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2024-05-21

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通用8篇)

篇1: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华南大学-华南大学 广东省高水平大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是指2016年起。

广东将力争用5-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经过层层遴选。最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7所高校入选。

中文名,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别名,广东高水平大学。地区,广东省。招生批次,本科一批。提前本科一批。目标定位,高水平大学。学校类型,综合。理工。师

范。农林。医药。学校属性,985工程|211工程|广东省211工程。院校类别,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

项目背景。2016年广东省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工作。着力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水平大学”将

继“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后的另一新重点建设内容。

项目简介。2016年4月23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会前下发了《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对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意见》分为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创新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改善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组织领导等五个部分。更加注重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增强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力争到2020年。重点建设 的高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若干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地。

有力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到2030年。重点建设高校总体上在全国同类高等学校中成为地位领先的高水平大学。有效带动全省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扶持政策。提高生均资源配置水平1。支持重点建设高校按照机构编制标准规范实施内设机构备案制;2。

努力降低生师比;3。力争重点建设高校生均资源配置水平走在全国同类高等学校前列。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1。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2。依法依规适时下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招标审批权;3。给予省属重点建设高校与部属高校同等的招标自主权。切实改善

教师住房条件1。支持重点建设高校采取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住房问题;2。

支持有土地资源的重点建设高校自建公共租凭住房。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公共租凭住房建设计划。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1。提高高水大学生均定额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每生每年12000元;2。省设立高水大学建设专项资金。2016年-2017年省财政安排50亿元。主要用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服务和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等。落实创新管理机制体制1。扩大和落实办学自主权。给予重点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及调整政策支持;2。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支持重点建设高校自主设置岗位。对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提高

师资水平。4。赋予科技成果自主处理权。科技成果转化所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支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重点建设高校联合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

篇2: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具有特别的约束力。

校风对一所高水平大学、对师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1)校风对一所学校而言,是其整体形象的综合反映。

校风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一旦形成后,作为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并具有各自特色的行为方式和作风,它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方向和精神风貌。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状况如何,校风就是最好的集中体现。校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说惯性。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环境,校风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效应场”,师生员工在这个“场”的作用下必然受其影响和熏陶,从而使个体的行为和作风从“无序”逐渐变为“有序”,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校风的要求,又反过来促进或推动校风的巩固。所以说,校风一旦形成,极难改变,无论是良好的或是不好的概莫能外。校风体现了一所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内涵。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育人环境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相一致,其校风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也要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就这一点而言,高等学校因为特殊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个性更加鲜明。例如,世界著名的英国剑桥、牛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中国的北大、清华,它们虽然都近在咫尺,但却有截然不同的校风,这就是由他们各自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而我们反观现实中的一些所谓“薄弱”学校,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形成“独特”的不良校风,积重难返、不易逆转所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风不仅是学校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生命,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对良好校风的培育自当给予极大的关注。

(2)校风对于教师而言,是其成就事业的关键校风是学校成员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行为倾向和精神风貌。

它既是群体行为的总凝练和总概括,又反过来给校园个体人格的社会化提供

模式和参照系,并为这些行为模式的实施提供群体鉴别与评价的道德标准和环境标准。因此,校风特别是教风必然对本校教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约束力,对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无形中形成相应的要求和影响,这就是具有优良校风的名校往往都拥有一个名师群体,容易造就名师的原因。名校造名师、名师促名校。

(3)校风对学生而言,对其提高全面素质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校风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对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用。学生在校风尤其是优良校风的影响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生活过程中,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错误的思想、思维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这样养成的良好素质,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将会终生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一个素质提高的过程。

其次,校风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隐性课程,能以潜移默化的方里互一尽式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第三,校风作为一种“文化效应场”对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影响较之对教师的影响更大,校风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学生个体起着熏陶和渗透作用。学生在这一“文化效应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学生群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进而促进校风尤其是学风的进一步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4)优良校风对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熏陶、趋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校风作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风尚,通常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这种作用是在成员本人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发生的,因此往往也是最难抵御和防范的,日积月累,最后呈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毕业生,都从本校的校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身受益,铭志不忘呢?这是因为校风和学风的作用,有其内在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学校的校风形成了该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而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 着类似现象,无论理想抱负、价值观念,还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各人都受到群体互动和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学校中的多数人的一致态度,能引导学校成员在良好的气氛中趋向群体认同,促使成员注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先人后己的风格,克服不良习气和散漫作风。良好的校风,对先进的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对后进的是一种感召和鞭策。

