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简报

2024-04-09

防治校园欺凌简报(精选14篇)

篇1:防治校园欺凌简报

中水镇出水民族小学2017年春季学期

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简报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中水镇出水民族小学

2017年4月

“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

中水镇出水民族小学

2017年4月25日

为防止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发生,出水民族小学开展了“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主题教育,确保校园师生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

学校开展了防治中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安全专题会议。

“如果受到暴力欺凌,我们该怎么办?”各班主任老师对此给全校学生进行了专题讲解,统一了认识,提高防校园暴力欺凌的安全意识。

各班利用班会课组织召开“珍爱生命,远离校园暴力欺凌”主题

班会,通过课件展示方式,围绕身边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宣传,让学

板报、国旗下的讲话等渠道开展“远离校园暴力,争当文明学生”主

题宣传,营造全员参与远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良好氛围;出台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治理的方案,制定了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设置反暴力欺凌举报信箱,发放匿名问卷调查,以及时掌握、防治校园欺凌行为。

各班主任对学生举行了排查,经排查,我校无严重不良行为学生。

此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勇于拒绝校园欺凌,增强友爱互助意识,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篇2:防治校园欺凌简报

——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简报

近年来,省内外校园欺凌事件(主要表现为:谩骂、嘲笑、戏弄、辱骂、起绰号、殴打、名誉诋毁、破坏物品、敲诈勒索、心理伤害、传播消极谣言和闲话、结识小帮派、小团体等行为)时有报道,场面极端恶劣,给社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根据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精神,为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学校于2016年5月16日-5月20 日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

一、加强领导,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长:万忠华

副组长:周小研 卢成林

成员:辜松柏 曾祥平黄海军 杨俊松 代旭 张玲 柏世元 王伟琼 李思维 周魏 张含彬 古建伟 全体班主任

二、积极动员,营造浓厚的治理氛围。

5月16日,学校举行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启动仪式,学校安全处主任黄海军宣读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学生代表15级建筑2班付小琴给全校同学发出了倡议,随后,进行了千人签字承诺,最后,学校副校长周小研做了动员讲话。

三、加强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5月17日,学校安全处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班主任专题培训。

5月19日,邀请学校法律顾问四川运逵律师事务所匡文喜律师给全校师生开展了一场法治专题讲座。匡律师运用生动详实的案例给同学们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同时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知识。

5月20日,各班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主题班会。认真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篇3:构建文明校园,杜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事件频频见诸媒体。提起校园欺凌,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轰动一时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并施虐同胞案,涉案3人在达成认罪减刑协议的背景下,被判6到13年监禁,而且在服刑期满后将被驱逐出美国。而被判决者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却认为,法官口中的“校园欺凌”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抱怨美国法律判得太重。更有意思的是,案发后居然有位涉案学生的父亲试图贿赂受害人,想私下以金钱摆平此事,也被警方逮捕吃上官司。这个案件,引爆了中国教育界对校园欺凌的思考。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刷新观念,积极营造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及时扼杀校园欺凌的“苗头”。

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泛滥原因透析

1.多元价值观导致对权钱的膜拜与对人权的漠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利益多元化催生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集中显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失范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权力、地位、金钱、颜值受到追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渐趋式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被利益关系所取代,人情变得淡漠,社会公德受到挑战,做好人的空间受到挤压,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对金钱、权力的膜拜盛于对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中国留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在美国人眼里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可判终身监禁,可在中国的学生和家长的眼中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而已。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主要是批评教育,最多是赔钱了事。被害者合法的人身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能够提供的保护却严重缺失。相反,对于施害者的事后惩处,往往显得更加人性化,从轻发落,孩子接受教育,家长赔钱免责。

2.家庭养育形式造就的性格缺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4+2+1”的家庭结构形式是当前90后、00后孩子典型的家庭结构形式,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层层的保护网中,这张网呵护着孩子童年的成长,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孩子生活在家庭王国中,受到层层保护,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于是,一切的付出都开始扭曲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支出。这种培养模式慢慢地使孩子养成自私与冷酷的个性,使得孩子在遇到冲突时不能理性解决,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家长们也担心孩子在外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出于一种保护的本能,往往会要求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敢于出击,不要退缩,以免吃了眼前亏。这在思想意识上对子女的欺凌行为起怂恿和默许的作用,从而间接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多。

3.教师权威的丧失与教育惩戒手段的削弱。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家长们的民主法治观念不断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已被家长们抛弃。而且,家长要求老师们也要与时俱进,教师们必须懂得如何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家长们投诉,“吃不了兜着走”,身败名裂。“严师出高徒”逐渐丧失了市场。教育作为民生的热点话题被社会广泛关注,教育民主遭到哄抬,社会各界都热衷于对教育指指点点,媒体对校园里的那点事格外敏感,教育的神圣外衣被记者尖刻的语言和家长挑剔的眼光撕得支离破碎,“师道”尊严扫地。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起来。当教育民主泛滥之后,学校和老师不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十恶不赦。当教育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后,教育也就只剩下了“教育”。当高悬在学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被摘除之后,小霸王们的任性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使得猥亵和暴力都变得无所畏惧,并在惩戒手段的日益退缩中越发强大起来,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学校秩序。

