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

2024-05-26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精选6篇)

篇1:苏教版语文九年级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

育学生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在道学和文对后 世颇有影响。

解题:惠子在梁国当宰相。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自主学习,做学案)

多媒体显示课文正确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并思考译错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写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的情节

起因:惠子为相庄子看望 经过:受人挑拨,恐、搜捕;从容往见,奇鸟之喻 结果:辛辣讽刺 出人意料 富有趣味

2、惠子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

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进行大搜捕。

3、庄子对惠子的作法有何反应?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处?

文中叙述的以下事物,分别把它们比作什么?

鹓鶵----庄子 志向高洁之士 鸱----惠子 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功名利禄 梧桐、练实、醴泉----高洁的志趣

既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比喻巧妙贴切,尖锐深刻、余味不尽

5、分析人物形象 (惠子 见利忘义、薄情寡义;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请总结归纳在写法上值得赞赏的地方? (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洁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见利忘义。

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阅读拓展

庄子对爵禄的态度 庄子钓于濮(pú )水 庄子钓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请他做官,“焉”,到那里。 ),曰:“愿以境内(国内的事务)累(劳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锦缎,丝织品,用作动词)笥(sì古时盛饭或装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作动词)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宁可、宁愿)其死为留骨而贵(显示尊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泞 )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请回吧),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篇2:苏教版语文九年级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篇3:苏教版九年级文言文辩证

教科书注云:“昳丽, 光艳美丽。” (教科书第163页) 笔者认为此注欠当。

许慎《说文解字》注曰:“昳, 日昃也。”即“日落”之意, 并据此引申为“光艳” (见《辞源》“昳”字条目) 。由此看出, 把“昳”释为“光艳”是有章可寻的, 但是如果用“光艳”一词来形容“八尺”男儿的形貌, 似乎给人不伦不类之感。

东汉高诱认为:“昳, 读曰逸”, 他把“昳”看成“逸”的通假字, 《辞海》亦承认此说:“昳, 神采焕发, 容貌美丽。东汉高诱注曰:‘昳, 读曰逸。’”

其实高诱所注的“逸”也是通假字, 本字应为“佚”。如《论语》“逸民”:《说文解字》引作“佚民”, “佚”有“美”之意;《离骚》:“见有之佚女”, 王逸注:“佚, 美也。” (见《辞海》)

显见, “昳丽”的“昳”是“佚”的同音通假字。那么, “昳丽”则为同义复词, 作“美丽, 漂亮”讲。故全句可翻译成:“邹忌身高八尺多, 身材魁梧, 容貌漂亮。”

二、《捕蛇者说》 (九年级下) :“苛政猛于虎也”

教材注解“苛政猛于虎也”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注文把“政”训为“统治”, 笔者以为不恰当, 因为此注与全文主旨不符。

全文是采用“蛇”、“赋”对照, 运用逐层深入的对比来阐明主旨的。文章先以“吾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来点明赋毒甚于蛇毒, 接着分别以蒋氏三世生活与六十年来乡邻生活、捕蛇免赋之乐与悍吏逼赋之苦、暂免与常免、后死与先死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具体阐明赋毒甚于蛇毒, 并在此基础上, 借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也”作佐证, 从而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结论。

柳宗元本身也是封建统治阶层中的一分子,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在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他希望封建上层建筑能够体恤民情, 轻徭薄赋, 以维护封建统治。由于作者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所局限, 他不可能全盘否定封建统治。如果释“苛政”为“苛酷的统治”, 那就是望文生义, 有人为拔高作者思想认识之嫌。故笔者认为此处“政”应注为“征”。

在《简明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中都收有“政, 通征, 赋税”的义项。贾延柱先生编著的《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也认为:“政与征上古同属章纽耕部, 同音同假。”训为“赋税, 徭税”。

其实, “政”作“征”解的在古代典籍中并不鲜见。如:

1.《周礼·地官·土均》:

“土均掌平土地之政。”郑玄注:“政, 读为征。地征, 谓地守, 地职之税也。”意思是:土均要掌管合理征收土地的税收。

2.《左传·哀公十一年》:

“事充, 政重, 上不能谋, 士不能死, 何以治民?”意思是:徭役繁重, 赋税又多, 在高位的不能谋划, 战士不能为他拼命, 用什么治理百姓?

