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2024-04-24

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共9篇)

篇1: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有大家庭的国家。尽管民族不同,但我们和睦共处,坦诚相待。

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我、“你”、“他”,这组成我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

我们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共享着地球母亲的爱。地球就是我们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它需要我们和无数人一起爱护、保护。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人多力量大,共同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地活着,我们并非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而是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会忽略我们身边的人,认为生活只靠自己就行了,无需再要“你”和“他”,自己一个人在地球的某一角落自言自语,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感到一种自己都不知道的感觉,其实那是孤独。那是因为缺乏与人交流而使自己有感而说不出。其实你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数人看在眼里,他们的心与你相系。你不高兴时,他们也不会开心得起来。只是你关闭了你的心声,使你无法感受到外界无数人对你的关心。敞开你的心胸与无数人生活在一起,你就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你不再感到孤独。

一个人的喝彩声或许正在球场上比赛的.你全听不到。但如果和你生活在一起的无数人的喝彩声将会使你感到激情奔放,力量不断涌出,促使你在球场上展现你漂亮的动作,完美的进球姿势。因而你会赢得更多的喝彩。

“人”一捌一捺,相互支撑形成人。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彼此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渡难关。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的人都是一家人。无论肤色、地区的差异,我们都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有趣,不会感到孤独。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是我们的追求和要求。我们很庆幸自己能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是幸福的。

生活中不能单单只有我单独一个人,更需要更多的“他”和“你”的加入,我们幸福安康度过每一天。

篇2: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诸城市林家村镇林家村小学邱芹芹)

曾经很爱一种感觉,静静的雨夜,轻灵飘忽。于是,一个人听雨,一个人吹风,一个人捧起书,快乐地阅读着。在无所知,无所觉中,脑中有未知的空明与广阔,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已消失,只有我和书籍在守候这寂静的夜晚。

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现在。时间长了,它已成为我的一个生活习惯。习惯和书生活在一起,习惯享受这美好的时刻。随时读书,随时享受,我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很多惊喜。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很是胆怯,一个人不敢出家门。这个缺点现在看来,也造就了我读书的好习惯。周末一个人在家,紧锁门窗,我便不害怕了。这个时候的我,便拥有了童年最开心的时刻。我可以尽情地阅读各种小学生刊物,在书海里畅游,我可以不用走出家门就了解到各种新鲜事物,童话世界里的虚幻美好,科学领域里的神奇莫测,动物世界里的千奇百怪......这些往往让我欣喜不已。看太多的未知变为已知,太多的文字变为智慧,一个个小小的惊悦不断细致了我幼小的心灵。

上高中时,我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文章。当看着那熟悉的字句变为铅字,我激动不已。我把这一切归功于书籍,是它一直陪伴我。我们之间已有了很多默契,这种奇妙的默契让我时常会惊现美丽的火花。是在一次次从书中汲取营养的过程中,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有了现在的收获。也因这次机会,从此我更加热爱书了。

后来,我成为一名教师,与书更亲近了一步。学校图书馆里的书

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一有空我就跑去和书对话,从书中我学会了该怎样做一名好老师,学会了该怎样进一步丰富我的人生。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影响教师的一百个好习惯》这本书,它对我影响很深远,也很直接。让我从教育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重新认识了生活。这些也让我意识到,书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指引者。

在这个讲求速度、讲求效率的流动性极强的时代里,我们早已把书抛弃,为的是去换取更多的名利。我们的生活已发生变质,书籍已渐渐地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始终离不开书,它像是有强大的免疫力,抵挡了我周边所有的诱惑,让我能有清醒的头脑,让我能有彻底的醒悟,让我能有片刻安宁,与它独处。

生活这个多情的使者,有时会让我余留心事,无处安放。是书引领我绕开尘世的喧嚣,完成一次次心灵的远游,它像刹那的花开花谢,带给我惊叹和心动,震撼着我的心,使我成为现在的我。我本来要过的一生,可能只是踏雪无痕的一生,现在与书一起生活,我的人生留下了五彩的印记。

这些年,与书一起生活,我的人生更加精彩。在与书的对话中,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以及一切的一切,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最终归于平静,与书共勉。

