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试卷

2024-04-10

宏微观经济学试卷(共6篇)

篇1:宏微观经济学试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2003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各专业宏微观经济学试题

2003年1月

一、单选题(第题1分,共15分)

1.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又叫预算约束线)()。A.不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向右下方平行移动 D.绕着某一点转动

2.已知某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1X2=+1,收入效应X2X3=-3,该商品是()。A.正常商品 B.一般低档品 C.吉芬商品 D.奢侈品

3.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弹性等于1.5,其供给弹性等于1.0,则蛛网的形状是()的。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圆圈型

4.已知某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等于1.8,则两种商品是()。A.独立品 B.替代品 C.补充品 D.无关品

5.若企业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递增阶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A.左端 B.右端 C.最低点 D.无法确定

6.一般来说,完全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定价区间在()。A.|ep|>1 B.|ep|<1 C.0<|ep|<1 D.不能确定

7.采取()时,消费者剩余最小。A.一级差别价格 B.二级差别价格 C.三级差别价格 D.无差别价格

8.边际销售收入是衡量()。

A.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导致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B.多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C.多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D.多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9.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这种市场称为()。A.弱式市场效率 B.强式市场效率 C.半弱式市场效率 D.半强式市场效率

10.三部门经济中,收入恒等关系可以表示为()。A.I+S=G+T B.I+G=S+T C.I+G+X=S+T-M D.I=S 11.根据简单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A.收入增加 B.利率提高

C.人们预期未来价格水平要上升 D.政府支出增加

1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减少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关于帕累托最优,以下正确的是()。

A.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B.帕累托最优就是一部分人福利得到改善 C.反垄断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D.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二、判断改错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原因。每题3分,共15分)1.如果需求曲线为直线,则直线上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相等。

判断: 分析:

2.当总产量最大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判断: 分析:

3.只要贡献利润大于或等于零,企业就应该继续生产,所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也可以说是追求贡献利润。

判断:

分析:

4.在开放经济中,乘数因为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而变小了,而目。进口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

判断:

分析:

5.络伦斯曲线弯曲程度越大,说明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越小。

多断:

分析: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均衡价格

2、边际技术替代率

3、财务风险

4、进口替代战略

5、货币政策

四、计算机(每题5分,共10分)

1、如果国民边际储蓄倾向为0.25,求:

(1)该经济的投资乘数;

(2)当投资增加200时,国民收入、消费和储蓄的增加量。

2、已知某企业的成本函数为:TC=20Q+10,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140-P,(1)写出企业的固定成本函数,变动成本函数;(2)写出企业的销售收入函数、利润函数;(3)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画图说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2、颐和园对一般游客的门票价格为14元,对中小学和大学生实行半价,即7元。请问颐和园的这种定价方式属于哪一级差别价格?为什么?

3、决定净出口的因素有哪些?

4、在LM曲线右下方和IS曲线左下方的区域中,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否均衡?为什么?

六、试述题(共16分)

商品有害的外部性会对市场给造成什么影响?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并说明如何矫正这种有害的外部性。

篇2:宏微观经济学试卷

一、单瑁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请将像认为的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入该题后的括号内)

1.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

A.满足程度

B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边际效用

D.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2.商品的收入不变,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

A.向左下方移动

B向右上方移动

C.沿着横轴或纵轴的某点转动D.不动

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VC>S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SMC中的部部分AC曲线

C SMC~AVC那部分SMC曲线D SMC~AC邬部分SMC曲线

4.巳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和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5.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后弯曲的曲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D.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6.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

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C.生产的外部经济

D消费的外部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6.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A.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

B.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递增 C.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递减 D.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不变 E.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增

17.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是()A.由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决定的B.收入为消费和储蓄的关系之和 C.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D.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减少储蓄减少 E.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18.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A.价格水平

B。收入水平

C预期

D财政政策

E货币政策 19.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特征()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B.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 D.菲利普斯形状不是一条直线

E.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

20.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手段是()A.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降低再现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买入国债 D.向商业银行卖出国债 E.以上四个都对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

21.价格下降时,任何商品的替代效应都是正数。()

22.三级价格歧视所获得的生产者剩余比一级价格差别的大。()

23.尽管寡头垄断企业不轻易进行价格竞争,但是并不表明这类企业之间不会发生尖锐的价格冲突。()

24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生产要素的价格。()

25外部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

26.根据简单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利率的上升。()