3. 晁错《论贵粟疏》:

“勤苦若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虐, 赋敛不时。”意思是:如此疲劳辛苦, 还要遭受水旱灾害, 官府紧急征收凶暴, 不按时征收赋税。

综上所述, “苛政猛于虎也”应翻译为“苛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三、《曹刿论战》 (九年级下)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教科书注“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为:“衣食这类养身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有。安, 有‘养’的意思, 弗, 不。专, 独占。”

教科书注“安”为“养”是有根据的, 唐孔颖达疏:“公意衣食二者, 虽所以安身, 然亦不敢专己有之, 必以之分人。”但与情理有悖。“衣食这类养身的东西”, 绝不是庄公独自专有, 人们也决非要待庄公分而后有之, 应该说, 只要能生存下去, 人人皆有, 只不过有好坏之别罢了。所以清人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批评孔颖达的观点:“传文但言所安, 不言所以安, 孔义非也。”俞樾同意三国韦昭给“孝敬忠贞, 君父之所安也” (《晋语》) 句中的“安”字的注释:“安犹善也。”的观点他认为:“此谓虽己之所善, 而必以分人”。笔者亦同意此观点。“安”确实有“善”的意思, 《中华大字典》中“安”字条目第16义项就是“善也”。《汉语大词典》也认为“安”可以释为“善”、“喜欢”, 并且例句就是“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这一句。庄公这句话是说, 自己感到好的衣食, 不敢专享, 必以之分人。也正因为衣食中的精美者数量有限, 分的面不可能广, 所以曹刿说:“小惠未偏, 民弗也。”如此解释既合情合理, 上下文衔接自然。

篇4:苏教版语文九年级

关键词:疑问 脉络 主旨 基调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教材的分析要有所抓手。在语文教学时,如果抓住了课文的题目,就可做出很多文章。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文题,巧析课文,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一.利用文题,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教师出示文题后,我首先根据文题这样导入:如果你家里今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这样一群农民朋友,丰收了,他们却高兴不起来,甚至丰收成灾,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惑。这样利用文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文本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读有方向,直击目标。

二.抓住文题,巧做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即在“故乡”前面加个动词)形式来理清文章结构。再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虽然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却是本文的明线,同样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即在“于勒”前加个动词)来划分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像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就可以明白。而有的文题则比较含蓄、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

三.细品文题,联系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文题总是作者经过一番酝酿后得出的“精华”,它往往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领全文,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题目,联系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从而来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比如《热爱生命》一文,记叙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正是由于文中的主人公“热爱生命”,所以他才能在陷入绝境后,才能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顽强地求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才能那么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从而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

四.运用文题,把握基调,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利用课题,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反复地品味课题,还能把握情感基调。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把“囚”字写得大一点,从字形上让学生说说“囚”字的含义,学生很容易答出把人关在牢狱中之意,那么教师可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在学生答出是因为爱绿才囚绿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常春藤喜爱之情的语句,圈点勾画,写出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都源于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抓住文题,既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由此可见,我们分析文本时,可以借助文题这个抓手,适当整合处理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文本的兴趣,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教师还可以抓住文题,步步导入,层层深入,巧析课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古诗词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凉州词】(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塞下曲】(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白雪歌】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古诗词

饮酒(陶源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篇6: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苏教版

1.了解文章修改的范围。?

2.认识并掌握修改文章的四种方法。?

3.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训练安排】二课时?训练过程?

一、课前尝试?1.知识储备?

(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大改)立意、选材,(中改)结构、过渡、句式、修辞,(小改)语序、语病、词语、错别字、标点等。?

(2)修改有哪几种方法??“增”、“删”、“改”、“调”?

(3)“增”、“删”、“改”、“调”具体是指对文章作怎样的修改??教材P49?

(4)什么是润色??

润色是为了是文章好上加好,广义上的修改是包含润色的,大改则不属于润色的范畴。像修辞的规范使用、语序的合理调整、句式的相应变换、同义词近义词的准确使用都属于润色的范畴。?

二、课堂指导及

例文分析?

1.着眼全篇,宏观把握。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然后再考虑文章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考场作文更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如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3.小处着手,细致检查。

一般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恰当(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恰当扣1分);

②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每少50字扣1分);③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④是否有错别字(有3个扣1分);

⑤标点是否有误(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

⑥是否符合格式要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等);

⑦是否有语病(一类卷可以有一两个病句,二类卷可以有三四个病句,五个以上病句只能在三类卷以下),等等。?

