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小学习心得

2024-04-16

龙一小学习心得(通用8篇)

篇1:龙一小学习心得

精细的管理尽心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绽放出绚烂的花

——龙泉一小跟岗学习心得

兴文县光明小学杨琴

有幸于10月13日至10月18日到龙泉一小跟岗学习,一走进龙一小整洁的校园里似乎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学习氛围和厚厚的书香气息。随后我们看了他们的升旗仪式,在比较拥挤的操场上孩子们安静有序,排列的整整齐齐。升旗手们认真地像天安门前的国旗手,手戴白手套,脚步铿锵有力,国旗缓缓升起时全校师生齐唱国歌,那场面煞是壮观。更让人震撼的是5.7中队承办的校园文化诗朗诵他们把他们学校的礼、意、仁、智、信诠释的非常到位,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展现着校园文化,展现着他们班级的风采。接下来的学习更让我瞠目结舌,我将本次的学习作如下小结:

一、精细的管理让校园更和谐

走进龙一小,校园面积并不大,但要容纳2350人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校园里几乎没有碰撞、打闹现象,孩子们个个见到老师都主动打招呼。在一周的跟岗学习中才让我明白,孩子们的做操、集会乃至上体育课都是老师组织孩子们有序的到操场集合。中午的午饭更是由老师们亲自打饭,组织学生排队打饭,再进教室安静的用完午餐,任何一次集会排队都很安静,孩子们这种习惯的养成包含了老师多少次背后的无私付出,再想想我们学校,我的班级立即感觉到了差别,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义不容辞地应该把班级的常规管理再做细、做好,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的一天都快乐、安全。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促成绩

我的指导老师是宋兴琼老师,听了她上的第一课《搭一搭》整节课都让孩子自己动手搭正方体,然后由孩子出题目让老师搭、同桌搭再让孩子们自己观察所搭成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样子,画在小字本上。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后面的作业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而我们的孩子,知识的形成过程几乎都是老师告诉孩子们的,他们在做起作业来就感觉非常抽象,有一部分孩子就做不起。看了宋老师的第一节课以为是宋老师静心设计让我听的心想肯定好了,第二天的上课宋老师依然让学生先搭正方体,只是这次难度进一步升级,孩子们根据书上的题目搭形状再做题,就把抽象和具体结合在一起了。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操作、同桌互说再做题就不难了。看来宋老师并不是做样子,而是每一节课都渗透课改理念,把课改真正落实到了实处。通过和宋老师的交谈了解到宋老师还十分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她的孩子在三年级就已经能把题目自己上台讲清楚,而且还要接受同学的评价、质疑。这种孩子到六年级老师根本就不费心了

篇2:龙一小学习心得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是诗的国度,光辉灿烂的诗歌篇章是中华文化的有力承载体。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从小浸润在诗歌的海洋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优秀的古诗文,不仅会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处世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陶冶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将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诵读考级活动。

二、考级内容

学校根据新课标中给定的七十首古诗及其它优秀古诗文,选择15首古诗进行吟读背诵。根据学生背诵的数量等评定相应的等级。

三、考级标准

1、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背诵指定的古诗15首(朝代、作者)。过关时需要全部背诵。

2、超出2个作者或一首诗不能背诵,评定为不过关。

四、考级办法

1、考级对象:一年级全体学生

2、考评人:邀请高年级的学生为评委。

3、考级方式:考评人在《阅读悦美》记录表上签字。

4、考试时间:6月份

五、奖励办法

篇3:龙一小学习心得

记者:潘校长您好, 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最近我们了解到, 贵校以快乐教育和智慧教育为核心开展e课堂实验项目, 成果显著。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实施这个项目, 需要哪些理念基础和技术支撑?

潘校长:好的。让快乐的阳光洒满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理念。近年来, 结合“快乐教育资源利用与开发行动研究”的课题, 学校实施快乐教育品牌建设。我校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 让儿童快乐学习 (乐学、善学、活学) 和快乐发展。

在“智慧番禺”大背景下, 2013年学校申请加入番禺区“电子书包”实验, 成为番禺区第四批“电子书包”实验学校。面对新鲜事物, 沙墟一小人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将“电子书包”融入“研学后教”的课改理念, 应用于学校快乐教育“三导三学”研学模式中, 形成了有我校特色的沙墟一小e课堂。沙墟一小e课堂是以“快乐三导”———导趣、导学、导练和“快乐三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双翼的“研学后教”课堂, 是高效、互动、和谐、快乐的智慧课堂。沙墟一小e课堂使课堂真正充满生命与活力, 为我校的快乐教育增辉添彩, 使快乐教育成为享誉区域的教育品牌。

记者:“电子书包”发展到现在, 对有些未曾接触过它的人来说, “电子书包”给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为学生减负这个功能层面, 您能否结合贵校在应用“电子书包”辅助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谈一谈您对其功能的认识?