27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

28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29“挤出效应”太,财政政策对经弈活动的影响越大。()

30.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息率,那么,它就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

四、配伍题(每题2分.共10分)31.边际效用()32.完全竞争()

33.公共物品()34.总需求()35.税收乘数()A.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B.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C.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得倍数关系。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销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E.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五、简答题(36题8分。第37题7分,共15分)3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37.画图说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六、计算题(第38题8分,第39题7分,共15分)38.若请费者李某消费X和Y两种商品的教用函数U=-X2Y2,李某收人为600元,X和Y的价格分尉为Px=4元,Py=10元,求:

(1)李某的捎费均衡组合点。

(2)若某工会愿意接纳李某为会员,会费为i00元,但李某可以50%的价格购买X,则李某是否应该加入该工会? 39.设有如下简单经济模型:C=80+0.75Yd,Yd=Y-T, T=-20+0.2Y,I=50+0.1Y,G=200 试求: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的均衡值及综合乘数。

七、论述题(20分)

40、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但也有人认为只要是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就用本国生产的产品而绝不进口,这才是爱国主义。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具体国情加以分析说明。答案

试卷代号:102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B

2.C

C

C C A B

A

B B

D

A

B 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共15分)

16.ACE

17.ABCE

ABCDE 19.ACD AB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21、I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四、配伍题(每题2分。共10分}

31边际效用:(D)

32完全竞争:(B)

33公共物品:(E)

34总需求:(A)

35税收乘数:(c)

五、简答题{第36题8分,第37题7分,共15分l 6参考答案:

(1)购买欲望。如果购买欲望强,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高,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大;反之,购买欲望弱,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低,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小。(2分)

(2)可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替代品之间越相近,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少,替代品差别大,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小。(2分)(3)用途的广泛眭。~种商品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一种商品用途较少时,则需求弹性小,因为该商品降价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会增长很多。(2分)(4)使用时间。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2分)3 7.参考答案: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电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3分)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2分)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3分)如图所示:看教材图

六、计算题(第38题8分,第39题7分,共15分)

38解:(1)由效用函数U=X2Y2可得

MUx=2XY2,MUy=2YX。

消费眷均衡条件为

MUx/MUy=2XY2。/2Yx2=Y/x=PxPx=4/10 600=4·X+10·Y 可得

X=75 Y=30(3分)即李某消费75单位x和30单位Y时,达到消费者均衡。

(2)因李某要交会费,所以收人减少,预算约束线也发生变动(2分)消费者均衡条件成为; Y/X=2/10 500=2·X+10·Y 可得

X=125 Y=25(3分)比较一下张某参加工会前后的效用。参加工会前:

U=X2Y2=75×30=5625*900=50 62500 参加工会后:

U=XY=125×25=]5 655*625=9765625(2 分)可见,参加工会以后所获得的总数效用较大,所以张某应加入工会 39.解:

Y=C+I+G+80+0.75[Y-(-20+0.2Y)]+50+0.1Y+200 Y=1150 C=80+0 75Yd=785 I=50+0.1Y=1 65

(4分)Yd=-20+0.2Y=210 K=1/1-(0.75x0.8+0.1)=3.3

(3分)

七、论述题【20分)40.(1)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2分)

(2)资源禀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来的,所以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模型。(3分)

篇3:宏微观经济学试卷

《宏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其内容涉及到经济中的方方面面, 不仅理论内容深, 而且实践性强, 初学此课程者不容易理解掌握。改革开放以来, 宏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得到普及, 管理类、财经类等专业已将其列为基础理论课。

自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 双语教学已在高等教育领域, 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就我国而言, 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用中、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向学习者传授学科知识。一般而言,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要求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采用英文出题和答题;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

《宏微观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尤其重要, 因为它主要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跨国公司、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从事与国际经贸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其性质使得他们必须更多地使用英语, 否则将无法胜任工作。不仅如此, 英语的掌握还将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 英语就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他们大多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 但其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相当低下, 绝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少足够的阅读量;二是缺少英语交流机会。如果实施宏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 将会使这一情形有所改善。

二、教学实践

1. 教材选用

教材是决定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优劣的重要因素。现行的经济学教材可大致分三种模式:一是主要传授经济学最基本的思想。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著的《经济学》和格利高里·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二是属于中级经济学, 主要运用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初级高等数学讲述经济学的思想。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合著的《微观经济学》、范里安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三是高级经济学。例如:Andreu Mascolell、Michaeld.Whinston、JerryR.Green合著的《微观经济学》。

