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2024-05-04

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共10篇)

篇1: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集团公司领导调研让文明生产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不可否认,我厂文明生产状况确实不尽人意,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有设备原因,有管理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管理上的原因。文明生产缺乏常态机制,应付检查搞突击,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

我们高兴地看到,检修支部发起了动员令,提出“苦干一百天,安全文明生产上水平”的目标,准备用100天时间,分四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治,力争实现全厂文明生产大改观。

当然,文明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不仅需要检修部的“苦干”,更需要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部门都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有行动。而且,最重要地是要让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首先要坚持以宣传提高意识,以标准量化工作,以行动保证效果。要让每一位职工明确在文明生产上水平工作中“该做什么”、“怎样做”、“按什么标准去做”。

其次要与生产设备治理相结合,彻底解决“跑、冒、滴、漏”现象。要分别对机、炉、电、热、化、燃、脱硫、除灰等专业进行设备跑、冒、滴、漏专项排查,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并细化到责任人、监督验收人。

第三要与与规范人员行为相结合,杜绝人员违章。要以安规为标准,“管”、“疏”相结合,及时纠正违章行为,督促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提高安全意识。

只有把文明生产工作常态化,才能不断夯实安全文明基础,规范现场管理,达到生产现场文明、规范、整洁、有序,进而打造安全文明和谐的企业。

篇2: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就一个学校来说,常规工作实在是太多,校园环境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升级、教师的素质的提高等都属于学校常规工作,在众多的常规工作中,要想使这些工作在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单位、任何人来检查都不会出现问题,对学校来说太难了,很多时候是顾了头,顾不了脚,或者是一段时间既顾了头,又顾了脚,再过一段时间,又出了问题,为此很使校长们苦恼,也使领导们疑惑,倘若我们要是能真正使这些常规工作常态化,这个问题也许能予以改良,现仅就校园环境的优化谈谈自己的拙见:

校园环境的根本是卫生。有位名校长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在学校里什么都不管,只管学校的卫生。刚开始,我不怎么理解他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多次到各个不同的学校检查,深深的感觉到这句话的道理,学校卫生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也就是校长的脸面儿,人的脸面儿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有很多的领导说了,作为一个校长,卫生就搞不好,其他的工作不要谈,领导说卫生好搞,主要是说学校的廉价劳动力多;校长认为卫生难做,恰好是因人多卫生的保持难。如何使自己的校园一直保持着清洁、整齐、一尘不染呢?

一是卫生清扫常态化。关于这个很多学校都做得很好,规定了学校卫生“一天三扫数保洁”。也就是学校卫生每天三次打扫(一日三餐),随时保洁,定人、定时、定位置清扫。

二是卫生检查常态化。学校对各个班级的德育工作每周、每月有量化,一周一考评,一月一总评,加大卫生的考评力度,评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班级德育量化分数与班主任的绩效挂钩。

三是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学校逐步养成“人人参与卫生保洁”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要从校长做起,校长要养成在校园内养成随手捡垃圾的习惯;校长要养成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转一转的习惯;大力宣传在卫生保洁工作中做得好的教职工、学生、班级,用榜样带动人人参与卫生保洁之中。

校园环境优化的主旨是校园外部环境的优化,这包括对外向上争取优越的办学环境、优先的项目工程、幽静的周边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这需要我们的校长在这方面常操心、操真心、真操心。

首先,要牢牢把握办学的脉搏,切实可行的拟定学校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学校的发展,定期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

其次,建立定期学习制度,校长学、班子成员学、教职工学,及时收集整理各种教育动态,用最新的动态依法治校。

再次,树立“社会化办学”的理念,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用大智慧、大手笔、充分调动所有的社会力量,办大气的学校。

篇3:宣传教育要常态化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提出的口号是“防灾减灾从社区做起”。的确, 作为居民聚居区, 社区的安全影响着辖区内每家住户, 每一个家庭的安全则决定着整个社区的平安。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 结合什刹海地区的特点, 笔者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开展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首先, 应该进一步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什刹海地区居民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平房, 家家相邻, 彼此连接。这种情况大大加重了火灾发生的隐患。针对这种情况, 在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 我们不仅在辖区内设置展板, 借助黑板报进行宣传, 同时还制作了防灾减灾小册子, 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 努力做到防灾减灾宣传常态化。

