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2024-04-11

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通用7篇)

篇1: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一、大多数人,在没有政府强制的情况下,会为自己的家安装锁以保护自己免受侵扰。假如汽车上的气囊在保护人们免于受伤和死亡上也足够好,为什么还要政府用法规来强制,人们才在汽车上安装它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人们自身的问题,不同于门锁的情况,房屋没有锁使得个人受到损失的几率势必会很大,而且是几乎毫无悬念的。但是在汽车气囊上,在人们的普遍心理驱使下,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觉得使用安全气囊并不是必然的,是有一定几率且此几率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使得人们无意为此防护而承担费用。再次就是从公共角度来看,首先没有一个国家强制性的安全标准的制定,就会使市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汽车安全良莠不齐,造成个人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最终使得公共安全和公共经济的损失。实践表明,要消除人们生活中事故隐患,有效控制安全风险,达到本质安全水平,就必须全面开展安全强制标准化制定。把安全标准化制定工作作为增强社会安全发展能力的固本强基工程,作为政府、行政单位保证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项主要任务。至于为什么需要法律规范与强制,是因为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可以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对人们的公共生活的作用主要之一就是强制。这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定法规及行为准则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这里,强制作用的对

象是违反者的行为。制定强制法规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强制性,法规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规的强制性,则有助于提高其权威,所以说,在汽车上强制安装安全气囊,是有其理论及道理的支持。

二、商品房限购是一个好政策吗?请从公平、效率、自由三个维度进行评说。

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国家在国内城市中实行房屋限购政策,例如在大多城市中规定,在一定期限内(部分城市未明确期限),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两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本市1年(北京市为5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又例如部分城市规定在一定时限内,同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限购令的出台使得各界反响巨大,褒贬不一。那么商品房限购政策到底是不是一个好政策呢? 下面我将从公平、效率、自由这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析和个人的理解认识。

(一)限购政策是否有时公平?

对于限购政策是否公平,我认为应该从市场与现实情况两个角度来看待。首先看市场,我国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当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会自然而然的影响与干预价格,房屋定价是根据买卖需求制定出来的,有言之存在即合理,所以政府不应该过多使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行为。国务院刚刚出台的“京十五条”则再次将“限购令”规定,要求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本地户籍家庭,将不能再新购住房;已拥有了1套及以上住房的外地户籍家庭,也不能再购住房;在北京没有住房的外地人,如果要购买住房,必须提供在京连续5年(含)以上的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与之前各地“限购令”相比,京版“限购令”成了不折不扣的“限外令”。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外地来京人员的一种排斥与不公平,买卖应该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再次看现实情况,由于房屋买卖过于频繁,活力巨大,导致炒房现象很为严重,很多人买不起房,又有很多人有多套房,所以,实行限购政策是对买不起房的人的照顾,对于他们反而更有利于公平。

(二)限购政策与效率

在国务院及各地出台限购政策之后,其效率角度的问题也可以分析出。整体上来说,实际上现在要去反思的问题是,比如公共住房、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政策是要进一步反思的。但是如果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他就是应该公平和效率都应该考虑的。如果分房子不公的话,比一般工资收入的不公要大得多,大城市房子动辄以百万为单位,收入以百万为单位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样去实现有效率和公平?这是需要反思的问题。所以说,限购政策是对社会分配的一次合理调整,是顾及效率的举措。至于说住房里面自住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现在就是全面打压。因为谈到这些东西,整个政策的选择因为跟宏观经济有关系,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做出选择,选择会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比如讲到房地产行业总是跟很多行业关联起来。但是现在行业跟过去不太一样,不可能有过去那种发展过程,但是应该是属于稳步发展的。

(三)限购是否影响自由?

