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2024-04-15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通用15篇)

篇1: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三堡寄宿制小学 项秀兰

提到孔子,想必大家都对他有一番了解吧,他生与公元前551年,在479年因病去世。虽然孔子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学著永垂不朽!

孔子可谓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了,他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的精神理念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真情,循循善诱,所以在育人方面有卓越的表现。

孔子的精神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应该把他的道德品质看作航标,向前发展。

为了深悟做人的道理,我有幸拜读了《孔子教做人》。这本书作者叫孙汉洲,笔名水陆。江苏东海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他所所著的《孔子教做人》,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世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并采用随笔的写法娓娓而谈,读来趣味横生。读过以来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而且还会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诚可谓‚文道并重,一举两得‛。

孔子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读过这本书后会使你深刻体会到:‘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孔子‚孝顺‛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孔子是世界名人,孔子的思想智慧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孔子的哲学,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哲学,而一个‚人‛字,则贯穿了孔子哲学的始终。正如孔子说:‚道不远人。‛一切离开了人之为人的理论都是虚妄而无意义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弘扬只能靠人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是人自己去创造自己。

孔子追求做人的道理,体现在做人上,是‚中庸‛,具体到生活上,便是行‚礼乐‛。生活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快乐、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讲求信用,这就是‚礼‛。人们由爱与敬而得到幸福、充实,并体现在歌舞及音乐上,这就是‚乐‛。‚礼‛与‚乐‛,正是人的生活方式。

喜、怒、哀、乐,是人的常情。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生活起码的道义。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崇尚辞让,去除争夺仇杀,没有礼怎么实现呢?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死亡贫苦,是人之大恶,要想人们都把心里的愿望与厌恶表达出来,没有礼怎么办到呢?人是天地的精灵,五行的起始,人就是为着吃美好的食物,听优美的声音,穿漂亮的衣裳而活的,失去了礼,人凭什么生活呢?失去了爱,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呢?

今天很多具体的礼节,正是由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形成的。做任何事情一定存在它的礼,而社会的一切活动,离开了礼,是办不成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因为有了礼,生活才井然有序。

敬重别人如果不符合礼节,就是粗野。对别人恭敬而不符合礼节,就可以被认为是巴结。勇敢而失去礼节就叫暴戾。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而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自目无所知,进退捐让无所制。‛治国而无礼,就象盲人失去了拐杖,不知道方向,就象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光明怎么看得见呢?没有礼,家庭失和,朝廷失序,军事失制,政治失度,一切都会失体。

生活不就是追求幸福吗?生命,怎么能缺少快乐呢?人有了快乐,必然想表达出来,并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自然的情理。人,是不能没有快乐的,而快乐又不能没有表达的方式,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生乱。所以,才有了音乐。音乐,本质上也就是人们的快乐。

君子乐在追求生活,小人乐在发泄私欲。这样,君子推行音乐的教育来调节人们的心志,使人们心向道义。由音乐正可以看出人们的品德。因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会是虚伪的。

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能用礼节制自己为快乐,以夸奖他人好处为快乐,以朋友众多并且贤良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舒坦游玩为快乐,以吃喝寻欢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孔子的‚快乐观‛其实就是教人修身养性的处世观。我们都需要快乐,我们时刻都在追求着快乐,因为快乐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需要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真正感觉快乐呢?

孔子的快乐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快乐必须是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并且能给他人带来愉悦,也就是学会夸奖别人,让别人开心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更大的开心,这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是集体氛围的和谐产生的快乐,它与一个人的自得其乐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快乐能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力量,催人奋进,并且快速奔向成功的目标。

