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名著西游记的读后感

2024-04-30

中学生读名著西游记的读后感(精选7篇)

篇1:中学生读名著西游记的读后感

读名著,学名人——名著《西游记》读后感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日不变的是那种真情流露和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西游记》时都会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又不服天上各个神仙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称为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舒坦,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向往自由的生活。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终于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在这个剧本中,我始终一如既往的支持孙悟空这个角色,虽然这个只是一个角色,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少遇到这种现状几乎没有,但是孙悟空那不懈的精神还是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因为他有一颗不服输,不认输,忠心耿耿的心将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

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懒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的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当我翻开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故事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强正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单纯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体现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永不腐败的精神支撑着未来!

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船厂技工学校高一:苏秋兴

篇2:中学生读名著西游记的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与妖魔鬼怪做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初读《西游记》,唯读其人物的神奇,情节的曲折,尤其是各路神仙妖精与师徒四人玩“不同的过程,永恒的结局”的游戏,也可以说只是在看热闹。今年暑假,再读《西游记》,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么浅薄,也不再只是钦佩某个人或某项本领了,而是有了另类的人生感悟。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艰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多次被捉住,但从未放弃逃生,他们这种执著,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记得一次我和父母去登山,我兴奋极了,信誓旦旦地说要登上山顶,体验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但当我登到一多半路程的时候,就登不动了。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我的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早已不听使唤了。我抬头望了望山顶,决定放弃。但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我最终登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享受着凉风的微抚,从心底感到痛快。再举目远眺,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于是,我感慨,如果我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目标,那么也就放弃了如此美好的人间仙境。我们只有像唐僧师徒一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实现目标,成就大事业。

我们的求学之路又何尝不是荆棘丛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呢!如今的我们,正坐在九年级的教室中,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每天在题海中遨游,与书山为伴。每天晚上看着家人熟睡的情景,我也曾多次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这光环背后的汗水和泪水,我们想要有这样的光环不经历痛苦与磨难,又怎么可能呢?想到这,我再次放弃偷懒的念头,投入到学习中去。

篇3:善读名著,激发学生潜能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师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使“枯燥”变“乐学”,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乐趣,从而挖掘其原始动力,使之乐学、善学、自学。不用担心学生没有这个能力,重要的是要相信学生,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能力才能够得以发展。

新版电视剧《三国》与老版相比并不逊色,虽然在忠实于原著方面有些欠缺,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电视剧。我们可以从新旧版本的不同与比较方面激发学生对比观察,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有同学指出,老版的虽忠实于原著,但场面不够大气,新版则着重于场面,对原著的理解不如老版,如“温酒斩华雄”一段,新版关羽的形象塑造就没有老版细腻。两部电视剧,究竟哪个版本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哪部作品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呢?学生就必须稳下心,坐下来,认真研读书本,才能够找到其中之奥妙。如此,就能够激发学生探知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作品当中,找寻自己所需,使思维发散,自我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大量的阅读优秀作品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

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关于阅读量的问题,前人告诉我们:越多越好。遗憾的是,许多学校把阅读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大量的作业占据学生们的课外时间,使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语文教师万不能与之同流,当务之急是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帮助学生从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读书的要旨。理由如下:阅读量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从量变到质变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于对作品的理解,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培养其多面思维,从中找到属于个人的东西;阅读是形成“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才能使之和谐发展;阅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其他学科得到提高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只有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提升,才能在“写”的能力上得以提高,从而顺利表达个人见解。

三、系统总结,在阅读上走“捷径”,快速提高掌握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名著上,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名著的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许多学生对名著的掌握仅限于一些重要情节的记忆,对当中的人物形象仅限于一两件事,缺少纵向思维,容易以偏概全,因此,通过问题设计来解决这一难题,就能够对作品整体把握,提高阅读效率,使自己的知识素养得以快速提高。

