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2024-04-21

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共15篇)

篇1: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1.普通针刺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使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往往是非常方便的,并且安全而又快捷,且副作用也小。

主穴

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配穴

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

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治疗三叉神经痛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3.利用蜜蜂针刺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篇2: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在治疗三叉神经疼的问题上,主要是运用针灸治疗法,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安全,副作用非常的小。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初次采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能会被针灸的针给吓到。因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些穴位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很多穴位都在脸上。所以不免会引起初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恐慌。因此,在初次治疗时,可以采用卧位。这样可以避免晕针,达到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现在是公认的。但是,患者们在寻求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时候,也不可以盲目相信任何一个人。因为会有些不法分子,趁此机会钻空子。如果你想选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篇3: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电针组、芒针组和火针组, 电针组20例, 其中男5例, 女15例, 年龄在35~75岁, 平均年龄 (55.2±6.9) 岁;芒针组21例, 其中男5例, 女16例, 年龄在34~74岁, 平均年龄 (55.1±6.8) 岁;火针组22例, 其中男5例, 女17例, 年龄在35~73岁, 平均年龄 (55.2±6.8) 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 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2], 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纳入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 或者一支以上的分布区, 属于阵发性, 持续2 min左右;疼痛具有剧烈、突然、刀割、表浅的性质, 或疼痛由扳机点开始、触发因素;患者疼痛的发作具有刻板性;神经系统没有明显的缺损;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面部疼痛者。

1.3 方法

主穴为阳白、承浆、水沟、鱼腰、颧髎、四白、迎香、太阳、地仓、颊车穴。电针组在主穴基础上, 加阿是穴处, 均采用电针、电流强度采用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进行调节, 低频, 留针时间20 min, 1次/d, 行针5次后休息2 d, 再行针。芒针组在主穴基础上, 加下关穴处, 均采用芒针进针, 留针时间20 min, 隔1 d行针1次。火针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 选取1寸毫针, 在火焰上烧红, 迅速刺入阿是穴, 并迅速拔出, 每周2次。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尺 (VAS) 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电针组、芒针组和火针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3组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治疗后7 d、14 d、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表示P<0.05。

2.2 电针组、芒针组和火针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率

3组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1个月每天疼痛发作频率均少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治疗后7 d、14 d、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表示P<0.05。

2.3 电针组、芒针组和火针组治疗前、后疼痛持续时间

3 组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1个月每次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治疗后7 d、14 d、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面部一侧三叉神经密布区域发作剧烈镇痛为主, 该病的发病率呈随年龄增长趋势, 因此中老年人发病较多, 临床多见右侧疼痛, 左侧也有发现, 该病时停时发, 疼痛种类多样, 大多难以耐受, 在日常生活中可频繁发生, 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3]。一般该病引发的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具有周期性。西药治疗多以卡马西平镇痛为主, 但该药物虽然镇痛效果良好, 但其带来的嗜睡、消化道症状、晕眩等不良反应难以耐受[4]。该病患者还可选用手术治疗, 但手术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创伤, 并且花销相对较大。因此中医针灸治疗该病受到了患者的欢迎。针灸治疗该病目前国内较为流行, 而普遍治疗预后较好[5]。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疼痛的方法较多, 临床使用较为普遍的有电针、芒针、火针3种。电针对各种疼痛的疗效均较好, 该病也不例外, 郑嘉泉[6]等对电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 并与西药马卡西平疗效进行对比, 发现电针组治疗效果更好, 复发率更低。而火针主要功效为温煦经脉, 疏通经络, 去除外邪, 对该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7]。下关穴位于面部, 为多气多血之经, 针刺可收到泻热邪的功效, 而芒针深刺下关穴则是利用这一中医原理, 对三叉神经痛有着极好的疗效[8,9]。该研究结果显示, 三者使用后对疼痛的缓解, 疼痛发作频率的降低, 疼痛持续时间的减少均有显著效果, 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均优于治疗前, 可见三者都是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而从三者疗效数据上分析, 患者近远期疗效3组并未表现出显著性, 因此3种方法疗效相当, 但从数据趋势上观察, 采用芒针可以缩短起效时间以及降低再次发作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类似的研究临床也有报道, 赵宏等[10]进行了一项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也采用电针、火针、芒针3种方式, 在他们的结果中, 3种方法近远期疗效相当, 并且他们认为芒针拥有针体较长的先天优势, 可直达疼痛区域, 因此为临床首选, 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针灸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较好, 充分发挥了中医学在疼痛治疗方面的传统优势, 并且通过对照研究以及文献查证, 电针、芒针、火针3种方式均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优秀针灸方法, 临床疗效相当, 而芒针表现出的微弱疗效优势可能由于样本量等条件制约未能显示出统计学意义, 临床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小荣, 张成升.平衡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6) :712-713.

