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说课稿讲解

2024-04-29

套中人说课稿讲解(精选7篇)

篇1:套中人说课稿讲解

初二年级生物《生物圈中人》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2、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

篇2:套中人说课稿讲解

1,教材分析:导游方法和技能是该教材的重点章节,也是导游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5章,导游讲解方法是其第2节的内容.在前4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导游工作原理,导游员的素质培养,旅游团队导游服务工作程序等内容,同学们对如何进行导游服务,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从导游员的单项讲解方法入手,培养训练学生的导游技能.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导游方法的运用原则,今天所说的是第2部分的内容——导游讲解方法的介绍.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模块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本次课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制定之下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各种导游讲解方法,并准确把握各种方法的特点.这是运用这些方法的前提,只有把握了他们的特点,后面进行的实际训练才得以进行.(2)能力目标:通过进行导游讲解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导游讲解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根据不同景点特色,采用不同导游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导游方法,是为了在导游实践活动中运用,并且不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应是灵活地,创造性的运用.(3)情感目标:通过至情至理,情景交融的讲解训练,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祖国历史的悠久,河山的壮丽,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导游这1职业,形成职业自豪感及牢固的服务意识,更好地为游客服务.3,重点,难点的确定.(1)本次课的重点是各种导游讲解方法特点的把握及其实际运用.突破了这1重点学生的能力才能形成,本次课的目标才得以实现.(2)本次课的难点是根据不同的景色特点,灵活地,创造性的运用各种导游方法,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达到“物我交融,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境地.怎样将孤立的各种导游讲解方法,进行灵活地运用,是学生难于把握的,而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方法,由此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则更难.4,学时安排:本内容共用2学时完成,第1学时探讨导游讲解方法,把握其特点;第2学时运用各种导游讲解方法,进行导游实践活动.2,说教法:怎样介绍一件事物,作为一名技校生,已经有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这些方法,同样可用于介绍某景点.也就是说介绍景点的方法,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这些方法挖掘出来,并让他们运用到导游讲解中来.这比说教式的直接给出导游方法,更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讨论式,探讨式,启发式,情景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和气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感知与理解及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过程如下:

3,说学法:根据模块教学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出一个探讨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8种导游的方法,并通过实际运用,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学生进而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方法.这一学法让学生先感知再理解,并上升到理论,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这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原则,体现了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指导实践的辩证规律.4,说教学过程:

第1学时

(1)新课导入:

播放课件《三游洞》(3分钟).导言:同学们,三游洞是三峡面陵峡口的著名风景点,刚才大家看到了3游洞美丽的自然风光,你肯定被深深地吸引了,你是不是急于想把三游洞的景色介绍给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学呢 那么,该怎样介绍呢 过去你们都学习过写说明文,现在就请你用写说明文的方法,口述一篇文章,介绍三游洞的景色,让更多的?苄郎?游洞的美景.(2)实践探讨:

1,请2—3名学生介绍三游洞(10分钟).教师此举旨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使其在实践中充分感知各种方法的运用过程,为下一步的探讨活动准备充分的材料.2,学生讨论(10分钟):以上同学在介绍三游洞时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本次讨论活动是尽量打开学生的思维,也是充分展开本次课题,把学生放到广阔的空间去感知,去探讨.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学生运用的讲解方法(5分钟).一方面用放风筝式的方法将学生自由放飞的思维,控制在教师手中,课堂似乱而非乱,实则有序而活跃.另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把感知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逐步接近本次课题的教学目标.4,教师小结(2分钟):教师小结中,指出同学们说明三游洞景点的方法就是导游讲解方法.教师画龙点睛,学生豁然开朗.学生终于明白了前面活动的目的,似在漫步,实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进了教学目标.知识的传授于无形之中.(3)教师讲解:

1,介绍8种导游讲解方法(5分钟):

除了以上同学的运用的方法外,还有之下导游讲解方法:(略)

教师板书完整8种导游讲解方法.教师在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作适当讲解,避免了满堂灌的方式,有水到渠成之感.2,引导学生探讨各种方法的特点,并简明扼要地板书(5分钟).教师把学生的探讨引到最高的层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看似只把学生探讨的成果进行了归类,实际上是教师巧妙的突破?训?