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的是对于经管类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考虑到大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英语应用能力仍然有局限, 本课程选用了属于初级经济学类别的教材———世界三大出版业巨头Thomson公司出版的Microeconomics for Today和Macroeconomics for Today, 国内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美国上百所大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与金融经典入门教材”。它结合了中西方教材的优点:逻辑严谨而又案例丰富, 语言深入浅出。作为原版教材, 它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英语锻炼的机会。

2. 教学方法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指出: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 它不是教条, 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心灵的器官, 一种思维的技巧, 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显然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 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或者分析工具。学了经济学就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 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 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 它专注于因果关系和行为反应的揭示, 使其具有极强原理性。经济学的整个分析工具或方法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经济学原理展现出来的, 所以国外教师非常注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 一般都会在教科书的开篇或者新学期的第一次授课中将重点经济学原理列举出来。

针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本人在讲授宏微观经济双语教学做了以下的教学安排。首先, 对经济学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教材上原理的详细介绍和讲解, 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个基本认识和理解, 为理解案例打下一个基础。其次,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要从抽象到具体。课堂重视案例分析, 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使学生体现了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最后, 对经济学原理的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本人对所讲的原理进行一个归纳和小结, 包括对疑点、难点、重点的强调, 包括对原理的高度概括。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教学, 学生对原理的认识相应也经历了一个了解———理解———深化的过程, 有助于将原理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 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经济学的趣味性。与其他许多枯燥的学科不同, 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经济学按照Samuelson的说法, 天生就是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睡美人”。本人主要先通过引入ABC的经济案例节目, 从美国的经济问题, 引申到中国的经济问题, 如房价泡沫、教育高收费和环境污染、中国的经济增长等, 同时还进一步将经济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 去找寻蕴涵在食堂、课堂、寝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学习生活场合中的大量经济学事例, 向学生讲授身边的经济学, 使学生感到经济学可亲可爱、可触可感。通过这些教学, 强调了经济学的应用性,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激发了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锻炼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在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 注意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本着双语教学的落脚点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在此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 在宏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 绝大部分用英文讲授, 重点、难点知识再用案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授课过程中使用英文时要循序渐进, 尽量用通俗简洁的语言, 保证学生在反复的练习和沉浸式的英语氛围中学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个课程进程中, 英文比例保持在80%以上, 极大强化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

3. 教学反映

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对这门课评价很高, 评分达到了96分, 普遍反映: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课堂互动气氛良好, 英语英语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05、06工管双语班的同学, 不少同学在大一就通过了六级考试, 有的同学甚至在六级考试中取得了600多分的高分。他们说, 通过宏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 对英语的提高, 远远高于大学英语课对英语的提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对我校双语教学推广有很大的作用, 促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把英语授课的教学方式推广发扬。

三、经验总结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为学生提供日常说英语的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特别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而且同时有利于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的提高, 这是本人双语教学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

下面总结了从事双语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1. 关注学生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热情

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 才能确立与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身心成熟度相符合的双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又不会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是情感关注的重点。师生间所建立的真切交流、帮助学生即时发现问题、排除困难的措施、教师给予的赞同与认可等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提高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热情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 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帮助学生克服对外语的畏惧心理, 使每个学生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双语课程的学习中来。

2. 重视教学工具的质量和多样性

教材尽量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可以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采用多媒体授课, 讲课的时候尽量多采用国内外最新的案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以增大双语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还要不断积极地探索各种教学方法。

3. 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 重视语言文化的交融

双语教学应以提高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为目的, 不是为设双语课而设双语课。不同的语言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变化。双语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带有西方语系国家的文化烙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向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 并去粗取精, 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从最初感知到逐渐接受, 这样才能确保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步。

四、结语

双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重点大学要从学科地位出发、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 并尽快从双语教学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培养社会需要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宏微观经济数据为何背离?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指标的确会系统性地高估或者低估经济现状。从而,我们需要对现有预测谨慎解读的同时,不断寻找更好的替代指标

今年二季度以来,宏观和中微观经济数据持续背离。宏观数据企稳而中微观数据表现不佳,为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频添诸多分歧。从最新数据来看,我们持续监测的国信高频宏观扩散指数一改8月持续大幅下滑,在9月出现明显改善;9月统计局制造业PMI也与8月持平,未像市场预期那样继续下跌。在中国经济弱企稳迹象增加之际,宏微观经济数据也开始出现收敛。但经济数据的起伏不会影响我们研究的基本结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经济指标对经济走势的指示意义可能会出现变化,并可能会出现一些失真。

