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2024-04-18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精选6篇)

篇1: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1993年7月19日 地质矿产部令第17号发布)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保证矿产资源法规的实施,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海域违反矿产资源法规的行为实 施行政处罚,按本办法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法规,包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行政法规;

(三)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颁布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规章;

(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五)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矿产资源的法律规范。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处罚,是指矿产资源法规所规定的行政处罚。

本办法所称行政处罚机关,是指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或者经授权的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 部门,以及矿产资源法规规定的其他机构。

第五条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定性准确,量罚公正。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以违法行为发生时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第六条 行政处罚由矿产资源法规规定的矿产资源所在地或者违法行为发 生地的行政处罚机关决定并执行。

行政处罚机关之间对行政处罚管辖发生争议时,由双方 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七条 勘查单位、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有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为的,视为该勘查单位、矿山企业或者个体采矿者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对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罚机关可以建议有关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章 处罚种类与运用

第八条 对违反矿产资源法规的行为的行政处罚包括:

(一)警告;

(二)责令限期改正,限期补交资料;

(三)责令停止开采,退回本矿区范围内开采,停产整顿,停止借阅地质资料;

(四)责令赔偿损失;

(五)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采出的矿产品;

(六)罚款;

(七)通知银行停止拨款或者贷款;

(八)吊销勘查许可证,吊销采矿许可证;

(九)矿产资源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措施。

对同一违法行为,第(一)项处罚不得与其他处罚并用;第(三)项处罚不得与第(八)项处罚并用;其他处罚可以依法并用。

第九条 处以责令赔偿损失行政处罚的,其赔偿数额由行政处罚机关根据 直接财产损失和矿产资源的损失程度确定;赔偿数额大于50000元的,应当由行政处罚机关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论证确定。

对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处以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的,其违法所得数额应当按照销售凭据确定,没有销售凭据的,按照决定行政处罚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计算,不得扣除开采成本;对买卖、出租、转让矿产资源处以没收违法所得行政 处罚的,其违法所得数额应当按照实际非法获利额确定;对非法转让勘查许可证,非法买卖、出租采矿权处以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的,违法所得数额应当扣除其他固定资产在买卖、出租价款中所占的部分;对将采矿权用作抵押处以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的,违法所得包括因抵押取得的资金和其他财物。

处以罚款,需要根据损失情况或者违法所得确定数额的,参照本条一、二款执行。第十条 对具有数种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为的,分别决定处罚,合并执行 ;对不能合并执行的,可以决定从重处罚。

第十一条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一)造成国家矿产资源巨大损失和公私财产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不顾行政处罚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制止违法行为的书面通知,继续进行违法活动或保持违法状态的;

(三)在两年之内再犯已经受到行政处罚的同种违法行为的;

(四)屡次违反矿产资源法规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情节显著轻微,通过说服教育已改正的,可以免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较少,能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从轻或者 减轻行政处 罚。

第十三条 通知银行停止拨款或者贷款的行政处罚执行期限不得超过三个 月。处罚执行期间,行政处罚机关应当监督被处罚者纠正违法行为,并根据纠正情况,通知银行解除停止拨款、贷款或者决定加重行政处罚。第三章 处罚程序

第十四条 行政处罚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受理下列违法案件:

(一)行政处罚机关依法检查监督时发现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的;

(三)其他单位移送处理的;

(四)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由其处理的;

(五)下级部门报送要求处理或者指定下级部门报送处理的;

(六)有关当事人请求处理的和其他应当受理的。

第十五条

行政处罚机关受理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各项行政案件后,应 当进行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制作《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案件立案审批表》,经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立案。

(一)有关材料陈述的违法行为是违反矿产资源法规的行为;

(二)依照矿产资源法规应当或者可以给予处罚;

(三)矿产资源法规规定属于本行政处罚机关的管辖范围。

不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不予立案,或者于10日内移送、报送或者指定适当的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行政处罚机关确认已在立案处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仍在持续时,可以制作《制止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为通知书》,要求违法行为人停止违法行为。

行政处罚机关对违法开采、收购、销售的矿产品扣留的,应就扣留的矿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开具清单,由有关当事人及证人签字或盖章作为凭据。

第十七条 行政处罚机关在决定行政处罚前,应当完成下列工作:

(一)调查有关当事人、证人和其他人员,并制作《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案件调查笔录》。

