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的性质教学过程

2024-04-23

苯酚的性质教学过程(精选6篇)

篇1:苯酚的性质教学过程

《探究苯酚的性质》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描述苯酚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苯酚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及酚类物质的结构特点

(3)、能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认识苯酚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酚羟基有别于醇羟基的特性

(4)、能根据苯酚的性质特点确定其检验方法

(5)、知道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与官能团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苯酚的性质实验的探究,掌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2)、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以及对苯酚性质的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

(4)、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5)培养学生根据物质结构预测性质的能力,具备分析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4)、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学会团结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特性及化学反应原理

难点:

.苯酚分子中羟基与苯环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2.根据物质结构预测性质的能力的培养和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类比推测、实验探究

四、教学媒体:实物、模型、实验、投影、电脑动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质疑】我们走进医院的病房,往往会闻到一股特殊气味,你知道这是什么物质的气味吗?

【情景】来苏水为什么可以消毒呢?

仔细回忆、观察,积极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导入生活情景和展示日常用品,从与酚相关的身边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稍后的学习埋下伏笔,预留悬念

【板书】探究苯酚的性质

【投影】苯酚的球棍模型和填充模型

【板书】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

理解、记忆、书写分子、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掌握苯酚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式。

【板书】

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色、态、味)

【质疑】前面已经学过苯不溶于水,乙醇极易溶于水,那么同时具有苯环和羟基的苯酚的溶解性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探究)

【实验探究一】两药勺苯酚晶体—10mL水,振荡→

【质疑】常温下苯酚难溶于水是否就意味着苯酚任何情况下都难溶于水?(引导学生从改变温度的角度继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溶解性)

【继续探究】实验一所得浊液稍加热(澄清)冷却(浑浊)

结论:常温下苯酚固体不溶于水,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互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讲述】

1、苯酚有毒,使用苯酚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2、苯酚与有一定的杀菌能力,可用于环境消毒

观察,认识苯酚的色、态、气味。

部分同学由苯酚与乙醇结构相似,推测其应易溶于水;也有的认为,苯酚结构与苯相似,应难溶于水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发现规律

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其空间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再通过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预测其可能的性质,最后运用“实验”武器来探究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质疑】我们知道醇是显中性的,那么同样具有羟基的苯酚它的酸碱性如何呢?你如何设计简便的实验方法验证你的推测呢?

引导学生进入探讨过程,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热情高涨,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完善。

【板书】

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苯酚酸碱性的探究

方案

1、用PH试纸检验苯酚溶液

结论:苯酚显酸性,PH值在5到6之间。

方案

2、苯酚浊液15-20滴滴加5%NaoH溶液1-2滴(变澄清)滴加稀醋酸1-2滴(又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结论:苯酚有酸性,但酸性比醋酸弱。

【质疑】苯酚有酸性,它的酸性强弱到底如何?

【投影】碳酸、苯酚和碳酸氢根的电离平衡常数

【质疑】如果在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会有什么现象呢?

化学方程式:

结论:苯酚显酸性,酸性比碳酸还弱,因此苯酚又叫石碳酸。

【小结、板书】

1、酚羟基的特性——弱酸性:

苯酚具有酸性,但酸性极弱。

【质疑】羟基受苯环的影响,使羟基活化,所以苯酚显酸性。

那么苯环会不会受羟基的影响呢?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苯不与溴水反应,那么苯酚是不是也不会和溴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三】用试管取少量苯酚稀溶液,滴加浓溴水,观察现象。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板书】

2、苯环上的取代

【讲述】苯酚与溴水的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质疑】苯酚和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说明什么?

