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2024-05-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精选11篇)

篇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里都处在特殊的过渡时期,不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心里敏感容易迷失、自我意识不成熟、叛逆心理强烈。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从前更为突出,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在工作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和问题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趋于形式化

本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学仍然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辅助学习的工具。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对心里咨询和教育的认识不明确的问题,各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安排一些不称职或者不相干的交易去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他们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且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只能说是劳民伤财,起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作用。我们需要认识到,小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学校空间,而且也渴求心理上的沟通和支持,同时心理支持也是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1].

(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专业

在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关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我国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比较业余,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同时专业水平严重不足。在欧美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必须在研究生以上,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我国的从业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对比中美两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国在师资力量上比较薄弱,而且缺乏专员人员。同时在师资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想要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困难的,不仅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内外和谐、化解隔阂,进而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沟通。

(三)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且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组织进行教育游戏或者角色扮演心理剧等等。王曦曾经指出,对于小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对于初中,主要以体验和活动为主,对于高中来说,主要以调解和体验为主。姚本先指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当前我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的课程化倾向过于严重,其中存在着知识化、成人化的模式,课堂中生搬硬套的心理学概念以及增设考试和强制背诵的做法都无法提升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反却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做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过于局限

许多学校错误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并且对其中的内容没有正确的把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少数学生心理问题。而且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也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学校没有认识到全体小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错误把握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缺陷和弱点以及学生的问题当作工作重点,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和被动[2].

二 提升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效措施

(一) 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而且在操作上有着种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准不高。许多学校的师资队伍信誉能力比较差,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所以难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专业教育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是拟补当前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的必要途径。在培训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并且重视对技能的教学。在我国,可以应用科班式的专业学校培训模式,也可以采用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在培训中不能把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作培养心理咨询师,也避免教学内容和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脱节,各小学需要加强对教育政策的支持,并且建立合理科学的教材教学体系等。

(二) 小学相关领导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有着显着的区别,学生不需要进行考试,而且对于升学也没有直接的作用,因此,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无法理解这类课程的开设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套技术和方法,更体现了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观念,随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更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逐渐渗透入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中,并且最终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需求,而且也会成为追求健康发展、身心和谐的学生的内在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渗透到教育的全方面和过程,并且有机组成学校的整体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和小学都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并且提升对其教育意义的认识,力求人人参与、人人重视。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融入到各类具体的实际工作中。

(三) 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离不开在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能够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心理健康方面做的很好的学校都能够把实际工作和理论相结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相结合、教育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鼎力支持,需要加强对教学的技术指导,并且加大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3].

(四)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的全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想要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必须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的全方面教育网络。通过社会学校和家政学校等途径和渠道来组织家长进行分层次、有序列的家庭心理辅导,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并且给予小学的教育一定的协助和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依靠社会机构和社区来进行舆论宣传,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气氛,利用社会资源来协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健康的教师,才可以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各个学校的领导需要明确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通过采取有效的心理保健措施来为教师做减压,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常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来实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让教师们处在一种健康、稳定、乐观、积极的状态,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旺盛的精力来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各个学校需要请专家来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或者为教师提供个别辅导和专题辅导。

(六) 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俗化改革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记忆相关的概念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师在讲解这些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讲解方法需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尽量保证知识内容的通俗性,进而避免学生由于知识过于复杂难懂而放弃了学习。我国的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都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内容,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而并不是直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需要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工作。

三 结论

综上所诉,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发展阶段。其中有着大量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针对相关的问题,学校需要提起重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并且合理设置课程,进而不断完善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梁剑玲。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 ( 理论版 ),(06):41-42.

[2] 吴发科。“师源性心理影响”与小学生个性品质形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03):71-72.

[3] 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01):46-47.

篇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篇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建立在旧的教育模式上, 没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性, 所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混淆不清

许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 教育工作者只是注重教育的作用性, 没有切实的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倾向之一。另一个错误倾向是认为思想品德不好的大学生就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 那无疑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思想道德教育, 没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2.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在我国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只具备心理教育学的知识, 而欧美国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求非常高, 必须是硕博以上学位才有资格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学方面的岗位比较多, 例如:心理教育导师、思想品德导师、医务导师、管理导师及兼职导师等。但这些岗位导师大部分都缺少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阻碍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才能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对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诊治、轻预防

