就是对写作最好的准备。这是一种思维的准备, 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相反, 一个对生活没有牵挂的人, 即使是再美好的事物, 看在眼里, 也会视而不见;再美妙的天籁, 听在耳边, 也会充耳不闻。如果学生听凭好事物悄悄在眼前溜走, 久而久之, 面对再好的东西, 他不会也不懂得珍惜。他的心早已裹上一层厚厚的茧, 思维也僵化得没有一丝缝隙, 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我们有的家长, 一片苦心, 带着孩子满世界找“生活”, 以为孩子的生活不够丰富, 天南海北领着孩子“长见识”, 结果长城也攀了, 沙漠也去了, 回到家一写作文, 还是没得写, 还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不是说要刻意摆弄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样式, 也不是说外面的世界才精彩, 应该说生活就在身边, 我们就在生活之中, 只是需要你一颗关注的心。如果我们漠然地看着世界, 把作文看作是游离于生活圈之外的事, 那么就是走遍地球, 又有什么话好写呢?

写作会使人目光敏锐起来, 认识清醒, 对生活更亲近, 更洒脱。我们一些学生看到别人的好作文, 说人家写得好, 文中这个事儿, 自己也经历过, 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自己怎么就没写出来呢?你让他也学着写一篇, 他又会说好像除了这些事儿, 也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是虽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的人。天天生活, 偏偏又没有生活。

如何让学生“记住”生活呢?很多语文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做法, 那就是让学生写日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不能让学生的日记成为一种“苦记”, 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形之下。日记可以写成“一句话记事”, 或是冰心小诗式的“零碎的思想”, 这样做表面看是让学生积累一些材料, 实则让学生“牵挂”着生活, 保持着一种写作状态。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有的学生明明有表达的欲望, 却表达不好, 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还是“牵挂”的问题, 只不过“牵挂”的方向不一样罢了。一个牵挂写好作文的人, 一定会揣摩如何去表达。就像一个孩子如果想要得到心爱的玩具, 他会想如何向家长开口呢?怎样的措词怎样的句式才会让他如愿以偿呢?他会充分考虑表达的效果, 哪怕他失败了。同样, 我们的学生如果在意他的写作, 他就会留心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表达技巧, 并且在习作中运用它。有一次我带学生欣赏《母亲的诗》一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几句很美, 学生也很喜欢, 我激发学生说, 把诗中的意象换了, 重写这首诗怎么样?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之下, 大家当堂写出了以下几句:“燕儿呢喃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知了声声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枫叶飘零把秋天的门推开了/寒梅绽放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同学们乐了, 说大家都是诗人了, 作诗就这么简单呢。我想学生如能把这样的尝试坚持下来该多好啊!

我总认为, 牵挂写作的学生, 会有意无意地吸收别人的语言, 把别人的话“据为己有”, 哪怕开始是依葫芦画瓢。坚持阅读, 寻章摘句, 模仿借鉴, 丰富语汇, 提高认识, 进而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这正是许多学生的作文成功之路。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学习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陈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极陈旧, 极笨, 极麻烦的, 然而却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就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 笨是笨极了, 苦是苦极了, 但真正做学问的人, 总离不开这条路。”我想在读书中养成积累的习惯, 集腋成裘, 写文章时就会信手拈来, 不会有语言表达之尴尬。学生能否坚持阅读和积累, 会做到什么程度, 说到底还在于他牵挂到什么样儿了。

事实上, “会”作文的学生, 往住对以上两方面都时刻“牵肠挂肚”, 并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脑中有佳句, 笔下无妙文呢?因为摘录、诵读是吸收, 是静态的积累, 作文是释放, 是动态的组合, 这不是简单的“一进一出”的问题。作文说到底就是用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来传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并遵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将之联缀成篇。它的实质就是在语言和生活 (思想) 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结合如果贴切自然, 那么文章就文从字顺, 摇曳生姿;结合得勉强、生硬、粗糙, 则言不由衷, 辞不达意。作文“讲究”的学生, 总是很注重用恰当的语言来再现生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种寻求注定了是一种艰辛的过程,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的学生肯为找到这样的“惟一”而“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而另一些学生却不愿为此劳神费心。结果同叙一事, 共写一景, 有的学生语言鲜活如生活, 充盈着灵气, 有的则文句不通, 如清汤寡水, 淡而无味。语言与生活的结合是一个于他人难以察觉的隐性过程, 至今好像还没有人能够指出这其中的普遍规律来。但一个肯为作文倾心的学生, 他的丰富积累在特定情境的激发下会与相应的生活不期而遇, 成就佳作。相反, 一篇不如人意的学生作文, 做老师的可以指出修改方向, 但能帮他跳出原来的窠臼吗?往往不能, 因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最好还是用他自身的语言储备去完成, 如果硬是这么做了, 也是越俎代庖, 于事无补。作文精批细改了,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在原地踏步呢?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牵挂”着寻求语言与生活的结合, 又当引起我们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

