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2024-05-04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共4篇)

篇1: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经济人

在经济学中,“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3.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决定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的主要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5.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6.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Qd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7.需求表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字序列表。8.需求曲线的特征

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是负值。它们都表示水泥股票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9.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10.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11.供给表

商品的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12.供给曲线的特征

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13.均衡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14.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5.均衡数量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1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7.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18.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

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19.经济理论

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20.经济模型

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21.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参数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外生变量。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22.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23.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4.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25.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6.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27.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28.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29.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0.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31.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2.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33.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34.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3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36.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37.互补品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38.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与交叉价格弹性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39.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40.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41.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42.基数效用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43.序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44.边际量

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45.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4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47.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48.商品的需求价格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49.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50.偏好

爱好或者喜欢的意思。

51.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偏好的完整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52.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5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5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55.完全替代品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56.完全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57.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58.预算线的变动

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

12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 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1的价格P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P保持不变;

12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

1259.最优购买行为的条件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组合;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60.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MRS12)一种商品的数量(即P)61.价格—消费曲线 1P

2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62.收入—消费曲线

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63.恩格尔曲线

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64.总效应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65.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66.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67.预算补偿线

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68.正常物品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69.低档物品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70.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71.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

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总和。72.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某商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所以,如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样,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市场需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73.期望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彩票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E{U[p;W1,W2]}pU(W1)(1p)U(W2)

彩票的期望值为:

pW1(1p)W2

彩票期望值的效用为: U[pW1(1p)W2] 74.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75.风险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76.风险态度

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

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爱好者。

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77.生产者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78.厂商的组织形式

厂商主要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合伙制企业指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公司制企业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79.交易成本

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80.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8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82.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也被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83.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他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8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形式为:Q = A Lα Kβ 其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参数 α与 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若α+ β >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 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 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85.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86.总产量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87.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88.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8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90.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显现出递减的特征。

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点。91.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92.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9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94.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95.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投入量的不断调

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96.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97.等斜线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98.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99.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则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100.机会成本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101.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102.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103.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104.短期成本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的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105.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它也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106.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L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AP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LL107.长期成本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108.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109.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110.市场与行业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11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112.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113.收益

厂商的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114.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115.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116.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117.完全竞争市场收益曲线的特征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重叠,它们都用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

此外,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上升的直线。

118.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119.收支相抵点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120.停止营业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121.短期供给曲线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122.短期供给曲线的特点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123.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短期供给量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供给量都是可以使全体厂商在该价格水平获得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12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

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125.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126.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127.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128.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129.消费者统治

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130.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131.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132.自然垄断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13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34.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135.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136.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137.生产集团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138.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139.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140.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141.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142.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143.占优策略均衡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144.纳什均衡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145.囚犯的困境

略。见书P244 146.无限期重复博弈

所谓无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进行下去。147.有限期重复博弈

有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148.生产要素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149.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150.引致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或引致需求。15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可以描述为: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152.完全竞争厂商与不完全竞争厂商 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不完全竞争厂商包括如下三种情况: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二,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153.边际产品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154.边际产品价值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155.边际收益产品

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156.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L*W(L)]’=W(L)+L*[dW(L)/dL] 157.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或者MP*P=W。158.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即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159.瓦尔拉斯定律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160.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

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有解。证明的基本思路是:

设整个经济中包括n种商品(要素和产品)。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需求和每种要素的供给;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用每种产品和要素的需求减去相应的供给,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这些超额需求都是价格体系即价格向量的函数。由于所有价格同时按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超额需求的值,故可以通过变换将原价格向量集合“压缩”为标准价格向量集合。于是超额需求函数确定了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超额需求价格向量集合上的一个映射;如果再“构造”一个从超额需求向量集合回到标准化向量集合的映射,并将这两个映射“复合”起来,则得到一个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其自身的映射。根据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不动点。而这个不动点就是一般均衡价格向量。

16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

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162.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163.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164.帕累托最优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165.契约曲线

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166.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几何表示。167.社会福利函数

需要知道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或者更一般地说,需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课本)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上海财大财政学演示文稿)168.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人大)。169.不可能性定理

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70.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阐述。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人民网)171.市场失灵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172.反托拉斯法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罗宾逊—帕特曼法(1936)、惠特—李法(1938)和塞勒—凯弗维尔法(1950)。统称反托拉斯法。

173.公共管制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作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公共管制。174.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175.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176.公共物品

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篇2:构建微观粒子质量概念的教学尝试

1. 关于名词概念的引入: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非常抽象, 因此, 如何让学生理解是本节教材的难点。二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引入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甲老师以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内容为切入点, 通过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 再关注没有学过的知识点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名词概念。乙老师则通过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入手, 让他们进行回忆, 当碰到新的情境后再来引入这一名词概念。