4.学校救助手段的无力与江湖文化的盛行。随着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和家长维权意识的加强,对孩子们的呵护从家庭延伸到了校园,学校不再轻易责罚学生,孩子们赢得了放纵的空间。但是,在孩子们的江湖世界里,相互碰撞也是在所难免。同学之间发生纷争如何解决?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帮助解决成了一种无能的体现。随着教师的权威被推翻,大多数情况下,求助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报复。当学校无法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时,学生们会依照自己的经验,用从电视、网络上学来的方法,通过“江湖决战”来解决问题。在孩子们的江湖世界里盛行江湖规则,通过强权来获取尊严并替代老师权威。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信奉这种江湖规则。在此信仰的操纵下,学生间的纷争便有了新的“处理条例”,力量、财富和容貌等世俗社会用来评价判断人的地位的标准,成了这新的“处理条例”的基础,也成了裁定问题归属的新权威。这种江湖式的争端解决机制抛开了解决纷争时该走的正道,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发展到类似江湖纷争的地步,使得单纯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恐怖江湖的阴云。

5.歪曲的成才观助长了畸形心态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政府、学校、家长对升学率的崇拜导致很多学校对分数的崇拜,学生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且成绩好往往一好百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被淡化。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心,差生们内心希望获得成功的渴望与老师赋予他们的赢得成功的机会形成巨大的离差,他们会试图寻求机会,往往通过欺凌行为来证明他们的存在。

信息时代孩子接受的信息越多,和家长的思想隔阂往往就越深。这种隔阂,本质上是两代人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相互冲突。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和品行上都出类拔萃,但这离不开家长的精心养育。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只是尽了养的义务,并没有尽到育的责任。家长往往通过物质的补偿或放任孩子更多的自由,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许可甚至纵容,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自私与任性,助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

三、构建文明校园,探寻治理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1.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治校园欺凌的治本之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国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就特别重视从根源上来寻找解决之道。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进行善良教育。而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民族,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崇尚“仁、爱”思想。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诚信、友善,助人为乐,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从小教育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要乐于帮助他人尤其要帮助弱小者。助人为荣、欺人为耻,培养孩子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2.完善学校安全法律,严格立法惩治。法律是受害者最后一道“护身符”。立法不会彻底消除校园欺凌现象,但是却可以让欺凌者付出惨重的代价,从而起到警示作用。正如美国防控校园欺凌的严格立法足以震慑那些极为放纵的欺凌者。而相比美国法律对校园欺凌的严刑酷法,目前中国法律对施暴孩子的行为要包容得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过轻。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豁免,对施暴者过于宽容,对受害者的保护受到漠视。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防控校园欺凌的学校安全法律,采取严格的立法惩治措施,是治理校园欺凌的最重要手段。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规,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司法等的职责.同时尽快出台新的不良少年教育条例,对不适宜一般学校教育的学生依法进行专门强制教育;司法机关应加大对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各方形成合力,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法律制度,使之既能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能有力打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3.给学生一根红线,给老师一把戒尺。教育不是万能的。面对信奉暴力的校园欺凌,老师的空洞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必须还给教师一把戒尺,赋予学校一定的惩戒职能。当某些行为超越规定的红线时,必须让那些施暴者得到应有的处罚。社会对孩子们的过度宽容导致某些人放纵任性,称霸校园,欺凌同学。哪怕是十恶不赦,也被看成只是孩子的不懂事,批评教育了事。老师们苦口婆心的教育成为欺凌者称霸校园快意的陪衬。因此,应该为学生设置一根红线,对于校园暴力到达一定程度的,学校有权采取措施处罚,严重的可以开除,送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对于侵犯人权、触犯法律的欺凌者要接受法律的惩罚。教育与惩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筑起校园安全的篱笆墙。要强化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他人关爱,培养正义感,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学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回归教育的本质,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评价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发展特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志愿者活动,学校要予以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使拥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学生们拥有自信。

学校要强化校园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相关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相应的安全、法律知识,懂得安全防范措施,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身的权利。对教师也要培训如何处理欺凌事件。提高校园的安全保卫措施,制定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学校要坚持“对欺凌现象零容忍”。也绝不允许无视欺凌行为的态度。要进行广泛宣传,学校会根据情况对校园欺凌采取包括开除学籍等在内的严肃处理方式。

还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5.家校合作,多管齐下。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家庭。家庭的教育与熏陶至关重要,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要富有爱心,帮助他人,要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每个家长都必须认识到,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学会对善恶的判断,树立正义感、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弱者的勇气。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教育子女,当遭遇欺凌行为时,不要沉默,不要以暴制暴,要迅速报告家长和老师,共同解决。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作为监护人也要明确责任。当学生发生欺凌事件时,不光对欺凌者要进行处罚,对家长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因为家长没有尽到监护教育的责任。

篇4: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与趋势

1.日益低龄化

据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调研显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已由初高中,逐渐转向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二年级的25.1%逐步下降到六年级的17.5%;而到初中三年级则进一步下降到10.4%。

2.日益扩大化

一是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年龄区间的扩大。二是涉及人数不断上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总量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欺凌问题。近几年的调查报道表明,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三是单一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的人数有所增加。近年来,校园欺凌的形式多以群体性欺凌发生,往往是数名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侵害。实施欺凌的人员除与被欺凌者有直接矛盾冲突外,有时还包括一些无关人员。

3.日益严重化

校园欺凌的程度日益严重化主要体现在欺凌的手段和造成的后果上。近些年,被各种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有所增加。侵害被欺凌者的手段已经不再止于简单的言语侮辱或轻度的肢体冲突,手段愈加凶残、程度不断加重,如:下跪、掌掴、殴打、喝尿等,还出现了拍摄被欺负者的裸体照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甚至还有轮奸事件的发生。

欺凌手段的加重,随之带来的是对被欺凌者更大的伤害。首先是身体上的伤害,很多人遭到了欺凌者长时间殴打,造成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骨折,严重的导致器官损毁被摘除,甚至危及生命。其次是心理上的创伤,相比于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往往更加长久,并且不易察觉,还会影响到受欺凌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出现以下后果: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滑;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愿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甚至逃学;出现情绪抑郁、焦虑等相关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做噩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自杀。