限购措施,尤其对房地产的限购,由于是一种对货币使用的限制,使得中国又朝着远离市场经济的方向走,限购使得市场价格发生更多扭曲。民众原本用来买房买车的钱,因为限购而买了别的商品,市场的均衡遭到损害。不错,中国的房地产价格高得离奇,因此对房地产限价似乎是有理由的。限购能够抑制房价,但是房地产价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被垄断,缺乏其他良好的投资机会,收入差距太大。不在这些方面想办法,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来处理,虽然房价可以被压抑,但是会引起其他的经济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购对于市场的自由性有了一定的损失,但是以这种自由上的损失来换取社会、市场的良好发展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2: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浙江公车改革急刹车

3月4日,浙江《今日早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记者昨天获悉,受人关注的我省公车改革将‘暂缓’。也就是说,已经在实施的试点将继续实施,尚未开始实施的要‘暂停’实施。” 浙江早在2001年就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开始试点实行公车改革。轰轰烈烈的车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叫停呢?

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车贴标准成争议焦点

事实上,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刘峰他们一直想以需求为标准。“但在操作中发现很难量化。从目前看,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刘峰道出了苦衷,“我们尽可能做到合理。比如从事副职的正处级干部,就只能享受副处级的那个标准,因为他的岗位决定了用车频率”。

“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实施车贴后,杭州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节约了68.2%,丁桥节约了18%,全区平均节约率在43.5%左右,效果应该非常明显。”刘峰很乐观,“而老百姓对车贴意见大,因为发车贴他们看得到,但并不知道原来的公车隐形开支远比车贴大得多。”

车改的直接初衷,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现在大家都只和改革前比,节约了多少。事实上,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这本来就严重违反规定,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春节前浙江省召开了一次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对公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反映较多。那次会议结束后,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

“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是暂缓车改的主要原因。”汪国政一针见血。“车改”的初衷,就是让公务员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到某些利益,而防止他们去侵犯更多的公共利益,其实就是高薪养廉的一种措施。“从这次突然叫停来看,给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成为一个新问题。” 据悉,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

“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公平,无论公车怎样改,都要朝公平的方向上走。”浙江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汪国政说。

相关链接

全国“车改”背景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都进行过试点,有的地方把公车拍卖,有的地方把公车组建出租车队进行市场运营;而对公务员用车则实行货币化补贴,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

目前,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5-3-29

(二)、个人发言提纲:

1、政策问题:关于公车改革试点的问题

2、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主要目的为提高行政效率。

3、政策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两种。前一种是目前比较通行的,采用公车机关内公开拍卖的形式,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一定的优惠。另外,全体镇干部发放交通补贴。第二种模式,有些银行系统和一些开发区基本上沿用这种思路在进行改革。但购车补贴是仅限于少数领导。

4、政策评价标准:车改实施中,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想以需求为标准的操作很难量化。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

5、政策资源:全国各地有实行公务员用车使用货币化补贴方式,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境未确定,标准也不一定全部合理,超标的话也是货币资源的浪费。

6、政策效果:车改后,大家之和改革前比,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改革标准不统一,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等众多反应的问题,导致浙江地区车改暂缓。

7、政策信息:浙江省在春节前召开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反映了众多车改存在的问题,使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加强沟通、了解,目的使车改往公平的道路上行使。

(三)、小组讨论总结: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严格决策程序,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消除 ,确保制定的政策是优化的,提高决策的效率。

1、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这也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应变能力。浙江省在车改中发现反映的问题,及时暂缓车改,也是为寻求更好、更公平的改革方案。

2、政策方案:为实现并提高行政效率,车改方案因因地制宜,选择实施不同、最可行的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为实现车改目标,应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3、政策评价标准:整个过程,无论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是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改革标准不统一,导致车改暂缓。

篇3:公共管廊动火作业安全措施

在石化园区化工公共管廊检修、技术改造、改扩建项目中, 均涉及到不同类别的动火作业, 根据GB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公共管廊属于非爆炸危险区域, 一般被认为作业简单, 易被忽视, 实际上管道输送的原料大多数为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 故应参照易燃易爆的动火作业规范管理。因此, 加强管廊动火作业管理, 是管廊安全管理重要的环节, 以防在动火作业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依据AQ3022—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管廊动火作业也应按厂内管廊一级动火作业管理。