【讲述】苯酚分子里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发生取代反应(羟基的邻位和对位)

【质疑】苯酚除了可以用溴水检验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实验探究四】苯酚的显色反应:用试管取少量苯酚稀溶液,滴加1-2滴Fecl3溶液,观察现象。

【板书】

3、显色反应

结论:遇Fecl3溶液显紫色,利用这一反应可用于检验苯酚或Fe3+的存在。

补充讲述:利用这一反应也可以鉴定苯酚的存在;其他的酚类也会发生类似反应。同时其他酚类也具有苯酚的相似的性质。

【板书】

4、酚类与苯酚的性质相似

思维高度活跃;各小组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

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提出形形色色的实验方案。在老师的点拨下不断完善方案

学生认真探究,小组各成员间分工协作,细致观察,详细记录。分析结果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能透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成员积极大胆猜测思考交流,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激烈讨论,从分析对比中得出结论:苯酚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

从结构角度总结出:苯酚分子里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起取代反应(尤其是活化苯酚中羟基的邻位和对位)。

动手探究,发现新知:苯酚跟三氯化铁溶液作用能显紫色。

教师引导学生把苯酚的结构与乙醇、苯结构相比较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同时几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阶段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过程之一,它包括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呈现、反应实质的揭露和实验结论的初步形成。籍此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技术,也加强了合作意识。

将实验设计微型化,可以节约药品,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掌握苯酚的检验方法。

【板书】

四、苯酚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苯酚的性质归纳总结苯酚的主要用途:

阅读、理解、归纳,经过共同讨论,总结出苯酚用途

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联系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小结】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苯酚的主要化学特性:

、酚羟基的弱酸性

2、苯环上的取代

3、显色反应

4、酚类与苯酚的性质相似

四、苯酚的用途

学生讨论小结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下列物质属于醇的有,属于酚的有

2、预测邻甲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3、用哪一种试剂,可以把苯酚、乙醇、NaoH、kScN四种无色溶液鉴别开来?各有何现象?

【实践活动】

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处理的参考方案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设备①进行的是操作____________,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2)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____________,由设

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____________;

(3)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__、__

【作业】

课本P55、2、3、4

回忆、归纳、总结

思考、练习

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篇2:苯酚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面的又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入苯酚有其独有的作用。因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的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

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从生活入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分析其结构特征,猜想推测苯酚性质,学生小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主动构建新知;在此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新知。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行总结得出结论”,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轻松学习,并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苯酚性质实验讨论 , 学习苯酚的性质;

掌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力目标: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方案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

验结果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苯酚特性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来研究苯酚这一新物质的学习过程,来培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给学生一个科研的环境,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本节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本节难点:培养学生在知识对比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从同学们熟知的消毒药水来苏入手,创设情景→激活课堂→媒体演示→对比分析→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反馈小结→知识拓展→课后作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的讨论教学

四、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苯酚固体、苯酚溶液、浓溴水、苯酚钠溶液、醋酸、稀盐酸、石蕊试液、PH 试纸等

实验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水槽、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一进医院,我们就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是什么气味?(来苏尔水味)。你知道来苏尔水吗?(常用于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它的重要的成分是甲基苯酚)那么,来苏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今天我们来探究它的性质,甲基苯酚属于酚类,研究酚类我们从最简单的酚——苯酚开始。

【学生观察】①观察洗手液(碰巧含酚类物质)瓶体的标签上有一行字“含来苏尔成分”就是酚类物质,闻一闻它香吗?②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

【教师】苯酚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成粉红色),它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一种烃的衍生物 , 这一新物质的学习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同学们的活动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具体的步骤一般为:

【投影】一种新的物质--研究结构、查资料提出假说(理论探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推论(结论)

--迁移拓展(应用)

【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 跃跃欲试。

【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苯酚的结构。

【教师】①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酚的结构,突出其中的羟

基和苯基,特别是羟基。

②布置任务:同学们自由分组、自由组合(课前完成),根据苯酚的结构和苯酚可能有的性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表

现出极强的探究欲望,为下部分探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理论探究

【 学生 】 学生接受任务后,思维高度活跃;各自确定自己的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后 , 各小组就活动开了。各小组很快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自

主学习能力。

【 教师 】 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 , 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性质

【 投影 】类比推测

①苯酚和乙醇一样含羟基,乙醇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故苯酚可能能与金属钠反应能

发生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

②苯酚和苯一样都含苯环,苯能发生取代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生加成反应,故苯酚可能能发生取代反应(如和溴单

质等)和加成反应。

③类似于一般的有机物,苯酚能发生氧化反应。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先前观念(苯和乙醇的性质)建构苯酚可能有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教师】 反问 : 苯酚的这些性质是大家从它的结构中推导出来 , 事实上有无这些性质呢 ? 大家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