二、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校园欺凌的早期干预中,中国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其实是十分可取的。我们不必对孩子之间发生的轻度攻击行为和冲突事件太过大惊小怪,因为通常它和成人世界的欺侮现象有着质的差别。对此,既不能轻视,也无须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过分夸大。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教师在看待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要急于对事件定性,并采取单一、片面的手段加以处置。要尽量详细了解事件的经过和欺凌背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要致力于淡化卷入人际冲突学生的“欺侮”和“受欺侮”意识。有时候,孩子本身对事情的严重性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反而是教师的强调增加了他们的敏感性。通常,教师有意无意间树立的一些反面“榜样”,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之间发生的攻击和冲突事件转化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强化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交流、表演、讨论,启发学生去感知和理解同伴的真实目的、需要和情感。比如说,有的男同学会经常拽某女同学的头发,或者故意触碰某女同学,如果这位女生能够意识到他很有可能是在向自己示好,或只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那么,她就会体谅对方,不把这种招惹简单地理解为“欺侮”。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交往体验,比如动员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学习功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这样的体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风气,也是为了消除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现象。因为高年级学生“欺侮”小同学,有时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一种心理优势。在帮助低年级同学的过程中,他们一旦体验到身为哥哥或姐姐的权威感、力量感和自豪感,就会逐渐放弃“攻击”“欺侮”等做法。

2.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尤其是同辈关系的恶化,是校园欺凌的一大隐患。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同伴之间相互谅解、互助友爱、和谐共处。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人与人之间,差异是表面的,相似性是深层的,这种相似性或共性,能够使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具备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有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要让学生接受这种观念,并自己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品格,而我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体会到快乐。为此,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是学会尊重。尊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也是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首要准则。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性、尊严、人格特征和需要等,只有让尊重成为一个群体中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带来和谐。三是学会宽容。宽容是对自由价值的尊重,是对他人行为本质上的包容、肯定与支持,是包容他人在言论、人格、选择等基本权利上的自主性特质,允许无人格冲击的对抗与辩护,每个个体都能在法律与社会道德底线许可的范围内,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不被误解和责罚。教师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自己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宽容意识。

3.建立科学的惩戒机制

目前,我国仍缺乏专门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法规,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无所适从。今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可见,制度建设也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篇5: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简报

简报一:

为了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0月10日,遂宁经开区北固中学举行“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在会上,校长李太荣明确指出“校园欺凌”是一种暴力行为!

李太荣以集体校会的形式向全体师生讲读了“校园欺凌”的涵义。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对方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李太荣还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形象而生动的诠释了生活和学习中哪些属于欺凌行为。比如:给受害者取侮辱性的绰号;对受害者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或是身体或是物件;干涉或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服等,并对受害者进行嘲笑等心理伤害行为;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画侮辱画等都属于欺凌行为。

最后,李太荣语重心长的向全校师生们讲解发生暴力时,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记住三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应对暴力,临危不乱;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通过本次“防校园欺凌”主题会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孩子们可以开心学习,教师们可以安心工作,家长们可以放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读书。

简报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前期做了大量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10月10日,长清一中初中部各班级利用班会课时间召开了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

本次主题班会由学校教育处统一部署,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再适当增加内容要点和相关图片链接进行讲解。全校三个年级共40个教学班统一利用当天下午班会课时间进行宣讲。由于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同学们很受教益。好些有经验的班主任还结合近年来发生在区内外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剖析,让同学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同学们之间应当相互包容,才能创造利人利己的和谐环境才能构建和谐校园。班会结束后,很多同学表示,这次主题班会受益匪浅,将主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中,为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

自今年6月份开始,长清一中初中部按照上级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反对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学校通过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制度预案、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公开举报电话、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简报三:

9月30日下午,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中心校以“杜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组织各班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活动。

全校31个班均以PPT课件展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通过PPT图片、文字展示,生动、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们宣传、介绍了“什么是欺凌”、“怎样预防欺凌”等内容。随后,各班围绕“如何杜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这个话题踊跃发言,展开激烈讨论和争论。并以编创“三字歌”、画画、宣传口号等形式,加入到“反欺凌,建和谐校园”的活动之中。

篇6:防治校园欺凌简报

预防校园暴力

防范校园欺凌

校园本应是社会最文明和谐的地方,可近年来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逐渐增多。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

校园欺凌的形式,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校园欺凌的现象,不仅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让老师、家长的心情也都非常沉重。针对校园欺凌,我校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来抓。

近期,为更好地巩固我校此项工作一直以来的良好效果,我们再次开展了以“预防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活

各班级召开“防欺凌”主题班会。班主任分别向孩子们讲述了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有哪些、以及面对校园欺凌应该如何应对等等。

主题班会课后,孩子们制作了“预防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手抄报。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学会与人和谐友好相处,与同学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遭受到校园欺凌,要注意防范;如果遭受到了校园欺凌,不能选择沉默,要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警察等寻求帮助。

愿全社会共同携手,每个人都能做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宽容友善之人,反对校

园欺凌,远离暴力,共建友善和谐的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篇7:“反校园欺凌”宣讲活动简报

讲座中,韩庆鹏从发生在校园的小事讲起,结合任城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未成年人犯罪的成长经历、发案原因和处理结果,引导未成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进一步强化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未检部门干警则向同学们讲述了校园暴力表现、危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抵制校园欺凌。

讲座后,检校双方还就法治教育、治安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座谈交流,检察干警敦促学校严格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篇8:根治校园欺凌需多方发力