每天那孤独安静的片刻,正是有了书的陪伴,已不再寂寞,反而充满了情趣。我想,我会一直好好珍惜这种唯美至真的感觉,珍惜和

书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今生能够结缘于书,能够与书生活在一起,与其共勉,已足以。

篇3:和学生一起向生活要作文

殊不知, 空洞的强调理论而缺乏具体的实践引导, 有骨无肉, 学生的思维丝毫未被激活, 他们记不得生活中有什么可写, 更不知道如何来写。只是知道每天呆在学校上课, 回到家吃父母做的饭、睡觉, 路上总是脚步匆匆, 每天都是前一天的复制, 偶尔出游也早已记忆模糊。所以许多学生依旧愁眉苦脸, 绞尽脑汁也难以下笔, 只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应付交差, 即使写亲情, 他们照样挖空心思编故事, 或者把范文中表现父爱、母爱的故事搬过来当做自己的故事, 甚至爸爸雨中送伞, 妈妈寒夜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这类老掉牙的故事仍会频繁出现。难道学生的生活中真的无事可写?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 这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郭沫若也曾讲过, 习作就要“写尔所知”, 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很难获得高分。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走近人生, 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 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那么, 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将生活素材开源引流, 使之洋溢于学生心中, 流淌于学生笔端呢?在这方面, 我摸索出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领学生观察

重大的事件、非凡的人物、奇特的景物固然值得关注, 但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那些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去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具有深意的东西。“观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骆宾王看到水中的鹅, 绘出了“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的美丽图画;观池塘荷花, 周敦颐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老舍也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 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

记得在学习《一双手》一文时, 我曾经问过同学:“有没有专门观察过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的手?”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人举手。于是课堂上, 我请同学将具体描写手的文字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感受。然后布置同学课后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一双手, 结合他的工作、职业特点, 看是否有特别之处, 然后描摹。片段作文交上来后, 出乎意料的好, 许多学生不但描摹的细致, 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要想“向生活要作文”, 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七年级开始引导观察课堂里的同学、父母的关怀、操场上的活动……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 更不是笼统地看, 而是要细致地, 多角度地, 全方位地看, 只有这样, 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 积累的素材也多起来。

二、倡导用心感悟

感受是感官受到刺激后的心理反应, 它与观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时所说的“熟视无睹”, 与其说是观察的问题, 不如说是感受的问题。正是因为感受能力差, 对周围的事物才如“透明”。但为什么有的同学写作文东拼西凑呢?原因是对生活缺乏理解, 缺乏热情和思考, 也不会去感受。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 每天都会上演, 用心感受, 就能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请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每逢周末, 暮时向晚, 夕阳的余晖从窗外直直地跳进屋内, 跌落在地板上。我在书房中做作业, 开始听到菜刀一下一下有节奏地剁在木制的案上那明晰的沉甸甸的声音, 接着是铁锅、铁铲等炊具碰撞发出的尖脆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再后来是菜在锅中不断地被翻起落下, 哗啦啦的叫喊, 最后一丝丝香味儿飘散开来。这时, 我总会把作业搬到餐桌上, 装模作样地埋头苦干, 只为听听幸福的声音, 闻闻幸福的气息。平日在学校吃饭是程序化的, 冰冷冷的, 完全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即使在寒冷的冬日, 风尖着嗓子从窗外的树梢穿梭而过, 而厨房永远是温暖的, 家永远是其乐融融的。” (《其乐融融》)

