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2024-04-09

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精选10篇)

篇1: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工作能力

在职场上,作为一名员工,如果你的知识渊博,但是不懂运用,那么你永远也成不了大器。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知识变成精神上的成果和物质上的财富。没有把知识变成能力,就不会创造价值,就好比一棵只会开花的果树,没有实质作用。

“知识唯有付诸实践,才会变成巨大财富。”这句话源于湖南沐天投资有限公司。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你运用好了,把它们转化为工作能力,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

一个人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学习了所有的打猎知识,直到他认为世界上没有谁会比他知道更多为止。有一天,他带着几个徒弟进山打猎。最后他不但没打着一只猎物,反而因为他的高谈阔论把猎物们都吓跑了。其中一徒弟嘲笑他说:“虽然你满嘴理论,但是你不去实践,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手的。”

像这个猎人师傅一样,只会纸上谈兵,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就的。

姜建在法国留学期间,偶然发现法国人对葡萄酒非常喜欢,无论是大到宾馆,还是小到卖部,都在销售葡萄酒。他想:“为什么不把中国的葡萄酒推向世界呢?”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国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

要想把国内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必须经过香港口岸,但是港方却把国内葡萄酒按照洋酒征税,洋酒要比葡萄酒的征税额度高四五倍。于是姜建与港方经过几次谈判,但结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他心烦意乱的回到家中,随手翻开一本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话瞬间引起了他的注意,心中欢喜,这就是说服港方强有利的证据。

第二天谈判,姜建向港方官员解释这句诗词:这是唐朝诗人王翰的诗句,这说明中国在唐朝以前就有了葡萄酒,比起法国等其他国家要早,所以中国葡萄酒应属于土酒范畴,不应该按洋酒征税。姜健的这番话说得港方心服口服,中国葡萄酒以低廉的税率进入了法国市场。

一个人若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变为一种能力,把最有用的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会创造最高的效益。

篇2: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有了这样一个U盘,可选下列方法的其中之一来完成操作:

一,在 windows 98 , windows me 和windows 98th这三个系统里面,对U盘点击右键,[格式化]同时

-

勾选“创建 MS-DOS启动盘” ,确定即可

二,找一张《深度GHOST系统光盘》,把U盘插入电脑,用光盘启动到DOS,用DIR命令,找到U盘所在的盘符,然后 用 format X: /q/s 命令,带系统格式化U盘(X: 代表U盘所在盘符)

篇3: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一、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使学生积极思考, 自觉学习,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学生的思维障碍除了兴趣不浓、知识面不宽等因素外, 还更为严重地表现在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对自己缺乏信心上。那么, 教师应如何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呢?

1. 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地位的科学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提高其思维品质。

2. 创设积极而灵动的课堂气氛。

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表情进行启发引导, 而且要讲究启发引导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 要善于使用多种富有针对性的语言予以鼓励, 如:“非常好, 你读得很有韵味!”“真没想到, 你回答得这么精彩!”“看得出, 你的进步很快!”……此外, 课堂上教师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示意, 一束鼓励的目光, 都会让学生心头窃喜, 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去。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教学《秋天》时, 可以这样启发:“同学们, 知道秋天到过哪些地方吗?”———“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对, 这是多美的一幅图啊!你们能用自己的小手把它画出来吗?”———“看这一层层、一片片成熟的庄稼, 你想到了什么?”就这样, 教师逐步调动学生去合理想象, 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教材的推理因素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造。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 小作者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这样她就可以和小鱼、蜻蜓等嬉戏了, 就可以和它们一起分享快乐了。这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夏天, 就在我们身边, 如果夏姐姐问你想变点什么, 你会怎么说呢?”———“可以, 还可以说秋天或冬天。”———“看来,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夏天很美, 春夏秋冬都很美。但是我觉得最美的还是我们的小朋友们。请大家仿照课文, 把刚才说得写下来, 看谁写得多。”让学生在说、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也让他们体会到做个小诗人原来并不难。

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有学生突如其来提出问题, 甚至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 使教师猝不及防。遇到这种情况, 通常教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爱钻牛角尖”, 而不予理睬, 殊不知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其实, 正确的办法是因势利导, 既不怕打破原定教学程序, 又能从学生提问中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新奇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索、解疑,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 我们不能对学生的这类提问置之不理, 相反还要鼓励学生, 大胆地提出问题, 多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树立信心。