3,说明8种导游方法在运用中的关系(3分钟):

教师要结合同学们刚才的讲解,说明各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最高境界是灵活运用后的“无法”,即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第2学时

(1)教师示范

1,播放课件(5分钟):随着课件画面及背景音乐,教师讲解三峡景点——鬼城丰都.2,学生讨论(5分钟):教师讲解中运用?男┓椒?此时的讨论重在检验和巩固同学们对讲解方法特点的把握,同时触发学生尝试实践的兴趣.3,教师小结(2分钟):要对学生的课堂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借势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教师讲解:同学们找出了我讲解中的多种方法,这说明同学们不仅认真地听,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说明大家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已经基础掌握了.但是导游讲解的方法,并不仅仅只有这8种,你们还可根据不同的景点特色等,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如:画龙点睛法,制造悬念法,故事讲解法,引用名句法等.(2)学生训练:

1,分组讲解(20分钟):可任选三游洞或鬼城丰都进行讲解.说明与要求:

(1)准备10分钟,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讲解.(2)讲解完毕,说明你运用?募钢纸步夥椒?还可创造性地运用?男┓椒?教师在学生说明时板书其创造新方法.(3)学生讲解时播放课件,给出画面和背景音乐,使学生的讲解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讲解中,感受自己声音的美,词句的美,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学生点评(8分钟):

学生点评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地发表观念,允许学生中有充分的讨论,甚至辩论,争论,这样才能把问题说透彻,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各种导游方法.此时也是教师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若有欠缺,可在下一环节中作适当弥补.3,教师点评(3分钟):

教师点评应多肯定,要呵护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如有不足,可委婉地提出,如采用“如果这样处理,是不是更好呢 ”,“还可用其他方式讲解吗 ”等.多发掘同学们讲解中的长处,特别是肯定同学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讲解方法的技巧,这样,1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帮助学生进1步理解并把握各种方法.(3)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探讨了导游讲解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导游讲解训练,同学们都表现很积极认真,而且,同学们课堂活动积极,思维开阔,在掌握8种基本的导游方法后,还自创了许多新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创新精神.(4)课外作业布置:根据课堂练习,写1篇导游讲解辞.(5)板书设计:

指导探究

示范点评

创设情景

给出课题

总结出8种导游讲解方法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

指导实践

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创新思维要求

观察讨论

学生形成能力

情境体验

创新思维

模仿操作

导 游 讲 解 方 法

方 法

特 点

关 系

要点概述法:言简意赅,要点突出 相互联系

突出重点法:重点介绍,特色鲜明 相互依存

分段处理法:划分段落,分段讲解相互渗透

联想比照法:联想类比,触景生情

夹叙夹论法:边进述,边评论,创新方法

问答结合法:双向交流,气氛活跃……

专题讲解法:全面,系统……

篇3:套中人说课稿讲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鸦片战争》说课稿讲解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课《鸦片战争》

本次说课,我将分四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内容、教材地位、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全书第10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略述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因此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在浏览过必修一的课程目录之后不难发现,教材将几次侵华战争都放在了政治文明史中,足见教材编写专家组的深刻用意,那就是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 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影响,就不能正确的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思考,而不是以往教育中单纯的让学生们记住民族仇恨。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这是我对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分析,再来看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我说,这一时期的学生还缺乏四个度,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这是我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2.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是否可以避免失败”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虎门销烟等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其次,对中国战败原因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这一点我将采用与以往教学不同的全新视角关注这场对中国人来说刻骨铭心的战争。因为过去的教学实际效果是,学生们对鸦片战争唯一的记忆是耻辱与灾难,但是一个民族只知道灾难与耻辱,心中充满仇恨,那么这个民族将长久的生活在过去没有未来。因此,从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转型,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个视角,去客观正确剖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才能找出挨打的根源,让未来的中国避免继续落后与孤立于世,主动的融入世界,赶上并引领世界的潮流。这将是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想要在学生身上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为什么英国要不远千里来侵略我国?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再看难点: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以此为本节课难点的依据是以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迷惑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着重分析解决这个疑惑。