等待吃饭的过程普通之极, 往往被人忽略, 可这位小作者凭着细腻的情感, 调动听觉、嗅觉, 捕捉到这一时刻的其乐融融, 让读者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在我的倡导下, 学生不但乐于观察, 更勤于思考。从晚自习后书桌一角的热牛奶感悟到殷殷的母爱, 从每天放学门口老校长的身影里读出了关怀, 从同桌微笑的嘴角品味出鼓励……所以要写好“生活作文”必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倡导学生要“多情善感”。有愿望的时候, 想要倾诉;有发现的时候, 想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 想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 想要倾吐……用心感受生活, 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注重彰显细节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 精彩的叙事得益于细腻的刻画, 往往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 在作文中我引导学生注重将生活中的事情细节化描写。所谓“细”, 就是要尽可能地细致入微。越“细”越具有表现力, 越“细”越能展示出语言的魅力。比如:“是她, 披着格子棉衣, 套着衬衣, 拖着双鞋, 好像露出了脚后跟, 显然是从温暖的被窝里刚起来, 又静了。只有水被加热而发出地轻微的“滋滋”声, 她弓着腰, 手试着水袋, 等待着, 有些被光打灰的头发垂下来。手指不断地晃着水袋, 像在拿捏温度。拿起来, 摇摇, 贴在脸上, 小立片刻, 又弯腰接上电源。手一直按在水袋上, 微弱的光下, 我的眼睛仿佛捕捉到她的小腿有一点颤, 似乎在同时, 我的心也颤了一下。” (《夜是爱的巢》) 多么细致地观察啊, 描写妈妈为“我”装热水袋的过程, 真的不亚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她的小腿有一点颤”“我的心也颤了一下”细节描写得特别出色, 母子连心啊!如此细腻的描写也让读者的心为之一颤。

在作文教学中, 我摘录了学生习作中选材很好但叙述直白、描写空泛、缺乏感染力, 不能打动读者心的一些片段。我将其作成课件, 打到屏幕上, 请全班同学共同想办法琢磨语言, 使其生动、立体。几次训练下来, 学生们都注意在描写上下工夫了, 叙事的场景感、立体感增强了, 文章语言表现力有了普遍的提高。

四、师生共同积累

(1) 小组合作, 积累素材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来, 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这学期, 我在班级开展“花开有声, 成长日记”评比活动, 要求各小组六个同学合作, 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 再合作, 周一至周六轮流写一篇日记。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评赏。师生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 每月评出优胜小组。这样, 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 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 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 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 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 都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此间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合作的学习方式, 同一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找习作材料, 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 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 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班的“成长日记”。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需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活动,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写作中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 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 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提高, 合作的意识在增强。

(2) 利用自身资源

每个语文教师自身都是学生提高写作的独特资源, 可我们往往对自己注意不够, 运用不够。如果我们自己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为语文教师, 一方面我们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阅读积累往往比学生丰富, 经验越丰富, 文化积淀越深厚, 对自己的写作教学的备课、授课越有利。另一方面, 语文教师的积累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鼓励和促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近几年的每次教学论文不管获奖或发表, 我总会拿来和学生分享, 目的不是炫耀, 而是和学生相互激励, 共同进步。我的教育故事每每写成小文章或是下水作文, 也会在作文课上读给同学听, 从写法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再次修改。随着网络的普及, 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小事或是感悟也会上传到空间与学生分享。阅读课上, 我的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同样拿来和同学们交流。在每学期读书笔记评比中, 和他们的积累摘抄本放在一起参评, 师生互评共同改进提高。

只要写生活, 写真话, 作文时自然不会有“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和学生一起走近生活, 走近人生, 去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 体验美丽的自然风光, 注重观察, 注重积累, 描绘活生生的世界, 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程韶荣《在“教什么”上寻求新突破》,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2期。

篇4:和“生活”站在一起

一名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后,在汉语这个母语环境中,已经生活了十几年。虽然从小学开始,语文课堂就开始进行作文的教学,可是我们仍然悲哀的发现,我们的学生当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写作文时长吁短叹,要么哀叹无物可写,要么文章空洞无物,情感淡漠。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应该回到语文的“源头”——生活中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语文即生活,让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感悟生活,才能让作文教学充满无尽活力。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可是如今在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这就造成了学生作文的脱离了生活。

弊端一,写作技巧讲解过多,忽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具体把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是重视写作理论,把它摆在第一位。忽略了学生写作最重要的东西:鲜活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学生缺乏独立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就会觉得“不知道写什么”“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作文还是一片空白。

弊端二,写作过程限定时间,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写作在规定的两节课时间当堂完成,这是写作课的一个基本做法。可想而知,这样限时写出的文章,学生根本不可能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即使是学生心有所感,但在短时间内,也往往不能细致的表述尽其内心的诸多情感,写作就成了一种结果的检验,并不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弊端三,评价单向,多以老师评价为主且不具针对性,是作文批改过程中的通常做法。学生作文写好后,统一由老师来批改,在实际的批改当中,教师常常用“符合题意”“感情很少具体就学生作文的中真挚”“书写认真”等模糊语言,很少就学生作文的问题具体指导,学生对待这样的批语往往是看一眼后就置之脑后了,长期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学生丧失读者意识。写作易流入文字游戏,人云亦云。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这个本源,力求让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文。