“大胆质疑”是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体现, 凡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 必然有疑问产生。学生有疑问, 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 说明他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 我问:“看到这题目,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答:想知道“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画结果怎样?”……可见学生思维的活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作为教师, 我们应摒弃简单的一问一答, 而应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对书本所未述、老师所未讲的未知领域的知识大胆设疑, 进行积极主动探索, 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2.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其索异创新的能力。

罗丹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一论述揭示了思维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一个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会有自己的见解, 而不会迷信、盲从同学和老师的看法。我们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这也是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求异创新的品质。有这样一位老师, 在学生掌握“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意思后, 让学生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底, 会看到什么景象?一个学生答道:“它跳出井底, 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 不禁感叹, 啊, 外面的世界好美呀!”师随即表扬:“说得不错。”另一个学生接着说:“啊, 外面好大呀, 我真是一只井底之蛙。”还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一阵微风吹来, 青蛙深吸了一口气, 啊, 真爽!”……此时,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达到了一个高潮, 教师的脸上也出现了欣慰的笑容, 觉得自己这个教学环节处理得很好。正准备嘎然而止, 留有余味时, 一个男同学手举得老高, 老师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这位同学出人意料地说道:“青蛙刚一跳出井底, 啊, 有毒, 它赶紧捂住口鼻, 又钻入井底。”男孩的话音刚落, 老师的脸色由晴变阴, 觉得如此美好的一节课完全被这位学生打乱了, 当时就支吾着岔开这个话题, 总结说:“是的, 青蛙跳出井底后看到了它从未见过的广阔的天地。”此时, 下课铃声响了, 老师长舒了一口气。其实, 要是我是这位老师, 我会肯定孩子能多角度思考问题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适时地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只顾按自己的思路授课, 而不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

篇4: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一、学生的知识结构:过早单一化、专业化

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代表一个国家的数学科研水平。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拥有很多奥数获奖的孩子,但是,我们却沒有一位自己的菲尔兹奖获得者。从小,我们都见识了各种奥数班,但是,我们的教育只让孩子的知识停留在了做题技巧上,也就是说,解出再多的题目,如果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生产力,那么那些技巧不过是纸上谈兵。我们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所以学生们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空洞的。所谓的学科思维就是将这些学科知识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然后能加以运用出来的能力。比如丈量出一个房屋的面积,我们都很清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在不利用工具的条件下,能够利用脚步丈量或借助已知的单位长度事物来测量加以计算,这就是一种学科思维。因为学习知识的作用最终是需要应用于实践,但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所缺失的。我们的教育过度的关注了知识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学生学得很难,老师教得很辛苦,但最终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应用。

其次,我们所上的各门课程是孤立的,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并不一定与他的语文程度关乎密切,反而取决于他的知识背景。就好像你不懂经济,那么即便你知道如何速读、跳读、泛读、精读,这些技巧都不会帮助你去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所以,我们的课程教授太专业化,深奥了。让一个孩子去做那么难的理化生题目,在他们最应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年纪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应付这些题目,真的有些暴殄天物。所以,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教出来的孩子知识面太窄,这一特点直接体现在高考报志愿上。因为平时接受的都是繁复的孤立的学科知识,所以在报志愿的时候,孩子们都是一头雾水,因为从小以来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片面化的,因而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去学习,可是又有多少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适合并喜爱自己的本专业呢?

这当中就是我们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授课模式、培养方式出了问题。

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每年发表的学术期刊和师范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对教材教法的关注度远大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度。我在我实习的班级上我发动学生们集思广益想下运动会的口号,可是孩子们给我的答案都是“永争第一、勇往直前、先锋一班”这样老套的口号,我希望他们可以想出符合他们年龄特征活泼有内涵的口号,可是同学们想不出,他们的思路都被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给僵化了。所以,我们还停留在“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阶段。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的是思辨、创新、逻辑想象等等能力的支撑,而不是应试技巧。

三、中西教学目标的不同

中西方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从各个学校的校训就可以看出来: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再看下我国知名大学的校训: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翼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创新

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从校训就可以看出西方教育注重的是真理和知识的培养,终极目标是培养出科学家,造福人类。中国的大学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求知的态度。倒不是说,中国的这种模式不好,我们当然需要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大学肩负的另一使命毕竟是为社会服务的希望,改善人类生活的重任。这是一种意识,我们的教育不应让学生只感受到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要让他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斯坦福工程学院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工程师,我的责任就是要让人类梦想成真。”可我们的教育没有让我们的学生有这种高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似乎都是独善其身的狭隘人才观,再加之教授的知识也不够实用,所以以至于我们的学生无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去影响生活。