(二)现场勘验,包括提取实物、样本、拍照、录像、测试分析、实际测量、绘图及其他现场工作。勘验过程和结果应当制作《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案件现场勘验记录》。

(三)行政处罚机关认为需要对有关专门问题进行鉴定的,可以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鉴定,并提交《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案件鉴定书》。

(四)制作《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案件调查报告》。

不涉及或者不需要现场勘验或鉴定的,前款第(二)、(三)项工作不在要求之列。第十八条 行政处罚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调查、取证。在实施本办法规 定的调查时,工作人员必须为两或两人以上。工作时应当出示证件。收集的证据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决定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十九条 行政处罚机关应根据调查结果制作《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案 件处理审批表》,报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审批、签署处理意见。处理意见包括:

(一)确定具体行政处罚;

(二)撤销案件;

(三)作出对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分的建议;

(四)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决定处以50000元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在审批、签署具体处 理意见之前,应当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对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开办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单位主管的矿山企业给予吊销采矿许可证处罚的,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机关应当在立案后60日内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制 作《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决定书》。

《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收到后应当填写回执;受送达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单位的,交其收发部门签收。

受送达人拒绝接受《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人员到场,说明情况,在回执上说明拒收的理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文书留 受送达人住处或者收发部门,视为送达。

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通过邮寄送达、委托送达、或公告送达。

第二十一条 处罚决定生效后,行政处罚机关发现处罚决定不当的,应当 依法予以纠正。

上级主管部门发现下级主管部门已经生效的处罚决定不当的,有权予以纠正或者指令下级主管部门自行纠正。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发现下级或者同级人民政府已生效的行政处罚不当的,可建议其纠正或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建议纠正。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第八条所列警告,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没收矿产品 和违法所得价值不超过1000元的,可以由行政处罚机关工作人员在现场决定,开具罚没收据和《违反矿产资源法规现场处罚决定书》,并将罚没收据和处罚决定 书在5日内向行政处罚 机关备案。现场处罚不适用本办法第十五、十六、十七、十九、二十条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给予停止拨款或者贷款处罚的,应当制作《停止拨款或者贷 款的通知》,与《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送交被处罚者的开户银行。

第二十四条 行政处罚机关在案件处理或者处罚实施完毕后,应当填写结 案报告,并将有关材料整理形成《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案卷》归档保存。

结案报告副本应当报上一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重大案件结案报告副本应当报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第四章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 起15日内,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 出行政诉讼。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也不履行的,由做出行政处罚的机关执行;涉及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的,由做出行政处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复议、诉讼期间,不停 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六条 行政处罚所得罚没收入应当上交国库; 没收的矿产品由行政 处罚机关按照矿产资源法规规定销售后,其收入应当上交国库。第五章 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规定的各类文书式样见附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组织印制。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规定的期限在交通不便地区可以相应延长;具体延长 时 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篇2: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2014-05-20 国土之声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实施,保障和监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第四条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限期拆除;

(五)吊销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二章 管 辖

第五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土地、矿产资源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但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省级、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复杂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第七条 国土资源部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权管辖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

(一)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立案调查而不予立案调查的;

(二)案情复杂,情节恶劣,有重大影响的。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将本级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但是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除外。

第九条 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可以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指定管辖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管辖决定。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受移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章 立案、调查和审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为涉嫌违法的,应当及时核查。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及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通知书》予以制止。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应当记载下列内容:

(一)违法行为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违法事实和依据;

(三)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予以立案: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五)违法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立案。

第十三条 立案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案件承办人员,及时组织调查取证。调查取证时,案件调查人员应当不少于二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四条 调查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并就与案件有关的问题作出说明;

(二)询问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进入违法现场进行检查、勘测、拍照、录音、摄像,查阅和复印相关材料;

(三)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十六条 当事人拒绝调查取证或者采取暴力、威胁的方式阻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调查取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或者相关部门协助,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依法取得并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询问笔录、现场勘测笔录、鉴定结论、认定结论等,作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证据。

第十八条 调查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的原件、原物、原始载体;收集、调取原件、原物、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调取复印件、复制件、节录本、照片、录像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十九条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注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按手印或者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

(四)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第二十条 当事人请求自行提供陈述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调查人员也可以要求当事人自行书写。当事人应当在其提供的陈述材料上签名、按手印或者盖章。