感想:可以说二位教师在名词概念的引入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点入手, 并逐步扩展, 去感知未知的领域。由此, 既能巩固旧知识, 提高兴奋度, 又能突出新概念, 激发好奇心。

2. 关于概念的展开:

名词概念提出后,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展开, 让学生建立概念。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也是一个知识重点。二位教师同样用了不同的程序、方法和途径。

甲老师从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获知这条途径来引导学生展开和建立概念。学生列出了查表法、计算法等, 教师归纳后, 重点讲如何计算一种元素的原子相对质量。从计算过程中来建立概念, 再利用模型的方法解释计算的原理,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过程,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乙老师则通过投影列出几种不同原子 (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的实际质量, 接着让学生计算一个甲烷分子的实际质量和一个足球烯 (C60) 分子的实际质量, 然后再让他们不看内容回忆这些数值。通过活动, 让学生交流其中的感受和体会。学生感觉很难记住原子的实际质量, 且交流不便, 书写繁琐。之后, 教师再来引导和调动他们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使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去探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探寻到用比较的方法来衡量原子的相对质量, 并尝试寻找比较的标准。这时候, 教师抛出在科学界, 人们通常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由此, 对上面几种微粒的质量进行了重新确定, 让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便捷性。最后, 再利用天平模型的方法来解释其中的原理, 使学生体会到了利用这种方法的简洁和便利。到这里, 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形成就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过程, 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牢固地形成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感想:从科学学科的特点而言, 科学研究的原点是问题。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如何营造出最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是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艺术境界。这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思想的熏陶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可见, 只有凸显问题情境, 才能强化问题意识, 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关于单位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构建, 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已经有了初步概念。二位教师都试图通过比较原子的实际质量和原子的相对质量来进一步巩固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概念, 其中一项是关于二者单位的区别。学生都知道, 原子的实际质量是有单位的;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呢?甲教师是直接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 告诉学生说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 它的单位是1, 记作“1”, 一般省略不写。乙教师则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时, 有一学生举手发言, 他说:“相对原子质量是没有单位的。因为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他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二者单位一样, 通过约分原则, 其结果没有单位。这就好比我们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一样, 是没有单位的。”学生们都有同感。对此, 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 但他接着却说:“其实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 它的单位是1, 记作“1”, 一般省略不写。同学们可要记住了。这是教参上的要求。”至于详细的原因和理由, 他却没有进行解释。

感想:显然这样的课堂处理对于学生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其实在教学参考书上, 对于原子相对质量的单位不作要求, 也不提倡作过深的拓展。从这个要求上来说, 二位教师的做法是符合教参要求和精神的。但乙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如此回避, 是难以让听课者信服的, 特别是在该学生思维顺畅, 理由充分的情况下。在此,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以下看法:一是在环节的设计上, 如果教师不想讲这个知识点, 那就应想办法绕过去;如果学生感觉到有问题, 可以单独沟通。

二是在教师的观念和知识面上, 当情境已经展开时, 若只讲教参上的要求, 就显得有些牵强。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少一些顾虑,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 以把教材真正讲深、讲透。

三是在教师的知识面上, 由于《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 而教师是从不同专业毕业的, 知识面比较窄。在课后交流时, 乙老师说自己是物理专业毕业的, 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没有把握, 因此就没有进行拓展。

四是教学机智的问题, 面对学生答案与教材的冲突, 乙老师选择了回避:虽然他表扬了这位学生, 但同时又用现成的结论来否定这位同学的判断, 因而缺乏公信力。因此, 在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坦率一点, 把问题抛还给大家, 然后一起探讨, 最后得出答案。

五是教学准备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全方位地进行教学预设, 积极做好准备, 以充分了解问题, 从容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其实, 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的问题, 过去一直众说纷纭, 但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从上面的模型中, 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答案, 我们怎么知道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呢?可以从平衡的天平中来进行寻找:一端是一个氧原子, 而另一端则是16份碳—12原子质量的1/12, 因此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的真正含义是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16倍, 它的单位就是碳—12原子质量的1/12, 但由于书写太复杂, 所以我们用“1”来表示。现在再打一个比方:我们要测量一张桌子的长度, 但又没有刻度尺, 于是, 我们用一支铅笔来量, 若最后得出是3支铅笔的长度, 我们就说这张课桌的长度是3支铅笔长, 而不能只用3来表示, 通过打比方的形式,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另外, 从上面的体验中, 我们还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原子质量大小的物理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一定是需要单位的。这与其他许许多多的物理量一样, 如果只有数字没有单位,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单位, 是由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份额, 两者间是有区别的。

4. 关于从碳—12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质量的比较中获得信息的问题:

两位教师都根据教材的要求, 在课堂上讨论了教材中的思考题。

思考题:下表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布置了这个思考题后, 就要求学生讨论。最后, 虽然多数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发现, 但二位教师都没有很好地总结、梳理、提升, 而是走过场了事。实际上, 这就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好机会。