行验证呢 ? 【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探讨过程】

(三)学生设计并确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一】苯酚的酸性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热情高涨 , 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很快的提出各种实验方案:组一:在试管中取苯酚溶液约2mL,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组二:取苯酚溶液约1/3,滴加浓NaOH溶液。组三:向碳酸钠(含酚酞)溶液中滴加盐酸和苯酚溶液,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二】苯酚的取代反应

向一支盛有约2mL澄清苯酚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浓溴水。

【实验探究三】取少量苯酚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l%的FeCl3溶液。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可行性分析,投影“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每小组作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听、记;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后,学生动手开展

实验。

(四)实验验证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指导。本阶段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过程之一 , 它包括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呈现、反应实质的揭露和实验结论的初步形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特别认真,小组各成员间分工协作,观察的细致入微,记录的详细完整。分析结果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能透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中

学生很多的能力得到培养,如观察、动手、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技术,也加强了合作意识。

(五)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结论和发现的问题

汇报结果整理记录如下:

【结论 1 】

1、与指示剂反应

苯酚稀溶液使紫色石蕊不

变色

与碱反应

氢氧化钠能使苯酚浊液变澄清

与盐的反应(1)向碳酸钠(含酚酞)中滴加盐酸,现象是:滴加1—2滴盐酸后,碳酸钠溶液褪色,无气泡生成;再滴

加盐酸,有气泡生成。

(2)向碳酸钠(含酚酞)滴加苯酚浊液,现象是:碳酸钠溶液褪色,无气泡生成;再滴加苯酚,仍无气泡生成,切苯

酚浊液澄清。

得出:苯酚中的羟基在苯环的作用下,羟基上的氢活泼些而显弱酸性,酸性比碳酸还弱。

且酸性强弱顺序是:HCl>H2CO3 >C6H5OH>HCO3-【教师】把重要的实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穿针引线,抓住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一阶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你讲完了我继续。组与组之间相互反驳,又相互合作,力求探讨出实质。表现出对真理追求的那份执著,让老师感

动。

【结论 2 】从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可得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 得到白色沉淀 —— 三溴苯酚。此时可能会有部分同学会直接下结论:苯酚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比较 , 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激烈讨论,分析比较如下:(略)

【 结论 3】 从分析对比中学生可总结出:苯酚分子里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起取代反应。常用溴水和FeCl3来进行

鉴别和检验苯酚。

【教师】现在我们来书写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方程式。那么你能发现哪些部位发生取代吗?量又是多少?

【学生】激烈讨论,羟基邻对位上的氢被取代,每一摩尔氢

原子被取代需要一摩尔溴。【教师】此反应又可定量计算的依据。

(六)总结本节探究内容,上升为理论;并重申探究式学习

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探究的内容得出总的结论:

【结论】苯酚即具有苯基的性质,又具有羟基的性质,但因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使苯酚有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如弱酸性,易取代等性质。

实验、观察仅仅是认识的基础,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关键所在。在每一次实验后,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综合分析,并用于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较完善的理性认识,总结出各知识点内在联系,从而得

出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师】最后点出:

(1)我们在以后学习其它烃的衍生物时,既要研究其中官能团的共性,又要掌握官能团在不同“氛围”内的特性。

(2)本节课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该学习方法对我们今后学习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酚

苯酚

(一)酚类: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构成的化合物叫酚

官能团:—OH

分子式:C6H6O

(二)物理性质(略)

(三)化学性质

1、弱酸性(石炭酸)

2、苯环上的反应

篇3:苯酚的性质教学过程

“硝酸的性质”课本上提供一套装置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实验, 数量少, 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这体现了课本实验的基础性和普遍意义。但如果仅仅演示教材实验, 仅仅把实验作为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 实验功能的肤浅和单一就有悖于新课程对实验的定位。笔者着力从增加实验数量, 改进实验方案, 改变实验方法等多个角度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加实验