孔子讲‚君子坦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为人坦荡,真心真意,没有‚弯弯绕‛,人品如岁寒之松柏,而小人则不一样,他们私欲缠身,为自己的得失精打细算,结果像背负着大山一样活着,更令人讨厌的是:小人的强项是嘀咕人,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他们都是如此,而且是三五一伙,四六一堆,把是变为非,把正变为反,一句话,把纯正透明的人际关系搅成了一潭泥水。孔子讲的‚君子‛与‚小人‛之别应该是做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的确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一些不是以君子而是以小人之道接人待物,弄的左右不快,而自己却偷偷发笑。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成大事,信守君子之道,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成大事,否则即使你偶尔有收获,也是不成什么大气候的。

孔子他育人有方,他的弟子在《论语》中写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都做到了之后,若还有余下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吧。

他是个充满正气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任。‛意思是说满口花

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样的人实际是很少有仁德的。‛他把恭维当耳边风,把满脸伪善笑容的人看做空屏障。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呀!

他把水比做君子,他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他的意思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他同时也是个谦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已是满服经纶还坚信学无止境,他一生都是在学习,从没有荒废过学习的机会,他说择其善者而为之,择其恶者而改之。因此,每个人都要避免刚愎自用,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延长自己的‚视线‛!

他为圣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的是青菜和很粗糙的饭,喝的是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是曲着手臂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如果是以不合理的方法取得富贵,他根本看不上眼,当它是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那是很快就会消散的,绝对不要它。在这点上可真是个圣人,真君子!

孔子的思想博大经深富有深刻的道理,所以北宋大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如果将论语的内在,深刻蕴涵的道理领悟透彻,落实在行动中我想就能算上真君子了,孔子教会我许多,他教了我学习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现在我所知道所理解的孔子精神可谓是冰山一角,要想领悟的更多还必须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面对孔子,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幸运。

篇2: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近日,读了孙汉洲的《孔子教做人》一书,感慨良多,收获良多,深感孔子《论语》之博大精深,倍增苦心钻研之宏大决心。抑制不住初读之兴奋草率就感受的肤浅认识记录在此。

“百事孝为先”这千古良训真是精辟、深刻,它教给了我们做人的准则,也给予了我们处事的方法。

一提到“孝”,我们自然会首先想父母、长辈、亲戚。毕竟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一种美德德。不过,真正要做到孝顺父母的话,我想这个人一定是具备了诸多令人称颂的能力、品质了。比如,孝顺父母,就是在家庭中能够与父母友好、和谐相处,那么就必须协调父与母、婆与媳等关系的能力;孝顺父母,就是要必须面对纷繁的明的、暗的家庭矛盾与分歧,甚至要做到“忍辱负重”,那么就必须具备机智、应变、抗击挫折的能力;孝敬父母就是要想着法子让父母不仅是在物质上更就是在精神上上都充实无忧,那就一定要具备处处、时时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这样看来,做一个真正的孝子真是是不易,更是不凡!

篇3: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 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 至于怎么说, 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 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 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 “说”作文变成了“写”作文, 但肖复兴还是没有什么要求, 并在儿子写完后告诉他, 这就是作文, 让肖铁感觉作文不过仅此而已, 没什么难的。同时不忘记表扬他, 哪一句写得好。正是有了父亲的鼓励, 肖铁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就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反观如今我们的作文教学, 老师们唯恐学生轻视了作文, 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学生一听就觉得, 那么重要的作文一定很难, 心里首先害怕起来, 谈何对作文产生兴趣!好不容易克服了重重困难写出了作文, 教师这里改一下, 那里删一下, 一眼望去, 满篇都是红色, 仿佛无数的蚂蚁正在吞噬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拿到这样的作文, 感觉自己的劳动全白费了, 没得到教师的半点肯定, 于是再也提不起兴趣写第二篇作文了。这样的作文教学, 学生对作文只有畏惧的情绪, 说不定还要加上憎恶, 与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这些课程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二、内容选材重童心

