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2024-04-07

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精选8篇)

篇1: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的博弈思想论文

微观经济学的博弈思想论文【1】

【摘要】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

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本文对博弈论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博弈论为何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力图理清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从中把握经济学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发现,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及其学科的精密性使博弈论能够与主流经济学结合,而博弈论在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利己理性等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突破,使经济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从而博弈论融入主流经济学也顺理成章。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

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

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

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

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

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经济学家的必备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论专家也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获得了经济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寡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并形成了经济学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博弈论做出开拓性的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

相隔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授予在博弈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和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

博弈论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拓了新视野,博弈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地位。

博弈论之所以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是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和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分不开的。

传统经济学在谈到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时,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也只决定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在价格这个参数中;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垄断和寡头是特殊情况;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

然而现实中这些条件都是很难成立的。

第一,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很少有的(例如,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彩电生产厂家也为数不多),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一个厂商总是处于某种垄断地位(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所以与充分竞争相比,垄断和寡头倒很常见;第二,每一主体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仅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而且自己的选择也往往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考虑一下长虹大规模吸纳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几乎总是不充分、非对称的,获取信息经常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是相当大的。

如果不考虑以上这几方面因素,经济学所讨论的决策其实仅仅是规划问题,是在没有竞争对手时的决策,所解决的也只是资源分配问题。

现实世界中决策者要在面对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对手与之激烈竞争时做出选择。

在竞争对手日益明显、竞争越来越直接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

另外,经济学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济个体的研究,而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博弈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博弈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论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不谋而合;二是博弈论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1.分析范式的趋同。

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实现均衡。

可以说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链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设。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体系,而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设。

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

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大厦便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类在其经济选择行为中是绝对理性的。

这个假设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约束下争取最大化报酬。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

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通过竞争,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均衡,这包括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

而博弈论研究范式是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战略空间,然后看当事人都选择其最优战略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函数时将发生什么,这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

博弈论从行为分析入手,坚持并突出了个人理性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不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还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及其精炼,都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并对理性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为背后心理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个人理性的信念。

博弈论通过研究拥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并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最终达到均衡,从纳什均衡到精炼纳什均衡再到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创立、精炼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质与应用的研究是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内容。

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趋同,经济学家很容易用博弈论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2.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对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开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他们把现有制度视为外在,只研究可以纯粹用目的和手段来刻画和判断的人类理性行为,强调将复杂社会现象简约成某种可以向物理学那样可以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

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尽量仿效精密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

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博弈论,其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是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用深奥的数学理论写成的,对博弈论发展起过奠基作用的论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

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存在利益冲突的理性人的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目标迈出一大步。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参考文献

篇2: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遇到的新挑战

微观经济学自创立发展到现在,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其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如果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决策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都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程度也不可轻视,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1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许多种定理和公式,还有许多种经济模型和经济原理等,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对多种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但是在研究这些经济学定理公式时,都是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将定理公式运用于其中。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变得不准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的条件太过复杂,无法完全满足定理公式的预设条件。有时候有部分条件满足,可以使用设置变量的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改良,重新检测数据,但是这样还是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情况当中,很少有人能娴熟地运用,所以难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2]。

2.2经济理论缺陷的完善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还没办法完美地解释某些实际的经济情况,这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微观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缺陷未被发现,所以缺陷被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的经济行为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确定某一经济行为是否会发生,也无法预知该经济行为发生以后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对于该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事件影响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永远只能围绕当前的研究目标展开,而无法确定下一个研究目标,这就使得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微观经济学出现新的学科分支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数据分析是一项很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对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时,可能会由于假设条件的不满足,使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细化,创立新的学科分支,使其精确度提高,适应更多类型的经济问题[3]。

3.2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广泛

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已经不仅仅研究经济学问题,还能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研究,根据家庭每个成员的日常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等。

3.3微观经济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微观经济分析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微观经济的结论更加准确,且具有科学性。计算机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期间会产生更少的错误,分析结果比较准确。

4结语

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挑战,微观经济学家要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峰.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前沿———兼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福州)年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02):156~161.