高频数量指标的相关性在下滑

在预测工业增加值增速时,高频的发电量和用电量是常用指标。在著名的“克强指数”中,耗电量也是组成指数的三个经济指标之一,可见其在判断经济走向上的重要性。然而,今年以来基于电量增速预测的工业增加值方向时常出现一定偏差。例如,工业增加值于5月、6月的强劲反弹在耗电量上的表现并不显著,同样的宏微观背离也出现在部分其他上游资源品的量价上。

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相关性正在系统性下降。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2年之前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增速之间的变动方向非常一致,波动幅度之间的相关性也较高,但2012年之后两者之间的波动同步性在减弱(图1)。进一步地,2012年三季度开始,两者的相关系数(剔除1月、2月)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滑,之前相关系数一直维持在0.9以上,但当前相关系数已经降至0.7。这表明发电量对工业增加值的解释能力正在出现系统性地下滑。

相关性下降的原因在于高耗电行业增速与整体工业增速不一致。从统计局公布的分行业电力消费量数据来看,2012年工业用电占比大概在72.8%,且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的提升。进一步细分来看,工业行业内部耗电量最高的五个行业依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和水生产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化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加总起来在工业用电量中占比在70%以上,其中前三项占比达到50%以上,而这五个行业的工业增加仅占总量的25%。这意味着,如果这些行业的增速和整体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不一致,那么将会导致耗电量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背离。例如,2009年工业增加值反弹,但发电量增速连续负增长,当时统计局给出的解释就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复苏步伐要落后于整体工业增速。

高能耗行业增速放缓导致发电量增速低估工业增加值增速。2012年以来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之间相关系数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能耗行业增速的放缓。这集中体现在2012年以后发电量增速中枢相比工业增加值来说有着更加显著的下降上。而高耗能行业尤其是钢铁和其他金属加工行业增速放缓,主要是受到产能过剩的拖累。2012年在“4万亿”刺激消退后,上游资源型行业即进入去产能过程,增速持续走低,这对于耗电量增速的拉低程度要远远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因此还是根据历史经验,用发电量增速来预测工业增速可能会出现低估。

高频价格指标的指示性在弱化

以价格作为监测需求变动的指标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勿将价格指标的季节性波动,视为终端需求的趋势性萎缩;二是产能周期和高库存的压制,会使价格指标对终端需求变动的反应更加迟钝。

需区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市场需求存在季节性的上升和回落,这会导致销量和价格出现一定的季节性波动,但这不能理解为下游需求出现趋势性的膨胀或萎缩。以水泥为例,今年上半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行,但我们其实不太容易判定是否终端需求出现了明显下行。这是因为,历年一季度和三季度都是需求淡季,价格的环比表现都是下跌的。今年水泥价格变动除了3月和6月显著超出季节性规律以外,其他时间大体上仍符合季节性因素。但看水泥产量数据,上半年水泥产量同比增速持续下滑,6月滑落到2009年以来的新低,7月才有所反弹。这比较清晰地体现了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萎靡,而基建投资对冲有限背景下,对上游水泥的需求是持续滑落的。但单从价格数据上,尽管可以看到3月和6月出现大幅下滑,但却不太容易得出水泥需求在持续萎缩这一结论。可見,产量数据可用同比调整季节性,但价格数据却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

因此我们在用价格指标监测经济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季节性比较。以动力煤价格为例。我们知道,动力煤下游主要是发电,因此其需求与用电高峰的夏季和冬季紧密联系。考察2004年-2013年动力煤价格的月度环比变化,三季度以及2月、3月会出现明显的环比价格下跌,夏季和冬季煤价则会出现稳定上涨。今年一季度动力煤价格的表现合并起来看比较正常,但二季度环比走势明显要弱于季节性规律。这与二季度一直讨论的发电量增速弱而工业增加值增速强的背离是一致的。但在解释7月以后的动力煤价格数据时要相对谨慎。由于动力煤消耗进入淡季,即使宏观面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微观层面的动力煤价格表现可能仍然较为孱弱。