学习硝酸的物理性质, 一般的做法是教师直接介绍或者学生阅读课本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 落实硝酸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知识。笔者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 如何通过实验研究硝酸的物理性质?教师提供学案 (物理性质一般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 , 提供每小组一瓶98%浓硝酸, 一瓶水, 几支试管。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补充说明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的酸性学生初中已经有所认识, 笔者指导学生完成向稀、浓硝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再指导学生分别加热两支试管, 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对“浓硝酸使石蕊变红, 稍微加热后红色褪去并变黄”的非预期现象学生产生了强烈兴趣, 借机, 教师提问, 混合液变黄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综合学生的猜想大概有三种可能: (1) 石蕊试液受热变黄; (2) 硝酸溶液受热变黄; (3) 硝酸与石蕊共同作用后变黄。基于上述猜想, 设计两个演示实验: (1) 加热石蕊试液; (2) 加热硝酸溶液。将这两个演示实验与浓硝酸和石蕊混合液加热后的现象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硝酸的不稳定性, 分解后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适当增加实验, 使静态知识动态化, 使课堂更具有化学特色,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 在体验中学习, 在冲突中深化, 实现知识的自然建构,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同时,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意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改进实验

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时, 笔者不急于生搬教材装置开始实验, 而是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向具支试管中加入2mL浓硝酸, 套上气球, 塞上带可抽拉的铜丝的橡皮塞, 上下抽拉铜丝, 使下方螺旋状铜丝与硝酸接触反应和分离停止反应。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推测并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该套实验装置与课本的实验装置, 找出两套装置的优缺点, 说明理由。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表现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另外, 教师也给学生树立榜样, 教与学的过程不拘泥于教材, 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视野开阔, 富有创造性。对不同装置进行对比,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材中稀硝酸与铜的反应装置沿用浓硝酸与铜反应的装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装置的优劣。学生讨论的结果:其便利之处在于发生装置操作方便, 节约原料, 只需要在分液漏斗中继续加入一定量的水, 将浓硝酸稀释即可;但这套装置不便于观察和判断产物, 排水法收集相对比较麻烦, 而且如果气体多时还会溢出, 污染环境。能否设计一套既简单又环保的实验装置?待学生充分思考后, 提示学生思考课本习题3 (3) , 并将学生设计的各种实验装置投影, 评价、比较、优化。播放实验录像:课本习题3图Ⅱ装置的橡皮塞上安装一个分液漏斗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然后演示实验:塑料注射器内放入铜片, 吸入针筒1/3高度的稀硝酸, 推动活塞排尽空气, 将针头插入橡皮塞中进行封闭, 活塞朝上放置。观察针筒中溶液和气体的颜色, 描述实验现象。拔掉橡皮塞, 拉动注射器活塞, 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教材用同一套装置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一方面, 教师演示起来方便省时,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知硝酸浓度变化引起反应变化的过程和思考组装气体发生装置的原则方法。但用一套装置完成教学, 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不利。笔者通过学生讨论设计、对比评价、演示录像等多种方法途径, 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 把知识作为能力的载体, 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知识讲解、方法训练、能力提升。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装置能力, 学会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化学、投身化学研究的志趣,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三、教学反思

“硝酸的性质”一课, 笔者打破教材的权威地位, 将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部分素材, 整合教学参考书籍、资料、录像等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内容生动丰富, 得到同行认可。课堂教学方式设法采用探究式, 把分析教材实验装置优劣作为问题的起点, 通过改进实验装置, 改变实验方法, 层层递进, 始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个别点播、汇报总结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热情高, 师生互动多, 课堂动态生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习铜与浓硝酸反应, 发挥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认知功能。通过浓、稀硝酸中加入石蕊试液不同实验现象,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探究浓硝酸使石蕊变红, 加热后先褪色后变黄的原因,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探究方法, 体会实验的探究功能。对比分析浓、稀硝酸和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条件和实验现象, 深入理解硝酸的氧化性, 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评价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装置, 树立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彰显实验的德育功能。对比课本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本课使用的装置,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 并举一反三设计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 展示了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

篇4:苯酚性质的探究教学案例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面的又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入苯酚有其独有的作用。因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的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在学生掌握苯酚性质的同时,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教材的这一安排以及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可能。