第二十一条 询问应当个别进行,并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应当记载询问的时间、地点和询问情况等。

第二十二条 现场勘测一般由案件调查人实施,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现场勘测应当制作现场勘测笔录。

第二十三条 为查明事实,需要对案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检验鉴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

第二十四条 案件调查终结,案件承办人员应当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以及法律依据、相关证据、违法性质、违法情节、违法后果,并提出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或者给予行政处罚以及给予何种行政处罚的处理意见。

涉及需要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提出移送有权机关的建议。第二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审理案件调查报告时,应当就下列事项进行审理:

(一)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二)定性是否准确;

(三)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四)程序是否合法;

(五)拟定的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经审理发现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可以要求调查人员重新调查或者补充调查。

第四章 决定

第二十六条 审理结束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决定:

(一)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调查审理符合法定程序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情节轻微、依法可以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涉及需要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移送有权机关。第二十七条 违法行为依法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陈述和申辩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口头形式提出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制作笔录。

第二十八条 对拟给予较大数额罚款或者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三个工作日内提出。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听证适用《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未在规定时间内陈述、申辩或者要求听证的,以及陈述、申辩或者听证中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不成立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送达当事人。

《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应当包括行政处罚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或者听证的情况。

《行政处罚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作出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印章。

第三十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期改正,可以与行政处罚决定一并作出,也可以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单独作出。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有两个以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制作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合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明确对每个违法

行为的处罚内容和合并执行的内容。

违法行为有两个以上当事人的,可以分别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制作一式多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分别送达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明确给予每个当事人的处罚内容。

第三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经本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特别复杂的除外。

第五章 执行

第三十三条 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除采取法律法规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二)向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三)向社会公开通报;

(四)停止办理或者告知相关部门停止办理当事人与本案有关的许可、审批、登记等手续。

第三十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有充分理由认为被执行人可能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第三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没收矿产品、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九十日内移交同级财政部门处理,或者拟订处置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六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土地、矿产资源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当事人的意见及催告情况;

(四)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加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印章。

第三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案件结案:

(一)执行完毕的;

(二)终结执行的;

(三)已经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四)其他应当结案的情形。

涉及需要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在结案前移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其中要将发现制止违法、依法履行行政处罚职责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

第四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违法案件公开通报制度,将案情和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通报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明确提出办理要求,公开督促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限期办理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违法案件统计制度。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形势分析、案件发生情况、查处情况等逐级上报。

第四十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处罚决定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十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违法行为未依法制止的;

(二)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无正当理由未依法立案查处的;

(三)在制止以及查处违法案件中受阻,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而未报告的;

(四)应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而未依法处罚的;

(五)应当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提出行政处分建议或者移送有权机关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而未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移送有权机关的;

(六)其他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格式,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篇3: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一、土地闲置的行政调查

《办法》第5条规定,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有涉嫌构成闲置土地的, 应当在三十日内开展调查核实, 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出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在接到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 按照要求提供土地开发利用情况、闲置原因以及相关说明等材料。《办法》第6条对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包括的内容作了规定: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2.涉嫌闲置土地的基本情况;3.涉嫌闲置土地的事实和依据;4.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提交材料的期限;5.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6.其他需要调查的事项。《办法》第7条规定,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闲置土地调查的方式包括:1.询问当事人及其他证人即证人证言;2.现场勘测、拍照、摄像即勘察笔录和视听资料;3.查阅、复制与被调查人有关的土地资料及其他审批资料即书证;4.要求被调查人就有关土地权利及使用问题作出说明即当事人陈述。进行行政调查的主体是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并非人民政府。行政调查对土地使用权人并未产生权利义务的实质影响, 因此, 土地使用权人对行政调查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可以提起诉讼。

