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2024-05-05

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共6篇)

篇1: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2017年,全市受理监督的新开工及续建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共计369项,监督覆盖率100%。从管辖权属看(如图1),省管项目共计4项,市管项目共计41项,县管项目共计324项。从项目类型看(如图2),新建公路工程共计268项,其中高速公路工程1项,国道公路工程1项,农村公路工程共计266项;新建及改建水运工程项目共计39项,主要为内河航道工程、码头工程;公路、水运养护工程项目共计62项。

图 1 项目管辖权属数量分布图

- 1 -

图 2 项目类型数量分布图

一、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2017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运转正常,市县两级主管项目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全年共办理公路水运工程竣(交)工质量评定备案141项,养护工程质量评定备案40项,竣(交)工质量评定合格率100%。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监督检查情况

全市市、县两级交通质监机构全年共组织质量安全监督检查1478次,出动执法人员2941人(次),发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508份,通报25份,要求暂停施工或局部暂停施工37处,针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组织相关单位行政约谈19次,行政处罚13次。市交通质监站组织上、- 2 -

下半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执法大检查,印发情况通报2份;组织上、下半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原材料和常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印发情况通报2份;组织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督查每县(市、区)1项。

全年对全市在建项目约140处存在质量问题的钢筋施工、混凝土浇筑、桥梁结构物、路基、路面面层及码头后方抛填等进行了返工(报废)处理,其中,路基累计返工3079m,水稳基层返工445m,结构物返工40处,钢筋加工返工61处,清退不合格原材料或常用产品22批次。

(二)质量抽检结果分析

监督抽检是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检查中针对工程实体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的随机抽查,用一次合格率,即抽检的合格点数占总的抽检点数的百分比,衡量在建工程质量状况。

全年全市共监督抽检100082点(组),合格95024点(组),总体合格率为94.9%,原材料及常用产品监督抽检946批次,合格934批次,合格率98.7%,总体及各项工程合格率如图 3所示。监督抽检主要针对公路项目中路基、路面、桥梁、交安设施等单位工程中涉及质量安全的47项主要指标,水运项目中码头、护岸、堆场、桥梁等单位工程中涉及质量安全的30项主要指标,以及钢筋、沥青、碎石等原材料和锚夹具、钢绞线、波纹管等常用产品。

- 3 -

图 3 工程总体抽检合格率

从图3可以看出,工程总体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提升较为明显,原材料和常用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水运工程合格率则较2016年下降了1.7%,合格率仅为90.7%。

1.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如图4所示,路基工程填料正由传统的宕渣填料转变为使用石灰土,机械设备投入较充分,质量能够得到较大的保证,路基压实度、弯沉等各项指标抽检结果保持良好状态,但对于软基处理部分的桩(板)间距及入土- 4 -

深度的控制还有待提高,抽检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8.1%和96.7%。

图 4 路基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

2.路面工程

路面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抽检指标总体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但部分指标抽检合格率下降较为明显,路面厚度和横坡由2016年的100%下降至92.8%和96.9%,主要集中在对水稳基层厚度的控制不够严格,从而导致部分检测值超出了规范规定的标准值。路面抗滑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有明显的提高,抽检合格率提高了4.6%,但路面平整度和沥青路面车辙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稍有

- 5 -

所下降,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保持稳定。

图5 路面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

3.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部分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稳中有升,如钢筋保护层厚度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1.5%,较2016年上升了5.3%;伸缩缝与桥面高差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0.7%,较2016年上升了2.6%;钢筋间距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有较大提升,合格率为88.6%,上升了14.2%。但部分指标抽检合格率较201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护栏高度指标抽检合格率为77.8%,较2016年下降了7.3%;砼强度指标抽检合格率为99.7%,出现了抽检不合格的现象。

- 6 -

图6 桥梁工程主要指标合格率

4.交通安全设施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各抽检指标基本能够保证稳中有升,其中,标线厚度和波形梁钢护栏横梁中心高度指标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1.5%、100%,较2016年分别上升了3.7%、11.7%。

- 7 -

图7 交通安全主要指标设施合格率

5.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8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水运工程部分主要抽检指标较2016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指标合格率为86.2%,较2016年下降了3.8%,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指标合格率为93.8%,较2016年下降了2.9%,相邻板高差指标合格率为87.9%,较2016年下降了5.3%,桩间距指标合格率为87.9%,较2016年下降了8.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运工程目前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精细化施工及标准化施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 8 -

图 8 水运工程合格率

6.农村公路工程

农村公路工程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工程各项指标合格率较2016年基本保持稳定,个别指标稳中有升,其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指标合格率为84.4%,较2016年上升了16.1%,主要结构尺寸检测指标合格率为99.1%,较2016年上升了8.5%。

7.原材料及常用产品

2017年度共抽检钢筋、钢绞线及碎石料等原材料及常用产品946批次,合格934批次,合格率98.7%,较2016年度的98.2%稍微有所上升,总体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材料及常用

- 9 -

产品合格率与2016年对比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钢筋、水泥、黄砂及碎石等主要原材料和常用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均为100%,个别材料抽检出现了部分检测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其他原材料及常用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保持稳定。

图 9 农村公路工程合格率

- 10 -

图 10 原材料及常用产品合格率

(三)安全监管情况

1.强化责任落实,安全监管实效进一步提升

一是强化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2017年,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宣传引导,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监理单位监理责任意识、建设单位全面管理责任意识得到较明显提升,施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逐步由“表面化、形式化”向“制度化、标准化”层次提升。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办对施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督促整改的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成效。

