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2024-04-13

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通用15篇)

篇1: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在机体的气血运转中,胃主要作用是降浊,脾主要作用是升清,只要是使胃降浊脾升清这一功能失常就很有可能导致胃下垂。从历代中医对此病的研究发现,胃下垂并不是单纯的“中气下陷”,此病成因复杂。

1.1脾气不升

脾气受损导致气血运化失调,气血精微不能供应到脏腑,久而久之筋脉就会弛缓但不能收缩,无力将胃的位置固定,最后导致胃的下垂。患者在进食之后更是气虚,此时就会有腹部不适之感。

1.2外感或误治

脾升胃降功能失常会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1.3病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胃下垂的主要原因,早在《素问痹论篇》中就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有《素问本病论篇》中则介绍:“饮食劳倦即伤脾”,这是因为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造成了脏气不平,痞隔于中”。若再“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见于《丹溪心法》,当中就指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以上文献均可看出,如果吃了太多凉寒的食物,暴饮暴食且休息不好,就会导致脾胃受损,长久以往,则消化不良产生积滞,积滞又会引起腹胀,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胃下垂。

2治法用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患胃下垂的`病因复杂,或实证,或虚证,或虚实结合,所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一的按某一证治疗,要全面诊治,才能避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笔者通过对胃下垂的治疗经验,将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汇总。

2.1益气健脾

在《证治汇补》中就有记载:“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意思是脾胃虚是胃下垂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益气健脾为主,《伤寒论》中有人参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参苓白术散,这些药方均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2.2宣畅气机

在《临证指南医案》就有相关资料说明脾升清功能受损,为降浊功能损,则气机不能通畅。只有气机通畅,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才能恢复正常,痞气滞积的现象消除,那胃也能回归到正确的位置。在朱肱《类证活人书》中就有一药方是用桔梗枳壳汤治疗胃下垂,效果甚好,这是因为桔梗枳壳能通气机,可行气于下隔。

2.3消补兼施

在《景岳全书》中有曾说,只要是有邪气滞积的人都是实证,而没有邪气滞积的患者都是虚证,有腹胀腹痛的患者是实满,没有腹痛但腹胀的患者是虚满。真正的痞证和满证,都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疏通消散即可,若是虚痞虚满的症状,就必须加大剂量进行温润补气的措施。像《千金方脾脏方》中的槟榔散,《普济本事方》中的枳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和胃丸,都是能够消补兼施的良方。笔者认为刘完素的枳术丸的疗效是极好的,其功效“治痞、消食、强胃”,在临床治疗胃下垂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篇2: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1)子宫托适应证 子宫托很早就被用来治疗子宫下垂。能使患者自行掌握,但重症子宫下垂阴道过度松弛者不宜用。

(2)宫托型号 以稍大于生殖(耻骨尾骨肌)裂隙为宜,一般裂隙横径以4厘米最多,故多采用中号子宫托。经过一段时间,耻骨尾骨肌逐渐恢复其弹力,脱出部复位后组织水肿消失,重量减轻,子宫即可不再脱出。

(3)使用时间 一般晨起劳动前放托,晚间取出,洗净。月经期最好不用。塑料托表面光滑,遇酸碱不易变质,对组织刺激性小。上托后,症状即消失,可参加各项劳动而无痛苦。

2.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睡时宜垫高臀部或脚部,抬高至二块砖的高度。

(2)产后不过早下床活动,特别不能过早地参加重体力劳动。

(3)避免长期站立或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4)保持大小便通畅。

(5)及时治疗慢性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6)哺乳期不应超过两年,以免子宫及其支持组织萎缩。

(7)适当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8)增加营养,多食有补气、补肾作用的食品,如鸡、山药、莲子、大枣等。

篇3: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1 风热并重型

1.1 临床表现

患者上睑下垂, 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吹电扇、吹空调或家中暖气、地暖温度过高之后, 多见于熬夜上网、睡眠不佳和常在外出差的青年、中年人。伴有眼球和眼眶疼痛, 眼睑痉挛, 流泪, 甚者伴有麻痹性斜视、面瘫, 恶寒发热, 咽喉疼痛, 头痛项强, 肢体酸楚, 口干苦渴, 大便秘结, 舌苔白或微黄, 脉浮。

1.2 治则

清热解毒, 散风通络。

1.3 治法

予双解汤加减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治疗。方药组成:金银花10g, 蒲公英10g, 天花粉10g, 桑白皮10g, 黄芩10g, 枳壳3g, 龙胆草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芦根15g, 夏枯草15g, 路路通10g, 丝瓜络10g, 通草10g, 钩藤10g, 甘草3g。水煎服, 每天1剂。

1.4 病案举例

患者, 女, 32岁, 工人, 于2011年6月28日初诊。主诉:天气炎热回家立刻吹空调后发现右眼上睑不能抬举伴右侧面瘫, 视物困难3d。检查:右眼远视力1.0, 左眼远视力1.0, 外眼检查:右眼上睑垂落, 不能向上抬举, 呈闭合状态, 眼球向上、下、内、外均不能转动。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球和眼眶疼痛, 流泪, 右侧面瘫, 咽喉疼痛, 头痛, 口干, 大便秘结, 舌苔微黄, 脉浮。诊断:右眼睑废合并风牵偏视 (右眼上睑下垂合并麻痹性斜视) , 右侧面瘫。予双解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 每天1次, 每次留针30min。前方服7剂, 配合针刺治疗, 右眼上睑已能睁开, 面部有知觉, 前方继服15剂, 右眼上睑举睑较前明显好转, 眼球向上方、下方、内侧、外侧转动较前自如, 面瘫好转, 前方再服7剂, 右眼上睑举睑恢复正常, 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正常, 面瘫治愈而停药。观察1年半上睑举睑及眼球运动正常。