危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措施

危险因素分析

管廊作业均是高处作业, 危险度高, 关联度大;

管道聚集、距离长, 清洗置换隔离难度较大;

涉及产权单位较多、协调难度大、交叉作业多;

管廊周边牵涉企业较多、涉及危化品种类较多;

沿海管廊天气恶劣, 意外因素复杂;

外来社会运输车辆较多, 人员进出频繁, 极易发生伤人事故。

办理作业证有关手续

《管廊动火安全作业证》办理, 由动火作业单位指定专人向管廊公司申请办理, 经由管廊公司批准后, 方可动火。

《管道动火安全作业证》办理, 由动火作业单位指定专人向管道使用单位申请办理, 经由管道使用单位批准后, 告之管廊公司, 方可动火。

负责办理动火作业证的安全员或审批人员在审批动火证之前, 必须到动火作业现场, 确切了解动火作业的内容、动火管道、管道内介质等具体情况, 认真检查或补充动火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 并确认安全技术措施可靠, 方可签字批准该项目的动火作业。

动火安全措施

要动火的管道, 必须与生产装置完全隔绝, 切断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介质和蒸气的来源, 确保动火作业安全。

对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 应进行多次的清洗、置换吹扫, 并在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取样化验分析。

按动火分析要求, 在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否则必须查找原因, 重新清洗置换分析, 因故中断, 需重新取样分析。

如果动火管道与附近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相隔很近, 必须采取有效的空间隔离措施, 如采用铁皮及石棉布将其他管道与焊接施工区域隔离开。

对管廊上的管道进行动火, 首先必须确认动火部位。如果管道较多, 必须做好标记, 以防误动火。

应检查动火周围管道的放空管是否关闭, 火星是否有可能飞溅到, 否则必须采取隔离措施。

危化品管道检维修作业或带压开孔, 须开专题会讨论, 采取必要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动火周边安全措施

管廊上电缆沟盖板, 在动火前应全部盖严或有遮盖, 以防火星溅入。

管廊焊割作业现场周围及下落焊渣火星所涉及的范围内, 必须彻底清除一切可燃物, 离动火点30 m范围内不得排放可燃气体;15 m范围内不得排放可燃液体。

高处动火作业应采取防止火花飞溅的遮挡措施, 距动火点15 m范围内必须对电缆、明沟、暗沟、阀门井、下水井进行清理或封盖等, 采取可靠的遮挡措施。

管架上搭设的脚手架和脚手板事前应进行牢固度检查, 并经验收合格后上挂合格牌。

使用气焊、气割动火作业时, 乙炔瓶应直立放置;氧气瓶与乙炔气瓶间距不应小于5 m, 二者与动火作业地点不应小于10 m, 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 并禁止固定或斜靠在管廊柱上。

大跨施工时, 必须有专人监护, 要设置好安全警示标记, 必要时设置临时交通指挥人员, 禁止行人、车辆从火星可能溅落的区域通行。

其他要求

动火作业, 必须和电线保持一定距离, 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绝缘良好, 严禁电线与金属物绑在一起, 如绑在钢结构管架上。

电焊接地线, 不得搭接在其他投用管道、电力、仪表保护套管上面。

高空作业, 注意防滑、防绊, 禁止交叉作业。任何人员不得在管架、桥架上直接高空扔物, 禁止把焊条头、割下的铁块直接扔下, 也禁止在此处抽烟。

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都必须戴好安全帽, 扣好安全带, 并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配备足够消防器材。

有风天气, 要分析火星可能飘飞的方向和范围, 据此采用接火盘, 安设铁皮遮挡或石棉板 (布) 围栏等捕集熔渣, 防止火星飞溅的措施。

遇有恶劣气候 (如5级以上大风) 应停止动火作业, 特殊情况需动火时, 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并采取围隔措施。