虽然如何让学生“牵挂”作文, 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我们探索, 但如果我们从写作教育 (而非写作教学) 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去研究对策, 必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篇9:放过小鱼,就是放过自己

一尾幼鱼被丹麦的钓鱼老人放生,想象着它在熟悉的水域中品尝劫后余生的喜悦。我不由得哀叹它庆幸得太早,它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似老人这般善良。他们的目光正贪婪地汲取幼鱼身上最后的生气,他们的渔网正企图打捞尽小鱼身上微乎其微的利益。太多人类对经济发展,物质享受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生命应有的尊重——它们在劫难逃。因此,在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我衷心地呼吁人类能够放过小鱼,因为那就是放过自己。

记得一位社会学者曾说过,人类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已经终结了自然。从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温度计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以找到人类的欲求和习惯。可是,人类恰恰也是自然万物中的一部分。倘若自然被终结,那么人类的末日还会远吗?上帝给予人类思想与智慧;难道愿意看到人类凭借这份“天赋”蹂躏其他生灵吗?难道我们不能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中其他同胞吗?

前不久,英国建筑公司为了保护一只正在孵卵的鹅妈妈和它的鹅蛋,不惜停工延期,并且贴心地在鹅蛋边竖立警示牌。这则新闻令人倍感温馨。因为它呼吁着:再多的利益也抵不过那些孕育中的小生命。丹麦老人将小鱼放归大海亦是如此。这种态度不仅是一种应有的对自然的敬意,更是为每一个生灵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的举措。

电影《阿凡达》中纳美人失去他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圣母之树后痛心疾首的哭喊是在忏悔自己的罪过,我想,与其日后后悔,为什么不现在改变?

因此,我认为作为更有思辨力、行动力的生物,人类应当主动承担使生态恢复平衡的责任。保护万物延续的职能,放过小鱼的深刻内涵便在于此。“放过小鱼”就是让利益之车为正在生长的嫩草停驻,“放过小鱼”就是让贪婪之矢为羽翼未满的小鸟折断,“放过小鱼”就是为我们自己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富有生机的蓝色星球。

面对自己曾经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我们不能原谅自己,不能让自己忘记这个过错,更应该用它来警醒自己。让自己警记:放过小鱼,就是放过自己。

篇10:放过自己散文

在这里,我努力过,迷茫过,颓废过,受伤过,走过许多的过往与经历,踱步走过许多年少时光。留下许多故事,伤感的,开心的,遗憾的,叹息之后,一切统统沦为了往事。

喜欢一次次重复走在熟悉的街道,想重新寻找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故事,然而那个人已经不在。 离开后的她去了哪,牵了谁的手,和谁深深的拥抱,又会有怎样的生活

也许爱情难以捉摸,又或者是我太笨,总是不能将他理解的透彻。

爱一个人很简单,忘记一个人却很难。或许已经放下,不在提极过去,但若真正忘记,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问红尘的人,无非遁入空门而已,

不知道是怎么了,明明已经放下了她,不在想她,但还是会一次次的走在两个人走过的路街道,一个人吹着冷风,解读往事,品味着孤独。

很多时候又在想会不会又在某个街头相遇。但那一天真的来临,也许唯一能做的只是擦肩而过而已。因为一切已经过去,不如让她真的过去。

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只是曼妙的文笔感动了别人却没人打动自己。

篇11:放过自己散文

清醒点睁开眼他虚荣、市俗

怎么配得上你?!

