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的人生哲理

2024-04-21

放过自己的人生哲理(精选11篇)

篇1:放过自己的人生哲理

放过自己的人生哲理

“放过自己”,这是祖母在世时常说的话。儿时的我一直不明白:人最疼最爱自己了,怎么会不放过自己呢?

那一年,父亲因轻信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被骗了很多钱,家里的日子飞流直下以致捉襟见肘。母亲没好脸色看,整天唉声叹气。父亲满心愧疚却一时无力改变,不是窝在家里一根接一根地吸劣质烟,就是在外面酗酒。

祖母说给父亲的话我都能背过:你轻信人家,吃了亏,那是你的错。错了就错了,不能老掐着自己的脖子不给自己活路……可父亲就是听不进去,依然破罐子破摔地作践着自己。终于有一天,祖母气得用拐杖狠狠地抡了父亲几下,声泪俱下地骂起父亲:你自己是傻瓜,人家骗了你,只伤了你一次;你不原谅自己,你想伤害自己到什么时候?

随后,祖母取出祖传平时都不舍得戴的玉镯子、玛瑙,叫父亲卖了重新开始。不到年底,我们家又像以前那样过起了滋润日子。

堂姐的婚姻触礁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为人热情,做事实在,对公婆又很孝敬。她也想不明白,为了婆家自己任劳任怨牺牲了那么多,却被踢出局,他怎么可以那样对自己?一向要强的她觉得颜面尽失,寻死觅活。

祖母说,人的每个错都是自己酿的。当初全世界的`男人你眼里只有他,你跟他在一起,是沟是崖都不要命地往下跳。如今跳下去把腿摔折了,你不受难过谁受?人家娶的是媳妇,不是只会干活的丫头……堂姐依旧不能解开那个结。

祖母陪着堂姐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是祖母的唠叨照亮了堂姐的心吧?堂姐开始照顾孩子,收拾打扮自己。

祖母已故去好几年了,直至我也经历了太多的事,才明白了祖母的话。

人最不能放过的,就是自己。放过自己,就是疼惜自己!

篇2:放过自己的人生哲理

人与人相处需要互相谅解,包容别人的过失、包容别人的缺点,宽厚待人。正如《管子》所言:“温良宽厚,则民爱之。”

我们常会说“看不惯”某人,主要还是看不惯某些习气,自私、懒惰、威仪不够、嫉妒心强、常发脾气、比较傲慢等等。凡是不顺自己心的都会看不惯,对别人容易产生轻视的看法,乃至于对之不礼貌。人心都是敏锐的,你对别人轻视、不礼貌,别人对你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反过来,你也会有被别人看不惯的时候。

与人交往,难免会遇到别人对自己恶语相向。当面讥讽、背后打小报告,或者欺骗自己、故意刁难等,这样容易反目成仇。如果不得不长久相处,那更苦了,因为天天要见面,别人任何一点不好,你都记在心里,从而影响了工作和学习的状态。这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常讲放下,也就是要放下对自我的惩罚。自己何必去惩罚自己呢?天天搞的自己心里很苦,努力地去保护自己,结果反而让自己更加受伤害。

原谅别人吧,放过自己。别人有缺点是很正常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身上也有不少缺点嘛。况且他是他,你是你,何必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我们见到的人、听到的话,不可能都是自己喜欢的。有的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情绪就说什么话,无意当中就会伤害到别人。既然是无意的,应该是可以原谅的。

篇3:《喜福会》中的麻将式人生哲理

日, 定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俾、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章1-17节)

当信仰不复存在, 人们抛开了这些诫命, 毫无畏惧, 无所顾忌地犯罪,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无比可怕的, 这是拉金内心所担忧的, 他想传达的正是教堂的代表含义。“教堂, 去了”也正是说精神信仰的“去了”。由此, 《去教堂》的翻译没有《教堂, 去了》这个翻译贴切含义深厚。

1 (2) 拉金的读者观拉金对读者的观点是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态度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 使读者能够通过作8

品与自己很容易的达到一种共鸣效果。

Church Going作于二战后, 拉金用其诗歌表现英国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迷惘。“他们生活于战前与战后的断层中, 遭受到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思想成长的束缚, 并经历了宗教信仰散失的重创。” (李喜蕊, 2009) 人们开始怀疑信仰和上帝, 这一背景下, 拉金写下这首诗, 诗歌本意是对宗教信仰衰落的担忧, 更是传达给读者他诗中这一“教堂去了”的担忧之情。通过对本诗歌的理解,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诗中强烈的担忧之情。