- 11 -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职责履行与监管实效提升。市交通质监站印发《2017年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和《2017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检查、执法大检查、重点时段暗查暗访、施工安全隐患专项督查等形式,严格落实“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和“四不两直”的工作要求,对市管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全覆盖、多频次、深度化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狠抓整改治理,制发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落实专人跟踪复查,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闭合一起”,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2017年,市交通质监站共发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82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340项,局部或全部停工整改17次,对4家施工单位因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行政约谈,对2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了挂牌督办,对1家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施工单位和1家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未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单位分别进行了行政处罚。

2.强化应急防范,圆满完成重要时段保障任务

一是强化春运期间施工安全应急防范。市交通质监站印发《转发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春运(春节)期间全省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交通建设工程节后复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嘉交监〔2017〕3号)等文件,以春节前停工检查、节后复工检查为重点,累计暗查暗访14次,发出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7份,排查治理事故隐患36项。

- 12 -

二是全面服务,保障十九大期间行业安全稳定。为切实做好各项应对和防范工作,我站采取多项措施,及早谋划,主动作为,印发管理文件,开展监督检查,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有效保证了交通建设工程行业安全稳定。会议期间,市交通质监站抽调人员组成2个检查小组,由相关领导分别带队对市管项目和部分县管项目进行了安全环保工作检查。

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成《市交通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市交通建设工程“三防”应急预案》和《市交通建设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3.强化组织领导,安全监管专项行动扎实有效

一是周密组织,扎实开展各类专项行动。按照省、市级交通主管部门部署要求,深入开展桥梁支架挂篮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平安交通专项整治、质量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防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等7大专项行动(活动),配合杭州质安局完成对我市桥梁挂篮支架施工安全交叉检查,对XX市开展了桥梁支架挂篮施工安全交叉检查,并向省局提交《关于对XX市部分交通建设工程支架施工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交叉检查的工作报告》,交叉互查期间,对1家因挂篮施工未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

二是深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全市交通建设工

- 13 -

程领域累计发放安全生产宣教资料1500余份,制作宣教产品65部,开设专版专栏36期,接受群众咨询173人次,设置各类展板、标语398块,开展警示教育47场,受教育1658人次,举办培训讲座21场,举办竞赛18场,培训职工1450人,在各类媒体发表稿件10篇,开展应急演练34场,参与演练人员达793人次。市交通质监站组织举办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培训班,邀请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专家授课,市、县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有关在建项目参建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共计16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4.强化品质创建,“平安工地”示范效应显现

2017年,市交通质监站继续本着“早部署,重过程,强管理,严考核”的原则,加强过程检查与督促,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规范化,逐步提升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品质。经考核确认,市交通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达标率为100%,XX工程TJ01合同段等16个施工合同段和XX监理合同段等10个监理合同段被授予“平安工地”市级示范合同段。XX工程3合同段、J2监理合同段等3个施工合同段和2个监理合同段被省局授予“平安工地”省级示范合同段。

目前,装配化、定型化的安全通道(爬梯)在重点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已普遍得到应用,临边安全防护设施、隔离设施、高处作业平台搭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逐渐提高,大型钢筋加工车间、标准化预制场地、拌和场地在重点交通建设项目- 14 -

已是标配。通过“平安工地”和“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全市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氛围稳步提升,但和省内同类型项目横向对比,我市交通建设工程标准化施工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须持续改进提升。

5.梳理薄弱环节,扎扎实实补短板促提升

年初,根据市局统一部署要求,市交通质监站认真梳理分析,提出了1项重点攻克的薄弱环节和3项事故隐患清单。针对交通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使用监管的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的这一薄弱环节,市交通质监站通过调研提交了《交通建设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调研报告1份。针对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论证、审批程序不到位,实施过程中不严格执行专项施工方案的问题,市交通质监站加强程序管理,并严格执法,今年针对专项施工方案落实不到位开展了1起行政处罚。针对桥梁工程高处作业临时设施标准化程度不高和水上作业安全防护意识不强等事故隐患,市交通质监站大力推进标准化设施建设,淘汰落后陈旧的防护设施,标准化水平总体稳步提升。

6.落实风险管控,强化事故隐患预防预控

市交通质监站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推动落实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在办理监督核准环节,全面落实总体风险评估要求,重点建设工程和施工风险较大项目的总体风险评估报告须开展专家论证,并严格执行部、省相关规定开展专项

- 15 -

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批和实施。此外,强化总体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衔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实施专项施工方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予以挂牌督办,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四)事故隐患情况分析

2017年,市交通质监站排查治理市管交通建设工程事故隐患共计339项,排查治理隐患单位数共计184家(次)。以2017年度市管交通建设工程事故隐患为分析对象,并结合前两年度隐患情况,分析如下:

1.事故隐患等级分布

图11 事故隐患等级分布图

从图11可看出,2017年度市管交通建设工程事故隐患等级呈“橄榄形”分布,较大事故隐患占82.3%,同比去年,较- 16 -

大事故隐患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此外重大事故隐患也呈同比下降态势。

2.事故隐患类别分布

图12 事故隐患类别分布图

从图12可以看出,2017年我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隐患比例较高的有管理缺陷、高处坠落、火灾爆炸、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事故,其中管理缺陷、高处坠落、机械伤害是较为突出的事故隐患。

管理缺陷隐患主要表现为参建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台账内容欠完善、隐患排查工作开展不到位或不开展、项目负责人现场带班生产制度未落实、施工人员动态管

- 17 -

理不到位。

高处坠落隐患主要表现高处作业临边围护欠到位或未设置、施工爬梯布设不规范、高处作业平台脚手板未满铺、跨线桥梁施工临边安全防护不到位。

火灾爆炸事故隐患主要表现施工现场易燃易爆品使用管理欠到位、民工宿舍工棚消防器材失效和配备不足、消防安全检查未落实到位。

机械伤害事故隐患主要表现为起重设备监督检验合格证等相关材料不齐全、机械设备维保工作欠到位、机械设备零件失效未修复。

车辆伤害隐患主要表现为边通车(航)边施工路段、道路平交口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和安全防护不到位。