施工人员必须“三懂三会”, 即懂防火、防爆知识、会报火警;懂得消防器材性能、会使用灭火器材;懂得灭火知识, 会扑灭初起火灾。

施工现场电器设施、工器具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如夜间临时照明灯, 在易燃易爆的管廊场所内, 应使用防爆灯具。

在动火作业结束后, 监火人、动火人和安全员应查现场, 监火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动火作业前的采样与分析

分析取样点的选择

管道取样由熟悉管道单位的技术人员确定, 选择点必须具有代表性, 对于较长管线必须在管道两端、管道各放空阀进行取样, 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周边环境取样不少于3点分析;对于动态之中的动火作业, 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确定分析取样点。其他动火作业由熟悉管廊单位的安全员确定, 根据动火部位现场周围情况来确定多点取样分析。

分析时间的要求

管线动火前的采样时间, 必须在管道内空间温度为常温状态下, 并且在动火前半小时进行采样分析较为合适, 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 min, 必须重新取样分析。其他动火前的采样时间, 动火作业与动火分析间隔不超过1 h为宜, 对非常危险的场所规定每2 h监测周边可燃物情况。

检测报告单要求

篇4: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供给机制 公共经济学 空间资源分配

一、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市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杨保(2006)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宜居品质。同时,公共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居住在不同空间层次社会空间人群的之间的对立情绪,无形中消融了城市市民之间的疏离感,降低了社会不安定情绪集中爆发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资本。

近年来,在我国的公共空间供给中,“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的开发模,造成了环境空间品质低下、类型和功能单一、注重形式化的设计而忽略人性化的需求,且城市居民中消费能力越强的人群,越拥有公共空间的优先使用权。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拷问公共空间是否已经彻底转变为“纯粹的消费场所”,是否已成为城市消费文化的空间载体?公共空间已悄然蜕变为“伪公共空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短缺、供给低效率以及供给类型单一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开发过程中不争的事实。

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供给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及公共空间供给的制度设计,并就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行评析,为解决当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供给困境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为城市公共空间有效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二、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

相对于私人空间主要由市场开发主导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其公益性、正外部性的特点,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开发供给,具备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但又不属于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准公共物品则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具有不完全的消费上的竞争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特征。准公共物品可具体分为拥挤性物品和俱乐部物。由于公共空间本身具有容量极限,达到极限值时,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就具有竞争性,达到具有竞争性的使用水平的这一点称为拥挤点。在拥挤点,容纳或供应一个追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将大于。街道、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就属于这种拥挤性公共物品。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不是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具有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空间的使用权限可以通过空间准入管制实现“排他”使用,此种情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即具有了俱乐部物品的属性—消费上非竞争但可排他,即对于俱乐部的全体成员来说是非排他的,但对于非俱乐部成员来说则是排他的,如城市门禁社区内的绿地,需要购买门票进入的主题公园等。准公共物品既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也可以通过政府来提供,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促使私人部门自愿提供。

三、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直接供给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

当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再分配,参与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时,可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直接供给。这种资源配置方法的效率条件应该满足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每一个市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边际贡献之和等于开发公共空间的边际成本,即帕累托最优效率条件。实现这一效率条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假设条件:

1、理性政府的假设。假设政府能充分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类型及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如何通过最优收费政策,即征收无扭曲税来为公共空间的开发融资,从而实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它要求信息在市民与政府之间是对称的。

2、存在一个社会总福利函数。即每个市民对于使用公共空间所取得的效用函数的可加总性。政府通过这个总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来实现对整个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配置。

只有满足上述前提,才能得出政府提供公共空间的效率条件,使政府能够按照各个不同阶层人群的偏好与意愿来收费,以此收益补偿开发公共空间的边际成本,完成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使得城市的空间资源在“私人”与“公共”之间的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局限很难使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导致公共空间供给的低效率,这是因为:

1、作为一种空间资源,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外部性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即可达性降低,外部性减弱。