潘校长:我觉得将“电子书包”的功能定位在减负上是非常片面的。在我看来, “电子书包”具有三大功能。第一是它的移动性支持泛在学习。不管在课堂、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 让学习随时随地随处可行。第二是立体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电子书包”包含多元化数字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刺激, 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利于教师创设多种真实的情境辅助教学, 让学习更高效、更快乐。第三是按需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电子书包”功能齐全, 互动讨论不仅可以录音、拍照回复, 还能相互点评相互促进, 而且可以跨校交流, 及时评价反馈功能, 实现动态学习资源的拓展和创造, 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交互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记录下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成长历程。

基于以上对“电子书包”功能的认识, 我觉得“电子书包”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完美地解决了传统课堂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 在更高层面上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教学, 实现教育的减负增效。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电子书包”是信息技术参与教育变革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我也听说, 贵校以“电子书包”为技术支撑, 创出了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就是前置性学习与拓展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能不能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 这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呢?

潘校长:基于快乐教育研学模式背景下的“电子书包”前置性学习与拓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的确成就了有我校特色的沙墟一小e课堂。这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课前, 老师会上传学案、微课、图片、文字资源、研学问题等让学生自主学习, 或与老师、伙伴进行互动交流。前置性学习让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更充分。

课堂上, 老师通过前测及浏览“电子书包”反馈出来的情况, 或小组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地进行引导, 教技巧与方法。使课堂上展示学习、互动交流的时间更充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更有效。

课后, 学生借助“电子书包”, 进行拓展探究性学习,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沙墟一小e课堂, 实现教学网络化、教学移动化、学习个性化、评价常态化, 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一句话, “电子书包”给力, 让研学课堂更具张力, 让课堂快乐起来。

记者:贵校利用“电子书包”技术落实“研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并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最后能不能请您谈谈, 整个e课堂实验项目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潘校长: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看, 在教育云平台上, 把学习前置, 并使研学延伸到课后, 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空;研学后教课堂让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将提升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 沙墟一小e课堂把教师推出“舒适地带”。问题式讲解迫使老师深入研究为什么, 怎么样。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 更能促进教师团体的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电子书包”实现让教育服务随处可行的核心理念, 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专访沙墟一小音乐老师邓艳红

记者:邓老师, 您好!很幸运能够走进您的课堂, 您这节音乐课对我来说是一次聆听盛宴。《图画鉴赏会》之《牛车》这一堂课气氛活跃, 不论是老师的风采还是学生的才华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尤其是“电子书包”这个新型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一堂与众不同的音乐鉴赏课。您当初是怎么想到将“电子书包”融入到《牛车》这一堂课的设计中的呢?

邓老师:谢谢您对我这堂课的肯定和评价。首先, 因为我校是番禺区教育局“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第四批“电子书包”实验学校, 并率先开启“电子书包”在音乐课中的使用, 为我这堂课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次,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让我们的传统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何打破传统模式, 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等等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开始尝试将“电子书包”融入到《牛车》这堂课的设计当中。

记者:您刚刚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让我们的传统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大环境下, 《牛车》这堂课在“电子书包”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邓老师:如果把音乐课当作是为学生烹制的一顿大餐, 那“电子书包”的使用就是我的“秘制调料”, 怎样用好这个调料, 应该用多还是用少, 用在什么时候,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问题的确让我颇感困惑。但是经过不断地尝试、调整和反思后, 我渐渐能够摸索出如何调配我的“秘制调料”。首先我觉得“电子书包”是一项辅助工具, 我跟学生一再强调它就是我们文具盒中的一项特殊文具, 不能在课堂中随意使用, 更不能滥用;其次, 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清楚认识到“电子书包”的使用不能脱离音乐教学目标, 要能体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原则, 而不是喧宾夺主;再次, 教师要甄别“电子书包”中的软件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减少学生的使用负担。我就是通过这些理解与认识才一步步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的。

记者:据我所知, 您是番禺区音乐学科第一个将“电子书包”和音乐课结合起来, 并且初步形成了音乐鉴赏课新课型的老师。请您说说它跟常规音乐课堂对比有哪些改变?

邓老师:您刚才说的音乐学科的第一个还真是不敢当, 只能说我是一个好奇并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普通教育者, 借助“电子书包”这股东风, 让我驶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新天地。我在上完《牛车》这堂结合“电子书包”的新型音乐鉴赏课后, 感觉它跟常规音乐课对比的确有很大的改变。首先, “电子书包”打破了传统音乐鉴赏模式, 学生拥有更多的音乐资源和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增加了音乐鉴赏的广度与深度;其次, 它为实现音乐鉴赏个性化教学提供可行性平台, 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音乐鉴赏课上得到乐趣与满足;再次, “电子书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综合能力, 在音乐鉴赏课上学生的主动性与实践性相互结合更紧密,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不断进步;“电子书包”使音乐鉴赏课上的评价手段与方式有了创新, 课堂评价的多元化、电子化、实时化, 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发展, 有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 还有助于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水平的了解。

记者:从刚刚的交流中可以看出邓老师是个比较有想法, 敢于尝试的人。我最后想问一个问题, 关于音乐学科“电子书包”课堂的开展, 老师您在未来有什么长远的构想或者设计吗?