我国心理教育事业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的, 因此, 心理教育工作者还是没有摆脱之前的旧思想, 缺乏内涵及对心理教育的全面理解, 认为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才需要心理辅导,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诊治, 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缩小, 导致心理教育事业停滞不前, 没有起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创新心理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自我调适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新生入学就采取措施让新生们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例如: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心理测试, 建立心理档案。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活动,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报、计算机网络、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 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等相关必修、选修课程, 通过结合课堂表现, 更加全面的解决大学生日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 做好调查工作, 重点关注特殊群体

所有的新生报到后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测试, 再结合在心理课堂上的表现,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健康水平, 以便于日后的心理疏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站、心理健康讲座先缓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 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更加精准快速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在班级里, 督导员及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有家族心理疾病、沟通困难、家庭困难的学生, 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变化, 并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了解真实情况, 有助于学生从心理问题阴影中走出来。

3. 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关键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教师对新型心理教育模式持保守态度,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学。心理教师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要努力拓展心理教育的思维角度,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心理健康道路上发展。通过这样的改变, 才能营造出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除此之外, 心理教师本身要锻炼自己的良好品质, 在学生面前树立标杆形象, 积极向上地心理素养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 才能体现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巨大的潜力,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才是关键所在。

4.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生活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校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普遍的高校学生都会存在多形式化的心理问题, 建立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部门, 由心理教育成就高的带领心理教师, 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机干预制度, 包括:支持学生自荐制度、治疗心理问题制度、维持心理状态阻控制度、心理危机产生监护制度等, 在各项制度实施中,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教师提供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从而阻止危机事件的扩大, 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影响。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着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 反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能否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面对当代大学生遇到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 应当努力探索解决引起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对症下药才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保证大学生在拥有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9) .

[2]王凤兰.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4) .

篇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一、误区探析

1.片面化——重个体轻全体

主要体现在有的学校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上,这是不对的。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心理问题是共同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测查时没被发现,并不证明他们不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是个别或部分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

2.课程化——重传授轻体验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有些学校认为,这样,便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让学生死记一些名词、定义以备考查,重传授轻体验,把活生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肢解成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应区别于学生的认知学习课程,更要突出其课程的活动性。

3.表面化——重形式轻效果

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甚至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实现达标,使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成为一种摆设,导致教育成效微乎其微。其实,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等,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决不能只流于形式,或视为应付考核的手段、途径。

4.德育化——重德育轻心育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交叉之处,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而道德教育则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但目前中小学强调“德育为首”,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把学生心理问题归咎为品德问题,因此多用德育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有害而无益。

5.滞后化——重治疗轻预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存在心理疾患,更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主要以预防为主。但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出现问题后的治疗,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对此,学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应单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心理问题的治疗,把学生视为“病人”,这无疑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教育。

二、走出误区

1.抓立足点: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要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未雨绸缪”式的教育,以发展为主,预防为先,矫治为辅,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只有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

2.抓着力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主渠道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生活经验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机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情感、交往、处世等),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而人的心理素质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生动、活泼、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抓契合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整合,促其相辅相成。

有识之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生的诸多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心态不健康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会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整合研究,以德养心,以心促德,达到二者的完美契合。

4.抓关键点:加强师资培训,创建一支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是社会中心理问题突出的人群,约有56%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本身就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障碍。因此,首要的问题便是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自身人格的修养。第二,教师要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常识。第三,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大投入,积极联系协调,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搞好全员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5.抓促动点:改革评价机制,以科学的机制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力度,着力探索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考核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看其教育成效。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派出或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考核,以科学的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以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胶南市香港回归希望小学)

篇5: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2002级教育硕士李伟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等原因,学校心理教育还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和师安培训存在不足

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现代文化方面是一个比较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特别是心理学基础非常薄弱,虽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发展心理病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评价、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等应用性学科建设方面则明显滞后。目前除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较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之外,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的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人员的构成千差万别——有一些是教育专业毕业生(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政治课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队辅导员、生理卫生课教师、生物课教师等等,甚至个别学校竟让一些由于工作水平、态度、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三无人员”来补此空缺。即使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不是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就能够灵活运用、游刃有余的。它对人员的一些非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包括师德水平、语言技巧,甚至一些难以言传的先天的敏感度和领会能力;它需要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和深入研究,还需要经过一定实践而逐渐具备的咨询能力,等等。因此,我国需要实行教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制度,否则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二、在辅导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区的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关起门”来搞教育的现象,心理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多数只是每周上几节心理教育课,学校里设有心理咨询室,由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进行。许多学校聘请心理学教师只是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名声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是一个装饰罢了,学生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只是在学校里开展一些活动而已,很少与家庭和社区联系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明显。