就让一切随风去吧……

问问自己你贪恋他什么

你离不开的只是持久形成的习惯罢了!

也因为你迟迟没有替代的人选

亲爱的自己别难过尤其不要为他

你聪颖、善良、可爱

不要为他再伤脑筋!

爱生活、爱父母、爱朋友都好!

篇12:懂得放过自己生活随笔

涉世红尘,谁能没有悲喜,人间行走,谁能没有得失,来来去去,风风雨雨,谁能没有挫折和委屈,岁月无情,将生活碾转成泥,时光寂寥,也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承担不起,不得不学着放弃。

千般过往,万般事物中,最应该放弃的就是放过自己,不让自己心智沉迷,不让自己顾此失彼,不要让自己疏远了心与灵魂的距离,不要让自己没有了享受快乐的精力。

懂得放过自己,不让自己再匆忙的去追赶名利,慢下来,将自己的生命静静的梳理;懂得放过自己,不让自己的生活在繁忙中迷离,澄澈清晰,用智慧解开人生的秘密;懂得放过自己,坦然接受各种幸福和快乐,也面对各种忧伤和别离,尽情的将生命的过程自由的演绎,也就有了更多的乐趣。

在苦涩人生里,懂得放过自己,其实就是接纳了自己,不要活得太被动,因为这样会让你很辛苦。

与其让命运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跟着无奈的潮水涌动,真不如放过自己,任生命自由自在的游弋,或许,我们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懂得放过自己,也就真正的找到了自我,这不是逃避,而是让自己更自由的生活;这不是堕落,而是不让自己的生命匆忙的在这个世界走过;更不是退缩,而是让灵魂更加的鲜活。

生命的脆弱,也经不起世事太多的炙热,懂得临渊而思,懂得适可而止,平凡着,简单着,也好过人生一辈子得不到解脱。

人间事物,是是非非,人生命运,隐隐回回,谁能看的透彻,谁又能说的清楚,谁能理的明晰?

懂得放过自己,实际是对自己的一种爱,放下利欲熏心的.负累,放弃疲于奔命的追随,放松生命的苦累,在打破枷锁的一刻,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爱的回归。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欺骗生活,更不要欺骗自己,一扇门的关闭,必定另一扇门在轻轻开启。

篇13:放过自己劝慰自己作文

一、帮助学生寻找动情点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情为何物, 长使英雄泪满襟;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桃李笑春风;问世间情为何物,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种让人感动的东西就是动情点, 即感情的出发点, 简单地说, 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击中你心里最柔软部分的东西, 它可能是一个眼神, 一句话语, 一个微笑, 一根白发;也可能是风花雪月, 虫鱼鸟兽;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

朱自清, 人品与文品交相辉映, 他的《背影》感动国人数十年, 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就在于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刻画。

生活中感动我们往往是一些小细节, 关注了这些小细节, 就找到了动情点。

有位同学在谈“动情点”说, 妈妈的手切菜受伤了。第二天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 而校服又很脏, 家里没洗衣机, 妈妈用手洗校服, 一不留神, 血丝漂在水面上, 那一瞬间我泪湿双眼。

还有位同学是语文课代表, 说有一次抱一大摞练习册, 上面几本掉地下, 弯不下腰去捡。有位路过的同学弯腰捡起来给我放好, 那一瞬间, 特别的感动。

作文的动情点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与捕捉, 来自于偶然的灵光一现。

二、设置动情点的具体情境

人来人往中那么多背影, 是不是每一个背影都感人?

显然不是, 我们需要特定的情境。什么情境下的背影?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更进一步, 什么情境买橘?环境如何, 人物的心情如何?我们就明白了, 前面的祸不单行, 家境惨淡都是为后边做铺垫的, 买橘子要到那边月台上去, 父亲又是一个胖子, 步履蹒跚, 在生活的重压下还要送孩子上学, 还有心买橘子, 怎么不让人感动?

《背影》结尾写到: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也是典型的情景呈现, 催人泪下。

所以, 作文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要设置好动情点的具体环境,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动情点爆发出来。必要时作好铺垫, 安排好伏笔, 文章看山不喜平。

三、通过细节描写来感人

找到了动情点, 设置了情景, 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实现感染人呢?