[2]汤汉心, 袁越.微血管减压术结合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医学综述, 2011, 17 (7) :1107-1108.

[3]高明, 岳鸿礼.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下旬刊) :5419-5420.

[4]谷录军, 万立.平衡针灸治疗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7上旬刊) :77-78.

[5]王丽芬, 黄丽萍, 王栩, 等.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证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1) :53-55.

[6]郑嘉泉, 师建平.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 :62-64.

[7]杨双娥, 张银川.平衡针刺联合三叉镇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5例[J].中医研究, 2013, 26 (1) :45-47.

[8]柴玉华.齐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5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2) :2041-2041.

[9]谷录军, 万立.平衡针灸治疗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7上旬刊) :77-78.

篇4: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摘 要】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 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其他疗法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分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Review Manager(Revman 5.3)統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95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503例,对照组455 例;合并效应量(total) OR=4.15,合并效应量OR的95%可信区间为(2.76,6.2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Z=0.85,P<0.00001;Meta 分析倒漏斗图呈不对称的漏斗型分布。结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少,但是由于纳入实验研究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纳入的RCT和CCT研究过少,特别是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实验研究更少,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还需要大量高质量临床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针灸;三叉神经痛;随机对照试验;Meta 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28-03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三叉神经痛常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或两支分布区,以上颌支、下颌支多见。发作时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严重病例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即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疼痛发作无明显征兆,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十数秒亦有十几分钟。针灸是当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笔者通过整理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表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以期评价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①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公开发表的通过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文献,并且不受语种限制,无论是否用盲法;②文献一定要设有治疗组和对照组; ③文献中已经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或者有明确的纳入标准; ④文献内容中试验组为针灸疗法或类似针灸疗法,对照组为不包括针灸疗法的其他治疗方法;⑤每组研究数据样本数不应少于20例。

1.2 排除标准 ①研究中没有设对照组的文献; ②临床病例报道,或者专家经验总结; ③重复发表或变相重复发表的文献; ④综述类文献; ⑤动物实验研究文献。

1.3 文献检索策略 分为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2004 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间的相关文献;各库交叉配合检索,避免遗漏;中文检索式为“三叉神经痛AND针刺OR针灸”,英文检索词为“trigeminal neuralgia”AND“acupuncture -moxibustion”OR“acupuncture”OR“acupuncture -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关键词为“三叉神经痛”、“针灸”、“针刺”;不能获取的文献于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手工补查。

1.4 评价方法

1.4.1 研究质量评价 对文献是否使用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是否随访及失访退出等指标,采用改良Jadad量表进行评分。

1.4.2 Meta分析 采用Cochrane国际协作组织提供的Review Manager(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4.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指标采用总有效率。计数资料应用计算合并的比值比(OR)表示,然后进行统计学异质性检验(Test for heterogeneity),取显著性水平α=0.1以提高其敏感性,当试验结果P<0.1时表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 。选择OR作为效应尺度指标,计算其95% 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4 发表性偏倚 发表偏倚的检测通过RevMan5.3统计软件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检测。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共检索到390篇文献,其中355 篇为中文文献,7篇为外文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有12篇文献符合要求,全部都为中文文献,故可能存在语种偏倚性。纳入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58例。其中治疗组为单纯针灸疗法或含针灸疗法的联合疗法,而对照组为非针灸疗法的其他单纯疗法或联合疗法。各组研究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改良Jadad量表质量得分情况详见表1。

2.2 文献评价

2.2.1 纳入、排除和诊断标准 纳入的12篇文献有3篇文献[1-3]含有纳入标准,4篇文献[1-4]含有排除标准。收集文献中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的有2篇[1,5],采用2004 年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制定的PTN 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篇[2],采用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篇[6],采用《2000 个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篇[7],采用《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篇[1],采用贝政平主编《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的有1篇[8],采用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篇[3],采用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中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篇[4]。

2.2.2 纳入试验的治疗评价 研究数据总体上看,本次实验纳入的文献质量相对较差,表现为所纳入12篇文献均未使用盲法处理,而试验样本例数选择并未进行样本量估计,且大部分随机分配方法只说明用了随机方法和分配隐藏方式。实验按改良Jadad 量表评分标准评价均为低质量的文献。其中提到分配方法为随机并且具体办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的有5篇[1-3,7,9],其余只说明用了是随机分配,并未说明具体随机分配方式。对于患者年龄有11篇[1-8,10-12]提及。只有1 篇文献描述试验对象脱落及失访情况[1]。说明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有1篇[1,10]。今后的科学研究须严格按照科学的试验方案进行,严格实行随机分配和分组隐藏,记录好脱落和失访的病例,最后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主要信息。