在本书中, 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附了一篇肖铁的作文, 取材广泛, 有描写动物的, 有描写风景的, 还有写人的……细细读来, 我发现他的文章不但内容具体, 语言流畅, 更突出的是所写内容极富童心。比如写《游无锡三个洞》, 按照成人的写法, 写“清风洞”当然要写风。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看, 他会觉得风并没有吸引他的地方, 他感兴趣的是一块像小熊爬竹笋似的石头。肖复兴认为, 那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感受, 让他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如果由我们教师来指导学生写作文, 也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写动物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许教师会以权威强迫学生放弃写石头, 告诉他“这是没有抓住特点来写”;也许教师还会好心地提供几篇范文, 让学生“参考”……也许教师们那“先见之明”的指导、那丰富的“教学经验”, 恰恰扼杀了学生纯真的童心, 毁灭了学生富有童趣的语言。于是, 学生的作文本上, 一派空洞虚伪的大话, 一副大同小异的框架, 仿佛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教作文, 不正是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吗?如果为了所谓的“模式”“特点”而缺失了心灵的参与, 作文再精彩, 也只是一个制作精致而没有血肉和情感的木偶。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珍视童心, 把童真童趣放在首位, 只有呵护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学生才能敢写、想写, 真正做到乐于表达。

三、指导方法重修改

肖复兴在初三时写的一篇习作就得到过叶圣陶先生的细致修改, 后来在插队时写的十篇散文又得到了叶至善先生的修改。这些经历使他的写作之路迈得更坚实, 也奠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理念——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 并将这种理念传授给了儿子。在肖铁上高中之前, 可以说几乎每篇作文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修改。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修改, 肖铁才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领悟了写作的真谛。

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上, 修改作文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少教师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指导学生修改, 就替学生一改了事。这样誊抄到作文本上的作文虽然看上去不错, 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学生也不知道这样写好在哪里, 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其实, 修改作文的技能如同写作文一样, 是需要教的, 从检查有无错别字, 到斟酌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再到思考选材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清楚、描写是否具体, 都需要教师细致指导。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 学生才会明白怎样的作文是好的, 作文水平也才会逐渐提高。

四、写作训练重方法

怎样训练孩子写作文?肖复兴认为, 单靠练习写作文还不够, 一定要坚持记日记。只有天天练, 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 提高写作水平。肖铁从五岁起就开始记日记, 一直坚持到长大。虽然刚开始时写的日记很简单也很幼稚, 但却帮助他在作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记日记, 增加了他的写作兴趣, 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 这比单纯地教他一些漂亮的词要有用。

可惜, 我们的教师更愿意让学生每天做题, 也不愿意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试想, 一学期仅靠写八篇大作、十几篇小作, 怎么能练好作文呢?特级教师管建刚就很注重让学生写日记, 在他的班上, 学生不光上学的日子写, 连放寒暑假都写。由于笔头练得熟了, 再加上教师给予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飞快。并且通过记日记, 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积累了大量素材, 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篇4:《孔子教做人》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孙汉洲所着的《孔子教做人》一书。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我看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八个字,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倚栏轩文学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请教有什么可以终身行之的问题时说:“那可能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

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教做人》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孔子做人名言

2.孔子教我做人600字作文

3.孔子教《三字经》

4.《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

5.《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6.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7.《心教》读后感范文

8.孔子关于做人的名言佳句

篇5:读《做人》有感

《学会做人》这本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做人的准则:一、学会自信; 二、学会面对;三、学会负责;四、学会幽默;五、学会理解;六、学会思考;七、学会做人;八、学会生活;九、学会感恩;十、学会交际。本书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以上十个方面的重点要点。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引人入胜。欣赏故事的同时,也从中明白了做人的真谛,我和孩子都受益匪浅!