第二,感召、促进作用。优良的校风是前人创建,后人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教师的带头作用,优秀分子的模范作用和前辈学长的榜样作用,通过学校群体内部的感染作用,将会汇成一股巨大而持久的感染力,引人向上,催人奋进。风气的力量,古人早有称道:“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足见良好风气的教化作用。当代青年学生有上进心,有荣誉感,只要注意引导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就可以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形成勤奋、严谨、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校园里将会出现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风气,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这个环境中,正气占绝对优势,不正之风受到谴责和抵制,有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集体荣誉感,对大学生成长将会起到无形的促进作 用。同时学校风气的好坏又会对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调节、约束作用。优良的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一旦形成,好像“模范”一样,为人们所共同遵守,自觉维护,约束自己的言行;少数沾染不良风气的学生,将会受到正确舆论的谴责。校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强化集体意识。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中,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作用受到校风的深刻影响。同时,要求个体接受校纪的规范,融化于校风之中,同化为行为,树立集体观念,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利益。(2)良好校风有利于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们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要经常评价监督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校风要求与规范,变他律为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良好的校风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小事做起。良好的校风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小中见大。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等。坚决杜绝上课迟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严重败坏学风的现象。因此,优良的校风,反过来又塑造了良好的学校群体形象。总之,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巨大而长效的,这也是为什么从同一所学校尤其是校风优良的名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某些明显的共同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风及其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基础。概言之,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具体说来,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学风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校园氛围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同时也包括教师的风范,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不良校园氛围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后天的成长,《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居”,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学风,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引导实践、形成氛围、明确方向、鉴别真伪等。对学风的诸多功能加以归纳和概括,其最主要的功能应当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导向,二是辐射。

1.学风的导向功能。导向就是引导方向、指明方向。学风具有导向功能,是因为学风会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褒贬倾向并由此形成一种无形力量,促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实践朝特定的目标和方向去关注、去努力。学风的这种导向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从个人来讲,当他确认并坚信某种学风是正确的、有效的之后,这种学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就转化为他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比较牢固的行为定势,他就会自觉自愿地以此种学风的原则和要求去规范行为并付诸实践。在这里,学风起到了导向作用。其二,从社会环境氛围来看,当一种学风为社会所倡导和赞颂并形成为浓重的舆论氛围时,这种学风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就会起到一种指引作用,它在客观上就会向人们提出应当这样做、不应当那么做的要求。应当这样做,是提倡和鼓励;不应当那么做,是束缚和制约。无论是提倡、鼓励,还是束缚、制约,都是一种引导。

篇3: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近日, 广东省人社厅研究制定《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提出“五个下放”、“二十二个自主”, 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 激发高校人才队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五个下放”即向试点高校下放岗位设置权、公开招聘权、职称评审权、薪酬分配权、人员调配权等五个人事管理权限。

在下放岗位设置权方面, 实行“四个自主”:由高校自主确定岗位总量、自主设置岗位结构比例、自主设置岗位标准、自主决定聘用人员;在下放公开招聘权方面, 实行“七个自主”:由高校自主决定公开招聘人员的招聘时间、自主公布招聘方案、自主组织考试 (考核) 、自主公布考试结果、自主公示拟聘人员、自主确定聘用结果、自主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在下放职称评审权方面, 实行“四个自主”:由高校自主制定正高及以下职称评聘标准、自主组建评聘机构及评聘专家库、自主开展评聘工作、自主颁发专业技术职务聘书;在下放薪酬分配权方面, 实行“四个自主”:在现有财政保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 由高校自主确定绩效工资总量、自主确定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自主确定具体分配方式、自主发放绩效工资;在下放人员调配权方面, 实行“三个自主”:由高校自主审核档案、自主办理、自主引进。

篇4: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专利分析;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6-0128-05

作为科研创新成果,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可以显示该区域的科研发展水平,同时成为评价国家、地区或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1]。高校作为科研领域基础性研究和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已成为知识产权的主要发源地,尤其是高校专利的高产出量和转化率,对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的科研实力。2015年起,广东省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七所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重点学科,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七所高校。为了更好地分析七所大学的现状和学科竞争力,更好地指导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竞争性立项后进行差异化支持”[2],本文以七所高校为例,以专利为角度,采取计量研究等方法,对专利申请总量、专利申请时间、专利研究领域等进行分析,得出各高校的科学技术研究状况、研究实力和技术发展趋势等。

