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办法

2024-05-07

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办法(精选6篇)

篇1: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办法

上海市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办法》的通知

沪规土资执规〔2015〕341号

各区县规土局、各派出机构:

现将《上海市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5年5月7日

上海市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权,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结合建设部《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和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行为,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行为。

第三条 按《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对违法建设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区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四条 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三)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手续规范且完备,并符合相关技术规定,拆除后会对市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可通过限期补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改正的。

除此以外的违法建设行为,均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五条 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市、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查封施工现场。

(二)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对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同时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对按期改正违法建设的,处建设工程造价5%的罚款。

(四)对逾期不改正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责令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处罚款。其中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建设工程造价8%以上10%以下的罚款;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建设工程造价6%以上8%以下的罚款。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自行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应经案件会审讨论,并将案件处理意见呈局机关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结案。

第六条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对违法建设行为按照第五条实施罚款时,应当监督违法建设行为的改正,不得以罚款取代改正。

第七条 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查封施工现场。

(二)对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依法核发限期拆除决定书。

(三)对按期拆除的,不予罚款;对逾期不拆除的,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责令有关部门强制拆除,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四)对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八条 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并处罚款:

(一)违法建筑导致城市道路(桥梁)、市政管线、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受损、移位的。

(二)违法建筑对周边建筑间距、日照等有影响的。

(三)存在影响规划实施的其他情况。

上述情形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从重处罚。

第九条 对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造成违法建设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行政处罚应与对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行政处罚相适应。

第十条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按照第七条实施罚款时,应当依法强制拆除或者没收实物或者没收违法收入,不得以罚款取代强制拆除或者没收。

第十一条 第七条所称不能拆除的情形,是指拆除违法建设可能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或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

第十二条 第七条所称没收实物,是指没收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

第十三条 第七条所称违法收入,按照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出售所得价款计算;出售所得价款明显低于同类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第十四条 对违法建设行为处以罚款,应当以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造价作为罚款基数。

已经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设,应当以竣工结算价作为罚款基数;尚未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设,可以根据工程已完工部分的施工合同价确定罚款基数;未依法签订施工合同或者当事人提供的施工合同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评估确定。

第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2015年5月1日之后批准立案的违法建设案件。本办法有效期自2015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沪规查〔2008〕371号)同时废止。

篇2: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正确行使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管理法》和《河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本县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享有的行政处罚权限范围内,对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和给予何种幅度行政处罚进行裁量的权限。

第三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的原则;

(二)公开公正的原则;

(三)过罚相当的原则;

(四)集体审理的原则;

(五)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先行的原则。

第四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对于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行政违法行为,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

第八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年龄不满14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违法行为超过法定追究时效的;

(五)其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九条 本规则所指的从轻、从重,是指在法定量罚幅度范围内,根据具体量罚情节,处以法定量罚幅度、范围中线以下或者以上的行政处罚;减轻,是指在法定量罚幅度、范围以下处罚。最终处罚决定应当按照规定和《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标准》(后附件,以下简称《细化标准》)进行量罚。

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从重情节的,并且不具有从轻或减轻情节的,应当按最高处罚幅度予以处罚;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从轻情节的,并且不具有从重情节或法定严重情节的,应当按最低处罚幅度予以处罚;同时具有一个或多个从重、从轻、减轻等情节的,应当综合考虑,根据其主要情节作出具体处罚决定。

第十条 行政处罚裁量幅度按以下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罚款处罚数额有一定幅度的,在幅度范围内一般分为轻微、从轻、一般、严重四个等级处罚。

本规则所称的情节轻微,是指违法行为能及时得到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应当不予处罚或免于处罚;

本规则所称的从轻处罚,是指按照规定罚款数额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低于中间倍数;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低于最高罚款数额与最低罚款数额的平均值;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三分之一以下确定;只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低罚款数额确定。

本规则所称的一般处罚,是指按照规定罚款数额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按照中间倍数;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为平均值;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确定;只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低罚款数额的一倍确定。

本规则所称的严重处罚,是指按照规定罚款数额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不得低于中间倍数;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不得低于平均值;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确定;只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低罚款数额的三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第十一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程序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案件承办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其程序应当