到这里我就结束了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通过情景设置法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学习兴趣。

2.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够增加课容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和直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它不如板书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足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会将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用多媒体演示出黑板上不易实现但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图片及表格后,我会板书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弥补演示过程中的缺点,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此外,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话题,我在这一方面也将做一些探索。

3.引导讨论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阶梯设疑法。这一方法是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了大纲中的“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既考虑到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在确定了教学方法后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教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会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基于这些,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学习,他们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能够学会认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指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使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采用自主探究法使学生自主思考寻求答案获得巩固提高;采用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利于识记。

作为国际大教育支柱的协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反馈意识。在教法中我会采用引导讨论法,配合以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及认识,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达到协作学习的学法指导。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教学过程部分。由于时间原因我只对新课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进行举例讲解。

首先是导入。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这一部分将用时两分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对鸦片战争的初步认识,所以我会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两个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提问后我会留出一分半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同时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授课部分,我会采用多媒体与教师讲授的方式相结合来讲解新课,期间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学生间互动又要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部分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会充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比如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表格、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国贸易对比的表格以及鸦片战争过程图等。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会放手由同学在通读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所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部分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新课讲授结束后,教师将设立一道思考题:应该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通过对林则徐的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巩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别,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到这里我的授课就已经结束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下课之前我会用2分钟的时间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在需要识记的重点部分前画出星号的重点符号以提示学生注意,使板书更加明晰,详略得当。再用一分钟的时间布置作业:设置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放口岸的增多是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表现,而今天改革开放地区的增多却使中国日益发展?”,使学生课后思考。

结合本课教学我有些许认识和想法,权当是此次说课的总结吧:本课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中国近代发展的三条线索均可在本课找到源头,鸦片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让人心碎。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的镜头、侧面或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一个民族,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是在沉没中死亡。“血与火”的往事时刻警示我们永远引以为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6:3DMAX说课稿讲解

一、说教材

我所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电脑效果图与动画教程》。本书是以3D max9.0软件为背景而编写的基础教材,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编写的。《3d max》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三维建模设计能力,所以《从二维图形创建三维模型》是全书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在学习了三维建模之后,高级建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创建三维模型制作方法的深入学习。

二、说学情

本门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通过前三年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扎实的素描造型基础,对三维空间有深刻的认识。对电脑的三维制图也有很大的兴趣,学习态度认真。

三、教学设计理念

1、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初就利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颖的教学案例,不断地加强这种意识。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达到“寓教于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只是教会学生会创建绘制模型,而是通过创建模型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建模的过程,并能够举一反三,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发挥创造能力,设计制作造型新颖的用具。

3、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巩固练习激发学生设计更具独特的模型,进而达到鼓励学生自觉预习下一节《放样建模》课程。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二维图形的特点和绘制方法,理解线段的可渲染参数

2、理解二维图形的组成和子对象的概念

3、熟悉编辑二维曲线的原理和参数选项

4、理解从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对象的方法

技能目标:

1、掌握用二维图形绘制直线绘图建模的方法

2、能用二维编辑和旋转方法完成圆形回转体的建模

3、能制作广告动画广泛使用的三维倒角字体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加强学生对3D建模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的制作、讲评、修改、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维图形的编辑。

难点:掌握从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对象的方法。

六、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提问法、测试法、讲评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做到“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激发创作兴趣,完成项目案例”。

在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保证学生每人一机,教师主机装有极域电子教室控制软件,教师可以进行屏幕广播、文件分发、远程遥控等操作。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课

请学生们欣赏几幅制作精美的作品,(螺丝钉、花瓶、高脚杯、碗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体,但是在3D模型中确是比较复杂的模型。

(提问法同学们可以想想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三维建模能否创建出这些模型(总结即使能创建出来,可是模型本身的造型也不是很美观,同时还会产生很多的面,影响机器的运行速度及以后进行渲染的时间,我们在创建模型时要力求减到最少的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建模方法“从二维图形创建三维模型”。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效果图制作中创建出具有个性风格的模型来。

(二新课讲解

1、二维图形基本操作与绘制(利用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通过二维图形的绘制,我们能够创建出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二维图形的绘制与创建方法