所谓欺凌,一般来说是指强势个体对弱势个体持续施行的、故意的攻击性行为。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包括推搡、敲打等“身体欺凌”,也包括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等“言语欺凌”,还包括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排斥等形式使受害者处于不利处境的“关系欺凌”。

拂去校园暴力欺凌的重重阴霾,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失守、偏颇,学校教育的错位、失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诱导及法律法规的盲区是校园欺凌背后的主要推手。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联手、共同发力,从政策和立法、管理和教育等方面作出努力,从而构建起青少年教育的立体网络,为校园安全撑起保护伞。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是孩子性格、品格、人格形成的“标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因此,平日里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遵纪守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时时处处为孩子立身示范;多陪伴、多指导、多关爱、多沟通、多谦让,营造幸福温馨的港湾,时时处处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勤于学习法律法规、教育理论,为人处世理智、平和、公正、正派,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时时处处对孩子言传身教。

学校是孩子求知的乐园。预防校园欺凌,离不开校园。教书育人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需加强学生的管理教育。教育是一个促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本身应当具有规范性。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违纪和越轨行为,教师应当履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义务。教育立法应当赋予校长和教师必要的惩戒权利,通过他律机制,引导和规范学生发展,预防、消除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齐开全开足课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加强德育、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的方式,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减少偏激行为;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视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把不落下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把学校办成所有孩子成长的学园、花园、乐园。

文明的社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校园欺凌是社会暴力的一种投影。如果社会上有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逆流,那么个别孩子就会模仿。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反对校园欺凌法的法规,就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和范围,学校、社区、家庭在消除校园欺凌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等内容作出规定,为消除校园欺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影视、报刊、网络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氛围;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联防,学校周边及学生经常走的路线,监控尽可能全覆盖,既可以预防,又可以为事后取证提供保障;为学校选配法制校长,经常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大对欺凌行为的惩治力度。

篇9:多管齐下防治校园欺凌

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校园欺凌呢?

一、内外结合,三层普教

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是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我们的法治教育实行“内外结合,三层普教”。“内外结合”,即在学校内由政治教师课堂讲授,德育处主任专题讲座;外部邀请律师、检察官、法官到校给学生作报告。“三层普教”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法治教育,努力使学校、家庭、社会互相融合,齐抓共管。

二、制度先行,常规管理

我们采取制度化和常规化措施。“制度化”,就是依据相关法律制定学校的反欺凌政策。学校出台了《学生违纪处罚条例》,对不同形式欺辱同学的行为施行不同的处罚;班级制定班级公约和纪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课堂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激励性评价。“常规化”,即宣传法治教育内容和学校处罚条例;对全体教师进行反欺凌培训,让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欺凌行为;班主任召开反欺凌主题班会;学校专门召开有针对性的家长座谈会,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这些活动要定期开展,确保反欺凌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三、内外有别,惩处有度

学校平时实行“内外有别,惩处有度”的原则,如果是学校内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不严重或者非有意的,一般执行《学生违纪处罚条例》,以惩处的方式进行教育;对故意恃强凌弱、组织多人围殴同学者,则处以记大过、保留学籍加强教育等处罚;若造成轻微伤害,则要求施暴者及其家长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已构成伤害罪的则交由派出所处理。如果是校外不良青年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附近欺凌学生,学校直接报警,由司法机关依法进行惩处,决不姑息。

由于初中生尚未成年,只能以教育批评为主,如果惩罚措施把握不当或者力度不够,就有可能导致被伤害者遭到二次伤害。为此,学校执行同类伤害惩处累加的原则加以震慑。同时,对施暴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如邀请派出所民警找其谈话;对被欺凌的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和有效的保护。学校还安装了摄像头,增加教师巡查,加强对厕所、寝室、楼后等特定地点及特别时间段(下课、晚上熄灯前等)的检查,对欺凌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处罚。

四、立德树人,文化引导

我们有意识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主题是“立德树人”,校徽是篆体“德”字。我们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以君子“五美”(温、良、恭、俭、让)为经,以君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纬,分年级各有侧重进行教育,如七年级侧重于习惯养成、八年级侧重于品德修炼、九年级侧重于目标励志,辅之以学校的“美德少年”“魅力之星”评选,力求使学生品德修炼上有标准、行为习惯养成有规范。

篇10:防治校园欺凌简报

预防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

为防止欺凌事件发生,创建和谐校园,切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20 年 11 月 16 日,明德中心学校利用升旗仪式认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七年级(4)班刘璇同学在国旗下发表了以“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勇敢地向校园欺凌说“不”,为共建和谐校园尽一份力。半岗镇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蔡庆军就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发表讲话,他从校园欺凌

行为、校园欺凌类型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等方面详细解读,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当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做等内容。

半岗镇中心学校校长孙振作总结发言,他强调,全体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理性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克制不良行为。

各班要做好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时时防范校园暴力和欺凌事故发生,家校协力密切配合,共建和谐平安校园。

学校还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预防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经验之路,为校园安全保驾

护航!