其次, 增强居民对日常生活中易发生事故环节的认识。在工作期间, 笔者经常会发现居民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而有些习惯就存在事故隐患, 加强对居民安全常识的普及尤为重要。

去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 街道邀请专业人士, 对居民日常生活中容易引发事故的危险环节进行了介绍, 并通过实例纠正了一些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夜间将手机放在枕边进行充电, 就极容易引发火灾, 而夜间引发的火灾更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参与活动的居民普遍反映收获颇大, 并表示要改变自己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第三, 要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抵御灾难的发生。不可否认, 防范再严也会百密一疏。我们要教会居民在面对灾难、事故时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灾难事故的损失降为最小。

在今年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中, 我们结合街道红十字会工作的开展, 就居民自救互救措施进行了介绍。其中, 结合2009年发生在北京新街口东大街西口一新疆餐馆煤气爆燃事故, 教授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应如何应对?分析逃生方式是否科学?在今年发放的防灾减灾小册子中, 我们还针对这些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

笔者一直认为, 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是降低灾难事故损失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使居民在灾难事故发生后, 能够沉着应对, 并能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处置问题, 并最大限度地确保自身不受伤害。

篇4:化学教学要实现科学探究常态化

摘 要科学探究的常态化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化学教学中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困难。化学实验为常态化科学探究提供经验支持,常态化的科学探究要注重实效性的凸显,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要能够收放自如、有张有弛。

关键词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常态化

科学探究一直备受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视,因为它既是一种科学实践形式,又是一种科学学习活动方式。但是,在我国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却很少能将科学探究以常态化的形式落实[1]。所谓科学探究常态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全面落实科学探究教学,以促进科学探究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这种意义下的常态化探究,不是形式上的探究,但凡能实现探究的教育功能,即便是教师在某种无意识情况下达到此目的,也是常态化的。

一、共同体内的探究有助于全体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许多化学教师认为,班级人数偏多会阻碍科学探究的开展。比如,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做实验的机会,不可能保证教师能够全面监测所有学生的探究进程。究竟全班范围内的科学探究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一问题制约着科学探究常态化的实现。如何基于班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开展科学探究值得深入研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已有研究论证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教育价值,如布朗和坎皮恩于1996年开发了基于FCL模型的学习共同体。该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主并分组钻研特定的主题,获得关于该主题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知识,再经过组间分享、任务实践、反思总结,最终建立共同体的集体知识,以促进个体知识的全面增长[1]。

在探究“物质溶解于水前后温度的变化以及加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这些问题时,学生通过共同体内的研讨与推理,形成诸如“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可能吸热,可能放热”、“加热只影响吸热溶解过程的溶解速率”、“加热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但不影响物质溶解的质量”等具有冲突性的假设。紧接着学生分组进行论证实验的设计,再由全班共同讨论优化实验方案。实验的操作由教师独立演示完成,利用手持温度计和投影设备,向全班同学展示实验结果。最终,学生对实验现象给予合理解释,反思自己的假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通过小组和班级的讨论,不断地对概念进行探索、解释、质疑、论证和批判,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对学科概念的正确的解释和合理的反驳。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必须成为学生能动学习的过程

常态化的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参与的探究。科学探究既可以是学生独立地参与,也可以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探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来引导学生参与,但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这不仅是因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对科学问题和规律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即“探究即学习”),还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探究的性质(即“学习即探究”)。正如杜威强调的“思维含有某种发明的性质”,“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就要“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2]。因此,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主体性,是探究式学习的实质。

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开展科学探究,就是能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建立研究问题,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推理,形成假设。再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论证,从而获得结论。推理意味着学生能运用理性思维建立科学论题之间的各类关系,而论证则意味着学生能从证据中寻求对主张的理性支持,同时驳斥相异主张,并开展基于主张的对话和争辩活动。在常态化的科学探究中,教师包办、替代学生开展推理和论证活动很可能会丧失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能动活动,决不能根据教师自己教的活动的逻辑去干预科学探究的进行。

