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与能量教学设计

2024-04-12

功与能量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功与能量教学设计

电功与电功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并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自主总结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的方法。

3、通过开放性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理解,培养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4、通过师生、生生评价,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总结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的方法,巩固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知识形成体系。

2、培养运用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发散性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展示法、习题巩固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电功、电功率一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入用总结的方法复习基础知识。

(通过作业预先选取几分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总结,进行展示,让学生介绍总结的方式和设计意图。)

练习1:(1)电炉的铭牌上标有“220V 1000W”,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求出哪些相关的物理量。

(2)请任意添加

一、两个条件,看看你还能求出有关电炉的哪些物理量。(从用电器铭牌上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入手,进行开放性的练习,巩固一个电器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设计习题及书写展示,生生、师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语言叙述的严密性,并规范计算题的解题过程。)

二、电功率与电路的综合应用

练习2:电烙铁使用前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因而若暂时不用也要接在电源上,这样既浪费电又会造成烙铁头氧化二不易沾锡。小明将一把标有220V55W的电烙铁与一只灯泡(灯丝在预热状态小的电阻为495Ω)连接成如图电路,断开S,电烙铁处于预热状态,闭合S,电烙铁很快达到焊接温度。

求:(1)预热状态下电烙铁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2)预热状态下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是电烙铁正常工作时消耗功率的百分之几?

学生计算并叙述分析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并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从生活情境中提炼物理知识点并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焦耳定律的应用

o练习3:接在220V电源上的电热煮水器,它额定功率为484W,现将2L温度是10C的一壶水放在煮水器上加热。

(1)若热水器产生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10分钟可以使水的温度升高到多少度?(2)若热水效率为80%,则要把上述水烧开需要多久?

(3)若家用电压突然增大到242V,则应该怎么接入一个多大的电阻才能使它正常工作?

学生计算并叙述分析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并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将标有“220V 750W”的微波炉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上,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是____A,它的电阻是____Ω,这个微波炉2分消耗的电能是____J。

2、一只标有“PZ220—100”字样的灯泡,正常工作100小时,用几度电?1千瓦时的电可供标有“PZ220—40”字的灯泡正常工作几小时?

3、一只标有“2.5V 0.5W”的小灯泡,要把它接在6V的电源上,正常发光,必须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4、将L1“12V 6W”和L2“12V 4W”的两盏灯串联接在某电源上,已知其中有一盏灯恰好正常发光,而其中的另一盏比正常暗,问:(1)哪一盏正常发光?(2)电源电压是多大?

[教学反思] 日常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复习,因此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展示学生和教师总结,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复习的方法及使他们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第二环节,习题巩固。习题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开放性题和联系生活实际题,难度梯度逐步增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展示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规范的解题习惯。最后尽行总结。通过各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教师之间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最后通过小姐引导学生进行课题总结性评价,促进自我提高。课堂上施展使学生活动起来,坚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2:功与能量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重点

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较合理。

难点

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法及教具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提出方法

配套器材:课本方案装置 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着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学生思考,提出预案 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 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略。

(二)师生研讨,初定方案

1、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互动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 探究中,我们是否需要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不需要。因为实验是以倍增的思想方法设计,若橡皮筋第一次做功为W,则橡皮筋第二次做功为2W,…、橡皮筋第n次做功为nW。且实验巧妙地将倍增的物理方法应用于变力做功。为了达到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成倍增加,即实现倍增,对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有什么要求你想出了什么办法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必须相同。若使小车在橡皮筋的变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相同,就要有相同的运动起点。具体方法是:以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前端的位置为基准,垂直运动方向在木板上作出一条水平线。以后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时,小车前端仍以此位置为基准运动。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小车在橡皮筋作用结束后,做匀速运动。找出纸带中点距相等的一段。求出点距相等一段的平均速度,即为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即小车加速后获得的速度。是否一定需要测出每次加速后小车速度的数值可以怎样做不一定需要。设第一次小车获得的速度为v,小车在第一次、第二次、…、第n次实验中的速度为: 若令 则 即小车在第二次以后实验中获得的速度可以用第一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的倍数来表示。实验完毕后,用什么方法分析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图像法。如何在坐标纸上建立两轴物理量如何确定适当的标度 纵坐标表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横坐标表示小车获得的速度。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纵轴的单位长度,可以用第一次实验时的速度v为横轴的单位长度,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

2、确立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初步的实验步骤: A。先将木板置于水平桌面,然后在钉有钢钉的长木板上,放好实验小车。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纸带一端夹紧在小车的后端,打点计时器接电源。C。过两钉中垂线上的适当位置作两钉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O点,作为小车每次运动的起始点。D。使用一根橡皮筋时,将小车的前端拉到O点,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打点,释放小车,小车离开木板前适时使小车制动,断开电源,取下纸带。重复本项前面的过程,选出点迹清晰的纸带。E。换用同样材料、粗细、长度的两根、三根、…六根橡皮筋,依照D项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F。以功为纵轴,以速度为横轴,建立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图像,看看是否是正比例图像,若不是,功与速度的哪种相关量是正比的,功就与速度的这种相关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三)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初步实验。

2、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 可以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具体操作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将小车放到木板上,轻推小车,小车运动,观察纸带的点距。调节木板的倾角,观察纸带的点距,直到点距相等,表明恰平衡摩擦力。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是如何变化的点距是否均匀问题出在哪里若恰能平衡摩擦力,试分析小车会做何种运动应该采用哪些点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篇3:功与能量教学设计