1.5 药理分析

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 消肿排脓;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枳壳行气宽中除胀;龙胆草清热燥湿, 泻火定惊;荆芥祛风解表, 止血;防风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解痉;芦根清热生津, 止呕除烦;夏枯草清泻肝火, 发散郁结;路路通疏通脉络;丝瓜络祛风通络, 解毒化痰;通草清热利水, 疏通脉络;钩藤熄风止痉, 清热平肝;甘草补中益气, 泻火解毒, 润肺祛痰, 缓和药性, 缓急定痛。本方中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龙胆草、桑白皮、天花粉、芦根、夏枯草清热解毒, 以清肝胆之热, 使热邪从里而除;荆芥、防风解表散风, 祛邪以疏散腠理, 使风邪从表而解;枳壳、甘草理气和中, 调和诸药。此方名曰双解, 其道理即在于此。

2 脾虚气陷型

2.1 临床表现

患者上睑下垂, 多伴有胃病, 胃纳欠佳, 饮食减少, 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体倦肢软,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 大便稀溏, 嗜睡, 舌淡, 脉虚。

2.2 治则

健脾和胃, 升阳益气。

2.3 治法

予培土健肌汤加减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治疗。方药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当归10g, 黄芪10g, 银柴胡10g, 陈皮10g, 附子10g, 肉桂10g, 升麻5g, 甘草3g。水煎服, 每天1剂。

2.4 病案举例

患者, 女, 56岁, 工人, 于1986年9月6日初诊。主诉:左眼上睑不能抬举, 视物困难1个月。检查:右眼远视力1.0, 左眼远视力1.0。外眼检查:左眼上睑垂落, 不能向上抬举, 呈闭合状态, 眼球向上、下、内、外均不能转动。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薄苔白, 脉沉细。诊断:左眼睑废合并风牵偏视 (左眼上睑下垂合并麻痹性斜视) 。予培土健肌汤加减治疗。水煎服, 每天1剂。前方服10剂, 配合针刺治疗 (穴位:承泣、攒竹、太阳、风池、丝竹空、上星、百会) , 左眼上睑稍能睁开, 继服30剂, 左眼上睑下垂已愈, 但眼球转动不能自如, 前方去附子、肉桂, 加羌活、防风各10g, 再服15剂, 左眼上睑举睑有力, 睑裂大小恢复正常, 眼球转动自如而停药。追踪观察6年上睑举睑及眼球运动正常。

2.5 药理分析

本病多由于脾胃虚弱, 阳气下陷, 外受风邪, 肌腠疏开, 脉络失畅, 风邪客于胞睑, 则胞睑不能上举, 眼球活动受限。治宜健脾和胃, 升阳益气, 散风疏络。方中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补脾燥湿, 利水止汗;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宁心;当归补血活血;黄芪补气升阳, 利水退肿;银柴胡疏肝解郁, 益阴举阳;陈皮行气除胀, 燥湿化痰, 健脾和中;附子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肉桂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升麻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甘草补中益气, 泻火解毒。配合针刺治疗, 以达内外合治之效。

3 阴虚阳亢型

3.1 临床表现

患者上睑下垂, 多发生于患高血压、糖尿病之后, 或伴双眼视物不清, 视力下降, 眼胀, 眼眶疼痛, 流泪, 或眼睛干涩酸痒, 头目眩晕, 耳鸣, 手指麻木, 双腿发凉, 足趾发麻, 时而疼痛, 五心烦热, 健忘, 烦躁不宁, 失眠多梦, 步态不稳, 舌质红苔白, 脉弦。

3.2 治则

育阴潜阳, 熄风通络。

3.3 治法

予育阴潜阳熄风汤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治疗。方药组成:生地12g, 石决明12g, 白芍12g, 枸杞子12g, 麦门冬15g, 天门冬15g, 知母15g, 黄柏15g, 龙骨15g, 牡蛎15g, 牛膝15g, 全蝎10g, 钩藤10g, 菊花10g, 黄芩10g, 防风10g, 枳壳6g, 甘草3g。水煎服, 每天1剂。

3.4 病案举例

患者, 男, 49岁, 干部, 于1987年7月3日初诊。主诉:双眼睑不能睁开伴视物成双, 右眼球内转失灵2个月。检查:右眼远视力0.5, 左眼远视力0.7, 外眼检查:双眼上睑举睑无力, 以右眼为重, 右眼球向内运动受限。复像检查为右眼内直肌麻痹, 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红, 苔薄白有齿痕, 脉弦细。诊断:双眼睑废合并右眼风牵偏视 (双眼上睑下垂和右眼内直肌麻痹) 。予育阴潜阳熄风汤治疗, 水煎服, 每天1剂。前方服药16剂, 配合针刺治疗, 针刺每天1次, 每次留针30min, 双眼上睑举睑恢复正常, 右眼球向各个方向活动正常, 复视完全消失。嘱患者停药观察, 继续针刺治疗10d, 以巩固疗效。

3.5 药理分析

本病为肾阴不足, 津液短少, 阴虚亏损, 肝阳易于上亢, 风邪外侵, 内有郁热, 玄府郁闭, 脉络失畅, 以致上睑下垂, 眼肌麻痹, 故以育阴潜阳熄风汤治疗。方中生地清热凉血, 滋阴生津;石决明平肝熄风, 潜阳除热;白芍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枸杞子补肾益精, 养肝明目;麦冬清心润肺, 养胃生津;天冬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知母清热泻火, 滋肾润燥;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龙骨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牡蛎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 软坚散结;牛膝祛瘀通经;全蝎息风解痉, 祛风止痛, 解毒散结;钩藤清热平肝, 息风镇痉;菊花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防风祛风解表, 胜湿解痉;枳壳理气宽中;甘草泻火解毒, 调和诸药。