2.2.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有4篇[3,5,8,10],使用针刺加中药的文献有3篇[1,7,11],使用针刺加西药的有2篇[4,9],使用针刺加温和灸的有1篇[6],使用针刺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文献有1篇[12],使用电针加通络止痛方的有1篇[2]。对照组均为西药,其中1篇[9]是卡马西平加多虑平作为对照,其余11篇[1-8,10-12]是单用卡马西平是作为对照。

2.2.4 不良反应、安全性及脱落评价 本次实验研究的文献中,只有2项研究[1,10]提及了不良反应。其中一项研究中说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嗜睡12例、胃肠道反应6例、眩晕5例,未说明对不良反应的处理。另一项研究提到不良反应的例数,并未说明不良反应具体是什么。其余研究均未提到不良反应。

2.2.5 Meta分析森林图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χ2=14.65,P = 0.2,表明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total) OR=4.15,合并效应量OR的95%可信区间为(2.76,6.23) 表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Z=0.85,P<0.00001,表明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具体见图1。

2.2.6 Meta 分析漏斗图 图2以标准误作为Y轴,以OR作为X轴,绘制漏斗图。对于总有效率比较呈不对称的倒漏斗型分布,说明存在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Meta分析森林图描述了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总有效率,菱形落在垂直线的右侧,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西药。Meta 分析倒漏斗图呈不对称的漏斗型分布,说明纳入实验研究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这与阴性结果的文章不容易发表并且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本研究运用Meta分析对搜集整理到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总体疗效评价,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方面高于西药方法,说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要优于西药治疗方法。从不良反应的角度看,针灸因素无明显不良反应,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证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由于纳入的RCT和CCT研究过少,特别是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实验研究更少,并且存在纳入排除标准不统一、诊断标准参差不齐、质量高的实验研究少、没有盲法运用、病例脱落失访情况报告不具体详实、文献存在语种偏倚等问题,导致还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还需要大量高质量临床证据来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在以后的临床对照试验中,应该多开展一些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实验研究,以便能得到更为可靠、准确的临床资料,为临床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蔡国锋,赵慧.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6-10.

[2]刘宏,胡泳涛.通络止痛方结合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3):209-212.

[3]王丽芬,陈坤.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28-30.

[4]翟文红,杜强.针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65-66.

[5]孙赫楠.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5例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9):139.

[6]杨阿根.温和灸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J].陕西中医,2007,28(1):91-92.

[7]杨双娥,张银川.平衡针刺联合三叉镇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35例[J].中医研究,2013,26(1):45-47.

[8]赵娜,贾成文.腹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09,29(16):47-48.

[9]郭彩华.针灸辅助卡马西平、多虑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91-92.

[10]陈春平.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4,5(14):51-52.

[11]王小荣,张成升.平衡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2011,20(6):712-713.

[12]朱德军,彭兴甫.针灸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7):39-41.

篇5:三叉神经疼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运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大的优点就是: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安全,副作用非常的小。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初次采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能会被针灸的针给吓到。因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些穴位所在的位置比较特殊,很多穴位都在脸上。所以不免会引起初次针灸治疗患者的恐慌。因此,在初次治疗时,可以采用卧位。这样可以避免晕针,达到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现在是公认的。但是,患者们在寻求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时候,也不可盲目。特别是有些不法分子,会钻空子。如果你想选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篇6:牙疼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呢

1、疼痛难以忍受时,可以吃一些止痛药做应急处理,药物无效就要去医院手术治疗或者封闭治疗。因为疼痛是阵发性的,所以在间歇期的护理和预防尤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诱发疼痛的因素,洗脸刷牙时动作要轻柔,寒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

2、饮食要注意较软的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选择流食,尽量避免吃油炸,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当然也要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平时应该多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清火解毒作用的食物。

3、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的舒畅,可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增强体质,也能适当的放松心情,也可以进行自我头部按摩,用拇指或食中指按揉阳白、鱼腰、太阳、四白、上关、下关、承浆等穴各1~2分钟,双手交替拿捏曲池、合谷、内庭,用拇指点按太冲、太溪。

篇7:中医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

1、抗痫药物

(1)卡马西平(痛惊宁)为首选药。开始0.1g,每日2次,以后每天增加0.1g,直到疼痛停止后再逐渐减少,找出最小有效量维持,一般为0.6~0.8g/日,约70%病例有效(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g/日)。