任制内容进行考核、考评。对因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不当从而影响案件办理质量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的过错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处罚裁量权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执法过错,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因行使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二)因行使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三)行政处罚案件在行政执法检查中被确认为裁量权行使不当的;

(四)因行使裁量权不当,引起当事人投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二十条 行政过错行为构成违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细化标准》中有关裁量权的规定,所称“以下”、“以上”包括本数;所称“至”包括上限数和下限数。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则由县局监察股负责解释,对本规则的实施情况由县局监察股会同监察室共同监督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及《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工业用地或经营性的,可处非法所得20%以上40%以下的罚款;为未利用地的,执行最低标准。

(5)对于涉及基本农田,或存在暴力抗法情节的,可处非法所得的40%以上50%以下的罚款。

二、破坏耕地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复原种植条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耕地开垦费标准为每平方米10至15元。

第六十三条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

(二)执行标准:

1、破坏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经教育态度诚恳,限期内已改正或治理,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破坏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破坏种植条件的,可处耕地开垦费1倍以下的罚款。

3、破坏占用基本农田,破坏种植条件的,可处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三、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可以处以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依

3144、《河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者超过批准数量占用基本农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基本农田原状,并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恢复土地原状,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非法占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一般,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5元以下罚款,为未利用地的,执行每档最低标准:

(1)用于公益性用地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居住、仓储等自用的,不予罚款。

(2)用于工业用地的,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罚款。(3)用于经营性用地的,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5元罚

款。

3、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其他耕地的,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1)用于公益性用地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居住(除农宅外)、仓储等自用的,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0元罚款;

(2)用于工业用地,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0元以上25元以下罚款;

(3)用于经营性用地,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5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4、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的罚款。

五、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或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

(一)处罚依据

718

予以处罚。

2、对于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30 亩以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60 亩以内;可处以非法所得 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2)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10亩以内,或者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3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30亩以上60亩以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30亩以内,或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6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60亩以上 100 亩以内;可处以非法所得10%以上15%以下的罚款。

(3)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或者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60亩以上;非法出租基本农田30亩以上,或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6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 100 亩以上;可处以非法所得15%以上20%以下的罚款。

七、临时用地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限期内能够恢复种植条件,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一般,处耕地复垦费1-1.5倍罚款:

(1)临时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3亩以下的,处耕地复垦费1倍罚款;

(2)临时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3亩以上的,处耕地复垦费1-1.5倍罚款;

(3)临时占地为基本农田,逾期未恢复种植条件的,视为情节严重,处耕地复垦费1.5-2倍罚款。

八、擅自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使用权

(一)处罚依据

122

第二部分 矿产部分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依照《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的,分别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3、《河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凡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采矿许可证期满后不换证继续采矿和擅自进入他人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采矿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相当于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的,可强行封填井口,查封或没收生产设备或设施;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执行标准:

违法行为轻微,经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没有采出矿产品和违法所得的,不予处罚。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

2、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30%以上 40%以下的罚款;

3、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40%以上50%以下的罚款。

违法行为人未及时复垦复耕土地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的规定予以从严从重追究法律责任。

二、越界采矿

(一)处罚依据

5263、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矿产资源,违法所得在100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50%-100%的罚款。

四、无证勘查或越界勘查

(一)处罚依据

1、《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进行勘查工作的,超越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进行勘查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河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探矿权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分别给予警告、一万元至三万元的罚款和吊销勘查许可证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办理勘查登记手续,擅自进行勘查活动的;(2)转让勘查许可证的;(3)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擅自变更勘查区域、勘查项目的;(4)未按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的;(5)勘查施工结束后未及时封填探矿井、探矿孔,也未采取其他安全措施的。

(二)执行标准

违法行为轻微,经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进行勘查施工,勘查工作区范围在2km以下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2、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进行勘查施工,勘查工作区范围在2km以上的,可处以1.5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首次超越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进行勘查,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4、多次超越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进行勘查,可以并处1.5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擅自进行滚动勘探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

(一)处罚依据

《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滚动勘探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执行标准:

违法行为轻微,经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没有进行实质性采矿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2、滚动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的数额在30万元以下的,22

930

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4、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不足20%的,视为情节严重,处4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八、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

(一)处罚依据

《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原发证机关可以吊销勘查许可证:

(三)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在限期内改正错误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能够说明理由的,视为情节一般,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不能说明理由的,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视

为情节严重,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九、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

(一)处罚依据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恢复;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改正错误,恢复原状,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破坏或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有明显痕迹,需要修缮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3、破坏或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难以修缮,需要更换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未按期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处罚依据

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四条:采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补偿费2‰的滞纳金。采矿权人未按照前款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的,由征收机

334

费,并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较轻,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倍的罚款。

2、少缴费用不足应缴费用50%的,视为情节较轻,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3、少缴费用超过应缴费用50%的,视为情节一般,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3倍以上4倍以下罚款。

4、不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视为情节严重,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4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并向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建议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二、未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使用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

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改正错误,消除影响,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逾期不改正,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一般,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罚款。

3、拒不改正错误,导致财产损失的,视为情节严重,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30万元罚款。

4、拒不改正错误,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视为情节特别严重,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50万元罚款。

十三、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

738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较轻,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且未造成后果的,对单位处5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的罚款;

(2)对可能引发小型地质灾害,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对单位处7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的罚款。

2、对可能引发中型地质灾害的,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视为情节一般,对单位处10万元罚款,对个人处3万元罚款。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严重,对单位处15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4万元的罚款:

(1)可能引发大型地质灾害,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2)可能引发中、小型地质灾害,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对单位处20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5万元的罚款:

(1)可能引发特大型地质灾害,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2)可能引发大型地质灾害,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

十五、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二)执行标准:

1、无违法所得,且未造成损失的,视为情节较轻,对地灾评估、勘查、设计、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

142

程价款3%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严重,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2倍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4%的罚款,吊销其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十七、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以

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

(二)执行标准

1、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能在限期内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较轻,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的罚款,对地灾治理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能在限期内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一般,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5倍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3%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严重,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

篇3: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理性思考

一、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合法性基础

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是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对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 根据过罚相当等原则,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执法范围等情况, 细化为若干裁量格次, 每个格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 并依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悔过态度, 处以相对固定的处罚种类和量罚幅度, 同时明确从轻或从重处罚的必要条件的一种执法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 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 但是我国的立法权并不专属于权力机关, 宪法同时把规则制定权授予了政府。所以, 在我国,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各类行政机关都有权制定不同效力层级的行政规则, 为了保障规则体系符合法律效力等级要求, 对由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则主要通过法律保留原则来予以控制, 即涉及国家主权、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限制或剥夺公民自由和财产及重要权利等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予以规范, 凡不属于法律保留范围内的事项, 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制定各类行政规则, 是合法的。社会生活丰富且随时变动, 但立法者必须表现出理性, 为了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 法律规范授予行政机关可以自由裁量的行政权。从逻辑而言, 为保障规则体制的运转, 裁量是完全必要的, 且不能消除, 只能利用其他手段控制。裁量基准是联系抽象的规范性文件与违法行为人的具体事实之间的必要媒介, 行政裁量基准有着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2009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向各地、各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行政裁量权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这说明我国将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适用规则的制定主体只能是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 对于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已经制定的适用规则, 与省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适用规则有不一致的, 应当修订;省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适用规则不一致的, 同为规章的, 依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同为规范性文件的, 应优先执行省级政府制定的适用规则。制定裁量基准应当合理划分裁量阶次, 综合考虑法定裁量因素和酌定裁量因素, 运用数学模式等方式, 将裁量的因素与划分的阶次有效结合。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制定了裁量基准的, 下级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直接适用, 如不予适用, 应当充分说明理由, 不按裁量基准行使行政裁量权属违法。但是, 裁量基准毕竟不是法律规则, 行政执法部门不得在执法文书中直接引用裁量基准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二、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性质定位