很显然, 特写镜头最感人, 文字表现为细节描写, 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细腻的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段。如《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动作描写, 把父亲买橘的背影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四、品读教师下水作文, 学生学习“动真情, 写自己”。

找到了动情点, 怎么来写成一篇好文章呢, 文无定法, 我想用我写的一篇习作《看鱼不是鱼》来抛砖引玉。 (作文《看鱼不是鱼》附后)

1. 学生读《看鱼不是鱼》, 谈一谈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鸣。

2. 师结合图片介绍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

文章所写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年春节, 我刚读完杨绛的《我们仨》, 103岁的杨绛, 女儿钱瑷、丈夫钱钟书都先她而去, 我被她们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深深感动, 她们一家三口的故事再次证明, 家是人生最好的港湾。

3. 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把细节描写找出来。

4. 指导写法:学生谈, 老师归纳

(1) 交代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 注重细节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心里、外貌等)

篇14:放过自己劝慰自己作文

“当然,否则我就不打了。”

今年4月,回国备战红土赛季的间隙接受某时尚杂志专访时,李娜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的她正在备战即将开始的红土赛季,三年前的那个红土赛季,她在巴黎收获了自己的第一座大满贯奖杯。今年年初,在澳大利亚,拿到了第二座。

5个月后,她,真的不打了。

2014年9月19日上午10点57分,李娜用一封写了21个感谢的告别信宣布正式退役。随后,她在北京、武汉和新加坡举办了三场退役发布会和一场告别会,那都是一些充满了依恋的温暖场面,她用前所未有的慷慨和耐心对待这眼前着漫长的告别。在北京,一位跟随报道她很久的男记者哽咽着问她:“以世界前十的排名退役,真的不会后悔吗?”“不会,”已经哭花了妆的李娜迅速作答,语气坚定。

其实,关于饥饿感的问题,李娜之前也回答过一次。

那天是2014年1月25日,在一场决胜盘以6比0横扫对手的胜利后,她站在已有百年历史的罗德?拉沃尔球场中央,怀抱着澳网女单冠军奖杯—达芙妮?阿赫斯特纪念杯,在全部聚焦于她的追光和全场注视中一一感谢身边人的情景,看上去美妙极了。

“another one or NO.1?”想了解她下一步计划的记者试探着问她。“Why not?”一脸灿烂的她也是迅速作答,语气坚定。

所有人都沉醉其中,没有人会在那样的一番情境中不去期待,这其中当然包括她的团队、她的丈夫,以及李娜自己。当时,最受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在职业生涯的末期,李娜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可以全情投入享受网球的、最好的时光。

事实证明,那不过是片刻陶醉中的忘情臆断,而被忘掉的,正是那个从未停止过与自己交战的李娜。

在李娜的退役告别信中,夏溪瑶和余丽桥的名字出现在第四个“感谢”处,排在前三位的是她的母亲、早逝的父亲以及陪伴了她20年的伴侣,姜山。

夏溪瑶是她的网球启蒙教练,在李娜8岁那年,将这个练了两年羽毛球,却被羽毛球教练斥为“是不是摔断过膀子?为什么总是不晓得该怎样用手腕发力?挥羽毛球拍就像抡网球拍”的孩子带到了网球队。

余丽桥则是李娜从体校进入湖北省省队的主管教练,那一年,李娜14岁。余丽桥是那种中国最为典型的体制内教练,可以为了弟子奉献出几乎一切。她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为了省钱外出比赛只能打地铺,但同时对赞扬极其吝啬,严苛、不近人情,习惯用训斥甚至辱骂来督促球员。

在李娜的记忆中,师从余丽桥的日子每天都是从“你做得不够好”开始的,“一到训练时间我的心跳就会加快。一听到拉铃的声音,就开始想:‘完了,又要训练了。’一到早上八点半,就想:‘完了,又要挨骂了。’”2012年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专访时,李娜这样回忆自己在体校以及早年间国家队的生活。

事实上,李娜并非真得做的不够好。进入省队一年之后,她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网球巡回赛女单决赛中击败师姐李婷,成为中国网球史上最年轻的全国冠军。又一年后,她在东京举行的亚洲少年网球锦标赛中夺冠。2000年,她和李婷搭档,第一次参加WTA巡回赛就在塔什干拿到冠军,为中国选手拿到首个巡回赛冠军。2001年在北京,她包揽了大运会的女单、女双和混双金牌。

毫无疑问,李娜是当时中国最有天赋的球员。据说在2002年的时候,国家队请来一位美国教练对球员进行指导。这位教练在看过了所有人的表现之后,大赞这位湖北姑娘的身体足够强壮。“还有她的力量和移动速度!她完全有可能打进世界前五!”