触电事故隐患主要表现为配电系统不符合“三级配电、三级保护”、电力设备不符合“一机、一箱、一闸、一漏”、接零与接地保护混用、配电(开关)箱无防雨措施或不可锁、配电线路敷设不规范。

支架坍塌事故隐患主要表现支架搭设欠规范,支架基础硬化欠到位,支架搭设所用钢管未及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支架桩基下沉。

其他(结构坍塌)事故隐患主要表现为民工宿舍等临建设施防风措施欠到位、工区活动板房无产品合格证、工区活动板房未组织验收。

- 18 -

3.事故隐患发展趋势

从图13可以看出,2017年我市交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隐患中高处坠落、淹溺事故隐患较上年呈明显上升态势,支架坍塌、火灾爆炸事故隐患较上年略有上升,其余事故隐患均得到较好的控制,有所下降。管理缺陷比重连续下降但仍占比较大,说明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得到逐步改善,但仍亟需进一步强化落实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

图13事故隐患发展趋势图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 19 -

(一)“品质工程”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示范项目创建意识还不够强,创建力度不够足。部分项目建设单位推动力度和手段较薄弱,部分施工企业应付、抵触情绪仍然存在,造成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的阻力较大、困难较多。

2.示范项目创建措施还不够细,创建层次不够高。省、市级示范项目创建过程中虽有所成效,但距离部、省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和省内外优秀项目相比,仍处在起步和较低的层次,亟待提升。各县级示范项目受限于自身规模和施工企业能力水平,创建目标和方向还不够明确,创建工作开展滞后。

3.品质创建系统性措施还不够细,创建效果不明显。一是勘察设计质量影响“品质工程”创建,主要表现在勘察设计精细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深度不足,在部分施工工艺上设计理念过于传统保守,对成熟的技术、工艺引入不足,缺乏创新。二是项目招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品质工程”创建的目标、方向和思路未明确,必要的资金支持未落实,造成施工阶段难以推进,推进中又难以取得突破。三是缺少奖惩激励措施,“品质工程”创建抓手短缺。施工企业开展“品质工程”创建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4.创建标准还不够细致完善,创建依据不足。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交通运输部关于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公路水运品质工程评价标准(试行)》,省厅出台了《浙江省- 20 -

公路水运品质工程项目评选办法》,但缺少具体的可操作、可量化的创建指标和标准,项目建设、施工等各方一时仍难以制定出台可行的实施细则,尤其是农村公路工程及小型水运工程项目,创建的目标、方向和思路仍模糊不清。

5.施工班组规范化还不够高,质量精细化不高。受限于施工班组人员的缺乏和老龄化,施工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人员稳定的施工班组十分紧缺,能够做到管理规范化、施工精细化和标准化的施工班组更是难觅其踪,亟待培养出适应“品质工程”创建等新要求、新形势的“美丽班组”。

(二)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工程实体方面

路基工程主要表现为宕渣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较差,宕渣粒径超标、含泥量偏大以及碾压不到位等问题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宕渣材料的短缺,造成价格上涨较大,材料质量也较差,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进场把关不严,导致一些劣质的、不符合要求的宕渣应用于路基施工中,从而造成了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

路面工程主要问题表现为部分交工项目路面产生早期纵向裂缝和路面积水,往往这些路段正在进行或者已经进行绿化,路侧有填土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是原项目设计和绿化设计不同时,绿化设计未充分考虑堆土对路基路面稳定和排水的影响,造成路基路面产生早期病害破损。

桥梁工程主要表现在受砂石料、钢材等材料紧缺和价格高

- 21 -

涨等原因影响,造成砼工程质量不稳定和进度滞缓。此外,桥梁工程施工标准化、精细化作业程度还需提高。

农村公路工程整体质量较往年相比稳中有升,主要得益于各县级交通质监机构监督力度不断加强,监督工作深度不断强化,农村公路工程砼强度以及路基路面压实度、弯沉等指标合格率较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虽然较去年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农村公路工程标准化施工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模板安装控制欠到位,钢筋笼加工以及保护层垫块的制作、安装质量欠佳等。

(三)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平衡不到位

通过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的宣传教育,部分施工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逐渐提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完善,项目管理日渐规范,但仍有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还依然较薄弱,总体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平衡不到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是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通常流于形式,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二是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底线思维,在安全生产管理的硬件方面存在着不肯投入和打折扣投入的现象,往往是监督部门检查出问题就投入些,不检查就不投入,这使得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复发、累发现象比较普遍。

- 22 -

2.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基础有待提升

横向对我省内其他重点项目,我市公路水运安全标准化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参差不齐,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标准不一。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部分企业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识仍比较淡薄,无论是施工企业层面还是具体项目层面,都没有形成讲标准、要标准的氛围;二是部分企业施工安全标准化的投入不足,施工单位不愿额外投入购置标准机具、标准设备;三是部分企业施工班组标准化建设水平低,造成现场安全管理具体行为标准差异较大,削弱了标准化建设的基础。

3.施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实效有待提升

我市交通建设工程全面开展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相关工作,部分重点、复杂项目对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专家论证,但风险预控管理实效性仍然较低。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总体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三级体系衔接上存在问题,不能够有效指导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二是项目施工单位不重视,风险评估报告编制、论证完成后未进行有效的交底宣贯,往往“束之高阁”难以有效指导施工阶段风险预防预控。

四、2018年工作重点与思路

2018年,全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质监机构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继续紧紧咬定工