四、社会的使命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它永远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一点,美国做的就很好。在美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儿童发现博物馆”,这里有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儿童项目。博物馆通过提供各种设施和原料来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原理,在游戏中理解杠杆原理,玩空气动力的机械来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用塑料模块搭建拱桥等等。这些东西看似幼稚,实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和求知欲,在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孩子了解了现象背后的物理和机械原理,把这些科学知识用儿童最乐于接受同时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了出来。美国的重大科研机构每年都有公众开放日,旅游景点都有科普区域,民间还有各种科学俱乐部。这些都实现了辅助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做到了让教育娱乐化。

现在的社会,应试的教学已然跟不上大的形式,所以我们的教师不能再怀揣着老的分数至上的教学观,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执行力满分创造力负分的书呆子,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力强、有脑子、活思路广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M],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宝煦.大学怎么出大师[J].群言.2009(03).

篇5: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积累,运用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即停留在感悟阶段,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印象不深,很多学生不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因而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又是多方面的,方法有:

(一)加强朗读训练,在读中吸收语言知识

读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读时指导要得法,要体现层次性。低年级朗读,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来感知读法;中年级朗读可以讲一点朗读技巧;到高年级则重在品味,欣赏性的朗读。读的方法要多样,轻声读,默读,快速读,齐声读,分角色读,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促进理解,促进思考。

(二)增加背诵,促进记忆

背诵也是学习语言,增强语感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利用学生的记忆优势,背诵一些优美的课文(或片断),对于理解课文,开拓思维,丰富词汇和句子很有好处。一二年级的课文短,只要课堂上多读,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到中高年级着重背诵段,除了有些课文有要求的以外,要适当增加一些片段的背诵练习,以及一些古典诗词的背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词、句、段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三)学习词句,掌握特点

词句是语言材料,学生头脑里掌握词汇和句式越多,对表达就越有用处。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回忆、整理有一定规律的词语,如:AABB式(整整齐齐、干干净净);ABAB式(火红火红、雪白雪白);ABB式(绿油油、黄澄澄);ABA(嗅了嗅、看一看)等;归类摘录词语,如描写天气、动作、身态的词语等。对于句式的分析、理解、摘录,除了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反问句等常见的句式外,还应摘抄一些典型的含有“四要素”的句子、总分句以及描写精妙、意境优美的句子。

(四)广泛阅读,丰富知识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仅仅通过这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外阅读量,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有的课文可根据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学了《哪吒闹海》后,让学生读关于哪吒的其他故事;学了《卧薪尝胆》,让学生读历史故事;学了描写景物的课文,可要求学生在课外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学了《荷花》,可以让学生读《荷塘月色》等。

(五)联系生活,积累词句

语言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语言才会有更鲜活的灵性。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仔细观察,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表达,积累平时所学的知识。春天带领学生到麦田里,放眼远眺,引导学生说一说麦田,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句子来说,有的学生说绿油油的麦田;有的说远远望去,麦田像绿色的海洋……

二、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把课文的语言尽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 :

(一)句式迁移

要引导学生认识句式,还要求学生能仿照句式写话。这不仅能巩固句式,还能提高句子的表达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师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所以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造出句子来了。如:雨下得越来越大,小河里的水越聚越多。

(二)采用多种形式造句

在现在教育下,学生的造句往往很短,甚至有时词不达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表达。语言丰富反映着思维的丰富,语言贫乏反映着思维的贫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造句式不同的句子,如用“建议”一词造句:我建议这次春游去钵池山公园。王校长采纳了我们班要求在校园里植树的建议。这样适当的引导学生造句,对于发展他们的思维是很有好处的。

(三)仿写片段

现在的课文有很多的段式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说学了课文《庐山的云雾》,让学生仿照二三自然段的总分句式进行写话练习,有的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天边的云彩千变万化。你瞧,刚才还是一群快乐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头头雄壮的大象;明明是一匹匹奔驰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他们就变成了展翅飞翔的天鹅……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仿写能力特别强,想象也很丰富。学了《荷花》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然后写一写菊花、月季花等花的姿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篇6: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即停留在感悟阶段,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印象不深,很多学生不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因而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又是多方面的,方法有:

(一)加强朗读训练,在读中吸收语言知识

读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读时指导要得法,要体现层次性。低年级朗读,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来感知读法;中年级朗读可以讲一点朗读技巧;到高年级则重在品味,欣赏性的朗读。读的方法要多样,轻声读,默读,快速读,齐声读,分角色读,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促进理解,促进思考。