注意:可有眩晕、思睡、恶心、行走不稳等反应,但多在数天后消失,偶有皮疹、白细胞减少。

(2)苯妥英钠。开始0.1g,每日3次,如无效,可每日增加0.1g(最大量不超过0.6g/日)。约50%病例有效。

注意:长期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皮疹、有时牙龈增生,偶见白细胞减少。

(3)以上两药单独应用效果不明显时还可以合用。

(4)氯硝安定2mg,每日3次,40%~50%病例有效。

注意:可有思睡、步态不稳等反应。

2、氯苯氨丁酸。起始剂量5mg口服,3次/d,常用剂量30~40mg/d。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嗜睡等,约30%的病例不能耐受副作用。

3、维生素B12。国外文献报道大剂量维生素B12可能缓解疼痛,机制不清,剂量为1000~3000µg,肌肉注射,每周2~3次,连用4~8周为一疗程。通常无副作用,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和复视等。

4、哌咪清。文献报道哌咪清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剂量为第1~4天,为4mg/d,第5~9天。6mg/d,第10~14天,8mg/d,第14天以后,12mg/d,均分为2次服。约83.3%的病例可出现手颤、记忆力减退、睡眠中肢体抖动等副作用,多见于用药后4~6周,通常不需终止治疗。

5、七叶莲(野木瓜)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疼痛减轻后改用口服药片3片,每日4次。

二、针灸治疗

针刺患侧的攒竹、风池、下关透颊车、四白、合谷、足三里等穴。亦可用耳针疗法。

三、封闭疗法

本方法是注射酒精于三叉神经分支,破坏疼觉传导,注射区面感觉丧失,从而获得止痛效果。由于面部感觉丧失,有的患者觉得比疼痛更难受,因而一般不宜选用。

四、手术治疗

1、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

篇8: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来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针灸科, 年龄24~52岁;病程1个月~5年, 按就诊先后次序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中, 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25~51岁;对照组30例中, 男性14例, 女性16例, 年龄24~52岁。纳入标准: (1) 年龄24~52岁; (2) 符合诊断标准; (3) 依从性好, 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1) 经过电凝、手术, 神经纤维功能丧失者; (2) 年龄<24岁或者>52岁,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严重心、脑、肝、肾疾患以及血液病患者; (4) MRI或CT示颅内器质性病变; (5)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且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1]:

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治疗, 主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合谷、外关。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头临泣、丝竹空, 第二支痛选四百、太阳、上关, 第三支痛选下关、地仓、大迎, 用28号1.5~2.0寸毫针, 针刺泻法, 以患者产生酸、麻、肿、胀感或触电样感传为度。留针30 min, 每天行针1次, 间隔行针2次, 1个疗程30次。各个穴位的进针注意深度和手法, 治疗1个疗程, 随访3个月, 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 每次200 mg, 若疼痛不止, 可根据情况调整, 最高量每天不超过1.2 g, 每天3次,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 并随访3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 有效, 无效。临床显效:疼痛停止, 面部感觉等功能正常, 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有效:疼痛停止后, 3个月内复发, 疼痛时间间隔延长, 但发作频次较前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25%。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例,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 有效10例, 无效10例,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例。两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程呈周期性发作, 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开始数秒钟到1~2 min, 即骤然停止。每次发作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以后症状常可逐渐减轻而消失或明显缓解 (数天至数年)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属于神经系统的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中医病因病机也尚不确切, 治疗上无特异性药物和方法, 但总的治疗原则是以止痛为主, 针灸治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肯定、方法多样。有关研究指出针刺治疗此病的作用原理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发生疼痛的三叉神经干, 缓解痉挛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阻断其疼痛传导及异常放电, 促进代谢, 加速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 从而发挥镇痛作用[3]。

针灸是在中医学中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经络中的气的流向。现代科学从组织学和生理学上尚未发现气、经络或者穴位的存在, 且部分当代针灸使用者并非依据传统理论体系进行实践。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 临床表现为疼痛、瘀斑、麻木、肿胀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 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治疗主要是针刺可直接作用在产生疼痛的三叉神经神经干, 阻断其异常放电和疼痛的传导, 针刺还可以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节来改善局部血供的状况, 发挥镇痛的效用, 在治疗中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及其深度, 以得气为主[4]。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上, 针灸对三叉神经痛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且疗效持久, 同时又可减少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复发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相关的参考和依据。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0例, 采用针灸治疗, 取穴神庭、印堂、人中;风池、完骨、天柱、合谷、外关。对照组30例, 对照组采用服用西药卡马西平进行治疗, 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效果, 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1例,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 有效10例, 无效10例,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例。两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针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优于现有的有效药物。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上, 针灸对三叉神经痛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且疗效持久,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翔, 李平.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3 (10) :596-597.