需关注产能过剩和高库存对价格的压制。供给端的产能过剩可能持续压低产品价格,使得微观价格不能有效地反映需求端的波动。2009年的“4万亿”刺激后,许多上游行业在2011年过后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例如,2011年开始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下滑,而粗钢产能利用率也在2010年达到高点后逐步下滑。 近几年去产能的进展一直不是特别理想,市场并未得到有效出清。这导致需求稍有改善,但很快被过剩供给所吸收,因此价格总体上仍处于下降通道,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降低。

以动力煤和螺纹钢价格为例。2011年下半年开始动力煤价格持续走低,中间只在2013年11月到12月中旬出现一波明显反弹,但2013年的经济复苏却是从三季度就开始了(图2)。且该年11月和12月的价格反弹也很难区分究竟是季节性因素使然,还是需求趋势性好转。因此,动力煤价格对终端需求的指示意义也就大幅降低。

nlc202309021454

2011年下半年螺纹钢价格开始持续下滑。但相比动力煤来说,钢铁价格在下行周期中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反弹,对应时期经济需求面出现一定好转。在终端需求和经济预期边际好转时,钢铁上下游均开始补库存,这会放大需求波动,进而对价格带来明显提升。但2011年以后,每次钢铁价格反弹的高度都在下降,今年上半年的微弱反弹几乎不可辨识。我们认为,这与去产能周期对企业库存调整的压制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表现长期疲弱,企业预期偏向悲观时,即便经济出现短期回暖,对企业预期的提振效应也是有限的,进而企业补库存的动力也就付之阙如。企业库存周期的衰竭使得终端需求的波动不容易被放大,并反映在钢铁价格上。

高库存也会形成对价格的抑制,降低价格指标的指示意义。例如,2014年初以来,主产地山西的煤炭库存一路走高,当前的库存存量稳定在过去两年均值的两倍以上。这样,下游需求波动会很容易被高库存所吸收,而很难反映在价格上,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钢材价格上也存在类似的库存压制。今年初钢材的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均攀上高点,但最近库存下滑很快。结合近期煤炭和钢铁价格表现乏力来看,这意味着下游需求走强被库存下降吸收了,从而并未显著体现在价格指标上。因此,在高库存压力下,价格指标也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反映需求的好转。

宏观回升亦不稳固

上文我们从中微观数据出发解读今年二季度以来的宏微观背离问题,认为中微观数据或许并未很好地反映宏观情形。下文我们从宏观数据出发,认为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回升力度太弱,难以被定义为一次像样的反弹,最多只是在底部企稳徘徊。如果宏观层面上经济并未显著走强,那么中微观层面上经济表现疲软也就没有那么意外了。

从近三年比较看经济回升力度。2012年初中国经济开始迅速下滑,进入新的增长平台。工业增加值从14%回落至9%左右,并一直稳定在这一中枢附近,而GDP同比增速也一路回落至7.6%的平台并小幅震荡。回顾近三年的年内经济增长路径,均表现为年初经济下滑,政府稳增长措施启动,然后经济企稳的规律。但三次经济下滑面临的内外环境、政策力度和复苏时点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2012年初,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同时大幅下滑,带动整体经济出现断崖式回落。于是基建投资增速开始稳步上行,9月单月增速攀升至25%。在货币政策上,央行在7月之前完成了两次降准降息。由于货币环境宽松,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也很快开始企稳回升。在地产和基建投资回暖的叠加影响下,全年经济增速高点出现在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2月达到最高值10.3%。

2013年二季度开始,由于反腐影响消费增速出现下滑,同时出口表现不佳。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上一年基数不高,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表现相对平稳,基建投资也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为维持经济增速,基建投资在7月和8月进一步提速,8月当月基建投资增速一度达到29%。而2013年经济高点在三季度出现,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月达到10.4%的高位。

2014年与2012年更像,年初以来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均出现下滑。两者的累计同比增速均已低于2012年的最低点。虽然消费表现平稳,出口有所改善,但是难以改变经济下行趋势。二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开始回升, 5月同比增速高达27%。于是,工业增加值阶段性高点出现在6月,但也仅仅达到9.2%,远低于前两次经济反弹的幅度。从过去两年经验来看,稳增长效果一般只能持续一个季度。在基建投资增速回落的背景下,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挫,也表明二季度经济只是一次短暂的企稳。

简单梳理近三年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明显缺乏内生动力。最近三年,消费、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逐步下台阶,其中任何一个出现滑落,都需要基建托底;而受制于发达经济体复苏空间有限,中国出口增速始终维持在个位数,对经济提振意义有限。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稳增长政策的推出时间逐步提前,2012年在四季度,2013年在三季度,2014年则在二季度。

