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2022-07-05

第一篇: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区域经济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区域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一)

学校名称: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李刚

学号:

班级:13春行管本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1、区域开发是人类 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献。

3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6、以人为本实施积极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与增加教育培训的投入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9

10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

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1、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2、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1、联系实际谈谈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包括如下方面。

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它不仪涉及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还涉及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并着重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角度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

2.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

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剜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对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是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的最有效手段。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政策包括资源一环境政策、区域一资源政策和产业一资源政策。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中国的资源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进~步完善资源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执法的力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沿海地区市场网络建立后,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较快。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正确认识地区优势,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源配置的基本内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资源配置的方式,取决于一定时期的资源配置目标和动力机制。1978年以前,我们以平衡发展为日标,亦即以公平曰标为主,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经济计划,因而导致了资源的大规模西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了以发展为目标,亦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目标,以市场为主要动力机制,资源则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

(三)基础设施建没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主要放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建设上。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开始。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 活力

30年来的对外开放,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对外 贸易额的80%以上都是在沿海地区。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也率先在沿海地区实

行。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对外开放已经使东部省份走上一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道路,中、 西部诸省区也将走上这条路。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 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关系和狭隘的地区主义,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地区之间的相互封锁,有时是相互冲突,而相互协作、发展贸易则受到很大限制。国家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二篇:中级西方经济学第一章作业

第1章引论作业

一.概念题

1.均衡与非均衡(Equilibrium, Non-equilibrium)

2.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static analysis,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4.稀缺(scarcity)

5.经济模型(economics model)

6.经济人

二. 简答题

1.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 你如何理解“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理性行为的科学”?

3.微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哪些假设条件为前提?

5.解释经济活动的流量指标与存量指标,并给出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

6.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7.什么叫理性人假设?试举两例说明微观经济学是建筑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

8.试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第三篇:华工2013-2014学第一学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作业

2013-2014学第一学期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作业

一、中国近年来的房价为何上涨?请用供求定理及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来分析。

答:近三年来全国房价普涨的城市,基本上是由于这个城市所幅射的区域涌入的“移民”所形成的。任何城市原有居住人口根本无力带动如此之大规模的需求,进而推动房价在短期内快速上升。比如杭州、长沙等城市住房需求主要来自于全省;成都、西安、大连、青岛这些城市的需求幅射则是西南、西北、东北、环渤海等整个区域;北京、上海,也包括三亚、昆明这样的城市,幅射需求的则来自于全国。全中国人民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机会和福利的同时,个人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普遍增多的投资需求,住房成为大家投资的首先机会

房价突涨与个案楼盘示范效应有关

回首近几年全国房价上涨的过程,我们可能清晰地看到,其实每一个城市偶有房价猛涨一定与这个城市某个标志性楼盘高价热卖有关。高出市场普遍预想的价格上市,同时又受到市场追捧,即刻就会成为领涨的动力。以北京为例,北京此轮房价上涨始于棕榈泉二期开盘,房价跳高一期五千元左右,仍被一抢而空,由此带动朝阳公园板块,之后是整个东部地区房价跳高猛涨;第二次明显带动是星河湾,星河湾以高于周边房价万元的差距开盘,而且马上形成热销,进而带动东部,直至全市房价跳高上涨。保守估计,星河湾一个楼盘至少带动北京平均房价上涨了两千元。而在全市范围看,每个区域又都有各自领涨的“地标性标价”楼盘,这样的楼盘多数是带有精装修的,产品品质确实属于高档的楼盘。房价不涨与土地供应过度放量有关,房价持续上涨与经济过热增长有关,房价控涨不利与调控手段错误有关。

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答:边际效用递减,一指当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一直增多时,每多消费一单位的消费品对于消费者的效用是递减的。简单一点说,当一个人非常非常饿的时候,吃一个馒头对于他效用是100,当他吃第二个馒头时,已经不那么饿了,馒头对于他的效用可能减为80,第三个馒头对于他的效用可能只有10,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馒头对于他的效用就是0了,此时,如果继续让他消费馒头,他可能会对馒头产生厌恶感,那么馒头对于他是负效用的。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正确的投资观念是什么?