[2]任正强.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系统评价[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3]王丽芬, 黄丽萍, 罗琼, 等.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 (7) :28-30.

篇9: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70例分析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痛;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06-01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病证,是指整个或部分面部肌肉、骨骼及面部其他组织疼痛的症状[1]。初起发病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疼痛程度也是越来越重,病情较顽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对原发性针刺有很好的治疗作用[2]。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针灸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男10例,女60例,年龄49~61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1~10年,平均4年。右侧55例,左侧15例。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采用针灸治疗。

1.2 方法:主穴取下关,无论哪一枝痛,均以此穴为主。另外,第1枝痛者,加阳白、头维、本神、印堂、攒竹、丝竹空;第2枝痛者,加迎香、四白、瞳子髎、禾髎、角孙;第3枝痛者,加听会、颊车、大迎、翳风、天容等;疼痛涉及到发际者,可酌加该部位适宜的穴位。辅穴多采用对侧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行间、中渚、液门、昆仑等,痛甚者可取双穴。每针3~4次后,可只针1次健侧穴位,疗效更佳。操作:用平补平泻法,找到针感后留针15~30分钟,疼痛较重者可酌予延长留针时间,必要时可留针1小时以上。10次为1个疗程,若症状尚未完全消失,可停止1周后,再针第2疗程。若针3个疗程仍不能治愈时,可考虑改用其他疗法。

2 结果

临床治疗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30例,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31例,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减少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其中3~4月内复发10例,继续针灸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面痛的发生与肝、肾、胆、脾、胃有关。由于肝郁化火上冲,或过食炙煿辛热之物,引起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或风寒外侵,寒凝血滞头面,或痰浊内盛,郁滞化火,痰随火升,气血与痰上凝于头面,或瘀血内阻,肝阳上亢而发为此病。

风热挟痰阻络多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性疼痛而且难以忍受,鼻旁或唇旁有痛点,发作前并无明显先兆,发作时突然疼痛,以颜面部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也可为一侧面部疼痛,但左右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发作时,可见面红、出汗、眼结膜充血等,发热口干,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郁日久生热,痰火阻络则见面部疼痛,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肌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风寒挟痰阻络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疼痛多为剧烈难忍,疼痛时面色苍白,疼痛遇冷则甚,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肝郁化火,面部灼热疼痛,疼痛多因情志抑郁而诱发,发作呈突发性,疼痛遇热加重,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咽干口苦,時有叹息,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气虚血瘀,面痛日久,后期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疼痛呈刺痛,痛处不移,面色晦滞,舌淡白或有瘀血斑点,脉沉细而弱。

面痛的辨证有虚有实。病程较短,疼痛偶然表现为胀痛,掣痛,灼痛,且痛势剧烈者属实,其治疗当以"通"为主。如祛风、清热、散寒、理气、化痰等法,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务使脏腑气血调和而疼痛自止。凡病程较长,疼痛频发,以隐痛、空痛为特征,且痛势悠悠者属虚证,须视其气虚、血亏、阴伤、阳损之各异,选用益气养血、辛甘通阳、滋阴活络等法。更有虚实错杂,又当视其证候特点,或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补虚,以达补正壅邪,攻不损正的目的。

针灸治疗疏通经脉,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额部痛:攒竹、阳白、头维、率谷、合谷、解溪。上颌痛:四白、颧髎、上关、迎香、合谷。下颌痛:承浆、颊车、下关、翳风、内庭、夹承浆。有风寒或风热表证者加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太冲、三阴交。耳针:选面颊、颌、额、神门[4]。每次取2~3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或用埋针法。针刺治疗时局部穴位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患者应起居有规律,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过激、精神紧张。

参考文献

[1] 刘冠军. 中医针法集锦[ M ] . 南昌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88.

[2] 孙国杰. 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3914.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2-474.

[4] 黄聪明,苏稼夫.针刺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7-18.