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经济平滑空间更加逼仄。一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趋势难以根本逆转。2012年房地产投资很快出现复苏,2013年房地产投资表现平稳,今年则难以看到房地产投资的回升。即便各地竞相放开限购政策,央行也最终放开限贷闸门,虽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短期提振,但可能无法改变房地产投资向下调整的格局。二是基建投资的对冲力度和持续性相对有限。土地出让金的锐减,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都令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更加捉襟见肘。于是,二季度工业增加值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增速都要显著低于2012年和2013年并不令人奇怪。

从趋势上来看,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弹,且可持续一个季度以上。但今年4月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幅度和持续长度都不够明显,8月又再次令人意外地转头向下。就此而言,二季度的經济回升很难定义成一次反弹,最多只能说是底部企稳。这就意味着,从总量上来说,内需仍是疲弱的,这有助于解释年初以来中国进口数据和中微观指标的不佳表现。

从工业增加值增速看行业分化。工业增加值中,与房地产投资相关性最高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主要是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年初以来增速一直维持在低位。在基建投资中占比较高的铁路道路运输业(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所对应的工业增加值中的铁路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则持续走高。还有很多行业同时受到基建和地产投资的影响,很难完全区分哪个影响更大。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疲软背景下,都难有太好的表现。例如,钢铁下游同时对应着地产和基建,与钢铁相关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加工业表现各异,采选业累计同比增速有所回暖,但加工业累计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两者绝对水平都处于较低位置。

传统的出口导向的纺织服装行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上半年增速有所反弹,占据出口交货值很大比例的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业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也较为平稳。而由于消费增速连续下台阶,工业增加值中下游消费相关行业表现并不理想。将工业增加值中相关消费行业累计增速加权平均,可以看出年初以来增速出现了进一步下滑,这与消费增速下降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我们讨论了众多中微观经济指标失真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指标已经完全没有指示意义。中微观指标仍然是宏观经济最好的同步指标,我们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选择。例如,我们持续监测的国信高频宏观扩散指数,在8月持续大幅下滑,即对应着工业生产的意外回落。而该指数在9月后的连续反弹,则对应着工业生产可能已经度过了阶段性低点。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指标的确会系统性地高估或者低估经济现状。从而,我们需要对现有预测谨慎解读的同时,不断寻找更好的替代指标。

作者为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

篇5:宏微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支持价格 政府制定的高于自由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同时政府通过购买过量供给来维持这一价格。

市场出清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点处的价格和数量。

无差异曲线 代表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市场篮子的组合。边际效用递减 随着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多,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益增加减少。边际替代率 消费者为获得额外一单位的某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张纸商品的最大数量。恩格尔曲线 表示食品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替代效应 当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导致的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化。收入效应 在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时,因购买力增加而带来消费数量的变化。劣等品 当收入之间时,需求量下降,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负的。吉芬商品 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商品。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为某商品愿意支付是价格和实际支付是价格之差。攀比效应 一种正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部分是因为其他人也购买了该种商品。连带外部效应

虚荣效应 负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希望用有的商品是独一无二的或者专有的。风险溢价 风险规避者为规避风险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额。

风险规避者 对于期望值相同的确定收入和风险收入而言,更偏好于确定收入。等产量线 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所有可能的投入品组合形成的曲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增加某一投入品的使用而其他投入品固定不变,产出增加最终会减少。规模报酬 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一倍。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一单位,另一种要素需要减少的量。

机会成本 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成本。显性成本 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隐性成本

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规模经济 企业可以以低于双倍的成本获得双倍的产出的情形。规模不经济 双倍的产出需要双倍以上的投入。联合生产

范围经济 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产出高于两家企业各生产一种产品的总产量时的情形。生产者剩余 所有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完全竞争市场 有许多买方和卖方的市场,没有任何买方或卖方能影响价格。垄断势力 买方或卖方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勒纳指数 垄断势力的一种度量,由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与价格之比计算而得。自然垄断 一个产商能以低于存在许多厂商时的生产成本生产整个市场全部产量的情形。双边垄断 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的市场。

一级价格歧视 向各个顾客收取其保留价格的行为。

二级价格歧视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不同购买量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三级价格歧视 根据不同的需求曲线将消费者分成两组或两组以上并对每组索取不同的价格的行为。