然而,来自教练的恐吓式教育令这位过早失去父亲的女孩在倔强的叛逆与惶惶不安中度过了整个青春期,天性中的好胜令她在十几岁时就对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说出“我的目标是打入世界前十”,而后天无法战胜的不安全感却又让她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差池就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无法放过自己。

尽管在当时就深深地埋下了自我交战的种子,但那时,李娜面临的最大矛盾则存在于自我的天赋和举国体制的抗争中。

在1997年去美国尼克网球学校进行半年的游学后,李娜已经瞥见了职业网球的样貌。再回到中国,她的眼界已然不同。但国家队和省队并行的管理方式让她无法像职业网球选手一样根据自己的水准去自由地选择比赛,她既要兼顾巡回赛,又要兼顾国家利益,还要在全运会上为湖北队拿到尽可能多的金牌。一系列矛盾在九运会前后被激化:省队认为李娜应该和朱本强组成更为强大的混双组合,而不是和姜山;她的身体也在过度训练和极大的精神压力下出现内分泌紊乱的症状。

一天下午,同屋的队友回到寝室,突然发现李娜和她的行李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一份“退役申请”。“尊敬的国家网球队领导,由于我个人身体不适,可能不适于网球的发展了,希望特批我下队。”

她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和师兄兼男友姜山一起做起大学生。两年以后,新上任的网球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来到武汉,用“你看现在职业化多好,可以挣很多钱”来劝说她回到国家队。在跟妈妈聊了一个晚上之后,李娜同意了。

“从我11岁起,我总是听教练在我背后大声呵斥我:‘笨!’‘你是猪啊?’我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找来更大的羞辱。时至今日,我已经不需要教练羞辱我了,我自己会陷入病态的、无法克制的自我羞辱的过程中。”

nlc202309051431

那一年几乎可以算作中国网球发展的元年,李婷和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让中国人开始认识这个高大上的项目。与此同时,网管中心也开始制定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以双打带单打,以女子带男子。在这条“道路”上,李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孙晋芳才南下武汉。而在那封退役告别信的感谢名单上,孙晋芳的名字出现在第五位。

尽管回到了国家队,但职业化初期的各种空白依旧令李娜与体制之间充满隔阂。

为了让中国网球继续搭着奥运金牌的顺风车,网管中心在2005年请来了瑞典教练托马斯,初涉职业化的中国网球也开始面对一个个必须接受的常识:“孙甜甜就特别爱训练,但李娜要是连续训练四个小时就连球都不会打了,这就意味着你不能让她去跑马拉松,否则就会伤害到她。我知道以前中国国家队都是由教练来统一制订训练和比赛计划,所有球员都用同一套方案。但是我觉得她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选择,她们应该有相对自由的空间。”

其实,同样这番话,李娜在2005年时就曾以体制内运动员的身份说过,只是在那个时候,她的话被媒体放大成了“炮轰体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她的对手兼队友彭帅的身上。整个2006年,彭帅说自己为了走出体制,几乎从年头哭到年尾。

抗争最终带来了改变,李娜终于在国家队有了自己的专职教练—2006年,姜山在江门冬训前由湖北省省队上调国家队。

当时,中国网球队的冬训基地在江门一座封闭的小岛上。那里有舒适的温度、新鲜的空气和高耸的椰树,也是课文《鸟的天堂》所在地。墙上贴着中英文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是:“心态是你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

名言警句之所以要贴在墙上,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有难度。对于李娜来说,同体制的抗争趋于缓和时,同自我的战争开始逐渐升级。“心态”二字尤其碰不得。她时刻想要自我控制,但过往那些不断抗争的经历,又让她变成了一个固执的、充满自我保护欲的“刺猬”,对周遭的各种善意、无意、恶意都充满警惕。