要使学生远离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病态作文,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生活化作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连缀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真实的生活里才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生活中有大美无限,庭前花开花落,;生活中有至爱亲情,母亲温语叮咛,平淡中爱意无限……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沃土,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斑斓的自然生活,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才能让学生作文充满情趣。

二、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文,要注重学生生活的积累,强调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并以此作为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源泉。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美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人和事才是美的,身边的一些平凡的人和事也是具有美感的。让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扩大生活的外延,注重课外阅读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单个人无论生活经历多么丰富,终究是有限的,而书籍是学生丰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通过阅读获得的间接生活非常广泛,学生可以随意吸收、模仿、引发各种联想。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好写”。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选材。一般来说,一篇好作文中的材料,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议论文中材料贵在新颖、深刻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章时往往只想到“司马迁”“屈原”“鲁迅”“居里夫人”等等千篇一律的作文材料,这被老师们戏称为作文中的“四大天王”。作文材料陈旧,职能让人读来乏味,采用新颖的材料,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二、记叙文材料贵在真实感人

选材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主观臆造。只有选材真实,笔下的人物才会活灵活现、物才会栩栩如生、事才会生动感人。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就应该是真实情感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可造之“材”。

三、选材要从小处落笔,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们只选择一朵浪花;这朵浪花使生活更加千资百态。班里有一位同学写母爱的作文,选择了妈妈的裙子,妈妈年轻时的衣服是一条美丽的红裙子,现在妈妈的红裙子被放在了箱底,借妈妈衣服的变化,表明妈妈对自己无私的付出,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篇5: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多家庭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家庭永远的痛。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很多父母亲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万事大吉。这些父母亲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学生”。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套用公式定理,更不可能复制粘贴。所以有很多家长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头头是道,也有很多家长万般无奈。

机缘巧合,我在政务处、教务处都工作过,多次见过科室领导接待过问题学生家长,从这些家长的谈话中我发现:这些问题学生有的是隔代养,有的是空巢半空巢儿童,有的是家庭离异或父母不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很少有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诉求,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因此自由放纵甚至逆反叛逆成为问题学生。

隔代养指的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这其中的弊端很明显:大多老人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溺爱。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能真打真骂真管,他们害怕女婿、儿媳妇生气。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自由放纵,唯我独尊,不懂得理解和宽容。

空巢儿童指的是父母打工或者做买卖,孩子平时自己或者是跟哥哥姐姐在一起;半空巢儿童指的是孩子父母忙与生意或者工作,一大早出门半夜才回家,虽然也住在家里,但却很少和孩子碰面,更别说谈心了。这样的父母只管给钱,孩子没人管教,面对孤寂的家庭和花花世界的诱惑还有大把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往往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甚至结交不良社会青年走上邪路。

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天天吵架,没工夫管孩子。有的甚至离婚,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庭爱的缺失往往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厌恶、逆反心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的甚至在家庭外寻找关爱,走上早恋道路。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因为孩子出了问题被请到学校,一进办公室大嗓门就说开了:告诉你别给老师惹事、别给老师惹事,你就是不听!我是管不了你了,我看来,你也不是学习的料,还半年就毕业了,给我老实儿的待着,高中我早给你找好了,等你毕业就去上„„暂不说高中能不能要这样的学生,就凭家长这几句话,完全可以看出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就在父亲身上。是这位父亲简单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孩子:我学不学都一样,反正老子有人!这位父亲也不想想,这样的孩子上了高中就能好好学习了?走上社会就能好好工作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老师一个周的教育抵不过家长一句话。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你给他谈谈话,他就好几天,但是一到周一又“涛声依旧”了。后来去家访,才明白缘故,孩子家长和亲戚合开了个板厂,主要负责跑外,经常一周回家一次。他告诉我,一回来就给孩子钱领孩子出去玩、上饭店什么的,孩子一说得学习他就告诉孩子:学那个没用,我小学没毕业不也挣大钱吗!你就学会写字、算数,好好长个,回来接我班就行!孩子本来自制力就差,哪听得了这个,自然玩的不亦乐乎!就是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有一个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双亲就没有心平气和的说过一句话,吃过一顿饭,只要一见面,要么装作不认识,要么非打即骂。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年级那次爸爸打我妈妈„„站在门口瑟瑟发抖的我早就吓得泣不成声了,父亲那一巴掌,仿佛打在我脸上„„我想,我已经无法拥有一份完整的爱了,我的家庭就像个摇摇欲坠的花骨朵,已经无法开放了。”在温暖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宽容和感恩;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他将学会冷酷和叛逆。试想,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怎么去爱自己的父亲,怎么能安新学习,又怎么能学会爱和宽容?

