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谱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孔子世家谱范文

孟子世家谱

《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實施方案

爲确保《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有計劃、按步驟、高水平、高質量的完成,特制訂本方案。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組建機構和征集資料階段(2010年3月―2012年3月),時間二年。

(一)召開續修籌備工作會議和中華孟氏宗親會二屆三次理事長會議,做好續修工作啓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成立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作爲續修工作領導機構。然後成立編纂委員會、《孟子世家譜》本次續修各地分支機構,從上至下确定組織架構。

(三)在2010年5月舉行的祭祖大典上,宣布《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啓動,宣讀《孟子世家譜》本次續修告全體族人書。

(四)充分利用報紙、電台、電視台、網絡等各種媒體,向全國孟氏族人發布續修信息,大力宣傳本次續修的目的和意義,争取各地宗親的支持與配合。

(五)開始搜集整理孟氏宗親在全國各地分布情況和有無譜牒情況信息。

(六)整理修複現在的舊譜。

(七)召開入譜登記專門工作會議,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

(八)發放入譜登記表,造冊登記。

(九)接待來訪并答疑。

(十)征集各地現存譜牒。

第二階段:深入調研和審查對接階段(2012年3月―2014年3月),時間二年。

(一)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重點調研、搜集那些疏離久遠、分布偏僻、宗親密集地區的有關信息與散失的譜書,爲續修提供信而可證的資料。

(二)對征集的資料進行甄别鑒定,去僞存真,分類登記。

(三)研究制定續修準則及相關要求。

(四)對已登記入譜的人員名冊及有關資料進行審查、對接。

(五)對審查中發現的問題,返回修改,進行修正。

(六)召開續修工作專門會議,解決審查對接中發現的問題。

(七)接待宗親來訪、查譜、答疑。

(八)辦理其它與續修有關事宜。

第三階段:編纂草拟續修初稿(2014年3月―2016年3月),時間二年。

(一)對征集上來的資料和信息,進行認真細緻地篩選、甄别、分類、梳理。對能夠和有證可以做出結論的要做出結論;對不能或無法下定論的要待考存疑。

(二)研究制訂《續修大綱》。《續修大綱》拟成後,要召開專家座談會進行研讨,提出《大綱》修改意見。

(三)修改《續修大綱》,然後拟出初稿。

(四)認真修改初稿并初步定稿。

第四階段:修改審定和印制發放階段(2016年3月―2017年3月),時間一年。

(一)對初定稿進行反複審核,修改審定,然後交《孟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領導審批,付印。

(二)舉行首發式,總結。

(三)向各分會、各地宗親發放。

(四)存檔。

上述工作相互聯系,有些工作要貫穿始終,這隻是大體分段,還要制訂實施細則。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第二篇:《孔子世家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1. 李贽的思想及其《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 孔子像于 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了解孔子背景、生平,简介《孔子世家》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 “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文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尾部分。“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史公曰”。

三、析读课文

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悟读课文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 崇敬和赞美之情?

至圣。

3. 司马迁赞孔子为 “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 )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 、 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 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名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第三篇:孔子世家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C.约其文辞而指博。

答案 D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 .A.①②③

C.③⑤⑥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非文王其谁为此也 ..B.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孔子欣然而笑曰 ..C. 窃仁人之号 而老子送之曰 ..D. 乃因史记作《春秋》 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 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是表示反问语气;B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道不行矣

..

(

)(3分)

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B.①②⑥

D.③④⑤

B.夫子盖少贬焉?

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

)(3分) 解析 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

解析 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 C.学者宗之

..答案 B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解析 A项指“不能实行”;C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项指“耳聪目明”。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唯子贡庐于冢上

.C.弟子皆服三年

.答案 D 6.下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人之不我信也

C.予一以贯之

答案 D 7.孔子晚年对古代的一些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选文中透出了孔子的一些观点,下列各项中全能体现孔子“编书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②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④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⑤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⑥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A.①②④

C.①③⑥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

B.①③⑤

D.③⑤⑥ B.困于陈蔡之间

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

)(3分)

B.推此类以绳当世 .

D.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

(

)(3分) 解析 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解析 A、C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解析 ①③⑤是观点,②是做法,④是教法,⑥是司马迁的评价。 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郁郁:文采显著 ..B.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乐正:音乐(篇章)得到整理和规范 ..C.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文雅的样子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没世:终身、一辈子

..解析 彬彬: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答案 C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周室微而礼乐废木 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此则寡人之罪也 ..C.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弟子盖三千焉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解析 两个“焉”皆为助词,表停顿。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则”连词,表因果,第二个“则”副词,就是。C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第二个“以”介词,表地点的界限。

答案 D

(

)(3分) (

)(3分) 10.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 “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解析 汉代才奉为儒家经典。 答案 D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来即使一百代也可以借此预知,只不过在“文”和“质”之间斟酌。

(2)不在想通而未通时启发他,举一角为例,如果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3)(孔子)写《春秋》,该记叙处则记叙,该删减处则删减,子夏等人也无法增删一词。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因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友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 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解析 C项,过:超过。 答案 C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 D.夫子讥之,(这)是吾师也

解析 D项应为夫子。 答案 D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对对方的评价的一组句子是 ..

(

)(4分)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C.②③⑥

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

答案 B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我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

(

)(4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

B.①④⑥

D.②④⑤

(

)(4分) 解析 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的辩解,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是“怀疑”,不是“非难”。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第四篇:《孔子世家》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地址]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第五篇: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后的一篇简短精辟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孔子的高度赞扬和向往。

首先,在写作的技巧上,作者首先引用了一段《诗经》的话来总结,借用《诗经》中“兴”的写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表面上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实际上是对孔子学问的赞扬,接下来作者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佩之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定下了这段文字的基调。在确定了基调以后,接下来就是开展论证了,这里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的:通过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和孔子的生前作为在“当代”的影响力,得出了“可谓至圣矣”的结论。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虽短,却短小精干,有很强的文学性和逻辑性,一气呵成。

其次,在内容上,这篇短文主要是要表达作者对孔子治学成就的赞扬和向往。作者通过“读孔氏书”,“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与孔子,一步一步递进,从而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的结论,内容简短,一气呵成。

最后,本文有很好的现代意义。第一,它提醒当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做死学问。作者大量阅读了孔子的著作,由此萌发了“想见其人”的想法,于是,他“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实地考察“诸生以时习礼其家”,通过如此一番,作者对孔子的只是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成败。正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广大学者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不做虚假学问和死学问。第二,它表明了知识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代学人应勉力而学,为文化事业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知识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横向来看,知识文化影响着所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

方面面,诸如科技水平、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等等。在孔子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体系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贡献了力量,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想中重要的一脉。从纵向来看,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停留在历史当中不前,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代更是上升到了“独尊儒术”的崇高地位,至今仍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想纷繁复杂,学术观点林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知识分子更应该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勉力而行,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科学文化工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第三,它昭示了当代学者要把治学和做人相统一,不仅追求学术上的高成就,也要追求人格上的高成就。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学问上的大师,也要做道德上的楷模。孔子被在此文中之所以被作者尊为“至圣”,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学术成就,与他崇高的道德也不无关系。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伦理道德在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学术上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个在伦理道德上有重大缺陷的知识分子能在学术上被推崇。而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便不是如此,他们似乎并不将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与学术成就做必然的联系,学术是学术,生活是生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诸如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至今仍然被学术界所推崇。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们始终是无法摆脱传统的,况且仅就这个传统而言本身并无坏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这样的情怀应当为当代知识分子所继承。

2012年10月15日

上一篇:考驾照常识范文下一篇:科技节班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