感想:思考题对这四种微粒的质量进行了比较, 要求学生寻找出其中的新信息, 并感受其中的一些关联, 从而获得启发, 但二位教师却没有加以充分利用。实际上,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 科学发现往往会带来科学的革命性变革, 譬如稀有气体的发现、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发现, 等等。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发现能力的培养,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发现方法的指导和教学。

从上述例题中,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联系、联想等途径发现一些新的信息, 并获得相应的启发:

(1) 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 但并不相等。从中可以推测他们的构成既有相似之处, 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地方。

(2) 通过比较质子、中子的质量与电子的质量, 可以发现电子的质量远远小于前者, 而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 所以可以推测一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而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3) 我们选择用碳—12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 得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这样单位的确定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可以非常方便地计算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 原子的大小是由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所决定的, 对于同位素原子来说, 中子数目增加, 它的密度就增大, 我们根据这一性质就可以分离同位素, 提纯所需要的同位素物质;而如果只有中子聚集的物质, 则它的密度将变得十分巨大, 这就是中子星。

(5) 从碳—12原子的组成和质量来看, 它的质量比6个质子、6个中子、6个电子的质量总和要小一些, 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当质子、中子、电子组合形成一个原子的过程中, 它的质量将要发生微小的变化。

篇3: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5-02

数学慨念是构建数学理沦体系的基础,因此必须受到重视。小学数学慨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慨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沦知识,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在数学慨念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吗,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选择的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入概念。

1.在实际操作中引入概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概念的建立,一定要在具体、直观的教具或学具的演示、操作的基础上来建立。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分小棒,分圆片等学具,如12根小棒,

分三堆,每堆分得同样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比起只是教师动口讲,或让学生看演示这两种方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出概念这种方法要好得多。

2.在问题思考中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分成25个组去种树,每个小组中,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发现有两种算法,一是25×(4+2)=150,二是25×4+25×2=150,通过对比发现两种算法得数相等,也就是说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二、把握概念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

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因此教师要在讲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教师还要恰当地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如2是质数但不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只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时,爸爸的年龄用表示,小明的年龄用A——28表示。这里A并不能表示任意一个数,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三、运动对比法,区别概念之间的不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通过对比本质属性,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小数的末尾”就不能说成是“小数点后面”,也不能说成是“小数部分”。“末尾”这个概念是“最后”的意思。

在运用对比法教学时,采用变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学生能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增强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如在出示几何图形时位置要变化,不要让其“经典式出场”。

当然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这个概念已经建立得比较清楚、牢固的基础上再引人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否则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四、强化课后训练,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具体性特点,在延展了概念后让他们自己例证,在脑中更加具体化,能将学习到的概念运用于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加减法学会以后,可以让他们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运用到了数学理论,理解的同时对神奇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学生有没有掌握好慨念,不仅在于他能熟练的说出慨念定义,还要会灵活运用慨念。强化应用训练可以深化概念理解,增强记忆。在应用训练方面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内涵应用,可以偶尔在课堂开始时抽查以前学过的慨念定义。另一方面,慨念的外延上,让学生根据概念举例,并说明理由。新课程完成后,学生要真正掌握需要反复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巩固。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紧密,当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同时回顾以前所学,使之条例清楚牢固掌握。

总而言之,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过程当中,只要灵活地运用上述的策略就一定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更灵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

[2] 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

[3] 张晓蕾.探究关于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科学导报,2016,6.

篇4: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研究简述

韩礼德 (2005) 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 他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 而他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 (experiential function) 和逻辑功能 (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系统体现的, 该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分成若干种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韩礼德 (1985) 认为, 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havioral process)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和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

在表达一个概念意义时, 通常要经过三次选择: (1) 选择过程的类型, 即从物质、心理、关系等六种过程中选择一种; (2) 选择与某个过程有关的及物系统的功能成分, 如动作者、目标、感知者、现象等; (3) 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 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介词词组、副词词组等。韩礼德认为,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隐喻, 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 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 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在韩礼德的两大语法隐喻分类中,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 (process) 或性质 (quality) , 简单说就是语言中的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现象。

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 韩礼德总结了概念语法隐喻的13种类型 (Halliday, 1996, 1999) 。可简单表示如下:

后来韩礼德 (1998) 又指出在词汇层面隐喻的实现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介词上, 因此可将13种概念语法英语类型简化为四组:

韩礼德将第一组命名为"名词化", 所有从形容词、动词、介词、连词到名词的转换都包含在这一组。名词化是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名词化是将过程 (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 、特征 (其一致式形式为形容词) 、环境 (其一致式形式为动词词组或名词词组) 、小句等经过隐喻化, 以名词形式体现。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看着宇宙微笑作文下一篇:给军训教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