篇10:神经痛牙痛应该怎么治疗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点穴”的方法治疗神经性牙痛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法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见效快、经济方便,不受任何条件、设备、场合限制等优点。患者可以自己进行治疗,也可以让别人帮助做。这种治疗方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效果相当的突出。

神经性牙痛手法操作:患者坐位,医者站立患者身侧(也可患者自己进行),一手固定头部,一手以拇指按揉颊车、合谷,然后点压耳后主穴(注:左侧牙痛取左侧穴位,右侧牙痛取右侧穴位),点压时致患者面部有麻胀痛感为佳,点压2分钟,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能力为度。患者在自行治疗时须弄清穴位的准确位置,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治疗神经性牙痛应该注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口腔卫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刺激到牙龈,在平时的刷牙漱口当中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选用一些药物牙膏针对性的治疗口腔内有炎症,对于神经性牙痛的急性发作,我们可以采用冷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篇11:三叉神经痛的四大自我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是医学界公认的神经系统中最痛苦、最顽固、治疗最困难的一种疾病,有“不死的癌症”之称。疾病不仅给病人带来了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给病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在这里为广大病人朋友讲一下三叉神经痛的四大自我治疗方法。

1、三叉神经痛患者易因情绪波动而引起发作,平时应随时备有安定片,一旦遇有突发情况,使情绪不稳、精神亢奋,而诱发神经血管应激过程,可服安定0.5-1片,咀嚼后下咽,使其迅速吸收入血,使兴奋的状态镇定下来;

2、三叉神经痛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都很高,尤为对寒冷刺激,指导患者用温水洗漱,冬天着装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而导致疼痛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自我治疗3.要有正常的工作规律和生活节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包括脑力和体力,要适当休息娱乐,放松紧张心态,使自己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4、三叉神经痛的自我治疗4.疼痛发作时,要按时就餐,以松软为主,可用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半流食以保证每日的营养。营养搭配

神经组织中含有糖脂,而碳水化物是糖蛋白、粘蛋白和糖脂不可缺少的成分。维持正常神经功能需要糖。因此,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需要高碳水化物饮食来供给能量及保护神经功能,每日需要350~400g。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特别是磷脂和固醇

等,脑和外周神经组织都含有鞘磷脂(Sphingomyelin),磷脂对动物生长发育很重要,并且也能增加脑的免疫能力。脂肪可多用植物脂肪,以避免胆固醇升高。

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对保护颅神经损害很重要。维生素B1是脱羧辅酶的主要万分,在碳水化物的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神经炎,因为神经是燃烧及消耗糖的组织,若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乳酸堆积,侵入脑部,毒化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消耗氧的能力减弱,以至引起暂时性的痉挛。而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都是神经炎的表现。成年人每日维生素B1供给量为1.2~

1.8mg,治疗量100mg。维生素C供给量为75mg,治疗量200~300mg。营养疗法

膳食制备时,禁食刺激怀食物,如洋葱、生葱、大蒜、鲜柿椒、韭菜、蒜黄等。禁用刺激性调味品,如干辣椒、五香粉、芥末、咖喱粉等。禁饮各种酒类。膳食温度要适宜,不要过冷或过热,以避免化学和物理刺激,引起剧烈融洽。若刺激感觉纤维,易引起面部神经感觉减退及三叉神经疼痛。并能刺激动物支神经,加剧咀嚼肌萎缩。饮食供应方式可给流质,每日5~6餐,应配制高蛋白、高糖液体食物,如牛奶冲藕粉,牛奶冲蛋花,鸡汤甩蛋花、肉松过箩粥等厚流质,使患者有饱足感。或用高速度捣碎机,将面条、米饭、粥、饺子、炒菜、红烧肉等,皆可捣成乳糜状食物,供患者食用。

相关阅读: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偏方:

1、白芷、川芎、南星各6克,葱白12厘米。上药共研细末,用蜂

蜜15毫升调成糊状,敷于太阳、印堂上30分钟。

2、生南星、白附子、五味子、川芎各30克,细辛、木香各9克,全蝎20个,共研细末,水调为糊状。每次用药10克,贴敷于太阳、百会,每日换药一次。

3、马钱子30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15克,共研细末,加香油、清凉油适量,调膏状。贴敷于患侧下关、太阳、颊车、扳机点,每次贴2次,隔日换药1次。切忌入口。

4、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南星15克,生半星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糊状,贴于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5、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0克。上药共研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并摊贴于太阳穴上,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上述是对三叉神经痛的四大自我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只有按照上述方法一一实施,才可以在生活中避免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次数,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发作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组常见的临床疾病综合症,严重的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治疗三叉神经痛刻不容缓。

相信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一直是所有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三叉神经痛的出现不仅干扰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给患者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您被持续的不良情绪干扰而尚未寻求到一个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络通康可以帮您解决这一难题,希望所有的三叉神

篇12:三叉神经疼针灸的效果好吗

中医学中三叉神经痛属“面痛”、“面颊痛”、“面风痛”等范畴。

由于本病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也没有身体特效性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且复发率也很高,手术治疗也可产生诸多并发症,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虽然不及治疗面瘫效果好,因此目前仍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本病以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本病初起多为实证,宜针用泻法或可配合点刺出血。久病耗伤气血者,针宜“静以久留”以扶正祛邪。