篇11:反校园欺凌法治宣传活动简报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集美中学,为该校800余名中学生及家长开展一堂以反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

活动现场,检察官以小说人物“欧阳锋”、“任我行”等角色为主角,为校园欺凌可能涉及的罪名、犯罪情境、防范措施及相应的救济途径,用案例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在活动尾声,青年检察官还现场自弹自唱改编后的歌曲《青春修炼手册(检察版)》,将犯罪预防与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们喜爱且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获得在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截至日前,该院今年先后开展21场“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听众达到8000余人。

篇12:防治校园欺凌简报

报 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活动简报 1近日,**小学集中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精心布置,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形成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强调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和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禁止外来人员入校等制度。通过会议的传达,让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会后要求各班主任结合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欺凌,怎样预防欺凌,教育学生要珍惜友谊,不以大欺小,不以强欺弱,要与人为善、互相帮助、远离欺凌、加强自我保护。

二是强化法制教育。该校通过聘请**市**镇交警中队中队长法制副校长***、**镇派出所民警法制辅导员***到校作法制报告的形式,集中开展违法行为构成、行为规范养成、心理健康、防止不法侵害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珍爱生命、远离暴力。

三是抓安全管理,除患于未然。学校每个周末、节假日学生返校都要进行违禁品的清查工作,一经发现,立即收缴,并加强教育;政教处不定期邀请勐罕镇派出所民警对学生宿舍、教室进行违禁品收缴,及时遏制不良因素对校园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加强安全管控,严格进出校门登记制度,仔细不定期检修校园监控系;核对校门出入人员身份,并做好信息记录小时不间断监控,切实筑牢校园欺凌防 24 统,对校园重点区域实施火墙。

四是班级落实“四个学习”:学习《弘扬正义正气,杜绝校园暴力》,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掌握与校园暴力作斗争的方法与技能,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正义的正能量学习《不准结伙抱团,严防校园暴力》,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和家长的职能,有效防控校学习《三禁两不,

十不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园暴力学习《青少年常见的犯罪行为及处罚》,以达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

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通过摸排学生情况,确立留守儿童、离异子女及性格缺陷、有暴力倾向等重点学生管理教育对象,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教育疏导作用,定期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关怀,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与人为善的处事观和交友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

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

报 防止校园欺凌主题活动简报 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心学校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整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依照学校有关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9 月 22 日六年级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首先,班主任给学生讲述了什么是校园欺凌,让学生反思自己身边是否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结合具体事例阐述了为什么要治理校园欺凌;作为学生如何做好防范,假如遭遇欺凌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学生懂得在遇到校园暴力时如何求救。其次,班主任老师播放了校园欺凌的典型事例,学生们观看了有关“校园欺凌”视频,通过视频画面和讲解,了解了校园欺凌给同学们造成的伤害及其恶果;结合身边的事例,网络报道等,班主任再次加强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呼吁每一位在校生从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欺凌说不,用统一的决心,反对校园欺凌。

通过此次主题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了文明守纪意识,提高了抵制和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 学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教育活动报 简报 3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校园安全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整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依照区教育局近期安全工作安排,我校从实际出发,12 月 13 日我校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警示教育大会。会议由政教主任主持。

会上,政教主任从什么是校园欺凌;为什么要治理校园欺凌;遭遇欺凌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方面作了细致的讲解。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身边是否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以增强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程度,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

会上,综治办主任对学生进行了预防校园欺凌知识讲座。他结合身边的事例,网络报道事例阐述了校园欺凌的危害。同时,结合《治安处罚条例》和《刑法》相关条例,讲解了发生校园欺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会上还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校园欺凌”视频,通过视频画面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校园欺凌给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及其给欺凌者造成的恶果。

最后,学校团支部向学生发出《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倡仪,呼吁每一位在校生从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欺凌说不的决心,反对校园欺凌。要求同学们提高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增强抵制

校园暴力的能力,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人生观,掊养良好兴趣、陶冶情操,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篇13: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防控探析

一、完善校园欺凌法律规则: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保障

校园欺凌行为是影响在校学生特别是相对弱势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有加重发展趋势。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女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频频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暴力倾向严重,并借助网络炫耀传播。[1]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在各地频频发生,一次又一次牵动社会的神经、刺痛人们的心。一幕幕校园暴力触目惊心,其情节之恶劣、手段之残忍、画面之血腥,令人瞠目结舌。[2]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惩治不力,但从更深层来看,主要还是因为我国还未能制定出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由于特别法律的缺乏,不仅对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难以认定,而且面对发生的恶性校园欺凌行为,校方和相关职能部门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不知如何惩处。因此,为了更有效和有力地惩治校园欺凌行为,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校园环境,迫切需要国家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立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校方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校园立法,更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防控仍然停留在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和政府专项督导。我国法律与青少年相关的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而这两部法主要是从保护主体和控制不良行为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因此,难以达到抑制校园欺凌行为的目的。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规定,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一界定明确了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及特征,但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专项治理的色彩,外延较窄。由于“伤害”不仅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如精神、心灵的伤害,这就带来判断依据问题。另外,专项治理从来都只是阶段性的,而校园欺凌现象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因此,采取专项式的治理是无法达到完全控制和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目的的。以此看来,我国迫切需要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专门立法。

从各国及相关地区的情况来看,加强校园欺凌方面的立法是大趋势。挪威在2002年8月,由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向欺凌宣战,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3]美国各州基本上都有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其中新泽西州制定的《反欺凌法》非常完善,从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处理程序、法律责任以及相关主体的现职都规定得非常详细。英国的立法则更加精细,2003年11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出版了《反欺凌行动宪章》,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同年,教育标准局(OFSTED)发表《欺凌:中学的有效行动》,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发挥学生的参与、与家长密切配合、地方教育当局支持、加强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内容。[4]我国台湾地区也制定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