两部收费制 消费者需要同时支付入场费和使用费的一种定价形式。

垄断竞争 在一个自由进出的市场中,企业销售既有差别性又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寡头垄断 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卡特尔

在该市场上,某些或所有厂商公开共谋,在价格和产量水平方面合作以使他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

折拗的需求曲线 各产商面临一条在当前价格下折弯的需求曲线的寡头垄断模型:在高的价格,需求价格非常有弹性,在地的价格,需求无弹性。

纳什均衡 给定竞争者的行为,各产商的行动都是最优的策略或行为组合。上策均衡 无论竞争者如何行动,该策略都是最优的策略。极大化极小策略 一种选择中最小收益中的最大值的策略。

以牙还牙策略 我从一个高价开始,只要你继续合作也定高价,我就会一直保持下去,一旦你降低价格,我马上也会降低价格。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

引致需求 投入品的需求依赖于企业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成本

边际收益产出 增加一单位某种投入要素而所增加的产出带来的收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帕累托最优 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商品的分配无法使自己的境况变好,这时候的商品配置。帕累托改进

契约曲线 两个消费者之间所有有效配置点所组成的曲线。一般均衡 决定一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局部均衡 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给定数量的投入下,两种产品的各种可能生出组合的曲线。

比较优势 国家1在某一产品上相对于国家2有优势,国家1生该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国家2的相对成本。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一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可能比另一种有效率的配置更公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的凸的,则每种有效配置(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信息不对称 在一项交易中,买方和卖方用有不同信息的情形。逆向选择 由于存在不对称信息,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导致市场上出现太多的低质量产品而较少的高质量产品。

道德风险 当某一方的行为不能被观察时,他就可以影响与改事件相联系的支付报酬的概率分布。

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人追求其自身的目标,而不是最大化委托人利润的问题。

效率工资理论 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可能受工资水平的影响,对失业和工资差别进行解释。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造成影响的某一生产者行为或消费者行为,但该行为并没有反应在市场价格中。

科斯定理 当各方能够无成本地进行讨价还价并对大家都有利时,无论产权是如何界定的,最终结果将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商品:增加一个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使用这件商品。

套利 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

反馈效应

某一个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调整所导致的相关市场价格或数量调整。

曼昆宏观教材重要名词解释整理

国民生产总值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消费者物价指数 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

奥肯定理 表示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DG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费雪效应 假定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它随着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状况而调整,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就一对一的变动。

古典二分法 古典经济学家把变量分为名义变量(用货币表示的变量)和实际变量(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 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税 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使得货币的实际价值下降,这相当于对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种税。

名义利率 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名义汇率 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

实际汇率 踢除两国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一国的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的比率。购买力平价 同一时间,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相同。

自然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所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等待性失业 由于工资刚性和工作限额引起的失业。

效率工资 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工人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

工资刚性 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

索洛增长模型 表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增长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型。

稳定状态 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投资等于资本扩展化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维持不变。

资本的黄金规则水平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

内生增长理论 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的一种经济理论。索洛余量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物价水平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在长期,产出水平由资本量、劳动量及可获得的技术决定,不取决于物价水平,是垂直的。在短期,价格粘性,所有价格固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实际货币余额

流动性偏好理论 是基本的利率决定模型。把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作为外生的,并假设利率调整使实际货币余额的供求均衡。

购买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或税收变动的比率。挤出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

IS 曲线 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LM 曲线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庇古效应 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用于解释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对收入的印制作用的理论。指出物价下降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

固定汇率制度 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现实汇率不受平价制约,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蒙代尔-佛莱明模型 是小型开发经济下,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的研究。利率平价

菲利普斯曲线 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适应性预期 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

理性预期 人们可以最好的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

自然率假说 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值影响产出和就业,在长期中,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

牺牲率 通货膨胀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比。

卢卡斯批评 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未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自动稳定器 在税收和财政支出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李嘉图等价 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集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即税收和债务等价。消费之谜

时际选择理论 人们的消费取决于可用于现在和未来消费的总资源

生命周期假说 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

持久收入假说 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的函数。托宾的Q 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

篇6:《宏微观经济学》中突破弹性论文

“弹性理论”一直是《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该文从学科本身特点出发,结合作者多年实际教学经验, 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对如何突破“弹性难点”进行了探讨。

“弹性理论”一直是《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针对该学科特点,本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化解。一是理论上的化解,二是实际操作上的化解。