- 23 -

程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不放松,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深入开展质量安全治理各类专项行动,坚决打击非法违法施工行为,大力推进“品质工程”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全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强化落实工程参建各方质量管理责任,督促工程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建设单位定期检查检测、监理单位全过程旁站抽检、施工单位全过程自查自检的工作责任,重点加强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质量管控。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从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督促落实建设单位安全生产全面管理责任,狠抓落实监理办安全监理责任和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项目法人制和总监负责制,督促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落实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重点落实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带班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费用足额投入,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落实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和建设、监理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质监机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梳理、健全、完善监督机构内部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到岗,落实到人。

- 24 -

2.由点到面,全力抓好“品质工程”推进。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品质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工作机制,细化目标和行动方案,落实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品质工程”建设由点到面、由浅及深有序推进。二是加大对示范工程项目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和责任落实,完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建设单位龙头作用,全面负责协调推进落实“品质工程”示范创建。督促施工企业深入开展“三化”、“三集中”、通病治理、安全生产和班组规范化管理,完善奖惩激励措施,掀起“品质工程”示范项目创建新高潮,树立先进典型项目。三在培树“品质工程”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要从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考虑“品质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勘察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标准化程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理念、技术等,鼓励设计创新。

3.突出重点,持续深化监督检查实效。

加大暗查暗访力度,及时掌握工程质量安全的实际状况,针对质量安全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闭合一起”,并探索研究长效机制管理,对屡改屡犯行为的参建单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各类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 25 -

4.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安全生产领域重大改革事项。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将安全风险预控体系与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有机结合,省厅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下阶段,市县两级质监机构要深入推动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结合工程建设条件、技术复杂程度和施工管理模式以及当地工程建设经验等因素,开展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工作,并做好总体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衔接。

5.强化“平安工地”品质建设。

围绕“品质工程”建设核心,进一步深化全市交通建设工程“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积极打造“平安工地”品质建设。一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平安工地”建设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在桥梁工程和航道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装配化、定型化和标准化的安全防护设施,淘汰传统落后的安全防护设施,全面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爬梯、作业平台搭建以及临边部位安全防护设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二是严格示范工程(合同段)考核确认,强化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逐步培养出一批施工安全意识强、施工现场安全氛- 26 -

围好、施工安全生产水平高的工程项目(合同段)。

6.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四好农村路”监督服务工作。

强化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导工作,增强着力提升建设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行动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定期开展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检测抽检工作并印发检测结果通报,进一步全面掌握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质量安全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

- 27 -

篇2: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愈演愈烈,每年因为堵车而白白耗费的能源更是无法估量。城市交通拥堵不堪举世闻名,每个城市的市民每天都在为此“埋单”,每天的交通出行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全面发展智能交通已经刻不容缓,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加强交通管理和宏观调控,以最大限度缓解拥堵。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地面公交调度和信息服务、出租车综合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换乘信息服务和交通枢纽综合信息服务等,能够帮助出行者选择更好的出行方式,由“盲目”出行转变成“有序”和“可靠”出行。近年来,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

北京:规划投资56亿提升智能交通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已经初步建设完成TOCC中心,实现了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统筹、协调和联动,建立了常态化综合交通运输协调管理体系。初步统计,该中心现已整合2800多项数据,接入6000多路视频和13个应用系统。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56亿元,用于提升智能交通。按照规划,北京将建成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和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公交安保三个分中心,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支撑体系,成为数据共享交换中枢、综合运输协调运转中枢、信息发布中心,紧急情况下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这意味着,市民将可以通过网站、热线、手机、车载导航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路况信息,提前安排出行。同时,自行车租赁也有望实现网络化服务。

2011年北京首批6项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也已经开始实施,这6项示范工程包括长安街公交站台电子站牌系统、交通信息(公共交通、自驾车、慢行交通)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出租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营运性车辆物联检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信智能交通服务系统能够使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有利于解决北京的交通顽疾。

上海:延续“世博”智能公交模式

世博会结束后,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上海力争把世博会期间的交通信息共享机制和交通协调机制延续下去,整合各部门的相关交通信息,经过智能处理后,给广大市民出行带来更多帮助。

上海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将不断完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世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实现与闵行、虹桥等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上海还将在完善道路交通采集发布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公交系统,改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信息服务,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采集发布系统,多渠道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动态的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在世博会期间,交通保障协调和运行研判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一机制已经被延续下来,正在为上海交通管理提供评估和预测服务。

公共停车换乘(P+R)系统为保障交通顺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公共停车换乘系统既保证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又降低综合成本,尤其能为中心城区道路减负,降低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上海交通部门将通过推出更多的公共停车换乘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能。

深圳:“十二五”将投16亿发展智能交通

深圳市智能建设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起步较晚,存在资源过度分散、信息资源不共享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深圳市交通部门不断探索U服务(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服务)、U保障(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保障)、U体验(无处不在的智能交通体验)。在智能交通方面,深圳市出炉了《深圳市智能交通“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成立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智能交通处和市智能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审通过了智能交通“1+6”

系统项目建议书,开通运行了E行网,推进了办公自动化、移动执法、大运交通智能调度等系统建设。此外,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十二五”智能交通专项规划工作,是国内少数几个有编制智能交通专项规划工作的城市之一。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将投入16亿元资金,用以发展智能交通体系(ITS),包括2亿元的科研经费,以及14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5年间将完成包括新一代IT和S“1+6”(1个平台、6大系统)工程建设等在内的8大重点任务。

深圳将实行智能公交都市大交通战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专项公交协同、辅助公交参与的智能化大公交发展新格局。