[2]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篇3: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涵实质上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相同的, 它能够化理论力量为物质力量, 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部分与实践相互转化。

实际上,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 它所蕴含的理论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本质上转换的考虑。经济做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构成它的要素有许多, 但归根结底在人类社会中构成经济的基本要素是形形色色的人, 没有了人也就无从谈经济,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却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多数人无法以一个能动而客观的姿态对待经济。更何况经济所意指的范围太广, 要把握这种经济发展规律更是天方夜谭。

二、以宏观和微观层面视角看待思想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看待经济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入手, 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具体起到的作用, 也可以以宏观和微观视角来看。

(一) 宏观层面视角

所谓宏观层面视角, 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产生在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上的作用, 总体来说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方式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价值取向行为。

1.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 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国家, 无论是在经济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阶级, 亦或是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阶级, 它们都要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来左右影响社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总体方向, 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社会稳定及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显然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以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为基础,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教育导向, 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为社会稳定发展的成熟的意识形态导向。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 所要面对的除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关系外, 还需面对的就是除此之外的经济精神。一个完善的社会经济体系, 除了具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创新的生产方式, 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精神, 这是物质与意识的基本辩证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讲, 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相当于经济基础, 而社会经济精神则是上层建筑, 做为上层建筑的社会精神健康与否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现代的社会的经济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当中, 这种现实已不需赘述。而思想政治教育做为集合弘扬先进经济文化、伦理、思想, 倡导进步的发展、生产及消费观的思想结晶, 它在对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精神的形成中具有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社会经济精神成为何种形式, 它都将是一个强有力的价值导向。

2.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正确引导市场环境作用

毫无疑问, 完善市场经济具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措施, 但游离在法律法规制度之外还存在着道德上的问题。道德从本质上说可归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是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一种人们既定、墨守成规未见于纸面上的规章制度。具体到经济领域中来, 在市场经济当中, 这种未见于纸面上的规定, 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市场环境, 一个良好的成熟的市场环境, 需要的不仅是发达的生产力, 还需要这种健康文明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可以说某件事道德或者不道德, 但是在规章制约之下的市场经济中, 用道德不道德来形容, 往往不具备说服力, 而且也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效果。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具有启迪人们思考的作用, 在对整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 能够更好的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大战略, 能够引导市场从机制到机能上的完善发展。总之,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改善市场中, 是以完善引导人们合理价值取向, 道德标准的作用来实现的, 它最终的结果是能够更好的完善市场总体环境气息, 让市场更合理、文明的发展。

(二) 微观层面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上对整个市场环境的价值取向引导以及环境上会产生正面促进作用, 而在微观的市场主体——人也具有着正面教育意义。

表面上看, 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教育, 它可以运用一些教育的手段来发挥其的定义的功能,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又不单单是一种教育, 它只是借助于教育的外壳来发挥教育的功效。单纯的从教育的概念上出发, 教育是改变劳动者状态、提高劳动者劳动质量的基本手段, 而劳动者又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从这种切入点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者教育的教育, 既对受教者为改变劳动状态的二次教育上。马克思曾说过“教育会产生生产能力”, 而生产能力与之经济价值的关系是直接的, 会直接的产生价值, 而以这种观点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一定的价值, 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就是一些意识上的存在。在这些意识存在中, 与经济发生关系的就是诚信。

从这个微观个体角度看,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整个市场环境清扫很多精神的障碍,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而言,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得个体能够全面辩证的看待经济问题, 分析经济形势, 让个体从狭隘的追求利益至上的经济价值取向中走出来, 将眼光放的更远。人的眼光变长远了, 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的遵循法律法规, 以既有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参与竞争中, 能够以更加至诚的态度去面对一个又一个市场中的挑战。而不是在面对问题, 或者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而去想法设法的钻空子、打擦边球, 乃至做出失信的事情来。

参考文献

[1]罗爱平.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论[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教学与研究, 2003, (3) :67-71.