(3) Church Going内容分析

诗中暗示了教堂的颓废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三到六节写诗人站在教堂里的主观所思:将来教堂废而无用了, 如果我们只保持几座定期开放, 展出锁在陈列柜里的各种圣物, 而听任其余的被风吹雨淋, 被羊群糟蹋, 那么它们会变成什么样? (曹现青, 2011) 教堂已经去了, 内容也仍然是强调教堂的离去, 《教堂, 去了》比《去教堂》更适合诗的本意。拉金是一位英国本土诗人, 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担当起复兴英国本土诗歌的重任, 他的Church Going中对个人所经历事情的描述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想象, 一步步深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在他的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人民生活的破坏, 二战对此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 这首诗歌的高度不

麻将, 起源于唐朝,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一直是深受人们欢迎、普及率较高的娱乐活动。提起麻将人们不免将其与赌博联系在一起。然而, 谭恩美却在《喜福会》中赋予麻将全新的色彩及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喜福会》中的麻将完全脱离了赌博的层面, 它仅仅是四个女人用以寻求快乐与运气的手段。吴素愿在桂林创立了第一个喜福会又名麻将会,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的桂林, 街上躺着一排排男女老少, 活像砧板上刚宰杀的鲜血”, 为了摆脱烦恼苦痛与对战争的恐惧, 她创立了“喜福会”, 四个女人用打麻将打发难捱的时光, 在一次次和牌中增添快乐及对未来的希望。打完麻将, 她们秉烛夜谈, 彼此慰藉, 回忆她们幸福的过去, 憧憬美好的未来。喜福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亦是心怀感恩的, 能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个暂时的居所不受战争的波及, 是她们的“喜”亦是她们的“福”。然而, 作为精神寄托的喜福会终究不是一生的避难所, 很快素愿也经历了战争, 在战争中丧失了家庭、丈夫、孩子以及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几经辗转, 她来到了美国, 再次为人妻为人母, 生活总算安定, 却在异国他乡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他者”, 于是她与同样来自中国的与她有着同样痛苦经历、说着蹩脚英语的苏安梅、钟林冬、顾映映再一次创立喜福会, 在喜福会上她们打着麻将, 吃着美食。在麻将中探讨人生哲理、赚钱之道。麻将于她们仍然无关输赢, 只是她们告别祖国大陆到达新环境后一种寻求自我的手段;是她们用以弥补因语言和文化不同而沦为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者”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的一种方式;是她们娱乐消遣, 学习美国处世之道, 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聚会;更是她们感悟人生道理, 传授女儿人生经验的重要场所。

当被问及中国麻将和犹太麻将的不同时, 晶美的母亲是这样告诉她的:“完全不同的玩法, 犹太人玩麻将, 他们只盯着自己的牌, 全凭眼睛打。中国人玩麻将一定要用脑袋, 动心眼。你必须盯着别人出什么牌, 并且记在脑子里。”中国麻将要求玩麻将者做到看上家, 盯下家, 防对家;讲究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无非是中国古代《孙子·谋攻》中的“知己知彼”战略。将对手的一切了然于心, 熟谙故里, 方可百战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晶美母亲经常教育她的:“怎样才能不露声色, 把想法隐藏在深处, 在暗中掌握优势;怎样了解自己的价值, 并且发挥出来, 别把它当成不值钱的戒指到处炫耀”。中国麻将也不像其他游戏那样, 为达胜利非得拼个你死我活, 它是以“和”为终局, 不是将对手打败, 而是看谁首先将自己的十四张牌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和为贵, 忍为高”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思想, 这也正体现了喜福会参与者的反战思想, 她们经历了战争所以更渴望和平。

在麻将中, 如若想“和”, 除了娴熟的技巧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充满了未知数, 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就像打麻将一样。每位牌者手中只有十三张牌, 还不到总牌数的十分之一, 对于周围人有什么牌, 会给出什么牌, 自己下一张又会摸到什么牌都无从知晓, 全凭猜测。恰如生活中我们无从知晓周围环境会发生怎样变化,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时, 命运的起初我们很幸福,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周遭的变化、生活会越来越不如意。《喜福会》中吴素愿的一生就好像一把麻将牌, 起初上天给了她一手人人羡慕的好牌:她出身好, 丈夫是国民党军官, 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 她却摸到了一张名为“战争”的牌, 随即丈夫阵亡, 自己逃亡, 逃亡途中不幸染病, 迫不得已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在路边祈求可以得到好心人的收养, 未曾想自己在奄奄一息中被红十字会救起, 可从此却与女儿失散。历经坎坷, 来到美国, 却在白人文化中被视为“他者”。四十年后, 终于重获失散女儿的消息, 可在还没来得及庆幸的时候便病逝。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个不走运的牌者:本来有一手不错的牌, 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可以让自己听牌的那一张, 以至于无法和牌, 终是遗憾退场。