三、常态化的科学探究要关注学生发展水平和困难

关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发展水平,首先要从时间维度探索。教师既要研究短期内(即教学单元、课时内)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而为科学探究的进度安排、课时划分、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也要研究相对较长时间内(即学期、学年、学段内)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给科学探究的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科学探究发展表现水平的评价提供依据。其次要从与科学探究有关的人的素质结构维度探索。学生是科学探究的“活动主体”,“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与主体活动的特性及其结构有密切的关系”[3]。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时所具备的倾向性素质(如兴趣、兴趣、理想、价值观、信念等)、调控性素质(如智力、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效果性素质(如技能、技巧、选择力、创造力、审美力、品德、品质等)和身体性素质的发展状况,才能综合利用“活动主体”的所有素质和潜能恰如其分地开展科学探究。

对于探究“电解”这一核心概念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认识特定电解的现象(如电解水的装置与产物等),而在高中阶段则需要实现两个水平的突破。初级水平是从微观水平解释电解现象的微观机制,用化学符号描述电解的过程;高级水平是从能量的水平理解电解的实质,以能量转化的观点对电解装置进行设计与调控。对于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电解”概念来说,其发展水平和难度均落在了“如何利用电解实现电能到化学能的高效转化”这一问题上。然而许多老师抓住电解产物、微观实质、放电顺序、电解结果等学生自己已经能够自行推理和理解的“电解现象的微观机制”进行探究,却没有关注到学生不易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理解电解原理,导致科学探究的意义被空虚化,名不副实。

四、化学实验教学为科学探究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持

化学实验使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更为具体、深刻、精确,更逼近客观真理。正因如此,化学实验教学备受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化学实验教学到底对化学常态化科学探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又该如何发挥呢?

从本质上来讲,化学实验提供的是经验,化学实验课程是经验的课程。从化学的角度讲是人认识化学的经验,从教育的角度讲是学生“再认识”化学从而获得发展的经验。

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离不开经验支持,只有基于经验,才可能构建知识、发展思维。化学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获得实验经验。但这并不等同于开展科学探究就必须要有化学实验。因为能够为学生提供经验支持的方式还有很多,而且能够提供经验支持的化学实验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实验”。有时,运用“实验事实”、“实验史实”、“模拟实验”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也能够同样达到提供经验支持的效果。例如对于“原子结构”的探究,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无法直接像科学家那样从微观的角度开展实验,然而通过讲授、多媒体呈现等方式重现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思路、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也能够达到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建构原子结构模型的效果。

五、常态化的科学探究要追求化学课堂的实效性

在高考“指挥棒”下,许多教师认为常态化的科学探究缺乏实效性,尤其是不能够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以应付考试。实际上,常态化的科学探究与教学的实效性并非矛盾的两个方面,常态化科学探究对于提高具有丰富内涵的课堂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衡量教学的实效性的标准多种多样。有学者认为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三效”上,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5],也有学者在“三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补和增删[6]。但无论如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为在最优化的时间范围内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应试能力的发展,而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所有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为应试能力提高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化学教学中的常态化的科学探究在于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化学教学具有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也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并非是“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从“效率”的界定上来看,短时间内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效率和相对较长时间内获得包括知识与技能在内的全面化学素养的效率可能是等同的。所以,比较课堂效率,既要考虑时间的因素,也要考虑效果的因素。从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来看,要提高常态化科学探究的教学效率,就是要在尽可能地实现学生多样化、全面化化学素养发展的同时优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的时间尽可能充分高效地利用在达成科学探究的目标上,避免因科学探究过程过于华而不实导致教学时间的人为拖沓与浪费(如无关或相似教学情境的堆砌、无关或赘余的讨论与交流、课堂纪律管理、课前实验准备等方面)。

