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材

2024-05-01

微观经济学教材(精选6篇)

篇1:微观经济学教材

教材中出现的主要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国富论》),1776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的代表人物(2002诺奖得主)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里昂·瓦尔拉斯:边际效用学派的三个创始人 古诺 :双头垄断模型,1838

斯威齐:弯折的需求曲线,1939

约翰·纳什:博弈论代表人物(1994诺奖得主)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

丹尼尔·卡尼曼: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2002年诺奖得主)

乔治·亚瑟·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代表人物,(2001年诺奖得主)

乔治·亚瑟·阿克洛夫: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1970)

约翰·冯·诺依曼:博弈论之父,代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44,与奥斯卡·摩根施特恩合著)

杜能:最早以边际原理分析地租、利润和工资

克拉克:首创边际生产力,提出生产三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法则

M.O.洛伦兹:美国统计学家1907年提出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意大利经济学家,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定义了基尼系数。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英国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福利经济学》(1920)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提出以帕累托最优来检验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奖得主,二战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许多经济学家都有影响。他的主要理论是社会选择理论,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他的研究领域还包括内生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奖得主,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关于社会选择、福利分配和贫困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人类发展与可行能力视角的理论奠基人

篇2:微观经济学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主要包括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两个概念。本节内容是第2课时。教材知识结构主要研究余弦定理的推导及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函数,从数学学习角度看属于命题课。余弦定理的学习建立在正弦定理、向量运算和勾股定理的基础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和正弦定理的补充,将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是解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为后面应用正、余弦定理测量距离、解决有关三角形的计算问题、证明一些三角恒等式,判断三角形形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材编排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出发,引出出问题:“如何计算出三角形第三边的长”。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向量求模的方法化简得到余弦定理。再将勾股定理与余弦公式进行比较,得出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这样安排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让学生经历了定理的产生与证明,加深了对向量运算的理解。

(二)核心内容和思想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余弦定理内容及其证明,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因为余弦定理是联系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从思想方法看,本节课蕴含着数形结合、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教会学生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余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和角的数量关系,是解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今后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几何中有着广泛应用。所以,教学重点就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公式的推导。余弦定理的证明需要运用到向量的数量积或解析几何中的两点间距离公式,学生很难想到运用什么方法推出余弦定理。

(四)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余弦定理,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向量求模长的过程中探索余弦定理的内容。在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中,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的比较,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过程中,感受到数与形的辩证统一和数学的实用性。

(五)例题、习题的作用和编写意图

篇3:微观经济学教材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内容,教材评价

一、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对于学习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不只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还应考虑到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及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正是对文化教学的重视以及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评价, 而对微观文化层面的分析与评价能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文化, 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二、理论基础

(一) Hutchinson教材评价理论

教材评价是对教材的价值进行测试, Grant (1987) , Sheldon (1988) , Hutchinson (1987) , Ur (1996) 及Cunningsworth (2002) 都曾提出教材评价理论。根据本文实际需要, 作者选择Hutchinson教材评价理论进行研究。

Hutchinson (1987) 指出“评价就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对某一事物的合适性进行判定。评价与价值有关, 但评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主要看与需求的匹配程度。”Hutchinson认为评价是一个匹配的过程, 它需要可行的解决方案。

Hutchinson教材评价的内容:

1、界定标准:以什么标准为基础评价教材?哪一个标准更为重要?

2、主观分析:在你的教材中, 你希望哪些评价标准能够得以实现?

客观分析:怎样在教材中使得评价标准得以实现?

3、配对:教材是否满足你的个人需求?

该评价理论最初只确定了评价教材的标准, 然后对教材进行主观分析, 客观分析, 最后进行配对, 检测教材是否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并提出新的评价标准。根据上述方法, 1987年Hutchinson进一步完善了教材评价标准, 该标准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目的, 读者, 内容, 方法和其他评价标准, 设计了21个主观问题和21个客观问题。从主观问题中可了解教材使用者的需要, 客观问题可让使用者从教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最后, 将两者进行比较, 并对教材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起初, Hutchinson教材评价方法只用于专用英语教材, 后来因它的合理性及易操作性被广泛用于普通的语言教程。

(二) Buttjes和Byram外语教材文化内容评价理论

1990年Buttjes和Byram提出外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应从微观层面文化, 宏观文化层面, 国际性和跨文化层面及教材作者本人的观点和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1、微观层面:教材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教材是学习者接触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媒介, 教材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及活动直接反映了其代表的文化, 因此这些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及活动的选择成为了学习者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关键。

2、宏观层面:政治、社会、历史等相关文化内容

教材在这一层面文化内容上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 主要原因有:一、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它们往往能反映较深层的文化内容, 所以外语教材需要对政治、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二、任何文化活动应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才会具有其实际意义, 否则有可能成为没有太大价值的东西。