1.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以人物为基础来串联而成的,我

们可以把作品中所出现的重要人物列举出来,督促学生以这些重点人物为基础,重点阅读重要篇章,以使他们能尽快掌握作品真谛。例如《三国演义》的重点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吕布、曹操、马谡、司马懿、陆逊、姜维、魏延、貂蝉、糜夫人、孙夫人、董卓、王允、杨修、袁绍、刘禅、曹丕、鲁肃等。通篇而览,这些人物是作品的核心,教师把重点人物列举出来,有助于学生把握整部作品,通过人物的大串联疏通作品所要揭示的中心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说”的方法,让学生讲出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从作品的开端讲述到作品的结尾,每位学生可能对每个人物把握的角度不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倾倒出来,汇小流成江河,对于名著的把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 针对特殊人物身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归纳对人物的理解。

我们以《红楼梦》为例来说明。该部名著中有两位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贾母和刘姥姥。分析刘姥姥。事件一:凤姐插花。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凤姐随即把一盘花,横三竖四地插了她一头,使贾母和众人笑得不得了。虽然遭到凤姐众人奚落,可刘姥姥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如今这样体面起来。”她并没有因被人耻笑而恼怒。事件二:救巧姐。当巧姐要被狠舅奸兄骗卖时,恰巧被刘姥姥撞见,她急中生智帮助巧姐逃到她家,躲过了一场灾难。事件三: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本来凤姐要使刘姥姥出丑,可她浑身充满快乐的细胞,充分展现了她的机智风趣。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刘姥姥的特点:朴实善良、温顺随和、从不恼怒;机智幽默,善于逢场作戏,言语得体,八面玲珑;知恩图报,不畏强权,从容不迫,勇于救人。我们还可以从贾母和刘姥姥的言语、行动对比中掌握不同身份的人对于生活的不同追求。

我们通过对人物的归纳,不难从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找到关联事件,以增加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篇4:与学生一起读名著

一、 切入主题

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著。名著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意义,所以,小学生一定要阅读文学名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于是,我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走进名著的教学活动,一学期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 兴趣牵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读名著也好,读其他的课外书籍也罢,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想要读、愿意读。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故事:有一位中国学生在瑞典上学,班里的角落有个图书橱可供同学借书看,一次只能借两本,借书要在老师那里做记录。一学期后,老师赠给了这个中国学生一张画着小虫的小书签,上面写着:本学期你已经读完了26本书,祝贺你成为第一个小书虫!其实,那时候他读这些书很简单。比如第一本书共有五页,第1页只画了一个红色气球,第2页上是蓝色气球,第3页是绿气球,第4页是黄气球,最后一页是一个字“乓”,气球全炸了。这本书读完学会了五个单词,生动而又有趣。就这样的书,他在第一学期读了26本,到第二学期读了20多本稍难的,一学期一学期这样读下去,几年后他就能阅读原文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名著了。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长久的阅读兴趣,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是要及时鼓励,多加表扬,多让学生在鼓励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好多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爱读、多读名著,都各有各的好办法,这跟“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导语激趣”,通过几句精炼贴切并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有的教师则“故事激趣”,通过讲解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还有的教师则“畅谈激趣”,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读的名著畅谈故事

情节、趣事或一些写法,把自己体会到的阅读乐趣与大家共同来分享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关键在坚持。

三、 注重引导

光有了兴趣还不够,教师还需要注重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让小学生不但乐读,还要会读、读好。其实这里所说的读,主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与泛读。我们提供给小学生的应读之书,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要慢慢“煮,”慢慢被学生所内化,应当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或模棱两可的地方还要停下来做个记号,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直到弄清楚为止,这就是精读。

另有一些名著呢,它们有的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有的是个人兴趣所在的课外名篇,像一些童话故事书、小说、文化传承书目等,就可以略读甚至于泛讀了。所不同的是,略读的速度比较快,可以一目几行,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而泛读呢,相当于浏览,速度也就更快了。相同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不言而喻,学生有了方法的指导,就会有选择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条理地读。我们辛苦推荐给学生的好书也就不会让学生“硬”得难以咀嚼,多得难以“消化”了。