4 肝郁肾虚型

4.1 临床表现

患者上睑下垂, 多发生于糖尿病、高血压之后, 或视力下降, 视物不清, 伴麻痹性斜视或其他眼底病, 面瘫、腰膝酸软, 下半身常有冷感,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 或小便反多, 入夜尤甚, 男性阳痿早泄, 女性月经过少, 以及痰饮, 面部及眼睑水肿, 双下肢水肿, 脚气, 肢寒畏冷等。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有:头发眉毛早白, 皱纹增多, 多发性麦粒肿且易复发, 耳聍较多, 牙石、口臭、口中烂苹果味、甜味, 指甲、趾甲异常毛刺, 大便秘结, 周身瘙痒, 易发硬皮证、痈、毛囊炎, 脚气, 阴囊潮湿, 双腿发凉, 双足足趾发凉、发麻, 甚者疼痛难忍, 失眠, 脾气急躁等。舌淡而胖, 脉虚弱, 尺部沉细。

4.2 治则

补肾助阳, 散结通络。

4.3 治法

予桂附地黄汤加减 (《医宗金鉴》) 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g, 熟地24g, 白术15g, 肉桂6g, 附子6g, 黑仙茅12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水煎服, 每天1剂。

4.4 病案举例

患者, 女, 66岁, 干部, 于1989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左眼不欲睁眼伴头痛9d, 素有糖尿病。检查:右眼远视力0.6, 左眼远视力0.2, 检查:左眼上睑不能抬举, 左眼球向上、下、内方向运动均受限, 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苔薄白, 脉弦数。诊断:左眼睑废、风牵偏视 (左眼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 。予桂附地黄汤加减治疗。水煎服, 每天1剂。前方服药后, 12月6日检查左眼情况基本同前, 处方:熟地、枸杞子、茯苓、白术、黑仙茅各12g;黄芪、山药各30g;泽泻、丹皮、附子、羌活、陈皮、牛膝各10g;肉桂、川芎各5g。配合针刺治疗 (穴位:太阳、风池、上星、百会、丝竹空、攒竹、承泣) , 每天1次, 每次30min。1990年1月5日, 前方去牛膝, 加秦艽12g继服。1月16日, 左眼上睑睁合自如, 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自如而停药。

4.5 药理分析

本病可见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且病情较严重, 大多为久病或重病患者, 又患上睑下垂、眼肌麻痹, 久病之人多损及元阴真阳, 故采用温补肾阳、疏通脉络、散风祛邪之法, 以桂附地黄汤为基础, 选入温化通络, 开郁启闭, 佐以散风之品, 既改善全身症状, 又治愈眼部疾病。方中黄芪补气升阳, 利水退肿;熟地补血滋阴;白术补脾燥湿, 利水止汗;肉桂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附子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黑仙茅温肾壮阳, 祛寒除湿;山药补益脾胃;山茱萸补益肝肾;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化痰, 宁心安神;泽泻利水渗湿。从整体出发, 审因辨证, 精选用药, 嘱患者耐心服药治疗, 及时加减药物剂量, 配合针刺治疗, 非常重要。应用桂附地黄汤意为补阴中之阳, 也谓阴中求阳。另外, 在补肾阴阳的基础上, 选加宣通玄府, 疏肝解郁, 疏通脉络之品。针刺治疗[3]:主穴:攒竹、下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太阳透瞳子髎;配穴:足三里、承泣、太阳、风池。手法:太阳、风池两穴斜刺5分 (1.67cm) , 其他穴可针1寸 (3.3cm) , 留针30min, 中弱刺激。每天或隔天1次, 12次为1个疗程。方义:攒竹、下睛明、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髎均为眼局部穴位, 互相配合具有调理眼部气血, 疏通经络, 祛风散邪之功。肝胆之相表里, 故取胆经之风池, 以疏肝行气, 通利目络。阳明经多气多血, 故取足阳明经之承泣以通调气血、祛瘀明目。胃经之合穴足三里, 以运脾健胃、化湿降浊。太阳、攒竹为眼部穴位, 有通络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通络明目的功效。

关键词:上睑下垂,中医药,辨证治疗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72.

[2]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01-103.

篇4:老人胃下垂,怎么办

胃下垂多见于形体较瘦的老年人,如果他们的食管松弛无力,小网膜及韧带渐趋萎缩或松弛,膈肌张力弱,腹内压下降,腹肌无力,脂肪过多或过少,都可使胃缺乏应有的支撑而坠入盆腔发生胃下垂。患有胃下垂的病人,自感中下腹胀痛不适,尤其是在饱餐后更加明显。

老年人患有胃下垂后,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进食后最好卧床片刻。体瘦的老年人应适当多吃些高营养或含脂肪的食品,促进腹壁脂肪增长。对于胃下垂病人的康复,主要以体育锻炼为主,并以锻炼腹肌为主。锻炼方法很多,现介绍如下几种:

一、全身锻炼,如体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等。

二、腹肌锻炼,仰卧,双腿伸直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休息后再重复做数次。也可以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或做下蹲动作。

三、腹式呼吸,即横膈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进行多次。

四、饭后卧床20~30分钟,取头部低位、骨盆垫高的姿势,使胃向上移。

五、按摩腹部,一般在体育锻炼之后进行,时间10分钟左右。病人可屈膝仰卧,然后以右手按揉腹部。

六、气功疗法,卧位,全身放松,吸气,意守丹田(思想集中下腹部丹田穴),呼气。如此反复进行,速度宜缓慢,每次10~20分钟,每天1~2次。一般在锻炼前做。另外,还可去医院进行理疗针灸等治疗。必要时可用胃托。

患有胃下垂的老人要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跳跃运动,不要长时间站立,还要经常观察自己体型的变化。

篇5:子宫下垂b超怎么治疗

子宫下垂分三级第级轻度子宫下垂-子宫颈口下降至荐骨脊下还未阴道口第二级度子宫下垂-通常腹部用力时候子宫颈或子宫会下垂至阴道口附近第三级严重子宫下垂-当腹部用力时子宫颈或子宫会掉至阴道口外面有完全性子宫下垂整子宫都掉了出来

