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劳教学员的个别谈话教育

2024-05-22

浅谈对劳教学员的个别谈话教育(共3篇)

篇1:浅谈对劳教学员的个别谈话教育

浅谈对劳教学员的个别谈话教育

对劳教人员开展的个别谈话教育,是指管教民警针对他们自身的不良心理、认知和行为等进行的,以解决劳教人员身心健康、家庭危机、经济困难等具体改造问题,而采取的一种与集体教育、分类教育等相对而言的教育改造手段。它既可以灵活机动地调动和激发每个劳教人员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管教民警及时、深入地掌握劳教人员的实时情况,改变“政府要我改造”的局面为“我要为自己改造”的模式,同时适应“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管教民警在具体的个别谈话教育工作中要把握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和分阶段进行的矫治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个别谈话教育的新方法,以求在维护所内改造秩序稳定的同时,提高劳教人员教育改造质量水平。因此,我认为管教民警在日常个别谈话教育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以便强化及有效开展我们的个别教育工作。

(一)个别谈话教育的准备环节

对劳教人员实施具体的个别谈话教育之前,首先要掌握有关劳教人员的认知能力、恶习程度及其在所的改造表现等,如劳教人员中年龄大、文化程度高、经历多的认知能力可能要更强一些;劳动教养期限长和“多进宫”的劳教人员恶习程度可能要更深些;判别一个劳教人员改造表现如何,则从他认错悔过,遵规守纪,服从管教、日常学习、生产劳动以及内务卫生六个方面来衡量。管教民警在决定对某劳教人员实行谈话教育前,还要确定谈话的中心和目的,预测谈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设计好对策,随机应变;管教民警对劳教人员的个别说服教育要力争“以德服人”,虽然管教民警的职务和身份能使劳教人员敬畏,其合法权力能使劳教人员慑服,但要使劳教人员从内心深处认可个别谈话教育,管教民警只有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树立非权力威信,加之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教育方法,才能赢得劳教人员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使个别谈话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好个别谈话教育的时机 时机对于个别谈话教育的成效来说至关重要,管教民警只有抓住个别谈话教育的适当时机,才能确保个别谈话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认为应该继续落实新劳教发(2005)60号《新疆劳教管理局个别教育工作规范》中提到的“十必谈”制度,即与新入所的劳教人员必须在24小时之内谈话;与处于变更或劳动岗位调换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收到奖励或者惩处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学员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遇到实际困难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行为反常、情绪异常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主动要求谈话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出所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与其他需要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的劳教人员必须谈话。所谓“行为是心理的表现”,要想更好地感化劳教人员,管教民警还要推此及彼,了解劳教人员对个别谈话教育的切身感受,抓住个别谈话教育的契机,像教师对待学生一样教育劳教人员,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感化劳教人员,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挽救劳教人员,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教育改造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二)深化个别谈话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劳教人员所处的环境,如社会环境(如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伦理道德等)和个人所处的改造环境(如学习、生活、习艺劳作以及自身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个别谈话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成为左右个别谈话教育成效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管教民警在开展具体的个别谈话教育时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不断适应社会大环境和场所小环境的变化。

劳教所应根据不同管理等级、不同罪错类型劳教人员的改造需要,充分利用法律、规章制度的力量以及激励手段,因人施教,给予劳教人员不同的等级处遇,以此来调动劳教人员自我改造的积极性,达到矫正其自身恶习,感化劳教人员障碍人格,陶冶劳教人员性情,矫治劳教人员歪曲心理的目的。个别谈话教育的方法主要有:①聊天法,管教民警在与劳教人员“闲聊、扯家常”的过程中找到“相容点”(如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等),取得劳教人员的信任后,以此为突破口,“激其痛心,温其寒心,掸其灰心”,在解决劳教人员某些困难的前提下,促使他们感到政府、社会对自己的殷情希望,使劳教人员产生“认认真真做好改造每件事,踏踏实实过好改造每一天”的想法;②激励法,当劳教人员表现较好,获得表扬、记功、减期或提前解除劳动教养时,管教民警可以结合劳教所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强化其合理认知,使劳教人员不断进取,带动其他劳教人员也积极、主动改造;③说理教育法,绝大多数劳教人员属于青年人群,他们文化偏低,自认为看破世俗,“大道理”不但听不进、不相信,而且改造意识消极、淡薄,人生观、价值观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管教民警对他们的偏见和疑问要摆事实、讲道理,适时地对其进行诱导启发,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让劳教人员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剖析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认知;④亲情帮教法,当劳教人员家庭发生变故或与亲属产生矛盾(如妻子要离婚,父母年迈、病故,子女幼小、辍学,与亲属缺乏沟通产生误会等),管教民警可以邀请其亲属来所探望或适当地进行家访,解决他们一些燃眉之急,教育劳教人员正确对待和认识问题,稳定劳教人员的改造情绪,发挥亲情感化的作用。⑤其他方法,虽然个别谈话教育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方法,但只要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促使劳教人员积极主动改造,“以无法为有法”也是最好的个别谈话教育方法。