2、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进行公共空间建设开发的单一融资手段,取自于政府对市民的征税。公共空间具有建设目的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且后期使用权归属于全体市民,如果政府对公共空间的建设开发进行粗放式的管理,开发过程不考虑回收投资成本,则产生一系列问题。此外,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政府的开发行为进行监督,监督角色的缺位也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供给的低效率。

(二)政府在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正是由于上述局限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空间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因此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要使政府在公共空间开发中发挥有效作用,应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

1、如何确定公共空间的供给规模。

2、如何确定政府供给公共空间的范围。

根据以上需要考虑的两方面问题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公共空间只能满足大多数普通市民最基本的公共空间需求,即供给“平等进入”型公共空间,而无法满足部分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类型和规模存在的超额需求,此时通过市场交易方式供给公共空间来滿足这部分超额需求是可行的。

(三)市场在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现实中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供给状况,已经由传统的政府“全包”模式开始走向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并部分向市场主导开发模式转变。市场这一开发主体的加入,对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不足与低效率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相较于政府开发公共空间,市场在供给公共空间上具有如下优势:

1、在公共空间的开发过程中有更为完备的成本预算约束,对于成本-效益更为敏感,同时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分析,解决关于公共空间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根据需求信息提供多功能多类型的差异化的公共空间。此外,同时通过实行对空间“准入”的管制,排除不愿意为公共空间的正外部效益付费的人群,或通过“价格歧视”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收取不等的费用,最终达成对其投资开发的公共空间外部效益的资本回收,提高公共空间供给效率。

2、在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种契约型的管理制度,使得公共空间的准入者对维护公共空间的运营支付费用,采用对公共空间使用权限进行收费的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以最优的成本维持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实现公共空间的可持续供给。

3、市场利用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搭配供给的模式,有效地将公共空间外部效应私有化、商品化、资本化,从而解决回收投资的问题。如:开发商在进行商品房开发时,常常以优越的景观资源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通过把公共空间的提供与销售私人商品房联系起来,竞争愿意为公共空间正外部效益付费的消费者。

(四)区分政府与市场在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的角色的原则

由前文所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式选择上,政府主导开发与市场主导开发不是相互替代、各自独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融合、补充和竞争的关系,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充分供给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原则包括:

(1)明确范围。

(2)明確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为开发主体进行投资建设。

(3)即使只能由政府融资来提供,也要建立预算约束和效益校核机制,规避政府主导的弊端,尽量减少政府行为的低效率和浪费。

(4)市场提供也分为自愿提供与非自愿提供两种情况。能形成自愿提供的要积极支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不能形成自愿提供的政府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土地使用权界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有效供给。

(5)公共空间的使用权限分配要公平公正。

四、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的制度设计

上述分析表明,政府的职责即是通过制度设计,矫正市场开发主体在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度的干预及引导,从而兼顾好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的效率与公平。具体的制度建议如下:

(一)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恰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对公共空间的自愿供给,提高公共空间的供给水平与供给效率。

(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捆绑供给机制

利用捆绑供给手段,来促进市场主体对公共空间的非自愿供给。如在进行街道绿化整治时,政府可以将绿化整治与街道路灯广告牌的使用权捆绑招标,从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公共空间的意愿。另外在进行商业空间开发时,依据商业开发的规模硬性规定市场主体需配套提供的开放空间及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模。从而避免城市公共空间变为“纯粹的消费场所”。

(三)生产与供分离机制

即是将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权和经营权交给市场来完成,政府通过合约供给、政策资助、财政补贴等途径实现其为全体民众提供公共空间的意图。其中合约供给是指政府在保留公共空间的土地产权的前提下,以合约的方式明确市场主体开发、经营公共空间的权利和义务,开发主体达到合约的要求时,政府支付相应的报酬。政策资助和财政补贴均用于当公共空间的社会效益与市场开发主体所取得的收益不相匹配时,政府对其投资损失予以补偿。此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即为委托-代理关系。