篇4: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尔所说:“如同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了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和1953年的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因此,现在当再翻开欧美名牌大学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时,你会发现有近一半的内容已与八十年代末大不相同。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滕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中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一次系统地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期,非合作博弈也开始产生。1950年纳什在《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1年在《非合作博弈》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1965年泽尔滕首次将动态分析引入博弈论,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相应的“逆向归纳法”。1967年豪尔绍尼把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博弈分析,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构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论。随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将博弈思想引入微观经济学得到了一些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信息经济学。它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理论中最活跃的领域。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是机制设计,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是最优的。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对这种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不可能的。正是博弈思想方法的应用,为这种经济现实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为一门适用性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说,信息经济学正是博弈论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将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在瓦尔拉斯世界,厂商视一组市场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消费者根据同一组市场价格做出消费选择;由于单个厂商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些行为个体不必顾及别的厂商的成本函数或消费者的偏好结构即可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在这一模型中,一组有目共睹的市场价格披露了行为个体需要的所有外部信息;这组价格自动地将经济调节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节约信息成本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大优点。但是,在有别于(完全)价格体系的经济环境中,缺乏一组均衡价格作为信息载体,情况会怎样呢?正如前面所说,这依赖于具体问题中的博弈规则。在现实经济问题中,体现博弈规则的可能是某种市场交易法则,或是某种工资制度,也可能是规定了各契约人义务和分配利益的一份文字契约,等等。经济学家发现,某些情形下,虽然委托人不能直接了解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但是,他可以通过观察对方一些公开的行为,推断出这些私人信息——这即是示意性模型。在这类模型描述的特定环境中,虽然没有象瓦尔拉斯均衡价格那样直接的信息载体,经济个体却可以发掘某种间接的信息传送渠道。在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的情形下,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规则,构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约——显然,这涉及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制度安排。

近年来一直处于理论前沿的经济机制设计研究,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一般说来,实际中的机制设计问题会同时涉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学家选择分别处理它们。对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显示,许多情况下即使设计最优的机制也只能达到次优的结果;但是,设计最优的机制一定可以通过一个使代理人吐露其真实信息的机制实现(显示原理)。另一方面,道德风险模型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在一个包含不确定性结果的契约中,对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一般需要委托人与代理人共同分担风险。机制设计研究框架已用来研究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如制度选择与资源配置效率、公司组织设计和激励工资制度,等等。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将博弈概念引入微观经济学使个体理性公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个体。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最终的支付结构被假定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参与人不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参与人所有可选的战略来,他还得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并且,其他参与人知道他掌握了这些信息……博弈论要求,每个参与人的信念是共同知识;并且,在博弈进行过程中,参与人会根据对过去事件的观察,不断地以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若说假设参与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贝叶斯法则的思想行事还有相当的现实基础的话,参与人是否还能胜任贝叶斯公式的计算未免就太可疑了。

从博弈论来说,参与人对世界的状态有一个信念。模型越复杂,这种成本越高。在通常的模型中,参与人这种行为成本并没有计算在最终的支付函数中。在你参加一盘象棋比赛之前,你可以请象棋大师和电脑专家联合为你设计一套克敌制胜的软件;但如果赢得这场比赛带给你的收益不足以抵补你为此支付的费用,而你确实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者,你绝对不会购买这套“最优”软件。除非寻找最优、次优、次次优等不同战略的不同成本也反映在支付函数中,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假设才可能走出内在矛盾。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参与人在选择某一特定战略之前无法得知其成本。尽管理性人假设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但它仍不失为分析那些能够长期延续下去的经济行为的良好工具。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构建了一种较为“真实”的产业进化模型。他们假设厂商并不按照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的“理性”行事,而仅只是尽力保证其业绩不低于某个可接受的水平。这种复杂的动态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结果与借鉴于博弈论所作出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不过,也正是从这种论点中我们知道,博弈模型所解释的,主要是人们较长期的均衡行为。对于象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模型中重点关心的经济进化过程中厂商的非均衡行为博弈论的解释力究竟怎样还不得而知。

篇5: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联教学衔接论文范文例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微观经济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一微观经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微观经济学题目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篇6:微观经济学习题

2、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多于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

3.正常情况下, Qs=a+bP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

就Qs=a+bP而言,如果P=0,则Qs=a,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Qs=-a+bP的形式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

4、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会促使某产品的供给增加。×

.(如果A与B是替代品,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增加;但如果A与B是互补品,则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减少)

5、如以横轴代表需求量Q,纵轴代表价格P,则dP/dQ是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6、若需求曲线为直线,则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绝对值都是相等的。×

7、若产品一定幅度(百分比)的价格下降会导致该产品同等幅度(百分比)的销售量增长,则生产该产品的厂商的收益不变。×(譬如:10元×100公斤≠5元×150公斤)

8、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必定为负值,但理论分析上一般取其绝对值。×

9、某产品的替代品越多,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10、某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产品的需求会上升。√