三、在心理测量工具上,引用国外修订的量表多,适合国内学生实际的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心理测量工具,但心理科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咨询理论不成熟、心理咨询实践才开始起步,缺乏一定的经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测量工具的使用上,引用了许多国外修订的量表,如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智力测查量表(比奈智力测查量表、韦克斯勒智力测查量表、瑞文推理测查量表);常用的个性与性格测查量表(卡奈特16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Epps));常用的心理健

康测查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症状自评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等;还有一些综合性的测验,如内田克莱佩林心理测验(UK测验)等。我们知道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虽引用了很多的国外修订量表,但适合我国学生实际情况的量表却很少。

四、在辅导形式上,有效、实用、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活动不多

心理教育大体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尽管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集体教育方面,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深入研究不够,还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个别教育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辅导对象多是面向单一的问题儿童,忽视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发展。对心理疾患者或问题儿童的个别心理咨询和矫治,虽收到一些成效,但也是事倍功半。人们只是等待问题的发生,然后去补救,而不是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更不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处在分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政教处在分管德育校长的领导下,总务处在分管行政后勤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协助辅导室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室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是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门机构,由主任、专职辅导人员、兼职辅导人员和资料员等组成。家长(社区)委员会设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围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定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进行评估。

第二,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比重,课程要更加贴近中小学实际,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对专职心理教师则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除让他们学习心理与教育科学有关理论之外,还应让他们充分认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正的相关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等。在挑选或聘任咨询教师时,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1)系统学习过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研究中学生心理的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识;(2)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专门面系统的训练,对中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3)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训练,熟悉心理测量并能熟练运用常用的心理测查工具,能对测查

结果作恰当的解释。(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

第三,学校应积极与家庭和社区取得联系,共同配合搞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家庭是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们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要通过办家长学校和建立家校联系本,使家长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一点,对于现今文化发展落后、教育和心理知识极不普及的中国尤为重要。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主动争取社区的支持,依靠社区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总之,三方面要共同努力来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体系

西方心理学发展较早,形成了各种理论派别,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当然要向他们学习。但是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在学习时不能不重视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在其中的作用,要本着适用性原则合理地借鉴和吸取与我国人民实际相符合的思想、方法等。学校心理辅导是影响人、启迪人、协助人成长的事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引进、使用国外研究工具时一定要慎重。首先应当时其进行修订,并特别注意检验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努力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评价工具,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体系,使我们的辅导理论与技术,包容国外一切先进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同时又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养料,并使两者在辅导实践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并有所创造,更有效地为我国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服务。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个别问题学生的同时,更要采取有效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同一群体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与行为虽有某些共性,但是,每一个人又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等等的不同,而在智慧、能力、兴趣、主导需要、性格、自我观念以及健康状态等方面有许多独特性,心理辅导要尊重和接纳这些独特性。对那些已出现情绪困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异的少数学生,要切实采取补救、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但学校心理辅导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帮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辅导对象不仅要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且也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所有学生不分性别、年龄或年级,不分问题类型,均在服务之列,而且应该越早越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如果照此比例推算,我国目前至少应有2万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面我国的实际情况则相距遥远。我国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较低水平,而要在短期内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队伍困难重重。

开展集体心理教育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从事集体心理教育的教师容易培养,培训时间短、见效快,且需要的数量大大少于个别教育的教师数量。社会发展造成的激烈竞争,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疏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往往通过团体的支持和温暖可得到较好的消除。因此我国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要迅速发展,重点应放在加强对集体心理教育形式的研究上。开展有效的集体铺导活动要妥善安排辅导目的和内容,要从学生的原有心理水平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辅导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与同辈或长辈沟通有困难、升学就业的选择、消极情绪的消除等,都是很好的主题。在辅导时采取情境体验、角色扮演、主题讨论、个性潜能释放等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宝积教育管理中心课题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根据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教材选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一些工作设想和改进措施,对其他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感到压力很大,难以适应,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中小学生身处其中,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必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一、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多种困难,普遍困难包括:

1、缺乏专业教师,师资匮乏

几乎所有学校都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没有专职教师;同时,学校里面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师有限,导致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有的学校根本连兼职教师也没有,没有开课。原因包括没有心理健康教师编制,老师工作量很重无法兼职等。