(二)增加背诵,促进记忆

背诵也是学习语言,增强语感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利用学生的记忆优势,背诵一些优美的课文(或片断),对于理解课文,开拓思维,丰富词汇和句子很有好处。一二年级的课文短,只要课堂上多读,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到中高年级着重背诵段,除了有些课文有要求的以外,要适当增加一些片段的背诵练习,以及一些古典诗词的背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词、句、段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三)学习词句,掌握特点

词句是语言材料,学生头脑里掌握词汇和句式越多,对表达就越有用处。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回忆、整理有一定规律的词语,如:AABB式(整整齐齐、干干净净);ABAB式(火红火红、雪白雪白);ABB式(绿油油、黄澄澄);ABA(嗅了嗅、看一看)等;归类摘录词语,如描写天气、动作、身态的词语等。对于句式的分析、理解、摘录,除了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反问句等常见的句式外,还应摘抄一些典型的含有“四要素”的句子、总分句以及描写精妙、意境优美的句子。

(四)广泛阅读,丰富知识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仅仅通过这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外阅读量,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有的课文可根据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学了《哪吒闹海》后,让学生读关于哪吒的其他故事;学了《卧薪尝胆》,让学生读历史故事;学了描写景物的课文,可要求学生在课外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学了《荷花》,可以让学生读《荷塘月色》等。

(五)联系生活,积累词句

语言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语言才会有更鲜活的灵性。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仔细观察,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表达,积累平时所学的知识。春天带领学生到麦田里,放眼远眺,引导学生说一说麦田,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句子来说,有的学生说绿油油的麦田;有的说远远望去,麦田像绿色的海洋……

二、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把课文的语言尽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句式迁移

要引导学生认识句式,还要求学生能仿照句式写话。这不仅能巩固句式,还能提高句子的表达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师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所以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造出句子来了。如:雨下得越来越大,小河里的水越聚越多。

(二)采用多种形式造句

在现在教育下,学生的造句往往很短,甚至有时词不达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表达。语言丰富反映着思维的丰富,语言贫乏反映着思维的贫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造句式不同的句子,如用“建议”一词造句:我建议这次春游去钵池山公园。王校长采纳了我们班要求在校园里植树的建议。这样适当的引导学生造句,对于发展他们的思维是很有好处的。

(三)仿写片段

现在的课文有很多的段式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比如说学了课文《庐山的云雾》,让学生仿照二三自然段的总分句式进行写话练习,有的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天边的云彩千变万化。你瞧,刚才还是一群快乐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头头雄壮的大象;明明是一匹匹奔驰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他们就变成了展翅飞翔的天鹅……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仿写能力特别强,想象也很丰富。学了《荷花》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然后写一写菊花、月季花等花的姿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总之,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转换和内化;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多观察,多说话,使积累与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

篇7: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一、课堂———多彩的生活

(一)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挖掘生活资源

思品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可操作性,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 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其次, 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 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更好的教科书。例如, 在上《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 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 然后让学生回答: (1) 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 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 (3) 在学校里, 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教学观, 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学校的面貌及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育者能够将自己的教育课题与社会生活连接起来时, 教育便可以衍生出生命力、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学中难免出现“从课本中来, 到课本中去”的问题, 因为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使教学缺少“绿色”生机。定位课堂, 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 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 使思想品德教学由单纯的死记硬背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我是小主人》这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把生活情境搬入课堂, 自己演一演待客接物的场景,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知道了文明待人是最基本的礼仪, 而且还懂得了如何作客。

(三) 运用生活化的活动, 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作为思品教师, 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 不让学生成为听众,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思品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从中汲取生活养料, 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例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这一课时,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 展现网络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网络购物”环节, 把网络购物的每一个环节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的环节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网络, 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生活———思辨的课堂

我一直倡导“生活即课堂”的教学理念, 在哪里思索哪里就是课堂, 在哪里获得感悟哪里就是课堂, 因此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思辨能力。往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就可以让学生在思辨中获得感悟、获得成长。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课时, 为了让孩子清楚到底要不要将自己的事情告诉家长, 我就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 让孩子们想一想、辩一辩。辩论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问题的愿望并使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自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道德与理智、智慧与灵魂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产生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还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只要是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感悟, 那就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力和思考力, 因为生活中思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在课堂学习中发挥潜力。在执教《爱思考会研究》这一课时, 我引导孩子观察小蜗牛,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场景入手, 让学生明白, 只有注意观察生活, 才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 我通过探询研究的方式, 开展实地的研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研究的快乐。课堂无处不在, 生活也是学习的大课堂。教育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才能让自身和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有生命力的教育源泉。