一场牌局, 中途有人离开, 要使游戏进行下去, 必须有人接替离开人的位置, 所以在《喜福会》的开篇是由晶美代替她母亲打麻将,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女儿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要去完成母亲没有完成的事情, 实现母亲的心愿。所以最后, 大家用喜福会的麻将钱为晶美买了去上海的车票, 晶美为母亲去寻找失散四十多年的双胞胎女儿。完成了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 替母亲和了那把她一生想和却终究没能和的麻将牌。

从阐释学角度浅析韦利

对《论语》第一篇的

翻译策略

□张中华何大顺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斯坦纳的翻译理论, 从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步骤出发, 对韦利英译《论语》第一篇进行分析, 探讨在阐释学的四个步骤中, 译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翻译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论语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智慧的语录不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孔子及其《论语》, 有关《论语》研究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加。因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很多中外译者对《论语》都进行过翻译, 英国汉学家韦利英译的《论语》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译作之一。这就是本文作者选择原作和该译作进行对比分析的原因。

1斯坦纳和他的翻译阐释学

阐释学研究的就是语言的理解、转换和传达。英国翻译家斯坦纳将阐释的重点落实在翻译上。他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阐释的运作, 把翻译过程细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 信赖 (Trust) , 即译者认为原作品有翻译价值。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但至关重要。第二步, 侵入 (Aggression) , 在这一阶段,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进行“侵入”, 即理解原作。第三步, 吸收 (Incorporation) , 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意思予以吸收, 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体现了译者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第四步, 补偿 (Compensation) , 是指对原文在翻译过程中流失的东西进行补偿以达到平衡, 斯坦纳提出“翻译是一种双重进入的行为, 必须维持形式和意义上的平衡”。根据这一理论, 本文从这四个步骤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York:Putnam, 1989.

[2]徐颖果.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车晓:最轻松的人生,是放过自己

代表作品有《艰难爱情》《最后的99天》《爱你所以离开你》《非诚勿扰》等。

“不去在意不认识的人怎么看你,放过自己”

采访车晓,似乎特别轻松,因为她坦诚,愿意正面回应每一个采访问题。她不会用很多夸张的词语去渲染,但是就在她静静的诉说中,你可以感受到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别人可能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经历到的人生,车晓在四年的时间里全部经历了。

2010年,车晓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年一次”的“性冷淡”形象一下跻身名演员之列,那时候,她有一张“通行证”——著名演员王丽云——她的妈妈,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曾经在《幸福像花儿一样》中扮演邓超母亲。因为这层关系,演艺圈里许多业界大佬曾放话说“像捧亲闺女一样”帮助她。

这在娱乐圈里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阶梯,顺势爬上去就意味着上位。但是车晓就像她在剧中出演的形象一样,淡淡的,完全“不上道儿”,不过轻致淡雅的气质倒是慢慢地深入人心。

2010年,车晓毫无征兆地宣布与山西首富李兆会成婚——李兆会在父亲遇刺之后从海外归来,力挽家族事业于狂澜,绝对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但是因为雄厚的身家,媒体和公众舆论一度更喜欢以“女神嫁土豪”来形容这桩婚事,但是车晓对于外界的哗然却一字都不解释。

外人以为的闪婚,在时隔四年之后的 2014年,车晓终于吐露真相:事实上,她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闪婚闪离的人。“我属于慢热型的,一定要想清楚了,才会做这么重要的决定。 ”

但是,在相处了很久之后,她发现两个人在很多事情上没办法进行调和,于是 2012年,她选择了离婚。离婚之前,她同样想了很久才做决定。“我不知道这么说以后会不会后悔:我从来做事不后悔,我是那种做决定之前会想一百遍的人,最坏的结果我能承受吗?这件事情就算到了一个最坏的地步,它可逆吗?直到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

对于豪门婚事,人们常常会赋予很多的色彩,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车晓和李兆会互相抖落隐私时,车晓却选择跟绝大多数人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用低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双方的体面。“我看到某女星和她的富二代丈夫打得头破血流,还牵扯到孩子,我是无法接受这样的方式的。这个世界上无形的东西最有价值,比如说尊重、理解,回忆也是一样,我不想把它打碎。如果离婚还来一个‘你得给我分手费’,把美好的过往变成一个数字问题,那就太不堪了。我们之前那些美好算什么呢?我觉得你对得起我,我也不想对不起你,更不想对不起我自己。 ”

淡然的性情让她有一种处理问题的大智慧,婚姻没了,尊严还在。离婚后,车晓只曾正面回应过一件事,那就是曾经甚嚣尘上的 3亿元分手费,但也只有淡淡的一句——“对方的家产是人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我不要。 ”

“其实这个钱吧,你要了有人骂,不要也有人骂,何必去解释它呢。我到底得到了什么,没有得到什么,我干吗要跟公众去解释呢?通过这件事我也学会很多——不去在意不认识的人怎么看你。放过自己。 ”

“这些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们都变柔软了”

车晓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一类女神,但是出道这么多年,她的身上似乎也始终看不到江湖气。娱乐圈里的朋友们甚至有导演都曾问过车晓,你为什么不在微博上活跃一些,发一下你今天喝了什么、吃了什么、跟什么知名人物碰了面?