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课题为例,许多化学教师认为由于其教学内容偏多,加之要引入新的仪器——容量瓶,所以不利于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即便要探究,也至少需要花两堂课的时间。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来解决“精确配制100mL 1mol·L-1NaCl溶液”这一问题,学生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已有方法和实验条件(仪器、操作),从而自己设计出容量瓶的雏形并自主建构新的实验方法。在这之后,学生便能细致而又完整地描述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并付诸实践。通过实际的一线教学发现,采取这种高效的探究式教学,仅仅40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能够将整个实验理解透彻,并且将知识迁移到“实验误差分析”等实验应用问题上来。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还有助于他们今后进一步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等定量实验。

六、常态化的科学探究课堂应收放自如、有张有弛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人在思维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扩散式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面的广阔和思维角度的多样化。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和突破;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在科学探究中从多个侧面产生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看法和理解,使所获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与发散思维相对的是敛聚思维,亦是科学探究中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敛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方向相反,主要是使得各种思维集中于一个方向,通过理顺、筛选、综合、统一等方式让思维的路径更加条理化、简明化、系统化、逻辑化和规律化,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和规范的结论,形成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考察。敛聚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统一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没有发散思维的广泛收集,多方搜索,敛聚思维就没有了加工对象;反过来,没有敛聚思维的认真整理,精心加工,发散思维的结果再多,也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创新结果,也就成了废料。

在常态化的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发散的结果加以整理和归纳,形成科学的理解。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能够收放自如、有张有弛。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辨析和思考,形成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是课堂教学“有张有弛”的表现;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协作研讨和反思,审视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优化实施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有收有放”的表现。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你会从什么角度研究质量的变化”这一问题,比提出“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所有反应物质量的总和和所有生成物质量的总和有怎样的关系”更具发散性,更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认识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当学生根据自己所确定的认识角度去建立了论证方案之后,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案进行整理和统一化(如将研究单个反应物质量的转化的方案与研究所有反应物质量的转化的方案整合起来),将多个问题划归到同一个实验方案中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收放自如、有张有弛的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得出“质量守恒”这一结论,更有助于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Brown,A.,&Campione,J.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thedesign of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On procedures,principles,and systems.In L.Schauble&R.Glaser(Eds.)Innovations in learning:New environments for educ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6.

[2] 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十年实施回顾.基础教育课程,2011(7-8).

[3] [美]约翰·杜威著,王绪承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陈佑清.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教育研究,2002(6).

[5] 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中国教育学刊,2012(5).

[6] 韩国海.有效教学概念及评价范畴辨析.中国教育学刊,2013(7).

篇5:党性锻炼活动要常态化推进

今年全市大力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在此项活动中,使得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得到了锤炼,作风得到了历练,群众也得到了实惠。但是从一些党员干部表现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党性锻炼须常态。

一是深入基层时间少。一些干部子任务自己有过基层工作经历,在基层摸爬滚打好多年,并从事过多领域、多部门工作,自认为对基层工作和群众工作比较了解,疏于深入基层调研。特别是对于从校门到部门的衙门干部,对于基层认识严重缺乏,有些言行严重脱离实际,如果不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出政策落实政策将会违背基层实际违背规律,给当地带领较大损失。

篇6: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更新时间:2015-02-02 【字号:大中小】

提案者: 农工党贵阳市委员会

由: 落实好文明城市创建后的常态化管理,巩固创建成果的建议 内

容:

2011年,贵阳市实现了追求多年的目标,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金牌。夺牌不容易,保牌更难。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规定,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都要进行重新评选、重新命名、重新表彰。我市今年将接受全面复查,如果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有退步,复查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蝉联,为此,我市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使文明城市创建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常态管理。但目前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回潮”问题不容忽视。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有所抬头;马路市场重新出现,有的地方比原来更严重;“绿丝带”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据观察,2014年,除召开“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等大型活动期间和在重要地点有“绿丝带”志愿者,其他的时间节点和地方都看不到“绿色风景”。为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把创建常态化落到实处,既是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市民的期盼和呼唤。建

议:

1、把实施创建常态管理的目标落实好。实行常态管理不仅事关保牌,更是取信于民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国考”不失分,而要根据创建赋予的任务在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把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测评指标转化为常态工作目标,把测评方法转变为常态管理办法,切实提高常态管理水平,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推向持久。