一、数据源和分析方法

数据源选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和Derwent专利数据库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可以通过“专利申请人”“专利申请号”“专利发明人”“公开(公告)号”等维度进行国内专利检索,可用于专利计量分析,而Derwent数据库可以对专利进行引文分析,找到被引频次较高的专利领域。

具体检索分析方法为:(1)确定所分析机构各种可能的拼写方式和不同时期不同的名称,排除可能的干扰词条;(2)根据检索平台特点编写不同的检索式;(3)对大量数据进行人工二次筛选,剔除系统无法甄别的干扰部分;(4)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2002-2014年。

二、实证分析

(一)专利申请总量分析

广东省七所高校专利申请总量如表1所示。在广东省重点建设的七所高水平大学中,华南理工大学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其他六所高校之和,这足见其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但专利申请总量的差距,与各高校自身的学科定位、研究领域和科研平台都有一定关系。如七所高校中广东工业大学专利申请总量排在第三位;另外综合类大学“985高校”的中山大学专利申请总量仅为华南理工大学的50%,足见在工程技术类学科中中山大学还有不小的差距;主管部门曾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暨南大学,其优势院系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学院、经济学院、华文学院等社科类领域,专利产出相对不多;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优势专业主要集中在教育、语言方面,专利申请数量会略少一些;农业类大学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其他领域科研成果产出不高。其中南方医科大学专利申请量在七所高校中最少,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优势研究资源主要集中在医学大类,而专利法中有具体规定,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不可作为专利申请 [3]。

七所重点建设高校累计专利申请数为29 962件,如表2所示,各高校发明型专利总申请量为22 933件,占总比例的76.5%,实用新型专利总申请量为6 376件,占总比例的21.2%,外观设计专利总申请量为55件,占总比例的0.1%。发明型专利申请量远远超过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总数,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4];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5]。从专利授权角度分析,发明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的条件[6],而实用新型只需“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的条件,发明型专利占总比例中绝大部分,这与高校科技创新的科研定位相吻合。

(二)专利申请年分布

按2002-2014年对上述七所高校进行检索,得到各高校专利年申请量数据点折线图(图1)。从图1的折线图可以看出,各高校专利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在2005年之前没有专利申请,其原因是其在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导致部分数据不在检索的两个数据库内。

其他六所高校在2007年之后专利申请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家推出相应政策引导,国家科技计划规定要求将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申请和验收的重要指标;二是高校政策导向,科研奖励以及职称评审政策促使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形式。七所高校中增长最快者为华南理工大学,该校凭借自身985科研平台和工科专业优势,于2007年后成立了亚热带建筑科学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显著,其专利申请数量也急速增加。

(三)七所高校有效专利情况

有效专利是指截至报告期末,专利权处于维持状态的专利。中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最长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最长期限均为10年,专利权维持有效需缴纳年费。而并非所有专利权都能存续到最后期限,市场前景不乐观或者市场价值已经丧失的专利权在保护期限届满之前会因权利人不缴纳年费等原因提前失效[7]。至2014年底,七所高校累积申请专利总量为29 962件,其中各高校有效专利数如表3所示。

统计显示,高校专利申请总量尽管很高,但真正有效的专利数量并不多,其中发明专利有效率平均仅为50%左右,而广东工业大学仅为29.2%,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专利审查周期较长,实用新型一般为6个月,发明专利一般为18个月,但更主要的一个主观原因是高校专利的转化率普遍不高,高校专利很多只是停留在“纸上阶段”,因此如何提高专利转化率,打破高校专利成果的“象牙塔”,应该成为提高高校科研竞争力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专利申请优势学科领域

国际专利分类法将专利分为八大类,即A类:农业;B类:作业,运输;C类:化学,治金;D类:纺织,制造;E类:固定建筑物;F类: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G类:物理;H类:电学[8]。为了更好地以图谱形式显示结果,我们将七所高校分为两类,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专利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将其划分为一类;另外五所大学各自具有不同的科研方向和办学特色,将其另划分为一类。