3、国际性和跨文化层面

若只是对某一个目的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还不能够完全体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宗旨, 因为了解学习目语文化, 与目的文化人群进行有效交际还只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而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与来自任何文化的群体进行有郊交际, 这也是在外语教材中增添国际性和跨文化层面内容的主要原因。

4、教材作者本人的观点和风格

除了在教材中体现其人物本身的主观见解, 教材编者本人的观点和风格也可以对学生的文化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编者在教材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可以在课堂活动设计环节帮助学生思考。此外, 如果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在教材编写及教学过程中进行介绍和分析, 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 外语教材微观文化层面的评价内容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 对微观文化层面的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教材中人物的社会背景:行业, 阶层, 性别等;

教材人物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校园, 家庭, 超市, 法庭等;

教材中文化活动所包含的人物思想:人物的价值观, 态度以及个人观点。

以上这三个方面代表了文化不同的层面, 总体上来说, 上述内容涵盖的越多, 学习者可能接触到的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以及层面也就会越多。

三、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微观文化层面评价

(一) 被评教材介绍

《新编大学英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1999年编写的教材, 共6册, 每册12个单元, 每单元分成四个部分:1.准备活动, 激动学习者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兴趣;2.以听力为中心的语言活动3.以阅读为中心的语言活动, 这两者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语言点提高语言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语言活动;4.巩固和提高, 这部分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新视野大学英语》是教育部2001年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基础性课程, 共4册, 每册10个单元, 每单元有三部分:两篇课文, 阅读技巧及课后练习。教材内容以主题为线索, 涉及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方面, 选材注重时代感觉和文化内涵, 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新世纪大学英语》是2007年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之一, 共4册, 每册8个单元, 每单元有四个部分:1.讨论:提供若干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及名人名言, 促进学生思考使其快速进入本单元主题。2.听写:通过听写导出主题, 同时进行听力训练。3.阅读:包含两篇同一主题的课文, 并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介绍。4.课堂活动: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自由选择操练。5.提高:针对本单元的重要语言点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新标准大学英语》全面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经拜访专家, 研究现行教材, 反复论证确定了教材设计理念与编写方案, 2008年秋在国内多所高校进行试用, 该教材分4册, 每册10个单元, 一个单元包含两篇阅读文章用于课堂教学, 一篇相关专题文化短文介绍其他国家文化, 习俗及该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等, 此外课后还有相关语言点及文化知识背景介绍帮助学生语言输入和了解目的文化。

《新视界大学英语》以教育部分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 2011年出版, 全书分4册, 每册10个单元, 每一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 包括一篇主要阅读课文, 一篇辅助性阅读文章以及一篇相关文化专题短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 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此外, 课文所涵盖的文化主题内容广泛, 体裁多样, 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目的文化,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 对《新编大学英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 《新世纪大学英语》, 《新标准大学英语》, 《新视界大学英语》五本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所体现出的微观层面文化进行评价。

首先, 阅读相关教材评价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 作者发现先前许多研究评价教材时要么没有考虑到文化层面, 或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文化;要么评价标准不完整, 不全面。因此, 这些评价标准都不适合本文研究。在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提到应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角度进行教材评价,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这几本教材所体现的微观文化进行评价。

其次, 因教材数量过多及作者研究能力有限, 本文只选取了每个系列教材的第一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当评价教材文化内容时, 课文中会对相关目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介绍, 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部分。此外, 根据Buttjes和Byram外语教材文化内容评价理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试验性的评价框架, 首先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文化内容, 然后把每个单元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 计算出每一类别的数量, 以及所占百分比。最后, 作者将对于这五套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及文化特点进行总结, 并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分析这几套教材, 给教师和编者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三) 教材微观文化评价

1、人物的社会背景

教材人物社会背景应包括性别, 年龄, 职业, 种族等方面。

第一, 在分析微观文化层面时, 性别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说,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应从两性的角度来呈现文化内容。经过分析, 这五套教材有20篇文章从两性角度进行主题讨论, 并在此之中有14篇和6篇分别从男性和女性的角度进行主题讨论。如, 在《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一单元, 我们看到作者从男性角度出发讲述男主人公如何实现自我独立;第四单元从两性角度讨论跨国婚姻;第五单元从女性角度告诉我们怎样智慧去购物等等。然而在这所有的课文中, 还有一些自传性文章其中的主角也都是男性,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 教材编者应考虑到两性的平衡性 (见表1) 。