诗人、教育学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在《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就主张: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其实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对孩子的帮助在以下这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性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一个效果。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走,但必定有规律可循,张文质先生《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点,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给了孩子充足的金钱,却买不来关爱,那还不如深入内心的一次交流;你给了孩子充足的物质,却换不来理解,那还不如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教育学家都说过,“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简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也就是说父母有什么样的品质,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就学会什么样的品质;孩子所做出的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都是从父母身上照搬来的,所以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不应该首先责骂孩子,而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番,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的问题,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沟通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母只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才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应该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

和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是吃一顿饭,你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和他一起游戏,一起聊一个话题,以了解他的喜好;也可以周末带上孩子,到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做客,以让他感受亲情学会孝敬长辈;还可以节假日带孩子一起旅游,以开阔孩子眼界,增强亲子关系„„

篇6: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写信人:韩愈;收信人:鳄鱼;读信人:张国立。

韩愈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路上还夭折了一个小女儿,满怀愤懑,在潮州治理鳄鱼时怒写檄文,读来简直指桑骂槐,辛辣已极。

原文: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笕校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R,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脖,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翻译:

我,潮州刺史韩愈,派我的手下秦济,把一只羊、一头猪扔进这鳄鱼溪的潭水之中,给你们这些鳄鱼吃。你们吃着,我跟你们有话要说:

远古的时候,帝王们一旦拥有了天下,都会放火烧山,挥刀结网,灭除危害百姓的虫蛇恶物,把它们驱赶到四海之外。后来的帝王,德行威望减弱,管不了太大的地方。结果江汉之间都归了蛮夷。岭海之间的潮州,更是距京师万里之遥,你们这帮鳄鱼就在这儿生息繁衍,也很正常。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今的皇上是大唐王朝的皇上,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全都归他掌握。更何况在先圣大禹到过的潮州,皇上还专门派了刺史、县令来管理。这里是国家看重的物产丰饶之地,你们鳄鱼是不可以跟我这个刺史共同享有这片土地的。

我受皇上的委托,镇守这片土地,管理这里的民众。但你们这些鳄鱼,不在水里好好呆着,竟敢称霸一方,凶残地吞食民众的牲畜,吃肥了自己,养大了儿孙。这就是跟我刺史叫板,分不清谁是大哥了。刺史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怎么可能向你们这些鳄鱼低头呢?我要是怕了你们,还不得让百姓笑话死,我在这儿就没法儿混了。

篇7:和爸爸在一起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公园,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玩!和爸爸玩了跷跷板,本来我想荡秋千,很多的小朋友在排队荡秋千呢。还走了个大石头,这个石头能锻炼身体平衡能力,结果爸爸吹了一口气我就从那块大石头掉下来了。

第二个目的是收集树叶。收集了很多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树叶。有红的、绿的,等等……

篇8:生活和数学一起远航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是知识的源头。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讲明知识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能够利用知识的应用性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例如,教学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解决问题》一节时,我设计如下课后练习:小明带了2元钱去买本子,每个本子5角钱,他想买5个本子钱够吗?这个例子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经历的事情,体现出了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等特点。在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例子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感到亲切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对于处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积累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例如,学习质量单位时,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述是很难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购物时,亲自用手去掂量这些物品,从而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有了这样的一个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千克”的概念了。再如,“统计”这个概念,这是一个相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我决定从他们的生活入手,如让学生统计粉笔盒中各种颜色粉笔的数量,校园花坛中各种花草的数量,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情况等,面对如此熟悉的情境,学生都兴趣十足,积极投入,相互合作。