在选穴上可局部与远端配合,结合经脉循行特点及不同病因选用穴位。具体选穴原则如下:

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从局部选穴:面部常用四白、颧谬、攒竹、颊车、上关、下关、阳白、夹承浆等穴。局部选穴应注意疼痛所在的分支,就在该支的分布范围内选穴。如第1支常选阳白、四白、攒竹;第2支常选颧谬、上关、迎香;第3支常选夹承浆、下关、颊车等。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从远端选穴:如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三间、曲池;足阳明胃经解溪、内庭;手太阳小肠经后溪、腕骨;足太阳膀胱经昆仑;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足少阳胆经丘墟、足临泣。

根据三叉神经在面部出颅的部位选穴:如眼支的分支眶上神经从眶上孔出颅,可选该部位的攒竹或者鱼腰;上颌支的分支从眶下孔分出,可选该部位的四白穴;下颌支的分支颏神经从颏孔分出,可选该部的夹承浆。

根据病因选穴:除选用上述腧穴外,还须辨证选穴。病程较久,气血亏虚者可选足三里、关元等,以扶正祛邪;气滞血淤者加太冲、内关;风寒或风热者加风池等。

篇13:三叉神经痛针灸怎么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出疼痛,而且疼痛主要在三叉神经某支或几支,有急剧疼痛,有针刺、触电、刀割或烧灼等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理想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少,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选65例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CT及MR等检查扫描排除了器质性病变。随机把65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3.5±5.8)岁;病程7d-15年,平均病程(3.6±1.2)年;根据疼痛部位不同,15例疼痛在左侧,17例疼痛在右侧;根据分期辨证,12例为急性发作期,9例为疼痛持续期,11例为缓解期;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2.2±6.1)岁;病程7d-15年,平均病程(3.5±1.3)年;根据疼痛部位不同,16例疼痛在左侧,17例疼痛在右侧;根据分期辨证,11例为急性发作期,10例为疼痛持续期,12例为缓解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应用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口服西药卡马西平治疗,200mg/次,3次/d,经过1个月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应用中医针灸治疗,选择患者印堂穴、神庭穴、风池穴、合谷穴、完骨穴、天柱穴及人中穴等,配合局部配穴进行治疗:对第一支痛取阳白、攒竹及丝竹空、头临泣;对第二支痛取太阳、四百及上关;对第三支痛取地仓、下关及大迎。针灸治疗时选针主要取25号毫针(1.5~2.0)寸,选择针刺泻法为患者施针灸治疗,待患者有麻、重及触电、酸胀等感觉后停止,每日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1次,留针时间每次控制在20min,连续施针治疗30次,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进针手法与深度。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把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指患者头部疼痛彻底消失,且面部感觉恢复,未见复发;有效指患者头痛基本消失,未见复发,疼痛发作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减一半;无效指患者头痛明显缓解,疼痛发作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在25%以下。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针灸是以针刺、火灸穴位实施对疾病的治疗,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经络气流向。根据现代生理学研究,气、经络及穴位只有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和手法实施,选择相应穴位与针刺手法,才能通畅患者经络,保持患者正常的气血运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主要症状是疼痛,中医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面痛”、“头风”及“偏头痛”范畴。因三阳经络受邪,受内伤、外感等因素,由于头部处于机体阳气交汇,一旦卫气不固定就会受风热、风寒等影响,外因使三阳经络受阻,导致经络闭塞,从而产生头部疼痛。而内因多与患者的情志相关,当情绪波动过大时,就会使筋脉痉挛,引起面部疼痛[3]。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调节患者气血,实施针灸治疗可以有效阻断患者头部疼痛和异常放电传导,改善患者神经疼痛情况,起到有效的镇痛效果。中医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了解患者变化,及时调整进针角度与进针深度。中医针灸治疗根据针刺激作用于三叉神经神经干处,可以有效将疼痛与异常放电的传导及时阻断,改善患者头部局部的血供,起到镇痛效果。三叉神经支分布与三阳经循行十分吻合,其中手上少阳三焦经和手上太阳小肠经循行均处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区;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处在三叉神经第三支分布区;临床治疗中要根据微针调其气血和经脉,达到气至病所效果,在治疗进针过程中要注意得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他人研究相符[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疼痛,中医病因和病机并未明确,在临床治疗中也缺少特异性药物与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主要是止痛,实施针灸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而且治疗方法较多,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直接作用在三叉神经干,从而缓解患者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以此阻断疼痛与异常放电的传导,帮助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起到临床镇痛效果。

总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效果理想,而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理想,而且治疗效果持久,能有效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疼痛复发率也能明显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钦彦.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16-317.