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年龄。在诗歌, 传说, 寓言故事等文学形式中人物年龄不明确, 所以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时作者没有考虑人物年龄。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大多数课文主人公都是年轻人, 同时这几套教材的使用者都是大学生, 和课文人物年龄相近可引起共鸣。从人物年龄分布来看, 小孩, 成年人在教材中占极少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一篇文章提及到老年群体。因此, 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来看, 如果课文不呈现这一部分相关文化内容, 学生是不能全面了解目的文化的。

第三个因素:职业。一般来说, 一套理想的教材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与文化学习有紧密联系的职业信息, 它应该不仅仅只是简单介绍课文中人物, 还应该包括人物的职业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这五套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 人物职业呈现以下特点:一、职业与学校生活, 教育等紧密相关, 如学生, 教师, 校长等。二、其他职业偶尔出现在课文中, 比如, 警察, 商人, 艺术家, 科学家等。三、虽然这五套教材介绍了很多与职业有关的文化知识, 但有助于学生文化学习的其他相关职业信息在教材中并没有涉及。

第四因素:种族。因为中国人的的传统习俗, 种族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在中国, 对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可以促进我们外语学习, 帮助让我们了解外国文化。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种族文化的讨论不应只停留在白人黑人之间的冲突上, 我们应认识到其实这一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种族问题。因此, 教材应指导学生用中立的态度看待种族问题。

2、文化活动的场所

对文化活动场所的分类主要取决于课文的写作形式。通过对现行五套大学英语教材中人物文化活动场所的分析, 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学校, 家庭, 超市及其他公共场所。

通过数据分析, 课文中人物活动场所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是家里, 在这五套教材的第一册共计48篇文章里有21篇文章中的事件发生在家里;其次, 有12篇文章提及活动场所在学校;再次, 有7篇课文事件发生在超市。除此之外, 教材人物还在旅游景点, 酒店, 银行, 公园, 酒吧等场所进行日常活动, 这些都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目的语文化信息 (见表2) 。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 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活动场所进行的文化活动多于其他公共场所, 这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这两个场所密切相关的本国文化和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 我们还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在学校和家庭发生的事件,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的《一个忙碌的早晨》, 《新标准大学英语》中《一个新生的日记》等都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两个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此外,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一方面还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公共场所相结合, 使学生处于相对熟悉的地方, 以激发他们的文化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游览名胜古迹, 社会实践等可增加学生社会经历, 帮肋他们发现本土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共通点。

3、人物的观点及态度

分析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人物的观点及态度是为了找出这些观点态度和暗含其中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 本文还希望发现教材中人物的观点及态度能否代表目的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对比分析,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人物的观点和态度呈以下几个特点:关注家庭成员, 朋友, 亲属之间关系的课文较多, 并且大多数课文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同情, 体现出人性光辉。

此外, 教材人物还表达出对环境和社会体系的否定态度, 例如, 《新编大学英语》中《人类对动物的侵略》,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抵抗艾滋病的战斗》, 分别指出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健康状况, 几乎没有文章表扬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对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人物观点及态度的分析不仅能使得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群体对于人类, 自然的态度, 还能帮助他们学习批判的思维方式, 这也正是西方目的文化的主流思想。

四、结语

因文化教学涉及的领域很广, 本文通过对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微观文化层面分析得出结论:编者在编辑过程中应考虑到在教材中运用多种形式体现文化内容, 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刺激学习者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uttjes, D.&Byram.M.Mediating Language and Cultures:Towards an Intercultural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 1990:182-183

[2]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

[3]Byram, M.Language and Culture Learning:The Need for Integration[M].Clevedon, UK: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4]Cunningsworth, A.Evaluation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M].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4

[5]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州:上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鲁红霞.《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4) :21-24

[7]乔爱玲.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评估教材[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75-77

[8]孙平华.国外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述[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3 (3)

[9]张鹤, 国晓华.从教材理论发展的三个方面看教材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 2002

篇4:宏观把握教材 微观切入重点

一、整体把握

教师拿到教材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这册书与书中的每一个单元、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每一课的关系,要做到总揽整册书,兼顾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与编者的编写意图相契合。《梅花魂》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一共有三首古诗、三篇散文。《古诗词三首》是由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词组成的。《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中的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表达了一位老人的思乡之情。《桂花雨》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小桥流水人家》极具诗意,语言优美,家乡的景物无不透出“爱”字。这些课文有古诗词,有散文,虽然体裁不同,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无不闪现在每一篇课文中。因此,在教学这单元的课文时,我们除了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

二、细读文本,找准切入点

1.以情感为渗透点

《梅花魂》的题目蕴含着三层含义:其一是梅花的秉性——梅花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都不低头折节;其二是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其三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外祖父爱梅花,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像他一样爱梅花,因为梅花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他希望外孙女成为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梅花蕴藏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这颗眷恋祖国的心,这颗赤子之魂,贯穿全文,怎能不令读者动容?