前两篇读书心得,都出自本书的精彩感人之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本书值得借鉴的是无论哪位名人都有非同寻常的童年,他们是怎样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是教育孩子建立自信,把握人生方向,谦虚做人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最好佐证!五十二岁才走向成功的美国前总统――林肯,八岁就谋生;十岁丧母;二十一岁经商失败;二十二岁角逐州议员落选;二十六岁爱侣去世;三十五岁参加国会大选失败;四十九岁在度竟选国会参议员,再度失败。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击倒林肯的进取心,直到五十二岁才成功的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做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年幼的王羲之怎样隐忍,成功的避开了杀身之祸的;孙兵和庞涓如何从朋友反目成仇,庞涓怎样加害孙膑,而孙膑又如何逃离庞涓的魔掌,而后又如何至庞涓于死地的,书中都有详细叙述。使这两位曾经的挚友,反目的真凶还不是嫉妒之心在作怪?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秀,不能虚心向人家请教!心生歹念,想致人于死地,方显自己有才!

本书的高潮,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阐述:方中做人,圆中做事。方是做人的准则,讲原则严于律己;圆是处世之道,宽以待人。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给儿子谢座右铭时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蔡老先生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水,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比喻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篇6:读《做事与做人》有感

这本书是思想宝库,人生的指南。所选的文章在明晰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性强,发人深思,对于读者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处理人际关系,高效从事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都有好处。

像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五十年前的梦想》,讲述的是一个英国教师整理旧物时,发现五十年前他所教的学生许的人生愿望,于是他把愿望以书信形式寄给以前的学生,看学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吗?结果有人实现了,有人没实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让儿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面前!

还有一篇我最喜欢的《珠穆朗玛墓地》,讲述的是登山是这样一种运动:你上山的时候,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在这个行当里惨败者永远比成功的人多,攀越就要冒险,冒险难免挫败。但这种一代接一代不懈追求的勇气和精神,却远比一次短暂的胜利更为永恒!

篇7: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读到这儿, 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 而应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当今社会, 创造、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 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 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 也就是说, 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 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这就告诉我们, 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 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 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问题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小孩会说话后, 说得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时为什么?”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 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 会显得不耐烦, 常常一句话“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 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 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 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 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 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 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地批评和嘲笑, 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 还谈什么创新?还如何去振兴民族?

所以, 我们要明确, 到底该如何实现培养创新能力、意识和问题能力、意识的教育教学呢?

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吗?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方法灵活, 有理论, 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 教师问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 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 教学时间安排精当, 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让人叹为观止。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 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 这堂课可谓是天衣无缝。因为, 我们认为, 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 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 没有问题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 老师就放心了。有的老师不仅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 要抽问学生, 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都符合标准答案时, 老师才会感到学生确实是没有问题了, 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正是因为我们多抱着这样的观点, 所以我们这样的教育被称为是“去问题教育”, 就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 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但是美国人却不是这样理解教育的, 美国的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提了几个有质量的问题, 美国的教师认为:应该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 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 带着满脑子的问题。那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 就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 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 我回去再学习, 再准备, 下次在来回答你们, 你们回去也去思考, 去寻找答案。”

把这两种形式的课堂进行一个比较, 可以发现:一堂课提问众多的问题, 学生们对答如流, 看似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气氛很活跃。其实这些算不上问题情境的创设, 不会诱导学生有深度的思考, 难以生成课堂上“真正的问题”。没有“真正的问题”、没有悬念, 有的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的问答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只是被动回答问题, 缺乏主动, 不利于思维发展。而美国人的课堂告诉我们:“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有问题, 才会让学生产生好奇, 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从而使学生有思考和探索。可以想象, 没有“问题”的课堂会是一堂怎么样的课。问题课堂才是生命课堂啊!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如此下来,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 不正是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吗?那还用担心我们民族的竞争能力吗?还用担心我们能否里于不败之地吗?

篇8:读《做事与做人》有感

《做事必先做人》顾名思义,就是你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人”,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许多的道理。有首歌曾唱道:“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如何才能写好“人”字呢?