四、 培养能力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读一千本书,不等于会读书;但是不阅读群书,那就肯定不会读书。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前能思能疑,在阅读过程中能圈能点,在阅读完成后能说能写,那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逐渐提高。悦读、会读、能读、泛读的最终,还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 读中成长

最后,我想引用顾炎武的这副对联来表达我的思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我们把读书作为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个重点活动,让古典名著走进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蕴含丰富的名著,使学生在读书中快乐地学习,理性地继承,在阅读古典名著中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篇5:名著西游记中学生读后感

我从文章中学到了很多。唐三藏坚持不懈,不惧任何困难西天取经,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他在取经路上磨难重重,一次一次被孙悟空救出,受到了惊吓,但并没有被困难以及侵害他的妖怪吓倒。他的坚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猪八戒和沙和尚一直在保护着三藏,护送他西游。

另外一位让我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他神通广大,英勇善战,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打败了众多妖魔鬼怪。更让我欣赏的是他的报恩。他原本被埋在石头下面多年,是唐三藏把他救出。孙悟空对他感恩戴德,全心全意护送师傅。有时候三藏训斥他,他也不记仇,依然如故。他们经过艰难险阻,终于取到了真经。

篇6:名著《西游记》小学生读后感

我看了西游记9、10章以后,我最喜欢第十章的小玉龙变身白龙马的情节。

当时悟空和唐僧正走在涧边,突然一只玉龙从涧水中钻出来,悟空把唐僧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就和龙打了起来。最后还是菩萨把玉龙变成了白龙马。菩萨还送了孙悟空3根救命毫毛。

我要是也有救命毫毛就好了,就不会害怕坏人了。

篇7:小学生名著西游记读后感

小学生名著西游记读后感1

寒假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书中唐僧带领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行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千辛万苦终于至西天取得真经。那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写都让我为之着迷。其中,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让我不由反复研读,感受颇深。这一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打白骨精”。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在漫漫取经路上来到一座险峻荒山,山中有个自称“白骨夫人”的白骨精,白骨精为了能吃到唐僧肉长生不老,先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子试图接近唐僧,被寻斋而归的孙悟空一眼看穿,“掣铁棒,当头就打”,却被唐僧误以为“无故伤人性命”并念了《紧箍儿咒》,悟空疼得只能假意求饶。化身而去的白骨精并不甘心,先后变成前来寻女的老媪、老翁哄骗唐僧,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妖精阴谋,毫不犹豫“举棒照头便打”,最终使白骨精现出原形。可唐僧却执迷不悟,非要把孙悟空赶走。悟空无柰,只能“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暂时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孙悟空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不管取经路上多么艰辛,不管唐僧念多少遍紧箍咒,他只知道一路以降妖伏魔为己任,面对委屈冤枉,从不放弃,只要唐僧师徒有难,马上赶回来相救。由此想起自己,在学习中需要的不正是孙悟空这种执着的精神么?制订好的学习目标就应坚持到底,即使遇到困难,不是想着退缩,而是千方百计去解决它。坚强、努力、奋斗,就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学生名著西游记读后感2

《西游记》这部经典神话小说,作为中国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如今,拿起这本沉甸甸的《西游记》,想起扣人心弦的情节真让我感慨万分。书中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前往先天求取真经的故事。他们一路颠簸坎坷,力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雷因寺取得真经。

《西游记》是一本神话小说,在作者精妙的笔法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他们性格各异,个性突出。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它拥有七十二般变化,他的变幻莫测令人惊叹,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就已显现它的神通广大。他嫉恶如仇,性格精明而又淘气,在取经路中他是妖魔鬼怪的克星,妖怪的骗术瞒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猪八戒是令人喜欢的二号人物,他的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真叫人笑破肚皮,他在我看来确实傻得可爱,他所具备的“贪、嗔、痴、惧、色、懒”使人物个性更加突出,他与孙悟空常常制造出滑稽搞笑的情节。猪八戒看似无能,实则忠诚老实。师傅唐僧有一颗慈悲之心,他用他的真经来感化世人。