停经易恶化

停经前妇女患子宫下垂者大部份只轻度当停经由于没有女性荷尔蒙来支持器官更形萎缩支持子宫韧带也更松弛加上有长期增加腹部压力姿势或动作久站、抱重、常咳嗽、便秘等便有能使轻度子宫下垂进展至度子宫下垂当腹部用力时感觉会有东西要掉出来似;躺下来休息时却又觉得好了些度子宫下垂与重度子宫下垂差距远了因上述症状持续恶化子宫有能整都掉至阴道口附近有时用手还推得回去有时厉害时连推都推回去了此时会感觉两股之间有团东西走路时会磨擦、会有疼痛感、甚至出血此时常合并小便解出来或有小便解干净感觉

避免增加腹部压力

子宫下垂常合并膀胱下垂及直肠下垂因此考虑治疗时应合并考虑轻度子宫下垂没有明显症状应预防保健主:避免持续增加腹部压力动作生产完妇女宜做些产运动恢复肌力停经妇女宜适度补充女性荷尔蒙来防止恶化若有症状子宫下垂下坠感、疼痛、甚至两侧腹股沟韧带疼痛使用子宫托来托住或藉助手术把韧带吊高解决问题

篇6:胃下垂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胃下垂,主要是通过养脾胃达到治疗的目的。根据胃下垂患者的不同情况,中药治疗的药方有所不同。依据胃下垂病机,通过加强排空、将胃升提、排气酸收、增强平滑肌兴奋

、升降相依,五法合用。胃体自然回升。一般来说,没有任何副作用,效果显著,能够从根本上把胃下垂治疗好,但是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常见的治疗胃下垂的中药有升阳益胃汤、健脾升

胃汤等。

二、针灸治疗。

针灸,是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学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

,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其方式独特,治愈率极高,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对病人没有伤害,集科学性和技术性于一身。通过针灸身体的个别穴位,可

以有效治疗胃下垂。而且针灸治疗胃下垂花费相对小,受到很多患者朋友的欢迎。

三、其他治疗。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用维生素B1与当归注射液混合液穴位注射,1次/d,每次3穴,交替使用,有效率为96.5%。另外,电兴奋疗法,按摩、推拿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几种疗法

综合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篇7:胃下垂仰卧起坐的方法

胃下垂的治疗,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养为主。在全身性运动的基础上,着重对腹肌进行锻炼,可采取仰卧起坐的简便方法,每日做3~5次,每次做累为止。

在进行仰卧起坐时,效果以半仰身起坐为最佳。半仰身坐是在仰卧起坐的基础上,对腹直肌进行强化训练的有效方法、做丰仰起坐时?上体由平卧升起至与地面成45度角前不是腹直肌负担最重的阶段。因为此时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肋间肌、腰小肌。腰大肌和髂肌等协同工作。超过45度后。由于上体重心至臀部支点的“阻力臂”不断缩短,腹直肌所起的“吊车作用”的负担越来越小.因而也不是腹直肌负担最重。只有处在45度角才是开发它“抗阻力生长机能”的最佳时机。因此,延长身体在45度角的持续时间是增大腹肌刺激量的有效方法。

此外,饮食要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餐后应卧床休息45分钟至1时,以减轻胃的负担。

篇8: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卒中,足下垂,康复训练,电针,推拿,中药泡脚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血管萎缩而引起的一种并发症。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而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的,表现为踝关节不能背屈,行走时或是拖曳患足或是将该侧骨盆提高,下肢伸直并外旋,足尖曳地,向外旋转而后移向前方,下肢举得较高,落地时总是足尖先触地面的一种症状,因此呈步行周期的摆动相,患者不能完成踝背屈动作,而形成特征性的划圈样足下垂步态。我院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摸索总结各种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方法,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和康复训练疗效更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1)脑卒中患者;(2)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 R I/CT证实;(3)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4)全部病例诊断明确,意识清晰,能配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发展;(5)全部病例足下垂确为脑卒中后所致[2]。(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28例,男19例,女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2~50 d,平均25 d;脑出血17例,脑梗死11例。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2~55 d,平均28 d;脑出血14例,脑梗死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对照组

2.1.1 早期介入康复

现在的医学观念一般主张在病情稳定2~3 d后开始康复治疗[3],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病情稳定”,即无论基础疾患、原发疾患、还是合并症和并发症,都必须尽快稳定下来,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里,常规的化验(包括内环境,如水、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又没有严重的言语和认知功能障碍,那么就应当及早开始康复性的处理了。即使是昏迷的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被动性和预防性的康复处理就必须尽快跟上,一般认为康复训练必须从早期开始,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病情稳定后超过2周的卧床,即可产生“废用综合证”(如肌肉萎缩、心肺功能退化、神经功能退化和褥疮等)。

2.1.2 正确的姿势摆放

仰卧位是:患膝下放一小枕头维持髋膝轻度屈曲,跟关节保持中立位,防止踝内旋。当患者进入Bruanstrom sⅢ期后,采用抑制性体位,踝部采用背屈外翻式,即患者仰卧位,健足背置于患足后跟外侧,足背前部伸入患足底前部,呈前叉状。

2.1.3 布鞋疗法

准备硬底新布鞋一双(比患者的足大2~3号),将患侧的一只鞋(以鞋尖朝上、鞋跟朝下、鞋底向床尾栏杆、鞋面向患者)垂直固定在患者在床尾栏杆上。每晚临睡前将患侧的足放进鞋内,足跟处垫适量柔软的海绵等物防止压破足跟处皮肤,使患侧的足略高于对侧足3~5 cm。每两三个小时将患侧足从固定的鞋内脱出检查足部血运及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有无破损,按摩患足20 m in再嘱患者将足伸进固定鞋内。白天为患者的治疗时间,可不用布鞋疗法,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在卧床期间,尤其夜间患者熟睡后都要用布鞋疗法预防足下垂,直至能离床活动时方可停止。