2、二维图形的编辑(利用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刚才呢我们学习了二维图形的绘制,可是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形,就需要我们对二维图形进行编辑。同时呢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请同学们认真的学习。

下面呢我们就以螺丝钉为例,来学习对二维图形进行编辑(1用二维图形绘制方法绘制出螺丝钉的横截面的一半部分。在绘制的过程中,利用提问的方式,对上一部分的内容加以巩固。

(2对绘制出的二维图形进行编辑。通过调节节点,调整轮廓,使螺丝钉的外形更加 的美观。(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过程中,我会放慢速度。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通过计算机演示并讲解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过程以及从二维图形向三维模型对象的转变过程。在演示操作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过程中,通过详细讲解不同的实例编辑过程(高脚杯、花瓶、碗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以突出本节课教学

重点的目的。另外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对从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对象的方法这个难点进行强调,使学生对本

节课的内容达到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制作出几个不同的案例后,可以让学生来演示复习制作过程,从中找出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兴趣达到一个高潮,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练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绘制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造型能力。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起指导作用。

(四课中小结

对学生作品进行肯定,并加以点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针对学生练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为下面拓展练习打好基础。

(五拓展练习

通过编辑创建高脚杯、花瓶、碗、倒角字体,应用类推法,引导学生自行编辑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对二维图形的绘制与编辑以及向三维对象的转换制作过程进行强化练习。

(六总结评价

篇7:蓝色的树叶说课稿讲解

一、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9课。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时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李丽上美术课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园园借,林园园不借给她,她只好用蓝铅笔画树叶,林园园看了后羞愧地脸红了。故事内容浅显,孩子们容易体会情感: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自私。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出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铅、笔”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前两次对话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语言,了解内心活动;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弄明白李丽和林园园的前两次对话的意思。难点:理解文中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指导法。因为著名小语学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无论是认知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驱动。语文课标第一条也指出对低段

儿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儿童,尤其是低年段儿童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因此营造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景和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将会使课堂充满磁性。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已经把文章好好地读了几遍,有些同学也能说出课文里的故事了,可是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呢?树叶都是绿色的,可它是谁造出来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在把握课堂基本内容之后开始深入了解课题。学会读文章先从质疑课题开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那我们一起来重新走进文中的美术课堂,来看看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2、研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

重点感悟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

(让学生体会叙事文章的开头可以交代这样的信息,还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丽正在需要帮助,从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研读2、3、4自然段,品味人物语言 研读第一次对话

(1、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预设林园园明明画好了,为什么说‘我还没有画好呢?(活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生成的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预设,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2指导读李丽与林园园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体会李丽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随机理解“吞吞吐吐”,什么叫“吞吞吐吐”,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吞吞吐吐”。进而体会林园园不想借而又不直接说的心情。

(学生体会新词又通过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人物的做法的对错会有所判断。

研读第二次对话 a、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b、引导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李丽请求、诚恳、和小心谨慎的语气,体会林园园不乐意借的心情。

c、同桌互读:感悟对话,引导互换读 研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合作读,想一想:你从哪里体会到什么? 整体感悟三次对话,感受心情小组讨论并发言。并回顾全文,你是重点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让学生体会出来之后,回到全文中去总结重点词句,锻炼阅读能力

4、感悟结果,拓展延伸

此刻,我们在李丽的身边聆听了这个对话的全过程,我们的内心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说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们在生活中也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当时你们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价值观得到熏陶。并在口头表达上也会有所锻炼

5、总结全文,概括框架

我们来重新看看今天学的文章题目:蓝色的树叶

明白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吗?(题目是结果-----学生说出:是李丽没有绿铅笔(原因----她可以解决绿铅笔的问题吗?去借笔没借到。(经过

教师配上板书(学生概括的语句 同学们把这三句话来概括后进行排序: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总结出这篇写故事的文章是分三步:原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写作文中去。

(学习语言不光是为了识字认词,熏陶我们人的思想和情操。很多时候学时为了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扣住“三维”来进行学习,并特别注重阅读能力地培养是我本节课的目的。教学板书:19蓝色的树叶(结果

时间:美术课上

人物:李丽林园园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上一篇:天正画图的心得下一篇:高级表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