如图2所示,从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利分布来看,其最为突出的学科是化学、冶金,特别是2015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证明了该结论的正确性,另外该校在作业与运输、物理和电学这三个学科也有很强的优势,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也均高于其他高校。而中山大学在化学、冶金、物理和农业等学科领域有一定优势,如中山大学拥有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理工科实验室17所、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部级理工科实验室22所。

如图3所示,其余五所高校在专利申请各学科领域各有千秋。华南农业大学在A类农业、C类化学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占该校专利申请总数量的72.7%,该校在农业学领域拥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在化学领域拥有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级)、植物航天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等科研平台;南方医科大学在A类农业、C类化学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占该校专利申请总数量的78.9%,该校拥有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部级)等科研平台;暨南大学在A类农业、C类化学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占该校专利申请总数量的69.6%。该校拥有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基因组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等科研平台;华南师范大学在G类物理、H类电学领域申请专利数量占该校专利申请总量的51.7%,该校在电学领域拥有激光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部级)、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部级)等科研平台;广东工业大学在B类作业运输、G类物理领域申请专利数量占该校专利申请总量的45.9%。该校拥有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国家级)、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级)等科研机构。

(五)各高校专利被引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是指通过对专利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专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七所高校专利被引情况分析,探讨各高校专利的优势学科类别以及各高校科研合作趋势。

通过统计分析,七所高校除自引外的总被引频次如表4所示,其中浙江大学引用频次最高,后面依次为清华大学、哈尔冰工程大学,除高校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对七所高校的总引用频次排在第四和第五,其中这两个企业引用频次中的55.1%专利权人为华南理工大学,可见华南理工大学在七所高校中的专利转化率最高,而其他高校主要是高校之间的相互引用,专利的转化应用率不高,这也是其余高校提升科研竞争力急需改进的问题之一。

三、问题与建议

(一)寻求学科发展突破点

从所选取七所高校的专利分析看,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利数量有明显优势,其科研竞争力最强,但与其自身优势学科相比,华南理工大学在纺织、造纸、机械工程、照明等学科还有不小差距,未来在这些方面可以做些突破性工作;另外中山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在固定建筑物学科上专利申请量基本为0,同时在科研竞争力方面有待加强;其余五所大学中,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合并后的广东本土工科院校,可以以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标杆,寻求某些学科的突破,如机械工程、照明和电学等方面,而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应继续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在跨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

(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专利作为科研成果的一种体现形式,在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专利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应用价值,其表现形式主要为专利成果转化率。目前高校专利转化率普遍不高,其原因有多个方面。

(1)专利成果转化率问题在高校科研评估中常常被忽视。

在高校中获得专利数量是职称评价中的一个指标,但是专利成果有无实际运用不在考核范围之类,这样的评价制度会使科研人员在专利申请后丧失进行专利转化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该积极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把专利转化率、专利影响力等指标列入科研评价指标,让高校专利走出“象牙塔”,更多地应用在实践操作之中。

(2)专利转化经费不足。

据调查,华南理工大学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该校通过设立专利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专利技术的实施。而中山大学每年由学校拨款,用于本校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维持专利权及专利奖励所需费用 [9]。而其他五所高校缺少专利产品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项目基金支持,因此相比于专利的大量申请与授权,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各个高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可借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做法,积极推行用于专利申请和维持的相应基金经费,解决专利成果转化的资金问题。

(3)专利成果不接地气。

高校中的专利成果主要来自于高校中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的研发机构相比,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表明,Microsoft公司2013年已经获得1万份专利所有权,IBM的专利所有权也超过了4 000份。Microsoft公司仅在北京地区就拥有从事专利分析研究的科研人员1 000多名,这些专利分析人员从高校中收集富有创意的构思,低成本购入、再回到“专利侦察队”里,经归类编辑形成Microsoft公司的专利群。全面攻克各项技术难题后,他们会进行组合专利申请,用一个专利群把产品进行严密保护,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竞争对手的跟进速度 [9]。因此要增加企业与高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自身科研成果的实用性[10]。

广东高水平大学在提升自身科研竞争力时,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学科优势劣势,加强高校间、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努力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加大科研经费、科研专项基金投入力度,快速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綦晓卿. 专利视角下的青岛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3.

[2]高水平大学广东有七所[EB/OL].[2016-02-11].广州日报大洋网. http://www.baidu.com/search/error.html.

[3]闻静.基因治疗的法律管制[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5.

[4]专利申请策略问答[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2):93-94.