根据功能性特征的不同将行政规则分为立法性规则、解释性规则和指导性规则。立法性的行政规则有明确的立法授权, 为相对人创设了权利义务, 具有法律约束效果, 在功能上等同于法律规范。解释性规则和指导性规则都仅仅是对法律规范所作规定的具体化, 没有创设新的权利义务, 并不具有法律规范的功能。但是解释性规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力, 而指导性规则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属于解释性规则, 因为其内容一般只是对法律规范的阐述和确定, 对立法意图的说明与强调, 统一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对法律的理解, 从行为上与法律保持协调, 并没有产生、变更或消灭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没有产生独立的法律效果。虽然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名目各有不同, 但它们具有共性, 即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为内容, 以规则性文件为载体, 表现出固定带有结构的程式化特征, 具有相对统一的程序要求, 无法通过执法人员凭经验带有个性化的处罚行为表现出来, 它是连接抽象的法律与具体的事实之间的媒介或桥梁, 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为了贯彻执行法律而实施的“二次立法”, 是具有立法性的行政行为。

在我国, 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涉及的范围并不广泛, 其效力范围仅相当于档案行政处罚这一个微观的行政执法领域, 只限定在特定行政区域与特定行政部门之内。但是, 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一旦制定并实施, 就成为档案行政主管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条件和依据, 因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力。因此应当尽量限制采取指导性规则, 更不宜将其定位于立法性规则, 而主要应当发挥裁量基准作为解释性规则的功能。主要的理论观点一直把裁量基准排斥在法律渊源之外, 《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立法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行政审判中的地位, 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充当着实质意义上的法源。那么, 在行政审判实践中, 如何确定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规定, 有关部门为指导法律执行或者实施行政措施而做出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主要指国务院部门以及省、市、自治区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对于具体应用法律、法规或规章做出的解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包括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虽然它们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对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规范意义上的约束力, 但是下级行政机关往往将其作为处罚行为的直接依据。面对这一现实, 《纪要》对裁量基准在司法审判中的效力进行了有保留的认可,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裁量基准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的, 在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时应承认其效力, 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对裁量基准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适当进行评述, 这表明, 审判机关有条件限制的肯定了裁量基准的法效果。

三、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功能结构优势

控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裁量权是档案行政裁量基准的目的, 但更深层的目的则是为了缓解法律规范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紧张关系。一项法律制度包括一般性规范和适用与执行性规范, 是一个综合体, 它既有抽象而概括的规范, 又包括明确而具体的事实。法律表现出精确性与模糊性、规则与裁量、稳定与变化、一般与个别、规则与标准相融合的态势, 都是为了协调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具体而言, 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就是连接规范与事实的桥梁:一端是统一、抽象的行政处罚法律规范, 另一端则是档案执法机关所面对的个别、具体的案情事实。所以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结构形式表现为“法律———基准———个案”。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处罚基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法律规定过于概括、功能性不确定、法律概念过多、不利于一线执法人员操作的问题。而法律规定的宽泛化, 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制定法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力求在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也就是既能保证法律实质意义上, 又能在形式上降低法律运行的成本, 而目标就是二者共存同赢。

制定法是一种静态表现出来的书面法, 永远滞后于社会发展, 为了保持制定法的稳定性, 必须限制修改制定法的频率, 这些原因使得立法机关在立法时保守和谨慎, 倾向于原则和抽象的立法思路, 选择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进行立法, 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成为立法语言的代名词。但是档案行政执法面对的是生活中随时处于变化的行为, 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存在的意义在于连接了法律与个案。如《辽宁省档案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就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危害后果, 将每项违法行为分为三个或四个违法行为阶次, 并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裁量幅度, 如将“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 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违法行为, 分成四个违法行为阶次, 规定除了“给予警告;造成损失的, 责令赔偿损失”外, 规定了四个罚款的幅度: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 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但无主观故意, 且损毁档案的数量少, 可以修复, 后果轻微的, 免予经济处罚;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 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情节较重的, 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 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 1500元以下罚款;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 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情节严重的, 对单位处以3万元以上, 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500元以上, 3000元以下罚款;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 损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情节非常严重的, 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 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3000元以上, 5000元以下罚款。

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作为一种解释性行政规则, 由一线执法机关根据档案行政执法部门经验总结而成, 地域特征明显, 符合专业技术性要求且可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地对条款予以变更或废止, 弹性优势尽显。但是实践者认识的有限性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难以穷尽以及某些技术手段不具备仍制约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定, 所以裁量基准也不能被视为绝对有效的手段, 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法律概念以及无法精确解释和量化的问题。所以, 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只是用来解决处罚裁量决定的具体方向、框架以及将来发展的趋势, 不能拘泥或受限于处罚裁量基准。

摘要: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具有合法性的基础, 其性质应定位于解释性行政规则, 人民法院在审查有关档案行政处罚案件时, 应承认其效力。

关键词:档案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行政规则

参考文献

[1]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07 (6) .