《做事必先做人》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在这些众多的道理中,我觉得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诚实信用,才能把人做得堂堂正正。

一个诚实信用的人,可以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感人的事情。有一位年轻人,因为生意失败,欠下几十万的债务,更可悲的是年轻人不久后死了,而几十万的债务似乎就成了一张空纸。这位年轻人的父母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毅然承担了儿子的债务。老俩口没有什么收入,只能平时省吃俭用,靠卖菜,捡废品来一点一点的还债。在替儿子还债的这几年里,老俩口几乎没有吃过肉!几年后,两位老人靠着自己的毅力,终于还清了儿子的所有债务。债主们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钱还能要回来。这两位老人替子还债的事迹还登上了“感动中国”,当主持人问到是什么让他们不放弃的时候,这两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啊,多么令人感动的精神啊!一句承诺,一生守护。

生活是公平的,其中也有因为不诚信而付出惨痛代价的。

曾有一位企业家,起初因为自家产品质量好且为人诚实守信,生意做得很红火。但是后来,这家企业因为想赚更多的钱,就在产品的质量上偷工减料。刚开始,这家企业确实是赚了不少的钱,但是慢慢地,产品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便不再购买这些产品了。该公司的业绩一落千丈,最终也只能是倒闭收场。

有的时候,诚信与失信就在一念之间。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邻居家的花盆打破了,那个邻居是出了名的臭脾气,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都可以在家门口骂上好几个小时。当时我很紧张,生怕那个邻居出来指责我,我想暂且不理就是了,随口说是调皮的孩子弄得就行了。可是,我转念一想,《做事必先做人》那本书上说: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先学会做人,而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若我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以后还谈什么干大事呢。我鼓足勇气,敲开了邻居家的门,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诉他,并向他诚恳地道歉。那邻居似乎很惊讶,忘了责骂,只是一味地说着没事。我回到家,欣喜若狂,不是因为没有被责骂,而是因为我做到了诚实信用。

篇9:读《做人之道》有感

刘刚

我曾经作为顾问,给吉利集团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项目,也曾当面向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董事长做过两次方案汇报,那时对他的直观感觉是率真——说话直接了当,直奔主题,没有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很务实,都切中问题要点,而且讲话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书福哥”。

几年之后,我有缘到吉利讲课。吉利同事送了我一本书福哥的《做人之道》,印象之中这应该是书福哥第一次出书。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吉利在我做项目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但到了现在,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都与书福哥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吉利人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吉利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书福哥的远见、胸怀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李书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也确实到了需要他“立言”的时候了。

《做人之道》的观点确实是李书福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个知天命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对人生、人性和做人之道的理解和感悟。说到底,管理以人心、人性为本,洞察人心,通晓人性方能得人生大道、管理大道。这本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年轻人的一份谆谆教诲。目前,这本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教育板块各院校的德育教材。

文章开篇就提到做人要“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对于成败要有正确的理解,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做好自己,《为人之道》提出了几点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人才。要认准一个方向,不断超越自己,在每个人的平凡中创造伟大,让人生的力量在风中激荡。其次,要有家国情怀,讲政治、顾大局、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要做一个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责任胜于能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第四,对于成功要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积极心态就等于拥有成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人生路上总有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五,做一个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做人要知荣知辱,诚善容天下,懂得感恩,珍惜荣誉。第六,处理人际关系要智慧开道、真情护航。做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圆结合,才能融入社会。诚信为根本、懂得吃苦、吃亏是人生的高级投资。

整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结构,但都是李书福自己的感悟,应该说都是干货,有些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尤其适用于当今刚刚走入社会、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读懂并认真实践,一定受益良多。