二、土地闲置的行政确认

根据《办法》第2条第1款规定, 闲置土地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为防止土地使用权人采取假动工手段而规避法律, 《办法》第2条第2款规定, 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1/3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 中止开发建设满1年的国有建设用地, 也可以认定为闲置土地。《办法》第30条第1款规定, 动工开发是指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后, 需挖深基坑的项目, 基坑开挖完毕;使用桩基的项目, 打入所有基础桩;其他项目, 地基施工完成1/3。《办法》第9条规定, 经调查核实, 符合闲置土地条件的,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作出闲置土地认定书。闲置土地认定书是行政确认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向行政相对人送达该法律文书, 其拒绝签收的, 可以采取留置送达、公告送达、邮寄送达等有效方式进行送达。《办法》第10条规定, 闲置土地认定书应当包括: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2.闲置土地的基本情况;3.认定土地闲置的事实、依据;4.闲置原因及认定结论;5.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办法》第11条规定, 闲置土地认定书送达后, 作出认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过门户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开闲置土地的位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名称、闲置时间等信息;属于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导致土地闲置的, 应当同时公开闲置原因, 并书面告知有关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汇总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上报的闲置土地信息, 并在门户网站上公开。闲置土地在没有处置完毕前, 相关信息应当长期公开。闲置土地处置完毕后, 应当及时撤销相关信息。行政确认的主体是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非人民政府。闲置土地的确认是行政处罚的前提条件, 因此, 该行政确认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 行政相对人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土地闲置的行政处罚

土地闲置是一种违法行为,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 以人民政府名义对其进行制裁, 因此, 征缴土地闲置费和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罚。《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 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 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 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 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6条规定,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 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 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 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 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15条也有相关规定。上述法律行政法规对处罚的具体形式和操作未做细化规定, 《办法》第14条规定, 因土地使用权人开发资金不足或者囤地、炒地造成土地闲置的, 按照下列方式处理:1.未动工开发满1年的, 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下达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 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 土地闲置费不得列入生产成本。《办法》第30条第2款规定, 已投资额、总投资额均不含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划拨价款和向国家缴纳的相关税费。2.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 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 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下达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 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闲置土地设有抵押权的, 同时抄送相关土地抵押权人。《办法》对处罚主体进行调整, 规定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人民政府, 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职权的问题上, 作为下位法的规章不得改变职权。事实上,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作出处罚决定区别于人民政府直接作出处罚决定, 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因此, 《办法》第14条规定的职权对执法实践是误导, 将导致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职权, 难以得到司法审查的支持。

《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1款规定, 较大数额罚和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应当进行听证, 征缴土地闲置费和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都属于较重的行政处罚。听证主体即处罚主体人民政府向行政相对人发出拟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告知通知书和拟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告知通知书。而《办法》第15条规定,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征缴土地闲置费、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前, 应当书面告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要求举行听证的,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依法组织听证。笔者认为, 《办法》规定的听证主体违反行政处罚“谁处罚谁听证”原则。人民政府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1.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2.当事人在限期内提出听证要求, 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3日内提出要求;3.告知当事人听证时间、地点;4.公开听证;5.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6.听证委托代理;7.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8.制作听证笔录;9.审查听证结果报告, 作出处理决定。《办法》第16条规定, 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和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应当包括: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2.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3.决定的种类和依据;4.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5.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6.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办法》第8条规定, 属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的情形包括:1.因未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期限、条件将土地交付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 致使项目不具备动工开发条件的;2.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依法修改, 造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能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用途、规划和建设条件开发的;3.因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需要对约定、规定的规划和建设条件进行修改的;4.因处置土地上相关群众信访事项等无法动工开发的;5.因军事管制、文物保护等无法动工开发的;6.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其他行为。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土地闲置的, 依照前款规定办理。属于政府原因或者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土地闲置的, 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土地闲置原因说明材料,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经核实后应当与土地使用权人协商一致, 选择下列方式处置:1.签订补充协议, 重新约定动工开发期限、竣工期限和违约责任。从补充协议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起, 延长动工开发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2.按照新用途或者新规划条件重新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并按照新用途或者新规划条件核算、收缴

或者退还土地价款, 改变用途后的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3.待原项目具备开发建设条件,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重新开发建设。闲置土地由政府安排临时使用, 从安排临时使用之日起, 临时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4.协议有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5.对已缴清土地价款、落实项目资金, 且因规划依法修改造成闲置的, 可以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置换其他价值相当、用途相同的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涉及出让土地的, 应当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 并在合同中注明为置换土地。6.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其他处置方式。《办法》第13条规定,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协商一致后, 拟订闲置土地处置方案,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土地出让合同定性为民事合同, 出现政府原因或者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土地闲置的, 按照变更、解除合同原理处理。