11、一般而言,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其需求弹性较小。×

12、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必会导致产品的均衡产量减少,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A.生梨价格上升

B.桔子产量减少

C.对苹果营养价值的广泛宣传

D.消费者收入的下降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供给曲线右移?C

A.冰箱价格下降

B.冰箱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C.该厂家的生产规模扩大

D.全行业的产品库存增加

3、直线型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值也不变。这一说法B

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正确

D.某些前提下正确、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A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5、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C

A.销售收益增加

B.销售收益不变

C.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的变动不确定

6、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A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7、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二者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A

A.负

B.正

C.0

D.1

8、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汽车的均衡价格下降?B

A.汽车消费税降低

B.公路建设滞后

C.汽油价格下降

D.汽车生产成本上升

9、汽油价格上升和汽车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汽车的B

A.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提高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不确定

C.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不确定

D.均衡产量提高、均衡价格不确定

10、政府把产品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C.

A.产品积压

B.产品供给丰富

C.黑市交易

D.B和C 1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高等教育的需求曲线B

右移?

A.师资质量提高

B.学费降低

C.入学考试难度下降

D.文凭更受重视(学费降低只会导致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12.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在曲线上的A点,价格和销量分别为6元和4 只,并知该点的点弹性为-3,则可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C

A.-

2B.-4.5C.-0.5

D.-4.5/2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价格,在本章将进一步分析需求,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判断题

1、从消费者均衡理论中可引申出的结论是,为使消费所获得的总效用最大化,消费的产品必须多样化。√

2、低档商品一定是吉芬商品,但吉芬商品不一定是低档商品。×

3、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不变,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减少。√

4、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增加。√

5、高档消费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6.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剩余意味着B

A.消费者得到了实际货币利益

B.消费者支付的货币额比他愿支付的数额小 C.消费者获得的效用超出他原本预期的效用

D.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比他原本打算购买的多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D

A.消费者为了提高效用而获得另一些商品时愿意放弃的某一种商品的数量 B.消费者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货币总值 C.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D.在确保消费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3.消费者均衡意味着C

A.消费者花费的货币额最小

B.消费者购买了其希望购买的全部商品

C.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了给其提供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D.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的各种商品都分别是市价最低的

4.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X的消费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则A

A.X不是吉芬商品

B.X不是劣等商品

C.X不是正常商品

D.X吉芬商品

5.预算线以同横轴(代表X商品量)的交点为轴心,按顺时针方向运行,说明C

A.X价格下降;

B.X价格上升;

C.Y价格下降;

D.Y价格上升。

6、设某消费者仅消费X、Y两种商品,其价格分别为8角、2元,已知达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的X为5件,第5件提供的边际效用为28单位,则这时消费的最后一单位Y提供的边际效用为C

A.20

B.C.70

D.25(据

7.以TU和Q分别代表消费效用和消费品数量,则根据经济学的通常假定,一般存在C.A.dTU/dQ>0,d2TU/dQ2>0;

B.dTU/dQ<0,d2TU/dQ2<0;

C.dTU/dQ>0,d2TU/dQ2<0;

D.dTU/dQ<0,d2TU/dQ2>0;8.、哪种曲线表示收入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联性?D

A.预算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9.设PE、PF分别表示商品E、F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收入。下列哪一需求函数表示E与F属于互补商品关系并且E属于奢侈品?

D.A.QE=200-10PE+8PF+9M

B.QE=250-12PE-7PF-5M

C.QE=300-0.03PE-10PF+9M

D.QE=350-10PE-8PF+5M 10.哪一表述是错误的?C

A.有些正常品甚至奢侈品可能会演变为低档品。

B.有些低档品也可能会成为正常品。

C.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某年的商品房交

易量却明显萎缩,对商品房的购买锐减,房价下降。

这说明住房属于低档品。

D.同种商品在某些区域或群体中属于正常 品,在另一些区域或群体中又可能属于低档品。

住房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的投资对象,具有奢侈品的特征,不可能是低档品.房价的下降和对商品房购买的减少往往是对前几年过度炒作的矫正或其它原因所导致,与收入提高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教材上的计算题演算及答案:第6题:

(1)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1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50

从而预算线斜率:

b=

=5

则:Y=50-5X(2)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50

于是:Y=50-

X

=50-2.5X(3)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100,于是:Y=100-5X 第7题:

第四章

40-5X=3(30-Y)……………①

另可得预算线方程:Y=40-5X……②

将式②代入式①,得:

X=3

篇7:微观经济学论文

本学期,我学习了西方经济学,重点学习了微观经济学部分,所以此次课程论文以总结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运用其某些理论作案例分析。案例为火车快餐的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找到火车快餐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

·关键词: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

一、微观经济学小结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以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

一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二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1)理性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都

充满理性,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体现着最优化原则。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则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已的。(2)市场出清。在价格可能自由而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消费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平均分析与边际分析;均衡分析。

4.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1)“理性人”假定

该假定太过于苛刻,现实生活中很难保证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的,充其量只是“有限理性”,甚至还有大量的“非理性人”存在,也不排除有大量的“利他”行为的存在。

(2)“机会成本”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引入“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采用“机会成本”分析,能够促使各种要素用于最优途径,然而当前的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厂商的成本理论时用,却不是用“机会成本”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在其理论与其目标上产生重大分歧。

(3)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虽然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和法国经济学家德布鲁利用集合论和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将其存在性加以证明,但其证明是在及其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公理化证明的,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假定条件,从而使一般均衡理论的证明丧失其经济学的本来目的: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反而被作为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攻击工具,使得经济学的科学性备受质疑。帕累托最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甚至于经济学家们对帕累托最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分歧和质疑。

5.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1)福利经济理论

主要有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理论、公平与福利交替学说等。

(2)非均衡理论

经济学家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

家经济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济多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从而将经济学的研究从均衡理论向非均衡理论,对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有重要作用,也对均衡理论提重要质疑和补充发展。

(3)产权制度理论

产权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和货物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交易品的价格或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的多寡或产权的强度;商品的价格只不过是基于产权制度调节社会利益的分配,产权制度是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这是对当前市场价格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

学习小结:

通过本学期的认真学习,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体系的认识,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抹杀当前微观经济学存在的意义和学习它的必要性,应该能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的动力,以便更好地运用它来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未来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

火车快餐价格与供需关系问题的分析

1.背景

火车是我们外出上学、商务、旅游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了不同的票价和不同档次的服务,如软卧、硬卧、硬座等。因此,火车一直都是运输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火车有许多优点,如票价合理,运输速度较快,安全系数较高,运输量大;但火车也有明显的缺点,如节假日车厢十分拥挤,卫生状况不好等。其中火车快餐价高也是旅客遇到的一个难题,从而使得许多旅客会自行带食物上车,增加了旅客的负担。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与供给原理来解释火车快餐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2.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而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中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作为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在火车还是其他地方,人们总是离不开吃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控制的,分配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但火车服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基本上所有长途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从火车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得不如此考虑,特别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我们进一步分析火车快餐为什么价格如此之高。

根据需求的定义以及我们自然的认识,商品价格越低,人们的需求量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把需求函数近似的看做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来,也就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但需求法则有一定的限定性,它指针对一般商品而言。同理,我们可以归纳出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供给法则来,也就是供给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法则同样只针对一般商品。火车提供快餐只是火车的次营业务,因此火车运行商不可能把精力都投放到快餐的供给上来,而且火车车厢容量有限,这样火车快餐供给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火车乘客的数量较大,他们对快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火车快餐的供给量。这样在市场价格情况下,就造成了火车快餐的供不应求。在这里,我们引入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两种分析理论,既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所谓经济均衡就是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可以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按照需求法则,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而以供给法则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分析火车快餐定价问题,我们可以静态均衡分析法。根据上述有关均衡的定义,在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上,作为促使价格降低的需求一方尽可能地压低价格。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反,供给一方则尽可能的抬高价格,价格太低会减少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因此,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的点称为均衡点,达到均衡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果高于均衡价格,由此时决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减少,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因此在高于均衡点的价格下,这些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他们的生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随着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但是,只要新的市场价格仍使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为止。同样如果低于均衡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直到实现均衡。总之,一种商品在市场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竞争机制的调节,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所谓供求弹性,就是反映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于某些变量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或者敏感程度。,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变量为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需求弹性我们这里只从需求的价格弹性角度分析。也就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 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需求量不受价格影响的完全无弹性。2.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的完全有弹性。3需求量随价格同比例变动的单一弹性。4.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富有弹性和5与此相反的缺乏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是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得重要程度等。而供给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那个对它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因为火车快餐只是火车提供旅行服务的附属服务,我们可以将其理想模型化,近似看做火车供给量恒定,因此我们不必从供给弹性的角度分析。

