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孔子

2024-04-08

名人名言孔子(精选13篇)

篇1:名人名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篇2:名人名言孔子

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8. 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9.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10.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12.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4.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5.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16.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17.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1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2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1.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22.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2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4.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26.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2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8.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29.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篇3: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主要讲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 以“水”为话题, 借物寓理, 教育弟子。课文洋溢着比泗水春意更浓的师生情谊, 读后令人回味。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兴趣先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注意激发兴趣, 教育就是低效的。课文所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故事, 只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他们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前一周, 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生平的资料, 了解孔子的著作, 选择一两句自己熟悉的或读后能够理解的孔子的名言, 领悟孔子的思想。利用晨会让学生交流所获, 引起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与关注, 促成了之后学习课文时学生能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二、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 他认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 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其实,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以学定教, “没有适合教育的学生, 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择相应的教法, 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分为“论水”和“述志”两部分。怎样指导学生领会孔子“论水”中所蕴含的道理, 实现课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阅读要求, 体现小学高年级重视阅读技能训练的要求呢?孔子“论水”, 上承春色描绘, 下启师生言志, 抓住这一关键, 就能纲举目张, 领会全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 在学习“论水”这部分时, 让学生自由通读文本, 选择自己能读懂的语句做批注,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理解, 相互启发, 求得进一步的领悟。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中自己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读中比较, 读中体味, 读中感悟, 掌握了理解文本的方法, 思维得到了发展。当学生理解了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碧波中发现深奥的道理, 借水喻人, 巧妙教导弟子做人的道理后, 我及时出示原文:“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孔子曰:‘夫水者, 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受恶不让, 似包;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盈不求概, 似度;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让学生逐句对照课文 (白话文) 用自己的话进行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了孔子论水的内容, 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文言文。该班学生基础较好, 我自觉这一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况且新教材也确实在第三学段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

三、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颜回也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填充知识的容器, 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答案, 这样看似学到了知识,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一个人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对学生应“循循善诱”, 注重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 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握了这一教育规律, 不得不叹服孔子的高明。

课文中孔子“论水”部分对怎样循循善诱做了很好的诠释。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 当孔子凝视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的泗水时, 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 其中一定有道理, 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弟子们已经进入“愤”、“悱”的状态, 孔子便开始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 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弟子们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遵循这一原则, 由谈孔子的至理名言入手, 直插课文“论水”这一重点, 围绕孔子关于“水是真君子”四个方面的观点, 引导学生自选其中一个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逐一感悟, 进而全面领会“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并把学习“论水”的方法迁移到学习“述志”。在学生热烈讨论时, 我随机增加了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比较师生的志向”。通过评价和比较, 学生对孔子更加敬佩, 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力量。

四、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既重学, 又重思, 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是学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离不开思, 思有助于学,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要求学生做到“视思明”、“听思聪”, 提高推理和归纳能力, “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 做到融会贯通。

在学习过程中,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在学生对孔子“论水”有了一定的领悟后, 我抓住该段中省略号提问: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你能代孔子说下去吗?学生从孔子论水中获得启发, 充分展开想象, 纷纷谈出自己的观点, 不仅加深了对水的认识, 还联想到了做人应具备哪些品质。再如, 理解课文的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为什么说春意更浓呢?学生回顾全文, 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 泗水河畔桃红柳绿, 令孔子和他的弟子心旷神怡;孔子则因引导弟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心情愉悦;当孔子听到弟子们的远大志向后, “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样的学思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学无常师, 主张向一切人学习, 他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主动向受教育者学习, 自觉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 即“教学相长”。

篇4:名人名言孔子

孔子被尊为“至圣”,创立了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华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谈论孔子,就必须要谈论儒家思想,谈论儒家影响的社会和人生,因此,孔子是一个发光点,他的光芒辐射出的光亮和热量,震铄古今,撼动心灵。

就写作而言,以孔子为素材,可以描述孔子执着智慧的人生,可以挖掘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也可以品味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情感履痕。

【经典素材多维解读】

1.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有三年寄居在司城贞子家。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素材运用】⑴坚持;⑵志气;⑶面对挫折;⑷道德的表率

2.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素材运用】⑴面对自然;⑵感悟;⑶珍惜时间;⑷思考

3.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萤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素材运用】⑴关爱百姓;⑵人间温情;⑶感动;⑷仁爱

4.义利之辩

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账,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账,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账,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账,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账,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账,你去报账,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素材运用】⑴实事求是;⑵影响;⑶远见;⑷透过现象看本质

5.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素材运用】⑴虚心学习;⑵精益求精;⑶艺无止境

【中考真题链接】

1.2014年天津中考作文:我心灵的甘露。

素材延伸: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让我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已经成为了我心灵的甘露。可以写自己曾经在困难面前退缩,此时,心灵一片荒芜,陷入了颓废枯萎的状态,而阅读《论语》,阅读于丹讲《论语》的著作,让我从迷茫中清醒过来,心灵有了坚强的依托。