(四)考核个别谈话教育的效果

劳教所实行个别谈话教育逐级考核制度,大队管教民警定期向教育科汇报本单位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工作的情况,劳教所定期组织个别谈话教育经验交流活动,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个别谈话教育工作的效益,全面提高劳教人员的改好率,管教民警要借助各种途径,考核个别谈话教育带来的效果。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管教民警只有掌握个别谈话教育的真实效果,才能使个别谈话教育更为合理合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管教民警也只有明确每次个别谈话教育的具体内容,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及时进行经验教训总结,才能使民警对劳教人员开展的个别谈话教育更富有成效。当前的个别谈话教育要想加快科学教育改造的步伐,仍然要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目标,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个别谈话教育的新思路,才能推动我国劳教事业的发展进程,保障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稳定。

篇2: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个别谈话

首先,个别谈话只有在班主任赢得学生信赖的基础上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学生的信赖得靠班主任对学生满腔热忱的爱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来培养,其中对学生问题的“敏感”,处理问题的“公正”,是很重要的。以“心正、言正、行正”指导自己的行动,获得学生的信赖,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只有对学生以诚相待,热爱、尊重、信任他们,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学生真正感到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之窗就会打开,教育才能奏效。

其次,要有充满爱的情感语言。爱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的情感品质,在教师感情这个天平上,教师情感的指针不应该偏斜。无论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是祖国的未来,都是我们的希望,对那些犯有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学生,既不能凭一时的怒气大声呵斥,更不能当众讽刺挖苦,通常可用“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你应该有决心改正”、“你其他方面都不错,把这个缺点克服了就更好了”等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语言,像和风细雨,滋润心田;讲情道理,明确是非;鼓励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前进。切忌用“不可救药”、“害群之马”等一类尖刻的语言,刺伤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要做到:说理推心置腹,启发耐心灵活,尽量避免那种千篇一律的空头说教,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很不错,基本上都是年级前20名,但是到了初三时,出现了早恋现象,和她一起的是排在年级倒数后10位的一个男孩子,她的成绩从前20名,退到了年级80名,这在师生中掀起轩然大波,科任教师们分分为她惋惜,纷纷做她的思想工作。了解情况后,我没有及时找她谈话,更没有在班上暗箭伤人,指桑骂槐,这样做无益于他认识的转变,我等其他科任老师、父母、给他谈话后,我找她来,没有责备,没有怨恨,只是简单地问她最近的学习情况怎样,今后有什么打算,拉了一番“家常”后,我找了一本有关早恋的书,让他回去看看,并赠给她一句话。“做人要问心无愧,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两天后,他把书还给我,里面夹了一张纸条——“老师,你的短短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我知错了,看我的行动吧!”。后来这位同学恰当的处理好了她和那个男生的关系,并且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10名。