在上面我们谈到,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如果火车快餐保持原价的话,就会出现争抢的局面,而且不利于火车运营商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火车运营商一方面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为了火车平安稳定的运行,他都要将价格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快餐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它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火车上,它便变成了富有弹性的稀有品,因此,价格的变动将会极大的影响乘客对快餐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慢慢提高,从收入低的旅客们开始慢慢地减少对火车快餐的需求。火车快餐价格提的越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直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这样就造成了火车上快餐的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快餐的价格。而选择消费火车快餐的群体一般是那些收入较高或中等收入的群体。下面一个实例可以作为证明。今年春天,南方大部分地区闹雪灾,很多火车被困在半路上,尤其是京广线的。在被困在半路上的火车上,曾经发生过一包方便面曾卖到80元的高价。物以稀为贵,供给少,需求量大,价格自然贵。但是人们在火车上并不是仅仅吃快餐,当然在事实上,人们还有其它的选择。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因为: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外还包括第一,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相关的是指实用价值密切关联的商品,一是替代品,火车快餐的替代品可以是方便面,面包,八宝粥等;另一种是相关品,如火车提供的盒饭一般要配上一双筷子。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负相关。第二,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则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越大,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也越大。此外需求还与消费者对将来价格的预期以及人口规模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火车上吃还有其它选择,如吃方便面,面包等等,因此这些都将会减少乘客对快餐的需求,同样在火车上的这些食品价格依然高的离谱,人们自然会选择在上火车之前携带这些食品。乘客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少了,价格便开始降,直到达到供求均衡。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将要进终点站前,火车上的快餐、水果等等都会选择降价出售,这也是受供求理论的影响。乘客需求少了,火车食品此时供大于求,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降价处理。

这里只是从供求理论方面分析火车快餐高价格,事实上,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火车是一个垄断部门,大量提供快餐会消耗过多的人力及运输成本,那么在相同利润下,他们会选择保持定量的供给,提高价格的方法来保持供求均衡。

火车快餐的高价位也造成了快餐只是大部分高收入群体的快餐,而大量选择坐火车的农民工、学生因为快餐的高价而望而却步,如何在火车上解决食的问题呢? 我的建议是:

1.火车相关部门增加对快餐的供给,进而适度降低价格,使普通老百姓都消

费的起。

2.多携带吃的便利食品,像方便面,面包,牛奶,八宝粥等。

篇8:微观经济学核心思想

相对于同心圆结构和扇形结构,哈里斯(Harris)和乌尔曼(Ullman)的多核心理论对现代城市有更强的解释力,其模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心、次中心之间的空隙会被完全利用,那么微观经济主体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填充这个区域?其选择的微观机理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调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提供微观理论基础,本文就从阿朗索(Alonso)的单中心标准区位模型和投标租金曲线理论出发,将其进行扩展,在多核心和非均质的前提下来探讨其区位选择过程。

二、多核心城市空间模式

1945年,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城市的结构时发现,除CBD作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区域的次中心存在,围绕这些核心的不连续的地域组成了城市,如图1所示,CBD不一定是城市的几何中心,但却是市区交通的汇集点,该理论的深层含义就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次中心将会成长,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被完全利用,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展,新的核心又会出现,并形成新的次核心。

1.中心商业区;2.批发与轻工业区;3.低收入住宅区;4.中收入住宅区;5.高收入住宅区;6.重工业区;7.公共设施;8.郊外住宅区;9.郊外工业区。

与同心圆结构和扇形结构相比, 多中心模型更具有现实性, 根据我们对城市发展形态的研究, 集聚和扩散两种力量的交错导致的最后结果通常都是多核心的结构模式。而且当前大城市发展的趋势就是多中心化, 其倾向为集聚基础上的分散多核,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多中心模型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