2.1.4 促进足背屈

(1)全范围被动活动踝关节并做跟腱牵张训练;(2)通过下肢屈肌协同模式训练髋屈肌的收缩激活踝背屈。(3)站立及平衡功能训练采用站斜坡板等方式练习下蹲动作诱发足背屈。(4)步行功能的训练尽量使髋、膝、踝及全身各部联合动作协调,保持患者侧足背屈,膝伸展,腿向前迈出时,脚跟着地。(5)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鞋子。(6)给与弹力绷带固定踝关节保持足背屈。2次/d,30 d为1疗程,治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4]。

2.2 治疗组

患者除了以上康复治疗外加上传统中医康复:(1)电针,针刺选穴为取患侧肢体穴位: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照海、承山、太冲,每日选四个穴位,用毫针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综合治疗仪进行刺激。选用20~30 H Z的连续波进行刺激,每日2次,每次30 m in[5]。(2)推拿,第一步:运用擦法对患侧小腿外侧操作3 m in,以皮肤微红发热为度。第二步:运用点穴手法分别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等穴位,每穴以患足出现踝背伸为度。每日2次,选用穴位按压时,手法要注意调节,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时用安抚性质的轻柔的按摩,胫前肌肌张力低时予以重手法的揉搓按摩。(3)中药泡脚,中药泡脚选用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 g。将上药入锅内,加水200 m L,煮沸30 m in,去渣倒入“信台”牌足浴桶里,设定恒温45℃,把患足及小腿浸泡在药液中30m in。每日浸泡1次,浸泡时足应在药液中进行足背屈活动。

2.3 观察方法

评定内容:(1)用改良的A shworth(M A S)量表评定小腿三头肌的痉挛。(2)用M M T分级标准之K endall百分比法评定胫前肌肌力。(3)关节活动度评定法用测角器观察踝关节背屈活动度。(4)利用Berg平衡及步行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 D L)用Barthel(BI)积分法评定[1]。

2.4 统计学分析

治疗后两组踝关节活动改善度数比较见附表。

注: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结果

中医传统康复训练配合现代常规康复训练可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增强胫前肌肌力,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促进足下垂的恢复,增加患者步行的能力,预防和纠正异常步态,增强了患者步行时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血管萎缩而引起的一种并发症[6]。也与调节踝关节伸肌体位反射(除外肌肉活动的背景下)以改变重力——支撑负担水平的变化有关。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足下垂是高位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以往一直认为其直接原因为小腿三头肌肌群张力异常增高、痉挛所致。CA R R等通过综合大量有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提出,痉挛不只是中枢失去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也与肌肉纤维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关,而且很可能与制动和废用有关。制动会引起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和主动特性的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交叉桥结缔组织的改变,肌小节的丧失、水分的丧失,胶原沉积和黏滞性的改变,造成肌肉僵硬、张力增高,构成了关节活动阻力增加的因素。如果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致跟腱挛缩,将使得可逆性足下垂转变为不可逆性足下垂[2]。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导致足背伸困难。这种足背肌/趾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内翻及足跟不能正常着地,而显得患侧下肢较健侧“长”,同时由于膝伸肌痉挛使得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划圈步态”[1]。这对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是很不利的。因此,康复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者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7]。卒中患者如果一味长期卧床静养,易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给康复带来困难。事实上早期康复可以让90%脑卒中患者恢复大部分机能,可以生活自理及恢复步行能力。有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如果早期不注意卧床的瘫痪肢体的位置,就会出现痉挛、关节变僵硬,影响功能恢复。但及早康复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蛮干”,而是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科学、规范地康复处理,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8]。因此早期正确的介入中医和现代康复治疗,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打破伸肌痉挛模式,使踝部产生主动性踝背伸,对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义[2]。

电针治疗可刺激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神经细胞恢复运动机能,局部取穴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接上电针综合治疗仪,比传统简单的针灸更加强对肌肉的刺激[3],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穴,但《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其主治范围包含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足三里、丰隆、解析等穴为足阳明胃经穴。《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9]。另外这组学位的解剖位置均沿腓浅及腓深神经分布,通过针刺可提高腓骨长短肌肉的力量,从而有助于纠正足下垂[10]。

推拿疗法的强刺激手法可以刺激肌肉的兴奋性增加,让肌肉得到一个被动运动的机会,放松手法可以降低肌肉的张力,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得到一个协调[11]。中药泡脚在康复治疗前泡脚以热的作用,可以降低痉挛,改善肌肉、肌腱的柔韧性可以增加腿部的血液循环,肌肉放松,缓解踝关节的组织粘连。

中医传统康复训练配合现代常规康复训练可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增强胫前肌肌力,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足下垂的恢复,进而加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其康复治疗的过程仍较长,但其疗效确实肯定,且随患者坚持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茂斌.老年脑卒中的康复[J].实用老年医学,2001,15(2):71-72.[1]W ANG M B.The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stroke[J].Geriatrics,2001,15(2):71-72.Chinese

[2]安一,张欣.电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08):43-44.[2]AN Y,ZH ANG X.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 bined with foot drop after stroke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J].Acupuncture Clinical,2007,23(08):43-44.Chinese

[3]高聪,蒲蜀湘,朱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3]GAO C,PU SX,ZH U DY.Early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 iplegia fun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 edicine,2001,16(1):27-29.Chinese

[4]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4-152.[4]W ANG M B.Stroke Rehabilitation Therapy[M].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6:134-152.Chinese

[5]张宁,高敏.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9-30.[5]ZH ANG N,GAO M.Electric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observed com parative efficacy of foot drop after stroke[J].Acupuncture Clinical m agazine,2009,25(1):29-30.Chinese