一、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

1、平均利润率。它一定是高于利率的,只有当平均利润率大于利率的时候才会借贷。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这是影响利率的非常广泛的因素。当社会上资金多的时候,企业需求少,贷款就少,存款多,利润低,利率就低;反过来,银行没有钱,但是企业大量贷款,这时候利率就高了。

3、国家经济政策影响。 国家要采取两个政策,一个是放松银根,一个是紧缩银根。 当经济繁荣时期为了防止过热而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当经济萧条的时候放松银根,下调利率。

4、国际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国际资金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资金会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如果美国是10%,中国是2%,钱会流向美国,这时候中国要吸引外资会提高利率水平,我们要提高到12%,钱就会流向中国。

二、正确的投资观念是放弃暴利梦想,追求稳定收益永远的资金管理任何一个市场群类上所投入的保证金总额必须限制在总资本的坚持跟踪趋势交易坚持客观的趋势反转判断标准

四、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个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更聪明些?为什么?

这个故事只能说明消费观念的问题,和经济的分析没有关系:

假设第一个老太太为A,第二个为B。B不见得比A聪明。

1。A没有买房之前,也有房子住,只不过是租的,租还是买不影响A的居住条件。而且A不用维修房子,随时随地可以更换。

2。B多付了很多年的利息。

3。如果房价跌,B可能承担的是损失,而A可以拿现金投资更好的产品。 当然,反过来说B也可能是“聪明”的——如果房价在张,但文中看起来A还是买得起的。

所以由于不能判断出哪个更聪明些。

五、请论述一下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如何稳定物价?

答:

一、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3、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

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二、稳物价之首当稳定人心,稳人心首要明罚慎赏,老百姓得好处太过泛滥,人心浮躁,普遍工资预期高,政令推行困难,要稳定粮食,电力等战略资源生产付出的成本就高,这个成本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价将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状况,有些自称另类的经济学家最近很不安分,妖言惑众。但他们提到的问题是值得总理警惕的,虽无其实,但足为忧。我国粮食安全我主观以为是能够保障未来一段时期价格稳定的,就怕有些人自己把自己吓到,乱撞一通,反而乱了阵脚。

第四篇:经济学作业

就近期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看法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例如减少税收可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够刺激生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税收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① 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 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③ 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 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我国采取的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课 持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二,我国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之一,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运用的是否得当,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运用失当,也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体系,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理财家早已提出“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颇有见地的、朴素的财政政策思想,但这种政策思想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策的目标单一,手段简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我国建国后,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后,奉行 “双松”政策,1998年针对当时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现实,政府主动地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了“双稳健”政策,再到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政策再次转变为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日趋成熟。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我国已经连续实施两年的“积极加稳健”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延续至第三

个年头。不过,根据以往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轨迹可以发现,今年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往年相比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了不同的实际内容:一是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了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的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总体看,以上几点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我的认识

近年中,我国恰当的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仍未好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通货膨胀压力温和可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存在小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持续高涨不降,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大问题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效应: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总之,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使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袁云鹏

1313138

13会展1班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作业

煤炭市场配额对价格、产量的影响

一、 国家政策

国务院出台煤炭去产能政策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实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用3-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

落后产能认定认定标准:

一、尽快依法关闭类(2016 年底前全部淘汰);

1.核定生产能力在3 万吨/年及以下煤矿2. 核定生产能力在9 万吨/年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煤矿(按照各地已制定的工作规划或计划逐步关闭或淘汰退出); 3. 超层越界拒不退回的生产或建设煤矿4. 资源枯竭的煤矿; 5. 停而不整或整顿后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 6. 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仍然组织生产的煤矿; 7. 瓦斯防治能力没有通过评估,且拒不停产整顿的煤矿企业所属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8. 与大型煤矿井田平面投影重叠的煤矿; 9. 经停产整顿,在限定时间内仍未实现正规开采的煤矿;10. 经停产整顿,在限定时间内没有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标准的煤矿;11.发生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9 万吨/年及以下的煤矿;12. 灾害严重,且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煤矿;13. 开采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重叠的煤矿;14.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应依法予以关闭的煤矿。在1 至3 年内淘汰类(2018 年底前全部淘汰);1产能小于30 万吨/年且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2. 产能15 万吨/年及以下且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3. 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