(四)成本分担机制与惩罚机制

成本分担机制即是在开发过程中的投资总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分配。大型的公共空间开发投资成本巨大,单靠政府的力量亦或是单靠市场的力量均难以保证资金的筹集及预算的平衡,资金链常常难以为继。此时由二者分担开发成本成为一个最优解。成本分担是基于产权明晰、使用权限明晰等条件下的契约式的合作开发机制,因而明确使用权与经营权的范围与时限尤其重要。

惩罚机制则用于针对不合作者的强制性措施。对于市场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刻意减少公共空间的比重进行惩罚,同时对进行高档封闭住区开发的开发商主体,超出审批标准扩建绿化面积的行为也予以惩罚。

五、结语

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往往注重了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的效率,而忽视了对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基于最大化每一个市民的利益,设计一个能真正最大化社会全体民众的效用制度,解决当下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城市空间资源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最优配置是城市规划管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 2006(8):66-74

[2]吴李艳,李博.公用与私营——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企业开发模式[J].城市环境设计,2007(4):116-118

[3]杨震,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3):87-95

[4]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2006(6):9-15

篇5:《公共管理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1、公共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公共管理的含义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永远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其要点为:

1、公共管理的主题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厅是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主要给特定社区的人们提供非营利性的产品或服务,其目的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以营利为目的。(2)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则不同,法律在其活动中仅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它的原动力就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3)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发行债券,是公共的,必须公开化;而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回报,来自于所获得的利润,不需要公开化。(4)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选举或任命而产生的,主要依赖于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性,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5)绩效评估不同。公共管理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好坏、减少各种冲突的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其消耗程度等,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的评估指标主要是销售额、净收益率、资本的净收益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程度、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偏重于经济效益。

3、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答: 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管理认知能力

2、管理诊断能力

3、管理决策能力

4、人际沟通能力

4、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哪些?(1)环境保护(2)扶贫救困(3)社会公益

二、论述题

如何理解政府失效理论? 论述要点:

(一)政府失效论及其表现: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其主要表现及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二)政府失效论的启示: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第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适当管理和干预;第三,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第四,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三、案例分析题

人民的关切就是政府的责任

对群众关切的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一作答,体现了人民政府、责任政府的勇于担当。

每一分钱都必须对人民负责——亿万人民关注的巨额投资用在哪里、怎么用,报告强调“政府投资必须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要确保监管到位,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情真意切的表态温暖人心。

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人民迫切要求严打伪劣产品,强化市场监管。报告提出了今年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主要工作任务,说到了百姓心坎上。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上千万失业农民工、600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牵动百姓心。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从5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都在政府关心和帮助的范围内。报告还提出改善就业信息发布、职业培训等就业公共服务,百姓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素。报告从重点抓好五个方面部署今年教育工作,突出体现了教育优先原则。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回应人民关切,让人看到未来。

坦诚面对人民,倾力改善民生,经济发展陡遇困难之时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信心倍增。人民大会堂里响起的阵阵掌声,表达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与期待,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1、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解与认识。

2、结合案例,说明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其走向。

1、科学发展,凝聚人心(能够使我们国家在比较长的时间,保持经济社会较好的、比较高质量的发展)。

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一直位居“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在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百姓民生,于细微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关切。P37(12345)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篇6: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1、请你给出公共关系一词的定义描述。并阐述你对“公共关系”一词的理解。(主要包括公关的基本特征、实质、目的等)10分

2、一个优秀的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二、综合运用部分案例分析:

1、2000年8月,江西第一家肯德其餐厅落户南昌,开张数周,一直人如蜂拥,非常火爆。不想一月未到,即有顾客因争座被殴打而向报社投诉肯德基,造成一场不小的**。

事件经过大致如下:一位女顾客用所携带物品占座位后去排队购买套餐时,座位被一位男顾客坐住而发生争执。先是两位顾客因争座发生口角,尽管已引起其他顾客的注意,但都未太在意,此时餐厅的员工未能及时平息两人的争端。接着两人争吵上升到大声争吵,店内所有顾客则都开始关注事态,邻座的顾客则停止用餐,离座回避,带小孩的家长担心事态危险和小孩受到粗话影响,开始领着小孩离店。最后二人争吵上升到斗殴,男顾客大打出手,殴伤女顾客后离店,别的顾客也纷纷离座外逃和远远地看热闹。女顾客非常气愤,当即要求肯德基餐厅对此事负责,并加以赔偿。到此时,其影响面还局限于人际范围,如果餐厅经理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就不至于向报社投诉。但餐厅经理表示“这是顾客之间的事情,肯德基不应该负责”,拒绝了女顾客的要求。女顾客马上打电话向《南昌晚报》和《江西都市报》两报投诉。两报立即派出记者到场采访。女顾客陈述了事件的经过并坚持自己的要求,而餐厅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对女顾客被殴表示同情和遗憾,但是认为餐枯没有责任,不能做出道歉和赔偿。两报很快对此事作了报道,结果引起众多市民的议论和有关法律专家的关注。事后,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肯德基被认为对此事负有部分责任,向女顾客公开道歉,并赔偿了部分医药费,两报对此也都作了后续报道。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思考:(1)从公共关系角度来看,顾客争座,肯德基到底该不该管?

(2)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汲取哪些教训?

2、北京长城饭店曾经有过这么三件事情:一是1984年长城饭店刚落成,为了宣传形象,打开知名度,把里根总统的答谢宴会的地点争取到了长城饭店,结果在几百名记者的采访报道中,长城饭店名扬全球,这可以说是一次公关的大手笔;第二件事是有一年的圣诞节,长城饭店邀请各国驻华大使馆的小朋友到长城饭店装饰圣诞树,当这些小朋友回到各使馆时,他们必定会将长城饭店也带回去产;第三件事情是一个客房服务员在收拾房间时,发现有位客人的书正摊开在床上,她收拾好房间后将一张小纸片插进了摊开的地方作为记号,客人见了非常感动。后来宾馆公关部经理就此事大发感慨,认为第三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公关。

篇7:公共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1.何谓公共管理?2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2.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4~7

答: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质:(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4)法的支配与意志自治(5)政府与市场(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公共管理者的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性技能。(2)人际关系技能。(3)概念化技能。(4)诊断技能。(5)沟通的技能。

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7个基本特质:(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5)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7)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4.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的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称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特点主要有:(1)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法律的权威。(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6)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9)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5.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有哪些?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是: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分部化?分部化的优点有哪些?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部门化,亦称分部化,是指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部门化的好处就在于:它有利于整体协调,突出公共管理的专业特征和地域特点;有利于对管理对象实行专业化管理,使之自成体系,独立行动;应变能力强,有利于灵敏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信息流通快,有利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7.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8.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条件有哪些?

答: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条件有:(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发展前瞻性思者。(2)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3)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机会。(4)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5)追求满意。(6)殊途同归。

第二单元

1.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客观原则(4)系统原则(5)可行性原则(6)择优原则(7)民主原则(8)弹性原则。

2.联系我国实际,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是指公共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进行决策。实现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有:(1)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2)正确认识具体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和规律。(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4)规范决策程序。(5)现代化的决策技术与方法。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就是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并广泛听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能够充分体现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为:(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2)决策过程的民主化。(3)决策环境的民主化。(4)决策体制的完善化。

3.公共决策执行有哪些基本的特点?79~80

答:公共决策执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2)它是一个再决策的过程。(3)它是一个务实性的活动。(4)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4.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公共问题的性质。(2)公共决策本身的质量。(3)执行机构的效能。(4)环境因素。

5.简述公共决策执行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公共决策的执行在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实现公共决策的惟一途径。(2)公共决策的执行是验证和修正公共决策的重要步骤。(3)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判断和测量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尺度。(4)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6.公共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是:(1)决策职能(2)组织职能(3)用人职能(4)协调职能(5)监督职能(6)教育职能。