[5]王薇.论实用新型的创造性[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张怀琴.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4):54-56.

[7]杨健安.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5):120-124.

[8]陈云伟,杨志萍,方曙,等. 基于发明专利现状的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6):9-12.

[9]中山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EB/OL].[2016-04-29].http://www.docin.com/p-1320719367.html.

篇5: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项目简介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国高水平大学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与其建立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设立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按照“面向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工作、服务学校发展”的思路,项目将重点依靠“985工程”建设高校(以下简称签约院校)进行选拔。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高校以签署协议的形式确定各校选派计划。签约院校名单附后。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学科、专业领域

重点选派领域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2008年选派学科规划具体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应占总选派规模的85%,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应占总选派规模的15%。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48个月,具体以留学目的国及院校学制为准。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三)选派规模:5000人/年,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派比例至少为50%。

(四)留学单位: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四、申请条件

1.关于申请人

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无违法违纪记录,具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②申请人均应来自“985工程”二期基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或国家重点学科;

③申请时应为就读高校的全日制在读学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

④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语言要求;

⑤身心健康。

本项目选派范围暂不包括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2.关于申请类别及要求

博士研究生:申请时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硕士生或博士一年级学生;需提交国外院校的入学通知书、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入学时间原则上为申请当年。

联合培养博士生:申请时为在读博士生;需提交国外院校正式邀请信、双方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和可能发生的与学习相关费用说明;入学时间为申请当年。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签约高校负责选拔推荐工作。签约院校应于2008年3月20日前完成校内评审工作,确定候选人。

(二)申请准备

候选人应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项目总体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签约院校统一安排候选人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收取申请材料,代收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签约院校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受理个人申请。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的说明(学生类)》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各校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并确定拟选派人员名单,经教育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管理

主要依托签约高校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博士生导师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的合作渠道选派;同时可利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现有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渠道派出。

采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管理办法,具体按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

究生管理规定(试行)》执行。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新燕/胡小芃联系电话:010-66093960/3957

传真:010-66093954电子信箱:xywang@csc.edu.cn/xphu@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签约高校名单:

篇6: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施办法(修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与我校继续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根据我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协议,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资助我校部分名额研究生出国留学。为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保证选派人员的质量,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选派原则

选派工作应面向学校需要,服务学校发展,按照“选拔一流的学生,派往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原则,重点支持我校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

二、选派类别及要求

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国外从

事课题研究)两类。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及资助期限为36-48个月,具体以拟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及资助期限为6-24个月。

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国外导师应为在某一领域的知名或有较大影响的学者。鼓励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协议派出,也可通过我校、学院或个人自行联系国外留学单位派出。

三、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专业和部分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可提供学费资助,具体按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费资助办法(试行)》执行。

四、申请条件及评审标准

(一)申请人应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以申请截止时间为准),外语水平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

2、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

3、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

4、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

5、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6.5分,托福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

6、通过考试或面试达到拟留学单位的外语水平要求。

(二)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还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人事档案已转入我校管理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以及我校正式工作人员。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工作业绩突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申请时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申请通过国家留学基

金委与国外有关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协议派出者,还需满足协议要求的其他条件。

申请学费资助者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并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核心课程应在优良以上;(拟)留学单位应为世界一流;国外导师应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系所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

(三)对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还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人事档案已转入我校管理的全日制在校博士生,且拟出国留学前已完成博士期间主干课程学习并已确定研究方向,以一、二年级博士生为主。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能力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申请时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

(四)申请范围不包括:已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且留学资格尚在有效期内的人员;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违约人员;已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人员;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人员。

(五)已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第二学年或以上的博士生不得申请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在本科、硕士期间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 4

资助出国留学的博士生仍可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尚未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人员不得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五、申请及选拔程序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自2013年起,每年3月份集中受理一次,由研究生院发布工作通知,负责组织申报及研究生评审工作,具体程序如下。本科生、我校正式工作人员的申报工作分别由本科生院、人事部负责。

(一)各单位根据学校工作通知要求,布置遴选、推荐工作。

(二)符合条件的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向所在学位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学校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三)各学位分委员会对申请人的资格、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出国留学的必要性、学习计划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审,确定推荐人员名单并出具单位推荐意见,连同申请人的申请材料,统一报研究生院。

(四)研究生院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对各单位推荐人员材料进行审核,组织专家评选,评选结果校内公示。公示无异议者报主管校长批准。