[6]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248-249.[6]NAN DK.Rehabilitation M edicine[M].Beijing:People's H ealth Publishing,2001:248-249.Chinese

[7]张艳明,宋为群,王茂斌.卒中后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的研究的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8):759-761.[7]ZH ANG YM,SONG W Q,W ANG M B.Stroke brain plasticity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J].China Rehabilitation M edicine,2007,22(8):759-761.Chinese

[8]袁勇.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早期康复介入[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585-1585.[8]YUAN Y.Early rehabilitation hem iplegic stroke patients with foot drop[J].China and China Sport M edicine,2009,21(13):1585-1585.Chinese

[9]孙国杰,梁繁荣.针灸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7.[9]SUN GJ,LIANG FR.Acupuncture[M].1st ed.Beijing:People's H ealth Press,1999,157.Chinese

[10]SH EFFLER LR,H ENNESSEY M T,NAPLES GG,et al.Per-oneal nerve stim ulation versus an ankle foot orthosis for eorrec-tion of footdrop in stroke:lm pact on functional am hulation[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06,20(3):355-360.

篇9:脸上肉下垂皮肤松弛怎么改善?

面部皮肤松弛解决一:面部紧致操

皮肤紧致,就像护肤一样,不是一两天就能看见效果。想要皮肤更紧致,日常可以做做脸部紧致操!

一、下巴操

1.闭上嘴巴,尽量地向右侧移动下巴到底。

2.同样地往左侧移动。左右各一次为一组共做八组。

二、醒啦

可以消除颈部的松弛与双下巴。

1.尽量将嘴巴往横向慢慢张开到底后停十秒钟。

2.就这样闭上嘴巴用力咬紧臼齿后,不用力停十秒。以上一组动作重复八次。

三、舌操

使下巴与颈部的线条更完美

1.一面用指尖压往下巴,一面舌头尖端用力,尽量地伸出舌头。2.就这样将舌头往左下移动,此时嘴巴的肌肉若变硬就可以了。

3.开始往右方旋转。旋转一圈为一组动作,保持这样重复八次。

面部皮肤松弛解决二:胶原蛋白

皮肤松弛,出现皱纹,也是老化的表现,人之所以会老公,体力衰退,也是因为胶原蛋白的流失。补充胶原蛋白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补充流失的营养,并具备了保湿、补水、美白,排毒养颜等多种作用,促使肌肉细胞连接并具弹性与光泽。

篇10:蹲着吃饭治疗胃下垂有没有效果呢

蹲在椅子上或床沿上进餐,虽说模.样不甚雅观,但却符合生理卫生,尤其对患有胃下垂者十分有益。这是病理学家一和内科医生们从多年临床实践得出的成笼功结论。 胃下垂患者最痛苦的时间,莫过于饭后胃的负荷增童,致使疼痛难忍,但顿_果吃饭时和饭后蹲巧分钟,使胃中大都分食物进人+二指肠及小肠,使胃很快地减少负重而得以休息,就可大大缓解疼痛。

临床实践证明,蹲着吃饭及饭后蹲15分钟,坚持三个月不必服任何药物,就可治愈5年以内的胃下垂,若坚持半年,可治愈内的胃下垂;若坚持8个月到l年.可治愈多年的胃下垂,无胃下垂者用此法进餐,可起到强胃之效。蹲着吃饭可治胃下垂。 蹲在椅子上或床沿上进餐,虽说模样不甚雅观,但却符合生理卫生,尤其对患有胃下垂者十分有益。这是病理学家和内科医生们从多年临床实践得出的成功结论。胃下垂患者最痛苦的时间,莫过于饭后胃的负荷增重。致使疼痛难忍,但如果吃饭时和饭后蹲15分钟,可以对胃下垂有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

篇11:子宫下垂的治疗方法

1取一些清虚热的黄柏,活血化瘀的桃仁,以及理气用的陈皮,木香,将上药放于锅中煎煮,每天晚上睡觉前用药液来擦洗患处,对于因肝郁伤脾导致的子宫下垂治疗效果较好。

2取活血养血的当归,健脾药白术,茯苓,大枣,以及固涩药五倍子,莲子仁各适量,将上药放入锅中煎煮,半个小时左右取出,每天服用,一日三次,对于脾虚子宫脱落治疗效果较好。

3取有壮阳功效的韭菜根将其放于锅中煎煮,然后每天晚上睡前用其来擦洗阴道,并用艾叶对百会穴进行艾灸,大概一刻钟,平时可以做下提气运动,大口吸气下腹向上提再慢慢呼出气。

篇12:胃下垂怎么办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胃下垂患者92例,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组46例。研究组男22例, 女24例, 年龄22~66岁, 平均 (38.6±6.2) 岁, 病程1~12年, 平均 (5.2±1.5) 年, 胃下垂Ⅰ度13例, Ⅱ度28例, Ⅲ度5例;对照组男21例, 女25例, 年龄21~68岁, 平均 (39.2±5.9) 岁, 病程1~13年, 平均 (5.1±1.6) 年, 胃下垂Ⅰ度12例, Ⅱ度27例, Ⅲ度7例。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临床比较。