[2]王锡锌.自由裁量权基准:技术的创新还是误用[J].法学研究, 2008 (5)

[3]余凌云.游走在规范与僵化之间[J].清华法学, 2008 (3) .

篇4: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办法

近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正式下发修订后的《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这将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增强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的执法意识,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有效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土资源系统依法治理和廉政建设。

目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所谓行政裁量权,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在法律法规的规定限度内作出适当裁量的选择权。

任何一项裁量权都有一定幅度和范围的自由度,而法律对行政机关怎样行使裁量权没有作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样就存在容易被滥用甚至异化的可能性。

行政裁量权的滥用还存在一定的隐蔽性。行政裁量权即使出现显失公平的处理时,由于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仍然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就会造成裁量行为表面上“合法”而不易被发现的情形。

因此,为规范行政裁量权,2009年11月12日,湖南省政府以第224号令率先在全国颁布《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并于2010年4月17日起施行。

“《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出台,就是为了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尽力减少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尽量杜绝行政权力的异化。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这个《办法》的作用概括为为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它是湖南省行政机关‘自我加压’式的革命。”省政府法制办主任许显辉这样对记者说。

根据该办法的要求,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于2010年7月制订《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试行)》,从处罚原则、裁量规则、监督管理、具体处罚基准等方面,对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进行规范。

程序:更加严谨和公正

据了解,《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试行)》实施两年多来,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更加规范,有效维护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根据《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试行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两年”的规定,《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试行)》已经实施超过两年,必须对文件进行修订并重新发布。

为此,2012年6月至8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法规处会同执法监察总队,对近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实施行政处罚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全面搜集、整理了省内外有关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资料,并赴岳阳、长沙、衡阳、郴州、娄底、株洲及其所属部分县市听取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

根据所提意见,国土资源厅法规处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2年9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就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开听证,听取了基层国土资源部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用地单位及其他社会公众代表的意见。

综合各听证代表的意见,国土资源厅法规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部分修订,并于今年4月和8月,两次征求14个市州局的意见。

今年9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召开厅长办公会,征求有关处室对《办法》的修改意见。会后,该厅法规处又会同执法检查总队听取了湘潭、郴州、邵阳市等七个市局的意见。根据办公会和征求意见会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办法》再次进行修订,确保新的《办法》更加严谨和公正。

内容:更加完善和人性化

“由于在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工作中,绝大部分案件涉及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无证采矿、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因此,我们此次主要围绕上述违法行为的处罚基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法规处一名人士说。

在“裁量规则”部分,在不予行政处罚规定中,增加了“超过法定追诉时效不予处罚”的情形,删除了“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违法不予处罚”的情形。在从轻、减轻处罚规定中,考虑到很多违法案件的发生受到政府决策行为的直接影响,修订时增加了“违法行为的发生与政府决策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删除了“受他人胁迫违法”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违法”的规定,同时将“配合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规定修改为“配合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认错态度较好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此外,为体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此次修订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参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规定,将全省各县市区划分为三大类,综合考虑各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等指标因素,在《办法》中增加了“第二、三类地区的处罚基准可分别下降10%和20%”的规定。

据介绍,由于以前查处的很多非法占地类案件涉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和省重点工程,虽然占地面积大,但违法原因多样,社会危害后果一般较轻,因此,增加了“涉及公益项目建设的以最低档次处罚”的规定。而对于非公益项目建设的,仍将非法占地的违法行为情形区分为未供先用、边报边用、未报先用等,设置了不同的处罚档次。

目前,由于受到规划管控、指标管控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农户获得宅基地的权利被无形剥夺。为与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将要出台的《关于规范和改进宅基地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措施相衔接和配套,此次修订增加了“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占地面积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且主动配合、积极整改的,可以不予处罚”的规定。同时,《土地管理法》规定,破坏耕地的可以进行罚款;农民建住宅超过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也可以进行罚款。故此次针对农民建住宅的罚款问题,规定根据以上两条择一处罚的规定。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裁量基准的修改。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办法仅针对非法转让农用地的情形设置了裁量基准。为弥补原办法不足,此次修订将非法转让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纳入到裁量范围。同时,由于非法转让土地类案件的主罚为没收违法所得,在主罚可以执行到位的情况下,《办法》相应降低了作为附加罚的罚款数额,降低幅度为5%-10%。