随着胜利场次的增多和世界排名的提高,“崩盘”也成了她的专属形容词。

如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李娜”和“崩盘”二词,结果多达61万多条,下雨会让她崩盘,一个小小的失误会让她崩盘,即便大比分领先随时可以获得胜利的时候,她也会崩盘,每每那时,场上的她表情空洞,场下的她会对着姜山大吼:“你就好好坐在那里,像死人一样看着我在场上出丑!”她始终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即便是在2011年成为第一个拿到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球员之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善。

“我原以为网球只是一项体育赛事,但那场比赛观众的疯狂让我意识到:它承担的意义并不仅止于体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没有太多期待的情况下,李娜顶着主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一路杀进四强。除了球迷,媒体的标题也逐渐从“爆冷”变成“期待”,从“期待”又变成“誓夺”。“我原以为网球只是一项体育赛事,但那场比赛观众的疯狂让我意识到:它承担的意义并不仅止于体育。”她在自传《独自上场》里这样写道。如此的压力之下,她在和萨芬娜的比赛中喊出了那句“著名”的“Shut up”。当时她在第二盘手握盘点,一个声音高喊着“上网,扣死她”。然后,她就真的去扣杀并丢掉了这一分。

除了不了解网球礼仪的观众,李娜的“敌人”更多地出现在新闻发布厅里。在那里,她会把同自己的交战外化,变成时时都在临战状态中的“斗士”。

“你直接说我腿粗不就完了吗?”她面含愠色,看上去就好像刚刚输掉了一场比赛。事实上,她在2007年联合会杯亚大区的比赛中接连拿到两场单打胜利,是中国队成功晋级世界组的最大功臣。提问的是一位资深记者,他和其他人一样对李娜的回答有些震惊,又费了一番唇舌想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不是,我是想知道你对自己体能状况是如何评价的。”“一样啊,和年初没什么区别。大家都是一样练习一样打比赛,怎么会我的体能比人家好或者比人家差?”

就这样,新闻发布会再次陷入“李娜时间”。

“你在不利的情况下很快让自己重新平静,这一点是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你就是说我过去脾气很急对吧?”

反问,已经成了她在发布会上的习惯动作,“呛”,成了她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这一切在2013年法网次轮不敌美国人马泰克后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那天,她面对的问题是:“这是你参加法网以来的最差战绩,想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

关于李娜的“坏脾气”,早在2005年时,前美国职业网球协会主席大卫·波特就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你觉得麦肯罗如何?”

约翰·麦肯罗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著名的网球选手之一,曾经登顶过单双打的世界第一。和荣誉并行的是他的暴躁性格—和对手以及观众发生争执、对着裁判大吼大叫,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斯特博格博士分析过麦肯罗的脾气,“毫无疑问,麦肯罗是当时最有天赋的球员之一,甚至是最顶尖的那一个。但是,他缺乏性格上的成熟度。”而“tennismentalskills.com”的文章则直接点明:“麦肯罗的暴脾气是因为他紧张和害怕,他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内心深处的不安。在他的自传里,你能看到强硬外表下其实隐藏的是一个敏感的美国人。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极为严苛,这让他渴望成功,又惧怕失败。”

nlc202309051431

翻开李娜的自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从我11岁起,我总是听教练在我背后大声呵斥我‘笨!’‘你是猪啊?’我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招来更大的羞辱。时至今日,我已经不需要任何人对我吼叫了—我已经将教练的愤怒、暴躁内化进了自己的脑海中。我不需要教练羞辱我了,我自己会陷入病态的、无法克制的自我羞辱的过程中。”这段话,来自第150页。

“带我的外教说这样很可怕,可能有一天你一旦爆发以后,收不住的。” 2012年10月,李娜做客央视对话节目《看见》,面对主持人柴静,她说自己不愿意与别人有太多交流,即便是丈夫姜山。而这句话中的“外教”差一点就帮她击倒了那个可怕的自己。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一位50岁的阿根廷人,前世界第一、七座大满贯得主海宁的教练,2012年8月起开始和李娜合作。“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那都是一场冒险。”卡洛斯说。已经不打算执教职业球员的他当时是北京一所网球学校的校长,而30岁的李娜则在温网次轮不敌科斯蒂亚,伦敦奥运会首轮出局。