邓老师:我希望通过音乐学科“电子书包”课堂的开展, 可以构建一个“电子书包”环境下音乐鉴赏课的模式, 为学生在鉴赏音乐时搭建一个健康、高尚、有趣的引导性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开发自己的音乐鉴赏资源包, 并通过资源包整合, 找到自己鉴赏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方向, 并能通过这个平台, 提升个人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开阔音乐视野, 丰富情感体验, 培养持久的鉴赏音乐的兴趣, 为自己终生音乐审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篇4:龙勃罗梭思想学习

关键词:天生犯罪人论;犯罪原因;犯罪防治

一、天生犯罪人论评价

龙勃罗梭最著名的理论为“天生犯罪人”论,这是基于对大量犯罪人头盖骨进行解剖分析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犯罪是原始兽性返祖的现象,过于强调个人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作用。这一理论并不被现代法学家所接受,并遭到猛烈抨击。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否定该理论的进步意义。

首先,判断一个理论是否进步应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虽然天生犯罪人理论存在很多主观猜想,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苛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思想的产生肯定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局限性。就如我们不能过于苛刻封建时期取证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试想一下在没有现代高科技辅助,没有DNA检验方式存在的情况下,再富有经验的官员也无法完全避免刑讯逼供。所以我们在分析天生犯罪人论时,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实用价值更应关注它的方法论意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若是我们客观的把此理论放到十九世纪中叶去考察,那么他大胆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犯罪学,确实是大胆开新,值得肯定。

其次,龙勃罗梭的研究引领了犯罪学的进一步发展,脱胎于传统古典犯罪学的观点。主张犯罪的产生并不完全限于自由意志的支配,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气候、年龄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理论已经是一个重大进步。

再者,他使犯罪学的研究从行为转向了犯罪人本身。为了解决从主观出发拘泥于理论研究的弊端,他主张关注现实,注重普遍规律的总结。抵制仅以行为的轻重来决定刑罚的轻重,而不过问犯罪人犯罪原因如何。正是龙勃罗梭科学的研究方法,引领了犯罪学的发展方向。

二、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人如一个病人,而法学家们的任务就是像医生那样发现疾病产生的原因,准确诊断、对症下药。龙勃罗梭把犯罪的原因主要归因于气候、种族、文化、饮食、遗传与年龄。在这些原因内有的值得肯定有些却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一)气候

在气候因素中,热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书中提到的:三月份,溺婴罪占第一位;五月份是流浪罪;六月份是强奸罪。在气候影响犯罪这个因素中,很难否认气温变化与犯罪种类、数量之间的客观联系。因为气温的升降,会相应引起人体的一定生理反应,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除了气温变化这一主要因素外,其他气候条件也可能对犯罪产生影响,如我们常说的“月黑风高夜,正是杀人时”的俗语所反应的现象。

(二)种族

龙勃罗梭认为种族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犯罪。如他认为吉普赛女人以盗窃而闻名,在阿拉伯有些部族诚实而有些却非常懒惰。但笔者认为,把种族列为犯罪原因有欠妥当,种族不分优劣,人种不分高低。把种族列为原因之一,有划分种族高低之嫌。与其把它归为种族倒不如归因于特定的区域与空间。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居多而暴力犯罪甚少。在居民流动频繁或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犯罪率较高;反之,在居民相对稳定流动人口较少的地方,犯罪率则较低。

(三)文化

龙勃罗梭肯定文化对犯罪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会相应产生新的犯罪类型。文化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决定大众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社会的经验法则。所以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犯罪率的高低。在当今时代,有太多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都有义务来净化环境,反对血腥、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思想。

(四)饮食

龙勃罗梭认为饮食结构的不同犯罪倾向也不同,食素让人温和食肉让人残暴。但以饮食结构的不同来归因犯罪,却有点受制于动物的天然本能,如食肉的老虎比食素的绵羊残暴的多。但人不仅受限于动物的本能,更受控于人独有的意识和控制力。

(五)遗传与年龄

遗传因素类似与天生犯罪人的观点,认为犯罪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对于此观点,只能说龙勃罗梭从一个医学家的角度对遗传基因进行了分析,但过于主观臆断而忽视后天的因素。年龄方面,由于体力和性情的不同,青少年与老年呈现出不同的犯罪倾向,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三、犯罪防治理论

(一)劳动改造犯罪人

龙勃罗梭认为劳动能激发犯罪人的精力,帮助犯罪人谋得一技之长重新融入社会,更能节约国家经费开支。通过设置适合犯罪人从事的劳动,用奖励与报酬来激发犯罪人的积极性等方式改造犯罪人。一方面,能避免书面化的纯理论教育带来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能调剂枯燥的监狱生活使犯罪人能重新融入社会,使国家节约对监狱的巨大开支。他的这一理论被各个国家所采用,影响深远。

(二)监狱管理理论

龙勃罗梭认为监狱是一个大染缸,容易交叉感染,不利于犯罪人的改造。所以他主张监狱的独居式管理,减少犯罪人之间的联系。但建设独居监狱花费巨大,现代国家采用的并不多。另外在囚犯的教育改造上,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犯罪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来进行教育。

(三)刑罚个别化

龙勃罗梭主张刑罚的预防理论反对报复论,主张刑罚的个别化。以犯罪人不同的社会危险来施以不同的刑罚,主张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应分监关押避免交叉感染,可以根据犯罪人的表现给予提前释放。种种理论的提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采纳,对整个刑法学研究都产生了巨大作用。