黑龙江:“12471”促交通信息化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全力打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12471”发展格局。即,一是建设一个基础通信网络。以全省高速公路光纤网为主体,以电信公网为补充,建设交通基础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管理部门,用于支撑行业各类语音、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交换。二是构建2级数据中心体系。三是搭建4大基础支撑平台。分别是交通地理信息基础平台、省级交通应急处置平台、交通GPS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四是形成7类业务应用系统。分别是公路综合管理系统、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水路运输综合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服务系统、交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五是依托一套保障体系。以基础支撑、行业综合管理及行业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内容为依托,加快数据标准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山东:潍坊危货运输车联网联控

山东省潍坊市为加强对全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控和调度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对1256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51家危货运输企业,全部入网省统一监控平台,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GPS联网联控工作。安装GPS联网联控系统后,不仅可以对危货运输车辆的速度进行监控,一旦车辆超速行驶,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对其进行约束,以免因撞车事故而造成危险品泄漏,还可以对危货车辆行驶路线的雨雪天气等进行及时告知,对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的危货车辆及时发现,避免部分不法司机随意销售危险品等行为的发生。GPS系统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增强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山东省潍坊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江西:大力推进ETC收费系统建设

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提高运输效率。

为了发展智能交通体系,江西省依托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实现了沪苏皖赣三省一市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截至2011年10月底,江西省高速公路已建设开通符合国家标准的ETC专用车道139条。据了解,江西省投入近1.8亿元,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和新建高速公路上叠加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建设,主要建设了道路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超速抓拍系统等,全省16条2300公里高速公路建有智能交通体系。另外,江西还将大力发展不停车收费系统,在沪苏皖赣三省一市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周边省份的ETC联网,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湖南:打造智能交通运输网络

湖南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向全省交通运输领域投资约4500亿元,用来修建、升级

打造交通运输系统,到“十二五”末将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力图打造一张湖南省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网络。

此次投资建设湖南的运输系统,高速公路所占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二。根据该投资项目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内60%以上的高速公路将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80%的公路重点基础设施监控覆盖,而且长株潭城市群将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这些针对相关安防产品而出的措施都将提高湖南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行效率,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输。

另外,湖南交通系统还将在“十二五”末实现载运工具动态定位跟踪监测100%覆盖,水路重点基础设施监控80%覆盖,95%的行政许可实现在线办理。

江西: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十一五”以来,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推进以智能交通为先导的交通信息化建设,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实现了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重要运输装备的可视可控。江西省还投入近1.8亿元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和新建高速公路上叠加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建设,全省16条高速公路建有智能交通体系。至2011年10月底,全省高速公路已建设开通符合国家标准的ETC专用车道139条,ETC收费站数量67个。“十二五”时期,江西省将牢牢把握交通运输领域低碳与生态技术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发展不停车收费系统,建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交通运行环境三大感知网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监测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川:智能交通方便市民出行

四川省2012年将在基础设施和缓堵方面加大力度,计划在12月前基本完成整个中心城区智能交通全覆盖,2011年底前开通市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通道,公交和出租车方面将大力提高交通承载能力,最大程度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为了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全覆盖,成都市将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交通精细化管理。据成都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道路流量采集、事件检测、交通管控等外场系统,力争2012年6月底之前完成三环路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干线路网交通流量视频采集系统、交通事件检测系统、中心城区重要路口交通流量采集系统等的建设。成都市交委下一阶段将加快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协调推进成都市铁路建设,加强轨道交通的营运监管;加快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停车难。

公交和出租车方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加快常规公交发展,确保至2015年末公交日均载客率不低于600万人次,分担率达到30%,全面建成“全国领先、西部一流、群众满”的常规公交体系。力争在2012年6月底前建成出租车电招服务系统,开展以预约为主的电话叫车服务,有效缓解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的“打的难”问题。同时将加快绕城高速公路扩站建设和新增全互通立交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开通市域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ETC)通道,大幅度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福建:城市公共交通加强智能管理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通过了《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大力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实现公交、出租、地铁、轻轨等城市客运一卡通的电子支付和结算。

为了让市民的出行更为便利,使多种交通出行方式能够有效衔接,福建省规划建设省级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公交线网运行态势分析、公交服务水平评价、财政监管、安全与应急管理、行业统计分析等服务。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公交智能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公交合理调度和线路规划等科学化管理,实现公交智能报站。

篇3: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近年来, 宁夏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是否导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增加, 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如何, 将通过对“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相关数据的研究来分析说明。

1 评价依据

衡量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性, 最常用的是Daniel的趋势检验, 它使用了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1]。使用这一方法, 要求具备足够的数据, 一般应至少采用4个期间的数据, 即5个时间序列的数据。给出时间周期Yi…YN, 和它们的相应值X (即年均值C1…CN) 从大到小排列好。为分析宁夏在连续多时段的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评价空气质量是否有变化及变化的程度, 采用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秩相关系数法对宁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3项评价项目进行评价。统计检验用的秩相关系数按下式计算:

undefined

式中:di——变量Xi和Yi的差值;

Xi——周期i到周期N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

Yi——按时间排列的序号;

N——年份。

将秩相关系数rs的绝对值同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

如果︱rs︱>Wp则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如果rs是负值, 则表明在评价时段内有关统计量指标变化呈下降趋势或好转趋势, 反之则呈上升趋势或加重趋势;当︱rs︱≤Wp则表明变化趋势没有显著意义:说明在评价时段内有关统计量指标变化稳定或平稳 (当N=10, Wp=0.564) 。

2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近10年来, 宁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其中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 (GDP) 为295.02万元, 2005年为612.61万元, 2005年较2000年增长了108%;2009年GDP为1353.31万元, 较2005年增长了121%[2]。

200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375.66元/人, 2005年为10349元/人, 2005年较2000年增长了92.5%;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777元/人, 较2005年增长了110%[3,4]。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 2000~2009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中SO2、NO2和PM10年均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环境空气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2.1 二氧化硫 (SO2)