《办法》第13条第2款规定, 闲置土地设有抵押权的,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拟订闲置土地处置方案时, 应当书面通知相关抵押权人。闲置土地业已设立抵押权, 征缴土地闲置费、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害于抵押权保护。拟订闲置土地处置方案或者作出征缴土地闲置费、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处罚决定不仅仅是书面通知相关抵押权人的问题, 而是应当衔接好抵押权的有效保护。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企业破产法原理, 税收优先于民事债权, 民事债权优先于行政处罚。人民政府作出征缴土地闲置费、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处罚决定不得对抗抵押权。

《办法》第17条第2款规定,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和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规定, 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有权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这既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护, 也是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四、土地闲置的行政强制执行

《办法》第17条规定,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自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送达之日起30日内, 按照规定缴纳土地闲置费;自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送达之日起30日内, 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注销登记, 交回土地权利证书。《办法》第18条规定,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 也不履行相关义务的,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逾期不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注销登记, 不交回土地权利证书的, 直接公告注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和土地权利证书;2.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众所周知, 《土地管理法》没有赋予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强制执行权, 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因此, 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设定注销登记强制执行权缺乏法律行政法规依据, 在相应的司法审查中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因此, 收回土地使用权应当由法院强制执行, 即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后国土部门再行注销登记;征缴土地闲置费属于金钱罚, 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 金钱罚的强制执行主体也是法院。根据《行政强制法》规定, 在处罚决定起诉期限届满后3个月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办法》第19条规定, 对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利用:1.依据国家土地供应政策, 确定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开发利用;2.纳入政府土地储备;3.对耕作条件未被破坏且近期无法安排建设项目的, 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委托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或者个人组织恢复耕种。现实中, 闲置土地一旦恢复耕种, 将来收回用于建设又会阻力重重, 对此, 笔者建议委托政府主导的农业发展经营公司进行农业生产, 《办法》第20条规定, 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后土地权属和土地用途发生变化的, 应当依据实地现状在当年土地变更调查中进行变更, 并依照《土地登记办法》规定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篇4: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2009年3月,甲县国土资源局发布采矿权挂牌出让公告,该公告内容显示:拟出让A铁矾土矿,出让年限3年。2009年5月4日,李某通过公开出让的方式以300万元竞得A铁矾土矿的采矿权,并与甲县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出让协议。

协议签订后,李某于2009年5月20日向甲县国土资源局缴纳了采矿权价款300万元,随后组织生产。李某称其在开挖过程中,认为该矿铁矾土的储量极少,达不到甲县国土资源局出让时承诺的储量,没有开采价值,就停止开采,但只提供由某地质大队项目部出具的非正式勘查报告一份,证明该矿铁矾土储量极少。甲县国土资源局对此不予认可,后经双方协商未果,李某于2009年10月14日提起诉讼。李某认为甲县国土资源局出让的铁矾土矿储量存在严重瑕疵,且该矿区开采范围距某水库大坝不足100米,违背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双方签订的出让协议无效,要求甲县国土资源局返还出让金300万元。

甲县国土资源局主要提出了如下答辩意见:一、原告所称的“储量严重不实”没有证据证明;二、原告诉称“A铁矾土矿距水库大坝不足l00米,影响大坝安全”无法可依;三、该案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畴,原告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起诉不当。

法院判决

受案法院审理后判决如下:

一、原告李某与被告甲县国土资源局于2009年5月4日签订的《A铁矾土矿采矿权有偿出让协议》因违反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二、甲县国土资源局与李某对有偿出让协议的无效均有责任,其中甲县国土资源局承担主要责任,李某承担次要责任,被告应当返还原告所缴纳出让金300万元的70%,即210万元;三、驳回原告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观点评析

本案的争议点主要有下述三个:

一是原告所称的“储量严重不实”能否认定?二是李某与甲县国土资源局签订的A铁矾土矿采矿权出让协议是否有效?三是本案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法律关系?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原告所称的“储量严重不实”能否认定?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综合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知,对于一般的民事诉讼,我国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同时,人民法院在应用证据时,要审查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关联性。

在本案例中,原告认为A铁矾土矿矿产储量与被告出让时所承诺的储量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此,原告提供了某地质大队某项目部出具的证明。但经法院审查后发现,该证明并非正式的勘查报告,证明力较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五条规定:“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一)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二)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三)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四)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五)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由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原告所出具的证据来源并不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因为是非正式的勘查报告,其证据内容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