四、结语

篇5:赴一小学习心得体会

——

2014年3月23日至29日,我有幸到府谷一小进行了参观学习。众所周知,该校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荣河书院,后改名为高新一小,时至今日的府谷一小,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培养出不计其数栋梁之才。步入校园,感受到的是校园散发出的浓浓书香气息,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参观学习中,更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参加了一小的升旗仪式,听到清脆而又柔和的铃声响,近两千名学生能够整齐有序的站好队列队形,随着国旗缓缓的升起,全体学生的队礼整齐划一。学生流利而又有感情、有主题的国旗下演讲,让全校师生全神贯注的聆听,升旗仪式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是我感到效果显著,学校真正把升旗仪式当作了一节德育的课堂。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学习了一小规范有序的管理方法,正校长统揽全局,四个副校长分管学校各项任务,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虽说学校人多管理不易,但是一小以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接下来几天内我参加了学校的各种会议,每一次会议精神透彻到位,校方领导针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指导,为教师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让教师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抓住重点与时俱进。

同时我也与学校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学校领导都属于年轻有为的实干家,这也为我们谈话拉近了不小距离,彼此敞开心扉,就学校的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正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次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为我以后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最具特色的当属本校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十八个社团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准时参与活动,包括武术、歌唱、器乐、足球、绘画、书法等在内的“十八般武艺”同时开展,此档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课外拓展训练,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舞台,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各投所好,发挥所长,免受在未来社会特长单一的大亏。而且,让学生在一天的书本学习中暂时脱离出来,劳逸结合,在成长中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实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个人认为这是一项特别有必要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

更让我难忘的是观摩课堂教学,一小每学期都有赛教活动,分文科、理科和综合三组进行,以学期为单位轮流进行,这样一来不止提高了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给其他组员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经验,让教师在一小的大环境下逐渐成长成熟。走进每位教师的课堂,我们一睹名师的风范,他们的课堂的确称得上是一门艺术,首先每位教师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导的角色扮演的很好,每位教师都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其次是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精彩教师都给与表扬鼓励,鼓励评价的语言和形式丰富多彩;第三,每节课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第四,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让人折服。每位教师都具有广博的知识,有着灵活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多媒体课件运用自如,教师的语言童趣而又感人。听着这样的课让我们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听课,我看出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很出色,且个性鲜明、兴趣广泛。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的敬业精神。每位教师在工作中都不甘示弱,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工作氛围,学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开展说评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还开展“疑难问题研讨会”、“微型课题”、“集体备课”等活动,学校领导经常参与指导。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成长。

篇6:赴澧江一小跟班学习心得体会

红旗小学

姚胜刚

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东峨小学组织的赴澧江一小跟班学习。一周来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听了不同年级的课,与澧江一小的领导、老师、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进行了全程的跟踪学习。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感受到在澧江一小教研组教研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教师爱岗敬业,教师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教学工作需要的是兢兢业业、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澧江一小的老师虽然上课任务很重,但从没有人叫苦叫累,他们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钻研精神,刻苦钻研业务知识。

二、一切为了教学

澧江一小各项规章制度都是以教学为中心制定的。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为了教学。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让我感觉到就是不放过每一分钟,让学生抓紧时间学习。

2、教师抓紧时间忙教学,我观察到教师除了上课就在办公室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如:课前提早几分钟进教室,把这节课要讲的例题、练习准备好,课后有时还在教室辅导个别学生,抓紧一切时间忙教学。

3、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有助于提高课的组织水平,有助于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由于受教师教学经验、业务水平的制约,教师对教材难点、重点的理解与把握存在差异,由于这个差异,教师在个人备课中不可能都准确无误地解决好每节课重点、难点,课前准备不妥,课中就可能避重就轻,难易颠倒,课的效果势必事倍功半,达不到教学要求和课前的既定目标。而他们学科组教师之间教研气氛浓,集体备课很实在,老师之间无保留在备课时讨论很充分,每个细节都充分讨论,他们为什么有这种团队精神呢,因为他们有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和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

学校学科组集体备课的具体作法是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步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即通过上周的集体备课加之在本周的实践授课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哪些是学生易出错的,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的,哪些是在上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测到的,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的。

第二步是讨论下周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式和方法。正是通过这几个环节,体现了他们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备习题。通过这一窗口,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施教中的层层推进。因为备课的深度,也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在讨论中,他们每个老师先摆出自己在上周教学中的得失,通过备课,对问题的所在无所不谈,自己灵光一现或是自己心存疑问,他们都会汇聚一块,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困难。可以说,通过集体备课使老师们提前熟悉自己所教的教材,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通过分工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正是因为这几个环节,他们在教学中就能把教学搞的有声有色。我认为“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他们通过集体备课,渗透出年轻教师勤学乐问的朝气,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阅历丰富,审视问题的准确与透彻,自然体现了以老带新无私传帮带的好风尚。而集体备课通过各抒己见,互相研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达到共识从而准确地确定课的难点、重点及关键点,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事实证明,积极开展研讨,认真进行集体备课,成绩就突出。

篇7:赴安康市一小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参观了市一小的升旗仪式,让我感受很深。听到清脆而又柔和的铃声响,三千余学生能够整齐有序的站好队列队形,随着国旗缓缓的升起,全体学生的队礼整齐划一。学生流利而又有感情、有主题的国旗下演讲,让全校师生全神贯注的聆听,精彩的中队主题演出活动更是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德育课,“身边的安全小故事”的主题队会开展的形式多样,有讲故事、小品、快板等,学生真正受到安全方面的教育。升旗仪式的各个程序全由学生主持,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能力的到了我们佩服,当然,这背后肯定凝聚着老师的无尽心血。升旗仪式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是我感到效果显著,学校真正把升旗仪式当作了一节德育的课堂。