概而言之,面对持久而又难以有效抑制的校园欺凌行为,我国需要制定防制校园欺凌法。在立法的内容设定上,必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惩治,而是通过惩治欺凌行为,创建和维系一个让每个学生的权利都得到尊重、人人都免受歧视和欺凌、彼此相互关心与尊重的学校环境。二是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以及构成要件。要实现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目的,首要的必须识别该类行为,因此,法律的规定必须做到概念清晰、构成要件明确。三是明确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责任主体以及各自的职责范围,这样才能使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得到及时处理,避免后果的延续和扩大。四是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当行为主体实施了欺凌行为后,或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或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然而,经济赔偿责任由监护人实际承担,而我国刑法对青少年犯罪给予了特别保护,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罚原则,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14-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而且也只针对性质特别严重、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行为才给予刑事处罚。对其他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虽说可以送其到工读学校接受教育,但这种情况几率非常之低,客观上无法实现抑制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效果。为此,需要加强学校对欺凌行为的处理权,同时相应地调整刑法中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标准。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法律规则体系,才能为预防和控制校园欺凌现象提供法律保障,才能从法律角度最大限度地挤压校园欺凌行为的生存空间。

二、构建处罚体系:提高校园欺凌法律的威慑力

法律如果缺少相配套的罚则,即使校园欺凌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行为人也不会受到处罚,那样的话,制定出来的法律就不可能具有威慑力,也就不会被人们所遵守。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制定的校园欺凌法律,应根据校园欺凌行为造成的不同后果,规定与行为危害程度相适应的处罚。现阶段导致校园欺凌现象有加重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制定与欺凌行为性质相适应的处罚规则。如对于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更多的是由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发生实际伤害后果的,由监护人承担经济赔偿。

为了更好地强化法律的震慑力,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法必须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及行为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这一点上,根据行为人实施的欺凌行为所发生的实际后果,欺凌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即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即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欺凌行为触犯了刑法的规定,达到刑法规定的法定后果所需承担的责任。要注意的是,校园欺凌行为通常是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的,属于共同犯罪,这种情况要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将行为人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不过,由于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特别保护的原则,而且也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的等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因此,实际上年龄小于16周岁的中小学生实行校园欺凌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情况很少。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人实际成熟年龄的提前,人的认知能力也相应提高,现行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已经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完全可以适当降低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未成年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更大的威慑作用。

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欺凌行为造成了被欺凌人人身或财产上的伤害时所需要承担的民事上的责任。欺凌人承担的民事责任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处理,如果欺凌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替代承担;如果未成年欺凌者有自己财产的,先由其财产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当欺凌是由数个欺凌者共同实施时,则每一个欺凌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是数个欺凌者分别实施欺凌,造成同一损害,则承担按份责任;能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责任,无法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5]

行政责任是指欺凌人实施的欺凌行为情节严重,但不构成犯罪时所承担的治安管理处罚责任。虽然我国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受治安管理处罚,但这种情况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需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不因受到了行政上的处罚就能免责。

除了要严格追究校园欺凌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外,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还要强化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部门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如果直接责任人员未尽到相应的监管责任,即未能尽到及时报告、干预、制止责任,致使本可避免的欺凌行为发生,则应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刑事、民事和行政上的责任,只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校园欺凌行为应承担的责任。但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更多的是情节未达到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因此仅仅强调校园欺凌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是不够的,作为惩罚规则体系,还应特别强化学校的处罚权。只有这样,才能对那些情节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治,才能使每次校园欺凌行为得到及时处理,有效遏制行为人实施欺凌行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挤压校园欺凌行为生存空间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在处理欺凌行为上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从我国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分权来看,学校只能给予学生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分,这种处分方式对那些情节相对严重又未达到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校园欺凌行为人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威慑力。为此,笔者建议,除了规定学校可以对欺凌行为人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应赋予学校责令该类学生停学处理权,停学措施一般不得超过一周,同时半年内停学处理不得超过三次。停学措施在国外是有应用的,如瑞典的《学校法》就详细地规定了对校园欺凌行为人给予这种处分。

三、建立综合防控机制:强化社会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责任意识

校园欺凌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引起的综合现象,因此,预防和控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最好途径是联合多方力量,形成政府、社会(主要是学校附近的社区)和学校的合力,且三方在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举措上要相互配合。为了使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最大化,法律不仅应明确各方的责任,还要规定三方联动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对校园欺凌行为立法的国家都很重视发挥多方联动的作用。

如,瑞典的《学校法》对学校层面的防控就作出这样的要求:召开由校长、教师、心理学家、社会福祉学家、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全校会议,共同研讨校园欺凌问题,制订长期预防计划;学校完善课间和午休时的监督方法,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发现欺凌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为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治疗,探索解决方案;定期召开家长会,由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研讨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教师之间结成预防和应对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6]英国的法律对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责任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中央政府负责反欺凌立法并制定具体的反校园欺凌的策略措施,对欺凌现象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进行反欺凌宣传;地方政府则负责监督本地区学校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并制定本地区的反校园欺凌战略;就学校而言,目前英国多数中小学都专门制定了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还关注其校外表现;作为家长,要善于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一旦出现欺凌问题,家长需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处理。[4]其他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立法的国家情况大体类似。

笔者认为,我国反校园欺凌联动机制的建构也应从三方面落实。其一,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反欺凌的法律,组织相关部门和学校开展校园欺凌现象的专项调研,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反校园欺凌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提高认识。其二,地方政府则监督学校具体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并可以创立一个专门的“校园欺凌预防基金”,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拨付,同时也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基金主要用于校园反欺凌培训、优良校园环境建设和对被欺凌人受到伤害的适当补偿。其三,要把反校园欺凌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督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反校园欺凌工作,协调各学校反欺凌专家和校园安全小组之间的关系,对各学校的反校园欺凌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及时收集本地区各学校发生的校园欺凌相关数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汇报,以此强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

学校应当成立由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学校代表组成的专门的校园安全小组,校园安全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近期学校反欺凌行为的重点工作,并制定具体的反校园欺凌工作策略。校园安全小组负责本校教师反欺凌方面的业务培训。学校要任命一名负责校园反欺凌行为的专家,向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宣传校园反欺凌的知识以及预防欺凌行为的技能,并接受社区群众、家长和学生对各种欺凌行为的举报,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