与此同时,原告提供证明后,被告对该证明提出异议,不予认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根据该条规定,在本案中,原被告均就A铁矾土矿的实际储量问题分别提供了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来否定对方的证据,此时,人民法院需要依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来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根据此项规定,因原告所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证明A铁矾土矿储量存在严重瑕疵的事实,故原告诉称的该项理由证据不足,法院应该不予支持。

李某与甲县国土资源局签订的A铁矾土矿采矿权出让协议是否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二十条规定:“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下列地区开采矿产资源:(二)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在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采石、采矿、挖沙、取土、修坟等危害大坝安全的活动。”第十五条规定:“禁止在大坝的集水区域内乱伐林木、陡坡开荒等导致水库淤积的活动。禁止在库区内围垦和进行采石、取土等危及山体的活动。”《合同法解释一》第四条规定:“合同法实施后,人民法院认定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与此同时《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这都符合《合同法解释一》第四条中有关强制性规定的制定主体的要求。强制性规定可分为效力性规定和管理性规定。效力性规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了这些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合同不成立的规范;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这些禁止性规范后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不成立,但是违反了这些禁止性规范后如果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和第十五条中所禁止都是极易导致大坝出现垮塌会危害到附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活动,如果继续履行违反这些禁止性规范的合同,将会对社会公共利益有所损害。由此可见上述两条规定是属于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符合《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关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限制条件。

nlc202309040010

综上所述,在本案中,被告出让给原告的A铁矾土矿的开采范围有一部分距水库大坝不足100米。如果在大坝的保护范围内大肆开采,可能会影响到水库大坝的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原被告双方签订的有偿出让协议既违背了上述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同时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据此,该有偿出让协议应为无效协议。故原告请求确认该有偿协议无效的理由成立,法院应予以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赔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案中,被告作为政府部门,明知A铁矾土矿矿址距大坝较近,进行开采会危及大坝的安全,甚至危害到社会公共利益,仍对该矿进行公开出让。因此,被告对该协议的无效应承担主要责任。而原告在签订该协议前,应该对A铁矾土矿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开采范围距大坝较近的情况也应该是明知的,因此,原告对该出让协议的无效也存在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原告在取得该采矿权后,进行了相应的开采,不但给国家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失,也造成该矿区地表的相应破坏,很难回复原状,也给被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故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出让金的请求应予以部分支持,被告应当返还原告所缴纳出让金300万元的70%,即210万元。

本案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法律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本案中的某县国土资源局虽然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但其并不是上述规定中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其只是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的形式以一个出让者的身份与原告李某就A铁矾土矿的采矿权转让进行协商,李某是否接受,全凭自愿,该局并没有以管理者与相对人的不平等身份出现,并使用其行政权力强迫李某与其签订该有偿出让协议。

由此可见,该协议是基于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上签订的,被告与原告在签订该协议时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双方之间不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法律关系,应该受到民事法律的调整。故本案属民事法律关系,原告提起民事诉讼程序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

篇5: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负责人解读《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实务要点

编者按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了帮助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更好地理解《办法》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实务操作要点,本期特约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负责人对《办法》有关实务作出解析,以便基层执法人员更好地把握新规,依法履职尽责。旨在规范和统一处罚程序

问:《办法》颁布实施前,关于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部门规章有哪些?在《行政处罚法》实施10多年的情况下,制定《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有哪些必要性?

答:关于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部门规章主要是原地质矿产部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于1993年和1995年分别发布的《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实施以后,“两个办法”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具体来说,“两个办法”在《行政处罚法》以及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之前出台,一些内容如行政处罚种类、行政处罚程序、查封、对土地侵权行为的处理等,与上述法律不相符,有的甚至相抵触、相冲突,造成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难以把握;而且针对行政处罚程序不规范,部、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权限划分不合理,结案没有标准,行政处罚缺乏有效监督等难点问题,“两个办法”不能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定依据。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依据《行政处罚法》来实施行政处罚。但由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比较原则,没有规定发现、核查、制止、立案、审理、结案等环节,也没有明确每个处罚环节具体如何操作,各地实施行政处罚时的做法不一,导致一些地方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因为程序违法而陷于败诉境地。

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对土地、矿产违法案件的查处,由以前分散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矿产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转为现在集中统一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为此有必要制定该《办法》,对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程序进行规范和统一。

问:《办法》制定的主要思路是什么?怎样集成实践经验,征询基层意见建议?