在教导处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学校管理规范、摆放整齐的图书室,欣赏了各种价值很高的小制作、小发明和能见证市一小辉煌历程的校展室,独具特色、驰名全省的劳技室,规范齐全的档案室。图书室里的图书报刊摆放整齐有序,分类明确,书报齐全,干净整洁。校展室里的各种荣誉已经摆满了整间房子,有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让我们赞叹不已,教师们各项获奖证书,让我感受到市一小教师们在工作中是多么的认真踏实!最让我们赏心悦目的是学校的劳技室,听了国家教学能手龚心钧老师的介绍,学校的劳技室已经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劳技室的学生作品琳琅满目,学生的布扎花别具一格,有的作品被国家、省博物馆收藏,有些作品在中、省、市获奖。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这位和蔼可亲的龚心钧老师,他的一席话,让我们胜读十年书,他对教育的热情、对工作的负责真让我们年轻人学习,尽管他已年过半百但教育的理念超前。和他合影之时,一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12位教师的课堂,我们一睹名师的风范,他们的课堂真是一种艺术!首先每位教师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导的角色扮演的很好,每位教师都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其次是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精彩教师都给与表扬鼓励,鼓励评价的语言和形式丰富多彩;第三,每节课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第四,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让人折服。每位教师都具有广博的知识,有着灵活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多媒体课件运用自如,教师的语言童趣而又感人。听着这样的课让我们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听课,我看出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很出色,且个性鲜明、兴趣广泛,他们都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在和学校的罗校长、王主任、教研组长课改、校本教研座谈会上,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的敬业精神。每位教师在工作中都不甘示弱,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工作氛围,就连即将退休的龚心钧老师虽然已荣誉满载,在工作中仍然坚持不懈,作为我们的年轻人,没有理由不努力、不研究。学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开展说评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还开展“疑难问题研讨会”、“微型课题”、“集体备课”等活动,学校领导经常参与指导。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成长。

篇8:龙一小学习心得

其实,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与其他学习方式既有相通之处, 即共性,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个性。产生滥用合作学习的原因, 主要是部分教师缺乏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 缺乏对其基本规律的探索和把握。

合作不仅是团队形成的基础, 还是共同探究的起点。合作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以来, 发展迅速、实效显著, 成为当代教学改革成功的典范之一, 深受许多国家的关注与欢迎。合作学习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凝聚理论和动机理论等,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也有“相观而善, 谓之同学”、“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等宝训。对这些基本理论, 我们应有一定的认识, 并自觉地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例如, 有的教师在学生产生积极的互赖意识时组织合作学习, 就是对互赖理论和“相观而善, 谓之同学”的自觉运用。

相对而言, 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师容易把握, 而教学方式的改变, 对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的提出是一种创新, 这是理论层面的创新;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同样是一种创新, 这是实践层面的创新, 这样的创新需要悟性, 需要探索, 对部分教师来说, 甚至还需要从模仿开始。

日前, 昆明高新一小的教师围绕“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这一专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他们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理性探索, 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他们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 可供我们借鉴。

金明华 (校长)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越来越被老师们接受和认同。但如何把这种理念变为积极的行动, 就需要进一步探索, 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高新一小以“合作学习”为主题, 开展了深入的校本教研, 活动大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两位老师各执教一节课, 体现“合作学习”;第二阶段是专题讨论、交流。老师们的发言不局限于这两节课, 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 旨在通过对学生合作学习现状的研究和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 探索有效性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如怎样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如何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怎么恰当地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如何发挥作用等。相信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杨艳 (小学一级教师) :在“合作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我执教了一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此前, 我试教了一次,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小棒、手指宽等, 在小组内说一说, 初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 形成“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 让学生认识“几厘米”, 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操作时, 要求学生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刻度“0”对齐, 右端指向厘米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随后, 我出示了用一把断尺子测量铅笔长度的画面, 铅笔的左端对准断尺子的厘米刻度3, 右端对准断尺子的厘米刻度8, 让学生判断这种测量方法是否正确。画面刚一出现, 学生间就产生了争议, 有的认为可以这样量, 而大部分同学则认为测量必须是一端对准“0”刻度。我随即请一位思维敏捷的孩子发言, 他很自信地说:“我觉得用这种方法量是可以的。因为可以用厘米刻度3来做测量的起点, 从刻度3到刻度8正好有5个1厘米, 所以铅笔的长就是5厘米。”他的回答令人满意, 我欣喜地点头表示肯定, 随即问:“大家同意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可是, 学生的课后练习反馈告诉我, 并非所有学生都理解可以以任何一个刻度为起点进行测量。这引起我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反思。于是, 我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思维不断被激活, 经验不断在积累。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告诉”有价值得多!所以, 课堂上, 教师不要急着抛出自己的结论, 而要给孩子们一个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 这实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谷艳春 (小学高级教师)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呢?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要把握几种情况。

1.在思维碰撞时进行合作学习。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当老师呈现所测量的线段始于刻度1, 末端对准刻度6时, 有的学生读出线段长5厘米, 有的则认为是6厘米, 且各持己见, 互不相让。究竟谁是谁非, 必然要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说理与辩论, 才能最终统一观点, 达成共识。此时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2.在知识迁移拓展时开展合作学习。如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圆的认识”练习课, 由基础练习“求圆环面积”逐渐拓展到“已知两相交圆的半径, 求两圆不相交部分的面积之差是多少”, 多数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也有部分学生感到困惑, 此时如果由教师详细讲解, 可能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于是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相互探讨和交流, 学生明白了用代数思想及假设法来解题:大圆面积-小圆面积=两圆不相交部分面积的差。