方法:对照组采取补中益气丸治疗, 口服2次/d, 3 g/次, 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每半个月进行1次复查。研究组采取多潘立酮联合仲景胃灵丸治疗, 多潘立酮口服, 3次/d, 10 mg/次, 仲景胃灵丸口服, 3次/d, 1.2 g/次, 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每半个月进行1次复查。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判定。 (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 经过X线检查发现, 胃下垂的严重程度减轻Ⅰ度以上。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经过X线检查发现, 胃下垂严重程度有好转, 但好转程度不足Ⅰ度。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无缓解, 经过X线检查发现, 胃下垂程度无变化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数据, 使用χ2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95.7%, 对照组总有效率78.3%,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出现腹泻1例、头晕2例、呕吐1例, 对照组出现腹泻4例、头晕4例、呕吐3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9%,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胃下垂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主要指人在站立时, 胃小弯降低到髂嵴连线下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西医认为, 该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胃部韧带松弛, 张力减小, 内脏的平滑肌张力也相应减少, 腹肌发育不良或者迟缓无力导致。中医学认为, 该病属于胃缓、胃下, 长期的饮食不节, 疲倦伤脾、七情内伤及气滞使中气不足, 饮食不节会导致运化失常、脾胃失和, 中气下陷, 生举无力;劳倦伤脾会导致脾虚不运、胃失通降;七情内伤会导致阻滞气机, 脾湿不化, 引发胃体下垂;气滞会导致痰瘀阻于络, 胃体失养而造成胃体下垂;素体阳虚则为浊者不降、清者不升, 在胃中留滞, 导致胃下垂[1]。补中益气丸属于中药制剂, 主要包含有党参、当归、黄芪、升麻、柴胡、白术等, 该药具有补气升陷、和胃健脾的功效, 临床上通常用于治疗胃下垂, 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研究显示[2], 胃下垂患者采取多潘立酮联合仲景胃灵丸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补中益气丸, 与本文研究一致。中医认为胃下垂主要是脾胃不运、中气下陷、气机阻滞、素体阳虚、胃体失养的发病原因, 而补中益气丸的药方中, 只要是对脾虚不运、中气下陷的疗效确切, 但其他病机无法全部兼顾。仲景胃灵丸主要是由肉桂、高良姜、牡蛎、砂仁、小茴香、白芍等组成, 主要具有温阳补气、收敛制酸、行气止痛、补血养气、健脾和胃等功效[3]。多潘立酮属于多巴胺阻滞剂, 能阻滞胃肠道的多巴胺受体, 能加强胃肠道动力, 加强胃部收缩。多潘立酮联合仲景胃灵丸有效地增加了胃肠道的动力、消化和吸收能力, 还能调节神经、内分泌, 促进胃排空, 降低胃负荷。

综上所述, 对胃下垂患者采取多潘立酮联合仲景胃灵丸治疗,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政.“健脾养胃消痞汤”加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慢性胃炎并胃下垂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2) :291-292.

[2]李广武.中成药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9) :406-407.

篇13:治疗子宫下垂动作都有那些?

根据“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的治疗原则,按摩通过补气升提、调理脾肾,达到治疗目的。

取坐位,用一指禅推百会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50次。

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提托穴(关元穴旁开4寸)、子宫穴(中极穴旁开3寸)各2分钟;再以掌摩法顺时针、逆时针摩小腹各50次;最后将手掌搓热后紧贴耻骨,然后以掌根自耻骨沿正中线向上推,力量均匀、柔和。

取俯卧位,用拇指指端点按两足底涌泉穴,患者配合深呼吸,提肛收腹;再点按两下肢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穴各1分钟。

取俯卧位,屈膝躬身,臀部上抬,下降,反复10~20次后保持抬臀姿势5~10分钟。

取俯卧位,用掌揉法揉背部膀胱经2分钟;再用指擦法擦背部督脉2分钟。

篇14:开车族怎远离胃下垂

胃下垂的程度分类:一般以胃距髂嵴连线4厘米视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5到8厘米为轻度下垂,9到十二厘米为中度下垂,十三厘米以上为重度下垂。

胃下垂是驾驶员的一种“职业病”,疾病发作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对此,作为一名司机,应该更重视这个疾病。

如何做好细节预防呢?大致有4点:

(1)饮食上不宜过饱过;不少驾驶员为了赶路程,出车时总是随便吃一点,到达终点才饱餐一顿,这样做很不好。有关资料表明,胃下垂的驾驶员有一半是不注意饮食、饥饱所致。

(2)通过不良路面要低速行驶;在高低不平的泥土路面上行车,驾驶员的全身抖动程度比平坦路面高10倍以上,这时如果高速行驶,久而久之腹腔肌肉松驰,就会引起胃下垂。

(3)驾驶座应有足够的弹性;有不少手扶拖拉机驾驶员是坐在木板座上操作的,这样振动很大,如果在水板座上加一层厚一点的塑料泡沫块,行车时振动就会小得多。

(4)坚持做腹部运动;长年开车的驾驶员早晚坚持做3- 5分钟腹部运动,以增强腹部肌肉的收缩功能,有利于防止胃下垂。

治疗胃下垂目前尚没有特效药,一般只是对症治疗,疗效一般。体育锻炼疗法以卧位锻炼腹肌和腰背肌肉为主,并配合腹部的按摩活动,有助于治疗胃下垂。

仰卧起坐:仰卧在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向上抬,用腹肌的力量使身体坐起来,然后再躺下。如不用手扶床坐不起来,可用手稍加帮助,每天早晚各做10~20次。

仰卧挺胸:仰卧在床上,以头和腿支撑身体,用力将胸腹部挺起来,一起一落,每天早晚各做10~20次。

仰卧抬头:仰卧在床上,两手扶住头的后脑勺,头尽量往上抬,停两秒钟后落下,每天早晚各做10~20次。

仰卧抬臀:仰卧在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屈曲,两脚掌蹬在床上,臀部尽量向上抬,停两三秒钟后放下,每天早晚各做5~10次。

举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并拢,直腿举起,悬在离床20~30厘米高处停止不动,控腿约 10秒钟,然后还原做第二次,早晚各做10~20次。