本节课的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的难点:培养学生在知识对比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苯酚性质实验讨论,学习苯酚的性质;掌握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方案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通过苯酚特性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来研究苯酚这一新物质的学习过程,来培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探索分为两个部分,一、官能团共性探讨,二、官能团特性的探讨

教学过程流程图如下: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的讨论教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苯酚固体、苯酚溶液、浓溴水、苯酚钠溶液、醋酸、稀盐酸、石蕊试液、PH试纸等。

实验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水槽、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在完成乙醇的教学后,提出一种也含羟基的烃的衍生物—苯酚并展示实物。

[学生]观察,听。

[教师]苯酚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小部分发生氧化而成粉红色),它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一种烃的衍生物,这一新物质的学习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同学们的活动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具体的步骤一般为:

[投影]一种新的物质——研究结构、查资料提出假说(理论探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

老师则仅在一旁起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跃跃欲试。

[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苯酚的结构。

(1)[提问]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酚的结构,突出其中的羟基和苯基,特别是羟基。

(2)布置任务:同学们自由分组、自由组合(课前完成),根据苯酚的结构预知苯酚可能有的性质。

像这样,先给学生展示新物质,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接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然后切入正题——探究苯酚的性质。使整堂课的引入变的自然,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表现出极强的探究欲望,为下部分探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学生理论探究(假说)

[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思维高度活跃;各自确定自己的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后,各小组就活动开了。各小组很快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汇报讨论结果;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性质:

[投影]

(1)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有部分同学认为苯酚与乙醇结构相似(都含羟基),应能溶于水;

有的可能有认为,苯酚结构与苯相似,应难溶于水。

(2)苯酚里有羟基应能和金属钠反应 (学生意见较统一)

(3)苯酚分子中有苯环,与苯有相似之处苯酚应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 (较不肯定)

[教师]反问:苯酚的这些性质是大家从它的结构中推导出来,事实上有无这些性质呢?

大家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探讨过程]

3.学生设计并确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热情高涨,各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很快的提出各种实验方案,形形色色,有的方案设计的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强,体现出严密思维之美;有的方案,看是简单,但却实用,可行性强;有些方案则显得破绽百出,可行性差。对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应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给好的方案以肯定,给不完善的方案以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可行性分析,投影“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每小组作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听、记;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后,学生动手开展实验。

4.实验验证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适当的指导。

下面列出部分小组的实验报告,以及指导的过程如下:

[学生实验 1]

少量苯酚混浊△     澄清混浊(待用)[验证假设①]

(教师指导:学生得出常温下苯酚固体不溶于水的实验事实之后,教师通过提问(常温下苯酚难溶于水是否就说明苯酚就难溶于水),引导学生从改变温度的角度继续探讨溶解性,得出正确的实验事实 ,这一步的指导也可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进行)

[学生实验2]少量苯酚熔化剧烈反应 [验证假设②]

(教师指导学生在该实验的操作中注意安全问题)

[学生实验3]苯酚溶液白色沉淀(不明显)沉淀消失 [验证假设③]

(现象不明显,教师提供有关产物三溴苯酚性质的资料(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查有关产物三溴苯酚的性质),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可建议学生补做实验4,或其他的学生自己提出的方案)

[实验4]溴水白色沉淀(学生通过查资料可知为三溴苯酚)

本阶段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过程之一,它包括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呈现、反应实质的揭露和实验结论的初步形成。

5.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结论和发现的问题。

[教师]把重要的实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穿针引线,抓住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这一阶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你讲完了我继续。组与组之间相互反驳,又相互合作,力求探讨出实质。表现出对真理追求的那份执著,让老师感动。

汇报结果整理记录如下:

(1)从实验1的现象可得出:

[结论1]苯酚在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则能与水混溶。(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出发,解释原因)由于苯酚结构中的羟基能溶于水,苯基难溶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苯酚有了特有的溶解性。

(2)从实验2的现象可得出:熔化的苯酚能与金属钠反应。其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反应比乙醇更剧烈;其中又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反应条件不同不能比较,只能说明能与金属钠反应,此时教师应给第二种认识的同学以肯定,并引导学生继续探讨。