3.在学生学有所获急于表达时组织合作学习。当学生自主探究某一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结果时, 他们往往会迫切希望表达自己的收获, 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这时应组织合作学习, 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 每个学生都有许多发现: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窗户的表面是长方形……此时学生都希望当众表达自己的发现, 这时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4.在实验操作时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 有的学习任务靠个人的智慧和行动是难以完成的, 这就需要集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录像中通过学校路口的不同车型的车辆数的统计, 就应鼓励学生寻找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任务。又如, 一年级“认识钟表”, 在学生学会认读“整时”的时刻后, 老师通常会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拨钟训练, 无论是师说生拨, 或是生生之间的你说我拨, 学生拨钟是否准确, 仅靠老师一人是无法完全看到的, 此时的操作训练就必须进行合作学习, 依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来进行判断和纠正, 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何珺 (小学高级教师) :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才能使合作学习有效。教学《船长》一课时, 我紧扣船长在组织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 践行做人之道的崇高品质。在学习“第二次命令”这一环节时, 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师:哈尔威船长面对这样混乱的危机场面, 他特地给奥克勒大副下了一道命令 (大屏幕出示)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学生齐读该句。) 同学们, 你认为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从第二次命令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哈尔威船长?

我话音刚落, 心急的同学马上说:“会!会!”一部分同学立刻反驳说:“不会!不会!”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在沉思。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我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下面是一个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1:我认为船长不会开枪, 他只是想吓唬这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群。这说明船长非常聪明。

生2:我也认为他不会开枪, 他把乘客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还会枪杀乘客吗?

生3:我认为哈尔威船长如果看到有不守纪律的人, 他一定会开枪的。

生4:我也认为哈尔威船长只是用开枪吓唬乘客, 事实也说明他这一招还真管用, 乘客都乖乖地听话了, 最后也都得救了。

生5:但是, 如果人们只顾逃生, 而漠视船长下达的第一个命令, 我认为他还是会对不听劝告的人开枪的。

生6:船长的这道命令是为了维持当时船上的秩序, 如果不这样做, 一船的人都会丧生的, 这体现了船长的镇定自若, 聪明机智。

生7:其实乘客不是被枪吓着的。书上明明写道:“大家立刻不做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句话其实是人们被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震撼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充分交流,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对船长形象的认识更加清晰。从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 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 放在学生易混淆处, 难度要适宜, 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黄芳 (小学高级教师) :合作学习的时机不仅缘于教师在课前的预设, 课堂上的生成常常可以成为合作学习的良机。

我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时, 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朴实无华的梅花, 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晶莹透亮的呢?”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面对全班几十双充满期待的眼神, 我忽然想到, 何不让学生们分成小组, 合作讨论呢?我就此安排了合作学习, 经过一番争辩, 各个合作小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组:“早春, 梅花上的积雪还没融化, 所以梅花看起来是晶莹透亮的。”

学生乙组:“清晨, 梅花上沾满了露珠, 这时的梅花看起来是晶莹透亮的。”

学生丙组:“太阳的光芒照射在梅花上, 使每一片花瓣看起来是那么光彩动人, 所以梅花是晶莹透亮的。”

学生丁组:“作者来到风景怡人的公园, 此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眼前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梅花自然也是晶莹透亮的了。”

我为学生的特殊感悟而高兴, 如果我没有捕捉到这次合作交流的“火候”, 何来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和创新?

◇恰当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谭莉 (小学一级教师)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因此, 合理的分组显得尤为重要。年级不同, 小组规模、组员构成及任务分配就有差别。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较低, 往往是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表述出来, 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较有限。合作学习就应先从同桌合作入手, 抓住教材提供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说说、写写、画画、做做、玩玩, 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生积累了一些合作交流的经验后 (可以从二年级开始) , 再把学生按4~6人分为相对固定的小组加以培养。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内异质, 就是要正视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 将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编为一组, 充分发挥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的作用。组间同质, 就是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整体素质应相对均衡, 这样, 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能反映多元理解,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詹蕊 (小学一级教师) :如果小组成员需要有效合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他们必须具有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通常, 课堂教学中3~6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如果小组人数过多, 会产生新的制约因素, 如喜欢说话的同学可能过多占用小组交流的时间, 使其他成员难以互动。在“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中, 杨老师将合作小组的成员定为6人, 保证了每位同学发言和倾听的机会。一个成功合作的小组, 应该是组内不同类型角色合理搭配的小组, 如性别、性格不同, 学习成绩有差别, 表达能力不一致等。而组与组之间, 应该大体相当, 让每个组都能充分展示不同的理解。

我观察到, 在“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合作学习中, 杨老师将6名男女生组合为一个学习小组, 在探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不是一定要从0刻度开始”这个问题时, 合作学习反映了小组成员的差别。一位女生认为:“要从0刻度开始测量, 刚才的几次测量不都是这样的吗?”一位男生大声说:“不一定啊, 我可以这样量, 你们过来看嘛!”其余的几个同学都凑了上去, 听取两人的辩论, 参与思考、分析, 最终达成共识:也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