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知识蕴含在生活中,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一次,课间我和学生们一起玩拍手游戏时,望着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拍来拍去,我脱口而出:“同学们,谁能很快的说出三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根手指头?”我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有三十根,我是这样想的:用我们学过的数数知识,5个5个的数。”另一个同学说:“我们不用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更快一些。”第三个同学说:“可以用我们刚学过的乘法口诀啊,三个人有六只手,每只手有5根手指,五六三十,多快呀!”再如课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昨天晚上老师蒸了很多包子,我数了数,有18个,可我一顿只能吃3个,这么多包子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老师有点发愁啊,谁能帮老师算一算,这些包子我几顿才能把他们消灭掉啊?”一个机灵的小鬼立马回答说:“老师,别发愁,6顿你就能吃完了!”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对呀,用我们刚学的除法计算。”

三、在数学知识中品味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关注一下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低年级的孩子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1.车上原有25名乘客,某站时下去9人,又上来1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有些学生列式为:25+9+13=47(人)。2.用48米布做了20套衣服还剩5米,做衣服用去了多少米布?学生的算式时48-20-5=23(米)等等。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学生虽然学会知识,却无法将之运用到实际当中,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的脱节,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能力得不到增长,而且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课堂中生活的存在。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品味到数学中的生活,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理论与实际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聪聪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计算;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篇9: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把美好的写在开始

起初的香格里拉,也许只是《消失的地平线》作者笔下的乌托邦。

香格里拉(Shangri-La),意为心中的日月,据说,“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其含义与中甸县古城藏语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希尔顿的乌托邦里描写的香格里拉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一个神秘祥和的山谷,当地的居民信奉藏传佛教。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通常意指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祥和的理想国度。

后来,人们发现这座圣山,它坐落在中国的西南部,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在漫长岁月的雕琢之下,形成了神秘而虔诚的圣地。山脚下,绵延着迷人的美景。生活着淳朴热情的信众,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视雪山为自己的保护神,这便是云南中甸的香格里拉。

上述的语句,你只要在网络上键入相关词条,便可搜索到更优美的形容,在此我就不用更多的笔墨,中国人,有时候对美好的事物总是有些迟钝,或者不太珍视自己的美,总是要经过别人的指引,才发现自己的美不胜收。

后来许多地方的美景都可媲美中甸,于是出现了一些最后的香格里拉。譬如香城(有人说,当时申请更名为香格里拉时,这个地方没有竞争过中甸,细节不得而知。),还有稻城亚丁等,许是风土人情没什么差异,这些地方也成了最后的香格里拉。好在中国高原美景的确多,从来不缺少香格里拉。

于是香格里拉成了世界知名品牌,四川、云南、西藏三省一度争得火热,无奈之下,出现了“大香格里拉“概念,划定了“大香格里拉“的区域:“涵盖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9个地州市82个县(区),即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的40个县(区),云南省迪庆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的24个县(市、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的18个县。

大香格里拉地跨东经94°~102°,北纬26°~34°核心区域。范围西至西藏林芝地区。东至四川泸定,北至巴颜喀拉山东段及岷江上游之间,还包括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的一部分,南至云南丽江一线,地貌为横断山系的主体部分。

这样就很好了,跨了这么多的经度和纬度,五分之一的中国区域都属香格里拉了,在这个片区内有独特的康巴文化,茶马古道像一张网一样,铺遍整个大香格里拉,是中国最独特的民族演变的大走廊,也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一个大通道。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高原上静谧流淌,在深谷中奔腾咆啸。

香格里拉很大,香格里拉的精神意义也很庞大。如此美景,你应该生活在其间,而不仅仅是做一个观光客,你会被他们的生活和信仰震撼住。我没有走过大香格里拉路线,接下来要叙述的是在中甸——第一个被冠名为香格里拉县的局部生活。