答:《办法》从研究起草到出台,历经4年,数易其稿,其主要思路是: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范围内,有限地解决当前国土资源执法中的突出问题;要以规范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为主线,兼顾与行政处罚相关的其他问题,并体现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特色;要总结提炼国土资源执法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要注意与《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的修改相衔接,同时为进一步制定与《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留下了细化空间。由于部门规章的篇幅所限,加之各地的实际做法不尽一致,《办法》虽然对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全过程进行规范,但对于行政处罚程序中每一环节工作的具体开展和注意事项并未作出详细规定。在《办法》出台的同时,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正在起草《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规范》,将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是对《办法》的细化和补充。

在《办法》起草阶段,部执法监察局认真总结了《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的实施情况,采取广泛征求意见与专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实地调研,问计于基层,问需于基层,走访相关部委,广泛收集资料,组织专家研究,形成《办法》征求意见稿后,广泛征求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的意见,在互联网上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办法》送部法规司审查阶段,按照立法程序要求,再次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意见,在互联网上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法学、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研究。此外,《行政强制法》颁布后,为与之做好衔接,又对《办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可以说,《办法》的起草过程充分体现了开门立法的精神。对行政处罚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问:行政处罚程序是国土资源执法实践中遇到问题最多的环节,《办法》在这方面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归纳当前国土资源实施行政处罚实践的做法,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程序主要有以下环节:发现、核查、制止、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决定处理意见、告知、陈述申辩或听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结案。《办法》主要是对此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关于发现、核查和制止。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一旦既成事实,处理起来难度很大,造成的损失也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中通常做法是,发现国土资源涉嫌违法行为后,进行初步核查,确认违法行为后,及时进行处置,概括来讲,就是“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将这种已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上升为规章,能够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提供法律依据。因此,《办法》采纳了上述做法,明确规定发现涉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及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予以制止。

关于立案。立案是行政处罚的重要环节,《办法》明确规定立案条件为:有明确的行为人、有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依照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属于本部门管辖、违法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情形符合立案条件,但是实施行政处罚没有实际意义,比如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因此,《办法》又明确规定了不予立案的情形。

关于审理。调查结束后,承办人员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处理建议,在报办案机构负责人审核前,先由专门人员对案件事实和处理建议进行审核把关,这个环节是审理。审理并不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设置审理的目的是,保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公平、公正,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调查人员滥用职权、枉法裁判。要达到这一目的,基本要求是调查与审理互相分离。对于审理的具体要求比如审理人员不能为同一案件的承办人员或者调查人员,审查的方式等内容,考虑地方的实际困难,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各地在执法实践中可以依照各自的实际具体开展。

关于提出处理意见。提出处理意见是行政机关对调查、审理情况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的环节。处理意见是基于违法事实是否存在,违法性质及情节轻重等情况作出的,《办法》规定了四种情形: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调查审理符合法定程序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情节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违法事实不成立,不得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告知、陈述申辩、听证。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四十二条进一步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办法》对此进行了规范,还规定行政处罚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或者听证的情况应当体现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

关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告知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这个环节主要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为载体。为了及时办结案件,《办法》规定了行政处罚的期限,即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案情复杂的案件,可以适当延长,但要经过报批,除案情特别复杂的情况,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

关于执行。执行是行政处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执行难、执行不到位一直是国土资源执法行为的痼疾。为了强化行政处罚的执行,《办法》作出了多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一旦送达当事人后,就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向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通报;向社会公开通报;停止办理或者告知相关部门停止办理有关的许可、审批、登记等手续。同时,与《行政强制法》进行衔接,如果当事人经催告后仍不履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对申请强制执行所需的材料作了明确规定。

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的最多的是没收财物尤其是没收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如何执行等问题。从法律意义上讲,一旦生效,没收的财物即归为国家所有,因此《办法》规定,在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90日内移交同级财政部门处理,或者拟订处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关于结案。结案是行政处罚结束的标志,通常意义上讲,只有在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后才能结案,这样才能达到实施行政处罚的目的,真正对当事人进行制裁。但是,国土资源违法后果的特点决定了行政处罚执行难,当事人不愿自觉履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能否执行到位的决定权并不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基于这种考虑,《办法》规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履行职责完毕后,就可以结案,即“已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可以由承办人员填写结案呈批表后,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结案,并立卷归档。需要注意的是,涉及需要移送有关部门追究纪律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作出移送决定后及时移送相关部门,最迟要在结案之前移送。