沙僧是从不被师傅操心的`徒弟之一,他勤劳、老实,他无怨无悔地挑起行囊重担跟随师父取经。师徒四人攀山越岭,过河渡江,他们不愁路远,不惧艰险,不畏困苦,只为求得真经。最终他们也不负众望,取得真经,功德圆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竭尽全力去完成,不可半途而废。这也给予我不少启发,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敢于跟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让我们将这个经典的作品永远铭记于心吧!

小学生名著西游记读后感3

《西游记》是由古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里面讲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师徒五人去西天取经的一个故事。

谁会相信一个曾经大闹天空的猴子,而且还是猴王的孙悟空,在现代谁都知道猴的脾气是很急的,更何况是一只曾大闹天空的猴子呢,他最后竟然与唐僧等人一起修得正果,那是因为他机智果断、忠心耿耿,一心保护唐僧,最终才成佛。

谁会相信猪八戒这头坏事干尽的猪,这头猪不但好色还贪吃,曾经胁迫高老庄的女儿嫁给他,但是他竟也会得到佛祖的认可成为了佛,那是因为他虽然好吃懒做,但是在孙悟空不在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冲出来保护师傅,最后才苦尽甘来。

沙僧是一个在流沙河吃人的妖怪,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佛,一个忠心善良的佛,因为他吃苦耐劳,非常听师傅的话,最后被佛祖升成了佛。

最重要的是唐僧,他领导他们四个走了十万八千里,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虽然他可以让孙悟空骑筋斗云一会就到,但他还是选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不仅这样,他还十分善良,连一只蚂蚁都不愿踩死。

正是因为他们师徒五人团结一致,一起走过了十万八千里,最终都成了佛,那难道我们不可以吗?如果我们学会坚持学会善待别人,学会多为别人想一定,多一些爱心,那这世界将会多美好!

小学生名著西游记读后感4

猴王出世这一回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奋发学习本领的经历。昭示了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朴素的正义感。可以说为日后孙悟空降妖除魔埋下了伏笔。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小学生名著西游记读后感5

放下《西游记》,我就犹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电影。有懦弱而又诚心向佛的唐僧,有嫉恶如仇、重情崇义的孙悟空,有集贪,懒,色,馋于一身的猪八戒,有老实憨厚的沙僧。

书中讲述了师徒四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以前我看过电视剧,如今读完《西游记》,我对里面的人物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孙悟空,忠心护主,一切妖魔鬼怪魑魔魍魉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护着唐僧西行取得真经,为斗战胜佛。孙悟空虽然有七十二般变化,却改变不了他身后的那根尾巴,以至于在跟二郎神斗法是被识破。孙悟空是贯通全书的人物,吴晨恩把猴子的调皮,灵敏,不服输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造就了孙悟空乖张又不失圆滑的形象。

猪八戒,贪,懒,色,馋。被迫出家后,取经的心一直不是很坚定。梨山老母菩萨稍一试探,立马原形毕露。后来取经的一路上,八戒三天两头嚷嚷有散伙,所以虽然取经回来,但也只当了个金坛使者。

沙僧是整部戏里的和事老。原本是天宫中的卷帘大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因打破酒杯被贬,坠入流沙河,整天吃人不日。后经观音菩萨点化归顺佛门。他任劳任怨,沉默寡言。号金神罗汉。

唐三藏虽然没什么特殊本事,他慈悲善良,收了三个得力的徒弟。他潜心向佛,一心只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时常真假善恶不分。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棒打死貌美如花的女儿,第二棒打死瘦骨嶙峋的老奶奶,第三棒打死风烛残年的老公公。唐僧气得把那紧箍咒来回念了二十多遍。可他哪知道孙悟空对他的好哇。

上一篇:做一个有道德的文明人下一篇:白天防震避震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