2、缺乏经费和硬件设施设备

由于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使建立了咨询室也没有相应的设施设备,3、缺乏硬性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的约束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没有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缺乏具体的规格和配置要求,对使用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明确规范,没有建立定期检查评价制度,这些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4、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首先表现在学校大多没有或者只有极少量专项经费,不愿意在这个方面投入,领导重视不够;其次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深刻,教学计划不能很好落实;再次表现为教学时间不能保证,课时安排不足,没有完整、系统、实用的教材;另外,心理健康管理部门混乱,教务处和政教处都参与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甚至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混淆。

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表示要改进加强,主要设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提出的观点包括:想开设这门课,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上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渗透进课程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

提出的观点包括:加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加强培训,从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开始;请专业老师为学校老师培训,提高认识水平与能力。加强对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提高专业化水平;学校派专人参加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加大投入,加强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非常希望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疏导,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普遍希望有专职教师。

3、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加强考评和检查

提出的观点包括:加强制度保障,有硬性规定,有配套办法,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确定课时安排,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规范课程,加强督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纳入学校工作考核范围,做到“有计划、有人员、有场所、有过程、有效果”。

4、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提出的观点包括:注重学生的心理动态跟踪,加强交流,开展专项活动,建立学生档案;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提高教师应对师生心理问题能力。

5、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提出的观点包括:搭建课堂、网站、咨询室、电话等教育平台;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投入专项活动经费,对咨询接待及专题辅导人员给予应有和合适的津贴补助。

三、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作保障,还需要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机制来规范,综合调查结果,且经过与其他专家交流、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改进建议和措施。

1、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组织与领导机构,包括成立专门的研究协会

许多学校建议用行政的方式推动此项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有利于加强工作指导以及检查督导,确保各项要求得到实施。同时,专门机构可以专心集中力量开展工作研究,把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完善交流培训,形成互联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动态档案管理网络与预警系统。建议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然后与心理学会一道共同推进该项工作。

2、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规范使用教材资料 专业师资缺乏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障碍,学校普遍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不能仅仅用兼职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要提供编制和经费保障,硬性规定学校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教师。如有的学校提出“条件不成熟时可以同片区多校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各校配备适量兼职教师。”除此之外,教材资料的使用也是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科学性和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并非什么学校都适宜编制校本教材,供校内使用,所以需要专业引领。学校使用教材资料需要通过专业审核认可,建议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领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做好专业内容的把关工作。,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师资和科学的教材,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3、建章立制,形成科学的工作规范

有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硬性政策,各校必须开足开齐该课程课时,配备硬件设施、专业教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程,并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年度考核等。目前,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基本参照标准和要求,因此效果难以保障,必须就此专门建立规章制度,从而规范教师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活动开展以及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等等这些必要因素,比如: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规格和配置标准要明确,并进行达标评级;又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制度等。

4、在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大面积推行,必须设置专职教研人员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在教研体系中纳入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由于该学科教学及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我国中小学有着先天的不足,各学校非常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必要。建议面向全国招聘有经验且理论扎实的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这样,就会很快形成一支较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队伍。并由他们经常性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案例研讨活动,从而推进该项工作。

5、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篇7: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思与对策

原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范文引路”“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但这种结合,必须有个“度”,必须掌握分寸。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都安排一次习作,所写习作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都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际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与单元课中一些段落语句搬到自己的习作中,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其实借鉴只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而不能重复范文的立意,不能重复范文的语言材料。文贵为新,只有立意新、语言新,才能谈得上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篇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就是在关注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走向途径, 同时也是关注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经过学者的研究, 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的是大学生在符合自己个性, 遵守社会规则, 以及完成自己学业的前提下, 能够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1. 全面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就是保障我国人才的源源不断流进, 就是尊重我国的强国之路, 就是促进我国的繁荣与强盛。国家政府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 其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非常重视,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可能应对将来的各项挑战。

2.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背景, 大学生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些学生心理扭曲, 面对学业压力无法自拔, 一些学生面对所学专业而怨天尤人, 抱怨所学不合时宜。此外, 种种迹象现状让大学生无疑暴露在了人们的面前。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 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 适应社会各式竞争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社会, 是教育的社会, 是科技与文化的社会。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文化不断延伸与改进, 科技教育事业在进一步蔓延发展。各式竞争激烈蓬勃, 使得对大学生素质做出了更大的要求。因此, 为适应社会竞争, 我们也要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手段相对欠缺。