王翼 (小学一级教师) :我以作文教学为例来谈。习作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劳动过程, 学生作文的批改与评价, 不仅涉及学生个体, 还涉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在评改作文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考虑到作文基础、男女生搭配、工作协调能力等因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至5人, 不设组长, 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每个小组每次批改2~4篇作文。小组成员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批改的初评任务。教师提出批阅要求: (1) 各组成员在初阅作文时, 用红笔画出错别字。 (2) 小组成员传阅后, 讨论文中问题, 适当旁批。 (3) 讨论确定作文等级, 撰写作文总评语 (由中心发言人执笔) 。 (4) 总评语要围绕讲评的重点来评价。 (5) 总评语用语要委婉、公正、恰当。先说优点, 后说不足。 (6) 在讲评重点的基础上, 总评语还可以就文章的特色及其他方面作评价。 (7) 提倡有创新意义的评价。 (8) 总评语写完后, 在评语的右下方写上“××小组阅”, 另起一行, 在其下方写上日期。 (9) 作文讲评课上, 中心发言人汇报初评情况。 (视时间情况, 抽查进行。)

我总结了“小组合作评改作文”的三种形式。 (1) 先评后改:先选择典型例子, 集中讲评, 然后分组批改。 (2) 先改后评:先分组批改, 小组推荐佳作, 然后集中讲评。 (3) 在改中评:将集中讲评放到小组的评改过程中同步进行。

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反思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 还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 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林玫 (小学一级教师)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合作讨论、相互交流这种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没有“问题”, 无所谓讨论和交流。但是, “问题”过大、过深, 学生无话可说;“问题”太浅, 学生不感兴趣。因此, “问题”的选择应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首先, 合作学习的问题既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多元理解, 又要注重正确导向的引领。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王母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意是通过了解王母是一个冷酷、残忍、无情的人, 让学生体会牛郎与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想到第一个学生答道:“我认为王母是一个严厉执法的人, 因为织女私下凡间并与牛郎结婚生子是违反天条的, 王母抓织女是严格执法的表现。”这一见解激起学生热烈的争论, 我趁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持反对意见的小组很快找到牛郎是个从小受尽磨难、心地善良的人, 而织女是个没有自由、勤劳、善良的人, 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王母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一权利。这一环节较好地处理了多元理解与正确导向的关系。

其次,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是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测和发现,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船长》一课中当获救的人们回头望去, 看到哈尔威船长和船一起沉入大海, 人们会怎么想?再如, 《爱之链》中乔依醒来后得知老妇人帮助了妻子, 会怎么想, 会怎么做呢?类似这样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各自说出判断、推测,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认识到美好的品质让世界充满爱。

再次,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内容, 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鞋匠的儿子》教学重、难点是体会林肯说的三段话, 了解其含义, 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针对这一要求,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林肯的话语中, 你感受到林肯是一位怎样的人?学生自读自悟之后, 再在组内讨论交流, 对林肯的认识就会由点扩展到面, 人物形象也就更加丰满了。

总之, 合作学习可使孩子们在共同探究中, 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对教学重点、难点的“顿悟”, 这比教师灌输式的“习得”更亲切、自然, 也更深刻。

董婉瑜 (小学一级教师) :有关研究表明, 在数学教学中, 合作学习对于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都具有独特功效。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一是学习内容应有讨论、思考价值。像“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 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 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 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 自己完成, 不必合作讨论。

二是所选择的内容应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有利于学生共同探究。当然, 前提是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 否则合作学习以后也收获不大, 记忆不深。如, 教学“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重难点, 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小学生的近视率是18%, 怎样理解近视率18%?”经过交流, 学生得出近视率18%就是指100个人中有18个人近视, 并进一步弄清近视率18%就是指近视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百分之十八。如果只强调独立思考, 不注重合作学习, 学生会缺乏交流能力;而一味追求合作学习, 忽视学生独立思考, 则会造成好学生“垄断”整个课堂, “学困生”产生依赖思想,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黄芳 (小学高级教师) :我认为合作学习不限于生生合作讨论交流, 也包括师生合作, 教学相长。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时, 我的板书是这样完成的: (1) 教师根据教学预设, 按由远到近、由声到形的线索完成了以下板书:

(2) 在结课前总结、升华时, 我有意留下空白 (括号中的问号) ,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来完成板书的最后内容。师生经过一番讨论, 括号中出现一串词语:“鬼斧神工、美景怡人、瀑声轰鸣、气宇恢宏、雄伟壮观、令人陶醉”等。这比教师越俎代庖更活泼、更灵动、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 我对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采取排演方式进行教学, 师生是这样合作的: (1) 分配角色:选一位能言善辩的学生扮演“管家”, 其余学生扮演“公仪休”, 教师扮演“子明”。 (2) 师生排演 (类似课本剧) :

(当管家刚把鱼送上时。)

子明 (故意大声地) :“老师, 您最喜欢吃鱼了, 刚才您不是还说, 只要天天有鱼吃, 也就心满意足了。”

(管家一听, 更是千方百计要把鱼送出。)

公仪休 (连连摆手拒绝) :“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我现在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 医生叮嘱不能吃鱼。我现在一闻到鱼腥味就要呕吐, 大概今后都不能吃鱼了, 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管家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提着鲤鱼下场。)

子明:“老师, 人家送鱼来, 你就收下吧, 这鱼又不值多少钱。”

公仪休:“这鱼虽然不值多少钱, 但人的变质往往就是从这些小地方开始的, ‘千里堤坝毁于蚁穴’, 你难道没听说过吗?”