4.重视文面,多就少改。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的整体,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练笔作文那样随意,应该精而当,既要改到文章要害处,又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当然,我们平时要培养自己动笔之前列提纲的习惯。思路没有想好之前决不动笔,提纲写成后要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后再动笔。这样,思路通了,提纲有了,书写成文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再也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窘状了,同时写出的作文也会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的毛病也会少了。

【例文解剖】

(一)示例选自朱正《鲁迅手稿管窥》

(二)示例选自写作练习1?东华门的夜市尤为热闹。那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仅有本市人,外地人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披红戴绿的外国女郎也要结伴来此光顾。每当华灯初上,各种小吃的不同香味就随风四处飘荡,招揽食客。这里小吃名目繁多,天南地北,风味各异。上海的汤圆竟和北京不一样,滑润可口。先前是煤火烤羊肉串,焦香四溢;如今又多了一种油炸羊肉串,更令你垂涎三尺。这里的小吃,北京风味的还是居多。卤煮火烧实惠、经济;宫廷小吃华美、别致;炸春卷焦黄、酥脆;油茶面润口、清甜;莲子粥爽口不腻......总之,只要你一走进这个夜市,不由得你不沿着每个小吃摊去转悠、去品尝。

【修改指导】这是记叙段中出现的比例不匀。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原来想写东华门夜市比其他夜市更热闹。段旨应当扣紧“热闹”二字写,但形容其热闹的只有三言两语,整段文字几乎都是描写名目繁多的小吃。我们知道,“小吃”与夜市的热闹有密切关系,但因为这段不是以介绍小吃为主,所以对它只可略写不能详述。

修改方法:扣准“热闹”二字详写夜市的景观,将小吃放在描写人流、声响等当中简要叙述。下面是修改稿:

东华门的夜市比起其他夜市来要热闹得多了。每当华灯初上,这里的人流就多了起来。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穿来穿去。这里的顾客不仅有讲一口普通话的“老北京”,那带有各地方言的“五湖四海”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散发着异味芳香的外国友人也结伴来此充当“食客”。还未踏进夜市,明亮的灯光就映入了你的眼帘,诱人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沿着每个小吃摊位去转悠的人们,几乎都被那不同风味、名目繁多的小吃诱惑了。有的人坐在简单小桌旁品尝着飘香的卤煮火烧;有的人站在一边,端着碗津津有味地嚼着上海的汤圆。烤羊肉串的摊前围了一堆人都在等待着那带有辣味的羊肉串??整个夜市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修改后的文字重点紧扣“夜市的热闹”,消除了比例不匀的毛病。并且还把那些有语病的句子及错用的词语都逐一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四处飘荡”改为“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因为“飘荡”是形容具体事物的,应改为“飘散”。作者又未单纯修改词语,而是结合了表达意义修改了语句:“招揽食客”的主语是“各种小吃”,显然不合情理,改为“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既合了情理,又紧扣段的主旨。

三、课堂练习

(一)?说?勇?气????——从揩黑板谈起

①一个班级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②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就要来上课了。可是,黑板还没有人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敢上前去。(A)这时,一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铤而走险地上去很快将黑板揩干净了。当时,(C)没有一个同学不从心里不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是他,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③这个同学之所以能够做出其他同学所做不出的好事来,显然是由于勇气,是勇气在鼓厉和支持着他。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勇气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遵照父亲的嘱咐,立志编修史书。

(B)他博览群书,考查山川形胜,调查轶闻旧事,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开

始写作。其间虽遭受宫刑之辱,也不抛弃事业,终于经历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了不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④原泰安市检察长公丕汉,在调查以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首、一百多人参与的特大贪污、走私、受贿案件时,不惧怕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威吓,甚至是对他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威胁。在超凡勇气的支配下,顶住歪风邪气,度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在上级领导的指挥下,依法惩处了这个犯罪团伙,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

⑤勇气实在可贵。只要我们有勇气,不论我们面前的困难有多大,我们的对手有多凶,我们就会有获胜的希望,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革命精神。我们青年学生,要学好知识,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样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人人都应该像揩黑板的同学那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勇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第③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鼓厉改正为鼓励;?

(2)文中画横线(A)(B)句中分别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改正过来:??

“铤而走险”,改为“自告奋勇”;“考查”

改为“考察”。?

(3)文中画横线(

C)句是一个病句,联系上下文,应改正为___

大家都从心里佩服这个同学有勇气。?

(4)第⑤段中引用了两个名言警句,其中有一个用得不合适,它是“_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

(5)第③段中引用的事实论据不恰当,请简述理由并另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理由:

______司马迁事例意在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与本文论证中心不符。??补充事例:__围绕“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

这一中心补充的事例即可。??

(6)第④段事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过渡句。???______勇气,不仅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意对即可)

2.病文举例

将香喷喷的比萨摆在餐桌上的时候,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飘满清香的空气。为什么这么善待我自己呢?因为这次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终于取得了突破,一向我不认识它、它也不认识我的英语,我终于弄懂了一些简单的语法,在考试的时候能够确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了。(《奖励自己》片段)

失误点评:这篇文章抓住了命题者的意图,在作文中写出了奖励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思考和发掘鼓励自己的深沉原因,那么文章的立意就会深刻多了。?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个人鉴定下一篇:感恩节3分钟感恩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