[教师]在乙醇与钠反应的原理探讨中大家已知道,钠是置换出羟基中的氢,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探讨出苯酚与钠反应也是置换出羟基中的氢(课外小组也可再探讨一下)。若在同一条件下,苯酚与钠反应比乙醇与钠反应剧烈,则说明酚羟基比醇羟基活泼。反之,醇羟基活泼。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继续设计实验进一步探讨(可提示:若酚羟基活泼则有可能它的溶液会电离出氢离子显酸性,若显酸性酸性强还是弱呢?)。

[学生]认真听,着手设计实验。

下面是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实施的结果:

[实验5]1mL的苯酚溶液没变红

该小组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苯酚不显酸性或酸性较弱。

[实验5]1mL的苯酚浊液澄清溶液(苯酚钠)

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苯酚有酸性。

[实验6]1mL苯酚钠溶液浑浊(游离出苯酚)

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苯酚有酸性,且酸性比盐酸弱。

[实验7] 分二组

1mL苯酚钠溶液浑浊(游离出苯酚)

1mL苯酚钠溶液浑浊(游离出苯酚)

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苯酚有酸性,且酸性比醋酸、碳酸都弱。

[结论2]苯酚中的羟基在苯环的作用下,羟基上的氢活泼些而显弱酸性,酸性比碳酸还弱。

(3)从实验3的现象可得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白色沉淀—三溴苯酚。此时可能会有部分同学会直接下结论:苯酚比苯易发生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比较,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激烈讨论,分析比较如下:

苯 苯酚

反应物 液溴 溴水

温度 不用加热 不用加热

催化剂 铁粉 无

产物 一溴代苯 三溴苯酚

[结论3]从分析对比中学生可总结出:苯酚分子里的苯环受羟基的影响容易起取代反应。

6.总结本节探究内容,上升为理论;并重申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探究的内容得出总的结论。

[结论]苯酚即具有苯基的性质,又具有羟基的性质,但因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使苯酚有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如弱酸性,易取代等性质。

[教师]最后点出:

(1)我们在以后学习其它烃的衍生物时,既要研究其中官能团的共性,又要掌握官能团在不同“氛围”内的特性。

(2)本节课我们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该学习方法对我们今后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评价方案

苯酚性质内容设计成探究模式,并把其分为官能团共性探究和官能团特性探究两部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是完全符合教学规律和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从学生处反馈的结果也较好。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节课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全面参与,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这样的课较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充分满足了他们动手实验的欲望。学习效果好,知识结论是自己探究中得到,影响深刻。有些学生发出感叹说“原来学习也能学得如此快乐”,“这堂课让我对化学的学习更感兴趣了”,“老师这样的课要多上些,我们很喜欢”。

篇5:《司法过程的性质》读后感

本文作者

康 优

华东师范大学 法学院

级本科生

《司法过程的性质》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是作者本杰明・卡多佐在耶鲁大学法学院进行的一次演讲,是卡多佐对自己多年法官经验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美国自霍姆斯以来形成的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的一个系统的理论化阐述。这本书的中心议题简单来说就是“法官立法”,是指法官在严格遵循先例的原则下又如何通过司法过程“发现”法律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推动法学的发展。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美国法律哲学和司法哲学的代表作,正面回应了如何在司法过程中正确对待判例的问题,是一位著名的大法官的经验之谈。它贯穿了卡多佐对于法律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理解,有助于每一位法学的理论学者深入了解法律实践过程和社会现实。

司法审判过程就是一个酿造过程。在这本书中,作者卡多佐将司法审判过程形象的比喻成了一个酿造过程,所有参与审判的人都是在共同酿造一个叫做法律决定的化合物,而法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酿造者。影响最终酿造结果的就是添加物的成分和比例,而掌握这些要素的人也就是最终决定酿造物的人。