实行限制工作日制度

开始执行:2016年2月5日,在2016年煤炭去产能2.5亿吨目标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对于生产特定煤种、与下游企业机械化连续供应以及有特殊安全要求的煤矿企业,可在276个工作日总量内实行适度弹性工作日制度,但应制定具体方案,并向当地市级以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及指定的征信机构备案,自觉接受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执行终止:2016年11月份,由于煤炭供不应求,在去产能过程中煤价出现了疯涨。考虑到迎峰度冬期间煤炭需求较大,发改委要求全国所有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合法合规煤矿,在采暖季结束前均可按照330个工作日生产。

二、 煤炭市场释放先进产能

1、机械化程度技术工艺先进,采掘(采剥)方法、工艺和技术装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生产技术与装备政策导向(2014年版)》鼓励类规定。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达到100%,机械化掘进比例达到90%。井工煤矿综合单产不低于20万t/(个·月),露天煤矿综合单产不低于30万t/(个·月)。井工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不低于13 t/工或全员工效不低于2000 t/年,露天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不低于45 t/工或全员工效不低于10000 t/年。

2、资源利用率

(一) 煤矿采区回采率1. 井工煤矿。薄煤层(<1.3 m)不低于85%;中厚煤层(1.3~3. m)不低于80%;厚煤层(>3.5 m)不低于75%;2. 露天煤矿。薄煤层(<3.5 m)不低于85%;中厚煤层(3.5~10.0 m)不低于90%;厚煤层(>10.0 m)不低于95%。原煤入选率达到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矿井水(矿坑水)利用率不低于90%。瓦斯利用率不低于85%。

3、安全生产

近10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近3年来百万吨死亡率为0。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一级标准。能耗和环保原煤生产电耗不高于15 kW·h/t,露天煤矿采煤油耗不高于0.5 kg/t。井工煤矿(不含选煤厂)原煤生产水耗不高于0.1 m3,露天煤矿(不含选煤厂)原煤生产水耗不高于0.2 m3。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塌陷土地治理率不低于90%。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不低于90%以上。绿化覆盖率不低于可绿化区域面积的60%。

4、产品质量

近3年国家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商品煤质量:褐煤≤30%,其他煤种≤40%;褐煤≤1.5%,其他煤种≤3%;其他指标。汞(Hgd)≤0.6μg/g,砷(Asd)≤80μg/g,磷(Pd)≤0.15%,氯(Cld)≤0.3%,氟(Fd)≤200μg/g。 释放先进产能的背景

释放期限:为有效保障今冬明春供暖、供气和发电生产用煤需要,产能释放期限暂定为2016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执行中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确定释放实施和停止日期1~8月份,全国退出煤炭产能1.52亿吨,减量化生产控制产能约6亿吨,治理违法违规煤矿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劣质煤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10.2%,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改观。针对市场煤价过快上涨、局部供应偏紧,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度微调政策,稳定煤炭价格和供应

三、 去产能的效果

2016年,国务院发改委制定的煤炭去产能任务量为2.5亿吨,而1-6月产能退出仅完成7227万吨,占比计划的29%。随后,去产能进度开始逐步提速,至9月末,已完成全年计划的80%,而前8个月去产能进度为60%。即9月单月完成全年计划的20%,去产能进度维持高速,有望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2017年煤炭经济运行走势分析 从煤炭生产看,2017年全国煤炭产量将保持稳中又跌的态势,预测全年,全国原煤产量将达到33亿吨以上,明年将是山西省整合煤矿的投产高峰期和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的一年,全国煤炭产量和资源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从煤炭进口看,今年以来,澳大利亚、印尼、南非2今年全年我国煤炭净进口将在1.2亿吨左右,明年这些国家仍不会放松对我国煤炭市场的抢占,2017年的煤炭进口规模仍将维持高位。从煤炭需求看,2017年,随着国家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产业,促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煤炭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不断加大。

上一篇:疾控中心学习制度下一篇:检斤员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