2000~2009年, 采用秩相关系数rs分析2000~2009年宁夏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rs=0.842) 。其中, “十五”末的2005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较“九五”末的2000年下降22.6%, 2009年较2005年下降16.7%[2,3], 如图1所示。

2.2 二氧化氮 (NO2)

2000~2009年, 采用秩相关系数rs分析宁夏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rs=0.794) 。其中, “十五”末的2005年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较“九五”末的2000年下降19.4%, 2009年较2005年下降4.0%[3,4], 如图2所示。

2.3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2000~2009年, 采用秩相关系数rs分析宁夏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rs=0.830) 。其中, “十五”末的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较“九五”末的2000年下降19.8%, 2009年较2005年下降42.2%[3,4]。如图3所示。

3 结论

1) 2000~2009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其中“十五”末的2005年年均浓度较“九五”末的2000年分别下降22.6%、19.4%和19.8%,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 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宁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4 原因分析

1) 受自然地理环境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影响, 宁夏城市环境空气总体呈典型的自然扬尘与煤烟型综合污染特征, 冬季采暖期和春季多风沙污染明显重于其他季节。

2) 建筑施工、房屋拆迁作业和大型车辆货物运输等扬尘污染;以及随着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 机动车尾气形成的交通污染带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5 对策与建议

1) 创新污染物减排机制, 继续加大重点污染源的监控。

随着区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的建设, 对自治区区控和市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并将区控重点污染源纳入自治区及各市污染源监控中心在线监控范围, 形成对国控、区控重点污染源的全方位监控能力, 有效减少不法企业偷排、超排等环境违法行为, 准确掌握污染源动态排放状况。加强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监管, 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2) 综合整治城市扬尘污染, 规范城市建筑施工和拆迁场地环境管理。

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对城市建设区全面开展扬尘污染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重点对建筑施工、房屋拆迁作业和大型车辆货物运输等, 采取洒水、覆盖、遮挡等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扬尘产生, 有效降低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

3) 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建设完善各市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 提高环保部门机动车检测能力, 全区机动车定期检测率达到70%以上。建成全区机动车环境监测数据动态管理系统, 实施统一的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制止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

4) 加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的监管。

2010年1月起, 宁夏5个地级城市均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24h连续自动监测的目标, 为此, 必须加大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的监管力度, 保证网络的正常、稳定运行, 提高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结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对近年来宁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分析, 并就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宁夏,环境空气,质量,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导则[Z].2003:17-18.

[2]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2009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3]杨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质量报告书 (2001-2005年) [Z].

篇4: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饮用水;监测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2-02

为了有效保证农村用水卫生安全,保障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笔者在2012年开展某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饮用水卫生调查,对33个监测点分别在枯水期(3-4月份)以及丰水期(7-8月份)取样饮用水进行调查分析,并对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问题进行测定,分析调查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员与采集 选取某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取样采集以及检测人员,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后,按照相关生活饮用水标准取样采集样本,并将样本妥善保存并将其送交到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检测,监测点33个,枯水期、丰水期采集出厂水、末梢水各1份,样品共计132份。

1.2 检测项目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3项: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

毒理学指标7项:砷、氟化物、铅、汞、镉、铬、硝酸盐。

微生物学指标3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与消毒有关的指标1项:根据饮用水消毒剂所用情况确定相应的指标,如游离余氯、二氧化氯。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相关饮用水评定方法以及标准,检测水样的各项指标。

1.4 标准判定 水样采集、保存、运输和检验按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规定执行;水质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执行。

根据生活饮用水相关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检测结果中其中一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为不合格水样;若指标均合格,则判定为合格水样。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监测点基本情况 共设立监测点33个。水源类型为地下水的有21个,占63.64%(浅井13个,泉水7个,深井1个);水源类型为地表水的有12个,占36.36%(江河水5个,溪水4个,水库水3个)。

在水处理方式上,完全处理监测点6个(市政供水1个、乡镇乡镇场镇供水站5个),沉淀过滤处理4个(农村自建水厂),仅消毒处理1个(学校自备供水),未处理22个(农村自建水厂)。消毒方式上,消毒处理的7个监测点中,二氧化氯消毒4个(市政供水1个、乡镇供水站3个),漂白粉消毒3个。

2.2 总体检测结果 通过对某地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两个不同时期的进行检查可见,所选取的132分水样中,其中全部合格的水样66份,总合格率为50.0%,其中细菌学指标不合格率为43.2%(57/132),合格率为56.8%(75/132);毒理学指标合格率为100%;感官及一般化学指标不合格率为15.9%(21/132),合格率为84.1%(111/132)。

2.3 单指标检测结果 在检测的132份水样中,细菌总数合格率56.8%(75/132),总大肠菌群合格率59.1%(78/132),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为24.1%(13/54),浑浊度合格率86.4%(114/132),肉眼可见物合格率89.4(118/132),铁、锰合格率97.0%(128/132),其余检测指标合格率均为100%。

2.4 枯水期、丰水期检测结果 在检测水样中,枯水期、丰水期各66份,对各项指标检测可见,枯水期细菌指标的不合格率为28.8%(19/66),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不合格率0%,均显著低于丰水期的57.6%(38/66)、31.8%(21/6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时期的毒理学指标检测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通过水质监测分析,可见农村饮用水水质较差,农村饮用水的水处理方式、工程类型、消毒方式等情况均存在不合理。其中饮用水处理方面,一些未经任何消毒、沉淀过滤处理的水直接投入使用,会对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笔者选取我县于2012年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情况,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本次饮用水的综合率为50.0%,表明在农村饮用水中其中一半的饮用水存在不合格情况,其中细菌学指标的合格率为56.8%,是三项指标中合格率最低的[2]。在丰水期细菌学指标、感官和一般化学指标合格率均低于枯水期,表明枯水期饮用水安全性较高,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当前主要饮用水情况。

另外在输水的过程中,铁质的输水管道会因长期使用而出现老化受到腐蚀,而导致饮用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这也是饮用水受到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3]。细菌学超标的原因是因为农村饮用水在饮用时,未做好完善的消毒处理措施,同時受到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污染。

综上所述,在当前农村饮用水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卫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农村群众进行必要的卫生意识教育,切实做好各项措施改善当前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情况,提高群众的水卫生安全认知,引导群众多参与到饮水工程管理以及建设中,保证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鲁顺莲.高原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2(4):552-553.