怎样让五年级的小学生体会这三层含义?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抓外祖父的三次落泪:第一次因思念家乡而落泪;第二次因不能返乡而落泪;第三次因不能返乡而在异国度过晚年而落泪。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课文描绘的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引发他们的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品读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体会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2)理解梅花魂的深层含义。(3)理解作者表达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体会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情。

教学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恋国情怀,理解作者表达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以文本的字词为落脚点

对文章字词的品味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捕捉文章字词的特色,并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比较、玩味、体悟,逐渐走进课文,与人物产生共鸣,与作者交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1)认真读文,找出描写外祖父喜欢梅花的段落,说说自己的体会。(2)外祖父不爱古董吗?他为什么分外爱惜墨梅图?(3)有感情朗读。

3.以文章的语言为基本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文章的写法,是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感受和领悟的东西。《梅花魂》这篇课文,语言简洁却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情,这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教师应该在教学时让学生领悟这一表达方法,以便借鉴。比如第二自然段,为了不让“我”忘记中华民族文化,外祖父经常抱着“我”,教“我”读诗词;外祖父借诗消愁,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外祖父哭了,“我”却笑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对比中,外祖父的赤子之情被表达了出来。

4.以作者的思想为引导点

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细读文本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以《梅花魂》为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谈到《梅花魂》的写作背景时,陈慧瑛说:“《梅花魂》是我家的真实生活写照,是海外儿女滴泪的心声,表达了外祖父和我的思乡恋国情怀。”

此外,教师解读教材时还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换位解读:我的课堂解读是学生需要的吗?对他们的思维、情感、能力有帮助吗?可行性怎样?

篇5:微观经济学教材

在经济学刚从******学分离出来之始,并没有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隔,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亚当斯密与李嘉图在关于古典经济学的早期论述中,对经济学做了一个大致的论述,提出了一些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将经济学分析的重点聚焦在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点上,从而开始出现所谓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成为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这种经济学观点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而仅有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理性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做出任何利己的行为都能够促使经济的发展,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经济自由的运行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但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在美国蔓延,而是波及了整个发达主义国家,满目的萧条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然而政府依旧奉行自由主义,依旧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奉为能够解救危机的良药。在资本主义存亡之秋,罗斯福的出现积极推行政府干预措施,而为了给罗斯福的政策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开端,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建立的奠基。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式,从整个经济总量出发,而发展成为了一种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立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然而这种经济现象在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情况下并不能够缓解,反而引起了其他的危机。因此,反凯恩斯潮流开始泛滥,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流派,分别为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利用理性预期来调整宏观经济学,并积极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解释自身的经济理论中,凸显出了一个矛盾。对于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之中,有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形成的宏观经济主体却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的单个行为主体在成为总体之后就并不理性了。这个矛盾反映在了凯恩斯的整个理论当中,但凯恩斯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针对这个矛盾发难凯恩斯主义,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学所谓的总量分析只是基于对所有经济行为个体的总和分析,是需要符合单个经济行为个体的特性,因此需要拥有微观基础。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们采用微观假设来构建宏观行为模式,将宏观经济现象赋予了微观基础,沟通这两者之间的就是理性预期。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微观主体通过预期调整来规避宏观经济政策的利益损害,从而提高改变自身的行为机制。而这种依据理性预期进行行为调整的方式会根据预期形成方式的不同,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同的影响,也会对政策效果造成相当的影响。通过理性预期的加入,就将微观主体与宏观变量之间搭建了桥梁,也构建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宏观经济学加入了微观基础。

三、对宏微观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由于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和解决“滞胀”的经济问题上表现乏力,一批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积极为凯恩斯主体寻求出路,由此新凯恩斯主义涌现。新凯恩斯主义在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基础(市场非出清、有效需求不足和宏观经济有效)上,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和想法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观点,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缺陷出发,通过构建复杂的模型理论,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也正是新凯恩斯学派学者的努力,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的新的方向,推动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的发展。在重塑凯恩斯主义上,新凯恩斯学者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刚性的`主题上寻求突破,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合同的存在解释劳动力工资价格黏性,在产品市场上利用“菜单成本”和“调价不确定性”来解释产品价格的黏性等。在凯恩斯经典主题上寻求突破,使得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现代经济学也因此获得新的研究领域与观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需要指导实践的学科,需要拥有能够对现实客观经济现象解释能力,如果无法解释则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经济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的假设和研究变量做出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学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理论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正如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而做出的理论研究,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能够束之高阁,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才具有指导作用。

篇6:微观经济学小结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学科----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大部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我们现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以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上一篇:谈论日期的英语作文下一篇:脱岗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