青春里不能打折的信仰

(我要满怀诗情画意,还是尽量的减少修辞平铺直叙?和往常一样,我喜欢把码字时的环境叙述一翻,场景很重要:在地板上,在沙发上,在床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关于我的癖好,灯光一定要很暗,一定要戴着耳机,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这时的音乐是葛莎雀吉、马常胜的佛乐,还有代青塔娜、姬神系列空灵婉转的音乐。我始终认为一个写文字的人最好是喜好音乐、电影、美术、建筑美学等的人,文字其实是最简易写作工具和符号,文字表达的快感往往是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的。)

片段一:

2007的秋末,我想象着喇嘛,寺庙,酥油茶,转经筒什么的,发了一封邮件给香格里拉的影视工作室,彻底结束了在北京的茫然生活,也告别了一个曾经深爱的忧伤的脆弱的魂淡。

导演很快就给我拨打了电话,我背上一个简易的背包便出发了。坐在长途车上很疲乏,到达香格里拉县城的时候,气温下降了许多,工作室的剪辑师来接的我,一群人在等着我吃早饭,而我礼貌的说完,“你们先去吃吧“便晕倒在了走廊上。我想这是悲伤+高反+生理期的原因。

因为当时年龄小的缘故,他们都叫我丫头。我负责文字工作,纪录片文案和剧本创作,也提镜头箱,扛脚架,拍剧照,做统筹等,属于见活干活。

主要拍摄内容涉及藏区文化,藏传佛教等,那时候的我很稚嫩很简单很安静。

片段二:

工作室在格咱路属都湖鱼庄3楼,投资人是个很厉害且低调的人。整个工作室的核心组成就5个人。而且每个人此后的经历都颇有意思。

张导,甘肃出生,新疆成长。帅气有才。拍摄多部藏区题材的纪录片。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路》和《活佛》。《路》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格登的孩子曾经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打篮球、玩扑克、上网,一天他被认定为藏传佛教翁佳寺耿却丁真仁波切的转世灵童,他的命运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久,寺院将他接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庆典仪式。我在记录片里看到,他坐床仪式那天,头顶上的天空出现金环状,这是高原罕有的现象,当地的信众,排着长长的队等候着小活佛摸顶赐福。从此,他由一个普通的孩子变为万人敬仰、顶礼膜拜的活佛。在海拔4000米的寺院,他经常惦念着具有相同身份的活佛弟弟,担心着妈妈的身体,他希望人们用常人的眼光,他长得很帅气,如果不是活佛,我想他也将是个才子美男。

《佛缘》则涉及活佛的转世认定,这是藏传佛教重要的特点之一,根据灵魂转世为线索,这更像是一种寄予在宗教上的神秘的指引,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对孪生兄弟,弟弟被认定为

噶丹东竹林寺的小活佛,哥哥仍旧跟随着父母生活在村庄。据寻访者回忆,根据前世活佛的指引,他们到达村庄,当时弟弟对着寻访者微笑,后来,寺庙的人来带走了弟弟,这便是一种指引。

08年夏天,我在东竹林寺见到了小活佛,他六岁左右,是个可爱的孩子,调皮,爱玩玩具枪,他喜欢和喇嘛们玩儿闹,几个喇嘛时时陪着他,他们都很尊敬小活佛。

片段三:

大地哥,当时工作室的副导演,他还有其它的身份,藏地民谣歌者,迪庆藏区各大活动的主持人,我从他口中听到许多藏地的故事,他是第一个给我开启了关于这片土地遐想的人。时常从大地哥口中听到“嘎嘎”“啊么么”“啊秋秋”“啊来来”“琼啊”等感叹词。他汉文的姓氏为李氏,藏族人的名字都是活佛取的,每个好听的名字都源于自然和信仰,扎西是吉祥,卓玛是度母,达瓦是月亮,梅朵是花儿,大地哥之所以有李姓,是因为当时教他汉文的老师姓李,所以全班都姓李。

工作室还有一哥,也是新疆人,大胡子,我们叫他买买提库尔巴江刚,其实他叫刘刚,后来他离开了工作室,09年我看见了一个关于他的视频,他唱了首《织毛衣》,他被网友称为“毛衣哥”。如今他生活在北京,他好像进入十三月唱片做了名企宣,他还组了乐队,他还在演出,或者是其他一些生活的消息,我不得而知……