但是车晓觉得自己完全做不来。“我不是那种天天要跟陌生人分享行踪或者炫耀一下自己小资生活的人。公众已经觉得你过得很好了,你还要再强调一下吗?我更喜欢的是精神交流,具象的物质世界不能令我满足。 ”

她认定了的观念,就一路坚持下去,在身边的亲友眼里,她“轴得很”。

比如高考时,车晓要报北电,但是母亲警告她说,影视行业竞争激烈,生活不规律,她的个性不适合当演员,所以不能报考电影学院。但是她认定了这条路,就是要走下去,结果一路走到今天,事实也在证明她自己选择的正确和坚执的重要。

在车晓眼里,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家长,“用她的方式在爱你,爱之深,责之切。我追求的东西她永远都不能明白。 ”所以当初离婚的时候,她并没有立刻告诉妈妈,王丽云获知她离婚的途径,和公众一样,是在报纸上。“我觉得妈妈应该是挺不爽的,但是我顾不上了,因为我当时觉得跟她商量会特别麻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而且她觉得有替你决定的权利,也许背着你还要去跟对方联系。无论她往哪边使劲,反而会搞得复杂了。 ”

尽管处理问题的决定可能不一样,但是在原则上,母女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婚姻散了但是情分还在,决不能抹黑对方。所以事后,再谈起这桩婚姻的时候,妈妈承认他们之间的不合适,但也会毫不客气地跟车晓说,你也有你的问题。

“其实这些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我和妈妈反而亲近了许多。我们都变柔软了,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起来。 ”

“不要什么浮华了,我想要最真实的东西”

离婚之后的这两年,车晓的事业一度陷入低谷。

“的确是比较艰难的一段时光,一直到去年才慢慢过去。当时有朋友知道了以后,就问我你有没有解放了的感觉。我说真的没有,我是渐渐渐渐地,几个月之后,才觉得稍微有点小清新,轻松了一些。毕竟它是一个伤痛吧。另外,它的余威还来自很多人不敢接近你,感觉好像被妖魔化了,比如没人敢追你,因为人家会觉得根本养不起你。包括拍戏,那段时间被斩得干干净净,没一个找我的,人家跟我经纪人说你还用拍戏,你缺钱吗?这是哪跟哪啊,所有拍戏的人都是缺钱吗?”

就像她的慢热型性格一样,事业低潮期以后,她又开始慢慢地回归公众视线,慢慢升温。2012年她只接拍了一部戏,徐峥领衔主演的都市轻喜剧《大男当婚》;2013年不但主演了都市情感电视剧《别逼我结婚》,还与许晴、陈武康合作主演了电影《他没有两个老婆》;今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强势回归,她主演的电影《一生一世》、《满仓进城》、《酸甜苦辣小夫妻》都将陆续上线。此外,她还在北京蓝色港湾开出了自己的奢侈品店,多元化发展。

对于未来的感情,她依然抱有满满的期待,她希望对方是一个能令她感动落泪的人。“我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所以会憧憬那个人能够让我微笑着热泪盈眶。我渴望有这样一个经历,哪怕日后的生活变平凡了,变枯燥了。经历了一段所谓豪门婚姻之后,我们就不要什么浮华了,我想要最真实的东西。”

篇5: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人生哲理

人生的定位,只有认真严肃的对待,才能轻松淡然的面对。人生,要学会从后往前看。这里的‘后’是指以后,这里的‘前’就是当前。只有学会了从后往前看,才能学会过好人生。人生最行之有效或最有意义的活法就是将自己投放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刻。说得超前点或严肃点就是,你希望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在墓志铭上,他人如何形容你?这代表着你一生的定位和追求。

男生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追求和定位:有人希望写着,一位合格的父亲;有人希望写着,一位称职的丈夫;有人希望写着,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有良知的律师;有人希望写着,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思想的作家;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有智慧的牧师等等。

女生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追求和定位:有人希望写着,一位合格的母亲;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有气质的女人;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浪漫的画家;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有善良的老师;有人希望写着,一位坚强的舞者;有人希望写着,一位成功的女商人等等。

也许你对自己的要求会高一些,可能希望会是以下这种人生定位:一位善良有品、优雅大度、事业有成的男子、智慧有爱的父亲和顾家的先生;或者一位气质非凡、热爱生活、能力出色的女子、教导有方的母亲和贤惠的太太。抑或其他各种组合的一个特征结果,组合越多要求越高。