卡洛斯是一位战术大师,也是心理调节师,他很快就读懂了李娜,并扮演起了她惶恐的内心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无法想象一位如此出色的球员竟然在少年时的网球训练中没有收获过一句肯定。

他对于李娜的调教是按部就班的。在合作初期,他不断地鼓励她,也鼓励作为陪练的姜山。他们在北京的秋天里挥汗如雨,“Well done!But we need one more time!”他站在场地边上,一边喊一边鼓掌。这样经过了半年之后,他开始了最重要的心理攻坚。

“她在比赛时会告诉我她很紧张,这是好事,她应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希望她能够和所有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抛下一切杂念走上球场,这是我作为教练最应该做的事情。”阿根廷人说话的语速很慢,但这种“慢”刚好和李娜的“快”相中和。

卡洛斯的工作基本成功。“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2013年美网第二轮,李娜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不只是网球,还包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

去年8月,在纽约这座坚硬的城市里,李娜露出了几乎前所未有的、柔和的一面。即使《纽约时报》的作者拉梅尔一篇因为错译的文章让她再次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她也能够“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登上《纽约时报》本该是一种荣耀,尤其是以七页之长的篇幅。可是,里面却提到她2002年退役是因为被教练强迫服用类固醇。文章被转译到国内,顿时闹翻了天,相关教练、省队领导、网管中心、兴奋剂专家都因为这件事被卷了进来。但处于风暴眼的纽约,却风平浪静。

“她在比赛时会告诉我她很紧张,这是好事,她应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我希望她能够和所有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抛下一切杂念走上球场”

赢球后的李娜看上去心情大好,她的对面坐着几乎所有参与该届美网报道的中国记者。在所有有关比赛的问题都问过了之后,大家都在等着别人抛出“那个问题”。可没有人向新闻官索要话筒,没有人敢。

专门为解决问题而来的IMG全球副总裁麦克斯·埃森巴德坐在最后一排,他是李娜的经纪人,也同时带莎拉波娃,他和卡洛斯一样,都不希望那篇报道再把李娜带回到过去。但是看到这样“和谐”的场面,他有点惊讶。在对结束发布会的李娜说了句“做得好”后,他招呼着记者们再次讨论起“类固醇”。

“你们没有人问她?她其实已经做好回答的准备了。《纽约时报》已经向我们道过歉,她很高兴事情能够被解释清楚。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改正的勇气。”他掏出黑莓手机,展示拉梅尔发来的邮件。

那一年的美网,李娜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你无法想象美国人有多爱她,球场上,她一路杀入决赛,比赛后,她放松地用地道的英语开着各种玩笑,拿丈夫姜山和自己的年龄打趣,整个法拉盛的华人都聚集到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1/4决赛后,她被ESPN邀请前往位于中央球场边上的直播间上节目,彼时,卡洛斯正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她则告诉姜山一定要拉上阿根廷人一起去。那时的李娜,已经将卡洛斯看做是最懂她,也是她最信任的人。

美网之后,卡洛斯认为李娜已经部分地达到了他期待的目标—变得自信而开放。这让他和整个团队以及赞助商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李娜自己也是如此,“塞蕾娜(小威廉姆斯)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李娜能够继续做她自己。”阿根廷人说。

李娜说过,澳网是她最喜欢的大满贯,而生怕被中网抢去了大满贯头衔,并标榜自己是“亚太大满贯”的澳网也将她看做是自己的冠军。这些殷勤在2014年获得了回报,李娜在这里击败了所有的对手,职业生涯第二次获得大满贯冠军。在手捧冠军奖杯发表的获奖感言中,李娜卡洛斯说:“感谢你一直那么信任我。”

在那一天里,卡洛斯的邮箱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访申请,而麦克斯·埃森巴德的邮箱里则是各种求代言。李娜和她的团队又忙碌了起来,就像2011年的6月一样。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那一刻的荣耀几乎欺骗了所有人,人们期待中的那个在“最好的时光”中享受网球的李娜,并没有如约而至。