2.2014年重庆中考作文:

有人问叶子为什么你一直摆动,叶子说因为我想要飞,又问,你连翅膀都没有,你怎么飞?叶子说你看着吧。经过春夏秋冬,冬天到了,叶子就飞了。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不少于600字。

素材延伸:孔子就是那片飞翔的叶子。本来,孔子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做着小官,也许会成为一个庸碌一生的小官僚,那样的话,孔子就是一枚起初青翠、最后枯黄成为泥土的叶子,生命中没有飞翔的姿态。可是,孔子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没有翅膀,可以自己创造,于是有了自己的儒家思想。接着就颠沛流离地宣传自己的思想,经历了多少次人生中严冬的考验,终于让自己的学说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强的文化音符。于是,孔子成为了一枚跳出了优美舞蹈的叶子。

3.2014年河北唐山中考作文:这样的衣着

素材延伸:可以通过孔子的衣着写孔子的品格。从自己第一次看到孔子的画像开始,留意了孔子的衣着。帽子是软塌塌的布帽子,在头上一束,松散而自由,和当时贵族的峨冠相比,的确逊色不少。可是,正是这样的帽子,才配那颗大而睿智的头颅,因为孔子脑子里思考的都是老百姓的事情,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事情,而峨冠下的脑袋思考的都是从贵族出发的事情。再说服装,那宽大的衣袍,正好是孔子博大自由思想的象征……

4. 2014年河南郑州中考作文:

你是我的太阳

素材延伸:孔子就是我心中的太阳。先从太阳写起,写黎明到来,万物生长,在阳光普照下欣欣向荣。然后写自己最近心情苦闷,学业不顺,与同学闹僵,和父母对立,于是,生命走进了黑夜。读《论语》或者是读于丹讲《论语》的著作,于是,被其中字句吸引,也被孔子流亡的故事吸引,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差一点送了命,可是他依然讲诵弦歌。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感染了我,于是,我心中有了奋发图强的愿望。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如“日月之行”,我说,孔子,你是我心中的太阳。

5.2014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成长的路上,有你真好

素材延伸:小学时,一本蔡志忠的漫画《论语》让我爱不释手,那是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是想让我学习《论语》中的人生道理,可我却在这些漫画中认识了你,一个可敬可爱的老人。初中了,于丹电视里讲《论语》正热闹,于是,我舍弃了心爱的电视剧,开始成为于丹的追星族,其实,我知道,于丹的背后,有一个更博大更具影响力的你。坐在电视机前,于丹快言利语,让我更了解你,敬佩你。孔子,成长的路上,有你真好!

6.2014年山东烟台中考作文:________征服了我

素材延伸:别人都追逐明星,而我总是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杯茶,一本书。也许,你问我为什么如此沉静?因为孔子,征服了我。孔子有大勇敢。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站出来,维护周礼,实际上是维护生命的秩序,让这个纷乱的世界中各安其分,达到“和美”的境界。孔子有大智慧。一部《论语》,是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方方面面的内容,简直就是春秋时期浓缩了的“百科全书”。宋人赵普为相,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征服了我。

【考场速用】

2014年南京中考作文试题:请以“只是因为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篇5:孔子名人名言

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放于利而行,多怨。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巧言乱德。

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4、刚、毅、木、讷近仁。

1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1、过,则匆惮改。

2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7、不迁怒,不二过。

2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篇6:孔子名人名言

1、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2、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7、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3、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14、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5、道不同,不相为谋。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17、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0、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3、小不忍,则乱大谋。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5、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27、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9、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0、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3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2、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3、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4、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3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8、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德不孤,必有邻。

40、有教无类。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2、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43、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4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7、巧言令色,鲜矣仁!

48、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49、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50、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5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5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5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7、勿欺也,而犯之。

5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5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罢了矣。

篇7:孔子名人名言语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篇文章是关于孔子名人名言语录的句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6、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德不孤,必有邻。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朝闻道,夕死可矣。

12、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4、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5、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16、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与友携手同行,不亦有缘乎?有信自手机来,不亦温馨乎?短信至而朋友不回,不亦悲哉乎?孔子诞辰日,祝你:不亦乐乎!

1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1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9、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

20、不学礼,无以立。

21、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巧言令色,鲜矣仁!

2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3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7、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3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9、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

40、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2、子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45、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6、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4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8、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49、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0、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51、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2、孔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4、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55、有教无类。出处:论语

56、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57、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58、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5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6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3、巧言令色,鲜矣仁!