现阶段,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一方面, 大多数的校园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都认为大学生能够自己处理好自身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另一方面,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提供的较为不足, 因为忽视了其重要程度, 因此在其投入上也相对不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处理而轻与防范。

因为对心理健康的内容理解不清, 不少学者都只重视道德束缚, 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其道德问题, 他们仅仅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情况而实施救治, 没有实际重视一般的普遍的心理教育问题。并且人们只是在事后追认救治而没有把心理教育防范放在一定的高度上, 这样就导致了人们仅仅重视处理问题而防范意识弱。

3. 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救助方式关注较低。

现实生活中, 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采取了一定的调查方式。但是实际上, 经研究情况表明, 调查者在进行调查访问时对高校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的救助方式关心较少, 这就导致了救助者在教育问题者时遇到麻烦较大。因为救助者对于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了解, 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2013年美国心理学报指出, 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 只有10%的人会选择看心理医生, 而45%的学生都情愿闷在心里, 不对外交流。这表明学生对外界的帮助还不太信赖, 导致自身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的引进。

针对高校心理老师数量不足以及教育装备不够精良的情况, 我们势必要对高校的心理设施进行改进。2014年高校教育报刊指出, 15%的学校已经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以及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而30%的高校仍旧处于观望态度, 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必要的准备。在新形势下, 我们仍旧应该重视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 这样以备出现紧急突发情况而能适当处理。

2. 心理健康问题要将防范与处理结合起来。

在过度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而疏于防范的情况下, 如果不加以防范, 则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过于严重而使得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1983年北师大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之后, 清华, 南开等大学先后建立了心理理疗室, 互助服务中心, 学生问题解决等心理咨询指导机构。1991年, 其宗旨在于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社会生活与学习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互助小组”也宣布建立。心理健康问题也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 要想将心理健康落实到实处, 关键在于将诊断与防范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真正得到教育。

3. 建设高校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实现百年大计的关键一步。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很完备。尽管已经有许多有关书籍报刊出炉, 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未曾开设这一课程。部分学校仅仅是把心理课程作为他们的闲暇课或者不正规教学课, 可见高校对其重视程度的缺失。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高校教育培养, 来对学生们进行一定的教育。我们当前有必要将心理课程作为我们的公共课, 并且通过一定程度的成绩设置, 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重视起来, 通过硬性教育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常识。老师的思想品德和教育方法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心理学知识有机的渗透到学生的教学中去。从而实现读书与心理教育统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新兴技术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广泛应用。高校可通过开展各项平台活动, 高校联合网等与学生交流沟通, 以求迅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且予以解决。

总之, 高校的各种环境建设要符合当前的发展潮流, 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高度重视上, 以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

摘要:本文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为研究课题, 首先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体概述, 然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之后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之后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9) .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2 (03) .

篇9: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自我教育,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认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中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其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找到应对策略,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误区一: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问题管理”。这种“亡羊补牢”的管理方式也同样出现在学校管理上,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并且落脚在“矫正心理问题”上,从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些学校还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发现和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就看病式地针对某个病人、某一种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明确心理健康的任务,二是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教育—发展”的模式。

誤区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化”

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有心理与行为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表明学生的素质差,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

对策:教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理解心理健康时,我们应该注意区分和鉴别情境性与特质性。由此,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化”

有些学校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把它狭义化了。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总把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捆在一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习服务,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的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境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因此,我们不能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误区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责任化”

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因而,当学生一出现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都会把责任推给心理教师。

对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者和实施者。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类型的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在班主任日常的工作之中。

误区五: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发展。而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通过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内心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二者在学校工作中本应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界限不清,很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对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德育过程普遍遵循的是价值导向原则和公开原则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往往会作出立场鲜明的评述、教育及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遵循的是中立以及保密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澄清事实,认清价值体系中的各种矛盾,使学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折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等。

3.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生群体中存在大量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障碍、心理冲突或心理失衡所造成的问题。

4.教师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理性地审视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篇10: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一、误区

1.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规则行为而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般都是老师要求的,要求幼儿照着做,这样一来,幼儿就会觉得规则和他们没有关系,孩子们就会缺乏规则意识。教师一般为了班级常规,对幼儿采用高控手段,处处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可是这种高控也促成了孩子们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始终处于他律的阶段。

2.规则教育缺少持之以恒。

应该说规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活动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向幼儿渗透。可能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或是心情影响,很多老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利于规则教育的持续性。