(五)学校最终确定的推荐人员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准备书面材料。

(六)评选结果上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最终的审核与录取工作。

六、公派留学人员派出与管理

(一)留学人员原则上应于申请当年派出;当年未派出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应由所在学院说明原因,并及时提交研究生院上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具体按照现行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执行。

(二)留学人员出国前须在国内签订并公证《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交存保证金、办理《国际旅行健康检查证明书》,分别到研究生院、本科生院、人事部和国际事务部办理相关手续,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派出手续。凭《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报到证明》到留学目的国驻外使(领)馆报到后方可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三)公派留学研究生在国外留学期间,应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的管理,定期向国内导师汇报学习和科研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四)公派留学研究生完成留学任务回国后,应向导师汇报留学情况,并到所在学院、研究生院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办理相关报到手续。

(五)在研究生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经培养单位推荐由学校人事部与派出研究生签定毕业后优先安排作为本校师资的协议书。学校将优先向国家留学基金委推荐与我校签定优先安排作为本校师资协议的人选。各培养单位负责该部分研究生的追踪考察。

(六)公派留学研究生在外留学期间表现突出者,可以申请学校的各种奖学金或由学院邀请回校作研究进展报告,学校承担差旅费用。对在外留学期间表现较差者,学校将根据情况进行处理直至提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取消其留学资格、停发所有费用。

(七)公派留学研究生在外留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均应体现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公派留学研究生应真正起到纽带作用,积极促进国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后续的公派研究生做好联系工作。

(八)在国家规定的留学期限内各学院为在校公派留学研究生保存档案和户籍。超过留学期限未归者,其档案和户籍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

(九)派出前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我校正式工作人员的公派留学人员,其有关派出及管理工作分别由本科生院、人事部负责。

七、实施要求与管理

(一)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有关职能部门 7

负责人组成的山东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山东大学研究生海外经历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专门负责研究生海外经历的日常事务。

(二)各单位选派工作应坚持计划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科发展与师资培养的需要,重在建立学校与国外高校间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关系和人才培养交流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及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储备人才。

篇7: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苏州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南通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篇8: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我国高校薪酬制度回顾

自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主要指公办高校,下同)薪酬制度经历过四次比较大的变革。总的演变路线是国家逐步下放权力给高校,通过薪酬的杠杆和激励作用,增强高校吸引人才的能力和提升办学活力;总的演变形式是逐步破解身份和职务限制,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总的演变思路是分类改革、分类管理、量化考核、向教学科研倾斜。

具体来说,我国高校自建国以来四次变革主要包括如下:一是自1952年起全国高校教师实行以工资分为标准的等级工资制度;二是自1985年起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改革,即教师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三是1993年的工资套改,高等学校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教师工资由70%的固定部分和30%的活的部分组成;四是自2006年起执行的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从以上演变思路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教师工资基本上由国家发放部分与校内发放部分两大块构成。国家发放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负担,即通常所说的财政工资,主要体现教师的学历、职称、资历、工龄等基本条件;校内发放的部分,即通常所说的校内津贴,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财力、物力等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经过1993年的工资套改,国家逐步下放高校对工资改革的自主权。到2006年,制定了以岗位绩效为指导的绩效工资制,改变了以往各高校系统内过分注重身份、职务、职称的身份工资制,同时规范各高校校内自行发放的名目繁多津贴补贴,体现了效率兼顾了公平,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薪酬制度发展的主流。

二、国外高校薪酬制度对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启示

建设高水平大学,薪酬制度改革是成败的关键。建设高水平大学背景下的薪酬制度改革,既不能“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也不能“引来女婿气走儿子”。因此,作为以国外著名大学为标杆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在薪酬制度改革上,我们有必要向国外著名大学学习。尤其是当今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希望通过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大学薪酬制度的简单对比,可以对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

1.高度市场化的美国薪酬制度简介。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其市场化的理念深入民心,同时建立在社会契约和完善的信用体系之上。美国大学教授薪酬实行年薪制,并按月支付给教师。教师实行“非升即走”的末位淘汰制度,即任下一级职称的教师在最长6年时间内无法向上申请聘任高一级职称成功,即必须辞职。同时,辅以比较高的固定工资制度和教授终身制。通过这种制度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虽然有可能漏掉少数天才学者,但却保障了被选拔出来的“教授”具有普遍的较高水平,因此,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保证了美国大学学术质量一直处在较高水平。