篇8: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一、对同课异构课例的简单记录和点评

这是由邕宁高级中学主办,贵港高级中学和北海中学共同参与的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有两位老师都上了一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课,其中“氯气性质”是教学的重点。

课例1:教师通过播放氯气泄漏事故的视频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对氯水的观察、讨论,获得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向氯水和氯气中分别放入一张干燥的红纸,让学生观察到氯水能使红纸褪色,而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由此引入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教师给学生提供新制的氯水、稀HCl、石蕊试液、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pH试纸,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合作探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的探究过程,得出新制氯水的成分、次氯酸使红纸褪色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氯气消毒自来水”进行讨论,从中获得了次氯酸的不稳定性、氯气与碱反应的知识;最后再结合视频思考讨论“如果遇到氯气泄漏事故,如何减轻氯气对我们的伤害?”,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该课例以“对氯水成分的探究”为中心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分组实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等活动组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氯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课例2:教师用PPT展示“盐田”图片,让学生知道氯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丰富,接着由学生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氯原子结构特点,判断氯元素具有氧化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史话”,了解发现氯气的科学家以及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中MnO2、浓HCl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闻氯气的气味、观察氯气与水反应等实验,PPT展示“百度”搜索到氯气的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并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随后教师演示铁、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以及氢气与氯气混合气体光照爆炸(视频)等实验,验证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性質,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本质。再通过演示氯气与干燥红纸、湿润红纸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由此了解次氯酸的弱酸性和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讨论工业上如何解决氯气的存放和运输问题,引入漂白粉、漂粉精的制取,进而学习氯气与碱的反应。

该课例遵循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结构→实验室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顺序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系统全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实验验证等手段组织学习,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让知识从实验中获得,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课堂以教师的讲解、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听课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研究课例后的几点启示

进入新课改后,化学教材已经不再是化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材。内容呈现上,教材不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原先具有鲜明化学逻辑特征的章节安排与内容呈现不再明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材的解读者,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从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变是新教材最明显的特征,教材设置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来获得化学知识。教材赋予课堂知识教学的功能少了,而赋予课堂能力培养的功能多了。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顺应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堂教学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比两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课例1因为设置了学生分组实验,课堂的知识容量不大,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不够系统、全面,但是课堂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课堂始终能吸引学生,学生能全程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课例2以教师的讲解、实验为主,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知识容量大,学生能获得较为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但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虽然也设置了一系列的实验,但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而且由于都是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究竟是学科知识重要,还是学科能力重要?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科知识重要,没有掌握足够的学科知识,如何形成学科能力?而且各种考试都是考查学科知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学科知识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学科知识确实可以脱离学科能力而存在。哪怕学生的学科能力弱一些,只要通过强化训练,仍然能够获得学科知识。因而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确保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只要把知识讲完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次要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就不足为怪了。而学科能力却是长存并可以转移的,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一学科的学习能力,就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全面的探索和掌握,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呈现的知识,学生也能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和掌握,无需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讲解。

2.学生参与课堂是课堂生命力的保证

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参与。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听者寥寥无几,效果肯定不好。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不听课,上课打瞌睡,自己辛辛苦苦备课,却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究其原因,教师仅仅是备了要传授的知识,没有备课堂的组织形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途径。不管课堂精彩与否、重要与否,只要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师的教就不能让学生好好地学。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课堂参与才有教学的可能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学生设计参与课堂的活动,是教师在备课中最重要的工作。

以上两个课例中,教师都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设了途径。课例1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仪器和试剂,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开放度很大,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让学生自主设计并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束后再通过学生汇报、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知识学习的目标。课例2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实验,但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通過让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讨论、解释获得氯气的相关知识,最终达成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课堂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活动让课堂显得热闹;学生参与课堂并不局限于行为与活动的参与,思维与认知的参与也是有效的。课堂不应仅仅通过娱乐来吸引学生,更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3.课堂中的教师要真正起主导作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却难以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往往变成了“主演加导演”,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因为不管从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是学科能力的习得,教师都比学生强,因而就出现了“不讲不放心”“包办代替”的教学现象。课堂上教师要适当“让位”,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生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宽容,在宽容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与培养。有了这样的想法,教师才能够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