显而易见,对自身要求越高的人,自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耐心,把自己雕琢成未来希望的样子。雕琢的过程会很辛苦,也许包含了疼痛和泪水,但结果注定是一块璀璨的宝石,一颗耀眼的珍珠。更多时候需要暗自努力,未来才会称心如意。因为很多优良的品性和美好的特质就像罗马城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需要长时间安静的栽培和持久的训练。

由于社会的快速节奏和人心的普遍浮躁,导致很缺乏内心真正的安静。能赚钱是商业社会大多追求的一种能力和魅力。如今,能安静是现代社会比较稀缺的一种特质和性格。在快节奏中找到慢生活,是一种美妙和可贵的生活方式。

也许你还是在校大学生,苦命的在想如何应付各种论文和考试。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各位,当你踏出校园的那一刻,人生的时钟将会以加速度往前进。尤其开始了工作,有了对象和成家以后,就很难刹车。从此,你的人生会被各种加速度,主动或被动的推着向前行,很多时候由不得你选择。

很多人对命运感到不公,那只是你用眼前的目光看到了当下而已。也许你羡慕很多有钱人,但殊不知很多富人并不幸福,其中另一些人也正在用健康换金钱。人世间绝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爱情、学识、金钱、名誉、地位、健康、家庭、子女、幸福等事物。你想占有生命中所有的美好,只有三个字:不可能。人不是全能的,所以作为有限的你我也不可能拥有全部。人只能尽力争取最最重要的,次重要或次要的都应该被视为人生的Bonus。

不过,各位可以尝试着拿出一张A4纸,非常细化的列出最最希望拥有的十项。不出意外的话,前五项几乎会成为你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关注和追求,也将会花去毕生的精力,剩余的五项可作为加分项或奖励项。每多拥有一项幸福指数就会上升一格。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所承受的所有不公、痛苦与伤害,终究有一天祂会擦去你所有的泪水,抚平你所有的创伤。殊不知,在这些伤痛的背后,你增长了智慧和能力,同时获得了安慰他人的力量。如同风雨过后的彩虹,将会带来令人愉悦的色彩。

只是作为有限的人类,暂时在当下还不能测透上帝在我们身上的美好旨意和计划。如同新生的婴孩,还不知晓父母对TA的期待和安排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比喻,也许不恰当,希望多少能帮助理解)。

除此以外,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好人和歹人都一样。如《诗篇》中提到,“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于是,在有限的年间,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是需要及时和迫切思考。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真心容不得浪费。因为我们不能控制时间,只能有效使用时间。

在人一生的长河中,不要被局限在某个阶段。即便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除非上帝给与你特别的恩赐和惊人的才华,可以不顾现定的规则,突出重围,树立自己的标杆。

作为普通人,更多需要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人生。如此就相对不会迷失(偶尔的迷茫属正常现象),尤其当你从‘后’往‘前’看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和如何过好你的一生,更不会浪费光阴。如果人生是一场浪费的话,那就将时光浪费在一切美好和有价值的事上。

当然,你可以参考和借鉴你所欣赏的人,然而请务必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这点很关键,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很多地方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个体,性格和境遇都不同。一些共性的优点可以拿来应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成果仅做参考。

还有,很多时候,人很容易被外表迷惑,男女都一样。现象和本质有着天与地的距离。一些人表面可能看起来很光鲜靓丽或成功(也许是吸引你的地方),但也许背地里判若两人或有失人品(所以需要多多分辨)。好的可以吸收,坏的自动摒弃。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另外,走一步算一步或活在当下(可以珍惜当下),并不是最好的人生活法。虽然没有人能把握未来,但能过好自己人生的人,至少一定是个有规划和执行力同形的人。哪怕是规划未来三年或五年。没有规划和执行力的人生,注定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最终除了到处碰壁以外,一无所获。

从终点来看待人生定位,是最有效理清你混乱的思路。因为这关乎你的一生,究竟想活成什么样?并不是让你马上要成为那个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分阶段执行和逐步完成最终自己的目标和期待。

人生之路不一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让你随意奔跑,中间也许会有一些荆棘和拐弯处。一些拐弯在意料之外,一些拐弯是情理之中。一切的可能,最终都是你自己去决定和把握。因为人生是你自己的,该如何过,你自己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和最终解释权。

篇6:安慰自己的人生哲理

这世间没有真正的坦途,跌跤之炎的不幸事总不可避免地相伴每个人左右,给人不快,让人消沉。因而,人只要一降生,就不可能不需要安慰。只是我们多数人都习惯于先付出一份关心和理解来换取别人对我们的安慰,使我们在痛苦时能振作;而往往忽视自己安慰自己,傻得令旁观者痛惜。