处罚程序操作要点

■发现涉嫌违法行为,应及时核查;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及时下达通知书予以制止。

■承办人员调查及处理建议在报办案机构负责人审核前,先由专人审核把关。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已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结案,并立卷归档。强化办案监督和法律责任

问:为规范行政权力,《办法》对行政处罚规定了哪些监督制度?

答:《办法》制定了错案追究制度,专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进行细化。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发现行政处罚确有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办法》还要求落实错案责任追究、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和公开通报、备案统计、风险防控等制度。

问:在法律责任方面,《办法》有哪些规定?

答:《办法》起草的原则之一就是规范权力,维护权益。为此,《办法》专设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的六种情形:

篇6: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

第一条 为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全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加强行政处罚案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和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的要求,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处罚案卷是指四川省范围内省、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适用非简易程序办结的行政处罚案卷。

第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负责组织全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各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本辖区范围内行政处罚案卷自查、完善工作。

第四条 全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卷评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自查、交叉评查和抽查的方式进行。各市(州)国土资源局每年上半年定期组织对上本辖区内行政处罚案卷自查,省国土资源厅每年第三季度组织全省交叉评查。在此基础上,省国土资源厅及市(州)国土资源局不定期组织抽查。

第五条 案卷评查采用百分制的评分方法,依据行政处罚的合法性、规范性要求,按程序和文书种类设置评查标准项目及分值。评查时根据案卷实际情况,对照标准中各项加减分因素,计算具体分数。

第六条 自查工作结束后,各市(州)国土资源局应填报《行政处罚案卷自查明细表》并完成自查报告,包含下列内容:自查时间,自查案件数量、类别、档次等基本情况,存在的问 题,整改完善情况。《行政处罚案卷自查明细表》及自查报告应于每年二季度末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

第七条 省国土资源厅每年第三季度制定交叉评查方案,从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抽调执法监察人员组成交叉评查小组,组织开展全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卷交叉评查工作。交叉评查时,评查小组从各单位填报的《行政处罚案卷自查明细表》中随机抽取案卷评查。抽取案卷应涵盖所有办案主体及案件种类。原则上抽取数量不低于总数的40%且不少于40件,案卷总数不足40件的,所有案卷均参加评查。

第八条 评查人员按照本办法及《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表》,分别对所抽取的案卷进行评查打分,必要时,评查人员可以询问案件承办人。评查结束后,评查小组组长予以复核,被评查单位应对评查结果予以确认。

第九条 评查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案卷,60分(含)至80分(不含)为合格案卷,80分(含)至95分(不含)为良好案卷,95分及以上的为优秀案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计评分值,直接判定案卷为不合格案卷:

(一)不符合行政处罚行为合法成立的基本要求的;

(二)复议机关决定变更、撤销或者确认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以及人民法院判决变更、撤销或者确认行政处罚决定违法的;

(三)评查人员确定抽取但被评查单位无充分理由不能提 供行政处罚案卷的。

第十条 交叉评查结束后,评查小组应当根据评查情况,形成交叉评查报告,包含下列内容:评查对象,评查时间,评查案卷总数、类型及比例,评查结果及比例,判定不合格案卷的原因,主要经验和问题,建议等。交叉评查报告及《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表》、交叉评查记录均应交组织评查单位归档保存。

第十一条 各市(州)国土资源局对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自查的案卷要按照不低于20%且不少于10件的比例予以抽查,案卷总数不足10件的,所有案卷均参加抽查。省国土资源厅对已交叉评查的案卷,要区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类档次,分别予以抽查。

第十二条 根据自查、交叉评查及抽查情况,省国土资源厅综合判定各市(州)国土资源局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结果,并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予以通报。评查结果作为工作目标考核及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案卷评查工作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确保评查工作质量和效果。对评查发现案卷存在的问题,被评查单位应予纠正。评查发现错案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及《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表》,由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沉没的爱——伟大的父爱作文600字下一篇:第二学期幼儿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