剪辑师朱,有一个当牛逼摄影师的梦想,后来,他与朋友在深圳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拍摄许多广告片和微电影,最近一次联系是我过生日的时候。他说,丫头,给你寄盒巧克力,祝好。

碎碎念……

记忆里,从未骑过自行车的我,居然在纳帕海草原上学会了骑自行车,每次摔倒了居然都不疼。草原上有马有牦牛,有老阿妈,有青稞架,有酥油香,有红艳的狼毒花,还有的乌鸦,与汉人的认识不一样,乌鸦在藏区是神鸟,是吉祥鸟。

通往松赞林寺的路途上,有个阿吾牵着一头白牦牛,白牦牛又弯又长的犄角上,缠绕着五彩哈达。

松赞林寺涂金的庙宇上,有许多只乌鸦飞来飞去。使这座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藏传佛教寺院更显神秘。据说寺庙周围的高山上有好几个举行天葬的天葬台。

吃牦牛火锅的时候,得知,藏区的神牛是要终老的,只有一部分饲养的牛可以屠杀。

在独克宗古城上晃悠,和许多藏民一起转大经筒。

独克宗生活着许多有意思的人们,后来我们拍摄了一纪录片《独克宗》。

11月,下雨了,好大的一颗颗的雨,猛烈的拍打在窗台上,定睛一看,居然是冰雹。第一次看见这么密集的冰雹。接下来的几天便下了好几场大雪,整个冬天将持续很长。如果大雪封山,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拍摄蓝月山谷,爬上海拔4670米的石卡雪山,除了有点儿喘,还真没再次高原反应,皮肤黑黑的,脸蛋儿出现了高原红,我已经越来越适应在这里的生活。

喜欢听大地哥唱《十八岁的达瓦卓玛》。中甸许多地方都能听见他的歌。

独克宗与许多个夜晚不谋而合

“独克宗”古城,又叫“月光古城”。当地藏民称它为建塘古镇,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岁月久远而深邃,至今,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有种美丽的说法,那是当年的马帮给这座古城留下的信物。

诗人默默和田勇呆在撒娇诗院,纪录片拍摄时,他们正与两个藏民策划纳怕村的原生态旅游。撒娇诗院的专修很别致,空间有些像教堂和书院,回廊上有许多诗人的画像,正中间还绘有有一朵硕大的火红的像莲一样的花(也许是佛教里面的某一种植物),记忆最深的倒是田勇所诉的那段话,“记得有一天吃完晚饭出去散步,从撒娇诗院往左走大概有60多米的距离,爬上百鸡寺背后的山坡,尋着牦牛的铜铃声,走至山顶,突然间被一道场景震颤了,太阳的余晖把新城和旧城完整的分割成两部分,新城的部分金碧辉煌,古城的部分古色古香。令人震撼的是,夕阳竟然会有那么整齐的一个弧度,将这座城市切割得如此自然,不可思议的是,古城军分区有几栋新的楼房,它们也被夕阳毫不留情的分割了出去,只能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解释。我当时认识几个重走长征路的英国朋友,他们不相信,我带他们去山顶上,当这道场景出现在他们眼前时,除了惊叹还是惊叹,他们当时真的就跪下了。“

跟许多人去了拉萨,回去后都辞职的情形不一样的是,很多人都选择定居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在古城仓房街16号的圣地·艺术空间里生活着画家阿明;格格吧和玫瑰小筑里生活着东北美妞儿和她的藏族老公;牦牛客栈是一个叫牦牛的藏族人开的,阿若藏餐吧里有一名好玩儿的印度厨师,他唱家乡的一首童谣很好听;纳帕海的藏居里生活着语言学家艾伦,她会说英文,也会说流利的藏文,她和她的藏族邻居热情的交谈,一起去背水,一起在田间劳作……

这便是我遇见的局部的香格里拉,我在那里生活了2年,离开他已经5年,许多细节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后来的我,去过其他的地方,但都没有香格里拉给我的震撼和惊喜多。从始至终,很庆幸,自己呆在云南的第一站便生活在香格里拉。

上一篇: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下一篇:入黄溪闻猿,入黄溪闻猿柳宗元,入黄溪闻猿的意思,入黄溪闻猿赏析