因为,无论是在身陷失败的`沼泽时,还是在置身不被别人理解的困境中,或者在厄运当头“屋漏偏遭连夜雨”之际,我们都非常需要给自己打气——要么自己提醒自己已经尽过最大的努力,尽快从不如意里面挣脱出来,重新开始新的冲刺;要么相信有一天终会被人理解,一如既往地善待别人,善待这个世界;要么相信坏日子后一定会有好光景,咬牙挺过去……如果一味渴望别人来安慰我们,不但会使我们因失望而更加痛苦,而且往往效果不佳使我们无法及时抚平创伤振作起来落得个少年老成。

笔者也曾陷入这样的境地。那是我靠升学这条道路跳出家门,随一纸分配令到本市的一所最让人沮丧的山区学校任教后,面对求爹爹拜奶奶四年也不能调到中心校的失意,我消沉得只有朋友们的安慰才能使自己振作一阵子,无法从消沉中爬出。直到有一天无意打开往日的日记重温面对那里面的豪言壮语时,我才开始悔恨那些白白荒废的岁月,更加努力为闯出大山而奋斗。两年多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凭实力挤进了县级部门工作,开始了人生新的一页。这时我才明白,自己安慰自己是拯救自己的最佳方式,其蕴含的振作功效远胜于来自别人的劝慰。

篇7:放过自己的人生哲理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后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拾起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有了越来越重的感觉!

我活的确实有太多太多的辛酸,毕竟人是不可能没有感情的,不可能离开复杂的亲情,友情,爱情的,但我们并不能因为生活的复杂而逃避它,我们还是需要勇敢去面对的。

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有限的,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如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抱怨,而是一切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种恬然的心情对待生活。

人能走多远?这句话不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句话不要问自己的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我们不能失去人生的三盏灯塔;自信,勇敢,坚毅!在属于自己的领土上辛苦地耕耘,谁能否认明天不是一个丰收的日子呢?总有一天,你辛勤的双手会将自己的人生装扮的`五彩缤纷!

也许你失败打击得不堪一击,但哪一个成功者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屈服于失败!每一个成功者实际上都是以失败为起点的,连在起点都坚持不住的人,何谈漫漫长途呢?要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不必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活有太多曲折。我想,如果当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

人生如果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即使你有百般的不如意,你有一千种理想和追求!

篇8: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与现实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陶渊明的作品, 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 这些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缩影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是其人生哲理形成的基础。他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自幼发愤读书, 立志报国。他出身低微, 受人轻视, 为官多年, 看尽官场的腐败, 因“质性自然”, 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 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在学习陶渊明作品的教学设计上, 我采用以下步骤: (1) 识记、理解; (2) 赏析; (3) 领悟; (4) 反思。首先对当时晋宋易代的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 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再对诗歌由浅入深进行具体分析, 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蕴含的积极意义, 最后是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授课后学生领悟到陶氏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 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不屑名利与贪欲, 崇尚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中一句“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道出了作者对俗世名利的轻鄙, 而“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更加强烈表达了他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另一作品《归去来兮辞》则表明他与名利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归隐后, 他安贫乐道, 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尽情地讴歌自己的田园生活, 由此可见他在黑暗的社会里仍然坚持着高洁的理想和志趣。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他心中向往的正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及恬静舒适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 人们苦苦追求金钱、名誉、地位, 往往却得不到幸福。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陶渊明的人生哲理已经给出了答案, 参透这一点, 能够帮助我们从世俗的所谓“成功”中解脱出来, 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历史上, 文人一般鄙视劳作, 看不起农人, 不屑与他们为伍。但陶渊明却与众不同, 他处处关心、尊敬农人, 称赞他们淳朴、友善、辛勤的品质, 并且以农家为友, 关心农事, 感同身受, 真切体会他们的疾苦。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描写了劳动之艰辛, 收获之不易。反观现在有的学生过着“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对父母长辈的付出熟视无睹, 认为理所当然, 毫无感恩之情。通过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质, 学生能反思自己,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付出, 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艺术和生活为载体, 领悟陶渊明的生活品位, 开发学生真善美的天性。

在导入新课时, 我查找背景资料, 选取陶渊明作品的精华,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让学生们先“品诗文”。陶渊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 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以及《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这些貌似简洁的词句把大自然的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水田园是如此优美, 社会风气是如此和谐。“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此处的文字表述充满神秘感, 让学生紧紧跟谁着渔人前行探寻。又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一个句子就把隐世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 语言简洁、凝练。“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读此句不禁令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 世易时移。

接下来是让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作品“诵诗文”, 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有的以古筝或笛子伴奏, 有的以古典舞伴舞, 有的用和唱等方式衬托朗诵者的表演, 很有创意, 艺术地再现了作品的意蕴, 互动很成功。艺术是相通的, 诗与歌、歌与舞、诗与音乐的结合, 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培养了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陶渊明热爱劳动, 珍惜粮食。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农民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劳动, 默默耕耘, 才能获得果腹之物。食物是来之不易的,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多观察社会, 多参与劳动。为了检测实践效果, 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 撰写劳动日记; (2) 举办劳动摄影展。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打虫到采摘, 我都参与了, 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乐趣。”劳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意志, 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摄影展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汗水和收获。有的同学还在照片中配上陶渊明的名句, 构图非常精美。学生从五谷不分到初步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知道一些家禽的种类和饲养方法, 还对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了一些认识, 课外收获颇丰。