三、投标租金曲线

阿朗索(Alonso)在均质平原,单中心等假设下给出了标准区位模型,我们由此来推导投标租金曲线。阿朗索用U=V (x, s, z)来表示家庭的效用,其中s为土地数量,z为除掉通勤费的其他所有的支出,x为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那么我们用r表示土地租金,Y表示收入,T表示通勤费用,那么家庭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这里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二次可微,严格拟凹的,并且是x的减函数。其边际效用如下:V′zV′s>0;V′x<0。效用函数中包含了距离因素,这表明家庭是不喜欢通勤的。土地租金和通勤费用函数是已知的,并且租金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降低,通勤费用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收入和时间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居住区位和面积,来使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我们引入拉格朗日函数:L=V (x, s, z)-λ(z+sr (x)+T (x)-Y)来求解这个问题,可以解得家庭的均衡区位选择条件:

从而得到了投标租金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我们画出了家庭的预算线和效用曲线的图形(图见下页):

从而我们得到了家庭的投标租金曲线,并且根据上图我们知道,越低的投标租金曲线意味着越高的效用。我们知道,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倾斜度的投标租金曲线,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具有陡峭和平缓投标租金曲线的家庭,得到下图:

我们研究家庭选择区位的机制,由于较低的投标租金曲线意味着较高的效用,那么家庭将选择在既定的市场地租曲线下,尽可能低的投标租金曲线,对于A类家庭,具有较市场地租曲线更陡峭的投标租金曲线,家庭的最优选择就是投标租金曲线与市场地租曲线交于纵轴的点,也就是选择居于城市中心位置;而对于B类家庭来说,由于具有较为平缓的投标租金曲线,家庭将选择尽可能低的投标租金曲线,也就是图中与市场地租曲线相切的投标租金曲线,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的最优区位选择将是处。

四、多核心空隙填充的微观机制

多核心理论认为,除了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区域的次中心存在,部分居民和产业在这些次中心聚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次中心,由于居民和企业对土地的需求上升,次中心的地租必然高于其周围地区。从总体上看,地租依旧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但是,在距离中心城区的一定距离上形成的次中心地区地租将会在局部产生一个波峰,其值低于中心城区。此时的地租曲线如图: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多核心理论认为这些次中心将会成长,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被完全利用。我们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其机制。根据我们前面的结论,微观主体都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投标租金曲线,不过倾斜度不同,较低的投标租金曲线意味着较高的效用。我们分为两种类型来讨论:A类微观主体具有较市场地区曲线陡峭的投标租金曲线,而B类则较为平缓。那么微观主体将按照如下的模式决定区位:

微观主体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将选择尽可能低的投标租金曲线,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微观主体的投标租金曲线下切于市场地租曲线时,才获得最大的效用。对于A类主体而言,由于最低的投标租金曲线就是与市场地租曲线相交于中心地带,所以A类主体的区位决策就是城市中心地带;而B类主体将选择尽可能低的投标租金曲线,对于较高的、与市场地租曲线相交的投标租金曲线,微观主体可以通过改变其选择来获得更大的效用,而最低的投标租金曲线由于和市场地租曲线没有交点而无法实现,主体将不得不上移其投标租金曲线。最终结果就是与市场地租曲线相切,而切点都处于波谷位置。根据多核心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波峰处将形成次中心。所以,上述微观主体的决策结果就是微观主体将选择中心和更低一级中心间的位置,也就是对中间地带的填充,空间结构演化的结果就是中心地带被完全利用,随着城市的蔓延,在更外围的地区形成新的次中心。

五、总结

通过我们上面对投标租金曲线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对多核心城市内部空隙填充的微观机理给出了系统的解释,这对我们制定城市规划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改变微观主体的投标租金曲线,例如,降低污染、加大公共设施投资、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条件等,从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以使其符合政府的未来预期。

摘要: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三个古典模式中, 哈里斯 (Harris) 和乌尔曼 (Ullman) 提出的多核心理论以其对现代城市较强的解释力而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和深化。该模型认为, 随着城市的发展, 中心和次中心间的空隙将会被完全利用, 但是对这种空隙进行填充的微观机制是什么?从投标租金曲线的基本原理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角度来分析其内在机制是有效的。

关键词: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微观机制,投标租金曲线

参考文献

[1]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1.

[2]保罗·贝尔琴, 戴维·艾萨克, 吉恩·陈.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3]威廉·阿朗索.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郑长德, 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迪拜酒店面试必备:餐饮部基本知识下一篇:策宣部聚餐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