学校对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在接收到举报后,要在规定的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对于超出学校处理权限的,即要追究欺凌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也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并提供具体材料。

只有防控校园欺凌行为的各责任主体严守职责,才能使校园欺凌行为无所遁形;也只有这样,良好的校园氛围才能形成。

四、创立特别司法制度:让欺凌人更好地回归校园和社会

制定学校反欺凌专门法律、建立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罚体系以及预防和控制机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使每个校园欺凌行为都得到严肃处理,让实施欺凌行为的人受到相应的惩处,挤压校园欺凌行为的生存空间。不过,从惩治校园欺凌行为的最终目标来说,对校园欺凌行为实行“零容忍原则”(即指对发生的每个校园欺凌行为都给予及时处理)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让欺凌行为人回归校园,成年后能正常回归社会。这种理念与我国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向坚持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是一致的。根据标签理论,行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中产生一种印记——我就是这样一类人。客观上,生活周围的人也会对行为人进行这样的归类,由此而导致行为人产生反社会心理。现实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时候通过惩罚制裁了欺凌者,制止了一种欺凌行为,却又导致另一种欺凌的出现。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欺凌行为不要处理,而是说,对于发生了严重后果的校园欺凌行为,我国要创立一套特别的司法制度,目的是为了让校园欺凌行为人受到处罚后,能够更好地回归。也只有这样,处罚才有价值。

首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行为人建立恢复性司法制度。恢复性司法信守这样一种理念,即“违规或犯罪行为均是由人与人,或团体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要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并同时建立长远之人际合作关系,我们必须利用复和调解手法使受害人、犯事者及他们身处之社区团体恢复其原来的状态”。[8]具体来说,就是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严重后果时,由司法机关负责人组织校园欺凌行为人、受欺凌人以及学校代表一起讨论事件的处理办法,由欺凌人及其家长提出对被欺凌人的补偿提议,被欺凌人可以提出补偿要求,在双方达到协议的前提下,再由欺凌行为者作书面悔改记录,并公开向被欺凌人道歉,最后欺凌人真心悔改,被欺凌人及其家属也原谅其行为。

应该说,在校园欺凌案件中使用恢复性司法制度是可行的,因为在校学生可塑性大,只要他们真心认识到行为的性质,一般都会主动争取改正;从另一个层面说,欺凌行为人本身也是另一种程度的受害者,这类人往往是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产生了不良行为。从恢复性司法本身的功能来看,其作用非常突出:第一,它重视受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受害人为重心的恢复性措施要求,通过赔偿和补偿受害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恢复社会的支持,恢复安全感,使其有公义被维持的感觉,以恢复受害人原来的状态”。第二,“恢复性措施要求本着悔其罪、爱其人的思想,通过重新整合侵害者的羞耻心,使其真诚悔悟,改过自新”。第三,它鼓励人际关系的修和。“复和措施强调,‘冲突是由双方引起的;关系永久破裂将使问题恶化;调解可让双方真诚交流,是解决的出路;犯事者要经历认知过程;复和关系是代表恢复本来的状态的过程’。”[9]

其次,可以创立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前科撤销制度。我国现行司法制度尚未采取前科撤销制度,行为人一旦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只要处理后,最终都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之中。这种处理方式强调以惩罚来阻吓违法犯罪。但实践证明,这种报应式的处罚模式会给行为人烙下浓重的心理阴影,当其渴望回归现实却得不到公平对待时,往往又会重蹈覆辙。正如前面所说,处罚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让校园欺凌人能够更好地回归。基于此,针对中小学生实行的校园欺凌行为创立前科撤销制度是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可以规定:如果欺凌行为人接受处罚后,一年内不再犯的,经行为人申请,校园安全小组考核属实后,可以给予撤销处理的决定;如果校园欺凌行为人受到处罚后,一年内再犯的,撤销其前科的考核期限应延长至两年甚至三年,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决定。※

参考文献

[1]郑明达,艾福梅等.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2015(16).

[2]胡卫.治理校园欺凌重在健全法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6-05-24.

[3]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2).

[4][7]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1).

[5]江水长.建立惩治校园欺凌的法律机制.[J].中国德育,2016(6).

[6]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A).

[8]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94.

篇14:沈旭:让校园告别“校园欺凌”

陕西西安郊区的一所学校里,两个初一学生由打闹升级的“战斗”一触即发,其中一人忽然将攥紧的拳头停在空中,亮出手腕上绿色的手环,手环上写着这句话。

“战斗”霎时偃旗息鼓。 两个学生分别冷静下来,尝试着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对方进行沟通。

沈旭很开心看到这样的结果。这个由她和团队投入三年精力开发的“减低校园欺凌”公益项目正显现出成效。

从2002年就投身公益事业的沈旭喜欢不断创新和探索。她曾任绿网总协调人,后参与乐施会以戏剧方式推广的发展教育项目,还报名参加为期3年的华德福教育小学资质培训,创办灵动珊瑚教育工作室,致力于艺术和治疗性教育启发,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2011年入选南都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成为沈旭公益事业的转折点。评选过程中,她被南都基金会监事何进的一句话点醒:“教育不是技术。适当的时候,应该跳出机构的发展,来看这个领域的发展。”

其后,“银杏伙伴成长计划”评委之一、陕西妇源汇中心主任高小贤推荐沈旭加入该机构与国际计划在陕西开展的“减低校园欺凌”项目。“对于校园欺凌,我也关注了很长时间,当时看到这个项目时,非常高兴,很想去尝试。”沈旭告诉《中国慈善家》。