陶渊明坦诚待人, 珍惜友谊。他为人质朴、淳厚, 观念上没有等级之别、贫富之分。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挚的感情。《桃花源记》讲通, 村民知道渔人误入桃花源后,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在陶渊明的理想社会里, 村民待人真诚、慷慨, 处处洋溢着平等、快乐。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看似近了, 其实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同事朋友之间少了关怀亲密之情, 倒是多了几分戒备, 更有甚者, 尔虞我诈、钩心斗角,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更别说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渊明, 他在他生活的那个等级制度、门阀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尚且能做到“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再看看我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是怎么做的?那么, 我们现代人的友谊可否也可以少些功利, 少些世俗?如此一来, 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更淳朴更快乐?

三、学习陶渊明树立远大的志向, 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陶渊明一生多有挫折, 但他并不沉沦, 始终保持奋发精神, 努力争取实现人生价值。他在《饮酒》中写道:“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他以青松自喻, 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我们在钦佩他这种不畏挫折、大胆追求理想的生活勇气之余, 要学会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 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发。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 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思考的问题。我们且看陶渊明是如何看待的。《归田园居》有云:“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他有冲破羁绊的勇气, 放弃为官的种种好处, 重归田园生活。《移居》又云:“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在日常生活中, 他真率旷达, 从平凡中寻找天然的乐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们遇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不公与现实的迷惘。艺术学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训练和比赛任务非常紧张, 比赛的失误常常出现, 竞争那么激烈, 学生难免会浮躁。“宁静致远”, 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 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四、探讨陶渊明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教学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 我运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课件, 指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艺术学校, 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但古文基础相对较差, 理解能力欠缺。我在课程导入时用演示的方法, 把陶渊明的生平、所处历史背景、代表作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感兴趣, 边看边思考,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克服对文言文和古诗的恐惧。

2.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其自学能力的方法。我根据学生能歌善舞、熟悉乐器、会表演的特点, 开展了“诵诗文”的读书活动, 要求大家选取最喜爱的陶渊明作品, 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充分发挥艺术创意, 进行朗诵表演, 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3. 参观法

参观法指的是老师组织学生到农村、自然界、工厂等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从而获得课外的知识。它能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撰写劳动日记和举办劳动摄影展可使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农事。

五、结语

学习陶潜诗文, 可使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 从人性的角度发掘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学生喜爱他的作品, 就如畅游在美丽的山水田园间, 领略一份纯朴的农家风貌, 体会作者的艰辛与喜悦, 从而感恩自然, 体察民生, 懂得思考种种不平的现状。这样, 学生的眼光就会从书本中从课堂中转向社会转向历史, 丰富自己的知识, 充实自己的思想。正如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那样: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主张,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作为艺术学校的老师,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吴彤.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04) .

[3]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张宏.秦汉魏晋游仙游诗的渊源变化略.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 (03) .

[5]海男.紫色笔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篇9: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原来,雪芬发现了丈夫和一个女同事的暧昧关系。那个女人是丈夫单位里的一个未婚女孩。起初雪芬只是劝丈夫不要玩火,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丈夫说是一时糊涂,保证不再继续。但是,事实上他们不仅继续着,而且深入着,直到有了性关系。从此雪芬和丈夫开始内战不断,雪芬不仅和丈夫闹,还找了丈夫单位的领导,找了那个女人。

说到这里,雪芬再次泪流满面了:我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件事,阴影跑到我心里去了,心里的阴影越来越重。我恨丈夫,恨那个女人,越想越恨。

雪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得到救赎?

我想到了佛家的—个故事。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饭、劳作、睡觉,经历生老病死以及种种烦恼;受过佛法教化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劳作、睡觉,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和种种烦恼。那么,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佛陀说,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的烦恼,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们射来。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忧虑,会担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时候好,担心自己耽搁了工作,甚至为自己得病这件事而烦恼。这样,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体有病的痛苦了,而是在这个痛苦之上又添加了一重痛苦。如果说最初身体的痛苦,好比是射向我们的第一箭,那么后来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的区别就是:前者不受第二箭之苦。