“无证采矿”和“越界采矿”裁量基准的修改。增加了“非法开采造成安全隐患、破坏环境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其次,针对越界开采违法案件查处工作中经常无法查实违法所得的问题,借鉴了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增加了按照“越界巷道长度”进行裁量的规定。

篇5:县教育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分立、合并民办学校的;

(二)擅自改变民办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

(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

(四)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五)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的;

(七)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八)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之一的,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严重后果,且积极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二)较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造成较大损害的;不配合执法人员检查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执法人员执法检查的;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吊销办学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本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的民办学校条件的,可以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损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责成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要的举办者提出办学许可申请。

(二)较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且主动消除或减轻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停止招生,在规定的筹设期内达到设置标准的,责成举办者提出办学筹设许可申请。

(三)严重的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经整改后仍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或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办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责令停止招生;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民办学校的章程未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出资人擅自取得回报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不得取得回报而取得回报的;

(三)出资人不从办学结余而从民办学校的其他经费中提取回报的;

(四)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计算办学结余或者确定取得回报的比例的;

(五)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的比例过高,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四十九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轻微,且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产生的危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四十九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或损害的;或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检查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并责令停止招生。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四十九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恶劣的社会影响;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抗拒执法人员检查的;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并吊销办学许可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

民办学校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的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报审批机关备案,或者向审批机关备案的材料不真实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产生后果,没有违法所得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造成较大损害的,且能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停止招生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恶劣的社会影响的;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抗拒执法人员检查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吊销办学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

民办学校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未依法履行职责的;

(二)教学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四)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五)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违反国家规定聘任、解聘教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分立、合并民办学校的;

(二)擅自改变民办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

(三) 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

(四) 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五) 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 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的;

(七) 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八)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五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违法行为轻微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二)较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五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造成较大损害的;积极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五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执法人员执法检查的;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吊销办学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六、《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管理权限,及时查处违法办学行为;对办学水平低下、管理混乱的民办学校应当及时督促改正,并可以责令暂停招生直至取缔。

违法行为情形及裁量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社会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较重后果或不良社会影响,且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并给予暂停招生的处罚。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和不良影响;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抗拒执法人员执法的;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

篇6:湖南省地震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第一章 地震监测设施、观测环境和遗址、遗迹保护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四条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单位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

1、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情节严重,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2、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情节严重,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3、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情节严重,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处罚基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单位有前款所列行为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行为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情形:

1、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

2、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

3、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

处罚基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单位有前款所列行为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行为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情形:

1、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

2、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

3、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罚基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单位有前款所列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行为处一千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五条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逾期不改正,仅造成轻微影响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情形:

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逾期不改正,造成一定影响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情形:

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逾期不改正,造成严重影响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章 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七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七条: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但工程项目尚未开工建设。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情形: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且工程投资额在1亿元以下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情形: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且工程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第十七条:建设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相关条款:《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第十三条 经过地震动参数复核或者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区域内不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地震

动参数复核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按照地震动参数复核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但工程项目尚未开工建设。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情形:未按照地震动参数复核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且工程投资额在1亿元以下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情形:未按照地震动参数复核或者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且工程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 第一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仅1项,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情形: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1项,造成不良后果且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下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情形: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2项(包括2项)以上或累计违法所得超过10万元以上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处罚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或者机构吊销资质证书:

(一)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

(二)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

(三)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 业务的。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

1、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仅1项,并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2、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仅1项,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3、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仅1项,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情形:

1、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1项,造成不良后果且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下的;

2、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1项,造成不良后果且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下的;

3、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1项,造成不良后果且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下的。

处罚基准: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情形:

1、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2项(包括2项)以上,或累计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上的;

2、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2项(包括2项)以上,或累计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上的;

3、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2项(包括2项)以上,或累计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上的。

上一篇:幼儿园开展“爱洒重阳节敬老送温暖”公益活动简讯简报下一篇:美术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