[2]袁振涛,王河宝.针刺联合搜风通络止痛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416-418.

[3]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等.气街电针干预合脊柱调衡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8):763-768.

篇14: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闽值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痛阈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痛阈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降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针灸;尼美舒利;坐骨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69-02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是指沿着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放射性疼痛[1]。可分为原发性骨神经痛及继发性骨神经痛,患者活动严重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是我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6~62岁,平均(43.29±3.82)岁;病程1~8年,平均(5.32±1.32)年;咳嗽痛者24例,腰痛者14例,喷嚏时疼痛者18例,排便时疼痛者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征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坐骨神经牵拉征阳性,如Bonnet征、Kerning征、Lasegue征等;胭窝点、踝点、臀中点、坐骨切迹等伴随神经干压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内传导;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

运动、植物神经障碍及反射等,常见跟腱反射基本或完全消失;无骨结核、腰椎间盘突出、肿瘤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

1.3 方法:取环跳、秩边、阳陵泉、绝骨、居髂、昆仑、承山;湿热型患者配阴陵泉、脾俞;寒湿型患者配腰阳关、肾俞;气血虚弱型患者配足三里、膈俞、三阴交;瘀血型配委中、次髂。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穴位,常规情况下为5~8穴,常规进针得气后,选择阳陵泉穴、环跳穴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设置1.5Hz,强度以患者耐受、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瘀血内阻型患者针刺后委中放血3~5滴,寒湿阻络型患者针刺后加灸;气血虚弱型患者尽量减少电针刺激,手法尽量轻柔,采用补法。1次/d,留针30min,连续针灸1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尼美舒利片(生产公司: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44)治疗,0.19/次,2次/d,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停3天进行下一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2]:依据坐骨神经痛的相关疗效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定标准,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患肢

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同时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有所改善,患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没有明显的减轻甚至加重,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l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痛阈值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1、2、3个疗程后痛阈值均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痛阈值变化情况( X±s)

组别例数(n)治疗前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观察组300.95±0.301.40±0.352.03±0.542.65±0.64对照组300.97±0.291.10±0.231.65±0.421.44±0.50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8例(60.00%),有效11例(36.67%),无效1例(3.33%),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0例(33.33%),有效9例(30%),无效11例(36.67%),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学将坐骨神经痛归属于“痹症”范畴,机体素虚,腠理不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導致本病发生,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虚补实泻、辨证取穴、重在得气,从而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养血活血。现代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研究显示,通过针刺人体腧穴可对脊髓及脑部产生刺激,从而使之释放出钙离子、钾离子、内源性阿片肽、5-羟色胺等化学物质,有效阻滞痛觉神经传导,充分发挥镇痛针刺作用[3]。根据坐骨神经的主要特点,配合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不易复发。针灸治疗该病通常是根据经络进行辩证取穴,主要穴位是阳陵泉和环跳[4]。在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中,阳陵泉是比较重要的穴位。通过药理研究可以看出,艾灸有利于提高免疫能力提高,使白细胞数量增加,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神经修复能力。本次治疗通过电针适当增加刺激量,从而促进神经功能传导,痛阈明显提高,有效止痛。本研究通过坐骨神经的生理病理特点、解剖特点、针灸镇痛机理等给予患者针刺治疗,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陈美仁,王萍,成钢,等.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杂志,2007,48(3):238-240.

[2] 张征.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4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124-125.

[3] 付荣,地里努尔·玉山.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8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5):371.

篇15: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方法

1、坐骨神经痛按殷门穴

位置:正坐,将双手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其他手指以握拳的方式弯曲,放在大腿后侧正中间及臀部与膝盖中间偏上的位置,中指所指的区域就是殷门穴。

功能:臀股麻木,腰脊疼痛,及急性腰部扭挫伤,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手法:利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此穴,每日1次,每次2分钟。

2、坐骨神经痛按秩边

位置: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功能:此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调理下焦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腰背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3、坐骨神经痛按中渚穴

手法:拇指按压中渚穴2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

功效:刺激此穴可舒经活血,对头晕目眩、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有治疗作用。

4、坐骨神经痛按环跳穴

位置: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手法: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两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疼,坐骨神经痛等。

5、坐骨神经痛膀胱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膀胱的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6、坐骨神经痛巨髎穴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腰腿痹痛: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7、坐骨神经痛大肠俞

上一篇:关于内墙粉刷及墙体砌筑应注意的问题下一篇:西宁市文明城市宣传标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