年纪和伤病让所有的期盼又变成了压力,似乎已经和自己停战的李娜一瞬间又回到了那些叛逆、惶恐、挣扎的年代。3月中旬,膝盖再次出现问题,但她咬着牙打完了罗马和马德里两站赛事。随后,她重回巴黎,那个一切荣耀的起点。但无论身体还是心理,她都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她在苏珊·朗格朗球场亮相,现场观众给予她热烈的掌声,她却在这掌声里1比2不敌排名100名开外的梅拉德诺维奇。后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喜悦,李娜则以极快的速度收拾好自己的球包,一言不发地离开了罗兰加洛斯的2号球场。

nlc202309051431

“对手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压力,”她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道,“今天无论对手是谁,我都会双手把胜利送给她,是我自己输掉了比赛。今天的表现和网球无关,有太多其他事情在周围。”当被追问到底是“什么事情”时,她回答道:“可能是任何事情。”

这样的态度让一向克制、始终对她不吝赞美的卡洛斯有了第一次的公开爆发:“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种情况有一段时间了。她没有表现出任何战斗精神。现在的她不配去做No.2,更别提去争No.1。如果她是这样一种状态,我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按照惯例,阿根廷人会在比赛的第二天跟李娜复盘,说说前一天无论赢球还是输球都是为什么。可是这一次,李娜没有给他机会。在几乎没有沟通的情况下,李娜给自己放了一个三个星期的假。而按照卡洛斯的计划,她最多只能休息一个星期,就要去打草地赛事,为之后的温网做准备。当他们在温布尔登再次会合时,她又在第三轮输给了排名远逊于自己的斯特里科娃。据说,卡洛斯离开球场的时候,脸色铁青。

也就是在那天晚上,卡洛斯告诉了李娜自己的决定,“我们说了(我要和她结束合作)这件事,她没有准备,甚至哭了,那真的很难。”

后来,李娜接连退出了几站比赛,其中包括美网,她去德国为自己的左膝做了手术,那并不是一个某种意义上的大手术,手术的内容大致是磨磨软骨,抽去膝盖中的积液,这是很多职业球员都要面对的不可逆的劳损,例如纳达尔,他膝盖劳损的程度据说非常惊人。

手术后,李娜曾有意在参加武汉和北京的两站比赛后再退役,但几经考量,这个时间最终提前,与卡洛斯分手前、在温网第三轮输掉的那场比赛,成了李娜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场比赛。

卡洛斯说:“姜山是李娜最重要的部分,他们两个一起才是生活本身。”而在退役信中感谢姜山时,李娜写道:“你是我的全部,我也很感激能和你共享人生。”

当李娜告别的时候,中国网球赛季的大幕刚好拉开:2013年之前,中国只有中国网球公开赛和广州网球公开赛两站WTA赛事,去年增加了深圳公开赛,今年又增加了香港、天津和武汉三站。至于2015年,珠海还会举办一场号称“小年终总决赛”的精英赛,奖金也从原举办地索菲亚提供的70万美元变成了215万美元。

王蔷、郑赛赛和徐诗霖等年轻球员获得了比李娜当年更好的参赛条件和物质条件,她们不用打地铺、喝自来水来节省差旅费,也不用通过“闹单飞”就能从地方、国家队、俱乐部或者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她们或许会在日后拥有自己的成就,但谁也不会成为李娜,因为,没有人能够“成为”李娜。

告别的场面总是充斥着各种依依不舍,即便总是被感动到哭花妆容,对于“离开”二字,李娜却从未流露过半点犹疑。

坚决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她并不孤独。在决定同李娜结束合作后,卡洛斯说过:“从内心来说,她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这个决定,但好在有姜山在。姜山是李娜最重要的部分,他们两个一起才是生活本身。”而在退役信中感谢姜山时,李娜写道:“你是我的全部,我很感激能和你共享人生。”

坚决还是因为她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始另一种生活,尽管她的赞助合同依然在执行,她依然是赞助商和经纪公司的宠儿,据说已经有人开始张罗拍摄她的自传,她的经纪人甚至放言要将她打造成“中国商界第一女性”。而这所有的一切之于李娜,都是一种面貌相同的生活—一种终于决定放过自己,同自己与自己之外的那个世界和解的、平静的生活。

上一篇:成长与奋斗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下一篇:2011——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