篇10:读《做人的故事》有感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同列为四书。思想核心是性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仁的学说和修养学说,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主要用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其文长于雄辩,文辞铺张扬厉,情感激越奔放,笔锋咄咄逼人,善于把握论辩主动权,引人人彀,还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论说道理。语言浅近流畅。而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仁义可以通行天下,仁者得天下”,这可以说是全书最核心的思想。想得到权力、得到王位可以不仁不义,但若想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百姓之心则不可不仁。虽然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出现君王暴政的现象了,但它依然能够给当政者予以警示。例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他的一系列对外扩张政策,让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了全世界的共愤,他也因此沦为阶下囚。再如美国,一直以来它都是以大国、强国的姿态面对其他国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野蛮干涉别国内政,使得国际反美呼声日渐高涨,如果它不能对别国多施仁义的话,后果将是严重的。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对外一直以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为原则,得到了各国的好感和信任,这便是仁之体现。

“接受别人的忠告”。孟子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他能够给人以最诚恳的忠告,而尊重孟子的人都是乐于采纳别人忠告的人。“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药物如果不能让病人感到难受,疾病也就不能治好。同样,不能接受让人难受的药,病也不能治好。所以,对待别人的忠言,要乐于接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有修养、有气节的人的品质。面对高官厚禄,不动心不贪婪,不失去做人的原则,这是一个清官、好官的最重要的品德;不因为家贫位卑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这是一个有志气有志向的人所必备的品质,无论你的家庭贫困与否,无论你是否天生残疾,这些都不能磨灭一个人的`意志,敢于向命运挑战,奋发图强才能让人生走向辉煌;而威武势力不能挫败人的志,这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可贵之处。面对暴力强权,面对黑恶势力,我们应该勇于挺身而出与其斗争。如以上所说,人的一生也便无怨无悔了。

篇11: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一、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 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 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互相交流, 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 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二、发展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一)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

在历史课中, 设有大量的插图,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 得出对一事物全面性的全方位的认识, 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思维活动,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 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并且在多种思路中来寻求一种最简捷、最有效的思路。

(三)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怀疑现成的结论

世界历史中设置了这样的内容:牛顿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而成为了一代有影响的物理学家, 近两个世纪无人超越他, 在这个领域也没有新的发展。后来爱因斯坦敢于怀疑牛顿的观点, 纠正了牛顿物理学的错误, 为现代西方文明奠定了科学基础。如果迷信权威, 迷信课本现成结论, 人类就永远不会前进, 社会就不会进步。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进一步思考, 甚至看能不能推翻现成的结论。不要让学生以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考, 而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设计开放性题目,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不寻找唯一答案, 这为学生进行广泛的思维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 思考并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 不管学生的观点见解正确与否, 都要鼓励他们进行求异的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已体现了这种精神。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合理因素, 使这种因素有效地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创新契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创设契机, 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1、创设探索的契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培养, 教师不要担心学生不会学习, 因为你总是不放手让他学习, 他怎么能学会学习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同时要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解决一切问题。

2、创设合作交流的契机。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是未来社会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合作交流是学习者首先在独立学习钻研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 互相讨论、启发共同探讨问题。教师要设计可供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如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中, 可利用活动课:“历史遗址考察”, 让学生分组对名胜古迹——涞滩“二佛寺”进行考察, 从而培养合作的精神。

篇12:读《孔子》有感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从前,孔子的母亲在他刚满三岁,就教他读书认字,他四岁时就已经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来问他:“我昨天教你的字你都已经会背了吗?”孔子对母亲说:“母亲您放心吧,我都已经会背了。”母亲和蔼地说:“那我明天来好好的考考你,看你是否真的会背了。”

就在这天的晚上,他吃完晚饭,就钻入被窝,哥哥来后就悄悄地问哥哥,说:“哥,昨天娘教你的字你都记住了吗?”哥哥胸有成竹的对孔子说:“我都记住了,那你记住了没有?”孔子说:“我已经把娘教的字都练了好几遍了,但还没有把握住,若明天有不会的,那娘肯定会为我伤心的。不行,我要在今天晚上把娘教给我的字都记住。”哥哥说:“天气凉了,不要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认出对错。”

于是,孔子就按哥哥说的在他的肚子上写起字来,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经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考孔子时,孔子一遍就通过了,母亲觉得很欣慰,开心的笑了。