关键词 功与速度 支架式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还可以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论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等。这与建构主义者提出并强调的一种被他们称之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是相符合的。

支架式教学是按照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建立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从而能够像建筑上用的“脚手架”那样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建构知识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教学条件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合适的学习支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通过支架,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逐步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自己,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通过提供支架的支持,引导学生逐渐将已有的知识内化为新的知识,使学生掌握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后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搭脚手架

搭脚手架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知识建立概念框架。这也是实验教学的开始阶段。该实验围绕“功、速度变化”的内容,类比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为新学的知识建立起概念框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实验任务。

二、进入情境

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确定的知识节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在概念框架中引出的问题作为知识支点,它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就是弄清实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有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功;另一个是速度变化。通过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学生可以知道该实验是利用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功,而做功的变化是通过橡皮筋的条数变化达到的。速度变化就需要测量小车初、末两个状态的速度。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知道小车的初速度为零,末速度可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

三、独立探索

该环节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其间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这也就是实验教学中学生课堂的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车摩擦力的平衡,以及明确平衡摩擦力的目的和平衡摩擦力采用的方法。

(二)实验采用功的“倍增法”,就要注意橡皮筋的选择。(三)小车末速度测量所选用的纸带。这些注意点直接影

响实验的结果,学生在探究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启发,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四、协作学习

小组协商、讨论,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学概念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环节就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论得出。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以及学生间的协商、讨论,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中数据处理采用图象的方法:作w-v或w-v2图象。由图象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内容为 :

(一)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小组协作的贡献。

(三)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就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反思。在实验报告中详细介绍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及解决的办法。实验数据的取舍,解释其取舍的原因,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实验的改进方法。

篇4:功与能量教学设计

【摘要】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在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运用中,确实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教学

应用和反思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已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舌耕口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 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听潮》时,上课伊始,切入大海涨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学习更长的时间,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点:

(一)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个性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二)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诗意的苍白。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走出困惑的选择

多媒体发展到现在,就面临着困惑,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首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其次,为了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笔者建议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妨遵循以下原则和对策。

(一)原则

第一,以教学性为出发点。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究竟是为了促进教还是为了促进学?目前,人们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较多考虑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师教的质量。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比如:课件制作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课件制作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

第三,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了语文教师富有激情、满个性化的声音。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必定索然寡味,学生的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因而,我们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二)对策

1.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用传统的语言、文字等形式已能表达得十分清楚,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和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影像资料,必定得不偿失;另外,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形象有时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相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最佳选择。

2.因地制宜。多媒体教学与众多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有着独特的优点,但是多媒体并不是全能媒体,并非所有课程的所有教学都必须使用或适宜使用多媒体教 学手段。因此,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

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媒体的有机组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特别是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把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篇5:功与能量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版)必修物理2 【设计思想】

1、围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课件演示、动手实验和实验数据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和学习的热情。教师根据知识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通过穿针引线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采用“问题—讨论—实验—归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历伴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从本章知识的整个体系来说,本节教材只是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一个认识基础,在教学中应灵活把握。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在前面几节内容中,已经成功地建立了重力势能的概念,清楚了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改变量间的关系,也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应该从什么途径出发进行研究呢?显然,既可以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引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增加探究与体验的机会,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并有效地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开阔思路,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水平;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对恒力做功的条件下成立,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的设计中,采用橡皮筋拉小车,在使小车获得动能的过程中,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由于橡皮筋的弹力随其长度改变量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而橡皮筋对小车的功无法用现成的公式进行计算,本实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回避了功的计算。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过程和方法而不要太看重结果。

【学情分析】

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前几节内容中,已经初步树立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观念。那么,2教师活动:概括学生的答案,提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用多媒体课件给出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

问:如何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要求画出简图并作简要说明),请小组代表讲解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设计出以下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1:绳的拉力和摩擦力做功,是恒力做功;

方案2:只有绳的拉力做功(重力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是恒力做功; 方案3:橡皮筋的弹力(变力)、摩擦力做功,是变力作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各方案的特点小结:为了使研究简化,我们应将重力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掉,为了使研究更具普遍意义,我们采用方案3的变力做功。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小组互相交流启发取长补短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方案3阅读教材“探究的思路”思考以下问题:(用多媒体课件给出要思考的问题)

(1)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是否需要测出各次小车速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怎么做?

(四)实例探究

有一只小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速度为v1,试求:

(1)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速度v2多大?(2)从甲处到乙处要用去多少时间?

解析:(1)由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得v2 d2 = v1d1 所以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速度v2 = d1v1/d2(2)由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作出d1图象,如图所示 v

由图线下方的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可知,从d1到d2的“梯形面积”就等于从甲处到乙处所用的时间,易得t(dd)()12设计意图:用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简便直观,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11vv21【课余作业布置】

若再给你一架天平和砝码,你能利用本实验装置研究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关系吗?

请说说你的设想。

2提示 : 我们已经知道功与速度间的关系是W∝v,所以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关系可能是W∝mv、W∝mv、W∝22

2vm2„„

解析 : 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并在小车内加不同数量的砝码以改变小车的总质量m,如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那样进行操作,确定橡皮筋所做的功W,测出小车相应的速度v,画出W—mv、W—mv、W—确定相应的比例关系。22

上一篇:当前我国的扶贫形势下一篇:实习五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