7.如何实现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

答:优化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即在组建领导班子时,要注意领导成员间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知识结构等的协调搭配,使领导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形成一个团结、高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8.什么是领导影响力?影响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构成领导影响力的基础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强制性影响力;二是非强制性影响力。构成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1)法律(2)职位(3)习惯(4)武力。构成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和因素主要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9.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特性?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有:(1)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2)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高增值性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无法储存的资源。(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并增值。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分类管理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3)公开、平等、竞争原则(4)注重实绩原则(5)民主监督和公开监督原则。

第三单元

1.公共财务管理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答: 公共财务管理的性质就是为了使公共财务收支达到最佳的运用效果而设计的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它的特点是:(1)基础性(2)管制性(3)计划性(4)政策性。

2.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政府财务报告,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应符合某些基本的质量要求,财务报告须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要求。一般而言,一个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及时性。(2)内容的公正性。(3)适用性。(4)可信性。(5)可比性。(6)中立性。(7)物质性。(8)连续性。(9)内涵的丰富性。

3.试述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于:(1)宏观调控的作用。(2)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3)监督的作用。(4)法律拘束的作用。

4.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在于:(1)经济权威。(2)政治权威。(3)人事系统。(4)工作环境。

5.简述电子化政府及其特征。

答:所谓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特征为:(1)倡导科技领先。(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3)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4)更有效率。

第四单元 1.何谓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绩效管理乃是对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或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性质是组织系统事例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

2.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答:绩效管理制度共同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绩效,并作比较,并不公平。(3)如何制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4)绩效管理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5)绩效管理做得好不好、是否正确,有赖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的信息错误或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

成功进行绩效改进的策略是:(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4)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5)利用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使管理者负责任。(6)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7)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绩效改进的机会。

3.简述绩效管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答:绩效管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管理中具有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3)有助于对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4)有助于行政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4.简述公共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与内容。212~217

答:公共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与内容:(1)行政合法。所谓行政合法,是指行政权的获取、组织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范,而不是与法律相抵触。(2)行政适当。所谓合理或适当,意即自由裁量行为要客观、适度和符合理性。(3)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既有实体法上的意义,也有程序法上的意义。从实体法上而言,它要求的是法律规则上的平等。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禁止恣意。(2)法律平等要求法律规则把人、物和事情归于一定的类别,并按照某种共同的标准调整它们。

5.什么是行政行为合法?行政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是什么?214

答:行政行为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是:(1)行政主体实施了行为或不作为行为;(2)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3)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4)合法行政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6.简述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与作用。211~212

答: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与作用在于:(1)维护行政秩序。与法律永远相伴随的一个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2)保障公民权益。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最终目标之一还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益。(3)遏制公共权力的膨胀和违法行政。近代法治的初始意义就是为了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

第五单元

1.什么是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具有哪些基本的内涵?227~228 答:行政学者费斯勒和凯特认为:行政责任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效率的标准。其二是道德的行为,即坚守道德的标准,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行政责任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正当法律程序。(5)负责。(6)廉洁。

2.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有哪些?234~235

答: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主要权限有:(1)检查权。(2)调查权。(3)建议权。(4)行政奖惩决定权。

3.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239~243

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3)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4)质询和询问。(5)视察和检查。(6)建议、批评和意见。(7)受理申诉和检举。(8)罢黜职务。

4.什么是职业伦理?公共职业伦理具有哪些特性?252、252~253

答:职业伦理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指的是公共管理中一些具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公共职业伦理具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明显的政治性。(2)一定的强制性。(3)较强的示范性。

5.如何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与实现?260~264

答: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与实现,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承诺(2)制定伦理规则(3)树立伦理模范(4)建立伦理的公共组织(5)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6)加强伦理教育(7)制定完备的行政程序法(8)公民参与与监督

6.什么是政府再造?266~267

答:“政府再造”一词更能标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试述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284~291

上一篇:医学写作技巧学习体会下一篇:安环科科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