篇13:读《孔子》有感

孔子的一个学生到外过去,恰好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把人赎了出来。事后也没有告诉别人,更没有去报销赎金。那个被赎的人把这件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夸奖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指责他“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如果这个学生没有报销赎金,被人们称为高尚,那其他的鲁国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作奴隶就会犹豫该不该把他赎出来,因为赎出来后去报销赎金,会被别人认为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补?于是,只好视而不见。所以这个学生妨碍了更多鲁国人被赎回来。

篇14:读《孔子》有感

定边县安边小学六年级(3)班

毕申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着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和进取,他常说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已形象地说出了他学习的刻苦。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将教育普及平民,培养了许多出身平民的人才,被天下人宗为“圣人’。孔子的一’生是清贫的,他三岁时,父亲死了;十七岁时,母亲也过世。贫贱的生活不仅没有使孔子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他发奋学习的志向。有一次,他向鲁国的襄子学琴艺。孔子了十多天,还不调换,襄子让他换曲子,可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又过了一段日子,襄子让他换,可孔子又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几天,孔子停下不弹了说:“我感受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是周文王,曲子叫《文王操》吧!”孔子的孜孜不倦,认真,刻苦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篇15:读孔子教做人有感

杨朔的这篇散文收进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

方帆老师的这堂课是讨论课。前十分钟, 给各个小组提问题。然后各小组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问题。第一小组提问题, “杨朔是不是同性恋?”理由, 文章中写有“同志”, “同志就是同性恋。”第二小组, “公社, 是个什么玩意?它是地名还是组织?”第三小组, “刚学过了贾平凹的《丑石》, 都是记物咏怀的文章。为什么贾平凹的文章叫《丑石》, 而杨朔的文章不叫《蜜蜂》?”第四小组, “杨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然后这些问题被及时地投影在屏幕上 (学生、老师的电脑全都是互联的) 。针对这些问题, 老师并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再给二十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讨论、在互联网上查阅杨朔的有关资料, 然后拿出自己的观点来。

在这堂课上, 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天地

长期以来, 我们国内的教师很重视“双基”教学。这种重知识教育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异化。教师要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 就“满堂灌”, “学堂”成了“讲堂”。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习, 没有主动性。其实“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而“满堂灌”让学生成了记忆的工具, 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创造力!

而方帆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分组讨论, 自己寻找答案,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 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来的, 他们还把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 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可采用“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激活思维, 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提出的:“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对待, 使他受尊重, 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被重视。”通过与伙伴合作学习, 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 发展思维的创造力。

二、给了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中国传统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对话”。而方帆老师的课, 很好地体现了“生文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1. 生文对话, 解读展个性。

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走进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于文本的解读, 美国学生提出“杨朔是不是同性恋?”理由, 文章中写有“同志”, “同志就是同性恋。”等等问题, 乍一看, 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但转念一想, 让我深受启发。他们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 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文本, 进行了自由的发挥和创造性的理解,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这是很可贵的。

2. 师生对话, 真诚开心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思维表现得最为活跃。唯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才能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感,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师生对话中, 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力导, 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 撞击学生的心灵之窗,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的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 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多彩。

3. 生生对话, 合作架平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架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台, 生成人人参与的自由对话, 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 不断创新, 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同学们相互提问, 互相讨论, 互相启发, 互相争辩, 互相切磋, 互相促进。在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中, 善思, 求真, 主动积极, 无拘无束, 共享彼此的阅读成果, 交流彼此的见解, 感受彼此的情感, 分析彼此的得失, 达到心灵的感应, 思维的共振, 理解的共鸣, 从而实现个体超越, 走向成功。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适应新形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活动中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对话式交流教学中学习, 以达到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三、真正体现了“过程教学”

所谓“过程教学”, 就是在学习中以研究为主线, 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通过联想、推理、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观点。这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种产品, 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上一篇:读让课堂充满活力有感下一篇:文管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