课例1中,教师通过氯水使红纸褪色而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的实验,使学生产生质疑,学生因而就有一种要弄清问题实质的冲动,然后教师提供仪器试剂,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发挥了“导”的作用。课例2在进行氯气化学性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分类了解氯气是非金属单质,进而让学生根据物质相互转化关系中非金属单质应具有的性质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接着教师演示实验验证。这一过程的“导”,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观察记录→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同课异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它培养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从以上两个课例我们能看到,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这就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环境、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设计课堂教学,依据自己对章节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篇9:让谎言变成事实

为选择优秀选手参加学校跳绳比赛, 我在班级内组织了一次对抗赛。为了节约时间, 由学生自己计数, 每人三次机会, 取最好成绩, 不仅要看谁的成绩最好, 也要考验一下学生的诚信意识!在比赛结束后听取学生报数时, 最后面的李扬很认真地听完了其他学生的成绩, 然后小声报到:“我跳了172个。”他刚说完, 班上就开了锅, “不可能, ”有的学生说:“他说谎话, 不诚实!”更有甚者大声说道:“他就是为了参加比赛, 怕自己跳得少不够资格, 才瞎报的!”争执的声音越来越大, 李扬胆怯地小声说:“我没有说谎, 就是这么多!”我心想:刚才的三次机会他每次都坏了几次, 不可能跳那么多!可如果当场对他进行诚信教育, 其他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内看不起他, 就会严重地伤害他的自尊, 打击他的积极性;可如果包庇他?就是纵容不诚实的学生。该怎么做呢?于是我大声对学生们说:“请大家安静, 听我说!”学生们看着我, 想从我这里得到满意的答复。“刚才的比赛是自己计数的, 谁也没有时间观察别人, 与其这样争执, 不如从新再来一次。但比赛需要公平, 今天同学们已经跳了三次, 身体很累, 现在就跳, 李扬未必跳得出他真实的成绩!我建议在下周第一次体育课上, 再测试一次!”学生们对此都表示赞同。

下课后, 李扬面带惭愧来到我的身边, 我对他说:“没关系, 老师知道你的想法是好的, 但是说谎可不好。不过注意一下你的摇绳节奏和跳的方法, 保持稳定性, 好好练, 下周一定可以达到!”李扬看着我, 满是感激:“老师, 我会努力的!”

转眼间到了下节课, 我就对学生们说:“老师说话算话, 下面就开始对李扬的考核, 同学们一起计数, 看看李扬的成绩够不够参加比赛的成绩, 好不好?”四天的时间, 李扬的技术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跳绳的节奏和稳定性都有提高, 当学生们数到178的时候, 秒表上显示为1分钟, 我发出了口令。“178, 178, 他跳够了!”看着李扬流着汗水的笑容, 我内心深处也在为谎言变为事实而感到兴奋。比赛的那一天, 李扬取得了192个的好成绩, 并且获得了学校男生组的第五名。

篇10: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

一、依据学科的自然特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有很多的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自然特性。而这一特性对于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最容易引发它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好奇心强,物理学科的实验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借助教学实验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调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实验现象的一时好奇逐步转变为持久的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因此,我们平时课堂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精心、巧妙地设计实验,千方百计地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出发,从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探求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意志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这一学科的自然特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兴趣和爱好中自然生成。

二、抓住初中学生心理自然特征,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的提出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然特征,正像教育心理学家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在主观意识中,他们往往不存在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或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正是借助他们这一心理的自然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大胆提问。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多种感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能够积极地发挥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否则,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创建课堂的自然氛围,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要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就必须创建课堂的自然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证学生们心情舒畅、心境自然,没有戒备的心理,也没有紧张的压力。课堂上的这种自然氛围,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探究、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猜想的很多,有的猜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有的猜想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有的猜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力、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和浸入液体的深度等有关;有的同学猜想不着边际。对于这些同学,我们老师就要正确对待,不能讽刺挖苦,应当尊重他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引导他们分析总结。这样既启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又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既有知识信息的传递,又有个人情感的交流,师生个体完全处于一种自然平等的状态,使课堂成为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活动场所。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去感染学生,用情去打动学生,真正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平等、和谐。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是创建课堂教学自然氛围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从而在自然的课堂氛围下实现其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总之,让知识和技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是我们教师的永远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转变教学模式,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更加理性思考,课堂也会变得精彩有趣,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硬度的测试方法和应用下一篇:防治校园欺凌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