64、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5、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67、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68、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69、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0、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3、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74、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7、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8、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7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讲错。知者不失人,亦不讲错。

篇8:名人名言孔子

[传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政治避难迁鲁而没落,故“少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小吏。中年开始聚徒讲学,曾任鲁国中都宰、 司空、 大司寇,摄行相事三个月。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皆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而成《春秋》,创立编年体史。相传孔子弟子三千,有成就的贤人高足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七十七人。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问答的书是《论语》。这是研究孔于及其学说最重要的资料。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予学说成为两个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晚期,推崇西周典章制度,以重建周朝文王、武王、周公的事业为己任,政治趋于保守,主张法尧、舜,把上古看作黄金时代,因此不合时宜,这是他周游列国而不遇的主要原因。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札”为治,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是一个充满了普遍人性爱的社会,上下有序,一片和融。实现“仁”的手段是“礼”。孔子言礼,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子贡说,孔子一生恪守的格言就是:“札失则昏,名失则惩。”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主张“温故而知新”,“多闻阀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士”,造就一个知识阶层;同时培养品德修养,成为长者君子。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让国家政权掌握在高素质的文化人手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教育昔及于平民,培养了不少出身下层平民的“士”和“君子”。孔予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不朽的产业。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由于孔子徒众遍天下,民间多保藏了《诗》、《书》等典籍。故近人章太炎说:“追惟仲尼闻道之隆,则在六籍。”“令人人知前世废兴,中夏所以创业垂统者,孔氏也。”又说:“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检论一·订孔上)。此外,孔子修《春秋》,开私人修史先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创造性的功绩。

孔子办教育,成六艺,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伟业。司马迁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巳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赞》)。这个评价是中肯得体的,基本符合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

篇9:孔子名人名言名句

2.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4.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5.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6.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7.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8.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9.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0.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11.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12. 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13.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14.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15.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16.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17.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18.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9.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0.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1.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2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3.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2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2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2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28. 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29.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30.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32.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3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34.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35.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36.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37.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3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4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1.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42.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4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4.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4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46.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4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8.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49.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篇10:孔子哲言孔子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篇11:孔子拜师的名人名言

2)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能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1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5) 不学礼,无以立。

1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篇12:《孔子随喜》:孔子的气象

林谷芳先生说张大千“气象万千,富贵逼人”,富贵逼人是其特殊之处,但再如何富贵却无半点俗气,就令人歆羡了,但你却不嫉妒,因为学也学不来,只余下欣赏的份。薛仁明笔下的孔子正是这样气象万千者,他不执着于某一念,而是胸襟开合,出入自如,对人应景,不拘于成法;于事于境,不画地自限。他可以消遣弟子,也可以被弟子质疑;他批评管仲,却也为其辩护;弟子问仁,不同的人不同的对答……从这样的孔子去比对后世之儒,尤其是宋明的儒者,才可以检出孰高孰低。本书从细微之处着笔,却处处见出孔子的大精神,见出作者的大见识;直接从孔子开始,绕过后人的注解,直接与孔子素面相对,直接进入《论语》,还原你一个真实不一样的孔子。原来孔子可以笑,而且笑得灿烂;即使身处涸辙,依然心境澄澈,即使被围追堵截,被骂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依然弦歌不断,心以为然。这个孔子和我们一样奔走劳碌,一路走来,一路辛苦,但也高于我们。“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岂止是“君子儒”,是大儒,而我们只是小儒或者连儒士都不是,所以他能适然、坦然,能够安静地对待一切,固守着心中的那一份志向,所以他能“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居停挥洒,该是何等的气象?

然而薛仁明并不止于此,除了谈孔子,他还以孔子为一个准绳、一个标杆来比对衡量一下当代的儒士和知识分子,言辞恳切,旁征博引,而又并不说教,令人反感生厌,他可以信手拈来直陈台湾当政者的气象不足,也可以针砭当下之事,谈古籍却不遥远,评今事还可幽深,这是薛仁明的过人之处。尽管所谈不多,但是和孔子素面相对的倡导,对孔颜的遥想与描绘,甚至是仅有的十一则《论语》的解读,无不令人击节赞赏。

孔夫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薛仁明可谓能写之人,文笔优美,措辞得当,如汩汩流水而出,直觉清新;又如缕缕清风拂过,心生波澜。孔夫子又讲:“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文字的华美缺乏实质内容的支撑就不相称了,《孔子随喜》的每一篇都可独立成篇,是对孔子和《论语》某一角度的阐发,创见迭出,历史的梳理,传统的追寻,人心的变迁,与时下的局勢相联,针砭时弊,颇具气象,内容上的厚重和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忧患意识与文字上的优美正相契合。

作者在《书成后记》中谈道:“前半年,我在《人间副刊》谈孔子;后半年,我在《联合副刊》写论语。而今,结集出版。”一则一则写下来,独立成篇,却也差了一点构建的体系,一篇与一篇之间的联系也不是那么紧密;而这在我看来也并不是什么缺点,随意翻开一页,流连于笔墨,跟随作者一起沉吟,一起感受,萦绕于内心。可惜太少,要是有一本大书,一则一则,那该有多好啊,那将是怎样一种淋漓的幸福。

读过本书之后,重读《论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智慧的、通达的孔子,他一定不是你心目中那样严肃的样子,一定带着微笑,一定有你不曾察觉的气象。

篇13:孔子名言警句解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上一篇:见习期工作内容下一篇:餐饮服务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