[2] 翟晓明.2010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2,456(7):122-123.

篇5:交通安全状况意见调查报告

一、背景:

随着国名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电动车、乃至小轿车等交通工具也大举进入校园,这就给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校园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这就给我校学生、老师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让我班同学更为了解我校交通安全状况,我班进行了一次交通安全意见调查。

二、人员:

全班成员

三调查内容:

1、挖掘学校内存在的交通问题。

2、征集班级成员关于改善交通的建议。

四、目的和意义

1、通过调查与分析,了解学校交通安全状况。

2、对学校交通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方法。

五、调查结果与建议

以下为班级成员对学校安全交通状况的普遍看法:

1、学校校车普遍超载,部分乘车学生只能站在校车上,校车司机不顾超载,见到学生有要求乘车仍然来者不拒,这样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雨天路滑的时候。

2、学校人力三轮车车主为争取时间而超车抢道,在上下课人行高峰期,往往会造成道路拥堵,经常发生车辆的碰撞。

3、学校崇左桥处,人流量较多,在上下课高峰期往往造成拥堵,极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4、位于6b广场和三教之间的道路上放有很多的展板,这些展板严重的占用了本不宽敞的道路,而且该路段经常有轿车经过,加剧了该路段的拥堵情况情况。

5、学校正门和东门交通路况复杂,存在较严重的摆卖现象。

以下为班级成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

1、学校应当加强校车管理,严禁校车超载现象的发生,并对超载校车司机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2、学校要对人力三轮车车主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改正他们行车上不合理的地方。

3、学校应该好好改善崇左桥路段的交通状况,可以尝试在崇左桥路段搭建人行天桥,以改善目前的状况,或者可在图书馆和西校园宿舍区之间开辟一条道路,这样可以大大缓解拥堵情况。此外,由于夜间视线不清,在崇左桥路段应当建立路灯。

4、学校应当责令学生会个部门禁止在6b广场和三教之间的道路上放展板,应要求有关部门把展板放于不占用路道的地方。学校还应禁止小轿车、大卡车进入该路段,这样可以大大缓解该路段的交通拥堵状况。

5、学校可以和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相关部门协助整顿学校正门和东门的乱摆乱卖现象,并要求有交警24小时执勤,这样可以解决校门口拥堵的状况。

六、总结:

篇6: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报告

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即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综合实施医疗、预防及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一直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农民及基层群众健康的[本文原创网站为-http://-找文章到]主要形式。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总理的讲话再一次明确了建设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重要性。为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了解我市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状况,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初具规模,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群众的医疗、预防与保健需求。

(一)医疗方面:

在城区,市直综合性医院4家,分别是人民医院、铁路医院、二院、中医院。专科医院1家,即口腔医院。妇幼保健院能综合提供妇女儿童医疗、预防与保健服务。6家市直医疗机构共拥有床位1045张,在职人员1357人;其中执业医师504名,执业护师473名。拥有磁共振、CT、立体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高精尖设备,建设了配备有进口中央监护系统的CCU室。能够开展创伤、脑外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症的手术治疗;能够开展儿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多学科的综合诊治。依托人民医院急诊科,建设了我市的“120”急救中心,能够对全市城乡开展24小时昼夜医疗急救服务。依托久益医院传染病科,建成了我市的传染病救治专用病区,能够对非典、人禽流感、肝炎、霍乱等传染病实施救治。市直医疗机构,在“三级网”中基本能够发挥龙头作用,能够诊治从农村转来的疑难杂症,能够开展较复杂的手术,能够对农村医疗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和帮教。

在农村,每个镇都有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全市8家卫生院共拥有床位284张,在职人员434人;其中执业医师188名,执业护师89名。大部分卫生院配备了心电图机、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等常用医疗设备,开设有妇产科、急救科、中医科等基本科室。在“三级网”中,卫生院基本能够发挥枢纽作用,能够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对疑难杂症、急症转诊到上级医院。

中医药在全市城乡广泛应用,中医院逐渐发展为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各卫生院都设立了中医科。全市有中医师85名。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二)预防保健方面:

在城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皮防站、消杀站以及口腔医院作为专职或综合性预防保健机构,能够提供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疫情管理,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皮肤病、性病防治与管理,牙病防治与管理,传染病、地方病防治与管理,以及妇科病防治与管理,儿童疾病防治与管理、环境消毒等综合性预防保健服务。全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率不低于90%,“五苗”接种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法定管理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72/10万。消灭或基本消灭了天花、黑热病、丝虫病、白喉、脊灰和麻风病等传染病。依托卫生防疫站,建设了高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了一批高精尖卫生监测设备;依托口腔医院,建设了牙病防治中心;依托妇幼保健院,对我市儿童常年开展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了16处预防接种门诊和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实现了一类、二类疫苗就近接种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在农村,各镇卫生院设立防保科,受卫生局委托,在市直预防保健机构技术指导下,从事本地域内的预防保健工作。全市城乡从事公共卫生人员共有243名。我市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三)村卫生室建设。全市共有村卫生室339所,乡村医生974名,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室”。大部分村卫生室基本符合“三室分离”标准,集体经营并纳入了所在镇的卫生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基本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接受过上级业务部门系统业务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统一颁发的乡村医师执业证书。村卫生室主要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四)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市是省级合作医疗试点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05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8.87万人,参合率达到84.2%,筹集资金438.55万元。全年共为参合农民报销资金 140余万元,受益人口2.4万人次。还对12万参加合作医疗但未受益群众进行了健康查体,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存在的不足