如果说第一箭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第二箭就是自己制造的了。我们芸芸众生很难完全不受第二箭之苦,但是,大多数人会自发地尽力减少第二箭之苦,不会无休止地让自造的第二箭伤害自己。如果说雪芬当初的婚姻遭遇麻烦是第一箭,那么,后来她关于这件事儿的种种内心的纠结,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第二箭、第三箭,甚至更多的箭了。这后面自造的无数利箭在不断地刺伤她的心灵,让自己苦不堪言。这就是她走不过的那道坎。究其原因,与她的人格特征不无关系。我们不难看到她的任性,偏激,极端化,情绪化,自我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女强男弱的婚姻关系。这样的人更容易给自己制造第二箭。雪芬所谓报复那个女人,其实是自己不堪无数自造之箭的痛苦,以为报复别人可以解救自己的心灵。然而,正是这样的心态,给自己不断制造着第二箭以及无尽的箭。所以说,雪芬不放过别人其实是不放过自己。而且,如此下去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他们的婚姻真的可能破碎。因为无尽无休的自造之箭早晚有一天会彻底摧毁雪芬的心。

我建议雪芬:第一,不再对亲友诉说这件往事,因为减少一次诉说,就会减少一分痛苦的回味;第二,尝试增进夫妻性生活,因为增进一分性关系,就会减少一分冷漠和对抗;第三,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调整,因为多一点自我调整,就会少一点自我伤害。如此,雪芬也就会早一天告别第二箭之苦,早一天走过自己心里的那道砍,早一天让自己的心灵得救。

篇10:学会接受自己的人生哲理

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遭受的挫折、磨难的立场上去揣想别人,觉得别人都比自己优越、快乐、幸福,相比之下,自己则成了世界上最差劲、最晦气、最不幸的人了。

有个青年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逢人便吐苦水:“我实在是太不幸了啦!父母没有给我留下遗产,我没有别墅,没有小汽车,甚至连件像样的`大衣都没有。”

有个中学生总快乐不起来。你看看我的长相就知道了,我有那么大的一个鼻子,圆圆的还有点红;瞧瞧我的学习成绩吧,老是年级中最后面几名留守队员之一,快乐与我已经绝缘了;爸爸下岗快半年了还没找到新工作,今后上大学的学费怎么办?妈妈身体又不好,老是头疼,我可怎么办?

其实,长相由不得人,喜欢不喜欢也就是它;学习成绩的好坏,急也不在一时,你再不快乐它一时三刻也改变不了;老爸下岗,未必就是一辈子的事;老妈身体不舒服,应该赶快去看医生……对了,这是在学会“接受”,接受眼前的一切,然后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试一试,做这样的训练:站在镜子前,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眼睛、鼻子、嘴巴,可能你会发现自己有那么多地方不招人喜欢,那就把眼光留在最让你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做让你不安或者不快,哪怕是心中充盈着些许痛苦,但你不要把目光移开。你在心中默念:这就是我,独一无二、不折不扣的我,就是再难看也是我。深呼吸,重复这句话,坚持两分钟。

这是接受自我形象的训练。每天做这种训练,持续两周。慢慢地,你会不太在意自己的相貌,也许有一天,你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就算长得这个样子也就凑合了,只是鼻子大了一点点,刘德华的鼻子比我还大!也许,我所有的运气就在鼻子上呢。”请记住:接受的意思不一定是喜欢!也不是盼望有所提高。“接受”的意思完全是不加以否认,不回避现实,坚信事实就是事实。只有在承认和接受事实之后,才会有一个立足点,才会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句话说:“上帝散布给人间的苦难与月光一样地均等。”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活得容易,更没有一个人整日为鲜花与掌声所包围。知道了这一点,就无需再抱怨命运的乖蹇和不济了。

篇11:做最美的自己的人生哲理

希望年轻漂亮是每个女人的心态,但是没有办法,一个人的容貌,前二十年是爹妈给的;至于二十岁以后到终老,美丽的东西一定跟自己的.修炼相关,它其实跟你的五官长成什么样子,没有直接关系。这个关系就好像幸福与金钱一样,说没有钱你就特别幸福,那也不现实;说有了金钱你就一定幸福那也未必。真正的美丽,我想,它首先与女人的善良相关。其实,真正最美的女人,都是那些情怀柔软,善解人意,而且是不爱抱怨,不爱唠叨的女人。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丽它与情怀相关,与教养相关。教养不一定是知识,不一定学富五车;教养有时候是一种通透的悟性,在于举手投足之间,你会觉得她有一种温婉如水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以强劲的力量迸射出来,而是以一种婉约和持续的姿态自然流露出来。

有情怀有教养的女人,会洋溢出一种气质,只有气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女人没有必要怕衰老,年华就像陈酿,越酝酿越有味道。

女人的美跟自信也有关系。自信的女人,自己爱惜自己,别人才会爱你。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的自我确认。一个真正有情怀有教养有自信的女人,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上,可以说,她永远都是一个美好的女人。

当然要做一个美丽的女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要扮演好生命的多元角色。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独立的社会角色,心灵角色。

上一篇:银行规范化服务实施方案下一篇:六里坪镇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