成分――法官体现在他判决中的法律。这种渊源在书中分为两种,一种比较明显,也就是直接由宪法或者制定法提供的。这种情况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法官所需要做的只是服从。在这个意义上法官制定的法只是第二等的法,是在宪法和制定法之后的而且必须从属于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法官的工作也并非草率和机械,因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会有需要填补的空白,会有需要澄清的疑问和含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律解释问题。这种法律解释在书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真实并且可以确定的已有之物,也就是在赋予一个制定法含义的时候只需要理解立法者心目中的含义和立法意图;而另一种就相对比较麻烦但也更为普遍,就是立法机关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完全没有概念的时候(立法机关未想到的要点),这种情况下的司法解释就需要更深入地发掘实在法的深层含义,猜测立法机关在面对该问题时可能会有的意图,填补实在法的空白。

法律渊源的第二种,就是在宪法和制定法都沉默的.时候,法官必须从普通法中寻找适合案件的规则。第一步就是考察和比较先例。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依照明显符合案件的先例来决定案件,近似于按照制定法来决定案件的过程,不多加赘述。另一种就是没有决定性的先例时,法官必须为眼前的诉讼人制定法律。(同时也是在为其他人制定法律,因为一旦判决宣布,它就成了先例家族中的新成员,并且很可能会影响到之后的判决。)他必须从一些先例中抽象出基本的原则,即判决理由,然后确定该原则将要运行和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确定原则的边界和发展、增长的趋向,是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作者卡多佐眼中,一个原则的指导力量可以沿着类推的规则或哲学的方法,历史、传统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四种路线起作用。

类推的规则或哲学的方法是沿着逻辑发展的道路起作用――在原则的统一化并加以理性化的能力范围内将其自身投射和延伸到新案件上去,是来自自然的、秩序的和逻辑的承继。法律观念的精髓就是高贵和公正的一致性,而先例又有沿着逻辑发展路线自我延伸的倾向,在追求形式与实质对称的道路上,这种逻辑的方法似乎是最占优势的方法。由归纳提出的一些真理构成一些前提,然后再进行新的演绎,通过不断重复将暂时性和探索性,变为新的永久性和确定性,最终成为基本的和公理性的,试用到更大范围内。(无用的、不公正的也会被剔除掉)这种类比的、逻辑的亦或是哲学的方法都是从一个规则、一个原则或一个先例中引申出一个结果,体现了法律的一贯性、确定性、计划和结构的统一性。但是,法律不总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就像人并不总是理性的),而且有时一个案件也可能同时适合多个逻辑,而逻辑结果又是相悖的。这种逻辑的方法是分等级的,从强到弱一头是三段论,一头仅仅是类比,当推向逻辑的极端后就会产生另一个结论(里格斯诉帕尔默案)。这时就需要不断用正义来考察和检验哲学并不断用哲学考察和检验正义,在逻辑之间选择出最好的来作为哲学的方法。这是一个渐进的、探索的过程,是将一个个假说(案例)变为真理(典型的先例)的过程,也是这种逻辑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更可能的情况,是这种倾向被另一种倾向抵消,比如被历史限度限定。

一个题目既适合于使用这种方法也适合于使用另一种方法时,习惯或者效用就会出现,来调整方法的选择。现行的许多法律中,有许多只是历史的产物,甚至在不动产领域没有历史就不可能进步。法律在历史中产生,历史一定会对之产生影响,为了真正合乎逻辑,法律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注意到它们的起源(“一页历史就抵得上一卷逻辑”)。法律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与历史保持一致,即考虑什么是已为。历史在照亮昔日的同时也照亮了今天,而在照亮今天之际又照亮了未来。

如果历史与哲学还不能用来确定一个原则的发展方向,习惯也许就会插进来。的确,在普通法发展中,习惯在今天的创造能力已经不如从前,甚至大多数时候我们寻求习惯只是为了找到一些检验标准――习性的自然且自发的演化确定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但如果把习惯略加延伸,就会把习惯与习惯性道德、时代风气等同起来,这就是传统的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的接触点。生活塑造了行为的模子,法律维护的就是这些从生活中获得其形式和形状的模子。