1 理论上的化解

“理论上的化解”是指,结合课程的特点,将“弹性”难点从框架结构上进行化解。

在《宏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给定“弹性”概念时,只简单定义为“弹性是定量的描述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反应程度”即可,概念的理解很难突破。因而在讲授本部分内容时,应首先从框架上进行突破,具体为如图1。

2 实际操作上的化解

“实际操作上的化解”是指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化解难点。

2.1 导数的引入

平面曲线的切线的斜率问题,在具体讲授时,可以从纯数学角度引出,最后得出其斜率。但此时需要注意引出一个问题,即“切线斜率大小与其陡直的关系”,从而为弹性概念的最终与实际经济现象的联系埋下伏笔。

在“产品总产量变化率”的讲解上,应侧重于其经济含义,着重研究从自变量的变化到其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整个过程,即时间从t。改变到t。+△t时,总产量的相应改变量为△p=p(t。+△t)-p(t。),则△p/△t=〔p(t。+△t)-p(t。)〕/△t,表示在t。到t。+△t这段时间内总产量的平均变化率,而当△t→0时,如果lim△p/△t存在,称它为t。时刻的总产量变化率,这即为边际产量。

“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侧重点也是它的变化过程和经济含义,从而得出产量为x。时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为lim△c/△x,并着重强调,这即为“边际成本”。

在以上三个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其共同点,简单地归为一个概念:导数。其用数学语言描述,是“函数改变量与自变量改变量的比,当自变量改变量趋于0时的极限”,而具体到后两个引例,则为:在某一点的总成本(总产量)的变化率。

2.2 边际与边际分析

首先谈边际。方法上可以采取对比方式进行,即,将给定的定义与引例相比,统一为“指的是经济变量的变化率,说明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改变量”,从而与导数的概念合而为一。

其次谈边际分析。在讲解该问题时,先强调一下边际分析的.思路:用导数研究经济变量的边际变化的方法,然后结合三个概念(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说明边际分析。在具体说明时,可以采取套用“结果”的方式进行,例如,边际成本套为“总成本的变化率,说明自变量(这里是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即总成本)的改变量”,同时,在这里将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总成本函数关于产量的导数、边际成本的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具体为:

边际成本,指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c/△x表示产量由x。到x。+Δx时,在平均意义下的边际成本;lim△c/△x 则表示产量为x。时的总成本变化率,即产量为x。时的边际成本;而lim△c/△x =c′(x),因此,引出“产量总成本变化率是总成本函数关于产量的导数”,相应的,c′(x)的经济含义为:产量为x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如,c′(20)=5表示,当产量为20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就需增加5个单位的成本。

至于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则采取对比教学方式只是直接给出其经济含义即可,但是在讲授时,要注意以具体例子代替抽象概念。

2.3 弹性与弹性分析

首先谈“弹性概念”。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只单纯采取一个对比的方法,以期说明两者的差异便可,即“边际”指的是“因变量改变量与自变量改变量的比”,“弹性”却指的是“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的变化率的比”。

再来看“弹性分析”:(1)需求价格弹性。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个概念,它的引出主要是为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作准备,在讲解上可以通过两点交代清楚:一是结合刚才“弹性概念”的结论,分析“需求价格弹性”的前提,明确出相对应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所指为何,从而给出相关定义;二是通过数学公式予以揭示。(2)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的关系。在“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将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的关系进行量化,到这个结果的难点,在于找出双方共性的东西。它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予以突破:一是引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结论,并将其予以经济分析;二是在将“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予以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生活与这个概念联系起来,通过案例分析,找出商品与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3)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在绝大部分教科书中,探讨这个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用语言描述的方法。这样的缺点是,只讲授了一个结果而没有探讨其中的原因。所以在处理本部分时,可以给出一个较明确的原因探讨,这种探讨过程,可以借助于数学方式进行。即:假设销售总收益为R,价格为P,价格的改变量为△P,销量Q,则有R=QP再利用微积分概念,进行数学变形,最后得出:R=(1-|Ed|)Q△P。

当推出这个结果时,就可以容易地判断出价格的变动对总收益的影响情况了。

综上所述,从导数的引入→边际与边际分析→弹性与弹性分析,经过对每个环节中难点的逐步化解,宏微观经济学中的难点——“弹性”,便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了。

上一篇:往昔岁月如流水散文下一篇:《氓》的选节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