2、把创建中督查督办的工作机制保持好。要把定期督查作为推动创建常态化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形式,定期进行民调和测评,定期进行情况通报,定期分析和研究创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突出问题要及时抓好整改,防止蔓延扩大;对复杂矛盾,要及时协调,提高创建常态化实效。

3、把继续提升市民素质的任务坚持好。建立包括文明礼仪、文明习惯、文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义务宣讲队伍,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的认同度和参与度;社区应普及市民学校,并赋予其实实在在的内容和管理机制;要加强文化熏陶,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设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要放大“扬州好人”示范带动效应,把“学好人更要做好人”的口号叫得更响。

篇7:文明生产工作要常态化

府环保

原标题:地方政府日子不好过了,以后这些检查要常态化

身正,方能无畏。

督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国家环保督察办28日通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最新进展。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基本完成第二阶段下沉督察任务。6个督察组于2018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实施督察进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和专项督查,对积极作为、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和政策激励,对不作为的严肃问责。

近年来,为推动各项改革政策落实,中央成立了多个督察组。督察组所到之处,动真格、办实事,这让不少不作为的地方政府得以整改。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未来督察会越来越成为常态化,不仅是环保、国土、安全,甚至教育都有必要常态化督察,但不能花架子、走过场,如果猫捉不住耗子,甚至被耗子戏耍,这种督察就是劳民伤财。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为何督察?

地方政府听到督察组或许很“头疼”。因为中央派出的督察组每到地方,一定是直击痛点,对落实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不作为,以及地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厉督促,检察,根治隐患。

唐任伍表示,督察是一种提升政府效率和公信力的有效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保证政策出了中南海不变味、不走样和能及时矫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曾在接受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项目落实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所以过去地方政府愿意做项目,但是由于近年来反腐倡廉,地方政府灰色收入减少,不愿意接手项目建设,形成消极氛围。所以,对重大投资项目的督察很有必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如今到底地方要接受哪些中央层面的督察?除了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中央环保督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地方要接受来自中央层面的督察还有国家海洋督察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税收执法大督察等。

督察组到地方后发现问题之后呢?据悉,督察组会对督察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并按程序移交地方政府。同时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正犹如一名“党政医生”,发现病情并开出药方。截图来自:中国政府网

以中央环保督察来看,截至6月25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累计向被督察地方转办交办23087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处12409件,其中立案处罚2579家,罚款25096万元;立案侦查208件,拘留235人;约谈1065人,问责1939人。

另自年初以来,国家海洋督查组也对海南、河北、辽宁、广西、福建、江苏等地的围填海管控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督察什么?

绿水青山保护不到位需要督察,所以中央环保督察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破坏严重问题进行了督察和问责。

土地利用和管理存在问题多也需要督察,所以山西省娄烦县和文水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在2018年初被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约谈。

围填海项目审批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围填海行政处罚流于形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多省被督察并要求整改。

但其实,督察组不仅仅关注大项目、大事件,对于贴近民生的问题,督察组同样很关注。

河南郑州的一家养鸡场两年前就被生态环境部发现存在空气和噪音污染,两年过去了,问题依然存在,近日就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了。

从动员到问责,效果转变也很明显。针对地方不作为行为,近年来开展的督察工作以“通报一个,教育一片”的形式来进行震慑与警示。

唐任伍就表示,从目前来看,近年来的督察一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震慑作用;其次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得到贯彻执行;同时,还能使上层听到底层的呼声。

让督察成为常态

督察从推出,到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多个地方已在大力推行基层党建常态督查机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宽松软到现在从严从紧从快处理,环保问责今后将成为常态,让不重视环境问题的人意识到理念错误,让没有认真履行责任的人切实履责”。

高压之下,前进的步伐必然加快。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也建议,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环保督察法制化建设,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环保督察基本制度、工作程序、责任机制等,使环保督察工作有法可依。