二、对策

1.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和遵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需要我们耐心地实施,要通过不断地强化,不断地积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收到成效。

2.建立适宜有效的活动规则。

有效适宜的活动规则是活动的前提保障。首先在活动前要制定有效的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来。其次,在活动中师幼可以共同讨论,制定规则,这比较适合于中大班的孩子。

3.持之以恒地进行规则教育。

首先要做到时时提醒,避免孩子遗忘。其次要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要将规则教育贯穿一日活动始终。

篇1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改善对策论文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提醒你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各方面无不受到家长的影响。由于家长的年龄层次及文化、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循循善诱,引导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参与各项活动。但也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关爱不等于溺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但是,有些家长对这种情况没有把握“尺度”。事事顺从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在家长的“翅膀”下,这些孩子逐渐形成“我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的思维逻辑,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同伴渐渐远离了她。如果长期缺少同伴交流,这些孩子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从表面上看,家长很爱孩子,但从终身发展来看,其实是害了孩子。比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小昕小朋友带来了许多自己的玩具、童话书等,还邀请了妈妈来参加活动。活动开始了,小昕和妈妈带着自己的物品去活动了。小昕喜欢上了小晴的一个洋娃娃,一定要,小晴提出要小昕用玩具交换,小昕不肯,小晴也不愿意。小昕得不到洋娃娃便大哭,妈妈无奈,便与小晴商量,到小晴这儿买下了洋娃娃。小昕得到了洋娃娃,破涕为笑。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妈妈又帮助小昕买来了机器人、小汽车„„小昕护着买来的玩具不让别人碰,渐渐地,小朋友都远远地离开了小昕,小昕自己带来的玩具一件也没有交换掉。

对策:

1、给孩子一个空间。家长是作为孩子同伴交往的管理存在者,并不是保护者、救生员,不能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代替孩子解决人际冲突。家长应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孩子发生困难时,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2、塑造宽广的心灵。可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家长要做好榜样,让孩子明辨是非,让他们知道耍赖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的玩具应该与小朋友分享。

3、授孩子一种技能。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与朋友交往的机会,教会孩子一些交往语言,如需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可以这样说:“借给我玩玩好吗?”“我用这个和你交换行吗?”

二、严格不等于专制

有些家长认为,我是一家之主,孩子应该唯命侍从,孩子有一点不合家长的意思就横加指责,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比如在一次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观摩孩子上课时,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很开心,到了实践操作的时候,小朋友都纷纷动起手来了。有的拿尺子,有的拿小棒、铅笔开始测量了。这时,豪豪小朋友正埋着头,还没有动手。他妈妈坐不住了,立马从教室后头冲到了教室最前面(豪豪坐在第一位),上来就打孩子的手,边打边指责:“你在干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开始了,你还不快点!你的手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豪豪一紧张,就更不知所措。从上面的例子看出,豪豪的妈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从豪豪的表现可以看出,妈妈平时比较重视知识灌输,而缺少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家庭教育并不局限于教会孩子认字、背古诗或算数学题,如果家长们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智能发展水平,一味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孩子,这种不当的期望与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缺乏自信,养成不良性格和习惯,达不到家庭教育的真正效果。

对策:

1、了解孩子。家长应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解放孩子。从书本上走出来,家长可以利用饭后休息散步或带孩子外出旅游的机会,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商店里的商品、田野里的花草树木及季节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让孩子在实际的观察体验中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3、锻炼孩子。家长鼓励支持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思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所谓心灵手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多种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放手不等于放任

有部分家长受到家庭教育思想的片面影响,认为从小要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可以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将来长大了自然会有出息。或者有部分家长认为,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管孩子。所以,这部分家长就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

比如: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活动通知家长在下午1:00左右到公园门口接孩子。到了下午1:30的时候,只剩下小强一个小朋友没接走。他左顾右盼,显得有些着急,他还告诉老师:“爸爸说要来接我的”。老师耐心地和小强又等了半个小时,他的爸爸还没有来接。小强急哭了。老师边安慰小强,边电话联系他爸爸。过了许久,才接电话,小强爸爸在电话中回答老师:“我在撮麻将,很忙,没时间接小强,你让他自己回家吧。”老师听后,无可奈何,只能告诉他:“我送小强回家吧。” 确实有这样一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其实,家庭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儿童时期的教育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进入学校之后,教育孩子仞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事,双方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要为孩子作好表率,同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

上一篇: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考下一篇:残疾人纵横输入法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