1、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区医疗卫生资源过剩,农村不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市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2005年,全市卫生经费总计1750万元,人均36.1元/人;其中投入到农村的经费共184万元,农民人均卫生经费6.2元/人。全市卫生总资产18978万元,其中农村卫生资产1257万元,占6.6%。全市床位1329张,其中农村医疗机构床位284张,占21%。全市692名执业医师,在农村工作的只有188名,占27%;执业护士562名,在农村的只有89名,占16%;市直医疗卫生单位1501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812人,占54.1%,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683人,占45.5%;农村卫生院434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80人,占34.2%,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94人,占22.6%。

2、卫生院基础差、底子薄、服务能力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存在业务用房不足、医疗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顺、服务能力低等问题。我市个别卫生院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开业场所,有的卫生院长期租房开展工作,有的卫生院靠借贷建设业务用房;有的卫生院还是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件”,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大部分卫生院人才匮乏,既缺少学科带头人,也缺少有学历、年青、有培养前途的医护人员;卫生院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卫生院仍然镇办镇管,卫生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各卫生院人才交流困难,卫生局与各镇政府在卫生院管理上权责不清。

3、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低、管理不规范。部分村卫生室房屋破旧、“三室”不分、物品摆放混乱、卫生差;有的还是“炕头办医”。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有的不具备执业资格。另外,乡村医生规范化、系统化业务培训以及考核、激励、淘汰等没有形成制度。乡村医生待遇低,无补助。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我市已实施多年,主要内容是:卫生院受卫生局委托,对村卫生室实行业务、药品、人员、行政等统一管理。近年来,一体化管理存在滑坡现象。个别村卫生室随意扩大医疗范围、违规进药、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卫生院对一体化管理存在误解,有的卫生院侵犯村卫生室利益,有的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放任自流。

4、预防保健体系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尚未开展,专职疾控人员队伍与卫生监督人员队伍没有单独设立,预防保健机构既从事着预防保健服务,又担负着卫生监管职责。全市预防保健机构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晰等问题。卫生院防保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功能不健全,存在“以医养防”以及趋利现象。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至今未落实财政补助。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职责不清、素质偏低、缺乏高学历人员、培训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全市尚未形成以市疾病控制中心为龙头,以卫生院防保科为枢纽,以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为基础的综合预防保健体系。

四、进一步建设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议

1、制定政策,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布。在财政投入上,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落实上级关于将新增的卫生投入用于农村的政策,重点建设卫生院和卫生院防保科。适当限制城区综合性大医院发展规模,将有限的卫生经费投入农村。在人事管理上,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落实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在工资、职称、进修学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城区医院与卫生院联合办医,将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直接送到农村去。

2、全面推行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卫生院是“三级网”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建设好卫生院,可以使农民就近看病就医。市政府已将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列为2006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应尽快全面推行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根据省政府要求,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明确卫生院职能,合理划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市、镇两级政府履行职能,让每个卫生院都有属于自己的开业场所。在此基础上,整修业务用房,确保达到“两千”;即每所卫生院可用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2000米2,基本满足科室设置和功能分区的需要。配置必需设备,实现“五个必备”。即确保卫生院配备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救护车等5件急用和必须设备,基本满足一般性急救、诊断、治疗的需要,使装备水平与服务功能配套。培训技术骨干,保证“七个一”。从每所重点卫生院的内科、外科、急救、医技、妇产、传染、手术护理等7个重点科室中,各选派1名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他们诊治和处理一般急症、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基本达到高年资主治医(护)师或相当于副主任医(护)师的水平。

3、尽快实施卫生院上划。

在推行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尽快实施卫生院上划。根据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济发[2003]11号)和《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卫生局等部门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发[2004]26号)等文件精神,将卫生院人、财、物等划归市卫生局按职责管理。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促进全市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4、不断强化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水平。

村卫生室是“三级网”的网底,在“三级网”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网底不牢,“三级网”建设无从谈起。建设好村卫生室,能够使农民得到就近的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使农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必须重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今后村卫生室建设重点应是:规范村卫生室建设,所有卫生室必须达到“三室分离”,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各占一间;有条件的要“四室分离”。配齐基本诊治设备。规范用药,严禁从非正规渠道进药。村卫生室一般以集体举办为主。村卫生室不但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还要承担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预、突发卫生事件监测、环境卫生监管

等公共卫生任务;使村卫生室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窗口”。加大乡村医生管理、培训和考核力度。要依据上级有关政策和要求,尽早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重点落实好师资力量、培训教材、培训地点、培训时间以及培训周期等。培训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经济性。要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全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建立乡村医生补助制度。根据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的多少,给予乡村医生定期补助;补助额不低于每月300元。

5、健全完善预防保健体系。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以卫生院防保科为枢纽,以52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为基础,逐步完善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完备、职责明晰、反映快捷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市疾控中心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精良、业务技术人员素质高、管理规范的优势,加大对卫生院防保科和52个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技术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落实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全额预算,在此基础上,卫生院防保科在市疾控中心指导下,承担好本地域内的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疫情监测等职能。要尽快落实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财政补助,保护好综合监测点工作积极性。实现我市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

上一篇:绩效工资总量分配方案下一篇:水果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