未达到目标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其存在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应当关注法律的终极目标――社会的福利。法律所服务的目的将支配所有的这些方法,即在确定现存规则应如何延伸或如何限制时,让社会福利来确定路径,确定其方向和其距离。社会福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共政策,集体组织的善,在这类案件中,社会福利所要求的仅仅是便利或审慎,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由于坚守社会标准而带来的社会利益,在这类案件中,社会福利的要求就是宗教的要求、伦理的要求或社会正义感的要求。热尼说过:“一方面,我们应追问理性和良心,从我们最内在的天性中发现正义的根本基础;而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现象,确定它们保持和谐的法律以及它们急需的一些社会秩序,正义和一般效用,这将是指导我们进程的两个目标。”(卡多佐在演讲中从宪法、私法以及一些公共政策的规则方面论证了社会学方法的作用)。

原则不是一个,而是一束,卡多佐在演讲中对司法过程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逻辑、历史、习惯、效用以及为人们接受的正确行为的标准是一些独自或共同影响法律进步的力量。在某个具体的案件中,哪种力量将起支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决于将因此得以推进或损害的诸多社会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价值。最基本的社会利益之一就是法律应当统一并且无偏私……而法官如何确定一种利益已经超过了另一种利益,必须像立法者一样从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P68)

对于“法官立法”,作者卡多佐明确表示,法官确实有权力(不是权利)忽视一个制定法或者越出先例和习惯为司法创新所设定的边界,但尽管如此,法官也不是完全自由的。首先,他不得随意创新,不得随意漫游、追逐个人的美善理想,不得屈从于情感和未加规制的仁爱之心,应当用一种以传统为知识根据的裁量,以类比为方法,受到制度的纪律约束,并服从“社会生活中对秩序的基本要求”.一旦滥用权力,也就违反了纪律,同样会受到处罚。其次,与来自各方的限制法官的规则之数量和压力相比,任何法官创新的权利都无足轻重。法律这一有机体的形式和结构都是固定的,其中细胞的运动并不改变总体的比例。法官是在一个狭小的选择范围内寻求社会正义,通过对法律原则的不断重述并赋予它们不间断的、新的内容来使它们与道德习俗保持同步。这就是司法性的立法,而且是由法官自己承担风险的立法,但也正是这种立法的必要性和义务才赋予了司法职务以最高的荣誉。最后,法官制定的法律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或者并不涉及难题,或者涉及在没有完全公开的规则时不可避免的那些难题。法官所做的一切就是提出一条原则,并由此就提出了一个创造该原则的孤立且独立的意志,将之转化为一个新的实在,这个实在反过来又自我发展,赋予这一原则以独立的生命,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至于遵循先例,这应当成为一种规则,而不是一种例外。如果不能在前人铺设的进程的坚实基础上为自己的进程添砖加瓦,法官的劳动就会大大增加。而且判例法中的规则和原则从来也没有被当作终极真理,而只是作为可资用的假说,它们在每一个新案件中接受实验和检验。尽管不应当放弃遵循先例规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放松这一规则。因为普通法也并不是稳固不变的,应当区分静态和流变的先例。如果时代的习俗已经发生改变,法官又为何要被捆在先辈的手里。法学的发展,就是将正在生长的、并在主流上是有益的趋势同法律所要求的一致性和确定性的要求加以协调,不断创新。

卡多佐在演讲的最后感慨道:“司法过程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发现法律,而是创造法律;所有的怀疑和担忧,希望和畏惧都是心灵努力的组成部分,是死亡的折磨和诞生的煎熬的组成部分,但在这里面,一些曾经为自己时代服务过的原则死亡了而一些新的原则诞生了。”

《司法过程的性质》这本书是以美国实行判例法为背景的,我国并没有实施判例制度,但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出台的经典判例集和公报公布的案例。虽然法律上未规定其有约束力,但是我国法官具体判例时却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质上起到了类似判例的作用。而且下级法院在审理案件时由于考虑到它的判决有向上级法院起诉的可能性,因此,必然会注意以前在审理同类案件时所做出的判例。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已经使中国进入可望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阶段,因此一个更加专业的司法界将在这一过程中显得更加迫切。《司法过程的性质》这本书不管是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还是对学术界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篇6:苯酚的性质教学过程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特征;发展过程

在目前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更强调过程管理,区别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结果取向管理模式。文章将以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现状为着手点,针对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以及基本特征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出促进当代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推动目前当代教育管理在理论层面上的发展。

1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过程性

上一篇:孩子游玩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青年节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