校园欺凌涵盖广泛,包括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等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使用暴力,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考虑到如果一开始就介入老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对老师和学生的冲击会很大,而介入学生之间,提升孩子行为意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减轻老师的压力,沈旭决定首先从减少学生间的校园欺凌行为着手。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在宿舍屡屡被六年级女生抽巴掌,连续一个学期下来,不曾告诉家长和老师。这并非个例。“校园欺凌是孩子之间的以大欺小或是权利不对等,比如利用身高、心理、成绩上的优势进行欺负,还有些是恶意伤害,很容易在隐蔽的地方发生,如厕所、食堂、宿舍等地方。”

遭遇欺凌的孩子会受到很大伤害,性格也受到影响。但是沈旭发现,孩子们普遍认为这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她意识到,要告诉孩子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即这样的事情不需要有。”对那些被欺负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而对于那些欺负人的孩子,“他们有一些普遍的特质,如不被关注,想被爱,想变得更自信,我们要告诉他,怎样才是更强大、更棒的人。”

沈旭和团队耐心地指导老师们如何去识别,去跟两方不同的群体对话。她建议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欺负者和被欺负者有时可能是同一个孩子。

因为在戏剧教育方面的得心应手,沈旭一开始在这一项目中采用了很多艺术性教育的内容。虽然觉得新鲜有趣,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觉得很难,硬性规定的60小时课程成为他们不得不“交差”的工作量。

沈旭和团队伙伴们意识到这件事不能“想当然”,她开始更为落地地寻找问题的所在。于是她和伙伴们蹲在地上,晒着太阳,一对一贴近老师聊天,发现老师们缺失的东西很简单。“他们从来不了解孩子,因为没有学过。即使学教育出身,也并不完全了解。他们会很坦诚地告诉我,他们会打骂孩子,也会为此自责、内疚,但是不知道有别的办法可以做,至少感觉打骂这种方式一段时间内有效。”

他们也和孩子们交流。蹲在地上和孩子们一个个、一小时一小时地访谈下来,发现孩子们的要求也很简单,“希望老师不要打我骂我,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是打骂让我很难过,我只希望他们告诉我怎么做就行。”

沈旭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她把设定好的课程全部撤掉,第一年只做骨干教师的培训,让骨干教师用他们获得的戏剧教育能力来改造课堂。在取消课时要求后,老师们创造性地将戏剧内容融合进了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原本一两个小时的完整架构,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就完成了。

学生们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很感兴趣,骨干老师去县里上公开课也获得了奖项肯定。看到这些变化后,沈旭开始针对全校教师做基础内容培训。她将相关内容编写成一套简单易行的教材,内容涉及跟孩子沟通时如何表达,情绪管理如何做到,怎么帮孩子们建立自信,怎么开班会、制定班规,面对校园欺凌时应该怎么做等等。相关的行为规范全部细化制作成手环、卡片等,戴在手腕上,挂在书包上,时刻提醒着学生们。

事情一下子变得简单、可执行。老师们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或者在课堂花十分钟给学生讲故事,或者在课堂前几分钟让孩子轮流上来欣赏自己。“老师们开始觉得跟班里孩子的关系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减少了打骂,孩子们相互冲突和欺负的行为也开始变少。”沈旭说。

在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沈旭让孩子们做了很多海报,宣传什么是校园欺凌,同学之间应该如何更好相处。她还根据学生自己的故事排演了两个剧本,在学校做公演。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告诉沈旭,学校里的校园欺凌“几乎不再发生”。

与此同时,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夏令营的很多队员都是来自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的子女,在一次培训中,沈旭告诉参会教师,夏令营中一个女孩找她谈话,因为爸爸觉得她撒谎,用晾衣杆打她,甚至把晾衣杆都打断了,她心里感到非常委屈。在培训的总结环节,一个女老师告诉沈旭,那是她家的孩子,她感到很内疚、难过。但是培训结束后,很多老师纷纷表示那是自己家的孩子。“说明这不是一个家庭发生的事情,很普遍。”沈旭的内心也终于放松下来,“当老师们可以很坦诚地把想法讲出来的时候,他就愿意做出改变了。”

沈旭和团队还做了个“傻瓜版”指导手册,通过走访时积累的大量案例,对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与学生如何更有效地沟通,每一句话该怎么说等都做了详细指导。

这些琐碎具体的工作让曾经喜欢求新求变的沈旭变得落地而踏实,“原来我会很不屑这些东西,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悟性,后来发现我们成长的背景并不公平对等,老师们接受的信息量其实并不多。”

经历了这些改变,沈旭终于找到了项目的核心解决方案:减少校园欺凌只是一个切入点,真正要做的是改善校园师生关系,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

目前,她和伙伴们申请成立了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院,意在培养一批致力于青少年教育的社工,在自己的岗位和机构中做推动。她也希望能够进行一系列行动研究,将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经验记录并分享出来。当下,也有基金会正在跟她谈合作,希望能够介入服刑子女群体,探索社区教养的方式。

关于机构的未来,沈旭很清楚做可操作、可复制的项目,更容易受到基金会青睐并顺利筹款,但是她认为设计“产品”的公益机构并不在少数,她希望未来团队能更多地介入人与人的关系中。“一切都回到最初,最简单又是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听到彼此的需求和声音。”

沈旭早年学心理治疗时,老师曾告诉她,到最后,其实已经不用技术,一个眼神,一句话,你坐在那儿,对方就已经知道你是否理解他,重要的是,能否把心交给对方。沈旭内心深刻地感知到这种力量,“当学生发生改变时,我能感觉到。因为在那一刻,我完全忘了我自己。”

上一篇:精进让知识变成能力下一篇:在中考考前动员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