再次,谈话的态度要平和,语言要委婉。班主任整天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要发生一些碰撞。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谈话的态度要尽可能平和,平易近人,尤其是对差生。班主任在与差生谈话时,如能态度温和,平易近人,把他们看成是“受了伤的花朵”,不嫌弃他们,用滚烫的语言去温暖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去挽救他们,他们就会把班主任当作亲人,在心理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有一个学生两天没到校上课,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班主任劈头就说:“你缺了两天课,无故旷课是要处分的。”同学马上对答道:“我生病了。”教师又说:“生病必须有医院证明,你明天必须将假条交上来,不然就是旷课。”这种居高临下的谈话,也许能一时压服,但不能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如果将上面的问话换一种方式:“某某同学,这两天你没来上课,大家都很想你,现在你来了就好,我想没有特殊原因你是不会无故缺课的。”同学回答:“老师,对不起,我生病了。”老师关切地说:“是否需要再休息几天。”短短的几句话,同学心里却热乎乎的。由此可见,不同的谈话内容和方式,产生的效果会截然不同。朋友般的谈话,这种谈话适合于那种特讲哥们义气的学生。有一个学生是班级的里的问题学生,旷课,作业不做,有的时候甚至在网吧里过夜,几天不回家,在家里不听母亲的话。母亲拿他没办法,不讲学习,常常去游戏厅,但是这个学生很讲义气。说实话,任何班主任都不希望有这样的学生,我也不想,但是没办法,我只能尽力去改变他。起初我以为趁他不了解,拿三板斧吓住他,谁知他不怕,还让我下不了台。为此我改变了策略,我找他谈心,跟他讲人情世故,跟他谈三国,和他谈水浒,跟他讲做人的道理。以朋友的身份和他相处,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他。经过多次反复的谈心,他改变了不少陋习。我想做为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只要我们把他们当做与自己平等多人对待,以朋友的身份与之谈心,一定会使他们深受感动,从而痛改前非,当然,这需要班主任,有渊博的心理学知识,时刻洞察学生的心理!

篇3:浅谈个别谈话的技巧

一、与学生谈话时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萨默通过研究发现,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人际距离不超过1.4米。据笔者所知,不少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如果自己的位置与学生相距甚远,这种人际距离易造成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失控,增大了学生获取教师情感信息的难度,客观上造成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难于形成,其谈话效果自然较差。懂得这个道理,班主任就应自觉做到和学生谈话要坐得近一些,最远距离不能超过1.4米,这种近距离谈话能使学生准确感受到教师的爱生之情,有利于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谈话的顺利进行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与学生谈话时的面部表情

许多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中,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比较真实,师生双方在交谈过程中,通过互相观察面部,尤其是面部不同部位的表情,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洞察彼此的内心世界。有些班主任由于缺乏上述认识,加之受“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影响,似乎和颜悦色有失尊严,板着面孔才有助于建立威信,因而和学生谈话总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这不仅使学生感到拘束紧张,增大压抑感,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误解,乃至反感,导致谈话陷入僵局,难于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就应让学生感受到目光中饱含着深情,微笑中流露着热爱,表情中充满着关怀。

三、与学生谈话时的身体方向

身体的方向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角度或空间排列。有关研究表明,在两个人的接触中,如果相互正视就意味着彼此有作深谈的兴趣,如果有一方他视或身体发生倾斜,则表明有一种避开的愿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身体的相对位置,会直接影响谈话效果。有的班主任不太注重自己的姿态,要么歪靠在椅子上抽着烟与学生谈话;要么边批改作业边听学生谈话;要么虽听学生谈话但身子却不时转向一边与其他教师谈天,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这样很有可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不被重视,觉得教师看不起自己,因而进行自我心理封锁,并对教师的教育持否定态度,其谈话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教师与学生谈话时要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文静潇洒,要与学生面对面而坐,目光要始终落在学生身上,认真倾听学生的言语,更不要在与学生谈话时做其他事情或与他人聊天。要始终表现出对学生谈话的兴趣,不要流露出漫不经心的神态。

四、与学生谈话时的“副语言”

所谓副语言是指伴随着语言出现的语气和语调等。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语言除了表达确定的意思外,副语言的变化同时也在表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潜台词,有时可以同词义相一致,有时则可能截然相反。例如,“你表现得真好。”这句话因为副语言的不同而分别具有赞叹、敷衍,甚至嘲讽的意思。一些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不投机或陷入僵局时,感到有伤尊严,怒从心头起,但又碍于教师身份不便直接发泄,便借用副语言讽刺、挖苦学生,以发泄心中之怒气。尽管他们的情绪没有直接反映在语言中,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毫不觉察,学生会通过对副语言的理解感受到教师讲话的真实含义。

非语言交流在人际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话也属于人际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使之收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不仅要重视运用语言手段交流思想,而且要善于运用非言语手段传递各种信息,并注意二者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谈话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上一篇:grg材料与应用施工下一篇:公务员面试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