篇8:常态化入户排查工作方案

一、排查时间及方式

入户排查:每月组织镇村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及小组长利用5天时间,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排查。要求对辖区内所有贫困户及边缘户开展全覆盖核查,特别是五类重点群体【一是全家均为残疾人或慢性病、大病人员;二是全家均为80周岁以上人员;三是全家均为14周岁以下人员;四是全家只有80周岁以上和14周岁以下人员;五是家中有14周岁以下儿童或80周岁以上老人,且其他家庭成员均为残疾、慢性病、大病人员。具体名单由区扶贫开发局统一发至各乡镇(街道)】。区扶贫开发局采取科室分包乡镇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工作排查情况进行督查,并选取若干自然村,对其排查问题进行复核。各乡镇(街道)成立业务指导组,对各村(社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及业务指导。

问题交办整改:入户排查结束后,以村(社区)为单位将入户排查问题汇总报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将问题汇总表报至区扶贫局信息室,区扶贫开发局将问题分类后,反馈至乡镇(街道)及区直相关单位。同时,各乡镇(街道)督促各村(社区)进行问题整改。针对五类特殊群体存在特殊困难的,各乡镇(街道)要通过进敬老院、福利中心、医疗机构等个性化帮扶措施,及时妥善做好帮扶安置。区扶贫开发局成立若干督导组,对各村(社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指导。

问题整改复核:问题整改后,区扶贫开发局成立若干督查组,对各村(社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

二、排查范围及内容

贫困户:镇村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小组长要对辖区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覆盖核查,要求户户到、人人见、项项查。重点查贫困户“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五类重点群体生产生活情况(是否存在脱贫不解困、无法保障基本生活等冲击社会底线的现象)、两证办理情况、环境卫生整理情况、扶贫手册填写情况、是否存在其他特殊困难情况、是否有返贫风险等。

边缘户:镇村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小组长要对辖区内所有建档立卡边缘户进行全覆盖核查。重点查看边缘户“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两证办理情况、环境卫生整理情况、是否存在其他特殊困难情况、是否存在致贫风险等情况。

三、结果运用

篇9: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各单位、部门:

寒假、春节将至,为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使师生员工安全愉快地度过假期,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假期期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安全责任。

各单位、部门针对本单位的工作职能,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在假期期间举行的各类活动,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加强疫情防控的要求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二、加强疫情防控,落实各项防疫要求。

广大师生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绝不放松。各单位要加强留校学生的管理,提醒师生出行要严格遵循学校相关要求,对跨省出行的师生做好报备工作;提醒师生加强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外出,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对校外人员按照“非必要不进入校园”的原则进行管理,确实因业务需要的,须提前预约,凭访客码经门岗核验身份及体温检测后方可入校。各单位本着“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校外人员进行审批。

三、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各单位、部门在放假前对师生员工做好安全教育及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醒师生在假期中自觉遵守各项疫情防控制度,尽量不跨省出行,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活动,外出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证“黑车”,不酗酒、不酒后驾车。提醒师生要自重自爱,不参与邪教、宗教的非法活动;不参与传销活动;不涉足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对留校学生,尤其是留校学生(含境外留学生)、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要加强安全教育,做好留校学生生活保障,确保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

四、深入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各单位、部门要坚持“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原则,在放假前对本单位所辖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自查,重点对教学楼、图书馆、会堂、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在建工程等进行一次认真检查,杜绝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私拉乱接电线、堵占疏散通道、损坏消防设施等行为。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各单位要及时整改。假期期间若有师生要在校进行实验研究的,请各单位按照资产与实验管理处发布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落实相关工作。

五、认真做好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各单位、部门要认真落实值班工作,保持信息畅通,强化预案管理。各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在岗在位,不间断地进行巡查,检查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做好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置,确保安全。

篇10: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标语

2.无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

3.严防重点关口加强监测排查。

4.党员干部带头筑牢疫情防线。

5.党员干部强担当,百姓健康我护航。

6.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控疫情。

7.科学防控疫情,文明实践随行。

8.科学预防疾病,不信谣.不传谣

9.坚定信心坚决打嬴疫情防控阻击战

10.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

11.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

12.拒绝野味,病从口入,教训要牢记

13.有症状.早就医,不恐慌.不传谣

14.科学应对.群防群控.战胜疫情。

15.重视自身健康,务必做好自我防护

上一篇: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下一篇:苏太太食品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