子明:“老师, 人家送鱼来, 也是好心, 你就这样拒绝了别人, 让人家多没面子。”

公仪休:“为了今后能更好地秉公办事, 我就不能讲人情、顾面子。我相信那些正直的官员也会理解我的。”

子明 (恍然大悟地) :“老师, 我明白您为什么这么做了。”

在师生合作表演中,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故意提出的问题, 其实是根据学情巧妙调整教学流程, 充实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探讨, 获得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沈绍琼 (小学高级教师) :我想谈谈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说, 较简单的认知内容, 不必组织合作学习, 对较复杂的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可组织合作学习。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时,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这一问题需要学生仔细琢磨, 从多个角度和更深的层次来思考, 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就比较合适。通过讨论交流, 学生得出多种解释: (1) 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 所以“儿童多处就是春”; (2) 儿童充满朝气、富有活力, 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3) 春天就在儿童身上, 因为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 (4) 因为冰心奶奶喜爱儿童, 在她眼里, 儿童就是春天, 儿童的身上透出春天的活力, 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光。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另外, 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可组织合作学习。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特殊的葬礼》,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答案是多元的: (1) 哀悼的对象特殊 (这次葬礼是为一条大瀑布举行的) ; (2) 主持人很特殊 (这次葬礼是巴西总统莫格雷特亲自主持的) ; (3) 参加人员非常特殊 (来自世界各地, 有专家教授、热爱大自然的人) ; (4) 葬礼意义特殊 (举行这次葬礼不是为了纪念或哀悼某个人的离去, 而是号召人们热爱地球, 保护环境) 。由于这样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谈出一两点, 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再有, 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可组织合作学习。如我教学《三袋麦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时发现, 学生对故事中的小猴、小猪、小牛对待土地公公送的一袋麦子的不同做法存在不同看法。我便抓住时机, 拓展学生思维, 让他们大胆练习说话:“同学们, 看来这三个小动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看谁说得最有道理, 推荐一名最棒的同学在班上交流。”令我感到欣喜的是, 孩子们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 并找出各个小动物的优点:小猪的自食其力, 小牛的勤劳节俭, 在说出小猴的聪明、能干之后, 还说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 得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有的孩子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 即可以把一袋麦子分成三份:一份做成各种食品吃, 一份保存起来, 一份种在地里。大家各抒己见, 异彩纷呈的答案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闪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这一切恰恰得力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思维的碰撞。还有, 大部分学生都想发表意见的教学内容, 可组织合作学习。课堂上老师提出某个问题后, 往往小手如林。这时, 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发言的需要, 便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相互说说, 相互补充, 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如中高年级学生汇报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时, 因为学生预习时所摄取的信息不同, 所以学生都想表达, 就应满足学生需要, 组织小组交流, 再请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这样, 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参与的机会, 又有效地节省了教学时间。

综上所述, 真正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应有思考空间和争论价值, 应是自由开放的、价值多元的。正如皮亚杰所说:“正是同伴由于观点不同导致的讨论, 有可能使学生实现认知重构, 导致认知发展。”

◇小组内明确个人责任◇

赵梦青 (小学高级教师) :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所以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分工协作, 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具体的合作学习内容来分配任务。如学习完《秦兵马俑》一课后, 我让学生合作学习配合本单元课文的专题———走进“世界奇迹”, 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 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这次合作学习周期长, 所以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更需明确。组长定期轮换, 主要职责是: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体人员有序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包括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等。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作业组长的职责是:负责搜集资料后的作业检查, 并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教师, 便于老师在批改以后对各组及同学进行评价。纪律组长负责维持本组纪律, 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有了这样科学的分工, 使各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效果也很好。

赵红雁 (小学高级教师) :在这次校本教研活动中, 我执教的是“三生 (生命、生存、生活) 教育”教材三年级《合作中的快乐》。有意思的是, 教材《合作中的快乐》恰当、充分地体现了“合作学习”这一主题。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6人小组合作为一幅图画涂色, 当第一组把涂好色的画交给我贴在黑板上时, 其他组的成员心急如焚, 只见小手在画纸上不停地忙碌着, 有的孩子嘴里还小声喊着:“快点!快点!我们组千万别落后!”有的孩子跺着双脚说:“快把油画棒侧着涂, 否则速度会慢的!”还有同学小声嚷着:“别把手伸到我这里涂, 快涂自己面前的景物!”……看到同伴齐心协力涂好颜色的画被粘贴在黑板上, 孩子们都露出了会心、自信、骄傲的笑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培养起来了, 为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展示涂色作品时, 有的小组汇报他们涂得快的原因是组长把距离每个同学最近的景物分给他涂。这说明科学合理的分工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前提。

下一项活动是数小动物。我让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数出图中6种小动物的数量, 并填写在答题卡内。当个人数无法完成任务时,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合作, 小组成员各数1种小动物, 这样既轻松又快乐, 还准确。若出现数不清的情况, 可在组内轮换再数, 通过分工合作、集体努力, 达到准确无误。这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效果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也会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适时进行评价◇

上一篇:小猫的特点下一篇:改革开放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