同时,在实行较高竞争力薪酬标准的同时,对经过层层选拔拿到教授职位的教师,保证教授岗位的终身制。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于激励年轻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也有利于教授岗位的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而反观中国高校,自2006年实行岗位绩效工作制度以来,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人社管理部门对高校各层级的专业技术职位限制了职位数。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聘任制度,聘期一般为三年,但在实际运作当中,如果上一级职位的教师没有退休,下一级职位的教师就没有往上晋升的职位。晋升的通道受堵,正常的竞争性退出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中国高校教授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和国际一流大学进行竞争。

2.市场化美国大学薪酬制度在中国的水土不服。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重镇,大有言高等教育必言美国的趋势,“recruit the best and make them happy”(招募最优秀的人并使他们快乐),“publish or out”(非升即走)等大学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中国大学优秀管理者内心,但在中国植根,一直遭遇水土不服的景况。比如北京大学在张维迎教授主导下的人事制度改革,以美国模式为标准,旨在建立能上能下的职称聘任制以及经过严格考核的教授终身制等制度,在美国已经取得实践证明卓有成效地推动学术和创新,在中国顶尖学府却遭到大量教师的反对,其中不乏在国外一流大学长期学习和工作过的一流学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前再深入地思考。即薪酬制度作为较刚性的工资制度(既一经正当程序通过后便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生效),它具有一刀切及标准化的特点,但当今高水平大学建设,却需要大学管理者突破条条框框,超常规地、跨越式地推动改革。当改革与薪酬制度冲突的时候,变或者不变,便是摆在大学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三、高水平大学薪酬制度改革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薪酬制度改革理应走在全国前列,并对全国高校有示范意义,这就需要广东省高校管理者瞄准国际一流,勇于攻艰克难,同时又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因此,需把握好几对关系。

1.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曾经说过:“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同时,十八大报告也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攻艰克难的关键点进行改革。对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我们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下定决心,把难啃的硬骨头拿下,这其中,首先面对的就是发展和稳定的关心。

稳定是第一要务,这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薪酬制度改革牵涉到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利益,对利益格局是一种重组。建设高水平大学,不可能不动到别人的“奶酪”,因此,考虑到当前中国国情的实际,在发展的同时不得以丧失稳定为代价,所以,改革应该充分尊重高校教职员工意见,程序上必须经过充分调研、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全校教职工意见、学校党委研究、教代会表决以及公示等环节,程序一个不能漏。让广大教职员工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同时,政府应该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最好给予一笔改革过渡期的专项资金,以增量改革推进改革步骤,最大限度减轻高校财政负担和保障发展的稳定性,先对教职工增量的部分进行绩效改革和分配,再逐步推进到基础和固定工资部分。发展和稳定,都是改革不可偏废的部分,缺一不可。

2.新人和旧人的关系。薪酬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多赢的改革,而不应该只有少部分人得益,即使这部分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业绩。因此,新旧人的关系实际上是发展和稳定关系的延伸。高水平大学建设,必将从国内外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这部分“新人”来到工作单位,毕竟对原有人才起到冲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激烈的人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新人的到来必将给旧有的学术格局和分配格局起到冲击,旧人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高水平大学鼓励公平竞争但不鼓励优胜劣汰,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不像企业,还起到一定的社会公益作用,在本质属性上必须维护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3.薪酬制度改革须体现个性和弹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借鉴国外一流高校对大学教师分类的办法。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对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兼顾型的等类别。用同一薪酬标准定位不同类型教师是不现实也无法调动教师积极性。因此,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设计不同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标准,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个性和薪酬制度的弹性。同时,薪酬制度改革要为引进外籍教授预留工资总量和空间,对外籍教授,实行协议工资制,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考核标准,以此为试点。如果实际效果运行良好,还可考虑推广到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实行更加灵活的年薪制,以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工作积极性。

摘要:当前,随着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国综合实力和认可素质。建设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挑战来自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对比,这种对比是对一所高校办学模式的全方位体检。而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作为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最直接手段,其改革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一流高水平大学教育发展战略的最终落实好成效。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薪酬制度,绩效改革

参考文献

[1]魏捷.高等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的国际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1).

[2]陈万明.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理性评析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06,(4).

上一篇:英语综合类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下一篇:雨过天晴_写景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