摆腿运动:取仰卧位,两腿并拢,直腿举起,在离床20~30厘米处停止不动,再慢慢地向两侧来回摆动,每天早晚各做10~20次。

V字形平衡操:取坐姿,双脚上举,膝与脚尖均伸直,双臂上举,使全身保持V字形,坚持30秒钟,每天早晚各做5~10次。

高抬腿原地走:站在地上,两条腿轮流高抬,膝关节屈曲,大腿和身体呈直角,抬后放下,像原地踏步一样,每日走200步。

腹壁运动:配合呼吸运动,使腹壁一张一缩前后运动,增强腹肌的力量,使其对胃有一定的支撑力。每顿饭前做一次,每次30~50下。

按摩腹部:站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两三分钟,以空腹时按摩效果最好。

篇15:和胃祛淤法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胃下垂患者120例,经患者同意后入选本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治疗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40~70岁,中位年龄51岁;中药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18~69岁,中位年龄50岁;西药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50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前胃下垂程度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胃下垂诊疗指南》[2]制定,根据站立位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的程度,将胃下垂分为轻、中、重三度:(1)轻度:胃角切迹的位置低于髂嵴连线下1.0~5.0cm;(2)中度:胃角切迹的位置位于髂嵴连线下5.1~10.0cm;(3)重度:胃角切迹的位置低于髂嵴连线下10.1cm以上。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以和胃祛淤法,予我院经验方“胃下垂自拟方”,具体药物组成如下:陈皮15g、半夏10g、茯苓15g、莱菔子15g、焦榔20g、枳壳30g、九香虫6g、刺猬皮10g、莪术10g、鸡内金10g、竹茹10g、甘草10g,每日1剂(以我院煎药机煎煮装袋,每剂2袋,每袋200ml),每日2次,每次1袋。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中药对照组:应用补中益气汤[2],具体药物组成如下: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每日1剂(以我院煎药机煎煮装袋,每剂2袋,每袋200ml),每日2次,每次1袋。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3西药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本医院统一供给药物,规格:5mg/粒,由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6140410)5mg tid口服,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根据胃下垂程度分级量表,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所有观察对象胃下垂程度及胃下极位置和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标准根据《实用中医消化病学》[3]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自觉症状消失,上消化道钡透复查,胃角切迹已回升到正常位置。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胃角切迹回升4cm以上,但尚未恢复到正常位置。好转:自觉症状减轻,胃角切迹已回升1~3cm者。无效:治疗后无变化,自觉症状未改善,经复查胃角切迹回升不足1cm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2根据胃下垂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所有观察对象评分和疗效比较。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60%≤疗效指数<9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30%≤疗效指数<6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疗效指数<30%。胃下垂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资料由专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计算,P≤0.05(即α=0.05)被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完成情况三组120例患者共115例如期完成治疗。治疗组39例患者如期完成治疗,脱落1例,西药对照组38例患者完成治疗,脱落2例。中药治疗组38例患者完成治疗,脱落2例。

2.2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中药对照组为57.8%,西药对照组为47.3%,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胃下垂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证候积分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中药对照组为63.2%,西药对照组为50.0%,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胃下垂好发于体型瘦长的中老年人、经产妇、慢性消耗性疾病、体质虚弱及缺少运动者[4]。胃下垂轻度多无明显症状,中度以上患者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嗳气、饱胀感,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等,常于饱食及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位症状减轻[5]。西医治疗本病无理想的方法,常应用胃大部切除术或口服促进胃动力药物等进行治疗。手术治疗由于有创伤性,副作用大,患者难以接受[6]。促进胃动力药物西沙比利不仅可以增强胃肠动力,还能协调肠胃运动,可减少食物反流现象,改善患者症状,但对胃下垂程度的恢复效果不理想[7]。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缓”、“胃痞”、“纳呆”、“反胃”等范畴。对胃下垂的病理,我国古代就有所认识。《灵枢.本脏》曰:“肉不称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8]指出了肌肉瘦弱无力容易发病。《金匮要略》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9]描述了消瘦、胃动力不足、胃液潴留的现象。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饮食伤胃、劳倦伤气、情志伤肝、气机郁滞等因素引起脾升胃降功能失常,可导致胃下垂发生[10]。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饮食,以通降为顺,胃降则和。通降法能使胃肠中饮食水谷得以正常运行,促进人体需要的精微物质吸收,此即是补是升,是胃腑以通为补之原理[11]。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待症状明显而确诊时常常已是虚实夹杂[12]。脾胃是人体升清降浊的枢纽,胃气得降,脾气得升,胃的位置得以恒定[13]。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胃脏下垂,进而肠腑失于通降,表现为乏力嗜卧,腹部胀满,大便秘结[14]。

李东垣认为“脾升则健”,在脾胃升降失常上注重甘温补中,升提胃气。高连战主任根据脾胃特性,调解升降失常,坚持胃“以降为顺,以通为补”的原则,提出降胃气,升胃体的理论。脾主运化宜升,胃主受纳宜降,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补,以降为和。故治疗上应用陈皮、半夏、枳壳、莱菔子为君,通降胃气,消痞散结,促进胃体排空,增强胃肠运动。久病必淤,祛淤方可推陈致新。刺猬皮味苦、性平,入胃与大肠经,能降气活血定痛;九香虫味咸、性温,能理气止痛,温中祛寒;莪术,味苦辛、性温,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三药合用,推陈致新,通络定痛为臣。鸡内金、焦榔、竹茹为佐,能消食导滞,促进胃肠运动,使食进胃强,不补自补。茯苓,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化淤散结,和胃补中,降逆行气,达到降胃气,升胃体之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临床观察发现胃下垂患者多有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等淤血之症,认为淤血既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原因,也是其致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故治疗上活血化淤贯穿始终。本研究和胃祛淤兼顾消积统一治疗各型胃下垂,疗效确切,便于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发出新的剂型。

摘要:目的:观察和胃祛淤法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胃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和胃祛淤汤,西药对照组服用莫沙必利,中药对照组服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三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中药对照组为57.8%,西药对照组为47.3%,三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中药及西药对照组。结论:和胃祛淤汤法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上一篇:矸石山治理下一篇:城市管理局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